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姓氏档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14:06 | 只看该作者
姓: 石
排名: 63
由来: 起源于春秋初期的卫国,属于以字为姓的一类。姬(ji)封的6世孙靖伯有个孙子,叫石蜡,在庄公时为卫国上卿,是个著名的贤臣。石蜡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就是石姓。石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出自河南,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三字姓“温石兰”改为石姓。秦,汉以前,石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有张姓、冉(ran)姓、娄(lou)姓等改姓或冒姓为石姓,这无疑也为石姓增加了新的属员。十六国时期的族人石勒,于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在329年初消灭了前赵,取得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建都襄(xiang)国(今天的河北邢台),331年称帝,建号建平。五代时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tang),于936年勾结契丹贵族消灭了后唐,被契丹册封为帝,历时10年而亡。石姓著名人物,战国中期有天文学家石申,西晋时有以劫掠客商财产而成为巨富的石崇,北宋初有大将、卫国公石守信,文学家石延年,学者、文学家石介;元代有戏曲作家石君宝;明代有大将军石亨,荆襄农民起义首领石龙(即石和尚);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近现代石姓名人较突出者有:石志仁,建国后任铁道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石西民,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兼华东宣传部长、国家出版局局长等职。石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63位。 姓: 姚
排名: 64
由来: 姚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约形成于公元前22世纪,如今在以人中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64位。姚姓来源有二:最早的一支始于帝舜,是以地名为姓,出自今河南范县南、山东鄄(juan)城北:另一支是由田姓改过来的,形成于东汉时期,出自今江苏苏州、浙江德清。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姚句耳、姚般。这是见于史籍较早的姚姓人物。晋代以前,姚姓己有迁到今天的山西、广西四川省境者。十六国时,南安赤亭(今天的甘肃陇西西)人姚瓶弋,世为羌族首领,自称其祖先是帝腕的后代, 先后投靠前赵、后赵,又降东晋,为车骑大将军、大单于。384年,姚苌率羌人独立,称万年秦王,进据北地(统治今天陕西耀县东南),386年称帝,建都长安,国号大秦,史称后秦。417年为东晋刘裕消灭。这是历史上唯一的姚氏政权。唐初有史学家姚思谦本吴兴(今浙江)人,撰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陕州硖石(今天的河南三门峡南)人姚崇,历任武则天、睿(rui)宗、玄宗三朝宰相,是一位政绩卓著的贤相;还有潼川(今天的四川三台)人姚言,当元军陷常州时,他筹划组织民兵反攻,宋军收复州城后被任为知州,坚守半年,城破后不屈牺牲。明代有太子少师、《永乐大典》纂(zhuan)修官姚广孝,画家姚绶。清代有学者姚际恒、姚文范、姚莹,散文家姚鼐(nai),嘉庆年间湖北襄阳农民起义军首领姚之富。于此可见,姚姓是个名人辈出的姓氏。

姓: 谭
排名: 65
由来: 在西周分封的诸候国中,有一个谭国。为子爵,在今天的山东章丘县西城子崖。公元前684年为齐桓公所灭,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天的山东莒县),子孙以国名为姓,就是谭姓。汉代巴南少数民族(今天的川东、鄂西南部|中也有谭姓。谭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天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从宋代开始,谭姓人物被载入史册者增多,分布地更广,主要聚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人迁徙到东南亚、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历史上的谭姓名人,明代有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谭纶,在巡抚福建时,曾率继光共事齐名,呈称谭齐;还有文学家谭元春。近现代有较著名的谭人凤、近现代民主革命者;谭嗣同,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延岂,1927年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党委员会副主席;谭震林,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锡畴现代地质学家;谭冠三、谭希林、谭甫仁,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当今按人中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谭姓居于第65位。
姓: 廖
排名: 66
由来: 古代蓼国在今天的河南县南40公里湖阳镇,即古蓼国,相传是黄帝子孙叔安的封国。亡国后的蓼国子孙,以国名为姓,就是廖姓。廖氏最早是在今天的河南南部的上蔡、平舆、汝南等县发展繁衍,因这一带西汉初属汝南郡,故廖氏族人皆称“先世居汝南”,并以汝南为堂号。从清初开始,闽、粤廖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还有一些人迁居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廖姓人才济济,近现代较著名的廖姓人物有:廖平,近代经学家;廖仲恺,国民党左派,曾积极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廖承志,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廖荣坤,曾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廖耀湘,任国民党政军辽西兵团怀念,被俘,1961年被特释,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廖容标,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廖鲁言,农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廖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66位。

姓: 邹
排名: 67
由来: 邹姓来源有二: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封邑为姓;一支出自曹姓,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以国名为姓。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附近即今天山东省境内繁衍,至秦汉时期,有一支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故邹氏族人以“范阳”为堂号。西汉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江南邹坊,繁衍甩为一大聚落。东晋古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定居于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上些地方。唐初,有邹姓在福建安家落户。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姓华侨,主要是从广东,其次是从福建迁去的。邹姓早期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的邹忌和邹衍。邹忌曾以鼓琴说齐威王,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他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修订法律,选得力大臣坚守四境,因之使齐的国力渐强。西汉有文学家邹阳,清代有科学家邹伯奇,精天文历算,所著《格术补》,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几何光家著作。近现代有民产革命烈士邹容,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tao)奋,农学家邹秉文。于此可见,邹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今以人中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邹姓居于第67位。
姓: 熊
排名: 68
由来: 黄帝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他的号“有熊氏”为姓,形成中草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熊姓。从上古时期开始,就有熊姓人物的活动。帝尧有一名大臣叫熊罴。夏代初期,曾夺取太康王位的后羿,有贤臣熊髯,先秦至淝代,熊氏主要不得在今湖北、湖南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时期,熊氏部分人徙居今天的江西,还有迁至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此后直至元明时期,江西南昌熊氏和湖北江陵熊氏繁衍昌盛,人才辈出,在当地形成 望族,所以姓氏书都说熊氏“望出南昌、江陵”。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南昌)五大姓之首为熊姓。此外,熊氏在宋代还分布天今天的福建,江苏的一此地方。清代,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也都有熊姓居民。后来有一部分融入苗、水、布依等民族中。闽、粤熊氏,有些人迁至海外,侨居到新加坡等国家。熊氏名人明代有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熊大木,辽东经略熊迁弼,兵部尚书熊文灿。清代有列神论者,内阁学士熊伯龙。近现代较著名的有:熊希龄,1913年曾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十力,现代学者;熊克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熊成基,近休民主革命烈士;熊雄,1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黄浦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熊庆来,数学家;熊佛西,戏剧教育家。熊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68位。

姓: 金
排名: 69
由来: 金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被排在第69位。其姓来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少昊是古代东夷族首领,他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他的号“金天氏”而为姓氏,就是金氏。还有一支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娣(日娣,音mi di ),是皇帝赐姓,据《前秦录》载,十六国前秦时,羌(qian)族首领有金氏,据《旧唐书》载,唐时新罗国王姓金,五代时十国之一吴越,开国之王叫钱lui (l因为与刘同音,为避钱lui之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郡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今山西临汾县地)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侨居于新加坡等国。金姓名人明末清初有文学批评家金圣吧,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改。清代有书画家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现代金姓较著名的人物有: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建国后历任中国新闻社社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副市长等职;金如析,建国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军事法院院长等信息平台资源开发和日常项目开发与策划甲职。于此可见,金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15:36 | 只看该作者
姓: 江
排名: 79
由来: 江姓发源在河南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姓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现在的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到陈留圉县(现在的的河南杞县于镇),后来又迁到济阳考城(现在的河南兰考)。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所以江姓用“济阳”“淮阳”作为郡号。江国灭戾后,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现在山东临淄一带)。唐初,在福建落籍,河南的江姓,宋代,中原人数大规模南流,江姓有一支自汴京迁到杭之仁和(现在的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江高率领迁到江西都昌。在中国历史上,江姓名人辈出,而且多是河南人,如南朝时济阳考城(现在河南兰考东北),有个叫江淹的人,历仁南朝宋、齐、梁三代,用文章见称在世,世称江郎,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遂有“江郎才尽”的典故。东汉有临淄(现在的山东)人叫江革,用事母到孝被乡里称为“江世孝”。根据中国科学贵传研究所的专家根据有关资料考证,江姓在中国最党风的100个汉族姓氏中居在第79位。 姓: 史
排名: 80
由来: 史姓是用官职为姓氏。史佚是西周初年的史官,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史姓就是这位史佚的后代。此外,据《北史》《新唐书》等书记载,古代有个史国,属昭武九姓政权之一,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故地在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南方,一度属唐管辖。史国人来中国定居的,就用国名“史”作为姓。在西汉以前史姓分布已相当广泛。唐、五代时,现在的湖南、浙江、山西等省有史姓;宋代,现在的江西、河北、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史姓已经遍布江南。清代以后,史姓迁到海外者,侨居到新加坡等国家。史姓名人辈出,史不绝书。西晋有个画家史道硕,他有4个弟弟皆以善画得名。唐代,溧阳人史务滋,在武则天时任宰相。又有宁夷州突厥族人史思明,参与安禄山叛乱,在759年在魏州(现在职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年号顺天;他的长子史朝义,761年杀父即位,年号显圣,次年败出逃,后自缢死。明末有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清代有文学家史震林。近现代有报业资本家史量才,民主革命烈士史坚如,中国共产党早期北方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史文彬,电影导演史东山。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史姓位居第80位。

姓: 顾
排名: 81
由来: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在夏末商初,也自现地的范县,还有一支形成在西汉初期,也自现在的江苏苏州。根据有关史书记载,夏朝有个诸侯国叫顾国,夏朝末年,商部落领袖汤率领军队灭掉顾国,亡国以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在全国各地,用原国名作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又根据记载,越王勾践的裔孙闽君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在现在的浙江就喜县西南),后来摇又封自己的独生子为顾余侯,他的支庶子孙用他的封号的第一字作为姓,也姓顾,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三国到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从古到今,他发展繁衍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在古代顾姓名人中,最有名的是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顾恺之,和治学有突出成就的顾炎武。在近现代史上,史学界有顾颉刚,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学技术界有顾济之,为《辞海》水利科副主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审稿工作,顾震潮,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地第一任所长,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在艺术界有顾月珍,女,著称沪剧演员,女,钢琴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顾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93位,当今是中国第81大姓。新加坡等国有顾姓华侨。
姓: 侯
排名: 82
由来: 侯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时期汉字的创始者仓颉(jie)的后代,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鲜卑族原有胡古口引姓,北魏孝文帝在494年迁都洛阳后,将他改为侯姓。侯姓虽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现在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秦、汉之际,中原一带战争频仍,侯姓部分人外迁到现在的河北、甘肃的一些地方。侯姓还分布在现陕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时期,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姓的聚点。从清初开始,福建、广东侯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南朝梁怀朔镇(现在的内蒙古包头东北),有个人叫侯景,在551年废梁帝自立,国号汉,到处烧杀掠夺,第二年被梁将陈霸先等所破,景逃亡时被部下杀死,史称侯景之乱。明代有宦官、航海家侯显,当时名望仅次在郑和。清代有女文学家侯芝。近现代有化学家侯德榜,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侯姓是第82大姓。

姓: 邵
排名: 83
由来: 召公的后代散居于今天的陕西、河南的许多地方,春秋时期,他们用采邑作为姓氏,就是召姓,到战国时期,住在现在的河南汝南、安阳一带的召姓,因避事在召字旁加“耳”,形成邵姓。三国到唐代,邵姓除在现在的河南继续发展外,又有向南、北迁徙者。宋、明时期,邵姓还分布在现在的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历清朝到近现代,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有邵姓迁到台湾,后来有的又移居海外。近现代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务委员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党务委员邵力子,新闻记者邵飘萍,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文学理论批评家、作家邵葵麟。邵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位居第83位。
姓: 孟
排名: 84
由来: 相传古帝颛顼有臣叫孟翼,这说明早在颛(zhuan)顼(xu)时已有孟姓。古代学家大都认为孟姓起源在春秋时期,是从姬姓诸侯国中派生出来,由复姓改为单姓的。孟姓早期主要是在他的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繁衍。自东汉开始,孟姓出现在其他地区。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他的学说对后来的儒学有很大影响。蜀汉有彝(yi)族首领孟获。隋 唐时期,孟姓涌现出几位勇于反抗封建统治的勇士。唐代有著名诗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不有水利家孟简,近现代,有明清史学者孟森、教育家孟宪承、药学家孟目的、中国矫形外科新型奠基人之一孟继懋(mao)、全国劳动模范孟仄(ze)、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孟宪民、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孟少农等。于此可见,孟姓在中国历史上英才辈出,代不乏人。孟姓在宋朝成书的《百家姓》中被排列在第94位,在当今中国100大姓的座次是第84位。新加坡等国也有孟姓华侨。

姓: 龙
排名: 85
由来: 龙姓是一个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最早一支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最早的龙姓出现在现在的河南。帝舜有个大臣名叫龙,任纳言之职,他的子孙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就是龙姓。从宋代开始,见地史籍的龙姓人物渐多。宋代有画家龙章。元代有学者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博究经史,所著《周易集传》。近现代有云南人龙云,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湖南人龙潜,曾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龙姓是当今汉族第85大姓。此外,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龙氏;今新加坡等国有龙姓华侨。
姓: 万
排名: 86
由来: 万姓源于姬姓,有两支:一支是晋国毕万的后代,一支是芮伯万的后代,都是采用人名作为姓氏的。关于万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姓源韵谱》以为自周武王以万人得天下,因以为氏。战国时齐国(今山东北部)有个人叫万章,是孟轲的弟子。《孟子》就有《万章》篇,主要记录孟子与万章的对话。从唐代开始,见于记载的万姓人物增多,大都是江南人。例如:唐代有万齐融,越州(治今浙江绍兴)人,以文词俊秀著称,曾与贺知章等扬名于上京。万氏还分布于北方的一些地方,如宋代有学者万适,宛丘(今河南淮阳)人;清代以后,万氏有迁至海外者,今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现代有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万涛。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万姓是当今中国第86大姓。

姓: 段
排名: 87
由来: 段氏得姓已有2700年的历史。东汉以后,在少数民族中出现了两支段姓。段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境内发展繁衍,后来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大约在秦代开始向外播迁,流向多为西北地区,经过多次迁徙,段姓已相当广泛地分布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同时,经过多次民族大融合,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段姓。五代后晋时,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为大理国第一世王。现在的云南“曲靖中学”存有“段姓与三十七部会盟碑”,是研究段姓大理国和当时云南境内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古代的段姓人物比较著名的是段会宗和段玉裁。段会宗,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任西哉都护。后来曾率兵安定乌孙贵族的内争,加强了中原和乌孙的联系。段玉裁,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著有〈〈说文解字注〉〉等,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此外,唐代有文字家段成式,金国有段克已、段成已兄弟二人,皆为文字家。近现代,段姓名人有北洋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段德昌等。段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218位,当今是中国第87位。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16:09 | 只看该作者
姓: 雷
排名: 88
由来: 源于古诸候名的姓.方雷是炎帝神农姓的九世孙,因为战功被黄帝封在方山(现在的河南是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他的子孙用国作为姓,就是复姓方雷姓,后来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姓,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姓,这是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的结果,其中,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姓,有许多是羌族人。唐代,山越首领、潮州人雷万兴,与同族人蓝奉高等先后领导闽南、粤东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残暴统治,斗争持续了40多年。唐代还有制琴能手雷威,四川人,世称他所制的琴为雷琴,曾参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他的后代继承他的事业,主持宫廷的营造工作达两百余年,北京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清代咸丰时刑部侍郎雷以咸,曾创办厘金(一种商业税),后来成为清政府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近现代,雷姓更是人才济济,既有科学家、文人、学者,又有军政界的高级官员和英模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姓: 钱
排名: 89
由来: 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彭祖是著名的大寿星。彭祖的后裔有个叫彭孚的人,在西周任钱府上士,掌握钱财。彭孚以官职作为姓,就是钱姓。因西周建都在镐京(现在的陕西西安),故钱姓形成在现在的陕西。宋、元时期,钱姓发展到现在的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现在的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姓的聚居点,钱姓在南方分布相当广泛。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姓陆续有迁台湾,后来又有徙居海外者。唐末杭州临安(现在属于浙江),有个人叫钱缪,他自称吴越国王,在位期间,曾片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978年南所据的地归北宋,被封为邓王,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姓政权。近现代有植物学家钱崇澍,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对中国植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著有《文字学音篇》等。于此可见,钱姓人才济济,在许多方面做出出过积极的贡献。在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钱姓居在第98位。
姓: 汤
排名: 90
由来: 汤姓是子姓衍生的分支,源于高朝祖成汤,如今在以人数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居在第90位。汤姓形成时间,一般认为在商代。汤姓在商代就遍布在中原地区。汤姓有一支形成在秦代的宋国遗民中。宋国是周成王时所封的子姓诸侯国,建都现在的河南商丘南。宋代,汤姓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汤姓在宋代不仅称成为成为盛在江南,而且在北方也属大姓。明代,汤姓有迁入现的广东、广西者。从清康熙时开始,广东汤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汤姓族谱》,以后再由台湾迁到巴西、日本、毛里求斯、印尼、新加坡、泰国、帝汶、澳州等地。明代,有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著述较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专治哲学史,精于考订,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为沙眼病原体的发展的发现人之一。于此可见,汤姓人才济济,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姓: 易
排名: 90
由来: 易姓起源是易牙之后,易牙是春秋时齐桓公宠幸的近臣,长于调味,善逢迎。齐国的宰相管仲死后,立公子无亏为太子,原太子昭逃到宋国,齐国因此发生内战。在春秋时期,是易牙的后代用的字作姓氏的。因齐国建都在临淄(现在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所以这之易姓出自于现在的山东。易姓早期活动情况,缺乏资料,从三国时开始才有一些零星记载:易姓在三国到唐代分布在现在的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人物逐渐增多。清朝到近现代,易姓仍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近代有诗人易顺鼎。据《人民日报》报道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易姓是当今中国第93大姓。新加坡等国也有易姓华侨。
姓: 尹
排名: 91
由来: 尹姓来源有二:一支产生在上古时期,是用地名作姓氏的。少昊,名挚,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号金天氏。东夷族用鸟为图腾,他用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他有个儿子叫殷,任工正,被封在尹城(在现在的河南宜阳县西北、新安县东南),子孙世掌其职,后来用地名作为姓氏,就是尹姓。另一支产生在周代,是用官名作姓氏的,源于西周宣王时的尹吉甫。上古时有尹寿,为帝尧的老师,居河阳(现在的河南孟县),说道德经,教以无之道,又传道给彭祖。先秦时期,尹姓已经有迁到现在的河北、贵州、两广、浙江、安徽、四川、湖南、甘肃、江西等省者。十六国时,尹姓在天水(现在属甘肃)和西州(现在的甘肃中部和西北部一带)发展成为望族,前秦、后凉、后秦等国均有尹姓任职。隋唐时期,尹姓在河间(现在属于河北)发展成为望族,尹姓在现有的湖北襄阳等地也有聚居点。宋、元、明、清时期,尹姓又发展到现在的江苏、云南、辽宁等省的一些地方。当今,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 中,尹姓居第91位。

姓: 黎
排名: 92
由来: 黎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在商朝时的黎国。商代有两个方国都叫黎国,一个在现在的山西境,还有一个黎国在现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都用国作姓。黎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根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人的姓氏改为汉姓,其中,原代北复姓素黎姓被为单姓黎姓。这也是黎姓来源之一。北宋时,黎姓族人有的徙居福建上杭、宁化;到宋末元初,黎姓又自福建迁至梅州程乡(现在的广东梅州市),此后,子孙繁昌,又分出许多支脉,散居在广东的丰顺、陆丰等地。这说明黎姓在宋代已是岭南大姓。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广东及福建黎姓陆续有人迁到台湾,有的又进而移居海外。黎姓在历史上不乏名人,近现代有贵州遵义人黎庶昌,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出使日本大臣,官至川东兵备道,湖北黄陂人黎无洪,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湖南湘谭人黎锦熙,语言学家;湖南湘潭人黎亮,30年代曾主持设计建成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铁路大桥—滦河大桥;还有史学家黎杰、画家黎冰鸿、音乐家黎国荃等。黎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262位,当今是中国第92大姓。
姓: 常
排名: 94
由来: 在历史传说时期已有常姓人物出现,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今天的河南。三国、两晋时期,蜀郡江原(现在的四川崇庆)常姓多有显者,河内温(现在的河南温县)常姓发展成为望族。隋、唐时期,长安(现在的属于陕西)常姓比较兴旺,新丰(现在的陕西临潼东北)常姓也是茂族。在代宗、德宗两朝任宰相的常衮。宋代,常姓有迁到福建、安徽、内蒙者。明、清时期,湖南、辽宁等省有常姓人物载入史册。清代以后,常姓有移居海外者,现在新加坡等国有常姓华侨。明初有名将常遇春,善射,有勇力,屡立战功,死后追封开平王。现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常乾坤,曲艺相声演员常宝文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常姓排名第94位。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16:44 | 只看该作者
姓: 武
排名: 95
由来: 夏代曾夺到太康王位的后羿,有个贤臣叫武罗,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武姓人物,也是武姓的开始。唐代还有冒姓和被赐姓为武姓的。据《唐书》,唐朝有贺兰敏,原本是贺兰姓,说是武则天父亲的后代,此为冒武姓者;武则天曾赐傅游艺、左玉铃、李楷固及契必明的妻子是武姓,此为赐姓武姓。秦汉时期,武姓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江苏、山东等省。武则天,名照,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继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高宗死后,她先后废中宗改睿(rui)宗,在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五代以后,武姓在南方分布于今江西、湖南、浙江、安徽、云南等地,在北方分布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北京等地。唐代以后,武姓名人主要有:五代时的水利家武漳,北宋画家武宗元,金国画家武元直、武伯英,元代戏曲作家武汉臣,清代学者武亿,以乞讨、放高利贷等办法筹资举办“义学”的武训,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等。据中国科学陆军遗传形容所的专家考证,武姓是当今中国第95大姓。新加坡等国有武姓华侨。
姓: 乔
排名: 96
由来: 乔姓是黄帝子孙,而且他起源于与黄帝的葬地有关。《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后来周文帝命桥姓去‘木’,义取高远也。此外,据《前代录》载,匈奴贵姓有乔姓,代有辅相(即宰相)从史书上看,桥姓和乔姓人物基本上没有在同一时期出现的现象,十六国、南北朝以前有桥姓人物而无乔姓人物,以后则相反,就有乔姓人物而无桥姓人物。乔姓在宋代以前主要分布在现在的陕西、湖南、山西、江苏等省,宋、元时期有迁到现在的河南、浙江、湖北者,到近现代,东北的一些地方也有乔姓的聚居点。据《人民日报》报道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乔姓是当今中国第96大姓。此外,现在新加坡等国有乔姓华侨。

姓: 贺
排名: 97
由来: 贺姓本为庆姓,后来因避讳改为贺姓。贺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出自河南。北魏孝文帝自大同迁都洛阳后,将北方鲜卑族复姓贺赖姓、贺兰氏都改为单姓贺姓,从而为贺姓扩充了人口。清代有文学家贺贻孙,坚决查禁鸦片的地方官贺长龄,领导湖南邵阳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侵略、竖起“大汉佑民灭洋军”旗帜的反侵略英雄贺金声。于此可见,贺姓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贺姓虽然只有1800多年历史,但分布比较广泛,蕃衍昌盛,因此发展成为中国大姓之一。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贺姓在中国100大姓中居第97位。新加坡等国有贺姓华侨。
姓: 赖
排名: 98
由来: 赖姓是出何处,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姓的后裔;一说出自黄帝世系,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赖姓早期聚居在在鄢陵一带,主要是在现在的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后在颍川郡(治所在现在的禹州)、河南郡(治现在的洛阳)、河内郡(治现有的武陟)形成望族。由于任官、战乱等原因,颍川赖姓有一支播迁到江南,分布在现在的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一些地方,还有一支徙居陕西。清朝乾隆年间,有赖云从自福建漳州渡海到台中开基,此后,闽、粤赖姓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有的进而移居海外,去新加坡等国谋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赖姓人才辈出,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贡献。赖姓在宋代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276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为长98大姓。

姓: 龚
排名: 99
由来: 龚姓是黄帝臣共鼓的后代。相传黄帝有个大臣忠共鼓,曾与货狐共同制造船,他的子孙以共为姓。后来,共姓为了避难,改姓隐居,在共字上加“龙”成为龚姓。到于具体是何时所改,是全改还是部分改,古籍无明确记载。共姓为了避难或避仇,一部分人加“龙”成龚姓,一部分人加水成为洪姓。所以,龚、洪二姓同出一源。龚姓源头较多,支脉也繁,早期主要在现在的河南、河北、辽宁、山东、江苏、甘肃、山西等地区发展繁衍,其中以山东、江苏、河南龚姓在汉代比较有名。宋、徽宗有工部侍郎龚源,遂昌(现在的浙江)人,因事被夺职后居在和州(现在的安徽和县),在此发展为大族。明代以后,龚姓有的又移居到现在的上海、广西等地。从清乾隆年间开始,闽、粤龚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迁往新加坡等国家。古代的龚姓名人,影响较大的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现在的杭州)人龚自珍。龚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192位,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99位。
姓: 文
排名: 100
由来: 文姓最早形成在西周,周文王的支庶子孙中,用他的谥号为姓氏的,称为文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文姓族人播迁到江淮一带。春秋末年,楚国郢(现在的湖北江陵西北)人文种,在越国任大夫, 同范蠡越王勾践,曾献计到吴行贿,得免亡国,后被授以国政,群臣刻苦图强,终于灭亡吴国。唐代 以后,文姓在全国分布较为广泛,并称盛于山西和江南。文姓最著名人物是文天祥,文天祥号文山。 吉州庐陵(现在的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文学家,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保卫南 宋都城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第二年任右丞相。临安失守后,他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 抗元,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大义凛然,在大都狱中所写《正气 歌》,表现了宁死不降的气志,为世人所传诵。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文姓在中国最 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居于第 100位。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0:40:30 | 只看该作者
毕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世本》的记载:“系自任姓所改。”任姓毕氏远早于姬姓毕氏,为任奚氏同祖。
  任姓的始祖,许多史籍皆考证位夏王朝时期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
  黄帝将少子禺阳敕封于任地(今山东济宁),故为任姓。禺阳的裔孙名叫任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因此史书中多称其为“奚仲”,他曾担任夏王朝时期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工匠),后又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一度还迁于邳(山东徽山),因此奚仲的后裔子孙中有任氏、奚氏、薛氏、邳氏等。
  在奚仲的后裔子孙中,还有分迁居于毕塬者(毕原,今陕西咸阳),这个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称为姓氏,改称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任姓毕氏族人皆尊奉奚仲(任仲)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关于姬姓毕氏的渊源,许多史籍中记载得都一样,皆言出自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姬高。
  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在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记载:“毕公高之后”;在史籍《万姓统谱》上亦记载:“《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按史籍《通志·氏族略》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名叫姬高,在商王朝末年,姬高随兄长周武王姬发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姬高负责处理那些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采取仔细甄别、宽大为怀的政策,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被称为“周初四圣”之一。姬高后被周武王敕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北,渭水南北岸一带),公爵,他在封地建立了毕国,故而史书中多称其为“毕公高”。
  三千多年前的古毕国又称“毕陌”、“毕塬(毕原)”或“咸阳原”,在西周初年,毕国受到周王室的十分重视,因为大名鼎鼎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逝世以后,都被安葬在毕塬地区(毕原)。
  毕公高是周王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周武王病逝后,他成为顾命大臣之一,与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一起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姬诵,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军事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古毕国经历了三百五十二年的历史,在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成周(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之后,毕国势单力孤,终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 722年)陷落于西戎君主汤王之手,为西戎所灭,历国祚四百年左右。而东周王朝疲弱,根本无力还击西戎,因此毕国断了爵位,其境在此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皆西戎所据,并与秦国、晋国之间不断展开拉锯战争。周平王则答应秦文公,将周族故地毕塬(毕原)赏予秦国。到了周襄王姬郑三十二年(秦康公嬴英元年,公元前 620年),秦国与晋国争夺关陇地区,两国之间战争频乃,诸如“令狐之战”、“武城之战”、“夺渭之战”等,期间大大削弱了西戎的势力,一直到周顷王姬壬臣九年(秦康公嬴英十一年,公元前610年),周顷王在秦康公的支持下发动了“攻西戎之战”,终于击败西戎,古毕国之地就此归属于秦国。
  在毕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子弟和国人流落于各地,其中有一毕公高的后裔名叫毕万,流落至晋国境内。
  周庄王姬佗十年(晋湣侯姬武二十年,公元前687年),晋国发生了著名的“曲沃代翼”事件,国内纷乱。及至周惠王姬阆元年(晋献公姬佹诸元年,公元前676年),晋献公即位,国家才逐渐日益强盛起来。毕万敏锐地观察到晋国政治后,考虑归附于晋国,便请卜者辛廖筮卦。卜卦的兆头出奇地好,辛廖惊讶地告诉毕万:“哎呀,这是公侯之卦啊,没有再吉利的了!你的家族在晋国一定会繁衍昌盛。你是公侯的子孙,将来你的子孙也一定会恢复公侯的地位!”于是毕万就带着家眷来到晋国都城,投奔晋献公。
  周惠王十六年(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冬,晋献公扩大军队编制,变原来的一军为上下两军,自己帅上军,太子申生帅下军,随即发动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在晋献公出征的战车上,赵夙御戎,毕万为车右。此次出兵战果丰硕,一举歼灭了同姓的个小诸侯国,即耿国(今山西河津东南)、霍国(今山西霍县西南)、魏国(今山西芮城东北),凯旋而还,为了奖励英勇作战的赵夙与毕万,晋献公将耿地封给了赵夙,将魏地封给毕万做了采邑。从此,毕万有一些后裔子孙就称“魏氏”,在以后的晋国繁衍壮大起来,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成为著名姓氏,建立有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而毕公高后代中仍居于毕国者,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毕氏。在两周的八百六十七年历史中,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并且历代相传,一直相传至今,史称毕氏正宗。
  该支姬姓毕氏与姬姓魏氏同宗同源,姬姓魏氏属于姬姓毕氏分衍的一支小宗,族人皆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北部一带。到了汉朝时期,有一支毕氏族人远迁东平郡生息繁衍,并且逐渐成为当地的望族。

  第三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西汉武帝刘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率万余骑兵出陇西,对匈奴部落展开攻击,他率部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千余里,一举击破匈奴右部,斩首虏近九百级,并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季,霍去病次率军出陇西、北地两千余里,越过居延泽,进军祁连山,攻击了匈奴的大本营,捕斩首虏三万余级。
  西汉王朝发动的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匈奴右部,逼迫得匈奴浑邪王要杀休屠王,休屠王不甘被杀,遂率部四万余人归汉。当时,汉武帝分徙其众于边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属国,又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由此沟通了自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要道,对西汉王朝与匈奴部落联盟之间势力的消长也发生了显著的影响。
  到了东汉初期,原南匈奴休屠王所部分析出一个屠各部,历史上著名的匈奴休屠王之子日磾(金日磾),在浑邪王杀休屠王之前,他原先的称号就是“休屠各王太子”。
  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屠各部曾一度强大,后世的铁弗部、高车部、敕勒部、丁零部等等,皆出自这个屠各部,其本部首领刘渊还曾建立了强大一时的汉赵政权(前赵国政权),历汉赵高祖帝刘渊、汉赵烈宗帝刘聪、汉赵隐帝刘粲、汉赵末帝刘曜四位帝王。
  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三年(汉赵末帝刘曜光初十一年,后赵高祖明帝石勒太和元年,公元328年),羯族人所建的后赵国大将石虎率兵四万自轵关(今河南济源)西上蒲阪(今山西永济),后赵末帝自己则亲率精锐驰救蒲阪城,两军大战于高侯(今山西闻喜)。当时石虎大败,陈尸一百余公里,向南溃奔朝歌(今河南淇县)。刘曜自大阳(今山西平陆)乘胜进军于金墉(今河南洛阳),决千金堨曷(今河南洛阳)的洛水以灌城,洛阳为之震动。同年农历11月,石勒聚集部队,发兵三路回攻刘曜,农历12月石勒的后赵诸军集结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虎牢关村西北故成皋城),由于刘曜胜利后疏忽大意,没有设防,后赵军队迅速攻击至洛河一带。刘曜连忙陈兵十万于洛阳西部,石勒遂命石虎引兵自洛阳城北而西,命石堪率兵自城西而北,两相夹击刘曜中军,由于刘曜前锋独冲,石勒从洛阳阊阖门夹击刘曜,此时汉赵军队大溃,刘曜在退兵时马陷石渠坠于冰上,身上被创十余处,为石堪生俘。
  石勒大获全胜后,斩首五万余级,之后石勒让刘曜写信令其子刘熙投降。刘曜给刘熙的信中却让留熙“与大臣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也!”因此石勒怒杀刘曜。
  刘曜本以为,只要儿子刘熙还坚守关中,汉赵国就完全能够再与石勒一搏,因为毕竟汉赵国的军事实力还在,且十分强大。然而,实际上刘曜一败,关中顿时大乱,其子刘熙十分窝囊,颓废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东晋咸和四年(汉赵光初十二年,后赵太和二年,公元329年)农历1月,在刘熙得知刘曜被擒后,竟然弃军率百官自顾奔于上郌(今甘肃天水),留守在长安的汉赵军队主将蒋英见主子都逃了,于是干脆不战,率十万大军投降了后赵石勒。当年的农历8月,刘熙指挥重新组织的汉赵军队由上郌进攻后赵,企图收复长安。一个月后,长安没攻下,石虎反而率兵抢先长途奔袭,攻克了兵力空虚的上郌城,汉赵政权就此灭亡。
  汉赵政权,是以匈奴民族为主体,通过武力征服关、陇地区氐、羌、汉等民族政权而建立起来的。但在汉赵政权统治关陇地区期间,虽然也起用了一些有学识的汉族人为官,也积极在长安开办学校,造经学之士以教之,但始终未能拥有成型的治国安民的政治措施;由于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统治,因而在后赵政权更强势的军事打击下,松散的政体迅速崩溃,正如荀子所说:兼并易而坚凝难,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汉赵国灭亡之后,匈奴屠各部有少部分族人归附于石勒创建的后赵政权,而大部分族人则分崩离析,四散而去。其部族主体后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执政时期(公元409~423年)归附于鲜卑拓拔部,成为拓拔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北魏以后的史书中又称其为“鲜卑屠各部”。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匈奴屠各部的族人有改姓氏为单字汉姓毕氏者,后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即关中毕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拓拔部出连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中有代北出连氏部落,后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南迁洛阳,定居于中原。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鲜卑拓拔部出连氏族的族人有改姓氏为单字汉姓毕氏,后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阳毕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属于以国名或官爵称谓为氏。
  史书记载:西域毕国胡人中有毕氏。
  毕国,为西突厥阿史那部族人建立的一个西域小国,其在唐朝学者裴矩所撰著的《西域图记》中有记载:“安国之西百余里有毕国”,也就是从毕国到安国王治的行程。毕国当时在西突厥阿史那部的掌控之下,为其属国之一,实际上仅为一城一部落,位置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省西端。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左右,年仅十一岁的阿史那·社尔成了部族首领,统治着铁勒、回纥这些少数民族。当时他的叔叔阿史那·颉利可汗要去攻打新生的唐朝政权,顺便就把阿史那·社尔带上了。
  当西突厥大军攻至长安城下渭河边,刚当上唐太宗还不到二十天的李世民出于无奈,亲自出马,来到渭河旁边,与颉利可汗签下了“渭水之盟”。当时在清澈的渭水边,阿史那·社尔被李世民仅率六骑、“虽万千人吾亦往矣”的气势所深深震撼。这是阿史那·社尔第一次遇见李世民。
  回到大草原后不久,西突厥内部就爆发了混乱。阿史那·社尔被迫离开家乡来到了西域,把大半个新疆地区都纳入了他自己的的统治之下。之后他收拢了十几万精兵,尊号“都(答)布可汗”,期间还建立了毕国、安国、昌国等等十几个部落国家,皆为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的属国,俨然一时政权。
  但这般胜景不过昙花一现,西突厥内部的自相残杀还是没有放过他,当时的突厥诸部不满其分立,遂持续攻击阿史那·社尔,而这位都(答)布可汗的军队虽然号称有十数万,然实力过于分散,结果在内战中失败,被赶出了西域地区。
  走投无的阿史那·社尔决定到中原去,投入少年时期就深印在脑海中那渭水边的唐朝皇帝身边。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率万余名部众归附了大唐王朝,唐太宗非常欢迎他的归顺,将他的部落被安置在甘肃灵州,而他自己则只身一人进入长安,把命运拱手交给多次击败了突厥民族的李世民。
  唐太宗格外器重阿史那·社尔,委任了一个很高的官衔“左骁卫大将军”,令其专职负责守卫长安皇宫的北门,也就是决定过大唐王朝政权更迭的玄武门。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阿史那·社尔迎娶了唐太宗的亲妹妹衡阳长公主,成为大唐王朝的驸马。婚后第三年,阿史那·社尔就作为副手,率军跟随唐朝大将军侯君集攻下了西域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这曾是阿史那·社尔当年的势力范围。但阿史那·社尔拒绝瓜分任何战利品,直至唐太宗亲笔写了诏书,他也只收了一些别人不要的老弱奴仆和旧器物。事后,唐太宗赐给了阿史那·社尔两个字“清廉”,并将侯君集搜集来觐献的一柄高昌宝刀送给了他,还将“毕国公”的头衔也给了他。对于所有的唐朝大臣来说,“国公”是外姓功臣一生中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耀。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率军亲征高句丽。在“驻跸之战”中,阿史那·社尔冲锋在前,身上屡次中箭,他拔出箭头,不下火线,继续冲杀。有了这样不怕死的将领,下属们都勇气百倍,打得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拱手称臣,阿史那·社尔及其部下人人立功,皆受了重赏。
  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阿史那·社尔率领大唐军队击破了漠北的薛延陀汗国,凯旋时,唐太宗看着这位仪表出众的突厥王子高兴坏了,任命他为大唐的鸿胪卿,从此阿史那·社尔一跃进入大唐朝堂高官前列。
  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继李靖之后,“天可汗联军”最高司令官的职位落到了阿史那·社尔头上。唐太宗宣布,出征西域、对阵西突厥的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就是这个突厥人。当堂就有大臣嘀咕:一个突厥王子,又统治过西域,带的兵还是铁勒族的十三部六万兵马和突厥族的十万骑兵,这一去,还不是天高皇帝远,叛唐自立?
  唐太宗对这些议论置若罔闻,他登坛拜将,将统兵的鱼符交给了跟随身边十余年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并目送他率十六万大军离去。
  阿史那·社尔率领“大唐天可汗军”开到天山山脉,属下各族士兵奋勇征战。冲在最前面的,就是这个高鼻深目、异族脸孔的唐军主帅。当时,在整个唐朝大军中人人情同手足,只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大唐天可汗联军。随之而来的胜利是破处月(今新疆准噶尔巴里坤)、败处密(今新疆玛纳斯)、占龟兹都城(今新疆库车)、拔换城五座城邦(今新疆阿克苏)、击退西突厥军队于碎叶川西(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虏龟兹国王和贵族、押于阗国王入长安……这一系列的战役震动了整个西域中亚,七百多座大小城池争先恐后地归附,疏勒、于阗、安国抢着要来劳军。于是,阿史那·社尔很聪明地在西域设置了“大唐四军镇”,高调宣布“主权在大唐”。大唐王朝的西北疆界从此推进到帕米尔高原和中亚,使得从大汉帝国分离出去四百年后的大漠绿洲、天山雪岭再次回归中原王朝的怀抱。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当阿史那·社尔率领大军凯旋之时,天可汗唐太宗已在弥留之际。当年农历5月26日,这位千古一帝的“天可汗” 与世长辞。阿史那·社尔的胜利,竟然成了贞观舞台上的最后一座巅峰。他为唐太宗而战,却眼睁睁看着唐太宗闻捷报而死,阿史那·社尔悲痛欲绝,做出了毕生之中的一件最惊人之举:毁容自残,并坚决请求殉葬。
  新即位的唐高宗李治为之动容已极,但他并没有答应阿史那·社尔,而是把他和唐朝贞观年间归附的其他十三位外族君主的形象雕刻成“深目高鼻,弓刀杂佩”的石像,驻立在唐太宗昭陵那长长的墓道上。
  六年后的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也病逝了。这位一生飘零的突厥王子终于实现了长伴他最崇敬的唐皇之愿:在众多陪葬的功勋显赫之大唐开国武将当中,他的墓葬离唐太宗的昭陵最近!
  从此,阿史那·社尔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之爵号“毕国公”为姓氏者,称毕氏、国公氏、亦有称社氏者。其中的毕氏被史书称作“西域毕国胡人毕氏”,而国公氏族人后来多省文简改为单姓国氏,皆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新巴尔虎毕喇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蒙古族都讷亨氏,亦称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部毕喇尔部落,蒙语为,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uneheng 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都讷亨氏多冠汉姓为毕氏、祁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毕力扬氏,亦称别兰氏、必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黑龙江与乌苏里汇合口)、长白山地区。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达斡尔族称毕力夹氏,赫哲族称毕拉氏。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毕力扬氏、达斡尔族毕力夹氏、赫哲族毕拉氏多冠汉姓为毕氏、何氏、杨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土家族、苗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毕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毕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  奚仲(任仲、姬仲)、毕公高(姬高)、刘曜、阿史那·社尔。

毕姓世系¶
  详见》》毕姓世系

迁徙分布¶  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三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九十七位,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左右,多以东平、河南、太原、河内、扶风为郡望。
  三千多年前的古毕国位置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两地之北,即渭水两岸,乃毕氏一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该地区又称为毕陌、毕塬(毕原)或咸阳塬。在周王朝初年,毕陌十分受周王室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均葬在斯地。在两周王朝的八百七十余年间,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2年),周平王偕王室东迁至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毕氏族人自始在洛阳地区繁衍生息,日渐强盛。严溪毕氏郡望即出自河南偃师郡。
  毕氏族人从唐朝垂拱年间(公元685~688年)的河南偃师的毕憬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七百七十多年历史。从宋乾德丁卯年(公元967年),婺源毕氏始祖毕文进迁居严溪起,毕氏族人在婺源也已生息了一千零四十余年。
  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当了晋献公执政时期的上大夫,被晋国封在魏地,成了后世魏氏一族的始祖,而毕万后代魏文侯后来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即“三家分晋”,自立为诸侯,且国势日益强盛,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当年毕公高后裔的显赫情形。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氏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氏,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三千多年以后的今天。
  战国时期,滕国(今山东滕州)有著名大夫毕战,说明此际毕氏族人已进入山东地区。
  先秦时期,毕氏族人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
  西汉时期,南越将军毕取归降汉朝,被封为侯,并有涿人(今河北涿州)名叫毕野白,这表明毕氏族人在北方已扩展于今河北、广西一带。此际,一支毕氏族人远徙山东省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东平郡的毕氏繁衍日盛,可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此际见诸史册之毕氏名人,大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缘关系者。另外,毕氏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壮大。在这一历史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的出连氏改毕氏后,入迁洛阳,使毕氏河南郡望尤为昌盛,并荫及河内。唐朝“安史之乱”后,京兆人(今陕西西安)毕宏入蜀,偃师人毕构裔孙一支迁居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
  唐朝时期,有西突厥王子、毕国公阿史那·社尔及其一族人多改为汉姓毕氏。到了唐朝末期,因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大批的毕氏族人南迁至两湖一带。
  北宋时期,代州云中人(今山西大同)毕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郑州,其孙毕良史先迁蔡州上蔡,靖康之耻后,避居江东。与此同时,有毕氏族人因仁宦或避难之故迁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明朝初期,山西毕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以后,河南、山东的毕氏族人伴随着闯关东的风潮,通过海路,入迁东北三省。此际亦有蒙古族都讷亨氏、满族毕力扬氏冠改汉姓毕氏。沿海之毕氏族人开始赴台,或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生息繁衍。
  如今,毕氏族人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为多,这三省毕氏约占全国毕氏人口的65%以上。
  今山东省的济南市、枣庄市峄城县、禹城县、威海市、淄博市临淄区、青州市、曲阜市、荷泽市、泰安市岱岳区、荣成市、莱芜市、文登县、夏津县、章丘市、安国县、青岛市胶南市、济阳市,河北省的邢台市临西县、唐山市丰南县、承德市围场县、尚义县、沧州市盐山县、宁晋县、张家口市蔚县、泊头市、肃宁县、秦皇岛市昌黎县、滦南县,陕西省的咸阳市、安康市、华县、宝鸡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鄂尔多斯市、翁牛特旗,江苏省的南京市江宁区、苏州市、徐州市铜山县、无锡市、镇江市句容县、滨海市、常州市武进区、扬州市,江西省的彭泽县、鹰潭市、九江市瑞昌县、鄱阳市、吉安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大庆市、牡丹江市东宁县、五大连池市,河南省的开封市、南阳市镇平县、淅川县、平舆县、洛阳市、安阳市兰考县、新乡市鹤壁县、信阳市淮滨县、罗山县、禹州市、晰川县、焦作市博爱县,四川省的资阳市、渠县,广东省的广州市花都区,湖北省的蒲圻县、浠水县、枣强县、孝感市,安徽省的桐城县、淮南市、蒙城县,辽宁省的大连市普兰店市、凌源县,浙江省的衢州市、宁波市鄞州市、淳安县、乐清县、诸暨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长岭县、乾安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大理市、临沧县,湖南省的长沙市,甘肃省的酒泉市,山西省的高平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台湾省,加拿大的多伦多市等地,均有毕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即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咸阳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了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改其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其辖地限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时期则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则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北宋朝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州。民国时期废州改为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期,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古称“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 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2.堂号:
  东平堂:以望立堂,亦称大河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河内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晋阳堂、西鄙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亦称怀州堂、野王堂、怀庆堂、沁阳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亦称兴平堂、咸阳堂、隗里堂、池阳堂、好畴堂。
  经训堂:清朝时期,毕沅在幼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张藻培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能诗,而且学问渊博,还著有《培远堂集》。毕沅在她的调教下,六岁能读《诗经》、《离骚》,十岁便通晓声韵,善作诗文。随后,张藻又亲自把毕沅送到苏州灵岩山,拜著名学者、诗人沈德潜和经学大师惠栋为师,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后来,毕沅中状元当官,离开京城到陕西任巡抚,张藻还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作了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训子诗》,殷切期望儿子“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当张藻病故后,清乾隆大帝还特赐御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毕沅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家族室名称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
  培远堂:同经训堂,是毕沅的庶支子孙以先祖母张藻所著《培远堂集》为堂号,与经训堂并重。
  廉介堂:资料有待补充。
  留余堂:资料有待补充。
  承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毕姓家谱文献¶  安徽徽州新安毕氏会通族谱十七卷,附录一卷,(明)毕济川修,毕鬰等纂,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徵州毕氏家谱,(清)毕兆登修,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徽州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毕振选等修,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徽州市博物馆。
  山东淄博淄川毕氏世谱,(清)毕岱熞重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东淄博淄川毕氏七修世谱,(清)毕文铎、毕岱舆等撰,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花县毕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山东淄博淄川毕氏世谱,(清)毕芳撰,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毕氏重修宗谱四卷,(清)毕觐扬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浠水薪水雨河毕氏族谱八卷,末二卷,(清)毕开等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毕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博物馆。
  毕氏家乘一卷,附南村毕氏家谱一卷,(清)毕奎麟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江陵毕氏续修族谱六卷,(民国)毕承绶等续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敦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毕氏宗谱六卷,(民国)毕钟壬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女埠乡。
  淅江鄞县鄞东下林岸毕氏宗谱二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全国毕公裔宗谱,(民国)毕恩普等修撰,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开文石印局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
  全国丰润毕氏支派家谱,(民国)毕恩普等编辑,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全国毕氏宗谱,(民国)毕恩普等编辑,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开文石印局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有二部)、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深泽毕氏家谱,(清)毕恩普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山东淄博淄西毕氏世谱六卷,(民国)毕抚远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图书馆。
  安徽石台毕氏宗谱四卷,(民国)合族裔孙同撰,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石台县县志办公室。
  安徽桐城皖桐毕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毕启蒙辑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东毕氏宗谱,(民国)毕东阳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毕姓字辈排行¶  山东桓台毕氏字辈:“汝梦斯廷远承先德于以作征清本家学传世其荣树毓允昌循法守铭宗章克保宏业振升”。
  山东青州毕氏字辈:“海右启家嗣宗衍庆义方式谷慎行贻令云裔其昌宾王利用”。
  山东临朐毕氏字辈:“吉绪永利世云”。
  山东青岛、莱芜、夏津、淄博毕氏字辈:“自际盛世海岱丰宁远承先德于耜研经洁白家第昭旷堂庭温良恭俭苗裔嗣铭”。
  山东曲阜毕氏字辈:“培秉井启贞元”。
  山东胶南毕氏字辈:“士(世)守相文增明善”。
  山东威海、荣成、文登、内蒙古鄂尔多斯、吉林、辽宁毕氏字辈:“所以昭世序庶可建崇明原言宏大业永茂于文登”。
  山东荣成、文登毕氏一支字辈:“连显庆吉祥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山东淄川、巨野、莱芜毕氏字辈:“自际盛世海岱丰凝远承先德于耜研经杰辈家第昭旷堂亭温良恭俭苗裔嗣(思)铭”。
  山东临清、河北临西毕氏字辈:“望成元兴士宗恒玉金学尚克明家法德泽永长”。
  河北涿鹿毕氏字辈:“进义(玉洪)学(旭)博(傲)”。
  河北献县毕氏字辈:“炜士深根煌增”。
  河北沧县毕氏字辈:“泽庆炳培振汝”。
  河北玉田、内蒙古敖汉毕氏字辈:“先有席卫万庚广连占魁”。
  内蒙古赤峰毕氏一支字辈:“中侯传家远诗书继仕昌”。
  内蒙古赤峰毕氏一支字辈:“成占文庚贵福禄永吉祥”。注:河北玉田源流。
  河南南阳毕氏字辈:“永学志广道功成自明德”。
  河南淅川毕氏字辈:“容清兴怀士泽长”。
  河南罗山毕氏字辈:“春常永国家延庆道仕西平”。
  陕西安康毕氏字辈:“湖洪春焕清锦怀松”。
  陕西米脂毕氏字辈:“万照凤华台银河龙门开”。
  江苏江宁毕氏字辈:“金永诗书韵慧”。
  江苏毕氏一支字辈:“登有居山世庆周家玉民传德自芳宗英何书秀永绍万年昌”。
  湖北石首、河南开封毕氏字辈:“开国承家仁文代齐玉树彦华”。
  湖北随州毕氏字辈:“洪永学中容”。
  安徽合肥毕氏字辈:“春永守金权文章为纯粹张教治家祥”。
  浙江鄞州、上海毕氏字辈:“友承康大任保厘镐东志襄瑞冶”。
  湖南毕氏一支字辈:“承家仁才代启”。
  云南毕氏一支字辈:“亨顺永发克敬乘先书练册守孝友丛员”。
  吉林毕氏一支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毕氏一支字辈:“世守恩锡(赐)永记相传”。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九;望出河南:全联典指毕氏源流和郡望。
  绩嘉弼亮;卦协公侯:上联典指西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助武王灭殷商有功,受封于毕国,康王时曾受命保卫并治理东郊,作《尚书· 毕命》,有句:“弼亮(辅佐)文、武、成、康四王,以正色率下,嘉绩多于先王。”下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毕公高的后代,辅助晋献公灭霍、耿、魏有功,受封于魏。晋国大夫辛廖曾为毕万占卜说:“吉。毕万的后代一定会干大事,子孙会到公侯。”后来,魏与赵、韩果然三分晋国,均列为“战国七雄”。
  持鳌醉酒;杀贼报仇: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毕卓,性嗜酒,尝谓:“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便足了一生。”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毕著,字弢文,父战死,女率遗兵,攻杀敌甚众,夺父尸以归。
  翰林谦介;吏部清狂: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毕卓。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毕士安。

  2.五言通用联:
  布衣创活字;巾帼存韬文: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发明家华升(公元?~1051年),布衣出身。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活字印刷术,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名人毕著,字韬文,歙县人。其父守蓟丘,与贼战死。时年二十遂,夜率精锐入敌营,杀其首领。工诗,有《韬文诗稿》。
  祖孙皆进士;父子俱使君: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进士毕士安(官至吏部侍郎)及其孙毕良史(绍兴进士书画家)。代州人。下联典指后魏豳州刺史毕祖晖及其子义云(充州刺史)。
  莲汀工诗画;子务擅琴棋: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诗画家毕慧,字智珠,号莲汀,镇洋人。工诗画,有《远香阁诗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画家毕本,字子务,号昆山,淄人。善画山水人物,工诗嗜琴棋。
  洪炉无久停;日月速若飞:此联为唐朝时期的监察御史、诗人毕耀《赠孤独常州》诗句联。

  3.七言通用联:
  杀贼报仇崇旧范;持鳌把酒仰先型: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歙县女子毕著,字韬文。父亲镇守蓟州战死。当时二十岁的毕著率精兵夜入敌营,杀其首领,用车子把父亲的尸体拉回来。又能诗,有《韬文诗稿》。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鲷阳人毕卓,字茂世,旷达而嗜酒,曾说:“得酒满数百斛船,四季美味放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浮游酒船中,便足以了却一生。”太兴末年任吏部郎。一天,邻居酿熟了酒,他因醉夜里到人家瓮下偷喝酒,被管酒的人抓住,次日天亮一看,原来是毕吏部。
  毕吏部持鳌醉酒;韬文女杀贼报仇: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毕卓。下联典指光天清朝时期的毕著。

  4.八言以上通用联:
  胸富文章,美少年之登第;德成隐逸,享耆老而挂冠: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益州长史毕构,字隆择,偃师人。六岁能文,第进士,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为政清严。官至太子詹事卒。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孝廉毕赞,长沙人。仕郡为引赞吏,性至孝,父母皆年八十余。转运使表其事,诏赞解职终养。竞争。
  郡属河南,一脉流芳绳祖武;堂开培德,四支奕叶结家声:此联为安徽省歙县长陔村毕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毕氏郡望。下联典指该祠偏殿名“培德”。

  5.典故、趣事: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一次人类印刷史上的技术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起着里程碑式的重大作用。据史籍《梦溪笔谈》第十八卷,记载:毕升用胶泥刻字,字的薄厚如一枚铜钱,每字一印,用火焙烧使之坚硬而为活字。排版时,先在铁板上涂上松脂、腊和纸灰,铁框排满活字后,再在火上加热将药熔掉,用一块平板按压字的表面,使整版宇平如砥,就可印刷。为了提高效率,一般要准备两块铁板,一块用来印刷,一块则可排字。第一块印完后,第二块已准备好,这样就可以交替使用,很快可成。每个字有几个字模,尤其象 “之”、“也”等字的字模多达二十个,以防同板内重复使用。如果有特殊字,旋刻之,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用。泥活字印刷便可印刷许多书籍而不会磨损字模,从而大大提高印刷效益。后代的木活字、铜活字都是从泥活字发展而来的。

毕姓名人¶毕姓历史名人¶  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克殷,封于毕。康王时以成周之象,命 毕公高保卫东郊,作毕命。
  毕万,春秋,晋人,毕公高之后,事献公。晋灭霍、耿、魏,以魏封毕万。卜郾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其后韩、赵、魏果共分晋国。
  毕战,战国,滕人。文公闻孟子言古井田之法,使战主其事。
  毕谌,三国,魏人,为东平别驾,张貌之叛,劫谌母弟妻子。曹操谢遣之。谌无去志,操为之流涕已乃亡去。
  毕轨,三国魏,东平人,字昭先,少有才。明帝在东宫时,轨在文学中,正始中为中护军转尚书,司隶校尉,素与曹爽善,言多见从,后与爽同诛。
  毕卓,晋,铜阳人,字茂世。少放达。尝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鳌,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太兴末为吏部郎。比舍郎酒酿熟,卓因醉夜至瓮下盗饮,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及过江为温桥平南长史。卒于官。
  毕构,唐,偃师人。字隆择,六岁能文。第进士。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封魏县男。与河南尹李杰,皆一时选。世谓毕李。复为义州长史。振弊抳私。号为清严。义宗嘉其独行有古人风,赐玺书袍带。官至太子詹事。卒谥景。
  毕师铎,唐,冤句人,亁符初与里人王仙芝啸聚为盗,善骑射,其徒目为鹞子。仙芝死,降高骈,骈败黄巢于浙西,多师铎力,甚见宠待。后骈惑于吕用之,骈自称大丞相,与郑汉章、张神剑等攻骈于扬州,杀之。后为孙儒所杀。
  毕炕,唐,构子,天宝末为广平太守,时安禄山攻城急炕坚守不下,城陷,以节死,贼遂复其家,谥忠。
  毕坰,唐,炕子。炕死难坰始四岁,与弟增子以细弱得不杀。为赏口,宗人宏以财赎出之,后举明经,为临涣尉。徐州节度使张建封闻坰笃行,表署幕府。后官王屋尉,以廉谨闻。
  毕诚,唐,构从孙,字存之。早孤。夜燃薪照读,通经史。第太和进士,累官翰林学士。党项扰河西,宣宗召访边事,诚援质古今条,破羌状甚悉。时号禁中颇牧,拜邠(同彬)宁节度使,到军遣吏怀谕,羌人皆顺。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旋兼平章节度河中卒。
  毕宏,唐,河南偃师人。天宝(七四二至七五六)中官御史,左庶子。沈括尝收毕宏画两幅。一幅作柱天高半峯满八分,向下作斜凿,开曲栏约峻崖,一瀑落下,两大石塞路头,一幅作一员平山,半腰云遮,下碛石数块,一童抱琴由曲栏转山去,一古木卧奇石。均甚奇古。
  毕耀,唐,诗人,官监察御史,与杜甫善。诗“赠孤独常州”云:洪炉无久停;日月速若飞。后人用为毕氏宗祠通用联。
  毕众敬,后魏,须昌人,小名捺。少好弓马射猎。宋孝武辟为为部从事,历事泰山太守。及明帝杀子业而自立,遣众敬出旨兖州,众敬遂以城降。黄兴初就拜散骑常侍,兖州刺史,赐爵东平公,后乞还卒。
  毕众爱,后魏众敬弟,随兄归国,以兄为第一客。赐爵钜平侯,卒谥康。
  毕元宾,后魏众敬子。少豪侠有武干。宋孝武时为正员将军。入魏以功勋拜兖州刺史。为政清平,善抚民物,百姓爱乐之。官终殿中尚书。
  毕闻慰,后魏众爱子,字子安。袭爵,例降为伯,历中散大夫,龙骧将军,守广平内史。中山王熙起兵,谋诛元叉,闻慰斩其使,发兵拒之,迁沧州刺史。寻为都督安乐王鉴军司。卒谥恭。
  毕祖彦,后魏闻慰子,字修贤。涉猎书传,风度娴雅,为时所知。以侍御史为元法僧监军。法僧反,逼祖彦南入,永安中得还,历光禄大夫卒。
  毕祖朽,后魏元宾子。历涉经史,好为文咏。起家元外郎,累加宁远将军。正始中梁将寇兖州,祖朽大破之,封南国县开国男。神龟未除持节东豫州刺史。善抚边人,百姓称之,孝昌初改授瀛洲刺史。为鲜于修礼攻围积句。拒守自固,病卒于州。
  毕祖晖,后魏,祖朽弟。早有器干,神龟中历幽州刺史,能得民和。入为光禄大夫。正光中幽州民反,复以为刺史。祖晖突围入治,有全城功。封新城县开国子。值萧宝夤败退,祖晖乃拔城趋华州。后从大栅岭规入州城,败贼叱干麒麟。已而贼淹至,兵少粮竭,为贼所乘,没于军。
  毕祖高,宋,字训诚。在太学二十年,沈重端肃。得师儒体,咸淳初授常怀府教授。执贽门下者,后皆为名儒。迁建昌军佥判,致仕卒。
  毕义云,北齐,祖晖子,小字陁儿。少豪侠,晚方折节从官,历尚书都官郎中,性严酷。文宣受禅,累迁御史中丞,弹射不避勋亲。孝宗大惭,顾命义云入北宫参审。遂劝进。仍从幸晋阳,参预时政,寻除兖州刺史,恣情骄侈。为孽子善昭所害。
  毕义显,后魏,祖晖弟子,与弟义儁性并豪率。天平已后梁武帝使人迁往,历经兖城,前后州将以义显兄弟善营鲑膳。器物鲜华,常兼长史,接宴宾客。义显左将军|、大中大夫。义儁历兖州别驾卒。
  毕资伦,金,缙山人。泰和中南征。从军转战有功,累擢都总领。屯泗州,兴定中,宋军破泗州,资伦被执投水死。
  毕允升,宋,临川人,字元吉。有文名,精于周礼。嘉定进士,官国子监博士兼史职。历知郴、邵二州。以廉称。
  毕士安,宋,代州人,至郑求师,因为郑人。字仁叟,乾德进士,淳化中为翰林学士,景德初应韶陈选将纳兵理财之法,真宗嘉纳,进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未阅曰,拜平章事。帝幸檀渊,士安扶疾及罢兵,从选。乃安边要。选良守将易置之,议互市,除铁禁,招流亡,广储蓄,中外略安。士安端方沈雅,所至以严正称。卒谥文简,有文集。景德时与寇准并相。
  毕良史,宋,士安孙,字少董。绍兴间进士。闭户著春秋正辞,论语谈古书。喜字学,得晋人笔法,善画巢木竹石。少游京师,买卖古器字画之属,出入贵人之门。当时谓之毕偿卖。后知东明县,搜求古器书画,以达行在。高宗大喜,改京秩,人又称毕古董。
  毕仲衍,宋,士安曾孙,字夷仲,以荫为阳翟主簿。举进士第,吴充引为中书检正。奉使契丹。宴射连破第,众惊异之。后以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理院,为官制局检讨。高丽使入贡,上元夕,仲衍与使者宴东阁下,作诗颂圣德,神宗次韵赐焉。当时以为荣,撰中书备对。擢起居郎卒。
  毕生,宋,士安诸孙,寓居吴郡,善画牡丹。
  毕田,宋,长沙人,博学工诗。真宗朝以吏部郎兼侍讲。一日居经宴,值天寒。奏蠲临湘七郡科调,里人德之,因祀焉。
  毕再遇,宋,兖州人,字德卿。姿貌雄杰,武艺绝人。以恩补官,隶侍卫司马。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勇智立奇功,称名将。官至武信军节度使,卒谥忠毅。
  毕仲游,宋,仲衍弟,字公叔。与仲衍同举进士。元佑初为军器卫尉丞。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提点河东路刑狱。韩缜称其真清。徽宗时入为吏部郎中。堕党籍,坎壈而终。为文雄伟博辩,多深识远计,有“西台集”。
  毕仲愈,宋,仲游弟,字将叔。工诗,历国子监丞,知凤翔府,坐仲游陷党籍。例废黜,徽宗以为都官郎中。 擢秘书少监卒。
  毕赞,宋,长沙人。仕郡为引赞吏。性至孝,父母皆八十余,转运使表其事,诏赞解职终养。
  毕升,宋,英山人,庆历中布衣,创为活字板印刷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铁范置铁板之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以火炀之。药稍镕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印数千百本极为神速,为中国有活字板印刷之始。
  毕瑄,明,洪武初知东莞县,时遭元季兵燹,瑄扶循安辑,流亡来归。田里日辟,廉能之誉著闻于时。
  毕辉,明,东平人。洪武中为崇德知县,在官执法不容奸恶。帝造行人齎勅劳之,赐以樽酒。
  毕自严,明,淄川人,字景曾。万历进士,授松江推官。年少有吏才,累官至太仆卿。天启初辽阳覆,廷议设天津巡抚,专饬海防。改自严右佥都御史以往。置水军,缮战舰,备戍器。及熊廷弼建三方布置策,天津居其一。先习陆战,军由是可用。在事数年,综和撙节,公私赖之。转南户部尚书,以忤魏忠贤引疾归。崇祯初起户部尚书,晋太子太保,致仕卒。
  毕亨,明,新城人,字嘉会。成化进士。授吏部主事,仕至南京工部尚书。亨气识英遇,好学多问。耿介正直之操,有古大臣风。
  毕宗义,明,河南人。留心术数之学,善相地,有奇验。
  毕昌,明,仁和人,字裕后。永乐进士。累官吏部考功主事,升郎中。二十余年,清慎如一日,有雅度。人未尝见其疾言遽色。官至南京左通政。
  毕本,明,淄人,字子务,号昆山。善画山水人物,工诗嗜琴。
  毕荩臣,明末太医学家,字敦五,新城人。授太医院吏目,崇祯壬午城陷遇害。精伤寒,痘症,时常设药施人。
  毕拱辰,明,掖县人,原籍文登,字星伯。好读书,工诗。万历进士,由知县迁翼宁兵备佥事。李自成攻太原,拱臣与巡抚蔡懋德以死守,城破,抗节死。
  毕懋良,明,歙县人。字师皋,号见素。万历进士,由万载知县累迁福建左布政使,赈饥民,减加派,抚降海盗,以善绩称。后擢户部右侍郎,督仓场。以补附魏忠贤落职,崇祯时起兵部左侍郎,致仕归卒。
  毕懋康,明,懋良族弟,字孟候,号东郊。万历进士,以中书舍人授御史。视盐长芦,天启初累官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魏忠贤以其赵南星所引,欲去之。御史王际逵刻附丽邪党,遂削职。崇祯初起南京通政使,历南京户部右侍郎,旋引疾归。工古文辞,能画。著有西清集,管涔集,疏草。
  毕锵,明,石棣人,字廷鸣。嘉靖进士。历官南京户部尚书。帝以风霾谕所司陈时政,锵上九事,并切要,近幸挠之,不尽行乃引年归。锵遇事守正,有物望。致仕后,赐存问者再。卒谥恭介。
  毕翰,明,休宁人,字伯羽。颖悟力学,得王守仁传习录。即走书间喜怒哀乐之中。后从罗钦顺证悟宗旨,著有性学衍义诸书。
  毕沅,清,镇洋人,字湘蘅,一字秋帆,自号灵严山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总督。好著书,铅椠不去手。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尝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氏。编年之史,莫善于溧水。因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续资治通鉴之作。其他著述有山海经,晋书地理志校注,关中中州山左金石诸记,灵岩山人诗文集。
  毕泷,清,沅弟,字涧飞,号竹痴。工画山水及竹,苍雄而秀,深得古法。又工诗。
  毕金科,清,临沅人,字应候。咸丰间从塔其布军,骁健亚于塔其布。能匹马陷坚,穿出敌阵之背,战樟州镇,复饶州累官游击。攻景德镇,陷阵死,谥刚毅。
  毕溥,清,沅从弟,字逢源,号竹涛。工书法,深入赵、董之室。
  毕大椿,清,娄县人,字涧云,号松友。工画山水,供奉内廷。后归里省亲,得疾端坐而逝。
  毕宏述,清,海盐人,字既明。精篆隶,有六书通,念园诗草。
  毕曰澪,清,益都人,字秋岐。康熙中由贡生任知县。有“滇游记”,“苍洱小记”。
  毕定邦,清,山东人,字康候。其交善拳棒,父以武艺游闵,定邦悉得其传。父死随饶廷选平小刀会有功,复从战江西,解广信围。后率所部归闵,勇械斗,定邦弹压之,中枪死。定邦性至孝,明大义,其转战广信时,年二十余,翩翩如书生,遇敌未尝怯。及死,人皆惜之。
  毕振姬,清,高平人,字亮四,号王孙又号颉云,顺治进士,历员外郎。公余独坐陋室中,布被瓦镫伏读不倦,时称为有官僧。官至湖广布政使。清操绝俗。有尚书注,西河遗教,四州文献摘抄,三川别志,西北文集。
  毕绍棠,清,直隶人,字也香,嘉庆时官知州,工书画。清蒋宝令《墨林今话》曰:也香书宗二王,无剑拔弩张之态,书法苍劲有力。
  毕著,清,歙县女子,字韬文。父守蓟丘,与流贼战死。著时年二十,夜率精锐入贼营,刃其渠,众溃遂与父死还,后归王圣开。偕隐昆山卒。
  毕涵,清,又号止庵道人,晚称 篆竹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山水扫去尘俗,远宗古法,近师恽寿平,与 同里钱鲁斯称书画双绝,时目为毗陵两家。性古朴,尝馆礼亲王邸,宾礼有加,而涵布衣芒履,举止疏慢,如在山泽间。已而历游西南,遍采蛾眉、黄山诸胜归,杜门不出。卒年七十六。两女亦能画。《墨林今话、墨香居画识、桐阴论画、画传编韵》 。
  毕华珍,清,字子筠,江苏太仓人。工画山水,空蒙萧瑟,似能不能。尤工吟咏,名列乾、嘉(一七三六至一八二O)诗坛点将中。晚岁养疴禾城(今浙江嘉兴)。筑梅巢以居,作杂诗三十七首,传诵一时。咸丰(一八五一至一八六一)初与秀水王仲瞿(昙)为忘年交,曾登其烟霞万古楼。《寒松阁谈艺琐录》 。
  毕万侯,字晋卿,吴县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世祖顺治中前后在世。工作曲,著有红芍药、竹叶舟、呼卢报、三报恩、万人敌、杜鹃声等传奇六种。《曲录》新传奇品评为“白壁南金,精彩眩目”。
  毕道远,清,淄川人,原籍文登,明沛县知县毕靖之七世孙。字东河,道光进士,任曹河总督二十年,官至礼部尚书。书法米芾,名重一时。
  毕慧,清,女。字智珠,号莲汀,自号静怡主人,江苏太仓人。沅(一七三O至一七九七)女,适嘉善陈觐光。善丹青,有恽寿平之风。工诗,其踏青词载入吴澹川南野堂笔记。著有远香阁吟草、名列国[清]朝名媛集。《枫泾小志、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毕奇,清,安徽歙县人,字紫岚,自号懒庵。年少时因清兵入关,避难杭州,寓住僧舍,阅读《金刚般若经》,始知信向,又读其他佛教经论,颇有所会。一日入马首山,有醒愚禅师在此结茅隐居。毕奇与之相接,请予指点,禅师令其参「一归何处。」毕奇归家後,力行五年,大有省悟,再拜见醒愚禅师时,禅师笑曰∶「今日始知吾不欺汝也。」自此以後,常住在苏州支硎山清云庵内,终日坐不动二十年。其妻至,则引避不见;子未成年而死也不哭。时而也有缁素讲说佛法,人们皆尊称其为「毕居士」。(《居士传》
  毕朗:(生卒年待考),女,字昭文,一字少陵;一作毕著,字韬文;新安人(今安徽歙县)。著名清朝初期才女。 她著有《织楚集》二卷,一作《韬文吟稿》。
  毕际有:(生卒年待考),字载绩;山东淄博王村镇西铺村人。著名清朝文学家。毕际有与蒲松龄曾是邻居,著有《存吾草》、《淄乘徵》等流传于世。还参与编修济南府和淄川县志。
  毕沅:(公元1730~1797年),字秋帆,又字梁蘅,自号灵岩山人;江南镇洋人(今江苏太仓)。著名清朝大臣、史学家、文学家。毕沅主持编写的著作有《传经表》、《经典文字辨正》、《老子道德经考异》、《夏小正考注》、《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三辅黄图》、《关中胜迹图志》、《中州金石记》、《西安府志》、《湖广通志》、《史籍考》、《续资治通鉴》等,还有校注《墨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其中尤以《山海经校注》为生平得意之作。而毕沅如主编的《续资治通鉴》,则是后人评价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与宋朝司马光之《资治通鉴》相衔接的编年体通史。


毕姓近现代名人¶  毕永年:(公元1868~1902年),字松甫,亦字松琥,化名安永松彦,法名悟玄,;湖南善化人(今湖南长沙)。著名清末民主革命先驱。
  毕伯涛,名达,别号“黄山樵子”。生于1885年,卒于1961年,祖籍安徽歙县,寄居鄱阳,清末秀才。早年曾师从鄱阳画家张云山,后居景德镇专攻粉彩,擅长翎毛花卉。
  毕华德,眼科学家。北京人。编著有《眼科全书》(第一卷)、《军医眼科学》等。
  毕天民,教授。黑龙江桦川人。建国后,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吉林医科大学教授。是我国公共卫生学开创者之一。
  毕修勺 ,笔名碧波。文学翻译家。浙江临海人。译有〔法〕左拉《萌芽》、《崩溃》、《劳动》,E·邵可侣《人与地》等。
  毕鸣岐,山东利津人。曾任福茂、德华、德孚、孔士洋行经理。后独资经营华*贸易行,任经理。建国后,历任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天津分公司经理,天津市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副市长、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二届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天津市委副主任委员。
  毕占云:(公元1903~1977年),原名毕瑞祥;四川广安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毕德显,长期致力于国防通信的教学、科研的领导工作,培养出大批高级电子技术人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现代化和指挥自动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主编《电波传播》、《脉冲技术》、《信息论基础》、《电视基础》、《天线馈电设备》、《电磁场理论》,发表过《坑道天线理论研究》和《信号设计》等论文。
  毕渊明,陶瓷美术家。
  毕际昌 山西和顺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和顺县武斗科干事、中共和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太谷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福建省工业厅副厅长、厅长,福建省经委主任、省计委副主任、省革委会副主任、副省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
  毕务国,鉴于他在开发亚马逊地区中所做的卓越贡献,巴西中央政府曾三度授予十字勋章。1968年9月在日本东京当选为世界华人会议主席,成为世界华侨首领,是著名的侨务活动家,为中巴1974年建交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心系家乡,十多次为祖国和家乡捐钱捐物,在高村镇虎山村建设了“毕务国小学”。
  毕克官,山东威海人。 擅长漫画、理论。曾先后在北京、香港、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并举办漫画史和瓷绘艺术讲座。曾任美术研究所所长长。现为全国美协理事。
  毕克 ,又名德全。山东济南人。1952年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任配音演员、导演、艺委会副主任。
  毕占云,又名毕瑞祥,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毕永畅,山东桓人。建国后,历任华北军区《人民前线》报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解放军报》训练组副主编、军事处主编,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社社长,解放军报社副社长。
  毕皓,吉林扶余人。历任空军组织部副科长、处长、副部长,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空军军政委,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成都军区空军政委。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空军中将。
  毕季龙,上海市人。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秘书,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秘书长处处长,外交部研究室专员、新闻司副司长、国际条法司副司长,联合国副秘书长。
  毕庆堂,山东省桓台县人,历任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副校长,第十三步兵学校副校长,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军教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部副部长,防化学兵部副主任。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毕庶澄,文登东关人,一九0五年考入烟台宪兵学校肆业。一九一二年参加文登辛亥革命学生军。后就学济南军官学校和南京军官教育团。毕业后到张宗昌部第一师任副官,一九二二年任张宗昌部蒙疆军右纵队司令部中校参谋,工兵教育团长,一九二四年任三十二旅旅长,胶东护军使,渤海舰队司令,第八军军长等职。一九二七年驻守上海,接受了蒋介石的革命军四十一军军长委任。张宗昌电召述职,刚下车即遭其部属褚玉璞、吴广新逮捕。翌日晨,褚玉璞遵命以不修装备,通蒋有据罪名将其枪杀,时年三十四岁。
  毕革飞,曲艺作家。山西高平人。历任《解放军文艺》社编辑,防空军、空军文化部部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著有快板诗集《快板唱胜利》、《毕革飞板板诗选》等。
  毕丹:著名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花东区防卫司令官。
  毕华林, 教授。北京人。历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教授、港机系副主任、副院长、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专于港口机械设计,主持设计并研制成2545--门座起重机、大型塔式起重机、浮悬链式链斗卸船机。编有《起重机原理与设计》,主编《水运技术辞典》(港机分册)。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 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毕奇,江西务源县白石村人,1981年获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就读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1986年获博士学位。在许多国际著名论文杂志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过几十篇论文。他担任着许多国际著名论文杂志编辑,并申请及获得近50项美国国家专利。2000年至2003年,他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五所交通大学美国东海岸校友会会长。
  毕福剑,1959年1月16日生于大连 ,1978年至1985年 ,(北海舰队)国家海洋局第一调查船大队服兵役。曾任放映组长,俱乐部主任,副航海长,青年干事,团委书记。 1985年至1989年 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导演专业就读。1989年6月至今 ,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任导演,1997年创办《梦想剧场》栏目,任制片人,兼节目主持人。 1994年参加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拍摄,任主摄像之一。 1995年随“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去北极。
  白玉堂,原名毕琨生,又名毕钊南,著名粤剧演员
  毕玉仪,艺名尤敏,著名电影演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15:45 , Processed in 0.3075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