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岳阳戏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9 10:3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岳阳戏曲  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民间小戏剧种。俗称“花鼓子”,兴起于岳阳、临湘的新墙河流域,流行于平江、汩罗、湘阴以及湖北通城、崇阳、通山、蒲圻和江西修水、铜鼓等县。新墙河流域自古以来文化发达,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岳阳花鼓戏就是在这一带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并受外来艺术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其舞台语言来源于当地方言。1952年定名为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滥觞于清代嘉庆年间,盛行于同治,至光绪年日臻完善。其声腔分为锣腔(打锣腔)、专用锣腔散曲和琴腔三类。
  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保存下来的有121出,《补背褡》、《游春》、《何文秀》、《赶春桃》等是其代表剧目。近年来好戏层出不穷。《镇长吃的农村粮》、《乡长本姓赵》等剧目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田汉戏剧大奖。《乡长本姓赵》还被摄制成彩色电影而获专家、观众一致好评。
  巴陵戏
  
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都出自巴陵和湘阴而得名。又因它的形成和主要活动地区是岳阳(旧岳州府),民间称为岳州班。1952年始定名为“巴陵戏”。它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曾经流行于湘北的岳阳、湘阴、汨罗、平江、临湘、华容,湖北的通城、监利,江西的修水、铜鼓等地。清代中叶就曾到武汉、南昌、沙市、宜昌等城市演出。清末民初,巴陵戏班岳舞台在湘北、湘西、鄂西南、赣西的38个县市颇有盛名。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0:37:39 | 只看该作者
:《湖南戏曲音乐集成·岳阳市卷》精 97年1版1印1000册



分享到:


书籍作者:湖南省文化厅主编
图书出版社:文化艺术
图书品相:十品
库 存 量:0 本
图书售价:35.00元
图书类别:艺术
上书时间:2009-08-08 出版时间: 1997-06 印刷时间:1997-06-01
开本:32开   页数:506 页
装订:精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0:38:19 | 只看该作者
王大爷的戏曲乐

作者:徐清 袁芳 来源:岳阳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31日


每日清晨,一步入金鹗山公园就能听到一段段精彩地传统戏曲桥段;登上文昌阁不仅可以听戏,还能显露一把自己过过戏瘾,这——就是王建刚老人带头的退休老人流动戏曲团。
伴随声声悠扬地京胡声飘入耳内,一位拉着京胡、眼睛微闭、跟随节奏晃动的老人映入眼帘,他——就是王建刚,自从粮食局退休后王大爷便开始全心热衷于自己的爱好——京剧,全身心的投入,全身心参与,按他的说法这是他——人生的另一部戏曲。
每天早上8点到11点,王大爷便开始忙活了起来,摆音响、搬椅子、烧茶水,备齐一切就等着大家到来,文昌阁右侧一个小小的角落立马就被王大爷营造成了颇具集体感的温馨戏园。每天来此吟唱的人都不同,星期一、三、五唱戏,二、四、六唱歌,唯一不变的就是他这个组织者。京胡——戏曲伴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有时候唱戏的人多了,王大爷作为乐队中唯一的京胡手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常常从清晨开始一直拉到中午回家为止。手指上密密麻麻的老茧见证着他对戏曲的狂热。虽然辛苦了自己但每个票友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大家共同分享快乐。
组织这个戏曲队已经六年了,与其他团体不一样的是王大爷提倡无组织娱乐、不固定
人员、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爱好,就可以无偿提供演练平台。排练需要的音响、话筒、鼓架子等设备全都由王大爷自掏腰包;因借住于公园的场地,王大爷自己搭了电线定期给公园支付电费。王大爷自行添置的烧水壶,不仅仅只烧水给自己喝,就是过路人都能随意听戏喝茶。 “哼个小曲,喝杯浓茶,围坐一圈” 像极了古时候的戏曲茶楼。
“天气好,我们露天小剧院人气就很旺,来排队唱戏以老人居多,非专业但都热爱戏曲。这里不仅环境好、师傅更好,刚开始来只是当听众,每次一到,王大爷和婆婆两人便笑脸迎人,忙着给我们搬凳子、沏茶、拉曲子。来听了几次后,我就迷上戏曲了,回家后就开始跟着碟子学唱这些戏曲。刚开始唱得五音不全,跟着师傅们练了不久,也渐渐成了这里的主角了。经过大家的指教,现在水平还真是不错,每次登台都能得到肯定的掌声!”王大爷的一位热心粉丝说。也正因为他的无私和热心为小团体累积了不少铁杆粉丝,这些人虽不会唱,但是时常来听,有时也点评两句。让这个戏曲团体组织的有声有色。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0:39:04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0:40:12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0:41:3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岳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鄂南一些城镇。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
岳阳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鄂南一些城镇。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等。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在湖北南部、东南地区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群众很容易接受,很喜欢看,并叫它“提琴戏”。 主要剧目有《思夫》 、 《补背褡》 、 《芦林记》 、 《双盗花》 、 《双卖酒》、 《牛郎织女 》等。
岳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场伴奏。无论是岳阳还是长沙的花鼓戏在本地锣鼓音乐如[木皮调]、[木马调]、[ 辞店调]、[四六调]、[八同牌子]的基础上,吸收了汉调皮黄某些板腔音乐,形成 [导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组合结构。
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第三种声腔叫“小调”,为地方性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色彩。如民歌小调[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四季青]、[采莲船调]、[洗菜心]等。但作为过门、过场音乐也搬用了汉调某些锣鼓经,如[万年欢]、[一枝花]、[扑灯蛾]、[得胜令]、[柳摇金]、[傍妆台]等。岳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成为独立戏曲剧种最早演出是情节性不太强的“二小”,即一旦 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戏,多用当地小调,后受汉剧和其它剧种影响搬演情节性强,人物较多的剧目。 因小调戏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与之毗邻且语言、语音又比较接近的汉调音乐,形成后来 的 “琴腔”或“川调”及某些“打锣腔”。并在长期的舞台演出过程中融入地方音乐,依循旋律特点相对固定的声腔格式。花鼓戏把这称之为“正调”。“正调”的形成弥补了小调之不 足,曲牌联缀之不足,使花鼓戏具备演本戏的音乐条件。无论“琴腔”还是“川调”弦子,都以大筒等弦乐伴奏,其发音沉郁淳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岳阳花鼓戏没有固定演出团体,艺人们农忙务农,农闲从艺,班社临时组合。艺人们长期在农村的草台之上演出,舞台设施简陋,衣食亦无保障,艺术发展更加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岳阳花鼓戏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艺术传统得到发扬,艺术水平得到提高,整个剧种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岳阳花鼓戏建立了固定的专业剧团,改变了半农半艺、自生自灭的农村班社状况,艺人们成了国家的主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还举办文艺学校,培养了一批批岳阳花鼓戏演员、乐手,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思想、艺术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交流学习机会,岳阳花鼓戏在艺术上得到了很大的改革和提高。根据表现新生活的需要,岳阳花鼓戏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如《补背褡》 、 《牛郎织女》、 《游春》 、 《思夫》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编的《补背褡》一剧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奖后,第二年作为湖南戏曲艺术团剧目进京汇报演出。还创作和移植上演了一批现代题材剧目,如《铁树开花》 、 《月上柳梢头》等,观众反响强烈。其中, 《看水库》一剧,参加了全省现代戏曲展览演出,并受到好评。50年代后期以来,先后移植上演了《骆四爹买牛》 、 《不能走那条路》 、 《三里湾》 、 《琼花》等剧目。这些现代戏的演出,促进了岳阳花鼓戏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革新和发展,提高了剧种的整体艺术水平,增强了岳阳花鼓戏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0:42:07 | 只看该作者
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有123出。其中锣腔剧目72出。包括19出为专用锣腔散曲演唱的“二小”、“三小”戏,53出用锣腔正调演唱,多属大型剧目。
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有123出。其中锣腔剧目72出。包括19出为专用锣腔散曲演唱的“二小”、“三小”戏,53出用锣腔正调演唱,多属大型剧目。51出琴腔剧目中,34出为“单句子”一腔到底的剧目,17出用“单句子”结构曲调或“单句子”与“夹句子”混合使用曲调演唱。“单句子”剧目情节完整,多为大、中型正剧,如《郭巨埋儿》、《曹安杀子》、《经堂变牛》、《五娘行孝》、《打刀救母》等,这些剧目大多是随川调传来的。
岳阳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戏,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这些传统剧目,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岳阳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在民间对子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细腻的艺术特点。小旦行有“三娇”、“三妖”、“三俏”等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段和优美动人的扇子功等,表演套子多,规范化程度比较高。岳阳花鼓戏演员十分注重扇子功的练习与运用,有“无分天气寒暑,扇子不离身边”的戏谚。它是小旦、小丑、小生必练之功。其中小旦的扇子功更为突出。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0:42:4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0 22:52 , Processed in 0.08592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