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姓氏档案

[复制链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10:21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33
姓: 袁
由来: 西周初,周武王把亮舜的裔孙妫满封在陈(现在的河南淮阳)那个地方,并建立了陈国,他的第11代世孙中有个叫诸的,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用祖父的字姓,就是爰姓。当时爰与辕通用,所以爱涛涂又写作“辕涛涂”。到秦代末,涛涂的裔孙告避难生活在河、洛之间,告儿子政,在西汉初去掉“车”字旁,开始以袁为姓。在秦汉时期袁氏已向外地迁移。但是,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为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袁政9世孙袁生的玄孙袁干,封贵乡侯,他的儿子、孙子世代任代大官僚,因而使“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袁绍,东汉末为司隶校尉,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占有了冀、青、幽、并4州,成为当时地盘大士兵也多的割据势力。袁术,刚开始时是虎贲中郎将,后来占据了南阳(现在的河南)又割据了扬州(现在的长江下游与淮河下游间),197年曾在寿春(现在的安徽寿县)做皇帝。唐代有文学家袁郊,浙东农民起义首领袁晁,南宋有史学家袁枢。元代有评论家家袁桷(jue),明代有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并称为“三袁”,还有军事家、兵部尚书袁崇焕,诗人袁凯,科学家袁黄,戏曲作家袁于令,清代有诗人袁枚,画家袁江。近现代有河南项城人袁世凯,是当时的北洋军阀首领。1915年12月自已称为“中华帝国皇帝“,次年6月在全国人民责骂袁声中死去,此外还有戏剧、电影艺术家袁牧之等。以人数多少排列,袁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在第33位。 排名: 34
姓: 邓
由来: 约在公元前进13世纪,商代高宗武丁把他的叔父封在邓的地方,建立邓国。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公元前703年得罪了楚国,被楚文王消灭掉,于是邓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就是邓姓。关于邓国的城都,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当今的河南邓州市,另一是在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亡国后的邓国子孙,大多生活在原来的地方,从战国,秦,到汉代,邓氏有的移居到今天的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此后邓氏不断往外迁,有的往南到湖南,湖北,有的往西到山西,甘肃。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批向南迁,分布在江南的许多省,在江西,江苏的较多。北宋初,李姓中有一支改为姓邓,为邓姓增加了新的来源。南唐后主李煜,曾封他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逃到安化(今天的湖南),为了躲避灾难,将自己的姓改为邓姓。邓姓历史名人众多,春秋末有郑国人邓析,是当时的法家先起人和名家;三国时蜀地的名将邓芝,魏国的名将邓艾。宋元时代有学者邓牧,明代有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邓伯孙,清代有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还有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诗人邓辅纶,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近现代邓姓名人主要有邓植仪,真菌学家邓叔群,新闻工作者,学者邓拓。在按人中多少排列的当今中国姓氏中,邓姓居于第34位。

排名: 35
姓: 许
由来: 古时候有一位品德高尚且不愿为朝庭做事的志士叫许由,相传尧要把君主的位子让给他,他逃到箕山,现今的河南登封县东南下,许由死后,葬在箕山,所以箕山也取名叫许由山,所以说许姓就是许由的后代。在西周刚刚建立时,周武王把炎皇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在许由曾居住过的许那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东,建立了许国。西周初建立的许国,曾多次迁徙,506年迁到容城(现在河南鲁山东南),战国初期,被楚国灭掉,许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又形成一批许姓居民。许国亡国以后,他的遗民大部分分散住在今天的河南境内,也有迁到今天山西,湖北,湖南,河北等省的人。从此以后直到隋唐时期,高阳,汝南一直都是许姓的发展中心。在汉代,许姓还分布在今天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等省。宋末元初时,许氏有一个家族的人迁居到广东,后来又多次向台湾迁居,也有人移居到海外。迁到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的许氏,有的都融入了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许姓的名人辈出,多得史书上快写不下了。战国时有农家许行;西汉末有汝南平舆人许杨,精通水利;东汉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三国时魏国有名将许褚;西晋时有著名的道士许逊;唐代有文学家许尧佐,诗人许浑,著名宫延歌手许和子;北宋有画家许道宁;南宋有医学家许叔微;明代有戏曲作家许自昌;清代有反对复古倒退的学者许楣;近现代有小说家,散文家许地山。许姓在当今中国大姓中居于第35.
排名: 36
姓: 傅
由来: 商朝的高宗武丁,想使国家重新振兴,但必须找到一位能够辅佐他的得力大臣。一天晚上,武丁梦见一个叫说的人,觉得他就是理想中的圣人。第二天,武丁命令他的大臣按照他说的模样四处寻访那个人。大家找了许多天终于在傅岩(今天的山西平陆县东隐贤社)找到了那个叫说的人。武丁与他交谈后,认为他真是个圣人,便任用他为宰相,武丁让他以傅为姓,称他为“傅说”。傅姓形成于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殖发展,到后来才有一支在今天的山东境内发展。西汉时的傅氏已迁到西北,西南地区。明代,傅氏已遍布江南各省。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改姓傅;东汉时有文学家傅毅;西晋有哲学家,文学家傅玄;唐代有学者傅奕;宋代有律博士傅霖;明朝初期有将领,颖国公傅友德;明朝,清朝之际有思想家傅山;清代有工部尚书傅继鳞;近现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傅连蟑。国发党起义将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长傅作义。画家,美术教育家傅抱石。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傅姓居于第36位。

排名: 37
姓: 沈
由来: 是由国名与城名得来的姓。关于沈姓的来源,古时候的说法不一致,但大体可分为以国名为姓和以城名为姓氏两类。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中,有一个沈国,称为沈子国。公元前506年被蔡国消灭,他的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沈氏。古代还有一个沈国,在今天的山西汾河流域,春秋时被晋国灭了,子孙以国名为姓氏,也姓沈。以封邑(yi)为姓氏的沈姓,是楚国王族的后裔。春秋战国时期,沈氏主要是在今天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发展繁衍。唐朝初期,沈姓在福建安家落户,他的子孙分散居住在龙溪,漳(zhang)浦,南靖(jing),长泰,诏(zhao)安等地方。两千多年以来,沈姓子孙自强不息,涌现出不少的著名人物。南朝有文学家沈约;唐代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沈君谅(liang),文学家沈既济,沈亚之,书法家沈传师,诗人沈千运;北宋有科学家,政治家沈括(kuo),他所写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是古代科学名著;元代有戏曲作家沈和;元末明初金陵(今天的南京)有巨富沈万山;明代有著名画家沈周,散曲家沈仕(shi)。文学家沈德符,女诗人沈宜修,戏曲音乐家沈宠绥(sui),戏曲作家沈自晋;清代有诗人沈德潜,戏曲作家沈起凤,史学家,文学家沈钦(qing)韩,法律学家沈家本,海军爱国军官沈寿昌。近现代,沈姓最著名的人物是沈钧儒,他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还有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书法家,诗人沈尹默,外科学家沈克非,音乐理论家沈知白。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37位。
排名: 38
姓: 曾
由来: 是源于姒姓 国的姓。夏朝的第6代国王,把 (今天的山东苍山县西北)封邑给小儿子曲烈, 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时的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太子巫逃到鲁国,做了官,以国为氏并去掉了部首,成为了曾氏。巫的后代,曾参即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死于公元前436年,与他的父亲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相传是《大学》的作者,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曾参的后代曾据,为了避王莽之乱,率领宗族一千多人从山东向南迁到今天的江西吉安市西南、江西广昌县东,江西临川市西,广东韶关市南,江西赣州市,广东广州,浙江绍兴,四川成都,江苏苏州,河南沁阳,湖北鄂城等地方。曾氏从唐朝末期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到台南,从此以后,闽,粤的曾姓不断有人迁到台湾,进而又有迁居到海外的。目前,曾姓在台湾是第16大姓,在全国姓氏中被排在第38位。曾姓历史各人,除了上面所讲到的以外,还有北宋时的宰相普公亮,文学家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南宋有诗人曾几;明代有兵部侍郎曾铣,有画家曾鲸;清代有太平天国将领曾天养,湘军首领曾国藩,将领曾国荃。清朝末期有外交官曾纪泽;近现代有小说家曾朴,早期话剧活动家曾孝谷,音韵学家曾运乾,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部长曾山,中国人志愿军二级表年战斗英雄曾南生。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09:45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27
姓: 冯
由来: 是出自新郑荥(ying)阳的姓。春秋时期有个叫长卿的人,在冯城受封邑,就以邑为姓氏,就是现在的冯姓。战国时有个冯亭,做了韩国的上党守,因为在与秦国的争战中战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东北,有的在河北,子孙中有许多都是将军和宰相,先秦的时候,姓冯的已有在山东居住了;三国之前,冯氏还迁到现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方。河南的冯氏则分布在今天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方;唐朝末期黄巢起义时,中原的冯氏有一支为了避难而逃到南方,后来迁到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又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冯姓支脉,直到宋末元初时期,上杭的冯氏有的又向南迁到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来又迁到丰顺,梅州等地方。西汉时有大将冯奉世,东汉有颍川父城(今天的河南宝丰东)人冯衍,任征西大将军;十六国的时候,有长乐信都人叫冯中跋,在今天的辽宁朝阳,建立地方政权,国号燕,史称北燕;五代时,河北交河东北人冯道,在后唐,后晋时任宰相;南唐时,在今天的江苏扬州人冯延已是当时著名的词人;北宋有大臣冯京;元代时有散曲家冯子振;明代有散曲家冯惟敏,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清代有诗人冯班,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冯云山,清代末期有打败过法国入侵者的名将冯子材;近现代有词人冯煦,爱国将领冯玉祥,史学家冯承钧,农学家,棉花专家冯泽芳,诗人,文学评论家冯雪峰,女小说家冯铿;冯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列于第9位,现在是中国第27大姓。 排名: 28
姓: 于
由来: 是来自河南沁阳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发的第二个儿子被封在于(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邗台村),称作邗叔,建立邗国。于叔的子孙以于姓为国氏,早期,于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发展、繁衍,后来因为“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居住” ,加上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未年开始向外地发展,其中,迁至东海陆空郯(tan)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于氏家谱资料称,于氏主要有18个支脉,现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安徽、广西等省。其中,居住在河南的于氏,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27个县。于姓历史名人有东汉未年的方士于吉。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还有三位宰相:于志宁、于由、于琮。后周有工部尚书于德辰。明代有名臣于谦、文学家于慎行。清代有河道总督于成龙。近现代有书法家于右任,曾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等职,亦擅长诗词;还有画家于非暗,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于省吾,诗人于赓虞,书法家、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以人口多少排列 ,于姓居于第28位。

排名: 29
姓: 董
由来: 以字以职命得的姓。,董姓是个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的子孙有个叫叔安的,他的儿子董父,学过服龙的本领,作为黄帝的驯龙,被黄帝赐姓姓董,过去时他住在现在的山东陶县西北。春秋时,周朝大夫独有的两个儿子,主管东晋的典籍,因为他的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升国的都城绛,就是现今的山西翼城东南,因为这样,派董氏出处现在的山西翼城。董氏在汉代还分布在现在的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佘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过去时、杞县、信阳、灵宝等地。到了隋唐时期,除了上面所讲的一些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西汉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东汉初期有个叫董宣的人,担任洛阳令使,因为光武帝的妹妹湖阳公主的随从,在白天杀人而被他格杀,公主告到光武帝那里,光武帝强制他向公主叩头赔罪,他两手伏地,但始终不低头,武帝发怒称他为“强项令”。东汉末年,在陇西临洮(现在的甘肃岷县),有太师董卓;三国时南郡枝江(现在的湖北)人董和,和诸葛亮协力共同辅助后主;三国时期在现今的福建福州市,有一个叫董奉的人,善下医道,帮人治病从来不收钱。北国时期,有一个出使西域的外交家叫董婉。唐代德宗时期的宰相叫董晋,还有个琴家叫董兰。五代南唐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董源,金国有戏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屡败倭寇的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个文学家叫董说,画家董邦达。近现代有个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董必武,解放战斗英雄董存瑞。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排名: 30
姓: 萧
由来: 在今天的安徽萧县西北,有一位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大心因为在一次平乱中有功,得到了奖赏,皇上让他在萧地建立了萧国,称为萧叔,是当时宋国的统治的一个小国。公元前597年,萧国被楚国消灭,于时萧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这就是萧姓的由来。战国时,大心的子孙都很不简单,在丰,沛(今天的丰县,沛县)一带生活。秦末时沛县人萧何,协助汉高王朝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南北朝时期,萧氏家族繁荣富贵,并繁衍昌盛,代代出人才。南朝有一将领叫萧道成,祖先是今天的山东的枣庄东南)人,后来迁居到南兰陵(今天的常州西北),他乘宋代时皇族内部混乱,掌握军政大权,杀死了皇后并废除了皇帝,在479年做上皇帝的宝座。国号为齐,建立了城都建康(今天的江苏南京),历史上称南齐或萧齐。南兰陵萧氏中另一个叫萧衍的,在502年时夺取了皇位,国号为梁,也在建康建立城都,历史上称萧梁。南朝齐国,梁国两朝,萧氏皇室子孙众多,萧氏人在此期间有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北魏,北齐,北周的萧氏,也是比较兴旺的家族。除了汉族萧氏外,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是一个很有富贵气且庞大的家族。南朝时的萧氏名人,都出自南兰陵萧氏家族,齐武帝的次子萧子良,是当时竟陵王。南齐有萧子云,精通文学历史,写下《晋书》110卷。齐国高皇帝的孙子萧子显,是南朝的历史学家,梁代武皇帝萧衍,擅长文学,精通音乐,并善于长书法,萧衍的弟弟,萧宏,是大富翁,萧衍的大儿子萧统,是文学家。隋末,有后梁宣帝的曾孙萧铣,于618年称皇帝,建立城都在江陵,分割并占据了长江中游等地。唐代有散文家萧颖士,南宋有画家萧照,诗人萧德藻。辽国有景宗后萧太后,女诗人萧观音,元代有戏曲作家萧德祥。清代有画家萧云从,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萧朝贵。近现代有著名京剧演员萧长华,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在中国当今100姓中,萧姓居于第30位。

排名: 31
姓: 程
由来: 相传,古时候的皇帝遄顼,曾经让重担任南正的司天,黎担任北正的司地,后来总称管天地的官为“重黎”。重黎的子孙代代都继承了他们的这一职位,直到商朝时他们被封到程那个地方,建立了程国,后来他们的子孙便以国名为姓,这就是程姓的来源。春秋时期,程氏主要是在今天的山西,河南,陕西地方发展繁殖。晋景公时有著名的义士程婴,春秋末时晋国还有博学且善于宣传自己观点的学者程本。战国时居住在关东(在潼关以东地区,主要是今天的河南以内)的程氏,在秦始皇统治天理时被迁到蜀郡临邛(今天的四川邛崃)。在秦代时江浙一带己有程氏人。汉代,程氏又有的迁到今天的江西,河北,山东,安徽等省。两晋到南北朝时期,程氏又有的迁到今天的甘肃,内蒙古,宁夏,但主要是向江南发展,到唐,宋时期,江南的大多数省都有姓程的人。秦代有文字学家程邈,创立了隶书这一新字体。西汉初,又有一位叫程郑的人,大力支持铸造铁器。西汉景帝,武帝的时候,有著名的将士程不识。三国时吴国有江夏太守,荡寇将军程普,唐代有济州东阿(今天的山东)人程咬金,是唐代初期的大将领;还有宰相程异,画家程修己。北宋时,程氏涌现出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就是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他们二人同为宋代唯心主义理学的奠基人,被称“二程”。明代有文学家程敏政,诗人,画家程嘉燧。明末清初有书画家程正揆。清代有篆刻家,画家程邃,经学家程瑶田,还有与高鹗共同修补曹雪芹《红楼梦》的文士程伟元。近现代程姓名人有:著名的京剧演员程砚秋,天体物理学家程茂兰。程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居于第31位。

排名: 32
姓: 曹
由来: 曹姓来源有二个方面:最早的一支的祖先是陆终的儿子安,姓曹。陆终为皇帝颛项的玄孙,所以曹是个相当古老的姓。另一支出自公元前11世纪周朝时,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弟弟叔振铎封在曹国 ,建立城都陶丘(今天的山东定陶西南),公元前487年被宋国灭掉,曹国的子孙以原国名为姓,也姓曹。此外,在原来的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古代也有一个曹国,有一段时间属大唐管理。曹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曹为姓。先秦时期,曹氏主要分布在今天山东省内及江苏沛县。春秋时,鲁国有一名武士叫曹沫,也就是曹刿。汉代曹氏还分布有今天的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甘肃等省一些地方。曹操是曹姓中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过继给曹腾面而改姓曹。曹操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196年贡献给皇帝城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东),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进位为丞相,封了魏王。曹操小儿子曹丕,继承他父亲的位子魏王,于220年代汉称帝,国号魏,建产城都洛阳,历史上称曹魏。曹丕还是个文学家,创作和理论都有一定的成就。三国时魏国还曹操的堂弟曹仁,曹洪,分别任大将烟,骠骑将军。曹操的儿子曹植,也是一位很有才学的诗人。此外,三国时吴中有画家曹不兴,南朝梁国有将领曹景宗。唐朝时有个诗人曹邺、曹唐,还有画家曹霸,北初有个大将军叫曹彬,元代有个画空叫曹知白。明代有个学者叫曹端,文学家曹学全,民间抗倭英雄曹顶。清代最著名的曹姓名人物是曹雪芹,他用10年的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还有诗人曹贞吉,文学家曹寅,学者曹廷杰。近现代曹姓名人主要有:北沣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戏曲音乐家曹沁泉,心理学家曹日昌。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32位。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09:06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23
姓: 郑
由来: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厉王少子于郑,建立了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消灭,其子孙搬迁到今天的河南淮阳和商丘之间,以原来国名为姓,这便是郑姓的来源。据有关史书记载,在秦末到晋代期间,郑姓渐渐分布到今天的浙江,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一些地方。唐代初期,河南一部分郑氏移居到福建省,唐代末期,河南固始又有部分郑氏进入福建,明清时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先便是那次到福建的。郑氏移居台湾,最早是因为郑成功,搬迁到海外,最早是从清代开始。在中国历史上,郑氏人才多多,战国末,有韩国水利家郑国,西汉时,有农民起义首领郑躬,东汉时有经学家郑兴,郑众父子,唐代有诗人郑谷,书画家郑虔,南宋有史学家郑樵,诗人郑思肖,元代有戏曲作家郑光祖,郑廷玉,明清时有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清代有“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还有诗人郑珍,物理学家郑复光,近现代有改良主义者郑观应,词人郑文焯,作家,文史学家郑振铎。当今,郑姓在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23位,在台湾为第12大姓。

排名: 24
姓: 谢
由来: 据古书说,黄帝的儿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其比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并在谢国的旧土上建造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首都。谢国灭亡后,一部分人留在国内,另一部分人出外逃跑,他们以国为姓,这就是谢姓的来源之一。公元前688年,楚王发动兵马攻打申国,不久就灭掉了申国,居于谢城中的人以邑为氏,也姓谢。谢姓还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河南卫辉的谢偃,他的祖先孝政,本来是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来改为谢姓。在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南部许多地方外,有一支迁往山东,有一支作为申国的遗民被强迫迁至湖北荆山,还有一支迁至湖南江永。战国时,河南谢氏有一支迁到涪陵,后又分为三支:一支在三国时迁至蜀郡,一支迁至云南永昌郡,一支迁往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西晋末年,黄河流域一带战争不断,所以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争,带着一部分人到了今天的浙江上虞,并在此生活,成为谢氏中最重要的一支,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一些谢氏进入福建,谢氏移居海外,最早在明代,多数是从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先迁到台湾,再去东南亚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历史上,谢氏最兴盛的时期是从三国到南朝的360多年间;尤其是东晋时,谢姓的历史名人也大都出在这一时期,383年,晋相谢安,率领水陆军8万人抵御前秦苻坚90万大军,在淝水大战获胜,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这一时期,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名人也很多,如东晋有音乐家谢尚,女诗人谢道韫,文学家谢混,南朝有诗人谢灵运,文学家谢惠连,谢庄,北宋有学者谢良佐,南宋有诗人谢枋得,谢翱制,清代有航海旅行家谢清高。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谢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24位。
排名: 25
姓: 韩
由来: 晋昭侯叔父的儿子,在晋国做官,食住在韩,战国初期,同晋国的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分别建立韩国,赵国,魏国。这三个国家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掉,韩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这便是韩姓的来源之一。韩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因为“汗”(汗水的汗)与韩音相近,于是将三字姓出大汗氏改为韩氏。秦国消灭韩国后,“颍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生活中心。秦汉时期,韩氏迁移到今天的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唐宪宗作皇帝时,河南河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县南)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成为韩氏进入广东最早的人。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一些韩氏人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己有人迁入台湾。韩姓名人在战国末期有哲学家,法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著有《〈韩非子〉》。西汉初有诸侯王韩信,淮阴(今天的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用兵,另外,燕人(今天的北京市)韩婴,梁国成安(今天的河南临汝)人韩安国。北魏末年有河北起义军首领韩楼。隋朝有大将韩擒虎,唐代有画家韩干,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书法家韩择木,北宋有大臣韩琦,南宋有名将韩世忠,金国有音韵学家韩道昭,元末有农民起义首领韩山童,清代有曲艺作家韩小窗。近现代有化学家韩组康。韩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15位,当今是中国第25大姓。

排名: 26
姓: 唐
由来: 周成王在位时把唐国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县)封给他的弟弟叔虞。鲁定公在位时(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灭掉,唐国子孙以国为姓氏,就是现在的唐氏。古代还有一个姬姓的唐国,在今天的湖北随县西北的唐北镇,春秋时被楚国所吞并,他的子孙以国为姓氏,也姓唐。根据《后汉书 南蛮传》这本古书的记载,东汉时白狼王有唐姓;陇西羌族也有唐姓。这就说明东汉时少数民族中已经有了唐姓。早期的姓唐的人主要分布在魏,楚,晋,秦,战国时的魏国有老臣唐睢;楚国有两个唐昧,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占星家,还有辞赋家唐勒。西汉的时候,唐睢的孙子唐厉被封为斥丘侯。东汉时,唐翔为丹阳(今天的安徽当涂县)的太守,并在当地安家居住;南朝的齐国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在浙江起义,曾攻占钱塘,称皇帝,国号吴,这样看来,南北朝时期姓唐的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代初期,已有河南固始的唐氏移往福建居住,宋代有晋昌的唐氏随着宋家王朝向南迁都,定居江西宁都,后来又迁到广东潮阳,大埔,还有迁到梅州的和广西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姓唐的名人辈出,除上面提到的一些人之外,还有唐代的诗人唐衢;宋代的医学家唐慎微;元代的画家唐棣(di);明朝初期的山东家民起义女首领唐赛儿;明代的画家,文学家唐寅,字伯虎;散文家唐顺之;清朝初期有思想家唐甄,清朝末期有维新派唐才常;近现代有唐绍仪,医学家唐宗海等。唐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26位。
排名: 26
姓: 罗
由来: 起源于古代罗国,是由国名而来的姓。罗国是周武王消灭商国后分封的异姓诸候国,在春秋时又被楚国灭亡。罗姓还有两支是少数民族改过来的,一支形成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河南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叱罗姓改为罗姓;另一支形成于唐代,唐代时西突厥可汗斛(HU)瑟罗进入中国,后来又改为“罗”姓。罗国发展到24世万通当政时,被楚国消灭,万通与小儿子苍噩逃到襄阳,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而他的大儿子逃到四川,后迁居江西南昌。唐昭宗执政时,有两支罗姓分别迁往广东大埔,兴宁。另外据有关资料说,罗国被灭亡后,罗姓有的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南河下游,加入泰族;还有的迁入贵州东部。在隋以前,除上述地区以外,罗姓还分布在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代时,有一部分姓罗的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开始,有一些罗姓人曾多次向台湾迁居,还有一些人迁往印尼等国家。罗姓在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西汉有大商人罗裒(POU),隋代有罗艺,唐代有文学家罗隐,诗人罗邺,罗虬,元代有医学家罗天益,元末明初有小说家罗贯中,明代有哲学家罗钦顺,学者罗洪先,罗汝芳,清代有画家罗聘,曲艺作家罗松窗,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近现代有考古学家罗振玉,植物生物学家罗宗洛杉,语言学家罗常培,中国无产阶级学家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人罗荣桓.罗瑞卿,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军罗盛教。罗姓在当今中国是第20大姓。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08:29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16
姓: 林
由来: 是来自比干儿子的姓。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在西周初形成,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比干被杀时,他的夫人陈氏正有身孕,逃难时在长林石室中生下一个儿子名字叫坚,周武王姬发就以他在长林出生而赐他为林姓。由此可见,林姓起源于河南,始祖是比干的独生子林坚。林姓还有两支,都出自河南洛阳。一支起源于姬姓,在东周初期形成,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有一个小妾生的儿子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姓氏,也称林姓。另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后,命鲜卑人改用汉姓,把在代北的丘林氏改为林氏。东汉末年,董卓乱用权力,使中原林姓家族遭受政治迫害,被迫大批南迁,主要迁入江,浙一带。直到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再次南迁,直接进入福建。后大量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大众的姓氏。现在,台湾林姓约有180多万人,占台湾人口总数的9%左右,与陈姓一起号称“陈林半天下”。在中国历史上,林姓中有一个人是皇帝,他是林士弘,是隋末南方农民起义首领,曾经统领义军在鄱阳湖大败隋军,发展到十多万人后,进占虔州(今天的江西赣州称帝,国号楚,历时6年,战败后不久病死。在北宋时,有诗人叫林逋,著名道士林灵素,南宋时有画家林椿,诗人林景熙;元初有广东农民起义首领林桂方;明代有诗人林鸿,画家林良,清代最著名的林姓人物是清末政治家林则徐,还有台湾农民起义首领林爽文,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祥,海军将领林永升,近现代林姓著名人生主要有:林森,林伯渠,林祥谦,林彪,此外,现代散文家,小说家林语堂。林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16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

排名: 17
姓: 何
由来: 是出于韩氏音讹的姓。何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因黄帝时期的何姓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一些姓氏古籍都认为何姓是由韩姓间讹或转音形成的。由于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掉,于是韩国子孙就以国为姓,有一部分人逃到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成了“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于是,这些韩姓人就变成了何姓。两汉至两晋时候,何氏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中才有人移居福建。在西汉时有大臣何武,经学家何休,大将军何进。西晋时有大臣何曾。南朝宋时有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梁时有诗人何逊。唐代有宰相何进滔。明代时有学者何瑭,文学家何景明,篆刻家何震。清代有诗人,书法家何绍基。近现代有作曲家何柳堂;国民党革命派杰出代表,画家何香凝;地质学家,矿物岩石学家何作霖;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何姓是当今中国第17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8
姓: 郭
由来: 是出于虢氏声转的姓。古代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郭,就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这里的人以这个为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郭姓,在夏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说中国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还有一支来源,即虢国遗民。虢国是周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所灭。由于古代“虢”,“郭”字音不相同,却是通用的,所以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省以外还迁到了山东,河北。汉朝时,郭氏有一部分人迁到江南。汉代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今天的山西)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住在今天的内蒙,甘肃,四川,安徽的,唐朝初与唐朝末,河南郭氏有两次向福建迁移。宋朝的高宗赵构南逃时,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住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姓郭的人。西汉有河内轵县(今天的河南济源)以“任侠”闻名的郭解;三国时有颍川阳翟人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西晋有哲学家郭象;东晋有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郭方预;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华州郑县(今天陕西华县)的郭子仪;五代时,有在951年后汉时称帝的郭威,建都汴(今天的河南开封),国号周,历史上称为后周;北宋有画家,文学家郭忠恕,山水画大师郭熙;元代有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明代有画家郭诩;近现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姓是当今中国第18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9
姓: 马
由来: 是简化的赐号形成的姓。在战国时,赵国有个赵奢将军,以善于用兵闻名,因为曾打败过秦军,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以马服为姓氏,后又省“服”为马氏。赵奢的儿子赵牧也是赵国的名将,住在邯郸。赵牧的儿子赵兴迁往陕西咸阳被封为武安侯,住在扶风茂陵(今天的陕西兴平东北)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到南北朝时期,马氏除了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以外,还分布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 浙江等省的一引些地方。唐朝末年,河南马氏在福建安家落户,后来发展成为大族,宋代以后,闽,粤地区姓马的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直到清代,有的移居台湾,又有的远到东南亚及欧美。东汉时代著名的马姓人物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割据凉州的马腾,马超;三国时期机械制造家马钧,三国的著名人物马良和马谡(su),唐代还有诗人马异,佛教禅宗高僧马祖;南宋有将领马暨,抗金义军首领马扩,画家马远,马和之;元代有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文学家马祖常;元末明初有画家马琬;明代有航海家马欢。明末有女画家,诗人马湘兰,农民起义军首领马守应。清代有伊斯兰教学者和译著家马德新,语言学家马建忠;近现代有考古学家马衡,细胞组织学家马文昭,著名京剧演员马连良,作曲家马可。马姓为中国第19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同时在回族中也是人口较多的姓氏。

排名: 21
姓: 梁
由来: 赢伯益的后代有个叫非子的人,很会养马,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攻打西戎,不幸被西戎杀死。周宣王召见秦仲的5个儿子,给兵马7000, 让他们继续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最终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去的土地。周宣王封秦仲的小儿子康到夏限梁山,建立梁国,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打梁国,失去国家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就是梁姓。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河南洛阳后,将鲜卑族的拔列姓改为梁姓。这也是梁姓来源之一。梁姓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湖北,山东省发展。除上面讲到过的一些地区以外,河南和江南一些地方已有梁姓的居民。唐代以前,梁姓居住的地方又扩展到今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此后,梁姓在闽粤发展繁衍,直到清康熙末年,有部分人移居台湾。在中国历史上,梁姓中有一人称帝,便是梁师都,617年起兵反隋,自称皇帝,国号梁,年号永隆,历时11年。梁姓最好显赫的家族是东汉时以梁竦为首的梁氏,梁氏一门前后有7个侯,3个皇后,6个贵人,两个大将军,可谓满门显贵。此外,东汉有隐士梁鸿,书法家梁鹄,唐代有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梁令瓒,文学家梁肃,南宋有女将梁玉,画家梁楷,明代有戏曲作家梁辰鱼,清代有诗人梁佩兰。

排名: 22
姓: 宋
由来: 商朝30年代君王帝乙的长子名启,又叫微子启,是殷纣王帝辛的哥哥,辛继位后,荒淫暴虐,多行不义。微子启多次劝说他都不听。周武王姬发攻打商时,微子启跟从周朝,因此周公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宋国有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公元前286年,泯王联合魏,楚,两国,灭掉宋国。将他的土地分成三份。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来国名为姓氏,就是宋姓的来源。隋代以前宋氏己分布于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代初期,河南有一宋氏在福建落户。此外,宋氏己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在往南方逃跑时,中原有一些宋氏随之迁居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宋姓名人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景,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xiang)也是文学家,另外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有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所编《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07:52 | 只看该作者
排名: 11
姓: 徐
由来: 古代有个叫伯益,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后来夏朝的皇帝将徐(今江苏泗洪县一带)封给伯益的儿子。传到春秋时期,伯益的第44代孙当时的国君章禹,吴国在公元前512年,引水灌徐国的都城,灭掉了徐国。亡国后的徐国子孙,就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就形成了徐姓。徐国的末代皇帝章禹带领一批人逃到安徽,从此在当地发展繁衍。秦朝以前,徐姓已经有迁居到今山东境内的,汉朝时期,徐姓在今山东境内分布更加广泛。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徐姓已经发展到今河南、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地。唐朝以后,徐姓逐渐向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发展。从明代开始,居住在福建、广东的徐姓,有的迁到台湾,有的迁到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徐姓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秦朝有著名方士徐福,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乘船入海,寻找神山,但一去不返;汉朝有徐勃领导山东农民起义,水利家徐下,女诗人徐淑,文学家、哲学家徐干,是“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有著名的谋略家徐庶;南北朝时,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徐遵明,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文学家徐 、徐陵父子;唐代有书法家徐浩;五代时有画家徐熙,他的孙子徐崇嗣、徐崇勋、徐崇矩都擅长画花鸟;南宋有史学家徐梦莘,诗人徐照;元代有散曲家徐再恩;明代有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他较早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并介绍于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专心从事旅行,所著《徐霞客游记》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此外,还有名将徐达;清代有科学家徐建寅,对我国近代化学的发展起过先驱作用;在近现代史上,北洋军阀徐世昌,革命民主烈士徐锡麟,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著名的画家徐悲鸿,以画马驰名中外。徐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居150位,当今是中国的第11大姓。 排名: 12
姓: 孙
由来: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来源较多的姓氏。西周时,周武王将康这个地方封给他的弟弟姬封,后来又将卫地封给姬封,所以历史上称姬封为卫康公。卫康公的后裔有个叫惠孙的,居住在今河南,后来惠孙的子孙就以孙作为姓氏,就是孙姓。 春秋初期,楚国王孙中有个叫叔敖的,字孙叔,历史上称他为孙叔敖,他是楚国著名的贤臣,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姓氏,形成了另一支孙姓,这支孙姓也出自河南。 公元前672年,齐国大夫子占,因对齐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居住在今山东。此外,殷朝王叔比干被纣王杀害后,他的子孙避难隐姓,有的因为自己本为王族子孙,便改姓孙。 居住在山东的孙姓因齐国发生战乱,有的逃到吴国,定居在浙江富阳一带,发展繁衍,成为大族。后来有的孙姓迁到河北、有的迁到辽宁等地。中原孙姓在唐代向福建移民,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姓都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孙姓均为唐朝时从河南迁入。 孙姓在宋代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在当今中国排第12位。秦朝到三国时期,孙姓以非凡的军事才能而被称为兵家大族。春秋时期孙武,在吴国为将,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孙武的孙子孙膑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三国时孙武的后代孙坚曾组织地主武装镇压起义军,在当时逐渐拥有了大量部队,他的儿子孙策继承父业,建立了孙姓政权,后遇刺身亡后,孙策的弟弟孙权于222年在江苏南京建立吴国,称吴王,229年称帝,历史上也叫东吴,于280年被晋所灭。唐代有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写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五代有词人孙光宪。近代,孙姓最著名的人物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此外,还有京剧演员孙菊仙,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孙云铸等等

排名: 13
姓: 胡
由来: 西周初期,周武王将陈地(今河南淮阳)封给舜的后代满,满死后号为胡公,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号为姓,就是胡姓。胡姓还有两支出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河南,另一个在安徽,两个胡子国均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胡子国的王孙以原国名为姓,形成了另两支胡姓。先秦时期胡姓主要是在山东、河南等地发展,汉朝到三国时期,胡姓迁居到今四川、山西、湖北、河北、广东、江西、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并在今河南、安徽境内继续发展繁衍。唐代以后,江西成为胡姓繁衍中心之一。历史上的胡姓名人有汉朝时胡广,曾经在6代皇帝手下当官;唐代有诗人胡曾,他的诗通俗明快,还有和尚诗人胡得生;北宋有学者、教育家胡瑗,南宋有经学家胡安国及他的儿子学者胡宏;宋、元之间有史学家胡三省,以解释《资治通鉴》而闻名于天下。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是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印刷家胡正言;清代有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文学家胡天游;近现代的胡姓名人有: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著名学者胡适,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小说家胡也频等。胡姓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被排在第13位,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4
姓: 朱
由来: 古人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个儿子名安。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将邾(在今山东境内)封给安,建立邾国。到了战国中期邾国被楚国灭掉,邾国的贵族便以国为姓,就是邾姓,这个邾字有右耳旁,后来将耳旁去掉后,就形成了朱姓。楚国灭了邾国后,将一部分邾国的王族子孙迁到湖北境内。有一部分邾国的子孙迁到安徽定居,这支朱姓到了南北朝时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与张、顾、陆姓并称当时的江南四大姓。后来由于做官的原因,又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经过明代后,朱姓便遍布全国。 朱姓称王称帝者25人,曾建立后梁、明等政权,其中最显赫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贫农,1352年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抗元,1368年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明朝共有16个皇帝,统治了277年,王族子孙众多,繁衍昌盛,因而使朱姓人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朱姓其他人物有:战国时有朱亥,勇力过人;三国时有朱应,是中国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东晋有名将朱序;南北朝时有无神论思想家朱世卿;宋代有医学家朱肱,女作家朱淑真,词人朱敦儒,最著名的人物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朱熹对经学、史学、文学、音乐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继承了前人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元代有地理学家朱思本,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明代比较有成就的朱姓名人大都是帝王的宗族,如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古琴家朱权;明、清之际有学者朱瑜;清代有戏曲作家朱素臣、朱佑朝;近现代最著名的朱姓人物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朱德,此外还有散文家、诗人朱自清。朱姓是当今中国第14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5
姓: 高
由来: 关于高姓的来源,有以居住地为姓,以祖宗的字为姓等几种说法。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书《世本》上说,黄帝时已经有高姓,居住在河南。结合其他一些资料,中国最早的高姓人物出自河南,春秋以后的高姓出自山东。此外,高姓还有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和被赐与姓者。在中国历史上,高姓称王称帝的有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东魏时,高洋在550年取代魏国,建立北齐,共经过6个皇帝,28年。隋朝末年,沧州人高开道于618年称燕王,建都河南渔阳,历时4年。高姓除了称王称帝的人之外,历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如:战国末年有高渐离,因好友荆轲刺杀秦始皇未成而死后,故意刺瞎双眼,接近秦始皇,但最后仍行刺失败。西汉有文礼学的最早传授者高堂生;东汉有学者高诱;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高姓名人大都是一些高官显贵,如:北魏有高允,前后共经过5个皇帝,担任要职达50多年。隋末有农民起义领袖高士达;唐代有诗人高适;北宋有大将高怀得;治水家高超,曾采用新的方法堵塞黄河;奸臣高俅;南宋偶造船家高宣,词人高观国;金有诗人高士谈;元代有唯吾尔族画家高克恭,戏曲作家高文秀;元末明初有戏曲作家高则诚;诗人高启,明代有诗人高叔嗣,东林党领袖之一高攀龙;清代有书画鉴定收藏家高士奇,文学家高鹗、画家高其佩;近现代有诗人高旭,外籍华人中,美国有世界一流科学家高锟。高姓是当今中国第15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5:00 , Processed in 0.1274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