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标小学语文主要教材简单评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8 23:1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
国标小学语文主要教材简单评述
文章作者:甘其勋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3C 

  综观几套已经审定的课标实验小学教材,与此前的教材相比,人文性大大加强,可读性增加,但还应从学生发展、学科特点、社会需要三方面提高教材的科学性。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并于2001年通过初审率先向全国推荐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三套:(1)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蒯福棣主编本;(2)江苏教育出版社张庆、朱家珑主编本;(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新国、郑国民主编本。2003年通过初审的有:(4)语文出版社王均、杨曙望主编本;(5)教育科学出版社吴景岚主编本;(6)长春出版社张翼健、张笑庸主编本。2004年通过初审的有:(7)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作家出版社编写本。另有北京市、上海市、河北省、湖南省编本,计12套。
    我们从阅读、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简单比较一下主要审定教材的同与异,希望加强研究,在修订时更加完善。
    一、阅读
    课标首次较为具体地阐释了阅读的功用、阅读教学的“对话”理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指导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以及课外阅读的要求等,应该说是课标的一大进步。各套小学教材在阅读教学上也有了显著进步。
    1.提前阅读。初识若干个汉字之后即开始在阅读中随文识字。比如人教版一上在学习汉语拼音之后,把识字和课文穿插编排,在第一篇课文《画》之后即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60页)所有课文全部注音,为阅读铺路。北师大版一上21页:“我家有个好习惯:晚上,爸爸、妈妈常为我念故事书。现在我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跟着读。全家人一起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愉快。”意在倡导亲子共读和鼓励孩子自己读书。25页《小书架》:“一个小书架,摆在我的家。上层爸爸用,中间给妈妈。我的书,在下面,每天放学要看它。”进一步激励孩子尽早进入阅读情境。
    2.循序渐进。小学一二年级孩子已会连贯、完整地说话,但阅读还得由简到繁,循序渐进。(1)阅读从叠词起步,如人教版一上68页“读读说说”:青青的/白白的/宽宽的/大大的/可以仿说:高高的/小小的……。(2)学读短语,如70页读读说说:“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3)学读单句,如77页:弯弯的月亮像。蓝蓝的天空像。闪闪的星星像  。(4)学读句群,104页: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在此基础上,学读儿歌、古诗、短文,以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随着年龄增长,识字增多,课文越来越长。
    3.选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三年级之后各套教材大多按主题编选课文,内容丰富,作者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多样,形式活泼。如人教版三上8组课文主题依次为:多彩生活,名人故事,金秋时节,自然奥秘,传统文化,迷人景色,智慧故事,爱的奉献。每组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8个单元后还有8篇选读课文,全册计40篇课文。语文版三上也是8个单元,主题依次为:神奇童话,动物世界,科学奥秘,祖国山河,关爱别人,美好品质,保护家园,文化宝库。每单元4篇课文,其中1-2篇略读课文。北师大版明确宣布采用主题单元编排方式。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三篇主体课文。三上12个单元在目录中标明的主题依次为:色彩,声音,祖国在我心,塞北江南,我们和我,鸟儿,集市和超市,成长的经历,幻想和想象,奇妙的海底世界,通讯,过年。全册计36篇课文,要求背诵的5篇课文中,有新诗3首,歌词1首,古诗1首。入选的课文大多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比较规范,现当代诗文选作课文时大多有所修改,如郑振铎《海燕》的节选改为《燕子》,金马《蝼蚁壮歌》节选改为《蚁国英雄》,《羚羊飞渡》节选改为《生命桥》(苏教四下),以贴近学生实际。苏教版等版本的编者还自编了一些反映当代生活的课文,如《我叫“神舟号”》《东方明珠》等。
    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二:一是课标过于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主张“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结果教材中不仅看不到不同文体的特点等陈述性知识,也很少见到如何阅读各类文章、文学作品的程序性知识。语文知识已成教材空白点。二是课后练习设计过于关注人文教育,而对语言教学有所忽视。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叶绍翁《夜书所见》后的练习为“多么优美的古诗!我能把它们背下来。”但逢佳节为什么“倍”思亲?“书”在诗题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动”客情?没有引导学生去品一品,“优美”的评价就显得空泛,因而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北师大版在一些课文和“语文天地”中设置了“金钥匙”小栏目,用以提示学生要注意抓关键词语(四下66页),读古文背诵与理解结合(四下97页),对比(五上33页),比较(五上45页),写提纲笔记(五上57页),写心得笔记(五上65页),“跳跃式”阅读(五上86页)。五下第二单元主题就是“书”,选入了狄金森、尤安·艾肯、冰心、叶文玲的四篇诗文,还专门设计了“规划自己的读书活动”。应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但仍然显得分量不足,也不成系统。
    二、综合性学习
    因为多套教材把写作、口语交际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也一并评说。
    1.区分层次,由浅入深。课标把第一学段的写作称为“写话”,第二、三学段均称为“习作”,已注意到与初中“写作”的区别。各套教材也注意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由简到繁、由低到高来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如人教版第一、二学段单元后设“语文园地”,到第三学段改为“口语交际·习作”。又如语文S版“写日记”,第一学段学写日记(附例文),第二学段写动物观察日记(附:观察与思考),第三学段学写连续观察日记(附:习作讨论平台)。反复训练中的要求在螺旋上升。
    2.读写听说,协调发展。多套教材把听说(口语交际)读写都安排在单元后的“语文园地”(或叫“语文天地”“语文百花园”)中,重视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七彩生活”,选入《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等四篇写校内外生活的记叙文,“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翻生活记录,比、说、评,在此基础上“习作”就是写一写自己的业余生活。这样,围绕课余生活这个话题,由读到说,再由说到写,各项能力可以大致同步发展。
    北师大版的单元练习叫“语文天地”,除“日积月累”外,设“开卷有益”,选读一篇文章;“畅所欲言”,是口语交际训练;“笔下生光”是写话、习作训练,也都围绕同一话题(如“颜色”)把读说听写结合起来。到第三学段每学期安排三次“综合活动”,仍然是围绕话题(如“变化”)展开“看一看、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的综合性活动。
    语文S版单元练习叫“语文百花园”,设“积少成多”(读背古诗、名言)、“阅读平台”(阅读短文)、“能说会道”(听说活动)、“笔下生辉”(习作实践),也大致围绕相近话题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
    3.运用例文,开启思路。苏教版教材中习作、练习是分开的。三上的“习作1”,为打破学生习作的神秘感,把学生的“写话”让字写得好的学生誉写后原样复印出来作范例,以开启思路,让学生从模仿同龄人的习作起步。这种以例文引路的作法,安排在整个第三学段,应该说符合学生由仿写到独立写作、创新写作的发展规律。这套教材的“口语交际”安排在“练习”中,内容与“习作”无关。如三上“习作1”是写日常生活,内容不限;而口语交际是“小小读书交流会”。从第三学段开始,苏教版在各单元“习作”“练习”之外,每学期设计一个“学和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五下的主题是“节约用水”,活动步骤分为“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公益广告”,把读、说、听、写结合起来。
    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二:一是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话题作文,有利于听说读写的结合,但不容易安排好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写作练习序列,每次习作前后联系较少,有违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习作与口语交际分开编排,相对而言要好一些,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7次习作内容依次如下:(1)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2)修改作文(3)写“新闻报道”(4)写参观记或游记(5)写“我身边的小能人”征文(6)写一个喜欢或崇拜的人(7)仰望夜空写想象作文。7次习作中(1)与(7),(3)与(4),(5)与(6)有一定联系。但是,如何把一定的训练序列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灵感结合得更好,仍然值得研究。二是各套教材都以指导学生写“文章”为主,那么小学生的习作要不要写文学作品?如何指导学生文学习作?有一个综合活动中“写一写”的一项内容是:“我参考《******》(本单元一首28行的新诗)写了一首小诗。”这样的设计几同儿戏,如果小学生有这么高的悟性和灵气,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我们主张对小学生的文学习作,既不应反对而挫伤积极性,但也应明确以学写“文章”为主,而不宜过分提倡和鼓励文学习作。
    综观几套已经审定的课标实验小学教材,与此前的教材相比,人文性大大加强,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弘扬民族文化,尊重多样文化的课文丰富多彩;教材生动活泼,趣味性、可读性增加;插图精美,装帧讲究。但还应从学生发展、学科特点、社会需要三方面进一步提高教材的科学性,为一代小学生打下文章读写的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6 02:21 , Processed in 0.1351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