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词语好用比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4 22:0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修辞与汉语语汇系列”之一
                汉语词语好用比喻
谭汝为




    汉语是汉民族长期使用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汉语这个符号系统包括语音(物质外壳)、词汇(建筑材料)、语法(结构规则)、文字(书写符号)这几个要素。其中,最为活跃、最能体现语言文化特征的就是词汇。汉语具有极其丰富的语汇,它的形成、发展、搭配、组合乃至应用,都牢牢扎根于特定的汉文化环境之中,在结构方式和语义表达上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本讲座拟从修辞角度入手,从比喻、具象、骈偶、象征、夸饰、韵律等六个方面,对汉语语汇的特点分别进行描写和阐释。


汉语词语好用比喻
    自然现象是人类共同的认知对象,不同的民族在面对某种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有时是大体相同的。例如:“雷鸣般的掌声”“迅雷不及掩耳”“顺水推舟”“水中捞月”等,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可能有类似的比喻说法。但这种具有大致相同性质的比喻,在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由于民俗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运用的比喻往往呈现出明显的迥异。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比喻材料来比方。


    例如比喻事物大量涌现,汉语用“雨后春笋”,而俄语则用“雨后的蘑菇”;比喻事出有因,汉语用“无风不起浪”,而俄语则用“无风不生烟”;比喻在一个人失势或遭难时,许多人便趁势欺侮他,汉语俗语用“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而阿拉伯俗语则用“牛倒众人宰”;汉语俗语用“死猪不怕开水烫”,而阿拉伯俗语则用“死羊不怕剥皮痛”等等。


    汉语用来打比方的喻体,其事物本身往往不是物理世界的客观存在物,而是出于崇拜或想象出来的神话动物、人物或事物,例如:“龙”“凤凰”“麒麟”“鲲鹏”“雷公”“夜叉”“狐狸精”“龙王爷”“阎王爷”“照妖镜”“金箍棒”等等。许多比喻性的汉语成语,其字面的表层义往往是夸张的,甚至带有荒诞的意味,例如“握蛇骑虎”“煮鹤焚琴”“削足适履”“以珠弹雀”“掩耳盗铃”“掘室求鼠”“膝痒搔背”“剜肉补疮”等,在正常人的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这些成语却形象地表现出深层的含义,闪烁着睿智和哲理的光辉;因而人们乐于接受并使用,体现出鲜明的民俗特色。


    汉民俗在叙事、描写、形容、说理时喜欢借用比喻来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例如形容做起来不费力的事情,多用比喻的方法,如:“易如反掌”“如运诸掌”“举手之劳”“如汤泼雪”“如拾地芥”“探囊取物”“垂手而得”“唾手而得”“不费吹灰之力”等等。形容很熟悉的、很容易办的事情,用“轻车熟路”“驾轻就熟”;形容条件具备、时机成熟,事情很容易办成,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反之,由于违反了客观规律,方法不对头,就会导致徒劳无功,人们就会用“隔靴搔痒”“挑雪填井”“炊沙做饭”“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成语来形容,也是用比喻来说的。


    汉语有一种比喻性的谚语,形成前后并列的两个句式。用来比喻的喻体句式和显示本意的本体句式前后对照呼应,达到形象化和哲理性的统一,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喻体居前,本体在后的谚语比较多见,例如:


岁寒知松柏,危难见人心           
煮饭要放米,说话要讲理
蚂蝗怕烟屎,坏人怕揭底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真金不怕火炼,英雄不怕考验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继旧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体居前,喻体在后的谚语比较少见,例如:

人挪活,树挪死                  
人闲就得病,石闲就生苔
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           
同人不同命,同伞不同柄


    在汉语口语里,人们在褒贬评价某个人物的某种状况或言行时,一般说来,不乐意做道德或功利的直接评价,而习惯于使用比喻的方法,用人们熟悉的歇后语省略形式来进行曲折而生动的表示。例如:
竹篮打水(省略本意“一场空”)         
狗拿耗子(省略本意“多管闲事”)
兔子尾巴(省略本意“长不了”)         
小葱拌豆腐(省略本意“一清二白”)
泥菩萨过江(省略本意“自身难保”)     
肉包子打狗(省略本意“一去不回头”)
王八吃秤砣(省略本意“铁了心了”)    
夜猫子进宅(省略本意“没事儿不来”)
茶壶里煮饺子(省略本意“心理有数”)  
黄鼠狼给鸡拜年(省略本意“没安好心”)


    或者直接用比喻型的俗语,去进行生动的表达,例如:


杀鸡给猴看            
活鱼摔死了卖           
官盐当私盐卖           
脱了裤子放屁              
生米煮成熟饭           
放着河水不洗船
鸡蛋里挑骨头           
拉不出屎赖茅房         
眼睛里不揉沙子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      
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煮熟了的鸭子飞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这些比喻型的歇后语或俗语,具有口语性、幽默感和形象化的特点,广泛地运用于口头交谈之中,使用频率极高.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2:04:08 | 只看该作者
“修辞与汉语语汇”之二
汉语词语的具象性
谭汝为

    汉民俗的思维方式,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人们对视觉性强、富于形象色彩的事物情有独钟,很为敏感。这就形成了汉语造词的一个突出特点——乐于以具体实在、表象丰满的客观事物,作为蕴含着丰富内涵的词义的外形。

    例如,我们称极度吝啬的人为“铁公鸡”,甚至给这种类型的性格凑成了合辙押韵一组词语,形成了“一毛不拔”者荟萃的词族——“瓷公鸡”“铁仙鹤”“玻璃老鼠”“琉璃猫”。称心地善良、待人宽和的人,为“菩萨心肠”;而居心险恶、为人歹毒的人,则被称为“毒蝎心肠”“狼子野心”。    “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束,含褒义;“落花流水”,比喻惨败,含贬义。在这两个汉语成语里,同样一个“流水”,却表达迥然不同的意思,褒贬色彩也截然相反。    “八字没一撇”指事情还没有开始“照猫画虎”“照方吃药”“照葫芦画瓢”是比喻亦步亦趋,照抄照搬;“墙头草”“脚踩两只船”“一面儿两吃着”“坐山观虎斗”,这四个词语都形象化地刻画出:面对针锋相对的双方而采取的圆滑态度,呈现出层递的贬义,但有程度上的区别。    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多数是由构造词语中的形象成分产生的,例如:    垂柳、飞天、流萤、闪电、碧空、墨菊、白鹭、黄鹂、翠湖、彩虹、塔松、火鸡、柳腰、鹅卵石、象鼻山、摩天岭、一线天、金字塔、美人鱼、西子湖、凤凰台、望夫石、蝙蝠衫、鸡冠花、金钱豹、水蛇腰、蝴蝶结、山羊胡、蘑菇云、笑面虎、攀枝花等。    在现代汉语中,凡是广泛流行的,大多是形象感强的词语,我们可以从感觉体验方面对具象性词语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
种  类
特  点
例  证

视觉
形象感
以视觉认识为基础,由词语所反映的巩固在词语形式中的,具有某种看得见的形象性的特征。就是俗语说的“如见其人”“有浮雕感”等。
向日葵、猫头鹰、凤尾竹、美人蕉、鸡冠花、滚雪球、捧腹大笑、拍案而起、穿连裆裤、九牛一毛、胡子拉碴、胁肩谄笑、豆腐渣工程、一个鼻孔出气、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

听觉
形象感
以听觉体验为基础,由象声词、感叹词等相应词语来诱发一种听觉形象感,就是俗语说的“如闻其声”。
嗡嗡响、嘻嘻哈哈、稀里哗啦、呱呱坠地、穷得丁当响、响当当的左派、肚子饿得咕咕叫、狗撵鸭子呱呱叫

嗅觉
形象感
以嗅觉体验为基础,由相应词语加以形象地表达,而又形象的再现的作用于嗅觉感官的一种形象感觉。
香喷喷、香饽饽、臭烘烘、腥乎乎、臭名昭著、臭名远扬、墙里开花墙外香、顶风臭八百里

味觉
形象感
以味觉体验为基础,由相应词语加以形象地再现的作用于人的味觉感官的一种形象感觉。
甘甜、苦涩、甜丝丝、酸溜溜、辣乎乎、嘴甜心苦、甜言蜜语、酸甜苦辣、苦不堪言、甜蜜的事业、吃香的喝辣的

触觉
形象感
以触觉体验为基础,由相应词语加以形象地表达,而又形象地诱发出作用于人的触觉感官的一种形象感。
软绵绵、硬梆梆、凉丝丝、冷飕飕、滑溜溜、热气腾腾、冰凉梆硬、软磨硬泡、冷水浇头、如被冰雪、话糙里不糙、
热锅上的蚂蚁、吃软不吃硬

    中国人在对人物、事物进行叙述描写或褒贬评价时,往往在对它们认知表述的言语过程中,选用生动的具象性语汇,并溶进了自己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因素。例如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射向那些欺上瞒下的奸佞之徒,描绘其丑恶嘴脸时,一些贬义的习用语会联翩而至,例如:“吹喇叭”“抬轿子”“拍马屁”“捧臭脚”“灌米汤”“戴高帽”“穿小鞋”“揪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09:50 , Processed in 0.0895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