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释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7 22:2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释读
原文:
古者庖羲氏〔1〕之王天下也〔2〕,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3〕,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4〕,近取诸身〔5〕,于是始作《易》八卦〔6〕,以垂宪象〔7〕。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8〕,庶业其繁〔9〕,饰伪萌生〔10〕。黄帝之史仓颉〔11〕,见鸟兽蹄迒之迹〔12〕,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13〕,初造书契。“百工以乂〔14〕,万品以察,盖取诸夬〔15〕”;“夬扬于王庭〔16〕”。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17〕,君子所以施禄及下〔18〕,居德则忌也〔19〕。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20〕。其后形声相益〔21〕,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22〕;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3〕。著于竹帛谓之书〔24〕,书者如也〔25〕。以迄五帝三王之世〔26〕,改易殊体〔27〕。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28〕,靡有同焉〔29〕。
注释:
【1】庖羲:一作庖牺、伏羲。传说中的远古氏族首领。因养牲牺以庖厨,故称庖牺。
牺者,古代作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子独不见祭之牺牛乎?”
牲者:指祭祀和宴享用的牛、羊、猪。谢惠连《祭古冢文》:“酒以两壶,牲以特豚。(特豚,指一头猪)”古代之言“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与今之意大异。《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王:《广韵》:“于放切,去漾云。”音w„ng,一作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可比。”又作成王业、作皇帝、称王释,《商君书·开塞》:“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世,而皆可以王。”此处作统治、治理释。
【3】象:《易》中用语。《易》用卦、爻等符号表示自然变化和人事休咎。《易·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颖达疏:“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此其一解。又释为“效法”。《广韵·释诂一》:“象,效也。”此其又一解。“象”亦有言“道理”者,如《老子》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河上公注:“象,道也。”此其第三解。
法:规律、常理。《尔雅·释诂》:“法,常也。”又作效法,仿效。《字汇·水部》:“法。则效也。”《墨子·辞过》:“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潘运告先生编纂之《汉魏六朝书画论》中注为“法象,引申为形状。”
【4】文:线条交错的图形。王充《论衡·言毒》:“蝮蛇多文。”后多用“纹”来代替,取纹理、文彩之意。
宜:通“仪”,指形状。
【5】诸:相当于“之于”。《列子·汤问》:“投诸渤海之尾。”
身:一指自身、自己。《楚辞·九章·惜诵》:“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之所仇。”洪兴祖补注:“人臣之意,当先君而后己。”又一指体验、实行。《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赵岐注:“身之、体之行仁,视之若身也。”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以“身”作“自身”释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程颐在《程氏遗书》中说:“学者不必远述,近取诸身。”对于体验之意,似也有隐喻。
【6】《易》:书名,古代卜筮之书,有《连山》、《归藏》、《周易》三种,称三《易》,今仅存《周易》,此指《周易》。
八卦:即《周易》中所讲的八种基本图形。
【7】垂:垂示。
宪象:法令。《管子·立政》:“布宪于国。”宪象指法定的图象。
【8】神农: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始教民农业,故称神农氏。
结绳:指以结绳记事。《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9】庶业:指很多事业,诸多事业。庶:众也。《庄子·鱼父》:“寒暑不时,以伤庶物。”
【10】饰伪:饰,掩饰、装饰之谓也,刘知几《史通·惑经》:“文过饰非。”
伪:引申为虚假、不真实,本意为诡诈、不诚实。《汉书·宣帝纪》:“使真伪毋相乱。”此之“饰伪”即装假(以作伪)。
萌生:初生、发生。
【11】黄帝:即轩辕氏。《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仓颉为皇帝之史官,传说中文字的创造者。
【12】蹄:牛、马、猪、羊等动物的角质物,也指具有这种角质物的脚。《释名·释形体》:“蹄,底也,足底也。”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卷六:“蹄,兽足也。”《易·说卦》:“”
迒:兽迹,《尔雅·释兽》:“兔子嬔,其跡迒。”邢昺疏引《字林》:“迒,兔道也。”陆德明释文引阮孝绪云:“迒,兽迹也。”
【13】分理:“分”此处作“区别”、“异”解。《玉篇·八部》:“分,隔也。”《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韩康伯注:“方有数,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
理指纹理,晁错《言守边备塞疏》:“其人密理。”《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分理亦犹谓纹理之异也。
别异:区别,不相同。
【14】百工:指百官。
以:介词,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乂:治理。《汉书·武五子传》:“保国乂民。”
【15】万品:万物。“品”谓事物的种类。《广韵·寝韵》“品,类也。”
察:考察,明察。《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盖;副词,大概。魏征《谏太宗十思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夬:决也。此引三句引自《易·系辞下》。韩伯康注:“夬,决也,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
【16】扬:发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光扬洪烈。”
王庭:指王者之庭,即朝廷。“夬,扬于王庭。”引自《易·夬卦》卦辞,孔颖达疏:“发扬决断于王者之庭。”
【17】宣教明化:即宣明教化。
【18】君子:此泛指王臣百官。
施禄:即施恩禄。
下:指地位底的人。《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教不渎。”侯果注:“上谓王侯,下谓凡庶。”此处即可谓庶民百姓。
【19】居德:“居”指积蓄,囤积。《书·益稷》:“懋迁有无代居。”孔传:“居,谓所宜居积者。”《汉书·张汤传》:“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舆汤分之。”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居谓储也。”居德:即指蓄德,积德,亦可理解为“增修德行。”
则:法典,规章。《尔雅·释诂上》:“则,法也。”《增韵·德韵》:“凡制度,品式皆约则。”《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传:“则,法也。”此处,我认为“则”作动词规定。
忌:忌讳、禁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兵法忌之。”
则忌:即规定禁忌。
【20】依类:依照物类。类:种类,不同物类应包括物与事。《周易·卜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依:依照。《南史·王思远传》:“临海太守沈昭略藏私,思远依事劾奏。”
象形:象其形。即指画成物的形状。
文:本指纹理、花纹。《古今韵会举要·文韵》:“文,理也。如木有文亦名曰理。”《易·卜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孔颖达疏:“各依其行色成就文章而不错乱。”此处的“文”,指许慎来看,应该是指大致依照物类画成的它们自身个性特点的形状,因此叫做“文”,应该有着极其强烈的象形因素。
【21】形声:形旁与声旁。亦谓象声与谐声,应该相对抽象。)(相对于“文”)相益即相加,相助。故此称这类符号为“字”。
【22】本:本来的,原来的。萧统《文选序》:“变其本而加厉。”(厉:厉害)物象之本:及指事物本来的形状。
【23】孳:繁殖、生息。《列子·汤问》:“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又谓孪生。《广雅·释诂三》“孳,孪也。”王念孙疏证:“《方言》陈楚之间,凡人兽乳而双产谓厘孪,秦、晋之间谓之涟子,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孪生。”
孳乳:在此处可作派生、演变、演化、发展。
浸:副词,表示逐步进行,相当于“渐渐”。《广韵·沁韵》:“浸,渐也。”《易·遯》:“小利贞,浸而长也。”孔颖达疏:“浸者,渐进之名”浸多;则是渐渐增多,逐渐增多。
【24】著:即写也,此句犹指写在竹简上的文和字方谓之“书”,亦即是说,许慎的观点是文字,书各有所指,不能混为一谈。
【25】如: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然”。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如,犹然也。如,然,语之转。”《易·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26】以迄:直到。
五帝:指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尧、舜。
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
【27】殊:不同。《易经·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
殊体:指不同的书体,体势。
【28】封:古代汉朝换代或国力强盛时,帝王所举行的一种筑坛忌天的盛典。《字彙·寸部》:“封,又封禅祭名。”《管子·地数》:“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
有:又也。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书·尧典》:“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29】靡:无,没有。《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文:
《周礼》〔30〕: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31〕。一曰指事〔32〕。指事者,视而可识〔33〕,察而见意〔34〕,上下是也。二曰象形〔35〕。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36〕,日月是也。三日形声〔37〕。形声者,以事为名〔38〕,取譬相成〔39〕,江河是也。四日会意〔40〕。会意者,比类合谊〔41〕,以见指撝〔42〕,武信是也,五日转注〔43〕。转注者,建类一首〔44〕,同意相受〔45〕,考老是也。六日假借〔46〕。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47〕,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48〕,与古文或异〔49〕。至孔子书《六经》〔50〕,左丘明述《春秋传》〔51〕,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52〕。其后诸侯力政〔53〕,不统于王〔54〕,恶礼乐之害己〔55〕,而皆去其典籍〔56〕。分为七国〔57〕,田畴异亩〔58〕,车途异轨〔59〕,律令异法〔60〕,衣冠异制〔61〕,言语异声〔62〕,文字异形〔63〕。秦始皇初兼天下〔64〕,丞相李斯乃奏同之〔65〕,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66〕,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67〕,皆取史籀大篆〔68〕,或颇省改〔69〕,所谓小篆者也〔70〕。是时秦烧灭经书〔71〕,涤除旧典〔72〕,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73〕,初有隶书〔74〕,以趣约易〔75〕,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76〕: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77〕,八曰隶书。
注释:
【30】《周礼》:亦称《周官》、《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搜集周王室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一些东西,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此指其中的周朝的礼制。
【31】保氏:古代职掌以礼仪匡正君主,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郑玄注:“谏者,以礼仪正之。”
国子:公卿大夫等贵族子弟。
六书:即下文提到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
【32】指事:指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33】此句意为“一见便可以认识。”
【34】此句意为“仔细观察就能了解文意,不可隐晦。”
【35】象形:造字的基本方法,以摹拟实物形状造字。
【36】体:指本体、实体。范缜《神天论》:“名殊而体一也。”此处作形体,形状讲。《周易·系辞上》:“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诘:弯曲。曹操《苦寒行》:“羊肠坂诘诘,车轮为之摧。”
诎:弯曲。《荀子·劝学》:诎五指而顿之。
诘诎:屈曲,屈折。
【37】形声:意符和声符并用的构字法,并称象声,谐声。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注:“其字半主义,半主声,半主义者,形其义而形之,半取声者,取其声而言之。得其音之近似,故曰象声,曰象形。”
【38】事:指象形之物,或指事之事。
名:字、文字。《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与方。”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39】譬:譬近也。《诗·大雅·抑》:“取譬不远,昊天不忒。”郑玄笺:“今我为王取譬喻不及远也,维近耳。”取相近似的事物打譬喻,才得明白。
相成:相辅相成,相配合而成。
【40】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依据事理加以组合,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武信”二字,分由“止戈”、“人言”组成。
【41】比类:连缀,排比同类事物。
合谊:归纳、综合其义。谊,古义字。段玉载注:“先郑《周礼》注:今人用义,古书用谊。谊者本字,义者假借字。”
【42】指撝:犹指挥,指麾。此处可作“意向”解。
【43】转注:即互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彼此互相解释。如“父”字与“多、耶、巴”三字互训,组合成“爹、爷、爸”三字。
【44】建类一首:建立字类,统一部首。
【45】同意:同一意义也。
相受:相互接纳,辗转注释。
【46】假借: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段玉裁注:“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47】依声托事:谓依靠同声之字寄托事义。
【48】宣王:即周宣王,姬姓,名清(公元828年至前782年在位)
太史:官名,西周、春秋时太史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无文历法等。籀:人名也。
【49】古文:上古的文字。指自仓颉到周宣王太史籀整理大篆之前所使用的文字,包括甲古、金文等。
【50】《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51】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较早。《春秋传》即《左传》相传他还述《国语》》
【52】厥:代词,他的、那个。此代指字。
【53】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
力政:犹力征。谓以武力征伐。《汉书·无行志中之下》:“《京房易传》曰:‘天子羽,诸侯力政。’”颜师古注:“政亦征也,言专以武力相征讨。”
【54】王:指周王室,周天子。
【55】礼乐:礼节,仪礼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56】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
【57】七国:即“韩赵魏燕齐楚秦”(七雄)是也。
【58】田畴:泛指田地。
异亩:田亩面积划分不同。
【59】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此处引为“车辙”。
【60】律令:法令。法即规章制度。
异法:指不同的制度。
【61】异制:剪裁式样不同。制:依式剪裁。
【62】异声:不同的声音。
【63】异形:不同的形体。
【64】兼:并吞,兼并。《曹操《置屯田令》》:“秦人急农兼天下。”
【65】李斯:楚人,从荀卿学帝王术,仕于秦,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他为丞相。秦二世时,为赵高诬陷,被腰斩于咸阳市。同之:统一那些混乱现象。
【66】赵高 :秦宦官。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后任郎中令。
【67】胡毋敬:一作胡母敬。《博学篇》同《仓颉篇》、《爰历篇》皆讲文字浅,以其开头二字令名,汉代合三篇为一篇,总称《仓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凡五十五章。
【68】取:用也。史籀大篆:即古文之省改。
【69】颇:略也。
【70】小篆:与史籀大篆相对而言,亦叫秦篆。《说文解字》十五篇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以小篆为正字。
【71】烧灭经书:指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焚烧《诗》、《书》和诸子百家书。
【72】涤除:“涤”即扫除。《诗经豳风·七月》:“十月涤场”。涤除意为清除。
旧典:古代典籍。
【73】官狱:官府的牢狱。
【74】隶书:晋卫恒《旧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录人佐书,曰‘隶字’。”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写,多为先秦竹帛书的发展而来。
【75】趣:趋向,奔向。贾谊《论积贝宁疏》:“今背本而趣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残:害也)《孙子兵法·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趣下。”
约易:简便。
【76】八体:八种体式,形体。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注:“八体有大篆者,故大篆虽不行,而其体固在,刻符,刻于复信之体。虫书象鸟虫之形,书写幡信(旗帜之类)之体。摹印,规摹印章之体。封检题字,题榜皆曰署,署书,题署之体。”殳,兵器。殳书,刻于兵器之体,自刻符以下,《汉书·艺文志》谓之六技,其中除隶书外,大约都是大篆,小篆之艺术体。
【77】殳:古代一种有棱无刃的兵器。《司马法·定爵》:“弓矢御,殳矛守。”(御,抵御。守:防守。)


原文:
汉兴有草书〔78〕。尉律〔79〕: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80〕;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81〕,最者以为尚书史〔82〕。书或不正,辄举劾之〔83〕。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84〕,莫达其说久矣〔85〕。孝宣时〔86〕,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87〕;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88〕,亦能言之。孝平时〔89〕,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90〕,以礼为小学元士〔91〕,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92〕。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93〕,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94〕。自以为应制作〔95〕,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96〕: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97〕。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98〕;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99〕;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100〕,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101〕,所以书幡信也。
注释:
【78】草书:潘运告在《汉魏六朝书画论》只引:“按草书之称起于草稿……其各字不相连绵者章草,晋以下相连绵者曰今草。”也有说今草在崔瑗,张芝已有之,因为他们的草书中有字与字相连绵者。草书有简化,连绵二特征。
【79】尉律:汉律令为廷尉所掌管,故称尉律。
【80】讽:背诵之意。《荀子·大略》:“少不讽诵。”讽籀即为讽读,清人黄遵宪《岁暮怀人》诗:“邑亭弟子湖州去,讽籀人人解《说文》”亦有将此词作“讽诵籀文 ”解者。
【81】郡移:指郡县移送会考人员到朝廷。
太史:官名,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
并课:犹会试。
【82】最:极也。《商君书·外内》:“故农之用力最苦。”亦有指功劳最高,政绩最佳者。《汉书·樊哙传》:“功赵贲……灌废丘,最。”(赵贲,废丘,均为地名。)《后汉书·牟融传》:“视事三年,县无狱讼,为州群之最。”最者,意为“成绩最好的。”
尚书史:官名,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史事文牍。
【83】举:检举,王充《论蘅·语增》:“吏见知弗举与同罪。”
劾:揭发罪状,以法纠罪。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为在事者所劾。”(在世者:当权的人。)举劾:意犹检举处治。
【84】小学:文学家。修:研究,学习。《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民俗修习战备。”
不修:即不讲究,不学习。课: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成器:已制成的兵器。)《汉书·京房传》:“房奏考工课吏法。”
【85】莫达其说:不能通达文字的解说。
【86】孝宣:孝宣皇帝,指宣帝刘询(公元前74至前49年在位)。
【87】张敞:河东平阳人,随宣帝徙居杜陵。字子高,曾为京兆尹,善书,尤好古文。
从受之:随从(他)学习。
【88】杜业:一作杜邺,字子高。张敞外孙,随张敞之子学书。
爰礼:西汉沛县人,善古文。
秦近:西汉哀、平帝时人。
【89】孝平:孝平皇帝,即平帝衎(公元1至8年在位)。
【90】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遒使人复召赵五。”此可作“征聘”解。
礼:即爰礼。
【91】元士:周朝天子之士,后来下级官吏有学问者亦可称元士。
【92】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辞赋家、学者。善古文,作奇字。王莽时为大夫,因此为后世所批评。
【93】亡新:指灭亡了的王莽。因篡位改国曰新,故称。
居摄:因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代居其位处理政务,谓居政。《汉书·食货志上》:“平帝崩,王莽居摄,遂篡位。”
【94】大司空:汉成帝后为最高国务长官之一。
甄丰:汉平帝时官至少傅,封广阳侯。新莽时为莽心腹。
部:部别,门类,类别。
【95】制:帝王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
【96】六书:指六体,指文字之体有六。与保代“六书”名同实异。
【97】孔子壁中书:许慎等以此为古文,是因为在秦时用小篆和隶书为主,而古文已绝。
【98】奇字:由古文加工而来,属大篆一系。
【99】程邈:秦始皇时下杜人,一作邽人,字元岑。原为县狱吏,因罪幽系云阳狱,在狱中赠损大篆,去其繁复而创新体。因其简易,主用于徒隶,故曰隶书。于是,始皇善之,出其为御史。
【100】缪篆:既秦书“八体”中的摹印象。
【101】鸟虫书:即秦书“八体”中的虫书。


原文: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102〕。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103〕,郡国〔104〕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105〕,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见远流〔106〕,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107〕,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108〕,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109〕,变乱常行〔110〕,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111〕,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112〕: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113〕:马头人为长〔114〕,人持十为斗〔115〕,虫者屈中也〔116〕。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117〕,“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118〕。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119〕,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120〕,蔽所希闻〔121〕,不见通学〔123〕,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124〕,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125〕。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126〕”,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127〕,岂不悖哉〔128〕!
注释:
【102】鲁恭王:即刘馀。景帝之子,武帝兄,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而得壁中术。
【103】《春秋左氏传》:即左氏《春秋传》或曰《左传》秦禁挟书,汉孝惠三年废挟书之律。故有张苍献书。挟书即私藏书籍。
【104】郡国:郡与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过分封王侯,王为王国,侯为侯国。
【105】:鼎彝:古代祭祀用的器具,上面刻有表彰有功人物的名字。
【106】叵:不可。《新唐书·尹愔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
远流:远方的河流,此作引申意,文字的流变。
【107】大共非訾:“訾”即诽谤,诋毁,非议。《吕氏春秋·怀宠》:“排訾旧典。”《盐铁论·地广》:“诽誉訾议以要名采善于当世。”(要名采善:指沽名钓誉)大共非訾意即一致诋毁。
【108】诡更:变更。
【109】乡:朝向,对看《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张良西乡侍。”
乡壁虚造:对看墙壁捏造。
【110】常行:日常实行。
【111】诸生:儒生。
【112】喧称:大声宣称。喧: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113】猥:谬,错误。《龙龛手鑑·犬部》:“猥,不正而滥曰猥也。”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三:“猥,犹云谬也。”
【114】马头人为长:谓马上家人,便是长字会意,此乃古代俗儒对文字结体牵强附会的解释,实则甲骨文“长”似长发形,非马头人。
【115】人持十为斗:金文“斗”的斗形,非人持十也。
【116】虫者屈中:古文“虫”像虫形,非屈中也。
【117】以字断法:根据字的外形结构断案。
【118】苛人受钱:汉律之一 ,为主治者受被治者之钱,枉断其罪,非法夜,应谴责。
苛,通诃,谴责夜,大声呵斥。汉人依隶书苛作□,释为“止句”,“句”同“钧”,解“苛人受钱”为“止之而钧取其钱。”事实上,这样的解释,与字意和律俱违背。
【119】孙氏古文:即前文所讲的“孔子壁中书”。
【120】所习:指所学到的隶书。
【121】蔽:不明。
所希闻:所稀见的古文。
【122】通学:博通之学。指学者。
【123】字例之条:造字的条例,指“六书”。
【124】怪旧意而善野言:怪异旧艺而喜欢野言。
【125】微恉:即微指,微旨。意为精深微妙的意旨。恉:意旨,意图。《说文·心部》:“恉,意也。”邵英群经正字:“今经典多外旨。”《玉篇·心部》:“恉,意也。”
【126】幼子承诏: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注:“幼子承诏;李斯所作《仓颉篇》之一句,言学童承师之教告,而俗儒鄙夫因后世有‘君命曰诏’之义,因说《仓颉篇》为古帝所作。”
【127】谕:知道,了解,明白。《战国策·魏策四》“寡人谕矣。”
【128】悖:谬误,荒谬。《公孙子龙·白马》:“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荀子·强国》:“若是其悖谬也,而求有汤,武之功可乎?”


原文:
《书》曰〔129〕:“予欲 观古人之象〔130〕。”言必遵 修旧文而不穿凿〔131〕。孔子曰:“吾犹 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 非其不知而不问〔132〕,人用 己私,是非无正,巧说 衺辞〔133〕,使天下 学者疑〔134〕。盖文字者,经艺之本〔135〕,王政之始〔136〕,前人所以垂后〔137〕,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138〕”。今叙篆文〔139〕,合以古籀〔140〕,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141〕。稽撰其说〔142〕,将以理群类〔143〕,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144〕。分别部居,不相杂厕〔145〕。万物咸赌,靡不兼载〔146〕。厥宜不昭〔147〕,爰明以谕〔148〕。其称《易》,孟氏〔149〕、《书》,孔氏〔150〕、《诗》,毛氏〔151〕;《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152〕。
注释:
【129】《书》:《尚书》也。
【130】予欲观古人之象:此语引自《尚书·益稷》。
孙氏传:“欲观示法象之服制。”
【131】遵修:遵循修治。
【132】史之阙文:指古史阙文。孔子语:引自《论语·卫灵公》。
【133】非:非难,责怪。《吕氏春秋·慎行》:“莫不非令尹。”《史记·商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衺:同邪。《说文·衣部》:“ 衺,从衣,牙声。”段玉载注:“今字作邪。”《周礼·天官·宫正》:“去其淫怠与其奇衺之民。”此可译为“邪恶,不正当。”
衺辞:即亦邪说。
【134】疑:疑惑,迷惑,引为思想混乱。
【135】本:本源,根本。此译为基础, 基本。
【136】始:此字义与“本”字近,亦可作基础,基本。
【137】垂后:垂示后人。
【138】至啧:至理,最深奥细微的道理。啧:同赜,事物的幽深处。《易·辞系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唐陆德明释文“赜,作啧。”孔颖达疏:“赜,谓幽深难见。”
【139】篆文:此处指小篆。
【140】古籀:古文,籀文。籀文包含了大篆。
【141】小大:小的和大的,此释为各种,一切。证:证据。
【142】稽撰:稽考叙述。
【143】群类:各种,众类。指各部类的文字。
【144】神恉:神妙的意旨。
【145】厕:置也。
【146】靡:没有,无。
【147】厥谊:其义。不昭:不明。
【148】爰:连词,于是,就。谕:告。此句亦即是说就明白地说清楚。
【149】易孟氏:指《周易》的孟氏版本。孟氏,孟喜,作《周章句》。
【150】书孔氏:指《尚书》的孔氏版本。孔氏,孔安国作《古文尚书传》。
【151】诗毛氏:指《诗经》的毛氏版本。毛氏,毛亨,作《诗诂训传》。
【152】阙如:存疑不言,空阙不书。


                                                                                  王    景
                                                              二零零五年八月十日于堰逸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1:30 , Processed in 0.08903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