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必备]:文科专业大辞典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4:09:46 | 只看该作者
哈佛大学教美国学生毕业前必做20件事
求职格言:高峰只对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     大学生入学季节,《波士顿环球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了找到好工作现在要做的20件事”。
    一、走出图书馆。大学是四年人生经验,不是高学分。在美国的大学,课外活动常常和功课一样重要。
    二、在你的宿舍里开始做生意。雅虎、谷歌都会争先恐后地买你弄出来的网站。谷歌本身就可以归于大学宿舍里诞生的买卖。
    三、别债务缠身。在普通的州立大学和名牌但昂贵的私立大学之间,最好选择前者。从个人前途上看,无债一身轻比花钱买个名牌要有利得多。
    四、积极参加校园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学会怎么理解、帮助别人,满足别人的需要和别人沟通。这在美国文化中,是所谓“领袖素质”的基础。找工作时会被别人另眼相看。千万不要认为自己的生活只有校园而已。
    五、不要读文科博士,除非你离了学术不能活。读博士对实际工作毫无帮助。
    六、别上法学院。律师总是代表别人去争利,压力奇大。自杀是律师中第一号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七、参加体育运动。调查表明,大学从事体育的人,毕业后比那些不沾体育的同学明显收入高。美国人从事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是培养竞争的才能和领袖素质。一个大学运动队的队长到华尔街找工作,优势不可限量。
    八、别按着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前惠普女CEO说过:“千万别出卖你的灵魂!”
    九、干一些你并不擅长的新事物。你对自己未必了解,这是苏格拉底给人类的教诲。所以,请给自己一个机会。
    十、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义成功,别以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来定义成功。
    十一、好工作要自己去找,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
    十二、选修关于“幸福”的心理课程。在哈佛,这一课程是最热门的课之一。
    十三、上表演课。美国社会整个就是个舞台。从教授、政治家、企业总裁,到律师、将军、记者,不会表演就很难出头。
    十四、学会赞美别人。在生活中,既要当好演员,也要当好观众。很多时候我总是感觉和别人有距离,其实就是缺那简单的几句问候和一个拥抱。
    十五、使用职业咨询服务机构。美国大学一个重要部门就是求职咨询机构。专业人员帮你分析自己的长短,以及就业市场,帮助你准备面试,修改申请信。
    十六、被拒后应该坦然以对。要自己定义自己,不要用外在指标定义自己。
    十七、要傲视名校,别觉得上了哈佛有多么了不起。
    十八、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生活不止是工作,学习,它还有很多很多。
    十九、要靠打工读完大学,积累工作经验。这很重要,大部分中国学生做不到,甚至认为打工没有必要,其实打过工的人才会真正珍惜生活。
    二十、把你的目标列成表,因为你没有计划就不可能成功。不要整天没事干老胡思乱想,只有真正的行动才能拯救你!
    其实,这20件事就是一张表。这些建议,凝聚着许多在哈佛等校长期执教的教授的经验。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9:26:25 | 只看该作者
142分的背后
文/孟全波

沈聪印象
2006年高考,学生沈聪语文考了142分,他也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高一,我是他的语文老师,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高二高三,我是他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对他的了解越来越多,而他的特质也呈现得越发清晰。
他外表文弱,不善言谈,偶有回答问题,也是言简意赅,点到即止。但是,他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却总有独到之处。如果要推究他成功的因素,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首先是他对语文特别是古代诗文的浓厚兴趣。每当我教授文言文或者古代诗歌的时候,他总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关注,对古代诗文的理解,也不仅仅停留在把握诗文原意的基础上,而是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求证。沈聪的文言功底非常扎实,福州市质检语文试题的古代诗文题目,全班只有他得了满分。
其次是他善于积累的良好的学习方法。知识积累说来容易,要真正做好却并非易事。沈聪经常对已学知识加以归纳,加以总结。比如高考需要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一般人可能只是把参考资料上的相关内容背一背,而他常常会根据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自己去查找课本中的实例,以加深理解。
再次是他勤于思考的特质。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思考,而许多人总是希望有现成的所谓模式或者秘诀。《等待戈多》是一篇自读课文,许多同学因为教师没有详细讲解,就没有对它进行深入地了解,沈聪却读完了全篇,而且对文章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今年的高考作文,正好有一话题和《等待戈多》相关,于是他选择了一般考生不敢选择的“戈多来了”,他的文章并无华美的词藻,却常常闪耀睿智的思想,他的高考作文得了高分。
最后是他较为平和的心态。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急不躁,不大喜大悲,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他愿意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他能正视任何属于他或者不属于他的荣誉,甚至对上什么样的大学,他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也许,一个平和的人,才能够经历一切的风浪,最终站在风口浪尖微笑。
沈聪的成功并没有秘诀,他靠的是自己的勤奋,靠的是平时的积累,靠的是积极的思考。如果说142分是一个偶然,那么对语文浓厚的兴趣、善于积累的方法、勤于思考的特质、较为平和的心态就是142分这个偶然背后的必然吧。
教学反思
从这一偶然结果延展开来,我们还可以看到:福州一中2006年参加高考的文科118名学生中,语文成绩超过130分的共有8人,约占总数的6.8% ;超过120分的共38人,约占总数的32.2% ;文科语文平均115.05分。(以上数据根据学生上报的成绩由教师个人统计)
也许,从教学的角度看,偶然中也包含某些必然。
其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提高能力也只是一句空话。经常组织一些和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高一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辩论的话题常常从文本中选取。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学生会主动地去读懂文本。高二的时候,备课组组织戏剧创作和表演大赛,学生可以自己创作剧本,也可以改编课文中的剧作;备课组还组织了诗歌创作大赛,通过创作诗歌,学生加强了对诗歌知识的掌握。即便在高三的时候,我还组织学生开展课前演讲,针对社会现象加以评论,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二,在教学中注重夯实基础。福州一中的语文教学讲求务实,面对满天飞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一中的语文老师始终坚持“课本、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深入钻研文本,力争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来营造热烈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始终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重点。基础一旦夯实,复习迎考的时候就能驾轻就熟。
其三,力求让语文课“简单易懂”。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语文教师用书》上的教学目标 “崇高”得难以实现,当然也是难以在实际授课中全部达到的。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给学生思想道德上的熏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让学生发现作家的内心世界,不是每一篇课文都代表了作家的写作风格。把教学目标定具体一点,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许他们能够感觉到,和他们不同时代的人们和他们有着相同的呼吸。
二、教学重点集中化。教学重点一多,学生也许会无所适从,全部掌握也有难度。比如像《阿Q正传》,篇幅长,内涵丰富,教学重点非常多,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把重点全部讲清楚,难度很大;而学生也很难把握。不如先确定一两个重点,比如可以从阿Q被抓说起,为什么是阿Q成为替罪羊,而不是小D、王胡呢?自然就会想到小说的前半部分,阿Q的地位低下,连姓名都没有,不配姓赵,曾有过偷盗前科。接下来可以从“画圆”来探究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然可以明确“精神胜利法”的本质是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灵魂愚昧甚至麻木,自然就可明白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揭示国民的疮疤,引起疗救的注意。集中一个重点,引出其他重点,举一而反三。
当然,集中教学重点并不等于将课文盲目简单化,而是化繁为简,浓缩精华。集中的教学重点,可能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关键所在,也可能是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实现的也最能体现该篇作品的价值的东西。
其四,有针对性地复习迎考。直到4月份,复习迎考工作才真正展开,工作重点放在知识的梳理和归纳总结上,并没有盲目做大量练习。每一次的大考后,就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补充和加强。几次大考过后,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几点建议
以下几点建议,仅供明年参加高考的同学参考。
一、经常读书
整合知识

语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读书。读教材,可联想教师上课情景,梳理相关基础知识,及时归纳总结,明确文章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读课外文章,有助于积累阅读和写作素材,亦可修身养性。
二、针对训练
有效训练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练习,切忌盲目做题。学生应了解自身的知识缺陷,有针对性地及时弥补,最好选择历年的高考题。因为高考题是经过专家学者们反复思考论证而命制的,是高考知识的高度融合,具有很高的公信度,做高考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高考内容和高考方向。
三、静对变化
回归基础

随着高考试题模式的改变,许多同学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拼命做阅读理解题,而放弃语文基础知识。其实,试题模式虽然发生变化,但考试的内容依然没变,基础知识仍然是重点。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也只能是雾里看花。回归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水平以及应考的能力。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2:29:45 | 只看该作者
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
  摘   要: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生活,制约着他们的学业成就与生涯发展。关注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主要问题的心理认知,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对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就当前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状况进行分析,并根据认知偏差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大学生心理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认知;调查
  作者简介:杨晓鹏,男,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许艳平,女,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系助教,硕士;高晓妹,男,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科学系讲师(江西南昌   330029)。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生活节奏迅速加快,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影响着大学生们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心理认知。许多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许多困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认知偏差,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制约着他们的学业成就与生涯发展。为积极应对这类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于本世纪初相继出台。本文依据问卷调查,结合笔者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实践,就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进行探讨。
  一、当前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调查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为相对客观地反映当前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状况,笔者于2010年底开始,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来自某大学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物理教育共三个专业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12份,问卷回收率为91.56%,在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402份,问卷有效率为89.33%。与此同时,笔者又结合工作实际,与数十名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以期能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对学业问题的心理认知。大学生对学业问题的心理认知状态直接制约着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业成就。调查发现,在对学业问题的认知上,54.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读大学的目的是“想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30.2%的大学生表示是“为了今后就职方便”;15.4 %的大学生表示上大学的原因是“由于父母、老师的规劝或朋友都来了这所学校 ”。在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方面,仅有42.5 %的学生满意自己所读的专业,有27.1%的学生非常不满意自己所读的专业,另有30.4%的学生对所读专业的认识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对专业技能的认识上,有高达83.2%的学生认为自己缺少实践技能。
  2.大学生对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认知。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完成社会化并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之一,大学生对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认知影响着他们对待人际交往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大学生对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认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调查中,当问及“你对大学朋友是否信任?”这一问题时,有43.3%的大学生表示会信任,51.1%的大学生表示有时会信任,还有5.6%的大学生表示不信任。与此相适应,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认知上,个体差异也比较明显:41.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会处理人际关系,32.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另有25.8%左右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不清楚。
  3.大学生对情感问题的心理认知。正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趋于成熟,大多远离父母与同学一起生活,他们往往情感丰富,情感需要也比较强烈;与此同时,他们的情感问题尤其是爱情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多。本次调查发现,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大学生们的心理认知存在很大差别。30.2%的大学生表示谈恋爱主要是用于打发无聊的时光,17.6%的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调节和缓和紧张的学习压力,还有2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谈恋爱只是随大流,使自己在群体中“不落伍”,而只有26.5%的大学生谈恋爱是寻找人生伴侣。
  4.大学生对挫折的心理认知。挫折是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后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个体由于自身条件和个性的差异,所感受到的挫折有所不同,应对挫折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当问到“您遇到的最大的挫折是什么?”时,46.2%大学生回答是学习成绩不理想,19.4%的大学生回答是恋爱不成功,21.6%的大学生回答是出现经济困难,还有12.8%的大学生遇到的最大挫折是宿舍生活不适应。在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上,50.2%的大学生表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会选择向朋友或家长诉说排解,21.1%的会大学生表示会自我调节,9.4%的会大学生选择如大声叫喊、哭泣等方式转移发泄,但仍有19.3%的大学生遇到挫折后会憋在心里不说出来。
  5.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心理认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择业制度的推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就业问题逐步为我国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心理认知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怎么看待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时,69.3%的大学生认为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是很大的,有14.9%的大学生表示将在毕业后再想这个问题,还有15.8%的大学生表示就业由家里安排,自己无需考虑。当问及面对就业困难,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时,40.9%的大学生表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学习知识、学本领,依靠自身的能力来独立自强,38.3%的大学生则选择转变就业观念,从基层做起,11.1%的大学生表示要依靠父母和朋友就业,9.7%大学生没有想过此类问题。
  二、从心理认知偏差看大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状况,结合个别交流情况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存在心理认知上的偏差,反映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学业问题
  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上大学的目标上存在认知偏差,相当部分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反映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较强,还有部分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不明确,是受别人影响的结果,这二者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兴趣上,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总体水平较低,这无疑制约着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因此会有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实践技能不足。此外,在个别交流中了解到,不少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大学生存在学习压力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学校、班级的尖子生,但进入大学后面对更加优秀的同学,优越感消失,学习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巨大改变,部分学生还难以适应,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上的强烈波动,久之不能克服,便会产生内心上的痛苦和失望,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二)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是一个面向社会开放的系统,自身也是一个小的社会,学生离开父母、亲戚和有过长期交往的朋友进入大学,接触到的是来自全省乃于全国各地的同学,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因此出现问题的几率较大。从上面的调查分析可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朋友的信任度不高,只是“有时会信任”或者“不信任”,这种状态势必制约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此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只有41.7%的大学生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持肯定的态度,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或不清楚是否会处理人际关系。显然,这也会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造成人际适应问题。在个别交流中了解到,基于对他人的不信任,以及过度的强调自我,许多大学生习惯于网上和过去的朋友甚至是陌生人聊天交流,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交流却比较少,其结果是他们的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人际适应较差。
  (三)情感问题
  大学生处于感情需要关怀照顾的强烈期,情绪体验深刻、细腻,很容易与年龄相近的同学步入他们追求的爱情。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自控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脆弱,对爱情的认识不充分等,容易把爱情简单化,不考虑行为的后果,莽撞行事。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恋爱不够慎重,随意性强,动机多元化且往往并非出于爱情本身,功利性问题突出,随大流现象也较多,与正确的爱情观相去甚远。在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中发现,这种对爱情的心理认知偏差导致爱情既经不起现实的考验,失恋现象经常发生,又使当事人产生很大的挫败感,对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学生爱情遭受挫折后非常脆弱,终日无所事事,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急剧下降,生活中感觉失去了一切,产生悲观、失望乃至绝望等情绪,更有甚者抱有轻生的思想。
  (四)生活问题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是他们第一次长期远离父母、亲戚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往往意味着独立生活的开始。然而,从调查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不少大学生也存在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如独立生活能力问题、对群体生活的适应性问题、经济来源问题,这些问题在大学新生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甚至逐步形成大学新生的一个群体特征。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生活上过度依赖父母,他们习惯于父母帮忙打理一切,但在大批父母、亲人陪同入学之后,还得亲自面对生活上的许多问题,这时便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问题,不少大学生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对于独立生活和群体生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一些大学生甚至不能有效的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大量的学生在群体生活中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此外,受家庭条件的影响,为数不少的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还存在经济来源问题。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躁和不耐烦。
  (五)就业问题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和社会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及其家庭、政府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正因如此,才有近70%的大学生感觉到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很大。然而,当前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心理认知也反映出他们在应对将来的就业方面存在问题。从上面的调查分析可知,较大比例的大学生对就业问题不予考虑,意味着他们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没有一定的指导方向,这势必制约着他们的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影响着他们将来的就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面对毕业就业困难的现实,有的大学生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他们或自我欺骗、自我安慰,或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喋喋不休的抱怨,对于就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期望差距缺乏正确的认识,产生迷茫、困惑、期望值过高、自傲或自卑等多种心理问题,而不是积极通过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素质来应对。作为这种态度和行为的结果,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最终导致就业率尤其是就业质量低下的问题。
  三、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产生心理认知偏差的原因
  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受到个人的认知发展水平、过去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产生偏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性不成熟是大学生心理认知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在生理上已趋于成熟,但他们在心理上的成熟度还不高,尚未形成成熟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调节能力不强,情绪不稳定,波动强烈,容易产生紧张、激动、冲动、愤怒、失落、灰心、郁闷、自卑、孤独和挫折感;二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听从父母、亲人或朋友的意见,从众心理明显;三是责任感不强,自觉性和自律性差,许多大学生缺少为自己发展负责的心理,因此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自我控制能力差,经常会图一时快乐;四是缺乏面对现实的足够勇气,在困难面前容易产生逃避性行为,消极应对;五是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自己,不能正确区分和对待理想与现实,自我矛盾和困惑多;六是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维持平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七是意志不够坚强,比较怕困难和挫折。个性的不成熟直接制约着大学生对学习生活问题的心理认知,形成认知偏差。
  (二)社会变迁是大学生心理认知偏差产生的客观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市场的竞争和效益意识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道德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冲击,集中表现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特别是在今天,市场经济、商业观念正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渗透到各行各业,且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市场的力量也日益卷入高等教育领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感受和眼光来审视这个社会和自己的大学时,不可避免地会打上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的烙印。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基本问题的心理认知产生偏差,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是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心理认知偏差产生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对于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子女都有较大的传承色彩,而中国家庭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现实中的父母大多以严格要求子女的学业为主,这使子女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个性的发展遭到忽视甚至压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对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等,往往都缺乏足够的思考,他们的社会知识、生活技能往往也比较欠缺,父母往往不得不在子女学习生活的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但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的独立性最终使他们在面临许多问题时,缺乏积极、正确的心理认知。
  (四)高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是大学生心理认知偏差产生的重要原因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锻炼自我、培养自我的主要场所,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在现行教育机制里,仍然更多重视的是基础文化和专业知识的教学,重视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和国民道德素质的养成,对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个性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尽管在近十年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但大多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出发点倾向于管好学生和防止意外发生,而不是立足于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教育机制下,心理上的困惑容易被错置为思想上有问题,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心理调节的不多,其结果是收效甚微。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大学生凭借自己的个性特征、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进行认知时,便难以确保积极、正确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沈杰.2005年中国青年发展态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6-01-19.
  [2]张明霞.大学生心理健康归因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6).
  [3]傅雪林,殷恒婵,郑恒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胡均兰,周秀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科技教育创新,2009,(14).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00:24:03 | 只看该作者
大二“自强哥”让同学“羡慕嫉妒恨”


 2012年04月23日  作者:翁晓波 杨丽  来源:武汉晚报
  考上大学 父母逼他“分家”
  黄仁杰是汉川人,父母经营着30多亩鱼塘。因为夫妻俩身体都不好,家里生活过得一般。
  2010年,黄仁杰参加高考,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录取。上大学前的一个晚上,父亲将他和两个姐姐叫到身边,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宣布:儿子上大学是好事,但他必须从这时开始自立,做一个独立的人。
  父亲对黄仁杰说“作为父母,我们也没有多大的本事,家里只有30多亩鱼塘,分20亩给你;另外,家里的全部存款20万元也给你支配。从今以后,我们不再负担你一分钱的费用。”
  父亲的决定,让黄仁杰摸不着头脑:“别人的孩子考上大学,父母都非常激动。我爸妈怎么要这么做呢?”
  直到现在,他才理解:原来父母是逼他从大一开始就自立。
  昨日(22日),黄仁杰的父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很多孩子都指望着父母给钱。孩子总要长大的,我们能力有限,还不如早点让他自己生活。”
  一样的大学生,别人上学父母车接车送,他却在走入大学前和父母“分家”;别人在校期间,父母提供一切费用,他却要办培训班、打工兼职,给自己挣生活费、挣钱还房贷。
  昨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工程造价系2010级学生黄仁杰结束了当天的培训班教学任务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同学对他“羡慕嫉妒恨”】
  记者了解到,虽然每天都很忙,但黄仁杰的学习成绩并没下降,一直处于中等水平。
  同学们知道他的经历后,没有对他另眼看待,反而都很羡慕他。同学小杨说:“我非常佩服他,这是一种担当。”
  同学小王说:“我对他简直就是羡慕嫉妒恨。他现在虽然过得艰苦点,但这种经历是我们这种人学不到的。相信他以后肯定会有大出息。”
  对于同学们的赞扬,黄仁杰很冷静。他说:“我只不过比同学们的经历特殊一些,其他没有什么。不过,经历了这些,我觉得自己比他们更成熟。”
  贷款买套房 一进大学每月还房贷
  一个20岁不到的小伙子,突然有了20亩鱼塘和20万元钱,黄仁杰一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冷静之后,小伙子有了主意:他发现周围的鱼塘基本都是承包给了一个安徽的老板,他便请邻居牵线,将自己名下的鱼塘租出去,每年收租金16300元。
  虽然每天都在学校上学,但黄仁杰知道,前几年房价涨得很快,买房子应该是一个好的投资方向。即使赚不到钱,以后自己住也方便。
  考察了一番后,他在汉川的一个楼盘看中了一套130多平方米、每平方米2800多元的房子。他首付了10多万元,再用鱼塘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购房,他每月需还款2300元。
  黄仁杰说,他所做的这些,都没有和父母商量。2010年9月份,安排好了一切后,他独自赶到武汉报到上学。
  办班打工挣来月供和学费
  黄仁杰说,别的同学一上大学欢天喜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他得考虑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和房贷问题。上学不久,他就在武汉的姨父家办起了培训班,专门辅导高中生的语数外。
  姨父家所在的小区里有几个高中生,看到他贴在小区内的招生广告后,纷纷找上门来。最开始,他只有2个学生,由于“教学质量”高,很快又有几个学生前来接受辅导。
  大一暑假,他每天都很忙,但这一个月他挣了1万多元钱。
  除了办培训班,黄仁杰平时还利用休息时间到校外做兼职,赚生活费。他说,同寝室的室友,有的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就有2000元,可他每月生活费只有500元。
  就这样,靠鱼塘的租金、培训班的收入和兼职的收入,黄仁杰不但按时还房贷、交学费,平常还过得挺滋润。
  这个面容清秀的小伙子,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与众不同。(文/图 记者 翁晓波 通讯员 杨丽)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00:05:5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6:59 , Processed in 0.0982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