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民院附小二年级舒老师执教《丑小鸭》一课:实录及研讨//戴向红,周求知审帖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3:45:49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




     听《丑小鸭》之后感
[  作者:2011届新教师 王旭阳     来源:黄沙腰小学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9日    ]



    2012331,是遂昌县2011届新教师第三次集中培训的第一天。上午,在教师进修学校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有幸在育才小学聆听了三堂示范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季晓英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丑小鸭》一课,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丑小鸭》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这篇童话故事记录的是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通过丑小鸭经过自已的努力奋斗,最终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告诉学生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有成功的那一天。故事写得十分感人,贴近儿童生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上课伊始季老师通过谈话导入拉近师生的距离,老师问学生在生活中读过哪些课外书,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走进了《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生字这一环节,季老师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并重点指导了“欺”和“ ”两个字的写法,老师在田字格里范写这两个字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叹,“哇,写的真漂亮。”观察老师书写后,老师留时间给学生自己练习写字。季老师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并制定了每人一份导学案,让学生在自学时有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生字的掌握非常好。
这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很多,在教学中,季老师在学生充分预习、朗读的基础上,侧重于抓总分关系的句子,如: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大家欺负丑小鸭的句子等,让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中体会这种语言形式,并安排了语言实践。如学习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这一句。季老师练习得非常到位。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小鸭子有着( )的毛,( )的嘴巴,( )的身子。 2.用各种形式朗读这一句话。 3.你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出这确实是一只很丑很丑的鸭子呢?指导叠词的读法。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比较,通过看图迁移练说。相信这一语言形式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从而使学生透过这两个问题,走进丑小鸭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孤独和遭遇。
在教学丑小鸭的遭遇时,季老师用了丑小鸭冻僵的课件,创设了丑小鸭冻僵的情境:“天越来越冷了,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想象此时的丑小鸭会对妈妈说什么?然后老师配乐朗诵了一封丑小鸭写个妈妈的信。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有几位学生甚至被感动的哭了出来,通过老师的朗诵使学生感受到当时丑小鸭的处境是多么的可怜,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
在课的结束部分,季老师讲述了作者安徒生的故事,让孩子们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已经体会到安徒生有着和丑小鸭一样的遭遇,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
总之,听了季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也使我感受到一个词“扎实”,老师扎扎实实教,学生扎扎实实学。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感情非常丰富,我想这肯定离不开季老师平时扎实的教学,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要学习这种踏踏实实的教学。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3:47:07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












   采用词语突破法   读中感悟——《丑小鸭》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http://www.jkedu.net/Article/ywja/200307/897_2.html

师:找到丑小鸭遭遇的部分读一读,画出你认为最能反映丑小鸭可怜的句子,并找到重点词语理解,把它读好。
生:“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这里“除了……都……”意思是说只有鸭妈妈疼爱丑小鸭,大家都欺负他。
生:“哥哥、姐姐咬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养鸭的小姑娘本应照顾好每一只鸭子,可是她也讨厌丑小鸭,这使丑小鸭感到很难过,今后的日子怎么办呀?
生:“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孤单是说丑小鸭因为长得丑,谁也不理他,他只好一个人呆着,很可怜。
生:“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因为大家都欺负丑小鸭,他没办法,只能这样做,生活得一点也不好。
生:“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悄悄”说明他不敢随便出来,怕被人欺负,非常孤单。
生:“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冻僵“是说身体冻得发硬,马上就要死了,丑小鸭十分可怜。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丑小鸭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受尽了欺负,历经了磨难,虽然如此但他仍然憧憬着自己美好的理想,文中哪一句写了这个意思,读一读。
生:“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师:“惊奇”是什么意思?
生:“惊奇”是惊讶奇怪的意思。丑小鸭从未看过这么好的天鹅,他惊呆了。
师:说的真好。“羡慕”怎么理解呢?
生:“羡慕”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别人一样。丑小鸭一定希望自己是只白天鹅,那样就不会被人欺负了。
师:丑小鸭这个梦想实现了吗?朗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丑小鸭激动、高兴、兴奋的句子,把它读好。
生:(读)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白天鹅是,性情怎样?
生:他一定非常高兴,会叫起来。
生;他会非常惊讶,简直不相信是真的。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那么谁愿意读这部分。
生:(读)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慨,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些什么?从题目中选择一题,然后交流。(出示:1、对丑小鸭哥哥姐姐说……2、对鸭妈妈说……3、对养鸭的小姑娘说……4、对小鸟及猎狗说……5、对农夫说……6、对丑小鸭说……)
生:我想对鸭哥哥姐姐说:“你们是哥哥姐姐,不要欺负弟弟,要关心他们,瞧,你们的丑小鸭多漂亮呀。”
生;我想对鸭妈妈说:“谢谢你鸭妈妈,你费出那么多劲才孵出丑小鸭,而且疼爱他,不嫌弃他,你真是一位好妈妈。“
生:我想对养鸭的小姑娘说:“小姑娘,你以后不要以貌取人,应该真诚地去对待每个人。”
生:我想对小猎狗说:“希望你们尊重别人,和周围的小动物交朋友。”
生:我想对农夫说:“您真是一位好心人,谢谢您使我们拥有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生:我想对丑小鸭说:“丑小鸭我真佩服你,你那么坚强,同时希望你不要看不起自己,祝你今后的生活越来越好。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这么美的童话故事,知道作者是
谁吗?
生:安徒生。他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师:你懂得真多。安徒生从小没受过正规的教育,14岁时,他来到了哥奔哈根一家皇家剧院,一边做杂役,一边学唱歌,后来得到别人的资助上了大学。安徒生有着丑小鸭一样的经历,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世界上文明的童话大师。他一生发表了160多篇童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借读,然后同学们交流。
评析:1、采用了词语突破法,引导学生自悟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屏弃了繁琐的分析。注重抓重点词句,整体感悟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2、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本教学设计强调了学生自主阅读实践。通过词语突破法,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使他们较好地体验了课文的深刻思想含义。
3、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如,你见到故事中的角色会说些什么?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新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所以抓住一切机会激发阅读兴趣,将课外活动经常化,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3:49:36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丑小鸭》教学构想来源:网络
2009-11-09

  教材解读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人们依然对这个作品爱不释手。丑小鸭那种不屈不折的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给予了人们太多的人生感悟。
  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的深情向往。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
  时代在发展,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解读丑小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情感价值观呢?我觉得,解读教材,应该关注一下几个问题。
  1、丑小鸭的出生环境与他以后的命运有什么样的联系?
  一只小鸭出生在鸭妈妈的环抱里,因为长的丑,所以大家叫他“丑小鸭”。为什么“丑”呢?其实,是他错生了地点,生在了异族的家庭,在他们看来这只鸭子极不和谐,这就为他今后的苦难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联系生活的现实,一个人的出生是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呢?在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中,这种人性的歧视一直存在着。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自由、平等、公正”。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童话中的“丑小鸭”一出生,就受到歧视,这就暗示了“社会”极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的冷漠。这些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地思考。
  2、丑小鸭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
  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得不到亲人的呵护,受尽了欺凌。他无法忍耐孤独而离家出走了。追求理想,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这时每个人都向往的,是“人性”的具体体现。所以,丑小鸭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丑小鸭怎么会想到面对他的生活更加痛苦。
  一方面,我们同情丑小鸭,理解丑小鸭。一方面,使我们看到,由于“丑陋”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这个“社会”现实,令人厌恶。人们自然地要谴责“丑小鸭的哥哥和姐姐、公鸡,以及那个小姑娘。”假如,他们懂得关心,懂得尊重,懂得善待,也就没有了丑小鸭的出走。
  在我们社会的群体中,有许许多多“丑小鸭”,他们的命运时刻受到威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的对待他们呢?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善美的,读到这里,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感悟。
  3、丑小鸭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丑小鸭离开了家,可是,他并没有找到幸福,相反,生活更加苦难。还差点丢失了性命。读到这里,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丑小鸭离家出走是否是正确地选择。生命是脆弱的,当他失去了安全保证,是极其危险的。生命是最可贵的,我们应该不应该用生命做赌注?生命也是不屈服的,是委曲求全的活着,还是活出自己的尊严?这些人生的思考,只有在心灵的碰撞中,才能得到真谛。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的活着?从丑小鸭的经历中,是否得到了感悟。
  4、丑小鸭面对自己的不幸,是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丑小鸭从出生,到受欺负,再到遭遇,可以说历尽了磨难。可是,当他看见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喜又羡慕。可见,丑小鸭是多么渴望美好生活,正是,他有着美好地追求,所以坚定了他要活下去的信念,那么再大的痛苦,对于他都算不了什么了。他要好好的活着。丑小鸭这种顽强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我们也不免遇到挫折与不幸,那么我们应该放弃,还是勇敢地面对。丑小鸭给了我们更深地思考。
  5、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是生命抗争的结果吗?
  春天来了,丑小鸭从湖水的影子里,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他异常的兴奋和感叹。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猜测丑小鸭复杂的内心。一个现实摆在面前,丑小鸭如果不经历那么多磨难,他照样能变成白天鹅。那么丑小鸭,是遗憾?还是兴奋?是后悔?还是自信?
  然而,这个天鹅已经是不同寻常的天鹅了。
  《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折射了许多人生道理。例如,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相信能给学生一个丰富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课,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发现纯真与善美,引起他们的心灵与“丑小鸭”灵产生共鸣,才是本课教学的主旨。
  课堂教学的建构,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要让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还要以文本为依托,建构知识能力体系。
  教学时要把握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积累与感悟的关系,朗读与训练的关系,文本与拓展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个性解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1、出示小鸭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小鸭子什么样的?
  2、一百多年前,丹麦作家安徒生写了一篇童话故事,名字叫《丑小鸭》,你们想听一听这个故事吗?
  3、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
  4、让学生说一说听后的感受。
  5、同学们感受到丑小鸭既可怜又幸运。那么课文是怎么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6、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齐读课题,问学生:你们以前认识这个“鸭”字吗?你想怎样把这个字记住?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提出:遇到不会的字怎么办?
  3、学生自学课文,分组交流识字。
  4、检测生字。
  (1)教师点击课件,依次出示生字“烘、卧、剩、裂、欺、负、讨、厌、孤、笆、讥、苇、僵、亏”。学生看拼音,读字组词。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注意有侧重引导,不要面面俱到。
  (2)去掉拼音,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
  (3)让学生利用识字卡片,相互检测。
  5、检测词语。(点击课件,依次出示“暖烘烘、又大又丑、讥笑、钻出、欺负、剩下、讨厌、芦苇、冻僵、幸亏、又惊奇又羡慕”等词语。)
  6、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表格,说一说,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写“鸭、灰、蛋”三个字,其他学生自己完成。
  三、再读课文,读得正确
  分段,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及时的评价。
  四、理解1、2自然段
  1、出示课件(鸭妈妈在草堆里,等待孩子出示。),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问学生读出了什么?重点理解“暖烘烘”是什么意思,仿照“暖烘烘”再说词语。理解“卧”的意思。
  3、出示课件(小鸭子出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4、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问学生读出了什么?让学生画出描写丑小鸭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地读一读。发现了什么?重点体会“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感情色彩。让学生也用这样的情感色彩的句式,说说其他小鸭子。
  5、讨论:你认为人们都叫他丑小鸭对吗?
  五、课后延伸,设置悬念
  这只丑小鸭出生了,那么面临他的命运如何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指导写字。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8课《丑小鸭》。板书课题。
  你们看谁来了,点击课件“丑小鸭”。
  2、 丑小鸭想要考考你们,你们愿意吗?
  认读生字:“烘、卧、剩、裂、欺、负、讨、厌、孤、笆、讥、苇、僵、亏”指导写字:出示“欺负、翅膀”。让学生说说写这四个字应注意什么?重点指导写“欺”“翅”。学生写,评比。)
  二、整体导读,引导自学
  1、上节课,我们知道,从一个特别大的蛋里,钻出一只又大又仇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叫他——(丑小鸭)。那么,这只丑小鸭的今后命运怎么样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3-7自然段。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小鸭子的生活怎么样?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请教一下小组的同学。
  2、自读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一)整体感悟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丑小鸭的生活怎么样呢?让学生用简炼的话来概括。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结:丑小鸭来到这个世上,开始孤单,经历了遭遇,最后获得幸福。(板书“孤单、遭遇、惊喜”)
  (二)体会丑小鸭的孤单。
  1、你们从哪里读出丑小鸭孤单的?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第3自然段)
  2、从这段的描写,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可怜)
  3、假如你是丑小鸭会怎么想?
  4、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这段(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评议。
  (三)体会丑小鸭的遭遇。
  1、引导:刚才我们读出了丑小鸭的孤单,那么,你们从哪里读出了丑小鸭的遭遇?
  (学生读第4自然段)
  2、引导学生质疑?体会“讥笑”的含义。
  (学生读第5自然段)
  3、让学生体会““悄悄地过日子”是怎么回事?
  4、是啊,面对生活,谁不想得到快乐和幸福呀,可是丑小鸭又担心又害怕,可是,他失去生活的勇气了吗?请同学们读这句话。(课件“一天傍晚……又惊奇又羡慕。)
  5、体会“惊奇”和“羡慕”,让学生用“羡慕”说话。
  (学生读第6自然段)
  6、 “冻僵了”是什么样?请同学们看课件。(配乐,教师用语言描述)看到了丑小鸭冻僵了,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幸亏”的含义,你觉得农夫是怎样的人?
  7、引读体验。这只可怜的丑小鸭真是历尽了磨难,你们还想读一读丑小鸭的遭遇吗?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学生接读);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学生接读);天越来越冷——(学生接读)。
  8、文本对话:读到这里,你想不想对课文中出现的角色说点什么吗?
  我想对鸭妈妈说——
  我想对哥哥姐姐说——
  我想对小姑娘说——
  我想对小鸟说——
  我想对猎狗说——
  我想对农夫说——
  (四)体会丑小鸭的幸福。
  1、丑小鸭面对艰难的选择,历尽的苦难,最终他得到幸福了吗?指名学生读第7自然段。
  2、春天来了,丑小鸭看到了什么?(课件:白天鹅)谁来说说,白天鹅长得怎么
  3、丑小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读,你读出了什么?
  4、是啊,丑小鸭既惊喜又感叹,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给老师一个机会,我也来读一读好吗?(读)谁还来读?
  6、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时候会想些什么?(注意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四、感悟人本,明辩事理
  1、你认为丑小鸭离家出走是正确的选择吗?
  2、听了大家的争论,老师也想谈谈看法。因为丑小鸭不能忍受孤单和欺凌,所以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他没想到离开家庭也是很危险的,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不过,既然选择自己的道路,就要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五、课外延伸,推荐作品
  1、这篇童话是一百多年前安徒生写的,你还知道他哪些作品吗?
  2、课后,找一找他的作品读一读,会给你更多的人生启迪。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3:54:56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





















http://www.myxg.cn/ket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364
http://www.myxg.cn/ket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364

》小学童话教学研究






http://www.hedu.com.cn/newsInfo.aspx?pkId=27069

http://www.hedu.com.cn/newsInfo.aspx?pkId=27069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的研究
http://shzxx.bjedu.cc/jiaoyujiaoxue/jiaoyujidi/ketangjiaoxue/2010-12-13/7769.html

一、童话及其文学特征
既然要讨论童话的教学问题,首先要明确地了解童话和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体裁所具有的特质。《儿童文学词典》 中这样描述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著名的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曾为童话下过这样的定义:“童话是一种非写实的以幻想精神作为主要审美手段的文学品种。” 它们都以最简练的语言,揭示了童话的最本质特点——幻想。孩子们善于幻想并乐此不疲,童话的幻想性正好与之相契合,所以儿童喜欢童话,爱读童话。童话的语言,多是浅显易懂、活泼动人、鲜明且形象的,多用简短的句子和反复句增强音乐感。这样的语言,适合于儿童的语言审美需要,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理解,易于收到良好的启发儿童心智的效果。正是由于童话的这些特质,才使得它成为儿童最喜欢的文学样式之一。
二、童话的教育作用
童话不仅贴近儿童,为儿童所喜爱,而且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童话幻想的特质,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力对于学生有多么重要。在童话里,有许多奇异的情节,有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因此儿童从童话里能寻找到欢乐。他们喜欢读童话,听了都能记住。童话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学生阅读课文,首先要理解,而理解课文,再造想象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由文到图的过程,学生要通过阅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再现出来,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想象越丰富,越能充分深刻的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越能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前面已经提到,童话是幻想的产物,所以阅读童话能够激发儿童想象力潜质,而想象力又是创造力的源泉,所以童话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鲜明的形象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观态度(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在阅读童话《小白兔与小灰兔》的过程中,儿童会发现小白兔的勤劳与远见,小灰兔的懒惰与短见,多数儿童会自发的喜欢并认同小白兔的做法,否定小黑兔的做法,不喜欢小黑兔,而喜欢小白兔。
(三)童话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口语性,有利于培养孩子“说”的能力。古老的民间童话源于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特点之一就是口语性,他们被口口相传而得以保存发扬。小学课本中的童话多是专门为小学语文教学所创作的,它们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简洁流畅的语句,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积极作用。例如:《小马过河》中的小松鼠对小马说:“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这是孩子们相互说话的语气,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的同时,内容自然也就领悟了。因为“语感是对语言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具有知觉性思维、间接性想象、情感融入三个特征。” 语感的培养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学生阅读的多了,良好的语感自然也就有了。
三、童话的教学策略
第一,要突出童话的幻想性,发挥幻想的教育作用。第二,要把童话的主旨放在现实中加以体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道理。 第三,教学方法要活泼多样,以适应童话内容的儿童趣味性。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1.让学生进入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表达个性想法。
儿童的内心世界与童话的幻想世界距离甚小,他们总会不自觉地将童话中的一切视为真实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纳入童话故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如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为他们安排一个角色或者让学生自己为自己选取喜欢的角色,将他们带入童话情景中,再以这个角色的身份参与课文内容,是他们达到跳出旁观者的身份,完全沉浸到童话所描绘的幻想世界中去的境界。因为童话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进入童话情景、展开想象来帮助他们理解童话内容,产生自己对童话的独特认识,拉近与童话意境的距离,进入童话人物的情感世界,发展情景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在讲授《小马过河》时,可以把学生放进这样的情境中:你现在就是小马,妈妈让你送麦子,前面是一条陌生的河,你这么小,又驮着麦子,你敢过河吗?你会想些什么?此外,要鼓励学生品评童话与童话中的人物,表达个性想法。这些想法一方面是针对作品的,另一方面是针对童话中的人物的,一千个观众心中存在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品析作品和人物时要注意尊重孩子独特的审美感受,毕竟孩子敢于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新课表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可见让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非常有必要。读完《丑小鸭》后,学生可能有许多种感受和想法:善待别人;人要能经得起挫折;要相信自己有潜力;要变化着看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适时引导和鼓励学生的自我表达。
2.突显童话的口语性,让学生复述童话。
复述有多种方式,可以依照原文的内容进行详细复述;也可以原文为蓝本抽取主干进行简要复述;还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填入自己的再创作,使复述内容生动丰满。无论是哪种复述,目的都是让学生更好地在把握文章整体,领会语言情感色彩,体会艺术形象,训练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童话理解的程度。而且,创造性的复述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3.引导学生试着给童话做个“续编”。
好的文章读过之后会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儿童之于好的童话也不例外。当儿童沉浸在童话所表现的意境中时,一旦童话故事结束,儿童就会产生淡淡的失落感,进而不自觉地联想童话的后续情景。既然如此,在教学结尾我们可以紧紧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再阅读的兴趣,强化延伸教学给孩子们发挥其创作才华的机会,为作品做个“续编”,已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等。“续编”可以是口头表达,例如:在设计《三袋麦子》的教学时就可以安排这样的环节:“课前老师说这节课谁表现好,土地爷爷就送他礼物。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们班的同学。学了这个故事后,你一定更聪明了,你会怎么处理你那口袋麦子呢?” 也可以是笔头创作,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老师可以启发同学:“小壁虎还向谁去借尾巴了?它们借给它了吗?为什么呢?”学生在自由的想象和创作的过程中,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然得到提高。
4.让学生改写童话故事,自由表达心声。
无论情节多么完美的童话都不可避免地要在读者的心中留有遗憾,虽然有些遗憾是作者的匠心安排,是表达主旨的需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悲惨的冻死,这是为了控诉社会的黑暗。但是不可否认,孩子在看到这样的结局时是多么的悲伤与不情愿,出于本能,他们会希望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可以改变女孩的命运,使“她”有个幸福的结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让学生做一次可以主宰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的“神”,鼓励他们展开想象改写童话故事,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想法与愿望。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在教学的末尾,我们可以安排这样的环节,教师以问题启发学生:1、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你对这样的结局满意吗?2、如果让你改写结尾,你将怎样写?通过改写童话,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
5.鼓励学生表达内心体验,用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要考察学生是不是真正的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可使儿童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在表演过程中,儿童需要反复思考和体会课文内容,才能把它们表演出来;另一方面在演的过程中学生又会再一次深入的去体味课文,可以说表演与体会文本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比如:在讲授《美丽的公鸡》时,就可以让学生自愿结成表演小组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在此过程中,小组内的同学会自发的对课文内容进行共同探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也会更加到位,会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不用老师强行灌输或讲授,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小公鸡的傲慢与自负,蜜蜂等小动物的勤劳谦虚。儿童是天生好动和爱表现自己的,教师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利用哑剧或配音两种艺术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童话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形象的人物形象,通常童话中会有人物个性化的动作和语言。因此,通话可以被改编为剧本供演绎使用。之所以要选择为图像配音和表演哑剧两种形式,是因为这两种艺术表演形式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配音时演员用声音演绎对剧本的理解,传递对人物的把握;而哑剧只能利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内容,不允许使用语言,这就注定学生们在表现课文主题上有难度,也就要求表演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对童话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也就客观的鞭策他们多读课文,仔细品味课文的重点难点句段,更深入的理解童话。例如:在教学童话《雪孩子》时,就可以让学生为动画片《雪孩子》配音,为剧中人物创作对白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更深一步理解课文的过程。此外,创作对白可以锻炼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中,当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心情应该是欣喜若狂的,若学生读不出这种欣喜若狂的语气,教师可以让孩子先表演哑剧,一次次的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艰辛与焦急,这样,当“它们”终于找到妈妈时,却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必然将这种郁结于胸的激情释放在之后的句子朗读上,就不愁读不出感觉来了。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6.让学生给童话故事配上连环画。
童话作为一种受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画面感,许多童话故事都被拍成了动画片。如:《丑小鸭》、《灰姑娘》、《小蝌蚪找妈妈》等等。所以为童话配连环画是可行的。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势必要仔细研读文字,思考童话要表达的意思,融入理解,发挥想象进行图画创作。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增强图画艺术表象能力。
7.注意联系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提倡对童话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是因为“比较”被心理学列为思维的重要环节,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童话。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例如:在教学课文《骄傲的孔雀》 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孔雀炫耀的特点,感受骄傲自大的可笑。可以联系《美丽的公鸡》 中那只骄傲的公鸡。这两篇课文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语言表达上有互补性,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小组讨论。
这些策略有别于传统的童话教学。首先它突显了童话的幻想性,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传统教学把童话作为一种普通的记叙文进行教学,与传统的童话教学相比,以上的教学策略重视了童话的幻想特质,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阅读童话语言,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童话语言的优美。其次,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甚至把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儿童在课堂中获得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以上的教学策略,重视儿童对童话的整体把握,尊重童话的完整情节,注重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整体把握童话、尊重童话的完整情节,一方面是出于儿童喜欢有头有尾的故事,而且童话受民间故事的影响,本身就是一种有头有尾的故事,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诸多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另一方面,尊重完整的情节是儿童对童话进行整体把握的前提,如果在教学时不重视给学生完整的故事,人物形象就不丰满可感,学生理解主题也就受到影响。通过让学生参与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可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另外,传统童话教学课堂由于教学方法单一,造成了学生的兴趣不高。新的童话教学策略重视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同时发生、同时发展的过程,两者相随相伴、贯穿始终。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是能不能学好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是知识的单项流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少,课堂教学沉闷。顺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童话的教学方法探究中,我们应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童话作为一种儿童喜欢的文学样式和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教学至关重要,我们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探索它的教学方法,以求能为儿童建构一个开放的美好的文学世界,让他们爱上语文、爱上文学,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全面提高。




论童话对小学生的影响
师宗县龙庆中心完小  念祖国

【摘要】童话是儿童文学创作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强的形象性。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并且是最丰富、最神奇的幻想。幻想本身就是小学生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在童话自由驰骋的幻想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增强,能开启小学生的思想、发展想象、培养美感、愉悦童心。对小学生来说,在众多的文学样式里,童话是最佳的文学样式。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好的重视和开发童话的教育价值,使之真正的成为发展儿童心智的一把要匙。
【关键词】发展思维,启智,陶冶情操,愉悦童心,写作
童话在儿童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童话最富小学生的特点,能给儿童最大快乐,最多生趣,是最受小读者欢迎的传统形式。它主要以夸张、拟人、假定为表现手法,为儿童成长需要而贡献的精神食粮。一个孩子得到成长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营养作为身体成长发育的动力,而且需要吸收大量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还需要用美来陶冶性情,调节人格的全面发展。童话那份至真至纯的情感永远是支撑我们人类的精神脊梁,是滋润我们心灵的甘泉。张晓风说过“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品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考过安徒生,那么她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她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可见“童话”可以说跨越文化藩篱,超越年龄限制,是一部部老少皆宜的不朽传家经典,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阅读童话,创作童话,更能提高小学生的思维 价值、道德价值、文学价值、情感价值等。
1909年(宣统元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孙毓修主编的《童话》丛书,孙毓修在《童话》的“初集广告”中指出:“故东西各国特编小说为童子之用,欲以启发智力,含养德性,是书以浅明之文学,叙奇之诡情节,并多附图画,以助兴趣,虽语言滑稽,然寓意所必轨于远,童子阅之足以增长见识。”这段话对童话的阅读对象、特点以及功能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特别是童话中鲜明的道德评判标准和善恶分明的生活原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着良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给“童话”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童话就是为儿童编撰的、表达某种思想声音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正如陈伯吹在《童话研究》中所说的“童话者,儿童所喜闻之话也。”
   作家在创作童话时非常注重童话形式的塑造,他们在选择童话形象时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考虑了各种因素,如形象与主题是否一致,形象本身的形态习惯和自然属性是否与所扮演的各种人类角色有某种联系和相似之处,还要尊重读者的喜好,民族习惯和心理感情等。例如人们往往把狼当做贪婪、凶残的化身,而把天鹅作为美和善良的代言人。此外,作者还把自己的经验、历史、社会科学知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等等通过吸引人的童话形象来传递给下一代,引领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不同的童话形式演绎不同的文化精神,通过童话形象,少儿能从中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开阔视野,并从中学到如何做人,如何办事,不同的国度因其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在童话形象上也有差别。如西方的“白雪公主型”东方的“白鹅女型”都是表现受继母迫害的小女孩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后,最终靠精神的庇佑而得到了幸福。然而“白雪公主”的娇嫩、高雅和“白鹅女”的善良、纯朴又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民族不同的理想追求等等。小学生在这些童话形象中会不知不觉的得到感悟,得到启发。因此,童话符合社会要求,满足小学生需要方面具有开启思想,发展想象,培养美感以及愉悦童心的作用。
一、        童话对小学生具有发展思维,开启智慧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人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错过这一时期将无法弥补,在小学教育中引进童话教学正好契合了发展小学生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的要求。童话作为文学中最有本质意义的一种文体,以幻想作为自己的生命,无穷无尽狂放无羁而又丰富多彩的幻想就是童话的灵魂。在成人眼中显得荒诞不稽的想象,在儿童看来全是可能的甚至是真实的。在儿童天地里,猫狗会说话,鸟兽能思考,夜晚会有许多小精灵四处游荡,遥远的天空中星星在窃窃私语,真是个流溢着梦幻色彩的童话世界。对童话来说最不缺乏的就是思维了。没有出色的想象力根本无法进入童话创作的境界。想象的功能表现为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调动起已有的表象,能够组合单一的表象形成形象体系,能够感知当时作用于主体的对象,又能根据别人口头和文字的描述去感知未曾感知过的对象,创造性的形象。
童话其实是一种远距离的对生活的审视表现的结果。
1、童话对生活幻想性的反映,使其内容更有深度,更具深刻的哲理性。而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它对生活折射式的反映更接近生活中本质的真实,所以童话具有高层次的启智作用。而童话的特殊的艺术手段,最接近儿童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所以它的思想品德教育,社会知识传授最易于儿童接受。
2童话对生活幻想性的反映,使其内容极其广度。因为童话有化复杂为单纯化深奥为浅显的特异功能,所以童话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面远比小说更宽广得多。
幻想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幻想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培养。童话集中了人类最大胆、最自由、最优秀的幻想。它引导孩子们在五光十色的理想世界中畅游,从而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幻想王国”的大门。它的读者长大后一定是最具幻想力、最具创造力的人。
童话世界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乐园。由于童话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能打下深刻的烙印,所以,童话又与人的情感发育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当童话的形象美、情感美和情境美如甘甜的雨露滋润幼儿的心田时,它便演绎为一种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力量。从这个角度上说,幼儿和“形象”共同创造着意义。幼儿和“形象”所共同创造的意义,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与个体伴随的话,那么,这个“意义”甚至可以作为个体的一种“情结”而存在着的。 

二、        童话对小学生具有道德渲染,培养美感的作用
富有幻想好奇心强几乎是所有儿童共有的心理特征,而童话正是以丰富的幻想性,可读性牢牢地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促使儿童主动阅读的愿望。当小学生将全部身心投进风趣幽默的童话世界时,他们会忘记身边的世界,心甘情愿地陪着童话主人公去历险寻宝,任生动有趣的故事把他们带到一个个怪异离奇的童话王国,以至忘情的阅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与理想的教育相比,受教育者更易接受感情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愈体现出或宣传的无意识性,那么所收到的效果就愈好。如童话《自私的巨人》中传达的人生深意:当一个人自私时,连花儿也不愿意为他开放;当他无私时,即使是冬天也会盛开鲜艳的花朵。童话中的个中深意或许并不为年幼的小学生所体会,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儿时的心中植根的真善美的花朵自会开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童话激起学生对善良食物的钦佩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态度。“你喜欢谁呀?”如果我们蹲下来去问孩子们,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会报给你一大串童话人物的名字:孙悟空、神笔马良、青蛙王子……当我们煞费心机地德育榜样时,如果我们放眼古今中外童话佳作就会发现,那里有一个个鲜活的富于儿童天性的,易于他们接受的崇拜偶像。那里有活泼可爱、奋勇向前的小鲤鱼(金近《小鲤鱼跳龙门》);那里有自强不息,真爱生命的丑小鸭(安徒生《丑小鸭》);那里有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老太婆(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童话丰富了学生的童年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篇篇精美的童话,带给小学生一个个美不可言的幻想世界,同时教会了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爱、乐于助人……道德品质。
优秀的童话往往融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给儿童以巨大的美的享受。如《海的女儿》《青蛙王子》《白雪公主》等等。让人心旷神怡、心灵纯净的美的意境美的陶冶会使人变得高尚。当前独生子女的社会,对小学生成长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紧张的学习生活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负荷感、疲倦感、烦躁感。而童话故事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舒畅、温馨、甜美的童心世界,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滋润,让他们忘记烦恼和忧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        童话对小学生具有陶冶情感,愉悦童心的作用
在童话的百花园中,千事生蹊,万物有灵。在这些书中,我最爱的是《格林童话》。在那些新颖、鲜活、生动的童话中,我找到了另外一个多彩而真实的世界,幼小的心灵认识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一颗充满童真的心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
小学生同着童话故事,不仅能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意义的互动,还常常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去想象和创造,与自己喜爱的形象同呼唤、共命运。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纯真的童心,他们喜欢充满童趣的生活,对平时接触的小玩具,小动物、小花、小草都爱用幼稚的想法赋予它们人格化、儿童化的主观色彩,通过自由幻想沟通人与自然事物的联系,还通过即兴游戏,即兴猜想去摹仿理解它们的活动,获得朦胧认识世界的满足感和愉悦的体验。
    随着现代多种传播媒体的更新与普及,少儿动画片,电脑游戏、卡通故事,卡通明星等娱乐文化 快速走近小学生的生活,在少年儿童中掀起了动画片热,收藏卡通画热,看卡通故事热。客观地讲,各种传媒呈现给小学生的童话故事绝大多数都是内容积极健康,艺术形象生动的优秀作品,多看童话可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启迪思维能力,从而发展他们潜在的语言天赋。做为面向社会生活,回归生活实践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应该淡漠童话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多种活动途径引导孩子们到童话世界中漫游,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精神情操,打开认识大千世界的智慧之门。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设计并实施了以奇妙的童话世界为主题的活动课,以期探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乐于被他们接受的活动内容,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乐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四、        童话能激发而儿童语言,让童真释放,提高作文能力
“童言无忌”,儿童想象力强,他们的语言纯朴,大胆率真,少有忌讳,儿童语言丰富但受书面语言的限制,受教师语言规范的束缚,童真有时候也难以显露出来。因此,必须留心学生生活方能收集到天真浪漫的儿童语言,用这些语言给学生作范例,引导他们恰当运用,就能激活作文语言使之丰富起来。如有一天早上出现一场大雾,一群学生在教室走廊上赏雾,有个学生说:“一定是天很累了,打了一个大哈欠,这雾就是他嘴里冒出的热气。”写上这些话,学生作文也能妙笔生辉。
   童话世界能使学生获得朦胧认识世界的满足感和愉悦的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收集卡通画,课中交流卡通画,画童话人物,即兴编说童话故事,表演童话故事情景,课后反思评价等步骤进行实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绘画能力,联想创造能力得到比较完整的综合训练。
依托童话,发展学生的语言和创新思维能力。当前,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致使多数学生阅读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弱,说话与写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而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最佳时期,班主任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途径,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语言能力和习作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大好时机,开始尝试以“创编童话故事”训练为主要形式,进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和实践。
引导还可按一定顺序进行,先让学生口头续读课文,改写课文,写想象作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然后再把这些话写进作文。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敢吐真情,且情感越来越丰富,那童真也情然流露笔端。
整个儿童期都是孩子们受教育的时期,童话与学校教育一起运用自己的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发展成果传给儿童,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当前出现的不同的电视频道或计算机网络、游戏机中、印刷精美的出版物则把各种各样的童话,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孩子的面前。如果不在孩子们观看或欣赏这些五花八门的作品时给予必要地指导,将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和老师要教育孩子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推荐引导孩子阅读健康积极向上的童话。要注意帮助孩子分清现实与幻想童话故事的差异性。
如果说童话与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关联的话,那么,对童话的价值理性思考就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了。
  在对市场铺天盖地的纸制传媒及电子传媒承载的童话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可以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有相当数量的童话故事情节,在一些固化了的、迷人脸谱的遮盖下,内容却是很不健康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幼儿与作品形象的融合是不以教育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此说来,面对一个由美丽的脸谱遮挡着的、难以识别的不健康的童话,幼儿也会很轻易与“形象”共鸣,这就生成了负面的意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用在我们对书的选择上也非常的合适。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坏书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处于“人之初”的我们来说,人生最初的几本书尤为重要。我从小就爱看童话和寓言故事,因为它具有感化和教育我们儿童的力量。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学生所读的书要能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做人的启发,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学生的行为习惯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推荐的读物必须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智力的发展,还要有趣味性。如低年级的可推荐  三字经 、千字文、百家姓、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童话大王  、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童话  、知识童话三百篇  、漫画三字经故事  、365夜故事等。中高年级的可推荐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 、外国童话选  、快乐王子 、中国古代神话  、西游记、中国民间故事  、一千零一夜 、汤姆·索亚历险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十万个为什么等
好的童话好似阳光,照耀着每一条童年的路;好的童话似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幼小的心灵。其实,当某些童话的价值取向与幼儿的和谐健康发展相悖时,教育者首先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责任心,在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童话故事时,应该精心选择那些不仅娱乐性强,而且易于使幼儿生成美感、有助于儿童精神成长与情感发育的精品。 为此,教育者应以生态教育理念关注童话,这是对幼儿的重要关怀与扶助。


参考文献:
【1】       谢勒军 .童话创作散文 .2006年10月10日
【2】       张悻生  .童话论
【3】       刘英    .《中国名家金典童话》
【4】       武玉桂 .幼儿教育童话  .吉林美术出版社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3:57:01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






























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 (张学青)







擦亮童话
当下教材中童话选文的缺陷

1 小学各册教材均应有童话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这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人教版教材低段的选文中,童话占了26.7%,可见童话特有的价值受到了重视。中高段童话的篇目渐渐趋少,整体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但3.9%的比例还是偏低了些。对于中高段孩子来说,小猫小狗之类的道德教化文章自然显得幼稚而可笑,但优秀的童话故事,往往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及审美价值,是值得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即便我们成人,读《小狐狸阿权》或者《美人鱼》这样的优秀童话经典,一样会动容。童话是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因而笔者以为各册教材中都应该有童话的位置。

2.童话选文应视野广阔。人教版12册教材选入童话40篇,其中,署名的作品29篇,这些作品大都出自知名的儿童作家之手。从被选入的作品看,我国的作品居多,国外的作品也安排了一定的比例,体现了编者开放的胸怀和眼光。对于童话的选择,其实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近代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都应该予以考虑。

3. 部分童话说教意味太浓。所选文本的内容看,总体比较优秀。像《雨点》《雪孩子》《小蝌蚪找妈妈》《风娃娃》等,这类作品,叙述的线条简洁,明快,情节简单、干净,语调较为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阅读接受能力,但也有部分童话为说教而童话——偏重道德教化,缺乏趣味,选择的形象缺乏审美的空间,甚至是生硬的拼接。比如,《两只小狮子》,一只懒狮子和一只勤狮子的塑造,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学生从小学好本领,不靠父母吃饭,这样的故事无法给人带来新奇感和悬念感。其实,童话里未尝不可有寓意,有教化,但必须做得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又如《从现在开始》,说的是狮王要找动物接替做“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猫头鹰、袋鼠都做得不好,小猴做得好,就成了“万兽之王”。故事里的牵强附会是显而易见的——童话故事是荒诞的,但应该建立起自身的作品逻辑,并且与现实世界对接。

4.不要拒绝幻想和荒诞。从表现形象来看,拟人体的童话占多数,超人体童话十分缺乏,童话故事里的基本要素——幻想成分总体显得单薄。或者说,教材的编者对超现实、重幻想的故事怀有戒备心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有学者对童话进行抨击,称狗说鸭子说猪小姐狗大哥之类的说法,是蛊惑儿童。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撰文《“鸟言兽语的读物应当打破吗?》,里面的论述相当有力:“鸟言兽语的读物与吃奶有些仿佛的。年幼的小孩子是很喜欢听鸟言兽语的故事,恐怕在那时候只有讲那些故事给他听,好像一岁的小孩子只有奶是他惟一的营养料,到了大以后,奶应当少吃而鸟言兽语的读物也应当少讲,多给他看些旁的读物。我们绝对不可以说奶是坏的东西,不能给他吃。”幻想和荒诞是童话故事的金线和银线,教材编选的童话还显得相对保守。

使童话故事化育为“我”的精神养料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语言与文学是不分家的,因此,童话编入教材后,往往被用作识字写字、句式段落训练的材料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学的、审美的价值。语文基础的夯实无可非议,但文学教育也得从娃娃抓起。文学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童话,作为一种特别适合儿童的文学样式,理该在这方面承担起它应有的功能。

小学课程标准目标对童话阅读的目标提得比较模糊。为了使其进一步具有“标”的功能增强清晰度和可操作性,指导具体教学的展开,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理解,对小学阶段童话教学的目标作出了这样的定位:

首先,阅读古今中外百篇优秀经典童话,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感知童话的特点,初步掌握童话的阅读策略。

其次,乐于阅读童话,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智的启迪。

再次,初步掌握童话故事的基本结构,能讲述读过的童话故事,了解童话特殊的表达形态,乐于创编童话,培植想象力。

这三个目标,第一条是基础。只有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优秀童话故事,才能掌握故事足够丰富的原型,才能掌握阅读的方法,对故事中的符号能默会把握。优秀作品的不断植入、碰撞儿童的心灵,,其创编的灵感、想象力就能更好地萌芽。阅读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一条,强调的是童话与“我”生命的对接, “我”以生命体验唤醒童话,同时童话也以鲜活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打开“我”的心灵之窗,从而使故事化育为“我”的精神养料。

童话教学“三宝”

1. 听与讲,最传统的也是最伟大的

似乎与自主学习有点关系,讲故事这种手段在渐渐淡出语文教学的领域。笔者以为,在童话教学中,听与讲仍是最伟大的方法,其原因在于——

从童话的起源上讲,最早流传于民间的童话就是成人为儿童编的,讲给儿童听的故事。这种口耳相传的传递方式,要求故事具备“容易记忆的特征”才不致于完全走样,因而民间童话故事中开头会有公式化的“从前”,人物背景模糊,情节也在不断的反复中变化。而倾听故事,是对故事的一种整体的圆融的把握。儿童无法在题材、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局部去分析一个童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童话的欣赏。他们把握故事,依靠的是直觉。所谓直觉就是接触故事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它所调动的是阅读者的审美直觉力,是不经过头脑周密思考而获得的一种艺术感觉。

故事是伟大的,记住故事本身比记住一个干巴巴的道理更有价值。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只要让故事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形象就是大大的成功——形象的力量在于对未来的潜在理解——形象有一种天然“觉醒”的能力,学生可以在长长的岁月里慢慢体会,而“解释”往往会削弱它的力量。因而,倾听之后能讲述,其蕴藉的内涵不是用“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能概括的。

指导讲述故事,也有方法。比如说,指导把握故事的结构,或者说作品内在的整体格式塔。在童话中,“故事——情节”模式是压倒一切的结构模式,故事由一系列事件叙述,可以满足儿童“后来呢?后来呢?”的好奇心。综合起来看,选入教材的童话故事大致有这样一些结构类型:

单线型结构——以主人公的行动贯穿整个故事。如《丑小鸭》,以丑小鸭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丑小鸭走到哪里,故事就发展到哪里。

对比性结构——在对比中表现事件和人物。如《两只小狮子》中懒狮子和勤狮子的对比;《雨点》中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比;《风娃娃》中人们对风娃娃做事的前后态度的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幻想与现实的对比;还有《陶罐和铁罐》《小柳树和小枣树》等故事,采用的都是对比性结构。

反复性结构——这是童话故事中最常见最经典的结构。反复是相同或相近的情节在不同的地方再来一次。反复是一种强调,它使某种模式更牢固,更易于辨认。反复也使故事更为单纯,同时也是一种节奏的调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大都是这样一种反复型结构,且以三次反复为最多,如《一次比一次进步》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菜园里看冬瓜和茄子,去了三次;《小熊住山洞》一年四季,小熊走进森林,一次次“舍不得砍”……当然反复也不是一种完全的重复,每次反复都会加入一些新的元素,或者包含着递进。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这种反复结构时,关注点在每次反复加入的“新元素”。

此外,还有冰糖葫芦的结构。一条线索串起一个个事件,每个事件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结构在语文教材中几乎没有。

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结构,可以更好、更快地记住故事的大致情节。讲故事时,短故事可以独立讲;长故事可以接力讲。此外还应该特别注意给学生一个空间,指导有创意地讲述。比如: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用第一人称讲述。

2.角色朗读与表演,最经常的也是最有效的

就童话文本而言,角色朗读或者表演应该算是最经常的教学策略。为什么是这样呢?试图找出背后的原因,我们也就能把这种策略运用得更到位。

其一,童话故事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讲述者是置身事件之外的,这与散文或者第一人称的小说是有根本区别的。一个故事要进入心灵,需要穿越“我”。我们阅读一个个故事,其实本质是想理解世界,知道“我”是谁,“我”可以怎么办。是阅读,是故事,创造了我们内心的生活。而角色朗读与扮演这种策略,就是把“我”化在故事里的一种有效的路径。

其二,童话题材极有儿童情趣和游戏精神。学生置身在童话的幻想里,成为其中的一员,就能获得想象中的成就感、解放感、自由感。这种解放感和自由感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幻想精神和游戏精神,是儿童热爱角色朗读与表演的直接原因。

此外,从语文的角度看,角色朗读与表演不但可以促使儿童更主动地理解故事,把握形象,同时又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了生动的语言训练,在表演技巧和理解角色心理的揣摩中,促进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角色朗读与表演的形式也有多种。人物较少的文本,适宜在小组里表演,这样每个人都能动起来;人物较多、对话丰富、故事性强的文本,可以排演课本剧,中高年段学生也具备了这个能力;对话少,神态、动作丰富的文本,可以用哑剧表演。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哪一种角色扮演,需要的是化境,用郑振铎先生在《儿童文学教授法》中的话说,那叫“教师、学生与故事化在一起。”这里以《去年的树》为例,谈谈化境的做法。

《去年的树》里,鸟儿在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指引下一路追寻。每一次的追寻,都采用了相同的结构:“鸟儿问”——“XX答”——“鸟儿飞”,不但使作品拥有了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也表现了鸟儿追寻的决心与毅力。教师可将故事的内在节奏,化为课堂的教学节奏。指名扮演鸟儿和树根、门先生、小女孩,鸟儿在不断地追寻中追问树的行踪,教师旁白:她向XX飞去,又累又倦,但她的翅膀无法停下,她的心头,一定不断地回响着这样的声音——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这样的对答请全体男生与女生一次次从口中送出,“诺言”、“好朋友”这两个词的丰富内涵,就深深印在学生心里了,文本中醇厚的文意,就在一次次角色朗读中成为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

3. 想象与对话,最审美的也是最深层的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象大于逻辑。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如同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作为童话这样一种特别富有想象力和幻想色彩的文体,想象力对于儿童能否品味童话里的味道至关重要。在童话故事里,以语言为媒介,将童话所展示的第二世界变成真实可感的形象,就是培植学生想象力的过程。

很多一线老师在童话教学中,也会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教学《称赞》,引导学生想象小獾做的三个板凳的粗糙和做时的努力,体会“称赞”的必要性;教学《从现在开始》,想象“动物叫苦连天”的场景,想象“狗熊练跳的本领”的无奈与痛苦,体会猫头鹰和袋鼠行为的荒诞性;教学《去年的树》,想象鸟儿寻找时的“眼神”,对话时的“眼神”,唱完歌回头时的“眼神”……笔者以为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出于对童话这种文体的整体把握。

其次是以文本为支点,构造新的想象空间,改编、创编童话故事。教学《小木偶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象:小木偶有了人类的所有表情,又踏上了去大千世界的旅行路程。一天,他来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名叫“不笑国”,在“不笑国”里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见笑容。他在“不笑国”里会有哪些遭遇呢?请你接着编下去。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设置这样的空间:一根火柴擦燃一个愿望。如果你手中有三根火柴,每根火柴点燃以后,出现在你眼前的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仿照课文的叙述方式,写下你的“火柴童话”。                                             

越是优秀的故事,越有发掘的空间,越能培养高级的审美情感。在中高年级的童话教学中,除必要的角色朗读与扮演外,教师更需要设计开放的话题,营造宽松自由的对话空间,通过对话,将童话故事中包孕的丰富的意味凸显出来。美国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个案。教师用五个话题与学生一起探讨《灰姑娘》:

一、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二、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四、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五、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这五个话题,在轻松随意间带领学生领略经典童话的魅力。“守时”、“需要朋友”、“爱自己”,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学生“看到没有看到的”或者“更清楚地看到所看到的”。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丰富的感情体验和深层阅读的愉悦,我们的童话教学中很少见到这样优秀的个案,这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童话教学“三忌

一忌说教

说教型课堂,这是当下童话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里一方面有教材的原因,巧妇做饭用的是糙米,要想把饭做得香甜可口,总归有难度的。其次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不能从文学的角度把握童话,把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或者灌输知识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的甚至惟一的目标去实施。我们需要认识到,童话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教育功能和认知功能,而是顺应天性,释放童心,繁复儿童的想象力,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如果说有教化功能,与其说是目的,不如说是额外的奖赏。

即便是知识性很强的童话文本,我们也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手段、方法,使之变得文学些,起码是更语文些。《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经典童话,传递了这样一些科学常识:一是壁虎遇险通过断尾自卫,切断的尾巴可再生;二是燕子、小鱼、老牛的尾巴,各有作用。文后安排了一个拓展题:你还知道别的动物尾巴有什么用处?倘若把童话中的情境带到这个话题中去,就能生产出童话的味道来:又一只小壁虎断尾了,它会去跟哪些动物借尾巴,动物们会怎么回答它呢?

二忌求实

在童话中,没有任何一个主人公会对鸟能言、兽能语表示惊奇,因为童话的特殊语境已经许诺了这一切。在童话的语境中,真实不再是正常逻辑上的真实,而是心理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实。在童话中,水晶鞋是真实的,巨人的花园里只有冬天是真实的,沉睡一百年的玫瑰公主醒来后依然像从前那样年轻貌美也是真实的。倘若在教学中津津乐道于细究故事情节上的逻辑真实,就是对故事的损伤——破坏了童话特有的叙事风格所带来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师》曾做过一期童话专题,备课室里呈现了一组(12篇)关于童话解读与教学的文章,但有些地方,以笔者对童话的理解,觉得是不当的。如李怀源老师在进行四上童话单元教学设计中,安排以填表的形式呈现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应该说,童话这种文体,与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尽量将作品的外部时空虚化、淡化,使作品最大限度地失去具体性和确定性,即便像皇帝新装这样现实性很强的童话,作者也尽量抽去时间和地点,使人无法在历史的坐标系中确定相应的位置,于是有了“从前”“在大森林里”这样的时空概念。倘若大环境已确定,作者也会想法虚化、淡化甚至切断大环境与小环境的联系,创造出自己的时空。因此,教学中,一一坐实的做法不合乎童话的文体特征。

无独有偶。一位青年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不断追问学生:小女孩擦亮火柴以后,真的看到了那暖和的烤炉、喷香的烤鹅和慈爱的奶奶吗?其实追究真假是个很傻的问题。对于这个童话故事来说,擦亮火柴,火柴带来光明与温暖,和梦境、幻境中是如此合拍!美妙的幻象——其实,幻象也是根植现实的土壤的,女孩所能看到的就是她心中渴望的。聪明的老师完全可以也让学生擦一擦自己的“火柴”,而非追问是真看到还是假看到。因此,追问童话的真假,是让人痛心的问题。梅子涵老师说,所有的孩子都不相信幽灵或者精灵,那真是可怕的——这足以说明,儿童想象世界的贫瘠和荒凉。

三忌拔高或越界

童话中大量采用了夸张、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故事的内涵与意蕴深厚。越是优秀的作品,解读的空间越是大。但是在小学的童话教学中,要注意适度,深入浅出。有学者从孙悟空的金箍棒上解读出了男性的性器官,有学者从灰姑娘中解读出了女性意识等等,这种学术的深度,童心恐怕是无力承受的。

其次,童话中的角色,大都是扁平化的。丑得异样,俊得出奇是常有的事。在创作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作者有意识地简化事物,只将某方面特征突出来而将其他的特征忽略了。比如,现实生活中,狼的特征是多面的,作为一种肉食性的猛兽,它凶残、狡猾,是各种小动物的天敌,但它有没有温情的时候呢?当然有。但童话故事中的狼和现实生活中的狼,不是一回事。在童话里,狼的多重特性往往被删除,剩下了一个特性:凶残,简而化之,就是一种恶的符号。因此,童话故事的解读,必须符合作者所设定的故事逻辑,而不能越界阅读,否则,作者“死了”,故事也“死了”。

开窗放入大江来——关注世界童话史中的优秀童话

  阅读百篇优秀经典童话的阅读,这个目标仅仅靠课内、靠教材完成,是有困难的。一是教材受篇幅的限制,长篇的优秀童话无法进入;即便进入,也常常是缩略版、改编版;二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阅读需要依靠课外去完成。因而,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路径,将一本本好书带到孩子的面前,让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伏尔泰、康德、本雅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纳博科夫,那些顶尖级的第一流阅读者是怎么造就的呢?他们不太谈阅读的方法,而是乐意告诉我们一本一本的书名,津津乐道它们的好处。对此,我们可以效仿,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有开阔的眼界。浙江师范大学的韦苇老师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将世界童话的发展史,分列了一些重要的时期,并且以其间的代表作品或作家为每个时期命名。这里简单罗列一下,作为我们阅读优秀童话的地图:

史前时期:童话发生于民间,代表作:牧格发及其《卡里莱和笛木乃》、《列那狐故事》。

贝洛时期:童话从民间走向文坛,代表作《达芬奇的寓言故事》、贝洛及其《鹅妈妈的故事集》、班扬的《天路历程》与斯威夫特的《大人国与小人国》。

格林时期:童话开始被确认,代表作:拉斯培、毕格尔的《吹牛大王历险记》、格林兄弟童话、夏米索及其《失去影子的人》、豪夫及其童话、

安徒生时期:童话的现代自觉,代表作:安徒生童话。

爱丽丝时期:童话在探求新路,代表作:卡洛儿及其《爱丽丝漫游奇境》、塞居尔夫人及其《一只驴子的回忆》。

匹诺曹时期:童话走向平民,代表作:科洛狄《木偶奇遇记》,王尔德及其童话。

彼得潘时期:童话崛立为文学体式,代表作:巴里及其《彼得潘》、葛兰姆及其《柳林风声》、洛夫廷《杜立德医生》系列。

温尼·普时期:童话在游乐儿童,代表作:米尔恩及其《小熊温尼·普》特莱弗丝及《玛丽·包萍丝阿姨》、埃梅及其童话、萨尔登及其《小鹿班比》、恰佩克及其童话、小川未明及其童话。

林格伦时期:童话的多元发展,林格伦的作品被认可,同时需要关注西方、前苏联、日本的优秀童话。

在中国,童话的写作起步比较晚,但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童话作家,如张天翼、叶圣陶、严文井、金近、陈伯吹、任溶溶、包蕾、孙幼军、叶君健、郭风、鲁兵、金波、郑渊洁、周锐、冰波、葛冰、张秋生、汤素兰、稽鸿等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值得关注与期待。

我们总是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境说成“像童话里一样”,但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童话的纯真、诗意和美好,需要我们去擦亮。擦亮了它们,我们会像那个《极地特快》的男孩一样,意外地得到一个无比悦耳的银铃。得到了,那摇动的响声就会是一生的。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2012-04-26


-


摘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本毕业论文由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一内容功利化
功利化的第一种表现: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出于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反拨,80年代以来的语文教学将工具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双基”的地位。教材编制也采取了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的逻辑序列,这种转变对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朝科学化方向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的片面性。表现在童话教学中,就是忽视了作品的人文内涵和不同作品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同功能。有学者按课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各种方式,将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定篇”用以学习经典的丰厚内涵,“例文”用以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样本”用以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则主要指“语文知识文”、“引起问题文”和“提供资料文”等[1]。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2]。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形式表演化
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3]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的表演许多学生参加,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热闹闹;还有的教学中,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表演化还有一种表现:一些教师将童话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完完全全搬到屏幕上,声、光、色、形样样精美,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深度的心灵交流,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整理提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吴中杰.文艺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阶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陈玉琴

童话是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展现儿童生活情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小学(主要是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的童话课文。这些童话,以浓厚的幻想色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契合了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能激发他们想象和创造的欲望,是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绝佳教材。上好童话课对学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却又绕进了一个“怪圈”。
(一)在教学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小动物过冬》导入为例:小朋友认识这些小动物吗?(师出示动物卡片,生答略)这几只小动物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可快活了,可是冬天到了,他们要分手了,看看课文他们为什么要分开呢(板书课题)
可以想象,在教师的强势引导之下,学生的体验将围绕小动物过冬的方式而展开。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而忽略了小动物之间对话时表现的互相关心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作用。像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教学,在童话的教学当中比比皆是。教师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如“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等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情境的再现,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和向往等美好的感情。这就限制了引导学生领会童话中的艺术形象,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师在童话教学时偏重于灌输知识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最注重进行思想教育。在童话教学时,老师们都注重思想教育和学习知识,却忽略了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
请看童话课文《狐狸和乌鸦》的教学设计:
课文中狐狸和乌鸦的动作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答案)第一次,狐狸的表现是怎样的,乌鸦又是怎样做的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次读课文,交流讨论)后来,狐狸和乌鸦的动作又有什么变化?用刚才的方法,自学交流。
很多童话的教学与上面的案例相同,只注重故事情节,忽视了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学生阅读了童话故事,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教师总是利用童话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和传授一般的知识,这种目标上的强烈功利性直接导致了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即以成人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理性的分析和议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判断童话所表现出来真善美和假恶丑。
(三)很少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很多教师面对文本,没有保持一颗童心和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觉去领悟、去体验,总是想着让学生来接受自己的知识与劝导,没有尽力激活儿童的阅读欲求。
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美妙。
“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在儿童眼里,宇宙万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看见波涛滚滚的大海,会以为有个发怒的怪物藏在里面;看见天上的月亮会以为是一张脸。如果告诉儿童大海波涛滚滚是因为潮起潮落,并没有怪物在里面。告诉他们月亮的发亮是反射太阳的光,月亮是围绕着太阳转动。儿童不一定可以听得懂,也没有兴趣听这种“科学”的解释。
(四)教师在童话教学时“深入深出”
童话语言具有通俗浅显、明白易懂的特点。可是,我们很多教师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老师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老师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人与孩子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存在着不同那是在所难免的。童话中一些深刻的东西,可以留待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体验中去品味,去思索。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孩子们对于童话的理解也有一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谈小学语文童话教学
http://club.teacher.com.cn/topic.aspx?topicid=1537324
一、减少道德教化,增强童话选文的趣味性
  应该注重儿童的情趣,选取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好奇心的作品,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我国的教材编著者在尽力改变现状,新课程标淮配套教材就比大纲修订本好,但与课外的童话繁荣局面相比,教材选文仍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大量文学性强、有趣味的童话没有进入教材。
  二、减少对原作的改动,保存作品的艺术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大量童话选文都源于名家的作品,而这些选文大多是经改写,甚至是缩写的,在收录的时候适当予以更改使其更适合语文教科书,这样的更改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有的教材编写者将原作做了很多的改动,并且破坏了原有的艺术效果,这样的改动就有多少只能满足学生认字识字或是简单阅读的需要,而缺失文学的审美性。
  三、在游戏中表演
  在中国,“游戏精神”一词最早出现于“五四”时期,饶上达在《童话小说在儿童用书中之位置》论述童话价值时说:“童话能满足儿童游戏精神的欲望,有时更可以做他们的模仿游戏、化妆游戏的资料。”童话有时就是一种“表演游戏”,这与孩子们以“游戏”为主的教育理念十分契合。因为它非常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擅于模仿的特点,能让学生的全身器官(眼、耳、口、手、脚)都参与到操练中去,穿插跳、唱、说等多种形式。这比单纯的讲故事更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在表演中孩子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情感得到了真实流露,不但对培养其活泼、开朗、勇敢、大方、自信的性格有积极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丰富舞台经验。同时,师生一起创作剧本和道具,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了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团体合作意识的形成。当然,最直接的好处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童话的启迪作用,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犹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田。在童话教学中,可以给孩子们表演的时间,像《美丽的小路》、《陶罐和铁罐》、《小熊住山洞》、《巨人的花园》、《纸船和风筝》、《小马过河》等都很适合表演。通过表演获得的这种体验是他们在读书中难以体会到的,更是教师用任何生动的语言讲述都难以奏效的,并且表演中的孩子们是最快乐的,每当此时,你会发现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是那么专注、兴奋,他们正在享受游戏的乐趣。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童话素养
  童话课堂教学中优良教学效果的获得是以教师童话素养的丰厚、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完善为基础的,要想在短期内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童话素养,还是要重视在职培训,我们可以从下途径加强教师的童话素养的学习:大量阅读童话作品。根据儿童文学史以及现状研究的指导,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关注时下热点重话。自学或参加培训。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儿童文学的培训的形式获得童话的理论知识,提高童话的理论水平。关注与童话有关的文学批评。从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阅读与童话有关的文学批评,获得最具学术价值的童话理论.对学生不同的阅读反应能够有正确的态度和回应。同事之间互相交流。教师之间广泛的交流,可以资源共享,万相学习,获得更快的提高。多与儿童文学素养高的人进行交往,交往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这些人交往,更容易获得智慧的启迪、理论的提升。
  综上所述,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培养学生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内部动机。所以,提高兴趣的效能,是激发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童话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形成以童话教育为特点的兴趣小组培训制度,建立定期的童话手抄报、童话壁、童话黑板报、童话艺术窗的月评制度,建立高、中、低年级童话系列兴趣小组成果交流制度。这样广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在童话的乐园里可以得到逐步发展成熟,学生的兴趣潜能才能被激发。通过课内外童话教育的有步骤实施,使学生在童话的世界里、知识的海洋里留连忘返,其乐融融, 从而调动了学生发展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新课程小学童话教学之我见

周燕 发布时间: 2012-1-6

童话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夸张、拟人和想象等手法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指导阅读童话,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清楚课文属于那种类型的童话,这有助于记忆故事、理解内容、启迪想象:
1、人物童话,就是以普通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2、知识通话(也叫科学童话),就是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未来世界的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
3.拟人化童话,就是将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语言,成为童话中的“人物”。
4.超人化童话,就是把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
弄清楚了这些类型,就能使学生对童话本身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性认识,便于进一步学习童话、启迪思考和想象。
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提示某中道理,对儿童进行多方面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与出世的道理。如《小青石》一文,作者赋予小青石以人的言行,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深入,小青石思想性格在发生变化。通过小青石思想性格的转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快乐的”,“为大众服务”,“这样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
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进行童话教学呢?
(一)进行童话教学,必须突出“幻想和想象”特点。
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童话故事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创造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带进童话的幻想世界里去,启发学生想象。想象力是小学生思维世界里最鲜活的能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想象力在小学生的世界里,具有不可缺少也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没有了想象力,小学生也就失去了作为孩子的特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童话”,小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童话”,也就失去了创造力。想象能力的培养虽说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语文教学又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童话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力突破口和有效手段。
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模式是:兴趣引路、导入故事——学生朗读、感知故事——根据情节、讲述故事——幻想想象、充实故事——换个结尾、新编故事。整个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反复揣摩,把思维置于幻想想象的境界,充分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幻想和想象”特点: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童话故事本身浓烈的幻想氛围和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2、多方位激发学生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有效的感知故事,理解童话内容;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想象力,重构故事结尾或者改编某个情节。
(二)抓住故事结构的完整性特点。
童话在表述上的突出特点就是故事结构完整,而且大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情节又离奇曲折,所以它既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又便于学生记住故事的情节,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复述故事的能力。
教学中,指导学生弄清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或者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主要的人或者物是谁,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指导学生抓住童话故事的完整结构、发展顺序、离奇情节,给学生一个完整故事的认知过程,以便通过复述这一重点训练来发展学生的说话能力,启迪思考与想象,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三)抓住词语的反复重现,准确把握故事的意蕴。
童话中类似的情节,往往用反复或者调换少数词语的方法来描述,作者就是利用这种反复重现中的微妙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则童话看似很长,但是几处情节的结构基本相似,很多词语只有细微的变化,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的细微变化来推动情节发展,把老太婆贪婪、残忍的丑恶形象再现出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从词语反复重现的细微变化中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求同求异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使童话真正发挥启迪教育作用。
除此之外,在童话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运用直观手段烘托情境,以帮助学生发展想象,深化理解和记忆;注意学习童话中形象的比拟、恰当的比喻以及精炼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来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06:47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































小学童话教学研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d577040100d6ye.html





摘要: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上好童话课对学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童话以其独特的价值大量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但对童话教学法的研究还停留在部分或个案层面上。研究童话教学艺术,无论是对于指导师范院校的童话教学,还是指导中小学的语文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童话教学;童话类型;童话特征;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一、童话教学的意义  
     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一)童话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和背诵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是学生理解语言、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朗读和背诵时,如果教师指导得当,学生就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只有读出声音,自己听到,才能有效地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一些难以言传的词句通过朗读,可以意会,想象其情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所知,还能有所感,有所悟。
    童话通过语言来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童话的语言具有幽默性和模糊性,儿童对童话的理解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非常丰富。语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童话作为载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
     俄国小说家邦达列夫说:“一个人打开一本书,就是在仔细观察第二生活。就像在镜子深处,寻找自己的主角,寻找着自己思考的答案,不由自主会把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敢精神与个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感到遗憾、怀疑、懊恼,他会哭、会笑、会同情和参与。”①学生作文其实就是用笔说话,就是要写出他们的真实情感。小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写套话、大人话,根本没有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文章贵在求真,童话为孩子找到心灵的栖息所——一个儿童的真实情感世界,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彩的情感提供了机会。儿童在学习课本中的童话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更多的童话,可以获得间接的生活积累,丰富对人生的体验感受,提高对生活认识的能力。
    童话的语言浅近、口语化,但并不等于平庸、苍白,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既通俗明白、晓畅而又有艺术的美感。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求达到150万字以上。童话对儿童的吸引力比较强,儿童通过童话作品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假设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那么他们在作文中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童话对儿童的吸引力比较强,儿童通过童话作品可以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开拓视野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小学生平时要注重课外阅读,学习文中好的词语、句式以及修辞手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写作时就会写出比较好的作文。而学生在学习童话时培养的想象力对写作文又有促进作用,因为丰富的想象力会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
(三)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小学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是:情感的表现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儿童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多变,激情占优势,心境的持续时间短;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高级社会性情感逐步发展。
    童话是以一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描绘了世界上一切情感:爱与恨、情和仇、喜和悲、乐与苦、敬与畏等等。儿童在欣赏和感悟童话时获得的情感体验丰富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在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中,他们体会到了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赞赏等等情感体验。这些体验的获得,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也是很有好处的。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进入光怪陆离的童话幻境,体验现实生活中未曾体验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从童话作家独具特色的审美个性、粗犷的美、幽默的美、抒情的美以及喜剧美、悲剧美……儿童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会使儿童的心灵日渐丰富,审美品位不断提高。
(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是在外界的刺激的影响下,人们在头脑中通过先前感知过的事物加工改造,是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它在人类认识客观、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创新精神。儿童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儿童惟有借助想象去解读童话。儿童比起成年人来,更喜欢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更富于创造性。在儿童对丑小鸭的遐想中,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中,在对动物们的生活的向往中,都是儿童的想象在活动。
    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 而且是最丰富、最自由的幻想, 因而童话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最好文学样式。童话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 让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自然地潜入儿童的思想之中; 而且童话有完美的大结局,能够增强儿童的信心,激发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对儿童认识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童话作品能把小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而诱人的世界,引导他们去向往、去思考、去奋斗。生动的形象,精辟的比喻,自由飞翔的幻想,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本来比较艰深的思想道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中小学生正是最富于幻想、想象力最旺盛的时期,童话作品中丰富的幻想与想象,正同他们的心理特征相吻合。教师要善于利用童话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文字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使儿童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和思维力。教师在课后应该向学生推荐更多优秀的童话作品,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作品,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
二、小学教材中童话的特征
(一)幻想和现实的结合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幻想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像。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不满足于模仿现实的本来形态,而按自己的需要来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作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达到一种升华,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作家利用幻想手段作折光的反射,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审美评价。
    例如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幻想和现实的典范。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小女孩手抓一把火柴,被活活冻死”的画面。而文中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想就是创造想象。作者根据小女孩身边燃尽的火柴梗,展开了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先后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小女孩的幻想充满着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最后跟着奶奶“飞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些都是借助想象虚构出来的,表现了穷人渴望摆脱黑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强烈愿望。
(二)拟人和夸张的运用
    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性。例如《小猫钓鱼》,小猫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不专心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同时,小猫爱吃鱼爱捉蜻蜓,又是猫这种动物的真实本性。这篇童话通过描写一只淘气的小猫,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两意的主题。
    夸张是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或某种特征,故意地夸大或缩小。如果童话里幻想的内容没有夸张就会失去光彩;童话形象如果没有夸张的修饰就会显得暗淡。童话往往具有讽刺性,但如果没有夸张就会失去锋芒。童话的话言如果缺少夸张,就会缺乏感受染力。如《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赤裸裸的皇帝,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但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因为现实中就有这种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虚伪、愚昧,导演了一幕幕谎诞的剧目。所以这种幻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象征的意义。
(三)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多样
    童话的语言具有一般的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性、形象性、含蓄性和音乐性等特征。童话的语言通过动物或人物之口来表达,这些语言来自生活发自内心,与儿童自身的语言比较接近。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很容易进入童话创设的情境,同文本进行对话,与童话作者和作品人物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
童话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象征三种。
1、夸张
    夸张是文学艺术中通用的一种艺术手法,童话的夸张不是对生活中某一部分简单而适度地放大或缩小,而是极度的夸张,全面的夸张。童话中精彩的童话人物形象往往是由夸张产生的。宝葫芦能说人话,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是拟人的夸张;豌豆公主能感觉的到40床垫被下有一颗豌豆,是怪诞的夸张;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是象征的夸张。
2、拟人
    拟人就是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
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
3、象征
    象征是童话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象征性的。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到童话人物的身上,然后又赋于他们以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
三、小学阶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调查实际的童话教学重存在的问题,笔者发放了200份问卷,发放的学校有9所,回收的有效问卷有189份。其中3所是四会市的农村小学,共发放70份问卷,有3所是四会市区的普通小学共发放70份问卷,两间是四会市区的私立学校共发放问卷60份。在农村小学回收有效问卷64份,回收率91.5%;在城市小学回收有效问卷67份,回收率95.7%;在私立学校回收有效问卷56份,回收率93%。
1.表一:你认为在童话教学中采用哪种方式最好?

选项
人数和比例
A按平常课文教
B进行各种形式朗读
C教师精讲
D让学生改写表演童话,配音乐和插图
人数
31
43
42
73
比例
17%
23%
22%
38%

2.表二:你在实际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什么?




选项  
人数和比例
A按平常课文教
B进行各种形式朗读
C教师精讲
D让学生改写、表演童话,配音乐和插图
人数
72
41
42
34
比例
38%
22%
22%
18%

3.表三:在教学童话时你最注重的是什么?




选项  
人数和比例
A注重朗读
B注重分析、精讲课文
C注重思想教育
D注重引导学生想象
人数
39
55
61
24
比例
21%
29%
38%
12%


4.表四:你会主动的阅读补充自身的童话理论知识吗?




选项  
人数和比例
A很少
B偶尔
C经常

人数
58
107
24

比例
31%
57%
12%

(一)在教学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表三可以看出,教师们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比例只有13%,大部分的教师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为例:同学们,去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答略)大年夜本来是非常高兴的一天,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有鸭、有鱼、有虾……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 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时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可以想象,在教师的强势引导之下,学生的体验将围绕小女孩的可怜而展开。教师只顾及分析小女孩不幸遭遇所反映出来的生存困境,而忽略了小女孩几次划火柴时产生的美妙幻想对于表达作品主题的深刻作用。像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教学,在童话的教学当中比比皆是。教师往往用简单的教条、空洞的说教如“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等作为童话教学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感体验: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后所产生的对情境的再现,对故事中人物的喜爱、同情和向往等美好的感情。这就限制了引导学生领会童话中的艺术形象,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师在童话教学时偏重于灌输知识
    从表三可以看出,教师们在教学时最注重进行思想教育。在童话教学时,教师们都注重思想教育和学习知识,却忽略了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
    请看童话课文《七颗钻石》的教学设计:
课文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每一次都是怎么变的?(教师让学生读课文找答案)第一次,水罐由木的变成了银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次读课文,交流讨论)后来,水罐为什么会发生多次变化?用刚才的方法,自学交流。
    很多童话的教学与上面的案例相同,只注重故事情节,忽视了其中蕴藏的深刻内涵。学生阅读了童话故事,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呢?教师总是利用童话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和传授一般的知识,这种目标上的强烈功利性直接导致了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即以成人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理性的分析和议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判断童话所表现出来真善美和假恶丑。
(三)很少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从表三可以看出,有38%的教师在童话教学时是按平常课文来教学的,只有18%的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表演和改写童话。教师面对文本,没有保持一颗童心和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觉去领悟、去体验,总是想着让学生来接受自己的知识与劝导,没有尽力激活儿童的阅读欲求。
    儿童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美妙。
    “儿童思维的最大特征是与原始思维相通的泛灵性”②。在儿童眼里,宇宙万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看见波涛滚滚的大海,会以为有个发怒的怪物藏在里面;看见天上的月亮会以为是一张脸。如果告诉儿童大海波涛滚滚是因为潮起潮落,并没有怪物在里面。告诉他们月亮的发亮是反射太阳的光,月亮是围绕着太阳转动。儿童不一定可以听得懂,也没有兴趣听这种“科学”的解释。
(四)教师在童话教学时“深入深出”
    从表三可以看出,有67%的教师注重分析、精讲课文和注重思想教育。
    童话语言具有通俗浅显、明白易懂的特点。可是,我们很多教师习惯于深入文本,习惯于微言大义。老师往往抓住一两句话大做文章,意图让学生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好多深刻的内涵。这样的教学童话,是完全违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童话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作品中的事件与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议论。因此,老师要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而不是硬拉着孩子的手把他们拖进自己所认为的“童话境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人与孩子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存在着不同那是在所难免的。童话中一些深刻的东西,可以留待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体验中去品味,去思索。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一步到位,孩子们对于童话的理解也有一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四、童话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童话教学这样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针对童话的文本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对策呢?
(一)在想象中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小女孩在擦火柴的过程中产生的幻想。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上册童话《去年的树》第一部分时,可以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大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为后面理解鸟儿与树分别的牵挂和经历千辛万寻找不到的悲伤情景埋下伏笔。作者描写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是为了表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再次让学生想像,鸟儿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想像中激活了思维,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它寻找朋友的脚步。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鸟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课文最后一部分,鸟儿和化身为灯火的大树告别的情景,引导学生第三次想像,想像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可能在想些什么?想像分别重逢,却不是原来的好朋友大树时,鸟儿又会说些什么?这样的想像将学生带到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想像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大胆创新,激发质疑,不通讲课文,只讲关键处
    很多童话作品,因为情节曲折的缘故,篇幅相对其他体裁的文章而言较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创新,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理解课文。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只讲关键处,不需通讲课文。
     一位教师在总结《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们的好奇心提问:“第二天小猴再下山时,它还会到什么地方,做什么呢?它的做事不专一的毛病能改吗?”这样的问话就牵动了学生的思绪,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再阅读的兴趣。
(三)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尊重个人阅读感受
     在“个性化”这个词日益被人们所关注的今天,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诊释“个性化”的内涵。但一般来讲,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解释的:“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以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教学活动。”③学生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会导致其解读方式的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实践。
    请看一则《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教学片段④: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说说你是喜欢小白兔呢还是喜欢小灰兔呢?
(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1:我喜欢小白兔,因为他自己种菜,有吃不完的菜。
生2:我也喜欢小白兔,他自己种的菜吃不完,还送给老山羊。
生3:我喜欢小白兔,他不像小灰兔那样懒惰,老向别人要菜吃。
(大多数学生都放下手,表示赞同,有几个还在举手,于是老师又叫了几个学生回答
生4:我喜欢小灰兔,老山羊来送白菜,小灰兔就去帮忙,他也是爱劳动的。
生5:我喜欢小灰兔,小灰兔有礼貌,老山羊送给他白菜,他说:“谢谢你”。
生6:我也喜欢小灰兔,小灰兔知道自己错了,就开始自己种菜了,他知错能改,应该表扬。
师: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有很多有点,那我们应该喜欢谁呢?
生(齐):我们喜欢小灰兔,也喜欢小白兔。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的见解,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前面三个学生都说喜欢小白兔,理由相当充分,符合编者的意图。但这位教师又叫了三个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都是喜欢小灰兔的,理由也充分。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有很多有点,那我们应该喜欢谁呢?”学生齐说:“我们喜欢小灰兔,也喜欢小白兔。”教师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还启发了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要全面去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表演童话
     儿童之所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但从表二可以看出,在教学时让学生表演童话的教师比例只有18%。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习惯对童话进行理性的“分析”,使那些生动的鲜明的童话形象被肢解了。学生随着教师的一步步“分析”而淡化了学习兴趣。因而童话教学切忌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要根据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来展开教学。
     一位教师教学《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先准备好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然后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小白兔”在“小猴子”的追赶下迅速跑回作为并摘下头饰。“小猴子”东张西望,什么也没找到,最后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通过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演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验。
2、改写童话
    在学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学习的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童话。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大胆想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通过这样的写作锻炼,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一位教师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充分利用文本,设计了两个想像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进行角色的换位,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他们心的感悟。一是在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时,给家人写一封告别信。二是在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让学生写一封报喜信。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续编童话故事。续编童话故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配音乐、图像来学习、写书评、给童话配插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做游戏、写童话日记等都是童话教学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童话教学不够重视,他们的童话理论知识还很缺乏,童话教学的方式比较陈旧。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童话教学的理论知识,需要多阅读古今中外的童话名著,采用多样的方式来教授童话,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一颗童心来教学,这样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的成长。
   
注释:
①张厚琴.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4):42-43﹒
②转引自韩进编著﹒儿童文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2﹒
③李如密、刘玉静﹒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9期﹒
④转引王泉根、郑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54-355﹒
参考文献:
[1]雷秀明.浅谈童话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1996,(06):16-17﹒
   [2]肖思平.童话教学方法谈[J].学会月刊,1996,(03):33﹒
   [3]张平平.童话教学谈[J].河北教育,2006,(05):31﹒
   [4]吴小梅.让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J].小学语文教学,2007.
   [5]邹小红.童话的文本特点及教学应对[J].湖南教育,2006,(02):22﹒
   [6]李宣平.童话教学的现实处境与理想追寻[J].湖南教育,2006,(21):21﹒
   [7]龚瑛.童话教学“四招”[J].湖南教育,2001,(23):27﹒
   [8]史桂荣.科学童话教学规律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02)﹒
   [9]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2000,(01)﹒
   [10]覃江梅.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价值[J].教书育人,2003,(10):13-14﹒
   [11]郝月梅.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N].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12]王泉根、郑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13]韩进.儿童文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附录:
1、《童话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湛江师范学院教科院的应届毕业生。因毕业论文的需要,正在进行一项有关童话教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请认真阅读问卷,根据您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作答。对您的支持由衷的感谢!本问卷采取匿名的方式,对填写人完全保密,请放心填写!
请根据您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想法做出选择。
    1.你认为在童话教学采用下列哪一种教学方式最好?
A按平常课文进行教学 B各种形式的朗读C教师精讲D让学生表演、改写,配音乐
2.你在实际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什么?
A按一般课文教B各种形式的朗读C让学生表演和改写童话D配音乐和插图
3.在教学童话时你最注重的是什么?
A注重朗读B注重分析、精讲课文C注重思想教育D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4.你会主动的阅读补充自身的童话理论知识吗?
A很少        B偶尔               C经常
5.你认为阅读童话理论知识对童话教学是否有帮助?
A  有比较大的作用          B没有作用           C 有一点,但作用不大
6.在学生表演后,你会用哪一种讲评方式?
A教师评             B学生自评            C师生共评
7.你会选择哪个时机让学生进行童话表演?
A教师不讲课文就表演  B讲完课文后再表演      C再讲课的中间穿插表演
8.你会为学生推荐童话吗?
A没有     B有一点,但数量不多              C推荐大量的童话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10:25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

遵循规律   优化策略   焕发童心——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话教学探讨
 
作者:姚维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把童话作为低年级学生的一种重要阅读体裁,深受儿童的喜欢。童话是一种虚拟文学,人物是虚拟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是虚构的。幻想是童话的重要特征,这一特点完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笔者认为教学童话时要遵循其文体独有特点和学生对童话的阅读心理,方能达成教学实效。
一、童话文体特点与低年级儿童学习规律的对应关联  
    儿童思维明显带有童话特点,童话可以把儿童带进一个超越时空的神奇境界,使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低年级儿童阅读心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童话阅读更像一种游戏——想象性游戏;二是童话阅读心理是一种满足精神的审美倾向。童话文体与儿童学习存在以下几种对应的关联:  
   1.人物形象虚构与儿童对话精神。对话理论认为,文本的主人公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恰好童话是把故事的主人拟人化,即把故事中的动物、植物和无生命的物体,有的还把自然现象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情感、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语言等。小语教材中呈现的童话故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自己去吧》《两只狮子》《夏夜多美》《小鹿的玫瑰花》《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北风和小鱼》等,其中很多是把自然现象和动物当人写。还有超人体方式出现,即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如北师大版教材中的《七色花》、《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等。这些人物形象虽然有着现实的影子,却是生活中所没有的,是幻想的产物。童话中的人物虚构,与儿童生活实际贴近,符合儿童与文本对话想象的审美心理,且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虚拟,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与文本对话,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同时,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时时体验着童话情节美,人物美和语言的美。  
    2.情节充满幻想与儿童幻想精神。童话借助想象指挥一切,创造一切,征服一切以达到心里的平衡;童话以新异性、神秘性、假定性吸引儿童;童话的幻想是一种整体的幻想,不是局部的一人一物,构成的童话世界是虚拟的、荒诞离奇的。如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风娃娃》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优美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这种情节融合了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具有现实意义,却又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反映。童话情节富于幻想与儿童幻想精神相吻合,因为儿童的各种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不足,很难对世间的千奇百怪的事情作出解释,童话故事以此促进儿童的想象。童话所提供的人物、故事乃至意蕴,都会唤起沉睡在儿童记忆中的一些东西,而出现兴奋、激动、感伤、同情等各种情感,学生的想象能力借之得以发展。  
   3.内容富有情趣与儿童游戏精神。童话是给儿童读的,是纸上的游戏,适应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兴趣,因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都是一些浅显的、生动有趣的,带有幽默和喜剧色彩的故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文中狮子王让动物们轮流当万兽之王,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大家反对,而小猴子却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方式过日子,受到人们的拥戴。由此,得出相互尊重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故事生动的语言和人物形象无不给儿童的快乐,同时张扬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我们知道,儿童的天性好动,特别低年级儿童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更不喜欢老师耳提面命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喜欢的是模仿性语言、行为和能够得到充分调动的游戏情境。所以,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儿童往往从游戏走向文学。


二、构建符合儿童童话阅读接受心理的教学策略  

    儿童的思维明显带有童话特点,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教学童话故事,就要遵循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童话的幻想性和游戏精神,摒弃对故事的理性分析(过分关注道德教育),根椐不同类型的童话来选择教学策略。  
   1.描出“形”——入情境  
    老师的描述,感知形象。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未形成,主要还是依靠接受性学习。儿童又正好是天生的幻想家,老师可依据他们爱幻想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时,配上音乐、图片,描述故事内容。运用描述的表象进行直觉的形象思维,引导儿童通过联想走进童话中的幻想世界。  
    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时,老师将描述语言导入:同学们,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青蛙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青蛙终于看到了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形象的媒体再现等形式,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使其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  
    学生的复述,再现形象。童话故事也是通过语言文字塑造虚拟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在感受童话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作者在童话人物形象中所寄托的人文意识。教完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再引导他们配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说,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语言描述上呈现。此时,“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学生有可能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言语能力。  
   2.读出“趣”——悟真情  
    入编教材的低年级童话,语言优美、明快、活泼,语言反复,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最适合朗读的体裁之一。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读的过程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  
    示范朗读,以情传情。低年级学生读的能力和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示范读更为重要。老师应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调为儿童示范读,充分展现童话的语言美和蕴含的情感,把学生吸引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他们能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  
    扮角色读,读中悟情。所谓扮角色读即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把童话中的情感在自己朗读中表现出来,有效地把情感融入读中。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落叶》时,学生扮小鱼、小燕子、小虫、小蚂蚁等角色,使学生沉浸在角色读的游戏中,享受投入自然怀抱的快乐。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调动了孩子已有的情感,激发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并且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情感发展打通了一个通道,一个人与落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这个童话的世界里,在真实的背景下,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获得了情感的飞跃。如《落叶》
教学片断(窦老师贴上一片落叶,扮演落叶,进行口语交际):  
  
生:落叶你好!(“小动物”用不同的方式和“落叶”交流)  
   
师:你是谁?  
   
生:我是小虫。(学生一边回答,一边表演着上前。老师出示课件——课文、动画)  
   
师:你好,小虫。快!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学生读)  
   
师:你是小虫,那么课文中的”小虫”就应改变成——“我”(学生回答),你把课文变成了你的话,这是你的创造,再请你再来读读。  
    师:又一片落叶落下来,有一个小动物过来了,(走近一学生)你是谁呀?  
   
生:小蚂蚁。  
    师:小蚂蚁,你干嘛坐在我上面呀?  
    生:我把你当作船呐!  
   
师:你坐在上面你看到了什么风景呀?  
    生:山、稻田  
    …… ……  
    分角色读,情思交融。对于童话中对话多的文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分角色读,把学生引入童话的角色中去,从语言、情感、思想的交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分角色朗读不是课本剧的表演,也不能是课堂教学的作秀,它应是实在的,严肃的,认真的阅读。学生只有在扎实的阅读理解基础上,才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正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才能自然地朗读、自然的表演、自然地流露。同样,台下的同学才能观察出朗读同学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情感、态度。  
  3.演中“悟”——化体验  
   
童话故事富有情趣,通过肢体扮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自然天性。用“玩”的方式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玩方式。再者,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演课本剧,情景中体验。所谓课本剧表演,即把童话情节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表演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故事的重点词语,用神态、动作来表现,把重点词语的“神”外显,引导学生“演”中“悟”,“悟”中“演”。其形式自由,方法灵活,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培养阅读兴趣,张扬个性的效果。  
    角色替换,模拟中体验。角色替换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替换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把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情感出于内心,而外显于动作。这样的“游戏” 让学生体验人物情感,使课堂充满情趣。再举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落叶》片断: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说一个词语,你们就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有一个要求,看谁的动作有创造,谁动作美!   
   
师:蚂蚁“爬”。(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小鱼“游”。(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生:小鱼“藏”。(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师:燕子“飞”(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比如,你们表演小鱼“游”过来,有的这样…有的那样……(教师模仿学生不同的动作)  
    师:真有意思!还想表演一次吗?看谁反应快、动作美!准备。   
  
师:现在比谁做得快!我只说一个字。   
    师:爬、游、飞……(学生表演)   
    师:躲!(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在理解课文中“爬、坐、游、飞、躲、藏”几个动词时,窦老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做相应动作进行感悟和体验。此时的课堂已俨然成了一个小小动物乐园。大家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动物们有落叶相伴时那种有趣、好玩的感觉,愉快、幸福的心情。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的游戏去直观地感悟,而并非作生硬的解释。  
   4.改中“移”——融读写  
   
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想象力“敏感期”,对于讲述童话故事,喜欢加入大量的想象。在教学中根椐低年级儿童爱想象的特点,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续编或改编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儿童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有对文本的主人公打抱不平,也有对其行为有疑议,还有对故事的发展所“期待”,所以学生往往有这种改变结局或续编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可因文本而异抓住这种教学机会,让学生改编故事的结尾或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这样的活动还可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情节美,也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宁波一小学“童话”教学演绎童心童性童趣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新闻现场
  中国宁波网讯 2007年起,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尝试实施“童话化”教学。所谓“童话化”教学指的是,教师童心化、课程童性化、教学童趣化、环境童话化和活动童真化。经过5年的探索,如今“故事”的元素弥散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校成了“童话故事场”。师生们正在故事中体验快乐、体验幸福、体验成长、体验创造。
  学生爱给老师起“外号”
  走进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记者马上被走廊墙壁上色彩斑斓的连环画所吸引,这些连环画的创作者就是学校的学生们,连环画布满了整条长廊,描述了某个童话人物或者童话故事的场景,这也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童话一条街”。
  记者环绕校园走了几圈,发现校园还有许多地方都会“说话”。班级黑板上有童话主题的板报、教室里有童话小书柜等。
  “起初,童话教学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小学课堂。”校长王雷英说,如今童话教学已经在每个年级进行,并且渗透到每门课程。我们希望给予孩子童话般的视角,让他们感受童年的丰富多彩,感受世界的真善美。
  王校长介绍,学校新一年级的所有教师都能有一个“童话化”的形象代表,由学生们讨论决定。比如学生们称数学老师为“熊猫博士”,称语文老师是“智慧仙子”,称音乐老师是“百灵鸟”等。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班级中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取一个童话形象代表的称呼。“我喜欢喊老师的‘外号’,感觉和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学生小林说。
  童话让课堂散发魅力
  “今天上课老师让我扮演韵母u宝宝,徐老师扮演声母妈妈,我们要找到妈妈,和她手拉手组成整体认读音节。”李乐同学正和妈妈描述着当天语文课上的情景,小家伙觉得课堂上能做游戏新鲜又有趣。
  “我能明显地从孩子眉飞色舞的描述中感受到她的快乐。”李妈妈说。
  学校老师介绍,不但是语文课,学校的数学课、体育课、音乐课上都渗透着童话元素。王幼君老师的数学课上正准备教乘法的初步认识,她是这样开场的:“小猴子到外婆家做客,它看到外婆家的地上有9堆桃子,每堆5个,外婆说,你知道这里有多少桃子吗?说对了,全给你吃,小猴一个个地数,很费劲,急得都要哭了,小朋友你能帮帮他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
  美术课中,老师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话绘画作品,模仿临摹;英语课上,则借助童话歌谣代替机械的语言操练,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兴趣……
  据了解,几年来学校还尝试通过组织童话剧表演、童话本展览、童话故事接龙等系列活动,将说、画、看、编、演伴随着童话的特质感染吸引学生。
  师生一起创作童话
  胡海翔是学校的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28年,一直推崇学生多看童话。就在去年,胡老师花了半年时间,自己创作了4万字的童话故事——《“姊妹”公主》。王老师选取了白雪公主、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十多位经典童话人物,将其串联编写成一个全新的故事,共有八章。
  《“姊妹”公主》已经成为校内读物。当胡老师第一次把《“姊妹”公主》给学生们看的时候,孩子们兴奋极了。“我已经看了5遍了,真有意思。”很快,这本读物被班里学生推荐给了其他班级的同学,还有不少学生家长找胡老师要这本读物。
  “让学生直接与作品的作者面对面,能使学生的心更快贴近作品,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意义。我希望自己即是故事的作者,又是阅读的引导者。”胡老师说。
  在胡老师的引导下,班里24位同学都开始学习写童话,同学们还把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博客中展示。504班谢祯妍写的“水晶球的秘密”就被放在学校博客首页的“热点文章”。
  “写童话不但让我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让我有了很好的阅读习惯。”谢祯妍说,她会一直把童话写下去。 东南商报 吴 彦




老师有“外号” 学生是主角
广济中心小学“童话”教学乐融融
海曙新闻网   2012-03-15
  海曙新闻网讯(朱尹莹 王瑶) 教师童心化、课程童性化、教学童趣化、环境童话化和活动童真化。从2007年起,广济中心小学尝试实施“童话化”教学,经过5年的探索,如今“故事”的元素弥散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校成了“故事场”,师生们在故事中体验快学习。
  “起初,童话教学主要针对一年级新生,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小学课堂。”校长王雷英介绍说,如今童话教学已经在每个年级进行,并且渗透到每门课程。我们希望给予孩子童话般的视角,让他们感受童年的丰富多彩,感受世界的真善美。
  在广济中心小学的走廊墙壁上,色彩斑斓的连环画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连环画的创作者就是学校的学生们,连环画布满了整条长廊,描述了某个童话人物或者童话故事的场景,这也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童话一条街”。
  学校一年级的所有教师都有一个“童话化”的形象代表,由学生们讨论决定。比如学生们称数学老师为“熊猫博士”,称语文老师是“智慧仙子”,称音乐老师是“百灵鸟”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给班级中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取一个童话形象代表的称呼。“我喜欢喊老师的‘外号’,感觉和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学生小林说。
  老师们上的课自然都渗透着童话元素。美术课中,老师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话绘画作品,模仿临摹;英语课上,借助童话歌谣代替机械的语言操练,培养学生语感,或者让学生视听英文原版童话故事,在让其模仿着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胡海翔是学校的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28年,一直推崇学生多看童话。就在去年,胡老师花了半年时间,自己创作了4万字的童话故事——《“姊妹”公主》。胡老师选取了白雪公主、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十多位经典童话人物,将其串联编写成一个全新的故事,共有八章。如今《“姊妹”公主》已经成为校内热门读物。
  “让学生直接与作品的作者面对面,能使学生的心更快贴近作品,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意义。我希望自己即是故事的作者,又是阅读的引导者。”胡老师说。在他的引导下,班里24位同学都开始学习写童话,同学们还把自己的作品在班级博客中展示。504班谢祯妍写的“水晶球的秘密”就被放在学校博客首页的“热点文章”。
  据了解,学校还尝试通过组织童话剧表演、童话本展览、童话故事接龙等系列活动,将说、画、看、编、演伴随着童话的特质感染吸引学生。学校每周都会组织教师进行童话化教学的交流培训会,每学期开学起亦会组织集训。
稿源: 海曙新闻网  编辑: 朱尹莹





小学语文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
———童话及童话教学

○刘武德(吉安地区教研室) 文体教学研究

46江西教育1999年第10
文献出处
江西教育,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幻想采取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假想故事。它常常把动植物、无生物作为人来写,赋予人的语言、动作、性格、感情等。童话展示了奇妙的世界,深受小朋友的厚爱。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童话课文有27,这些童话课文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人物童话。如第10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类童话主要是揭露黑暗,同情善良,歌颂勇敢斗争的精神;一类是动植物童话。如第二册的《三只白鹤》,第三册的《小兔和树的对话》。动植物童话又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如第三册的《骆驼和羊》、《狐狸和乌鸦》、《小马过河》等;另一种是通过一个故事介绍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这种童话又叫科学童话。如第二册的《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等。
童话课文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充满丰富的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小壁虎借尾巴》就是向学生介绍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和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如果文章没有幻想,仅仅对生活作真实的描写,读起来必然索然无味。作者运用幻想手法,虚构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过程,读起来生动有趣。童话中的幻想虚构不是胡编乱造,有现实生活作依据。壁虎与鱼、牛、燕子的尾巴的不同功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所以这个童话才具有科学的价值。
2·拟人化的描写。童话常把动植物和无生物“人格化”,描写的物体会说,会做,会想,有感情。《小壁虎借尾巴文中的壁虎被蛇咬断了尾巴以后,觉得“没有尾巴多难看哪”是人的情感,它去借尾巴时说话很谦虚有礼貌,是人的行为、语言。拟人化的表现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3·故事有头有尾。童话故事大多数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少童话在叙述过程中使用反复的手法,就是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讲述。例如《小壁虎借尾巴》,反复出现了三次“借”,三次对话,但每次“借”的地方、对象不同,所要介绍的动物尾巴的作用也不同。第一次在河边向河里的小鱼借尾巴,小鱼不借,要用尾巴泼水;第二次在树上向地上的黄牛借尾巴,黄牛不借,要用尾巴赶蝇子;第三次在房檐下向燕子借尾巴,燕子不借,要用尾巴掌握方向。鱼是水里游的,黄牛是地上走的,燕子是天上飞的,三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也各有不同。故事反复三次,读起来却无重复罗嗦之感,反而觉得趣味无穷。
我们明白了童话课文的基本特点,就能更好地把握这类课文的教学要点:
第一,指导学生逐步掌握阅读童话的方法。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童话仅有一篇,26篇是动植物童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分清课文是说明道理的还是介绍自然知识的;弄清说明什么道理,介绍什么自然知识。另外根据年级的要求,教材的特点,教给具体的学习方法。童话学法的指导,要从学第一篇课文起动,不断提高深化。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结构相同,句数相等,句意相似。每段四句,第一句写小壁虎来到什么地方,第二句写看见谁在干什么,第三句借尾巴,第四句写不能借,自己要尾巴有用。教学时可采取“教一段带两段”的方法,即重点指导学生学第3自然段,还有两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学法,读文、思考、讨论解决。
第二,引导学生分辨童话中的真实部分和虚构部分。童话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幻想、虚构,教学时要处理好幻想与真实、虚构与现实的关系。要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分清幻想、虚构部分和真实、现实部分。如《小壁虎借尾巴》,讲小壁虎想借尾巴是虚构的,写动物的对话是虚构的,写妈妈告诉小壁虎的话也是虚构的。但写小壁虎能到处爬是真实的,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功能是真实的,还有小鱼、黄牛、燕子等尾巴的作用也是真实的。这样,学生可以领悟童话的特点,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其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第三,重视指导朗读和复述。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保持了口语的特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积极作用。如《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与小鱼、黄牛、燕子的对话,非常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口语特点,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语速缓慢,语气亲切,就像自己在述说,在与人交谈。另外读的形式可以变化:轻声读、对读、引读、分角色读等,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的能力。童话是富有幻想的故事,因此可启发学生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教师可用引发提问:小壁虎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没有借到尾巴,它还可能向谁借尾巴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这样能起到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14:53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课题研究









《小学中年级童诗童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转载)  
2010-10-07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文学教学”或适合于小学生阅读欣赏的童诗童话创作教学活动,正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感与人格发展关键时期与敏感期,情感细腻、联想丰富,心灵纯洁,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发展期。通过儿童诗歌和童话教学创作活动,提高学生提炼素材、创设意境、品味言语、运用语言等作文能力,而且在这样一次次的实践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准确优美的语言运用和欣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童诗   童话    教学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我们带入了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科技进步必然会推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同步发展,并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而言,其对学生的发展目标的设想也必须紧跟时代价值观念变更的步伐,在满足社会的工具性目标的同时,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撒下人文精神的种子,并促成其生根发芽。以“让童诗童话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让儿童文学唤醒沉睡于孩童心灵深处的善性”为理念,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教育。



              
             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文学教学”或适合于小学生阅读欣赏的童诗童话创作教学活动,正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曾说“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恰恰是体现在人文素质上,而人文素质体现在他的文学修养上。文学素养可以说是涵盖了一个人的各方面的素养与修养,正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最终体现。而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又正是其童年时代从儿童文学的接受、理解开始的
            显然,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转轨以及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等跨世纪的工程中,儿童文学的普及教育将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因此,王教授大声疾呼:“为中国的素质教育计,为亿万少年儿童的发展计,儿童文学应尽早独立出来才好!”
            同时,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感与人格发展关键时期与敏感期,情感细腻、联想丰富,心灵纯洁,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关键发展期。而儿童文学与诗歌等人文精神的载体也充满了情感的空灵与丰富的想象。尊重情感的自由,才能有真挚的情感抒发,而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化的情感共鸣。显然,人文教育需要从小学阶段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撒上人文精神的种子。叶澜先生曾讲过要让中小学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工具性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生命的真实境况中来。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上个世纪90年代,同志先后发出要重视“三大件(长篇小说、电影、儿童文学)”和“出版更多优秀作品,鼓舞少年儿童奋发向上”的指示,既极大地鼓舞了辛勤耕耘在儿童文学园地的广大园丁们,也吸引了一批成人文学家们加盟儿童小说创作,同时,在中国作家协会、各地作协和少儿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扶植和培养下,陆续涌现了一些有才华的青年儿童文学新秀。进入新世纪的最近三两年,中国儿童文学更是跨入了艺术探索的新时段。
                
            张扬人文精神和儿童生命关怀的儿童文学写作成为主流。近几年来,大部分作家坚持严肃的人文写作姿态,他们的创作以关注儿童的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为立足点,以古典主义的情调、浪漫主义的语言、现代的儿童观来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极力张扬作家的理想主义和个性主义,把幻想的、唯美的、纯净的儿童本质还给儿童,让儿童在符合自己思维和想象力的空间里寻找快乐。这种占主流地位的儿童文学创作不排斥儿童文学的游戏意味,更不放弃人文关怀的承诺,既关注儿童的当下生活,也关注儿童的历史生活,还勾画儿童未来的生活蓝图。有人称这种创作为“人文写作”,其内涵是张扬一种更为广阔和深远的人文关怀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写作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针对这一建议,笔者认为在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儿童诗和童话的写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首先是他们极富想象,令人忍俊不禁的无忌童言,让他们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再次,他们持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形象思维异常活跃,那好奇的眼睛,纯真的心灵常常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捕捉、发现和探索,然后不经意地去表达能打动他们心灵的东西。第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如今三五岁的孩子,在家长、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会背很多古诗、儿歌和儿童诗,初步养成了读诗的兴趣,初步领略了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进入小学后,识字量渐加,在大量诵读琅琅上口的诗歌后,让他们尝试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儿童诗和童话的写作,不会是件困难的事。
            因此,课题组成员认为在小学阶段适当开展儿童诗和童话的教学和写作活动,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音乐感、节奏感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开设儿童文学欣赏课和创作课,构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2、创立儿童文学社,为学生儿童诗歌和童话的创作提供平台。
            3、把教学成果和学生作品集结成书,汇编《童心写真》。
            4、学生的思维、想象、创造、欣赏、写作能力高于同年龄水平。
            5、能把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用诗的语言和形式记录下来。
            6、能根据要求编写童话故事。创作的主要方式有:(1)看图编童话故事。(2)根据所给的词语编写童话故事。(3)续编童话故事。(4)自由想象创作童话故事。
            (二)研究内容
            通过儿童诗歌和童话教学创作活动,提高学生提炼素材、创设意境、品味言语、运用语言等作文能力,而且在这样一次次的实践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准确优美的语言运用、欣赏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对象:三年级3个班的学生和四年级3个班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实施行动方案。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4年6月――9月)
            (1)确立实验班和实验老师。
            (2)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建设一支具有文学素质的教师队伍。
            (3)拟定实验方案。
            2、实验阶段(2004年10年――2005年9月)
            (1)开设童诗童话欣赏和创作课。
            (2)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歌和童话故事。
            3、总结阶段(2005年10月――11月)
            (1)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2)把学生的作品编写成《童心写真》作文集。
            (3)撰写结题报告。
            五、具体操作措施和策略
            操作措施:
            (一)培养教师
            童诗童话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教学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创作活动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制定了“请、学、研、写”的教师培养方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和童话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研”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教学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以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相互沟通等能力。“写”就是要求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
            (二)营造氛围
            我们在2003年就成立了儿童诗歌和童话故事写作兴趣小组,开始了童诗童话教学改革,已经有多篇学生习作在各级报刊发表。学校的阅览室特为学生订阅了几十种少儿报刊,每天中午开放2小时,这里成了学校最热闹却又最宁静的“活动室”。据负责借阅的老师统计,每天到阅览室的人均占全校的30%以上。每个课题组成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引进大量的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通过背诗星级评比、读书笔记摘录、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会、童话故事大王比赛等各种读书读报活动,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这些活动为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1、开辟班级专栏
            在班级的黑板报或墙报中开辟一角为收获园,每天更换儿歌、童诗或童话,要求学生熟记或背诵,也用来展示班级同学的优秀作品。
            2、布置童诗画廊
            把儿童诗和童话与学校的儿童画特色结合起来,用文配画或画配文的形式布置在走廊中,并且定期地进行更换。
            3、评选作品大奖
            每学期对学生发表于报刊上的诗歌和童话作品进行评奖,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
            4、举办校园文化节
            每学期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节,开展诗歌和童话创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教学观摩活动、童话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邀请电台节目主持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到场进行指导或评判。
            (三)立足教研
            1、开展教研活动
            课题组内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2、邀请专家,指导实践
            在实验阶段,我们将不定期邀请江山市教科室、教研室的专家和课题组顾问来校进行指导,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对课题方案作进一步科学、规范的调整,并对实验过程作悉心指导。
            具体做法:
            (一)童话创作教学:
            1、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童话的突出特点,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童话。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是编写童话的主要核心。孩子们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他们所想象的内容一般是以具体的东西作为依据,如拿扫把当马骑,拿长板凳开火车,看见月儿说像小小的船,还能想象到自己可以在月亮上做游戏……一旦失去了这些具体的东西,他们的想象就丰富不起来了。所以我们因势利导,利用图片、实物等较直观的教具来引导他们先仔细观察,并教会观察的方法。如有次序地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重点等。注意了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儿童的头脑中“存储”的感性材料多了,思维打开了,想象的内容就丰富起来了。
            2、遵循从说到写的过程。
            在每次动手写童话之前,我们都安排学生先说后写。因为在口头编写的时候不会受到汉字的约束,让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还可以让老师在听的时候能及时点拨,用时也会发现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如何。口头编好了,写下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说的方式主要采用语言训练的大面积说,不局限于几个学生,全班个个说,大声说,大胆说,同桌说,自由说,能干的可以边说边演,形式不限,只要人人开口说,内容越标新立异越好。为了调节气氛,还可以全班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人说几句,边说边补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完成一个童话的编写。
            3、采取多种有趣的训练形式。
              (1)续编童话故事
            续编童话故事是培养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根据童话的内容,学生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构思新的故事情节,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童话的结尾可以用来给学生进行训练。
            最常用的以《狼和小羊》、《坐井观天》为多。在教完《坐井观天》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果青蛙跳上了井口,哪又会怎样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青蛙跳出井口来发现农村已经大变样了,到处是新楼房,家家屋前是花园,屋后是果园,它迷路了。”有“青蛙跳出井口来看到天真是无边无际,它相信了小鸟的话,和小鸟成了一对好朋友。”也有“青蛙跳出井口被人类捉走了,演绎了一场青蛙历险记,最后回到了它的家---稻田里……”孩子们的想象在此得到充分发展,表达能力也在训练中得到加强。
            (2) 看图编童话故事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动物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抓住这个特点,可以用直接出示图片或用幻灯或用电脑演示出一只小动物,如小白兔。然后有顺序地出现一些相关的画,如有顺序地出示草地、树林、太阳、蘑菇、小鸟、一条河、一只大灰狼、兔妈妈及一些动物。每增添一个画面,就让学生进行想象练说,到最后一个画面出现后,一个“小白兔与大灰狼”之间的故事就在孩子们独特的构思中慢慢形成了。
            (3) 仿写童话故事
            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过程。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就接触到不少课本里的童话故事。这为训练提供了模仿的机会。以《小壁虎借尾巴》来仿写《小兔子借耳朵》、以《美丽的公鸡》仿写《骄傲的小花猫》……同时,也可以借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书、卡通片来仿写。情节可以有所改动,但要将事情的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一段时间的训练,基础中上的同学都能利用掌握的知识开始自编一些童话了,而且构思往往让人惊讶不已。
                (4)自由编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情节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中,让孩子们的潜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训练的目的。孩子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所有的东西都有灵气,有生命。所以,在训练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想象王国自由遨游,怎样想就怎样写,鼻子、嘴巴、耳朵、牙齿、舌头会互相争功;铅笔、书本会捉迷藏;柳树会跳舞,小花会唱歌;小鸟会变魔术;森林里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音乐会……当你被孩子们带入童话世界时,你不得不惊叹,他们的世界如此美丽。
               以童话的形式打开作文大门,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感情,全部智慧去写
            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二)儿童诗教学模式:
            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了赏析、仿作、创作、采风四种教学模式。
            (1)阅读赏析
            即通过对优秀诗作的阅读、欣赏、分析,促进学生理解诗作的主题、意境、思想感情、语言艺术、写作方法等,以达到学生训练语言,积淀学生诗情的目的。
            教学流程:
                        真情赏
                        资料收集时   
                        精读领悟
                    感情而发
            (2)感悟仿作
            即通过对经典诗作的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并通过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
            教学流程:
                        例作选取
                        诗情剖析
                        同类仿写
                       深化迁移
            (3)脑力激荡
            即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写出诗作。
            教学流程:
                        词语铺垫        
                       思维发散
                        情感激发
                        创意抒写
            (4)采风创作
            即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体验生活,然后自主取舍素材,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流程:
                        确定主题
                        实地采风
                        诗情提炼
                        真情抒写
            学校在每年五月份举办诗歌节。通过开展诗歌朗诵会、原创诗歌大赛、诗配画比赛、名家诗歌讲座、诗歌手抄报比赛、诗歌教学展示等活动营造校园中浓浓的诗教氛围。还开展校园十佳小诗人评选、校园诗歌奖评选、校园吉尼斯诗歌擂台、背诗大比拼等主题活动。这样的主题活动为孩子诗情的飞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纵深的空间。
            七、研究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让童诗童话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让儿童文学唤醒沉睡于孩童心灵深处的善性”,这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念。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内化的形式,以童诗育人,以童话育人,这种新颖的德育教育方式能寓教于乐,突破了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强制训练。事实证明,经受童诗童话洗礼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都有高尚美好的心灵。整个校园内,有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个个举止文明,谈吐优雅,勤奋好学,乐于助人。诗歌和童话教学还促进了学生智育、美育的发展。自开展实验以来,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远远高于同年级其它班级。
            1、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高
            我们在2004年6月和2005年10月分别做过一个调查:
                  班级年份人数课外读诗写儿童诗课外看童话写童话故事
                  三(1)20045910%2%33%15.3%
                  20055996%83.3%94.7%89%
                  三(2)20045813.1%4.5%29%20.4%
                  20055897.2%92.6%92%91.8%
                  三(3)20046118.6%5.5%42.3%38%
                  20056194%98.2%98%91.1%
                  四(1)20046025%13.6%37.5%39%
                  20056095.5%98.2%95.3%91.8%
                  四(2)2004  6334.5%22.7%27.9%25%
                  20056398.5100%89%91%
                  四(3)20046032.4%28.3%48%51.4%
                  20056098.1%98.2%98.2%93%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说明,通过童诗童话教学,学生写儿童诗和进行童话创作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甚至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首届五月风文化节的原创诗歌童话大赛中,共收到300多篇作品,最后推荐了80多篇进行学校级评奖。
            随着诗歌、童话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歌和童话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如毛睿轩的《童心》:我的心里有许多宝藏,/却找不到打开心房的钥匙。/爸爸、妈妈、老师,/都想找到这把钥匙。/钥匙总跟他们“捉迷藏”。/我的脑海里有只小船,/不停地在随风飘荡。/爸爸、妈妈、老师,/都想做小船的掌舵人,/他们都无法上船进舱。/谁能知道,/宝藏还要埋藏多久,/小船将要驶向何方……/这是一首充满情趣的小诗,一口气读下来,一个聪明、任性又有点狡黠的孩子,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令人不禁赞叹:多么美的童心,多么纯的童趣,多么妙的童真!郑琳凯的童话《春天来了》,表现了动物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德,非常感人,虽然笔调还显稚嫩,但从中折射出人性之美却令人感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在这悄无声息中无疑体现了人的修养和品质。
            2、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发展
            创造能力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能力,它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童诗童话课程的教学,无论是阅读赏析、仿写,还是思维训练、写作,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通过课题研究,实验班的学生人人读童诗童话,个个写童诗童话,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自2004年来,学生每年创作300首以上的作品,这些优秀作品除了在学校的校报、宣传栏和教室的习作园地发表以外,还有70多篇作品在《作文评点报》、《小学生作文》、《少年科普报》、《小学语文报》、《农村孩子报》、《少年报》、《小天使报》、《小学生天地》、《小学生世界》、《小学生时代》、《小学生学习报》、《小猕猴》、《小学生》、《提前读写报》、《起步作文》、《小学生阅读报》、《衢州晚报》等全国二十余家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另有20多人在各级征文中获奖。其中祝雨薇同学的《骄傲的熊猫》获《起步作文》“童话故事大家写”征文比赛铜奖;郑琳凯同学的《小熊的新晚会》获中华少年文艺家优秀奖;同学的《可爱的乌龟》获全国少年“成才杯”作文创作竞赛二等奖;周至煊同学的《老鼠逃命》、宁航同学的《鼻子和嘴巴》获“创新杯”第二届全国青少年作品大赛一等奖;在衢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城中杯”写作大赛中,姜梦佳同学获得一等奖,郑洁同学获得二等奖;姜梦佳同学被评为《衢州晚报》优秀小记者。
            诗歌和童话创作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的能力,另外大量的发表与获奖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3、学生的个性特长不断完善
            童诗童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又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不同的要求,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班级文学之星、学校文学之星、南小校报、红领巾广播站、市电台的“校园麦克风”栏目等载体定期推出学生优秀作品,使一些校园小诗人、小童话作家脱颖而出,他们都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诗作。我们所设定的班级、学校、社会三级评价机制,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评价,受评价激励,他们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随着童诗童话教学的实践,我们的教研活动也随之展开。隔周一次的课题组成员教研活动成为老师们阐释诗意,放飞想象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促进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前课堂中缺乏的诗意和人文关怀,开始漾荡在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性和创意。课题组老师的语文课中诗情弥漫,想象翩翩,有浓浓的文学气息,课堂焕发出人性的光华。
            毛园丽老师在全市公开课教学中执教童话《纸船和风筝》,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在十周年校庆教学观摩中执教童话《从现在开始》,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形、声结合,让听课老师领略到了毛老师的课堂教学魅力。姜敏老师多次承担市、镇级的公开课和送教下乡活动,2004年11月到四都送教,所执教的童话《小熊住山洞》一课更是赢得了满堂彩。郑晓霞老师在市“走进新课程”研讨课中执教的儿童诗《比尾巴》让人耳目一新。郑娟娟老师多次承当镇语文教学公开课及送教活动,深受好评,她执教的童话《夏夜多美》运用“听童话——读童话——讲童话”这一模式组织教学,将景美和情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受到一次人性美的洗礼。
            2、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在教学同时,老师们也自然地把童诗童话教学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们教科研的能力。郑娟涓老师开展了《让童诗走进语文课堂》的课题研究,严莹燕老师开展《儿童诗阅读教学的方法与途径》的课题研究,姜敏老师开展了《童话创作的教学方法与途径》的课题研究,姜晓燕老师开展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课题研究,他们的研究既渗透了童诗童话教学与学科的结合,也为课题的开展和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实践验证。课题组老师还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在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课题组五位老师撰写的论文3篇获得二等奖,2篇获三等奖
            ;陆慧芳老师的作文教学论文《怎样写好游记》在《少年科普报》发表,教学设计获全国三等奖;毛雪飞老师的《陪孩子一起阅读》在《小学教学参考》发表,《那年夏天我成为老师》在《衢州教育》发表;严莹燕老师的《我的老师》在《衢州教育》发表,《大雪无痕》在衢州日报发表。为了给学生做示范,老师也尝试儿童诗的创作,
            并有10来篇诗作在《学习方法报》、《孩子天地》、《儿童诗》等报刊杂志发表。
                                                   
            参考文献:
            1、《童诗童话》    叶昂龙   郑志刚主编   宁波出版社出版
            2、《逃逸与守望——论九十年代儿童文学及其他》  方卫平著   作家出版社
            3、《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  周晓波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4、《儿童文学原理》  蒋风 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5、《儿童文学教程》  蒋风 著   希望出版社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21:14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综合性学习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zOTEzODI4.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zOTEzODI4.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zOTEzODI4.html

视频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4:24:23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校本教研案例
童话,让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市实验小学举行主题式教学研讨活动
[日期:2009-11-05]来源:嘉兴市实验小学  作者:吴丽佳文 何宇青摄



    “听!一只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充满童趣的语言,引人遐想的画面,这便是来自实验小学西校区四年级语文教研组为我们呈现的教学研讨课——《去年的树》。
    为了深入探讨童话教学如何实现语文价值,让童话教学真正上出童真童趣的味道,本学期,西校区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童话解读,童话演绎的方式为我们完整地呈现了童话教学的两个连贯性课例。本次主题式教研活动由陈洁和吴丽佳两位老师共同承担课例展示的任务,全组老师共同参于了磨课和评课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打磨,两位年青老师以独立而又连贯的方式完成了《去年的树》的两课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陈老师紧紧抓住“好朋友”的文本线索,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围绕童话教学的语言特点,着重本课对话教学,带领学生品读感悟,入情入境地理解文本内涵。吴老师的课则以第一课时学生通读理解文本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的复述能力,将课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的语言,在语言表达到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绎童话,进一步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的欲望。
    童话充满了表演性,故事充满了趣味性,童话中往往出现的人物众多,每个孩子理解的角度也不同,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在表演中体会情感,在想象中塑造个性,这也将成为西校区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实现童话教学语文价值的努力方向。










行走在童话阅读教学研究的路上
台东六路小学童话阅读教研月 来源:青岛台东六路小学 2012-03-28




    青岛新闻网讯 三月是台东六路小学童话阅读教学研究主题月,学校选取童话类文体展开教学策略研究,举全校低中年级语文教师团队教学研究之力,聚焦童话阅读教学,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教学方法。
    在主题研究月中,学校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为主要研究途径,梳理了五大板块的研究内容:课堂教学策略阐述及教学片断举隅、课例教学设计、童话有声读物优质资源包建设、引桥型课程童话阅读篇目荐读、童话“画、编、演”实践活动。引领老师们在级部组内形成研究之风,在教材研读和教学磨课的基础上,突出童话阅读教学的特质,提炼、总结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构建成熟的童话阅读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初步建立了“情境、情趣、情智”童话阅读教学策略,力求在课堂上创设童话学习的情境氛围,突出童话学习的情趣意味,实现童话学习的情智效益。以“情境、情趣、情智”凸显童话阅读教学的特质。在课外拓展中,实施课程带动策略,将童话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为学生呈现一个更加开阔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童话作品,或用耳朵听,或用眼睛看,或者自己画、自己编、自己演,以自己的方式与童话相近相亲。学生把入心的文字、故事以绘画、创编、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是对童话阅读教学效益最成功的检验。
    行走在童话阅读教学研究的路上,一路思考,一路收获。(台东六路小学 潘剑剑)







小学语文教研组“童诗童话”专题特色教学拉开序幕

本学期,应行久外语实验学校小学语文教研组“童诗童话”专题特色教学序幕娓娓拉开,围绕“童化童诗,童化童话”这一主题计划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研活动。

一、携手共进,定期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针对于童诗童话教学的难点、重点,组内教师通过学习、整理、归纳,撰写心得、论文,定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周丹妮老师《当童话与童年相遇》、俞晶晶老师《
抓特点,寻方法,组织童话教学》、陈华娣老师的《童话特征与审美主体想象力培养关系的研究》,为之奠定理论基础,共同携手摸索童诗童话教学的新步阶。
二、稳中求新,探索童诗童话教学新课堂。学期初,组内成员围绕“童诗童话”这一专题一一上报了“四课”篇目。目前已呈现的课堂有语文书中的童话篇目:诸洁垠老师的《陶罐和铁罐》、虞婷老师的《巨人的花园》、周丹妮老师的《坐井观天》、褚萍萍老师的《酸的和甜的》个个精心准备,课堂上高潮迭起,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又一个有趣而新颖的语文童话世界。同时还共同探讨、推出了俞晶晶老师的《创编童话故事》,根据一幅图、一首童诗一步一步循循善诱,从而改编成一个童话故事,教学形式别出心裁。课堂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一个个都插了想像的翅膀,遨游在童话故事王国。
三、形式多样,引领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童话世界是个快乐的天地,为帮助学生了解童话,促使他们喜爱童话,在校内刮起一阵品童话、唱童谣、写童话、演童话的旋风:编排、推荐名著导读(童话专题),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接触;推荐经典童话影片,提升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指导学生把童话故事改编成短剧,形象体会童话的美妙;举办童话创作大赛,培养写作兴趣。其中,已指导、推荐了55篇创意作文,参与语文报的征文比赛,现也正着手11月份我校于《宁波晚报》小记者报的“童诗童话”专栏,并计划在学期底将学生的优秀童诗、童话作品选出来,编印成文集。
一切活动正井然有序、如火如荼地开展,语文教研组的成员们也将继续探讨、摸索“童诗童话”新模式,为之献计献策,力求打造精品教研为学生敞开一片想像的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6:34 , Processed in 0.1535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