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了爱 就有希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01:3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了爱 就有希望
                            ——为孩子,为明天,点亮一盏希望之灯
主讲人:英娃
同学们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你们坐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的话题是:有了爱,就有希望
刚才主持人大概介绍了我的情况,为了进一步让大家了解和熟悉我,我再补充几句,我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这个职业的真实原因。原因之一是我喜欢文学,能为孩子们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我一生的梦想;另一个原因是我始终保持了一颗童心,始终在用童年的眼睛观察和了解世界。在我内心深处,我始终感觉自己是一个小女孩。我很容易让自己的心灵和儿童贴近,因此我选择了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这个终身职业。
通常我都是和小学生、中学生坐在一起交流写作、阅读体会。今天是第一次有机会和大学生坐在一起交流。而且非常高兴的是在座的各位同学将来大都走向学校,成为孩子们的老师,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我和大家又是同行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任务,那就是传授给儿童各种有益成长的知识。
我始终认为,无论是为了儿童而拿起笔的作家还是言传身教的老师,必须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必须有勇气当好儿童心灵净土的守护者和播撒种子的园丁,必须怀着悲悯的情怀去关注那些正在成长的孩子……
今天,我要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交流的是我从自身写作者的角度,谈一谈童年生活和儿童文学作品曾经对我成长的影响,以及我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体会和我对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认识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对我来说,我的童年生活是非常丰富的。它留给了我许多难忘的记忆。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许多童年时代形成的观念和对世界的看法一直影响着我后来的生活。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因此,我常常感到自己很幸运,没有丢失掉童年的那双眼睛。

下面我讲述一下我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起源,这得从我童年的一段生活谈起:
我父亲是一名列车发电站的技术工。因此,我们过的是一种流动性很强的生活。哪里急需用电,列车就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到哪里去发电。那时,我们常常要去环境极为艰苦的地方生活、发电。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们一家随父亲到过河北保定、山东莱芜、烟台、内蒙古集宁等地生活。直到1981年我父亲要随列车电站继续北上到海拉尔去发电。由于那里气候严寒,加上我的身体不好,所以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哥哥先回到了山东老家。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
离开了列电,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许多小伙伴和朋友,突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到一个陌生的学校学习,有点不适应,再加上语言也有差异(那时还没有普及普通话),因此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心事多了起来,所以每一次写作文的时候,都会写得很长很长,仿佛总有说不完的话。渐渐地,我就喜欢上了用文字表达情感的方式。这大概就是我最初喜欢文学的原因。
80年代,儿童读物是我们小学生的最爱。一本好的儿童书总是被大家借来借去地阅读,它不仅让我们获得了阅读的快乐,还张开了我们想象的翅膀。我最初领略到的许多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那段时间里阅读的。可以说,这几本儿童书使我在童年时代长了一对幻想的翅膀。这便是我文学梦开始的地方吧!其实,许多的梦想就是这么开始的,从一本书、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句鼓舞人心的话、一段经历……在许多个不经意之中便开始了。
那段生活成了我日后常常怀想的美好时光,也为我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至今,我依稀记得我和伙伴们在家门口清澈的沙河里捉鱼、戏水、洗衣服的情景,还记得我们徜徉在一望无际的田野摘野花、抓蝴蝶和蜻蜓,还记得爬树揪洋槐花,粘知了……那时候,我们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如今,许多年过去了,但故乡的那条泛着淡淡花香的街道,清澈的河流,身着绿野的大地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至今,我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就源于童年那段自由自在乡野生活的难忘经历。

接下来,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进行写作训练的方式方法,以及我的创作成熟过程。我想,这对你们日后教小学生写作文可以有所借鉴和参考。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对写作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课外阅读了许多儿童书。我小时候,文学类儿童书比较少,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幸运的是,那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很纯粹,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极高。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能被这些养分极高的精神食粮滋养是幸运的事。
回顾往昔,我总结出了一个经验:无论你将来从事哪一种职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必须发自内心喜爱它才行。由此,为了自己的爱好,无论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都是快乐的。所以,我想若想成为一个作家,首要条件就是,你热爱文学。若想成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首要条件就是,你爱孩子。那么,我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条件也一定是,爱孩子。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一定要训练自己学会观察和思考。这是我多年来的写作体会。简单地说就是善于发现。学会发现、感受那些发生在你身边的美好的、感人的,丑陋的、伤心的……等等一切触动了你心灵的人和事,疏理之后,沉淀之后,思考一下你要借这些人和事想对读者表达什么思想?(意思),等文章的中心思想清晰后,再列一个写作提纲,最后用你自己的语言,以你擅长的故事或诗歌、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你的态度要真诚,用心用爱去对待每一篇作文里的人和事。关于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没有窍门,只有通过大量阅读语言优美的童话和散文、诗歌来熏陶、训练自己,达到最终自如掌握、运用优美的语言。另外,要想写好一篇作品,尽量做到写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

我大概到了18岁时,才写出了第一篇比较成熟的童话作品。也就是在这个年龄,我明确了自己日后想要做的事情——成为一个为儿童写作的作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让我更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个作家的信心呢?
在我二十五六岁时,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社科院文研所的楼肇明教授,他看了我的十几篇童话作品之后,非常肯定地认定我将来一定能写出好作品。他的认可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
于是我离开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前往北京学习。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进修的一年间,我几乎天天都在研读俄罗斯文学。我的导师楼老师始终认为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殿堂顶上那颗璀璨的明珠,因此,他希望我能够细细研读,希望我在建造文学大厦之前,先打好地基。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当我被带进俄罗斯文学这座巨大的文学宝库时,我完全被它征服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结识了许多俄罗斯文学大师和巨匠,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和启发。我的导师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我每一回去社科院图书馆,他都会非常认真地为我挑选10本书,要求我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并写读书笔记给他。我现在的阅读速度很快,都是那时候被训练出来的。
此后,我在北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留了下来。后来,随着生活的稳定,我的创作渐渐地越来越成熟,近年主要致力于创作以生态为主题的大自然童话,在大量的创作中,我深刻领悟到,无论你塑造的人物、世界如何荒诞不经,但它必须根植于现实之中。否则完全虚幻的故事将会大大地削弱了它所承载的文学的力量。
我的儿童文学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继承安徒生、王尔德传统的艺术风格,沿着“想象结合现实”的大路走下去……
在这期间,我创作的儿童小说、童话和儿童诗连续三届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奖。记得我第一次去领获的时候,见到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冰心奖”创始人之一的葛翠琳老师。她对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慈爱无比,同时对我未来能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寄予了厚望。正是在她的鼓励下,我更坚定了走儿童文学的创作之路。
冰心老人生前一再寄语儿童文学作家们:“为儿童写作,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慈母的心。”……她还说,“得奖仅仅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时刻铭记冰心老人的谆谆教诲,脚踏实地的走儿童文学创作的路。
这之后,我一边工作,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十几年过去了,我真切感到读书对我的成长和写作帮助最大。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于儿童期阅读的理解和认识。以及阅读经典童书究竟对我们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人一生中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阅读经历和体验往往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儿童想象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人格情操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生活的积累,也需要文学的启蒙与熏陶。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将来当了老师以后,一定要多引导孩子阅读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较强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著名儿童文学家、教育家米哈尔科夫认为:无论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贵的书,就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阅读、没有留下好书记忆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子。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
所以,多读有益的书,不仅激起了儿童的求知欲,同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儿童来说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当前的儿童“经典童书阅读环境”非常糟糕,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儿童的阅读正受到影视、网络等多元传媒的冲击,呈现出萎缩态势。比如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授周晓波的一项调查显示,小读者数在前23位的书目中,几乎有一半作品是电视上曾经播放过的热门动画片(卡通片)或电视剧,如《数码宝贝》、《蜡笔小新》等。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对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缺乏了解,导致儿童“经典阅读”的氛围远没有形成。
今天,各国儿童文学创作日益繁荣,精品力作异彩纷呈,我们的儿童却为何远离经典儿童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儿童文学教授王泉根认为,不是没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到达不了儿童的手中。其中,中小学教师对儿童文学知之甚少,是尤其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今天,即便是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很难单纯凭借作品自身的资质“不胫而走”了,这需要借助通过各种推广活动的宣传才能广泛地被儿童接受。在这里,我认为教师在经典儿童文学与儿童之间应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为教师在帮助孩子选择文学作品和指点阅读方法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此,提高教师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就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据我了解,现在有一些师范院校率先开设了儿童文学课,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们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我想这也为你们今后实践我们认为理想的“师生共读”,或者开展经典儿童文学阅读课都有很大的帮助。
不久前,从报上看到浙江海盐县向阳小学的导读活动,他们不仅有新书推荐、读书计划和读书随笔,并且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了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三个学段的推荐书目,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中外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为儿童阅读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气息。这所不知名的小学在引导孩子阅读经典方面投注的心思和热情,仿佛在我们的心中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

另外,寒暑假原本应该是儿童潜心阅读的好时间,但是由于很多因素分流了他们的阅读时间,导致很多优秀的课外读物没有阅读的机会。
可以坦诚地说,我认为这是非常让人痛惜的一件事。因为这使得儿童失去了和大师、和那些真正爱孩子的作家朋友进行“心灵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和这些有爱心的人做朋友的机会。 可以说,几乎每一位童书的作者都是用心用爱来写作的。因为他们爱孩子,所以才会选择为儿童写书。因此,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潜移默化中也在和这个写书的作者进行交流。
所以,多读几本书,就会多拥有几个朋友……这些朋友中可以是外国的,中国的,也有古代和现代的。他们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打开视野,还可以帮助儿童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这里,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下多年来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每当你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其实,书本上的文字本身并不奇妙,奇妙的是,它将你带进一个充满幻想,又非常逼真的另一个精神世界。这个世界的主宰者就是作者,他耐心地引领你走近他的心灵世界。将他想要告诉你的关于成长的秘密,或为你讲述博爱的故事,或者告诉你怎样做个勇敢的人,正直的人,诚实的人,乐观的人……这些作者虽然躲在幕后,但他的心灵却是像你敞开的。你只要用心去读,去体味,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和他们对上话了。这便是奇妙的思想交流,不需要张嘴说话。只要用心交流。读过书后,你要学会思考,想想作者朋友想像你表达什么,你读过之后,收获了什么。如果有收获,你就算读到了一本有意义的书,也交了一个有益的朋友。那么阅读在你这里也变得有价值了。

在这里,我想结合自身长期创作童话的实践,重点来谈一谈小学生(我们的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童话?
什么是童话?有那么一个充满想象和幻想的王国,它十分令人着迷。它以一种绚丽而奇特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之中,它就是童话王国。
由于幻想是童话根本的艺术特征,因此受到了儿童和成人的喜爱。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青鸟》、《快乐王子》、《小鹿班比》、《小王子》、《绿野仙踪》、《爱丽丝漫游奇境》……都是经典童话。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优秀的本土原创童话(不包括“通俗童话”)。
作为长期坚持童话创作的我来说,在发表和出版方面有许多感受。先说一下童话发表面临的困惑。我创作的短篇童话大都以生态为主题。我曾挑选出像《驼背鱼》、《小水滴蓝星儿》这样的童话向一些儿童刊物投稿。最终都被退稿。编辑回复说,他们需要热闹、幽默的校园童话,需要惊险或嬉皮一点的吸引人眼球的故事。我没有为迎合刊物的口味而放弃自己所坚持的纯粹童话的创作风格,开始走出版的路子,并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
今天,比起满天飞舞的各类校园小说来说,真正能够走进小学校园里的精品童话实在太稀少了。那么是当今孩子的阅读品味发生了改变,还是教师和家长对孩子们的阅读引导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童话创作者出了问题,没有写出优秀的童话作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精品童话在现今的儿童读物中处于劣势?
我在与一些出版社编辑沟通童话选题时发现,通常,出版方对出版原创童话不积极,原因是销量没保障(除了个别名家和通俗童话名家因有名家的头衔,销售量会有基本保障)。按照他们划分的读者定位,只有二年级以上和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才适合阅读童话。一年级小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能力。而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基本上会选择校园小说来阅读了。因此,大多数出版方更热衷于出版容易热销的流行校园小说。
于是,一批写童话的作者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发展跟着市场走,都去写校园小说了。奇怪的是,他们的新书几乎都有销量的保障。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出版社、图书公司的编辑们,还有一大批其他行业的人士看到“商机”,也纷纷拿起笔写起了校园小说。有的第一次提笔写作,发行竟达十几万册,有的年轻作者一年能出版十几本校园小说……
所以,我也在思考,是不是继承了古典童话的优良传统,弘扬人性中的善良与大爱,营造出来一个干净而美好的世界的童话,真的不吸引我们的小读者了?他们需要怎么样的童话?
我想,不是童话需要弘扬的善良与大爱,干净而美好的品质过时了,而是我们的讲述方式,语言和视角,可能跟不上当今儿童的思维了。所以在创作手法上,也需要一些新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不能以迎合为目的,而是在继承古典童话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叙述手法,将想像与现实结合起来,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融故事性、幻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独具东方特色的童话世界。这样才可能将我们的童话,从时下一味追求“恶俗”“嬉皮”的流行儿童读物中挣脱出来,从而具备优雅、纯正的经典儿童文学的品质,重新受到家长和小读者的欢迎。
因此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内容高尚美好,既有绮丽的幻想,更有深邃内涵的童话。

接下来,我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为什么在许许多多的创作主题中我更倾向于生态,以及我对生态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大约在8年前,我进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做了一名编辑,编辑一本月刊杂志——《环境教育》。这是一本面向全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杂志。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正是这份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了环境保护领域,真实地了解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经被严重污染和破坏,促使我的创作主题转向关注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上来。
也许是我的心里一直放不下儿童的缘故,我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大胆向出版社社长建议,创办一份面向儿童的环保刊。并将有关策划方案提交上去。不久,这个提议得到了社长的大力支持。于是,我带领一帮热爱环保事业的年轻编辑开始着手创办中国第一本国家级环保儿童刊,也就是《环境教育》的学生版《地球的孩子》。这本杂志的主旨是“传播绿色文化,播撒绿色种子”,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呵护地球、爱护家园,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
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保护环境必须从儿童抓起。儿童小手拉大手,带动大众一起关注环保。
随后,我在编辑的过程中,在与小读者、小作者的接触中,发现今天的孩子不仅知识面宽广,而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强,参与环保的热情高涨,有些孩子甚至还做了许多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这让我为他们的爱心高兴,因为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改善环境的希望。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和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在这本儿童刊为他们设立了专栏,我想凝聚大家的力量共同来办这本儿童刊。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之友、根与芽小组、北京自然博物馆等等。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根与芽”小组。
它的创始人是珍·古道尔教授,她是世界著名的灵长类学家。有关她和黑猩猩的故事,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她一生花了近四十年时间,在坦桑尼亚冈比国家公园面对面地观察和记录了黑猩猩的行为和习性,就动物行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研究。
“根与芽”是一项为年轻人和儿童设计的有关环境与人类问题的活动。目的是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开展有益于环境、动物和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
根与芽1991年创立于坦桑尼亚,随后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根与芽对参与此项活动的孩子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学前班到大学,各年龄层的学生都加入了根与芽的行列。目前根与芽在全球90个国家都有分布。
我对珍·古道尔教授创建的“根与芽”所恪守的信条深深打动了。
她说“根,在大地下舒展、蔓延,无所不在,形成了坚实的基础;芽,看上去弱不禁风,然而为了得到阳光,它们能钻出坚硬的砖墙。如果我们这个星球上面临的各种问题,就像那一堵堵坚硬的砖墙,那么,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和儿童就是成千上万的根与芽,能够冲破这些砖墙!你能改变世界!”
她的爱感动了我。她让我深深体会到,有了爱真的就会有希望。让我明白了根与芽的力量。
自从参与了各种环保组织的各项活动之后,自从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问题渐渐熟悉和了解之后,身为一个儿童文学创作者,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因此,我想换种方式来讲述环境教育。我想到了创作生态文学。我想通过创作以环保为主题的生态童话,来向儿童阐释各种环境问题,比如地球变暖,酸雨问题、水体污染、生物变异等等……以此帮助他们了解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我的体会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付出努力,做好准备,等待机会的到来。我在环保领域工作了近五年之后,开始潜心创作生态童话。愿望是希望将一颗颗绿色的环保种子播种在孩子们心中……(目前已经出版了20册生态童话。)
我的愿望是让更多的孩子能够阅读到这些绿色童话故事,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真实环境和我们面对的生态危机。
我曾读过一本图画书《爱心树》,故事里只有一棵苹果树和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是大树的玩伴,他爬树、摘树叶、吃苹果,在树荫下乘凉,在树枝上荡秋千。男孩很开心,大树也很开心。可是,男孩渐渐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朋友,不再与大树一起玩耍。男孩长大后,希望获得金钱,大树便把苹果给了他;男孩需要建立家庭,大树把树枝给他建造房屋;男孩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出去远航,大树把树干给他造船。许多年以后,男孩变成垂暮老人,疲倦地回到大树的身边。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了,只是让男孩坐在自己的树墩上,好好休息……此时,大树已经一无所有,仍然为能给男孩提供一个可以休息的树墩而高兴。
同学们,我们想一想,这棵伟大的爱心树是不是和我们的地球妈妈一样,对待大地的孩子,总是无私地奉献着她的爱?如果能让儿童多阅读类似的作品,那么,他们内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做一个“爱心孩子”的愿望。那么,为了地球妈妈美好的未来,也为了我们大家将来拥有一个适宜生存的美好环境,力所能及地去爱身边的每一棵花草树木,尊重每一个动物,爱惜每一块土地,不过度消费……就变得不那么难了。
我们人类应当记取西方“第一位绿色思想家和文学家”卢梭的忠告:“按你的条件去限制你的欲望”,“把你的心约束在你的条件所能许可的范围”。只有把人的欲望严格控制在自然环境所能供给、接收、消化和再生的限度内,人类才有可能长久地存在。
《西雅图宣言》是印第安生态文学中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杰作。西雅图是苏夸美什部落的酋长,他在1854年口头发表的这个宣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形象、生动、流畅和富于激情的语言表达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每一株在阳光里闪亮的松树,每一片沙滩,每一阵萦绕着郁郁森林的雾霭(wu ai),每一个空间,每一只嗡嗡歌唱的蜜蜂,在我们族人的思想和记忆中都是神圣的。
树干里涌动的汁液,承载着红种人的记忆。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而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芬芳的花儿是我们的姊妹,驯鹿、骏马和雄鹰是我们的弟兄。河里泛起的水花,草原花朵上的露珠,小马的汗水和族人的汗水,全都属于一个整体,全都属于一个种族,我们的种族。
世间万物都绑在一起,世间万物密切相连。大地母亲身上发生的事,在她所有的孩子那里都会发生。人不可能编织出生命之网,它只是网中的一条线。他怎样对待这个网,就是怎样对待自己。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而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是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和文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在许许多多的报刊、教科书、网站和学术著作里都可以看到《西雅图宣言》,它“已经成为当代环境运动的一个部分,被广泛引用,当作尖锐而发人深省的警世录,当作希望的灯塔航标,当作一种梦想的表达。”这充分体现了绿色阅读的力量。就像“根与芽”一样向我们发出了绿色的爱的召唤。
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一些优秀的生态文学书籍来提高对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认识。只有当你们真正地了解和认识到生态文学对于我们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才会引导你身边的儿童去认知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帮助他们从小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归于生态文学呢?)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思想和生态视角为特点的文学,在艺术上它与其他种类文学一样,并无特别之处,它仅仅是文学的一部分。但是,日趋严峻的生态危机使它具有越来越重大的价值。生态文学研究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布伊尔说得好,生态文学是“为处于危险的世界写作”的。生态文学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反映,是作家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中的必然表现。文学家强烈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推动着生态文学兴起、发展并走向繁荣。
许多生态文学作品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预测了人类的未来。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许多生态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生态文学家或向往神话时代初民们的生存状态,或羡慕印第安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或身体力行地隐居于自然山水之中。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梦想。生态文学家清楚地知道,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返回与中世纪甚至原始时代同样的生存状态中,但他们还是要执著地写出他们的理想,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人们不懈地探索在当今的发展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学家还创作出大量预测和想象未来生态灾难和人类毁灭的反乌托邦作品。这些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发出警告:人类正在向他的大限步步逼近,如果继续现今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生态系统的末日就为期不远了。
伴随着生态的日趋恶化,许多作家都将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传播生态意识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后,我要谈的是我的创作主题第二次发生转折的原因。是什么促使我以关注边缘儿童生存环境的主题来写作呢?
我在编杂志时,也曾组织过环保类征文、绘画比赛。其中一些来自打工子弟学校的征文和绘画作品,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我清楚的记得,有一个男孩的梦想竟然是希望自己能和城里的孩子做朋友……有一个小女孩的愿望是希望能拥有一处温暖的小屋……还有一个孩子的愿望是希望学校不要搬来搬去,她害怕失去学校……这些孩子来到城市里生活,内心不仅感到自卑和恐惧,还畏惧在这个看似巨大的城市……
这些外来的孩子住在阴暗、见不到阳光的城市夹缝里。我称他们为“漂泊在大地上的孩子”。我为他们的生存环境担忧,更为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感到悲伤。我从内心萌发了要为这些孩子写作的念头。接下来,一件让我难以忘怀的亲身经历,更坚定了这个想法。
大约三年前,我到浙江中部金华的大山探亲。我乘坐中巴车进山,途经一所乡镇小学时,许多孩子上了车。因为还要继续走几十里的山路,我就和孩子们攀谈起来。出于好奇,我问他们为啥手里都拎着一个大搪瓷缸子。聊过之后,我才知道,因为学校离家远,这些家住山里的孩子周一到周五都要住校。包括上小学一年级的七八岁的小孩子。所以他们每个星期要背一袋大米、一缸子腌咸菜到乡里上学。
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带点炒菜。他们就笑我,说那样吃不到第二天,菜就馊了。而腌制的梅干菜刚好能吃一个星期。我问他们衣服谁洗呀。他们说周末带回家洗。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可爱而单纯。
当我问到他们的爸爸妈妈时,孩子说,他们的爸妈都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这时候,他们全都安静下来。我知道他们都在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了。
从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在流眼泪,为这些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流泪。我生活在大都市里,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却不知道这些只有八九岁的小孩子,这些同样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们,不仅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和疼爱,却要背一袋大米,一缸咸菜,度过他们一生中最宝贵、最美好的童年。
这两件事撼动了我的心灵。很长时间,我都无法平复。他们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安徒生笔下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想到了契科夫笔下的那个给爷爷写信的小男孩儿万卡,还想到了艾特玛托夫笔下那个游向白轮船找水手爸爸的小男孩儿……
我记得最初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的时候,年纪大约十岁左右,我幼小的心灵被那个冻死在雪夜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非常憎恨那些富裕而冷漠的人,如果他们肯伸出手帮帮小女孩,哪怕多买她几盒火柴,她都不会冻死……
从那时起,我告诉自己,不管自己贫穷还是富有都一定要真诚地尽力去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那时候我还小,但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懂得了,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做一个冷漠的人。
至今,我很庆幸自己在童年时代读到了如此美好、净化人心灵的童话。她让我的一生都拥有着温暖的情怀。
身为一个儿童文学创作者,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爱将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让大家让社会来关注这些儿童,给予他们温暖和爱。同时我也希望能让那些生活在富裕环境中的孩子在珍惜自己拥有的同时,还能关爱那些生活窘迫的小伙伴。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博爱!
于是,我开始以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草根儿童”为主人公,创作新的童话……
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这套草根儿童成长系列童书的选题在辗转几家出版社后,得到了海豚传媒的认可。他们看了这个选题之后,决定在当下大家都在出版流行、时尚、魔幻元素为主的畅销童书的背景下,出版这套关注草根儿童的童书。
这让我非常敬佩他们的勇气和爱心。
我坚信,只要有了爱,就会有希望……
同学们,非常感谢你们如此耐心地在这里聆听我的心声,谢谢!
我也是千千万万个根与芽中的一个,也希望你们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我想,只要我们心连心,我们的爱就一定能给未来带来希望和改变。
再次感谢你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0 13:29 , Processed in 0.1100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