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民院附小二年级舒老师执教《丑小鸭》一课:实录及研讨//戴向红,周求知审帖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9 17:16:12 | 只看该作者
世界少年儿童读物推荐


中国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

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

郑渊洁《皮皮鲁和鲁西西》、《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

包蕾《猪八戒吃西瓜》

任溶溶《没头脑和不高兴》

葛翠琳《野葡萄》

阮竞章《金色的海螺》

贺宜《小公鸡历险记》

严文井《下次开船港》

金近《狐狸打猎人的故事》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

沈石溪《第七只猎狗》、《红奶羊》、《象母怨》

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

曹文轩《草房子》

秦文君《男生贾里》



英国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金斯莱《水孩子》

王尔德《快乐生子集》

卡罗尔《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托尔金《指环王》

特拉弗斯《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

J.K罗琳的《哈利.波特》

巴里《彼得.潘》

米尔恩《小熊温.尼菩》

达尔《女巫》、《好心眼的巨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格雷厄姆《柳林风声》

斯蒂文森《荒岛探险记》

法杰恩《小书屋》

法拉第《蜡烛的故事》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

考林.达恩《动物远征队》

艾肯《雨滴项链》



法国
贝洛《鹅妈妈的故事》

马洛《苦儿流浪记》

黎达的八部动物故事

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法布尔《昆虫记》

.埃克絮佩利《小王子》

埃梅《栖息在高处的猫》

吉约《格里什卡和他的熊》、《小尼古拉和他的伙伴们》

《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

《五卷书》

《一千零一夜》

《列那狐传奇》



德国
克斯特纳小说《埃米尔捕盗记》、《两个小路特》、童话《535日》、《动物会议》

恩台长篇童话《时间之谜》

拉斯培《吹牛大王历险记》

威廉.豪夫《豪夫童话》

普雷斯特《小魔女》、《大盗霍金普洛兹》

亚诺什《啊,美丽的巴拿马》、《来,让我们寻宝去》、《标列巴姆和鸟》昂格雷尔《三个强盗》、《黑亮的帽子》

米切尔.恩德《毛毛》《讲不完的故事》



意大利
科罗迪《木偶奇遇记》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万巴《淘气包日记》

罗大里《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

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



瑞士
约翰娜.施比里《小海蒂》



芬兰
杨松《魔法师的帽子》



捷克
齐哈《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文艺、1980年安徒生奖得王)

小说《洪赛克乘火车到乡村去》



瑞典
.林格伦《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淘气包艾米尔》、《大侦探小卡莱》、《疯丫头玛迪根》、《欢乐村的孩子》

拉格洛孚《骑鹅旅行记》



挪威
埃格纳《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



奥地利
萨尔登《小鹿班贝》

涅斯玲格《康拉德》、《小思想家探案》、《黄瓜国王》



保加利亚
埃林.佩琳《比比扬奇遇记》

笛米特.伊求《拉拉和我》



加拿大
西顿《狼王洛皮》、《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

蒙哥马利《绿山墙农舍的安妮》



美国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怀特《夏洛的网》、《小老鼠斯图亚特》、《哑天鹅的故事》

狄扬《校舍上的车轮》

威兼.克兹文科《外星人》

史萨克.阿西莫夫《机器人》

奥台尔《篮色的海豚岛》、《黑珍珠》

劳拉.英格尔.槐尔特《大草原上的小屋》

贝尔斯《山米与白鹤》

福克斯《“月光号”的沉没》、《河豚生活在大海里》

肖洛姆.阿莱汉姆《莫吐儿传奇》

罗夫汀《杜里特医生的故事》

洛贝尔《青蛙和癞蛤蟆是好朋友》

塞尔登《蟋蟀在时报广场》

贾雷尔《动物家庭》

辛格《山羊兹拉特》(1978年安徒生奖)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伯纳特《秘密花园》



前苏联
《普希金童话诗》

《克雷洛夫寓言》

高尔基《童年》、《在人间》

伊林科学文艺

班台莱耶夫《表》

盖达尔《丘克和盖克》

特洛耶波里斯基《白比姆黑耳朵》

.诺索夫《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小无知历险记》、《诺索夫短篇小说集》

卡达耶夫《七色花》



日本
古田足日《一年级的大个子和二年级的小个子》、《鼹鼠原野的小伙伴》

黑柳彻子《窗边的冬冬小姑娘》

松谷美代子《龙子太郎》、《两个意达》

中川李枝子《不不园》

佐藤晓《神秘的小小国》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0 02:54:13 | 只看该作者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






我们今天怎样教安徒生作品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  王林
                                                      
这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看到的两个情景——

老师:《丑小鸭》这篇文章说明了经历过很多磨难的人,经过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某学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鸭子就是鸭子,天鹅就是天鹅,天鹅不用怎么努力,最后仍然会变成漂亮的天鹅。不是有这句话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老师:……
老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以及穷人的悲惨生活。
某学生:老师,我今天上学走过天桥时,也看见有一个小女孩在乞讨。我想把早餐钱给她,又想起爸爸说沿街乞讨的人都是骗子。
老师:……
   在这时代教育孩子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永远无法像你小时候那样,大人一说,头点得像拨浪鼓一样。
   其实,上述两个学生的阅读感受早已经被学者们预料到——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童话的美国学者布鲁洛·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就认为,安徒生童话虽然美丽动人广受儿童欢迎,但是对儿童的精神帮助并不大。例如,《丑小鸭》可能引导儿童有错误的想象,希望自己属于另一高贵的种类;《卖火柴的小女孩》反映出世界是无情冷酷的,让人对现实充满沮丧。安徒生作品是否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在西方和中国都一直有争论,这点我们且不去管他。我以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材是安徒生作品的最大传播渠道的情况下(毕竟,很多孩子只有通过课本接触安徒生),语文教师们——这个课堂上安徒生作品的重要诠释者,你们在今天应该如何教安徒生作品?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全集》,尽可能完整地了解、理解安徒生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不是仅仅“钻研”被删减得只剩“骨头”的课文(虽然因为篇幅原因,这种删减可以理解)。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在读出自己心中的安徒生,并大胆地和学生们讨论你的阅读印象和阅读感受,而不是搬来教参上的观点 “灌”给学生。例如,你大可以质疑《海的女儿》中为了爱情奉献一切的人鱼公主——如果你足够“女权主义”的话。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把安徒生当作自己身边活着的朋友,平等地和学生讨论一些人生观念,而不是用“伟大的童话作家”这样的字眼去吓唬孩子,让孩子们从此学会仰视。例如,我们可以用《丑小鸭》和学生讨论在艰难环境中如何保持自信,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的美德。哪怕是孩子的思维深度还无法到达,但安徒生作品的内蕴会在他心中埋下种子。
   如果是这样,我相信安徒生童话能让人类变得更好,因为安徒生说过,Life itself is the most wonderful fairy tale(生命本身就是最美妙的童话故事)。
   如果是这样,我以为是对安徒生的最好怀念,不管是否是他诞辰两百周年的纪念日。
   如果是这样,即使到安徒生三百周年纪念日时,我们这些人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但安徒生还能鲜活地活在各国孩子的心中。

这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看到的两个情景——

老师:《丑小鸭》这篇文章说明了经历过很多磨难的人,经过努力一定会成功的。
某学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意思是说,鸭子就是鸭子,天鹅就是天鹅,天鹅不用怎么努力,最后仍然会变成漂亮的天鹅。不是有这句话嘛: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老师:……
老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以及穷人的悲惨生活。
某学生:老师,我今天上学走过天桥时,也看见有一个小女孩在乞讨。我想把早餐钱给她,又想起爸爸说沿街乞讨的人都是骗子。
老师:……
   在这时代教育孩子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永远无法像你小时候那样,大人一说,头点得像拨浪鼓一样。
   其实,上述两个学生的阅读感受早已经被学者们预料到——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童话的美国学者布鲁洛·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就认为,安徒生童话虽然美丽动人广受儿童欢迎,但是对儿童的精神帮助并不大。例如,《丑小鸭》可能引导儿童有错误的想象,希望自己属于另一高贵的种类;《卖火柴的小女孩》反映出世界是无情冷酷的,让人对现实充满沮丧。安徒生作品是否真的适合孩子阅读,在西方和中国都一直有争论,这点我们且不去管他。我以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材是安徒生作品的最大传播渠道的情况下(毕竟,很多孩子只有通过课本接触安徒生),语文教师们——这个课堂上安徒生作品的重要诠释者,你们在今天应该如何教安徒生作品?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全集》,尽可能完整地了解、理解安徒生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不是仅仅“钻研”被删减得只剩“骨头”的课文(虽然因为篇幅原因,这种删减可以理解)。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在读出自己心中的安徒生,并大胆地和学生们讨论你的阅读印象和阅读感受,而不是搬来教参上的观点 “灌”给学生。例如,你大可以质疑《海的女儿》中为了爱情奉献一切的人鱼公主——如果你足够“女权主义”的话。
   我盼望,所有的老师都能把安徒生当作自己身边活着的朋友,平等地和学生讨论一些人生观念,而不是用“伟大的童话作家”这样的字眼去吓唬孩子,让孩子们从此学会仰视。例如,我们可以用《丑小鸭》和学生讨论在艰难环境中如何保持自信,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的美德。哪怕是孩子的思维深度还无法到达,但安徒生作品的内蕴会在他心中埋下种子。
   如果是这样,我相信安徒生童话能让人类变得更好,因为安徒生说过,Life itself is the most wonderful fairy tale(生命本身就是最美妙的童话故事)。
   如果是这样,我以为是对安徒生的最好怀念,不管是否是他诞辰两百周年的纪念日。
   如果是这样,即使到安徒生三百周年纪念日时,我们这些人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但安徒生还能鲜活地活在各国孩子的心中。

(王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儿童阅读推广者)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1:18:18 | 只看该作者
不读童话的人生是匮乏的人生


作者:阿啃1919


  我喜欢读童话,越是人近中年,越觉得童话的好。比如,社会的风尚多数时候很功利,人越长大,沾染的世俗之气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童话会还给我们明净的世界,提供心灵的栖息港湾,让我们在忙碌或者琐碎之中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灵。那些经典的童话之所以是经典,在于这些童话常读常新。在不同年龄阶段,我们读到的东西会很不一样。因为人自身的阅历更加丰富,思考也更趋于完善,从而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也会跟以前不一样。所以成年人读童话,那就说明我们对这个世界还充满善意,仍是相信奇迹会发生。于是我们看上去像大人,但都保有一颗孩童的心。这是多么棒的一件事。

  尤其是那些不朽的童话,我们年幼时读过,成年时再读,真会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所以无论是童年、少年还是青年,都不应该将时间花在读那些无聊的书上,因为人的生命短暂,而好书又那么多,如果不把有限的时间花在经典上,简直就是浪费生命。在小说《挪威的森林》里,村上春树虚构了一位名叫永泽的大学生,永泽酷爱读书,但他有一个原则,即出版50年之内的作品不读,因为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书籍很难被确认为真正的经典。

  所以我很感激我是在30岁之后才读到《小王子》的,这个时候,离圣埃克絮佩里写出这个童话,已经70多年了。尽管我也曾想,要是能在13、4岁时就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就好了。因为人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在合适的时候,读到合适的书籍。但我仍是感激,因为30岁之后读的好处在于,我能比13、4岁时更懂得《小王子》这个童话。于是心灵开了窍,突然明白了很多以前细微的道理,就像一些细枝末节,本来堆在心里面不曾清理,现在一下子贯通了,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情感的纹理和枝脉。比如很多人喜欢狐狸说的“驯服”这个词语,因为喜欢一个人,从而这个人所有的一切,就都会喜欢。因为喜欢小王子,所以也会喜欢橙黄色,于是也会喜欢麦田的颜色。因为知道喜欢的人即将来到,那么那种等待就会焦急而充满甜蜜。那只狐狸,是童话中的一个智者,他教给小王子的,也正是教给我的。我不知道,若在匮乏的童年读到此书,我的人生将会有什么不同。所以,读过《小王子》之后,我就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读过《小王子》的,一类是不曾读过《小王子》的。就像圣埃克絮佩里在文中说的,他跟成年人交往,先给他们看那幅蟒蛇吞吃大象的画,如果成年人说这是一顶帽子,那么,基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你应该跟他谈股票,或者楼市。

  我在30岁之后还感激另一本叫做《夏洛的网》的童话。起先是在网上读的,一个叫肖毛的网友的译本,后来买到了上海译文社任溶溶的译本。后来,我又看到了《夏洛的网》的电影,非常好的一个动画片,我都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拍出来的。这个电影成为和《放牛班的春天》一样的,给学生们必看的电影。在网上追看肖毛的译文时,我经常被故事里的友谊和承诺所打动。现在再来看,我认定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童话。这样的故事,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一样,讲述的是平凡人物的奇迹。只要你相信并付出努力,你必实现。所以我若要写这个《夏洛的网》的书评,题目会叫做“你必得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如果世界没有奇迹,那会多么可悲!我知道自己一直是个不切实际的人,现在人近中年,按理说应该现实一点吧,但我的不切实际与日俱增。既然如此,那也罢了,就让我一直不切实际下去吧。

  一般而言,一只春猪的命运,无非在春天出生,被饲养,然后在圣诞节来临之际被屠宰,做成培根,装点节日气氛。然而威尔伯,却成功摆脱了这种命运,创造了奇迹,成为第一头作为州吉祥物而广受瞩目的猪。这个奇迹是威尔伯和夏洛等朋友们共同完成的,其中蜘蛛夏洛的坚持自然最为重要。但关键在于,为什么夏洛可以这样无私地帮他?因为在整个牲畜栏中,只有威尔伯给予了夏洛真正的友谊,尊重和爱。威尔伯是牲畜栏里第一个确认夏洛价值的人。这是因为威尔伯的善良,他看到世界是美好的,所以所有的动物都是美好的,他由衷地称赞夏洛的工作。友谊建立在互相的信任之上,这种信任,正是我们温情的源泉和持续的能量。因为威尔伯和夏洛的努力,这个牲畜栏成了最为闪耀着善良温暖之光的牲畜栏。所以有人说,天堂与地狱,仅在于你自己的一念之间。

  这个关于奇迹的故事,总让我想起另一个美国故事,《海鸥乔纳森》。我读到《海鸥乔纳森》,比上面两个故事还要迟,是在我读到崔卫平老师的《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一文之后。崔卫平的文章让我下定决心去找这本书来读。整个阅读过程仅持续了一个小时,因为篇幅不长,但给我的教益,却一直延续至今,也许还会继续延续下去。乔纳森也不甘于自己的命运。海鸥么,多数海鸥的一生,无非是跟在渔船后面,找些人类丢弃的死鱼烂虾填饱肚子,然后在岩石上打盹,千万年来莫不如此,将来也如此。可是有一只叫乔纳森的海鸥,却不停地练习飞翔,他想要像老鹰那样飞翔。他不但要忍受自身程度的限制,还要遭受整个种群的不解和嘲笑。但最后,他做到了。这是又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

  还有一本书,也许不是童话,但至少我将之当作童话在读,就是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但这是一本反童话的童话。自由飞翔诚然很美好,但有的时候,籍着自由飞翔的口号,却可能造成匍匐和奴役。动物庄园的革命,赶走了人类庄园主,而新的统治者,却以平等的名义,发明了新的不平等。所以,奇迹的反面,可能就是噩梦。噩梦是美好奇迹的反向延伸。而我们的阅读,当然要看到世界的美好与善意,同时也应该警惕,良好的愿望也会造成致命的后果,因而,程序的正义,才会得到公众普遍的关注。与《动物庄园》相似,德国拍过一个叫做《浪潮》的电影,有一个影评的标题为:从自由到奴役,仅需要五天。正因为梦想与奇迹是脆弱的,才需要我们尽力呵护;同时我们仍是相信奇迹,因而我们终认为这个世界会好的。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2:35:39 |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2-5-22 06:35:12 | 只看该作者
“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是伪问题吗?
By: 徐志耀
新年伊始,在《中学语文教学》第1期上拜读了丁海军老师的文章《一个伪问题: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丁老师在文中指出,“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是一个伪问题,主要理由如下:1、本文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而“浪漫主义文学‘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标准加以衡量’”;2、作者描写丑小鸭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它“从小就抱定了自己是天鹅、会成为天鹅的信念,以此来激励孩子们”,因此作者不是“实写丑小鸭变成天鹅”。丁老师还强调如果这个问题存在,会让学生产生“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他不需要任何努力、任何奋斗就会自然而然地长成天鹅”这样的错误观念,这对学生理解本文是不利的。
我也认为,如果简单地认为丑小鸭不需要任何努力、任何奋斗就会成为天鹅当然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但如果说“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是一个伪问题就能轻易否定这一错误观念我觉得是不成立的,而且我觉得丁老师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及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认识还是值得商榷的。解读本文,是不能绕开这一问题的。
首先,丁老师在文中引用了任遂虎教授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分析,认为其创作“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也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因而不能用现实主义标准加以衡量”,所以“‘丑小鸭变成天鹅’不和原生活态、生活逻辑相符合”,当然这一问题也就不存在了。但丁老师却没有注意到,任教授在文中也指出浪漫主义文学“不等于胡编乱造,信口雌黄”,“必须和人的情感追求和审美理想相符合”。林洪亮先生在《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一文中指出:“对现实社会和‘理想王国’的失望和不满,促使作家去探索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去追求新的理想。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的探求,促成了浪漫主义的产生。”林先生在文中还引用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和《德意志论》两部著作中的观念,指出浪漫主义文学“是土生土长的文学,是由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一切社会状况里生长出来的文学”,文学不仅要“振动人心”,而且还要“照亮人心”,要“为崇高的道德真理服务”。结合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浪漫主义是源于现实的,但却表现了对现实的理想化追求,因此高于现实,而并非丁老师所认为的彻底与现实割裂,甚至不符合“原生活态、生活逻辑”。如果浪漫主义文学真正脱离了现实,岂不是成了空中楼阁,如何打动读者呢?
何况,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转变本身并非不符现实,细读课文,就可以发现,与其说丑小鸭是在身体上变成了天鹅,还不如说他的心灵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他初次看见天鹅时,作者如此描述丑小鸭的心理:“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只要别的鸭儿准许他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就已经很满意了——可怜的丑东西”,当他经历了严冬的“困苦和灾难”后,再见天鹅时就表现出了一种无畏而高贵的精神,文中直接描写他的心理:“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此刻丑小鸭完成了他精神上的升华,他已不再是原先的那个卑贱、平凡、随遇而安的丑小鸭,他的心灵变成的无比高贵,甘愿为美而献身,此刻他变成了天鹅。这不就是斯达尔夫人所说的“振动人心”,“照亮人心”的力量吗?这一过程不也体现出了任教授所说的“情感追求与审美理想”吗?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而超我即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而安徒生也没有把丑小鸭塑造成一个鹤立鸡群的形象,而把它写成一个可怜的卑微者的形象,恰恰表现了每个人心中超越自我的追求意识,丑小鸭变成天鹅,不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追求高尚理想的过程吗?丁老师为何认为这种追求是与现实割裂的呢?
其次,把“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作为一个伪问题,排斥了本文的精华内容,也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丑小鸭成为天鹅,表现了一个生命通过自己的不断追求从平庸卑贱而最终迈向辉煌的过程,作者的“情感追求和审美理想”正是通过这个过程表现出来的。丑小鸭变成天鹅这一问题就是表现了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因此它不仅存在,而且也是我们解读这篇文章的最主要内容。丁老师简单地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强调信念的作用,却没有注意到仅仅有信念远远不够,信念仅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还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环境中改造自己,让自己冲破环境的束缚,去追求、去营造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环境,才能真正完成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转变,而安徒生创造本文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体现这个过程。细读课文就可以发现,丑小鸭一开始并不具备这一信念,这一信念的产生于环境的改变与压迫,产生于外在世界对丑小鸭内心情感的激发。
王君老师在她的《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一文中如此描述丑小鸭身处的“世界”:“被鸭妈妈津津乐道的这个‘世界’其实很狭隘很荒诞很冷酷。它里面不过住着一些鼠目寸光的井底之蛙。这个世界绝不是一个公民社会法制社会,更不是一个有着高尚追求的社会。”王老师所说的“世界”还包括公猫和母鸡所津津乐道的“半个世界”。而丑小鸭之所以被他们所侮辱、轻视,就是因为它另类,它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养鸭场中它是因为身体的差异而遭到嘲笑,在小木屋中它则是由于精神的差异而被唾弃。文中所描写的环境主要还有沼泽地和冬天的森林,如果我们将丑小鸭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与追求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他信念诞生的整个过程——逃离养鸭场是被迫的;在沼泽地中他所要求的不过是“人家准许他躺在芦苇里面,喝点沼泽里的水就够了”,他甚至还因为自己“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而感到庆幸;但在小木屋中,爱好自由的天性使他最终离开了这片死气沉沉的世界;在森林中,当他见到天鹅时,追求美的本性终于被激发。作者精神地描写在丑小鸭两次遇见天鹅时的环境,第一次正值深秋,万物肃杀,天鹅“飞向温暖的国度,飞向不结冰的湖泊”,不就象征着卑贱的丑小鸭心中对美、对自由的向往吗?丑小鸭也就情不自禁地发出“连他自己也害怕”的“一种响亮的、奇异的叫声”。他为什么害怕?因为他一直被周围的环境所驱逐、蔑视,他为第一次发现了自己也有高尚的理想及追求而感到害怕。而第二次春日已至,万物欣欣向荣,“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丑小鸭在经历了磨砺之后,最终完成了自己精神的升华,他敢于飞向他心中的偶像,敢于直面自己的追求,此刻他也成为了自己心目中美的代表。此处的环境描写与丑小鸭的心态是相对应的。“丑小鸭怎能变成天鹅”涵盖了不同环境对丑小鸭精神的磨砺作用,涵盖了他的信念的产生过程,这是全文的精华,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展现,怎能说是一个伪问题呢?
最后,如果我们简单地否认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真谛,反而会让学生陷入概念化的泥潭之中。根据丁老师的分析,作者写作此文“实际上就是写自己的成长过程,是自己由丑小鸭通过不断的追求变成了天鹅,并且从小就抱定了自己是天鹅、会成为天鹅的信念”,就是把这一信念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呈现给学生。学生自然就会产生距离感——自己既非丑小鸭般卑贱,又不想如天鹅般高贵,这种信念与自己有何关系?简单的精神说教无法打动学生,真正能够感动学生的是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可以与自己生活相印证的的地方。丑小鸭怎能成为天鹅,一方面是由于环境的压迫,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的选择。试想一下,如果丑小鸭忍辱偷生,一生都待在养鸭场中,他最多也不过是那鸡鸭心中的怪物,因为它们判断美与丑的标准就是自己;如果他在偏僻的沼泽地中没有遭遇到那次捕猎而平静地终老,他的美无论谁也不会认识;如果他永远待在小木屋中,他就永远是公猫眼中的“废物”,因为即使他成为天鹅也不能“生蛋,或者咯咯地叫,或者迸出火花”。他从开始的随遇而安,到后来的“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不仅是信念的力量的体现,也是普通人对环境压迫的反抗中体现的对超我意识的追求。王君老师说:“而这点,和我们普通人的生命处境多么相似啊!并无明确的辉煌前景做出保证的行走,靠的是外在环境的推动和不断地释放自己生命的本能。我们从丑小鸭的形象中照见了真实的自我。”这一点,恰恰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它告诉我们,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应当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
因此,“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的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天鹅”更多的指的是天鹅所代表的美与理想,而非天鹅的外表。王君老师指出,追求这种美与理想,需要你敢于选择,“美,其实就是去寻找自己、去唤醒自己、去成就自己、去做自己”。当我们对照安徒生一生的经历时,就可以发现他一生中的几次重要的选择——当他无法成为一个舞台艺术家时,他选择拿起笔来书写生活;当他的小说《即兴诗人》赢得了广泛赞誉时,他选择将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童话创作上。我们庆幸他的选择,因为我们失去了一个不出名的演员,一个相对平凡的作家,却得到了一个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在环境的巨变中能够做出选择,敢于选择不同的环境,这才是学生可以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综上所述,“丑小鸭怎能成为天鹅”不仅不是一个伪问题,而且是解读这篇文章价值的最主要问题。只有解读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真正地读懂本文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  《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三》(重庆出版社)
《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丑小鸭〉再读》  《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
也谈丑小鸭的伪问题


悠悠我心

读过很多篇关于“丑小鸭的伪问题”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说,那是一个天鹅蛋,注定是要成为天鹅的。不可否认的是,丑小鸭在成为天鹅的过程中对生命的执著、坚持值得我们铭记。
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是写给他自己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丑小鸭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前两天偶然看到同事写的一篇题为《我不是丑小鸭》的文章。她在文章中强烈地抒发了自己顽强进取的情感:“我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我有长久的坚持耐力”等等。她表面上有些许自卑,骨子里是为自己有才能不得展现愤愤不平。由此我想到:童话里的丑小鸭自卑过吗?它只是为自己的生存状态伤心过;它只是在看到美丽的天鹅时向往过。一个真正自卑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天鹅”的;一个装作自卑的人,成了“天鹅”也是不招人喜欢的。
我看到一些人为了名利汲汲以求。有的凭自己的努力也无可厚非,而有的不择手段令我厌恶。近日读《庄子》,常常有读得浑身一抖的感觉,就是如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写的“全体都震悚起来”,我现在明白了那是一种周身的畅快。庄子的所言,无疑触到了我内心某个地方。这是与读《论语》的透悟和读《孟子》的淋漓不同的。大概有太多像我一样的人,凡夫俗子,是更爱庄子的吧。
我们这些人,都是丑小鸭吧?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是我,就是我,不是我,是我,是我,不是我。别人说不是我,是他不知我;别人说是我,是他错认我。我只在自己心里,与这个世界息息相通。
我们不会太悲,也不会太喜。
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像一只闲云野鹤,我不知道学生是否能真的懂我,但我知道,我在尽我努力地影响他们,我知道我已经影响了许多学生。我永远不是应试的奴隶!虽然我也在做着应试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教的很好了,而考试成绩只是副产品而已。
而我今天教的还不好,恰恰又赶上分班的差距,所以原本可以轻松考到中上游的我,这两年来受尽了某领导的白眼。我的心不可能是喜悦,也没有愤愤。我曾经那么默默无闻了许多年,我没有怨过,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后来,我教的好了,收获了许多荣誉。现在,我掂一掂自己四十几张荣誉证书,觉得好轻啊,似乎都是谎言。
我不是丑小鸭,更不是天鹅蛋!我只是我自己。我会努力,但不是因为自卑,我从不自卑,更不是因为白眼,我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努力,只因为我就是我,为了生命的状态。
我非常喜欢去地里干活的感觉。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去,一直干六七个小时,到精疲力竭。这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释放了。
今天下午,我们去地里罩地膜。一直干到天将黑了,我们才回家。而我,自己又去了我们另一块地看看。我们的地干净整齐,长得非常好。我竟然看到一只野鸡,它那么大模大样地走着,叫着。它不知有我,而我是平生第一次看到它这一类。再往家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回家后,我又出去给家人买包子。家人吃饭的时候,我先洗了一大盆中午泡上的被罩。我喜欢这种“释放”的感觉。人,究竟有多大能量呢?在自己健康、不老的时候,能干活就是一种幸福啊。
我相信我和我家人的收获中,金钱只是副产品。
我爱我的家人,我也爱学生。我的学生学习不好,但是我们不自卑,我们不是丑小鸭。就算我们将来成不了天鹅,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照样活得好,我们只是自己!





【安徒生的三篇童话(节选)
安徒生用他那富于想像的活泼文体写下的《丑小鸭》,反映了当时丹麦社会生活的内容;称赞了不顾别人讥笑和歧视、一心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人。“丑小鸭”在两个鸭家族“争食一个鳝鱼头”的“可怕的喧闹声”中,步入了社会。只因为他“丑”,便“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遭遇“一天比一天更糟”。于是,他不断逃奔,去追求自由。在“一个简陋的农家小屋”里,他遇到了自称“聪明人”的猫“绅士”与鸡“太太”,他们借以生活的本领不是向主人献媚地“咪咪”叫几声,就是把自己的孩子(鸡蛋)供主人食用。他们可悲地生活着,却洋洋自得地教育“丑小鸭”:“注意学习生蛋,或者咪咪地叫……”以便在“这个世界”──破屋中生活下去。然而,尽管他们喋喋不休地教育,尽管破屋外充满歧视、排挤、艰险,“丑小鸭”“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享受自由生活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经受了“严冬”的“困苦和灾难”,迎来了“一个美丽的春天”,他终于成长为一只“飞得很高”的“最美”的天鹅,受到了人们的赞美。这篇童话的语言十分朴素,使用了群众的口语,朗读出来人们都能听懂,而且无论读的人还是听的人都能感到故事真实动人,总要进一步去思索故事的内容,从中领会一定的教育意义。
(节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丑小鸭”和“志”(叶君健)
“人各有志”,这是过去一些旧小说之类的文章中常见到的一句话,最初它大概是出自旧小说中某些英雄人物之口。它曾被广泛引用,因而流传甚广。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这句话不再在一般文字中出现了。可能人们觉得它多少带点“封建”或“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而与当时被革命浪潮所激起的时代精神不相称,于是把它舍弃了。事实上,如果把“志”这个字作广义的理解,它倒不一定为时代的精神所“局限”,也不一定具有想要“出人头地”的意思。个人的兴趣和对某种理想的追求,也可以说是“志”。根据这个意义,它就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了。人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他活着并非单是为了吃饭、维持生命和享受人生,他还有理想──这也可以解释为广义的“志”。
这样解释“志”就联系到本文的主题了。“丑小鸭”原是世界知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同名童话中的主人公,这位作为主人公的小鸭子被其他动物视为丑得出奇,因而处处受到歧视。安徒生用同情的笔触和诗一般的语言,把“丑小鸭”的遭遇写得生动感人,因而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个名篇,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事实上,这篇故事就是“言志”的作品。安徒生通过它象征性地描绘了他自己少年时代所经历的坎坷和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及他如何在这种逆境中奋斗不懈去实现他的“志”。因而这篇作品也就一直被认为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一篇自传。
安徒生是一个穷苦鞋匠的儿子,母亲是一个濒于讨饭境地的、靠为人洗衣过活的寡妇。安徒生小时不仅经常和饥饿打交道,同时还处处遭到人们的鄙视。但他却有一个在当时被认为是与他出身不相称的、“异想天开”的“志”──他想当一个艺术家,一个芭蕾舞演员,一个歌唱家,一个在舞台上表演人生、创造“美”的艺术家。为此,他在一般庸俗人的眼中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柄。但他却一点也不感到气馁。
安徒生14岁就离开了家乡奥登塞市,带着祖母和母亲所积蓄下来的几十个铜子,只身去那举目无亲的京城──当时的文化中心哥本哈根,去追求他的理想。不难想像,在当时那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饥饿和精神上的打击与他结了不解之缘。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虽然由于贫困和由此而带来的疾病折磨了他的身体,毁坏了他的体形和声音,使他不能成为一个舞台艺术家,但他以坚强的意志最后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他成为全世界亿万儿童所喜爱的童话作家。他在童话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美和诗,成为人类永远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
“丑小鸭”的遭遇和安徒生有类似之处。他原是一个不知来历的、被遗放在牛蒡丛中的天鹅蛋。一只野鸭把它当做一只鸭蛋孵了出来。由于这个“小鸭”的体积太庞大,太特别,一般野鸭就对他说:“你真是丑得厉害!”野鸭们说。“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人结婚,这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关系。”世俗的偏见已经把它推到社会之外,使他成为化外之民。“呸!瞧那只小鸭的一副样儿!我们看不惯他!──于是马上就有一只鸭子飞过去,在他的头上啄了一下。”虽然他随时都受到歧视和凌辱,他却怀有一个理想:他热爱“美”,他要飞。
他正视生活。在四面八方的压力纷至沓来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生的意愿和对美的追求。
一天晚上,当美丽的太阳正在落下去的时候,有一群漂亮的大鸟从灌木林里飞出来。小鸭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美丽的东西。他们白得发亮,脖颈又长又柔软。这就是天鹅。他们发出一种奇异的叫声,展开他们美丽的长翅膀,从寒冷的地带飞向温暖的国度,飞向不结冰的湖泊。
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他在水上像一个车轮似的不停地旋转着,同时把自己的脖子高高地向他们伸着,发出一种响亮的、奇异的叫声,连他自己也害怕起来。啊!他再也忘不了这些美丽的鸟儿,这些幸福的鸟儿。
他向往这些美丽的生物,世俗的偏见和习惯势力在他心灵上所造成的压抑和忧郁,却不能摧毁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可是他们会把我弄死的,因为我是这样丑,居然敢接近他们。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这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于是他飞到水里,向这些美丽的天鹅游去。这些动物看到他,马上就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请你们弄死我吧!”这只可怜的小鸭说。他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但是他在这清亮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 一只天鹅!
他进入了“美丽的行列,美的境界”,他攀上了他所向往的美的高峰,他感到幸福,感到生活的真实意义。这就是这篇故事的主题。这篇故事不仅概括地描写出了安徒生青少年时代的苦难和斗争,也表达出了他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所坚持的信念。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换一句话说,只要你本来就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一心向上的意志,那些庸人的讪笑和奚落,不管是多么厉害,也不能阻止你前进和攀上你所向往的高峰。
过去他遭受过那么多的不幸和苦难,可是现在他感到非常高兴。他现在清楚地认识到,幸福和美正在向他招手。──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
“丑小鸭”终于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安徒生也是一样,他终于成了一个伟大的童话作家,创作出了那么多充满了爱和鼓舞人们向真、善、美追求的美丽的故事,给人们带来快乐、希望和幸福。在他年老的时候,他的故乡奥登塞市的居民赠他以“奥登塞市荣誉公民”的称号。在授予这个光荣称号的那天晚上,他们举行了火炬游行,庆祝他们饱经沧桑的儿子安徒生归来。面对着故乡的人们,安徒生这样描述他当时的感情:
我觉得我自己很卑微、无力和渺小。我好像是站在我的上帝面前一样。我在思想、言语和行为各方面的弱点,现在都在我面前展开。这一切都在我的灵魂里突出地直立着,好像这个纪念日就是我的审判日似的。当人们这样称赞和尊重我的时候,上帝一定会知道我是感到多么卑微。(安徒生:《我的一生的童话》)
这就是具有“大志”的安徒生的本色,也是“丑小鸭”的本色。他虽然通过一生的努力在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世人的尊敬,但“在上帝面前”却感到非常卑微。这里的“上帝”,对安徒生说来就是人民;对丑小鸭说来,就是那些美丽的天鹅。只有在这个“上帝”面前,只有得到这个“上帝”的承认,我们的成就才能表现出它所具有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丑小鸭》这个故事,虽然是写在一百三十多年前(1844年),看来今天仍然能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摘自《不丑的丑小鸭》,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版)

36#
发表于 2012-5-22 06:43:36 | 只看该作者
《丑小鸭》课堂实录


 

执教     干国祥

【背景】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浙江教材中大量缩改的《丑小鸭》,这次学的是只有少量删节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而 “丑小鸭”的故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隐喻,渗透在各种文本及其他信息中,在尚未接触安徒生的原著前,“丑小鸭情结”早已经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那么这次我们还能做什么?学生重读的目的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对《丑小鸭》这一伟大名著的二度解读。

【现场】

教学地点: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初一(1)班

授课时间:2004年2月11日上午第四节

从“个体解读”到“相互印证”

一进教室,首先请寿馨蕊上台来讲《丑小鸭》的故事――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生日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象征,就像是丑小鸭的“天鹅蛋”。对其他同学的要求则是:仔细听寿馨蕊所“演绎”的故事,想一想她的故事中遗漏了哪些你觉得不应该遗漏的细节,为什么你觉得这个细节不该遗漏?作为预习的一种检查形式,我要求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都不能打开课本。

8分钟后,寿馨蕊讲完了。在讲的过程中,学生间有一些小小的交流,几个同学想提示寿馨蕊,她拒绝了;几个同学想纠正寿馨蕊,我阻止了,我提示:允许创造性讲述――即删节和增添,而且这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地方,因为无论增删,恰恰是个人解读的结果的呈现。然后,我抛出讨论话题:“请大家说说她的故事中你觉得不该遗漏,或者与原文不同的信息――大家仍不要打开书本,我们要借此了解大脑为自己筛选了哪些信息。”

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岑刚强第一个:“在老太婆家里的时候,丑小鸭不是因为受到欺侮而逃走的,他是自己想要去游泳。”大家纷纷发言,或表示同意,或进行补充,有同学甚至还复述了课文中的原话:“在水里游泳是多么痛快呀!”“让水淹没你的头,往水里一钻,那是多么痛快呀!”

“好,我也觉得这一处很重要,我们待会儿再结合原文详加分析。现在先请其他同学也来说说。”

坐在最后面的大个儿沈腾骏站起来,说:“丑小鸭在农夫家里的一段,跳到黄油和面粉中去的话不能省略,因为这表现了丑小鸭很讨厌人类……”他显然是严重地误读了,马上有许多同学举手表示反对,有几个在位置上就喊:“那不一定的!”我赶紧打住:“让他说完,行不?……现在大家对这个故事读出了完全不同的意思,谁是谁非暂且放下,我们待会儿还是结合课文再来展开进一步讨论。请继续――”

窗边的胡纪平站了起来:“小鸭在沼泽地里没被猎狗咬死,这是很幸运的事。”果然怪才,思维总是那么独特,我知道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但现在还不是追问的时候。

胡纪平:“还有,我认为不能把丑小鸭进老太婆家的原因略掉,他进去是因为狂风,刚才的故事中丢了这一点。”

我追问:“你为什么认为不能去掉这一点呢?”

“因为这说明丑小鸭是在没有办法――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进去的。……还有,不能把在野外第一次遇见天鹅的情节去掉。”

胡纪平接二连三的“指摘”已经使得好胜的寿馨蕊坐不住了,她甚至举起了两只手。我只好让她发言:“我觉得不能认为猎狗不吃丑小鸭是因为幸运,如果这样的话丑小鸭就不必说‘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

我很满意这种“斗争”的形成,但现在不能让他们就斗起来:“好,这个地方矛盾看来不小,我们在这里画个圈,待会儿再仔细看看。”边说,边在白板上事先画着的一条由白板的右下角延伸到左上角的“丑小鸭成长线”的相应位置上画了一个圈。

接下来是机灵的林琰发言:“沼泽地里野鸭和大雁对丑小鸭的语气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出来――野鸭对丑小鸭说的是‘你丑得厉害’,大雁对丑小鸭说的是‘你丑得可爱’……”天,有这回事?此刻我不好翻书本,只能相信这是林琰仔细阅读的成果,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为强调这点,我对林琰的话进行了重复。

新生郑朔一直跃跃欲试,到现在终于站了起来:“我觉得文章结尾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的感受不能不讲,‘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这么幸福’,我认为这几句话很重要。”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这句话是从丑小鸭的内心中呼唤出来的,这是它对所有磨难的一种感受。”

“噢。郑朔说这句话是丑小鸭在经历了所有的磨难后内心的一种感受,一个回顾,所以不能够不讲到。好啊,讲得太好了。还有谁觉得有哪个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在寿馨蕊演绎的过程中失落了?”

跳级生岑佳梅站了起来:“我觉得要把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的感受尽可能仔细地讲出来。”

“你觉得哪些信息――也就是哪些感受需要表述,怎样表述呢?你能不能试一试?”

“苦难之后的幸福。”

“你能不能用具体的语言表述一下?”

“……”

“看来要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还是有困难的。请坐。”我知道岑佳梅想说的是“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这几句,但在不能够记忆性复述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表述对这个11岁的女孩还是有困难的。

平时学习最有困难的钮贤成站了起来:“应该重点说说冬天变到了春天。”

那一段确实很美,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便感动得不能自已,可惜现在还不能让大家打开书。我便伺机作了延伸:“也就是你认为课文中的几次环境描写也很重要,与课文的情节有很大的关系。是吧?钮贤成讲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刚才岑刚强也讲到了丑小鸭进老太婆的家是因为外面的风太大了。看来以后讲故事还是不能忽略故事发生的环境。”

“以文解问”,局部性阅读与交流

好了,差不多了。我就让大家打开书本,再来看看刚才这些问题能不能从课文的描写中找到答案,我问大家:“先解决哪个问题?”

“大雁和野鸭!”

“好。请大家朗读‘天亮的时候……碰碰你的运气’这部分课文。”

大家齐读课文后,我复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大雁说‘丑得可爱’,而野鸭说‘丑得厉害’?”

调皮的朱奇在座位上说:“因为大雁和野鸭审美观不同,因为野鸭把丑小鸭当成同类的,而大雁呢,不是说美丽的鲜花要绿叶衬托嘛,这个……”

朱奇的思维总是这样,放得开去,却收不回来。后边胡纪平接上了话茬:“是大雁把丑小鸭当成同类,而野鸭却嘲笑丑小鸭。”

“那也不一定的!”“野鸭并没有嘲笑丑小鸭啊!”“这其实也是说它丑得可爱”……同学们纷纷反对。

为避免在非要害处扯得太远,我就点一点题:“野鸭的嘲笑我们可以称之为‘善意的嘲笑’,虽然是嘲笑,但似乎并无恶意。看来不同的动物对丑小鸭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我们阅读课文时要把握这些细微的差别,而且我们还应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态度?譬如,为什么两只大雁对丑小鸭就显得比较友善呢?”

“因为他们是同类。”快嘴的郑荟说,我知道她的回答不是通过研究而仅仅是通过直觉敏感地把握的。

“因为两只大雁刚刚从母亲的蛋壳里爬出来不久,也很顽皮……”这是一直沉思着的胡纪平的回答。

“你是不是觉得两只大雁刚刚从母亲的蛋壳里出来,还比较纯洁,对人比较友善?”我追问。

“也许是他们是小孩子很好奇吧。”胡纪平回答。

“可是鸡鸭也是小的呀,他的兄弟姐妹们也是小孩子呀!”刚才被胡纪平“指摘”得过多的寿馨蕊也注意着胡纪平的反言,这倒真是给抓住了要害。

“也许是大雁没有见过丑小鸭这种类型吧,所以它觉得很新鲜。”胡纪平为自己的观点辩护着。

“可小鸭们也没有见过丑小鸭的样子啊,他们还说他是妖怪呢。”郑荟站在了同桌寿馨蕊的一边,同时她又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跟去年学的《山中访友》中的‘云雀’为什么被叫做‘弟弟’一样,只是为了不重复嘛,重复就没有感觉了。”

“是么?我看可能没有那么简单。这样吧,我给大家一个思考的线索――”我正想把话题转入探究性的思考与讨论过程,但下面有几个同学急于发言,寿馨蕊更是几乎站了起来,于是我只好打住,让她发言。

“他们后来还对丑小鸭说:‘那里有好几只甜蜜可爱的雁儿。她们都是小姐,都会说:嘎!(她的模仿引得学生齐笑)这是那么丑,可以在她们那儿碰碰你的运气!’这里明明还是在嘲讽他丑嘛。”

几乎是在同时,我这边说:“这话是有嘲讽,但是不是恶意的?”而那边胡纪平说:“没有啊……”

为不再重复论争同一小问题,我继续点拨:“他们不是恶意的,但是不是完全认同他了?”学生说“没有”。“所以这些细微的差别我们要细细品味……”还没说完,那边胡纪平不由我,继续发表他的高见,我只好让他说:“对丑小鸭说‘你丑得可爱’,这显示他自己好像很高贵的样子;而对他说‘你丑得厉害’这就有点谩骂的味道了。”他的发言引得大家一阵哄笑。我伺机继续点拨:“我们刚才分析了其他的动物对丑小鸭态度的不同,现在我们是不是来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导致这些不同态度的原因,好不好?”

“因为它们不是同类啊。”郑荟果然聪明,但此刻可不能停留于此。我说:

“是的,不是同类,可是它们都不是丑小鸭的同类啊。”

“野鸭们和他是同类,所以他们看它丑得这么有个性,就笑它……” 我原以为一直静听的金铮会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谁知他竟然是搞笑,调侃的语气让大家都笑了起来。

“谁和他是同类?”我追问。

“雁儿和他是同类。”下面不知是谁在说。

“雁儿和他更像同类――这个同学说得有些道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因为他叫丑小鸭就搞错了。――我们可能要作更全面的考察,要把这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也许更能够解开我们的困惑。我们应该把鸡鸭场上的鸡鸭,猫狗,大雁,天鹅,野鸭对丑小鸭的不同态度都综合起来考虑。那么在这些动物中,和丑小鸭交流得最多,但最不理解丑小鸭的是谁呢?――对,是母鸡。下面我们就来把这段文字集体诵读一遍,注意母鸡和丑小鸭不同的语气。”

于是大家集体朗读“第二天早晨……‘好吧,你去吧!’母鸡说”。

这是一段极富人物个性的对白,自以为是的母鸡教训着向往着自由和飞翔的丑小鸭,里面的许多语句简直可以当作成人教育孩子的翻版,但学生们显然还没有明显地感到这一点。课文实在很长,就读这一小部分,也用了好几分钟,我提问:

“刚才我们在分析野鸭与大雁对丑小鸭的态度时,发现他们对丑小鸭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但共同点是都不理解丑小鸭。现在我们读了母鸡与丑小鸭的对话,发现母鸡的态度更不一样(学生在下面说:也更离谱了,郑荟补充:因为她还不会游泳),至少野鸭和大雁能够理解丑小鸭在外面、在水里很快乐很自由,但她就一点不懂了。对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议论纷纷,但谁也没有把握站起来发言。我指了指趁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我画在白板上的几种动物,至上而下依次写着:猫,母鸡,家鸭,野鸭,大雁,天鹅。问:“大家看,我这里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会游泳→不会游泳。”

“不会飞翔→会飞翔。”

我不再等着大家从纷乱中争出一个生物学的答案来,说:“这个顺序依据的是跟丑小鸭的血缘关系,或者说物种的远近关系。我们看,猫是哺乳动物;鸡是禽类,但不会水;家鸭是野鸭驯化后的物种;大雁又叫做鸿雁,与天鹅很像,长脖子,但毛色是青灰的,它还是家鹅没有驯化的先祖;而丑小鸭就是一只天鹅……我们看,在文章中似乎就是按照这种亲疏关系在写着,关系越远的,就越不理解丑小鸭在想着的东西,不理解就会导致误解,甚至是不屑。我们这样从动物学来解释他们对丑小鸭的态度为什么不同,也许并不正确,但至少是一个巧合。为什么后面丑小鸭看到天鹅就感到激动与亲切,天鹅看到丑小鸭也立即表示了亲热?因为它们完全是同类,完全理解对方的‘语言’与梦想(同学跟答‘因为他们也是由丑小鸭变来的’)。好吧,这个问题不管这样理解对不对,我们就先理解到这里。我们现在再回头来看看,是不是还有讲故事遗留下来的问题?没有了。那么我们就来分享大家在课前所作的批注,谁先来?――朱奇先来。”

聚焦:解读“天鹅蛋”

“我觉得这篇课文丑小鸭并没有经过‘不屈的奋斗’,他并没有努力拼搏,很多时候他自暴自弃,吃了很多的苦,后来他太苦了,感动了上天,所以把他变成了天鹅。”

哇,他竟然这样说。我实在很满意这样的思考。但是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看来是意见不一。“谁来说说?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一个同学坐在位置上说:“课文后面说了,他原本就是一只天鹅蛋,这说明他不是上天可怜他才把他变成天鹅的嘛。”

“对,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够变为天鹅!”

“天鹅就永远是天鹅,鸭子就只能是鸭子。”

岑佳梅补充:“再说,自暴自弃也不可能感动上帝的嘛。”

“说得好,自暴自弃不能感动上帝。――但这似乎离课文远起来了,我们回到课文上来。”

“老师,我感觉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天鹅,只不过他的演变过程曲折一点,困难一点。”郑荟试图作一总结,“因为他生在养鸭场里,所以历经了更多的波折。”

“可是,许多人都这么认为,我们以前看过的丑小鸭好像就是在告诉我们他都在努力,是靠着自己成为白天鹅的。”在生活中只信奉天赋不相信努力的朱奇继续着他的质疑。同学们又议论纷纷起来。

“确实如此,在我小时候,老师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丑小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只白天鹅。但是现在朱奇竟然读出来:他并不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天鹅的。”我补充并强调这一点,我知道,这里面可大有嚼头呢。

“他注定要变成天鹅的!不管他努力不努力。”坐在最前面的跳级生茅泽鑫竟然也开了口,这个小书虫平时是语文课也会捧着一本课外书笑出声来的。“对,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天鹅蛋嘛。”朱奇得到支援,口气轻松起来。

女生们纷纷提出议论,有几个甚至就坐在下面喊着:“贼努力的,贼努力的……”我提示,一个个发言。

寿馨蕊首先说:“他努力的,课文中不是说是冬天吗?如果他不努力,早就饿死在冬天了。死掉了他还怎么变成天鹅?”

“寿馨蕊说得有些道理,如果他不努力,他可能就饿死在寒冬中了。”

“老师,我也觉得他努力的,他努力地熬过了所有困境。如果他不努力,他在没有变成天鹅之前就死了,天鹅小时候的样子与鸭子也没有多大差别。”不知道郑荟的这个补充是对同桌的支援,还是她上学期在考试中屡屡失败的自我写照?

“丑小鸭生在鸭群中,他以为自己是小鸭嘛。后来,他没有想到自己长大后是个天鹅。”最老实不过的钮贤成竟然也发了言,有几个女生似乎想笑着批驳他,被我示意阻止了。

朱奇突然来了灵感:“丑小鸭不是已经死过一次了吗?他不是在冬天的时候冰死在野外吗?”

“是啊,丑小鸭还冻死过一次。这说明你即使努力了,但仍然可能会失败,也说明可能外人的帮助很重要。”

“外人的帮助?所以,这纯粹是个运气罢了,跟努力无关的。”朱奇抓住了我的话头。

“外人的帮助可能是幸运,你的奋斗也可能遭遇失败。这一点问题值得探讨,却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也许该把问题的焦点先集中一下,来讨论:是不是注定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不管他怎么做?”我的话音刚落,“一定会”“不会”“他本来就是天鹅蛋嘛”的声音就在下面吵得开了锅。

“好,好,好,能不能换个思路……”我正想提示大家作进一步的思考,下面却已经顾不上理我了。岑佳梅大声地说:“如果丑小鸭不努力,就呆在那里,他就变成一只家鹅,不可能再变成白天鹅了嘛。”

“对!”“对!”女生一片赞成声。

“老师,如果他不努力,就一辈子呆在鸭群里,那么他就根本不会飞翔,而且可能他连天鹅奇异的叫声都会失去,只会跟着鸭子叫‘嘎’,他其实也就成了一只形状大一点的鸭子。”郑荟的“嘎”声引来了一片善意的笑声。

“你想这可能吗?天鹅的习性是基因决定的,他只会进化,怎么可能再退化呢?”朱奇说。

“大家知道狼孩的故事吧?动物在习性上的退化是可能的。”我提醒道,大家都说“知道”。看来得抓紧时间推一把了,我接着说:“这里我再提示一个有关联的信息,大家知道安徒生的生平吗?谁已经读过《安徒生:阿拉丁的神灯》这篇文章?(5个学生举了手)大家觉得这篇文章与课文有关系吗(我问读过的同学)?有!有什么关系?”

“因为安徒生是把自己比喻成了一只丑小鸭,他小的时候也是一只丑小鸭,受到别人的嘲讽。”有学生回答。

“他其实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演化成一个动物的故事,写成了《丑小鸭》这篇课文。”有人再补充。

“哦,这种方法在我们学诗歌的时候学过,叫什么?对,象征。也就是说,我们刚才争来争去的那句话――哪句话?”

“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

“不对,是‘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

“对啊,争来争去的这句话,我们却没有用象征的方法来看它。我们现在来想想,什么是‘天鹅蛋’?”我感到几乎已经抓住了要害了。

“天鹅生出来的蛋。”一个快嘴的同学喊,不知是捣乱还是真的这样想,他的回答招来了一片嘘声,大家用“哇”来笑他。但是朱奇却帮着他的同伙强调:“就是‘天鹅’生的蛋。”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句很重要的话――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现在我让大家来综合思考一下:刚才我们说丑小鸭无非是一个象征,那么猫呀鸡呀狗呀大雁呀也无非都是一些象征,因此,我们不能把这些动物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看成这是禽类,这是兽类,这是候鸟……你看,这些动物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我们因此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人的象征,他们象征了人中不同的(卢夏禹补充:角色和性格),对,代表了同一物种――人――中间的不同性格和品质。我们其实可以反过来这样看:我们人类之中有哪些是天鹅,哪些是鸭子,哪些是为老太婆下蛋的母鸡。那么我们来看,天鹅与他们的不同之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什么?――对,卢夏禹说‘高贵’,郑晏楠说‘优雅’,还有人说‘美丽’,我看‘高贵’可以代表天鹅的气质。现在我来问大家:哪一种心灵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有学生答‘好的心’)对啊,具有哪些品质的心,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或者‘好的心’?”说到这里,我在白板的核心部分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天鹅蛋,在中间写上“高贵的心灵”。

“现在我们来重新演绎课文,根据课文的文章来分析,怎样才能算是拥有一颗‘高贵的心’。――好,请岑佳梅先说。”

“不嫉妒。”

马上有人补充:“不骄傲。”

“对别人的成绩他不嫉妒,对自己的成功他不骄傲。课文中这两点写得明白。”我补充。

“受到挫折不灰心,继续努力。”仍然站着的岑佳梅说。

“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现在反对派众多,你得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否则朱奇又要有意见,他已经一再说丑小鸭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我提示。

于是岑佳梅读课文:“冬天就很冷,非常的冷!小鸭不得不在水上游来游去,好使水面不至于完全冻结成冰……最后,他终于昏倒了。”

“对啊,如果小鸭不拼命地游动,那么等到农夫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冻死了,变成了一只死鸭子了。”郑荟抢着发言。

“对啊,因此,你可能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但是,你绝对不能够放弃!也就是说,你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丑小鸭告诉我们的。对吗?这样解读课文就对了。”我“向上”提一提。

不料朱奇死不买账:“这不过是幸运罢了,万一他一直不动,刚要结冰时农夫就过来了呢?或者说他已经冻死很久了农夫才过来呢?”

“老师说这不过是象征罢了。”有女生针锋相对。

“对,我们讲到了运气,在生活中有没有运气?(学生:当然有!)但是运气会不会落到不去争取的人身上?对运气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可能你努力了,但是却没有得到运气的照顾;但运气不可能照顾一个没有努力的人。对一只不努力的鸭子而言,死亡对他来说是即使逃过了今天,也逃不过明天的。”

“对!”我的发言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首肯。

“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丑小鸭很勇敢。”近来上课常常走神的大个儿林力把我们的思绪从“运气”的争论中拉了出来。

“勇敢――怎么说?”

“他在老太婆的小屋里感到不自由,敢于一个人到外面的世界去,敢于一个人独立去面对生活。”这段话,林力结结巴巴地说了好久,一些同学还帮他用了几个词。

这时候,下课铃声响了,一些同学很是意犹未尽,很想把课继续上下去的样子,我也很遗憾这铃声响得似乎并不是时候。但是无论什么问题,都只好放到下一堂课了。

课后余音

下课后,走在走廊上,前面郑朔和卢夏禹两个还在讨论着课堂上的事,我越过他们,对他说:“郑朔,讲得真不错。”

他说:“你听到了?”

我说:“我说的是你刚才课堂上的发言。现在你说了什么?”

他告诉:“我在说,我们在奔向天鹅的环境。”

我说:“可是天鹅开始的环境并不好啊,它可贵之处,就是始终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所以……”

他接上话头:“我们要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

【后记】

在接下来的课中,我们的触角除了继续向“高贵的心灵”、“成长中的寂寞”和课文几处精彩片段伸展外,还把单元主题——“成长”的话题在此作了一个整合。

但是,在别班的授课过程中,回头又发现在此课堂中失落了一些东西——虽然在此课堂中的某些精彩与激烈,也没有完整地出现在那儿。正是在追求生成性课堂的过程中,我更深刻地明白了“课堂是遗憾的艺术”这句话的含义——缺失成了一种必然!但学习的过程已经生成,它不可能以另外的一种面目重现,它也不可能再有另外的目的(收获)。所以我只好安慰自己:对一堂课而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缺了什么(或者还可以怎么上),而是它已经拥有了什么。

我目前在追求的课堂,可以用“目的在过程中”这句话来形容。从五六年前最严谨的“问题→图示”课堂模式,到两年前“问题→问题”课堂模式的探索,再到现在这种不能用模式来指称的模糊程序,正反映出我这些年来语文教育观念的演变方向。

把课堂视为一个学生建构自己思想与语言的动态的场(当表述思想时,他其实就是在理解和运用语言,这是我的一个提法——“在遗忘语文中学习语文”的大概意思),把学习视为一个学生内部的通过外在关系消解他原有思维-语言模式进而建构新的语言-思维范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在不平衡与不稳定中);同时,不把教学目标视为先在于学习与学生存在的知识点或者成形的思想,而视之为一种含有方向的力量的施加,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朝某一个含有我们意愿的方向发展(就此文而言,让《丑小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隐喻,每个人在这个框架中建构自己的人生象征,也许可以称之为我此课的惟一的教学指向。)……这些都成了我新的追求。然而要把这种尚在朦胧中的想法变成行动,则要困难得多,而且作为一名改良主义者,我势必不可能拿课堂当成革命的工具,而始终只能是在现实的行动中,融合一些新的但却难免是粗糙的理念。

【回音壁】

宣讲·对话·独语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中东京章太炎先生的课堂,“谈天时以玄同说话为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所以鲁迅给玄同的绰号曰‘爬来爬去’。”这样的课堂实在令人神往——师生亲密无间,寥寥数人,对话问答,耳提面命。

而今的中学课堂,一般总在四十人以上,坐席如方阵般的罗列,格局的先验设定,使一一对话的机会甚少,课堂的声音,也往往成为宣讲,语文课堂纵然精彩,总难逃乎布道与说书之间,教师的角色,或如牧师、或似演员,这也正是许多老师觉得疲惫的症结所在,一如张爱玲对教育的十二字评价:“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干国祥老师的可贵努力,正在“宣讲”与“对话”间求得平衡。整堂课,除了开头寿馨蕊讲述故事的8分钟和课文片段的朗读,其余的时间,都充满学生的声音。有意思的是,从“许多同学举起了手”,到“女生们纷纷提出议论”,到将近结束时的“下面却已经顾不上理我了……”——成功的课堂有两个表征:一是课堂因激烈思辨而忘记纪律、忘记老师、甚至忘我,只想参与进去,发表意见。二是课堂之后,或者是纠缠住老师不放,或者同学继续探讨不休,或者进行相关的阅读……课堂结束了,而问题的思考也许才刚刚开始。实录中“一些同学很是意犹未尽,很想把课继续上下去的样子”,与课后郑朔和卢夏禹的讨论,也说明了这堂课的成功。

事实上也只有在课后,才能从被动地听“宣讲”、师与生以一敌众的不平衡“对话”,转向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的“独语”阶段。思考与表达都是最具个体性的,几十年不变的集体化课堂模式,终有一天,也当会以小班或选修的形式,来尽可能的满足个体发展的要求。

从“问题→图示”课堂,到“问题→问题”课堂,到不把教学目标前定设定,仅含有授课者基本意图(不确定指向)的课堂,在模式上,也大略呈现出“宣讲”→“对话”→“独语”的轨迹。

但开放的课堂不等于教师的缺席,对学生个体的深切了解,课堂及时准确而到位的反馈都不必说了。操作层面上——不打开书本的禁令、“今天过生日”的寿馨蕊上台讲述、主要段落的朗读、主干问题的设置(为什么大雁说‘丑得可爱’,而野鸭说‘丑得厉害’?是不是注定丑小鸭就会变成白天鹅,不管他怎么做?安徒生与丑小鸭是什么关系?哪一种心灵可以称之为‘高贵的心灵’?)都体现出干老师课堂的艺术。

从《丑小鸭》,也许我们还可以读出诸如以下主题:广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真够大!”),出走与找寻(在流浪中才能证实世界的博大,外界充实了丑小鸭,让它完成到白天鹅的转变),个人和群体(种种不同动物对它的评价),沉默和言说(“白天鹅没有说话,把头深深藏在翅膀底下”)……

课堂以“我们要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作为收束,也许还是不够的。

杭州外国语学校 郭初阳

6,延伸资料:安徒生--《丑小鸭》-名师课例--童话教学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0:54:38 | 只看该作者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1:00:22 | 只看该作者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1:04:10 | 只看该作者
永恒的人性 浓郁的诗意 纯美的自然
——论安徒生童话及其当代价值


  
http://longqinglu.blog.sohu.com/20050569.html
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安徒生是一个从不曾被忽略的名字。安徒生童话对中国读者的影响是持久而又深远的。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初期,安徒生童话曾作为理想范式而备受推崇;[size=+0]30年代,安徒生童话却因其"小野蛮一样"的天真烂漫的游戏精神和当时动荡的时局里的现实关怀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紧张,因而被斥责为"逃避了现实,躲向‘天鹅'、‘人鱼'等的乐园里去了";

建国后,经由叶君健的翻译和介绍,安徒生童话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安徒生又成为"一个具有充分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家。"
[2] 可见,我们对安徒生童话的认识,带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一个被阅读,被借鉴,被解读的异文化文本,其具体被接受的情形是随着接受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接受者有不同的期望值。如何尽可能地抛开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时代因素的束缚,从而达到对安徒生童话本真意义的趋近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历经百年,安徒生童话仍然是孩子们首选的"恩物",是文学领域不可置疑的经典,安徒生童话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
80年代,文学的审美特征逐渐得到尊重,文学与文化互为主观的交流逐渐成为可能,这使得处于交流中的文学与文化有可能以接近它原貌、接近它本真意义的形态显示出它在现时代文化构成中的意义。此时,人们对安徒生童话的阐释逐渐走出因社会政治因素的制约所带来的偏狭,审美批评成为主流。于是,对安徒生童话的经典品格的追寻与叩问,成为近年来对安徒生童话的接受的一个总的趋势。较早论及论及安徒生童话经典品格的是王泉根,他从"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形式"相结合这样一个思路去思考安徒生童话的经典品格,虽无独到之处,却无意中启动了对安徒生童话经典品格的追问的话题。近来,又有众多研究者对安徒生童话进行了重新解读,诸如:潘一禾的《安徒生与克尔凯郭尔——安徒生童话的成人解读》;李红叶的《安徒生童话经典品格的追寻与扣问——兼论其对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意义》;韦苇的《对安徒生及其童话的再认识》等等。研究者在其论述中都或多或少的提及了安徒生童话的永恒魅力之所在,但对其经典品格及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只是散见的提及,并无系统的论述。本文将在当代新的语境下,抛开教化和政治的因素,更多的从精神的、文化的、审美的角度来考察和论述安徒生童话的经典品格和它所具有的当代价值。这不仅是对安徒生童话这一文本的简单解读,而且从某个角度为我国儿童文学自身的建设提供了一些思考的空间。
[size=+0]
一、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与经典童话的需要
[size=+0]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的高尚感、神圣感、想象力等的损失为代价,以令人难以释怀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被颠覆、被解构为结果。我们看到,今天的孩子被沉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被感官化、平面化、碎片化的文化消费引入莫名其妙的精神亢奋状态。技术和理论时代的逼临和统治,引起了人们深重的精神恐慌感,神话和诗意的放逐使当代人成为精神上无家可归的浪子,流落异乡。无家的失落与返乡的渴望构成了近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双重变奏,而这种状况在当前社会依然延续着。
[size=+0]理性时代的降临使神话时代的文化水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流失,而神话时代所创造和保存的诗意世界却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精神的、文化的、美学的价值。神话所代表的诗性智慧和原始文明成为当前人们渴望回归的精神家园。就在近代文明取得它最初的成功的时候,卢梭就明确的指出了其危害性,主张人们离开社会,返回自然,返回原始生活。然而神话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代表物,已不可能在它原始的意义上被再造了。而童话,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却可被看做一种新的"神话",它以自身特有的童年精神气质拯救并保存了人类进入理性时代后逐渐失去的童年时代的纯真、欢乐和遐想。从贝洛童话到安徒生童话,童话成为神话时代消失后人的精神解救之所,心灵憧憬之邦,它与诗歌一起成为近现代人漂泊的灵魂的栖居方式和安置场所。于是,我们看到,在今天的中国,一些流传近百年,甚至百余年的西方古典童话仍然拥有庞大的阅读群体,比如安徒生童话。今天,安徒生童话仍然是很多孩子最喜欢读的书,许多成年人也喜欢在书中寻找童年的乐趣,更多的人则是在重新阅读安徒生童话后有了新的感触和收获。
一个世纪以来,童话对整个人类自身的精神意义和价值一直较少为人们所关注,事实上,从具体作家的创作动机看,他们接近童话、整理童话、创作童话,并不一定都是为了儿童读者。安徒生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到:"我相信无论老头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欢读我的童话。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以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size=+0] [3] 他也曾对一位朋友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为孩子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母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size=+0] [4] 可见,安徒生在进行童话创作的时候已经树立起这样一种自觉的意识,他的童话不仅天然的贴近儿童的世界,同时也为成人准备了一份高尚的礼物。安徒生童话对人性的剖析,对纯美的自然的描绘,以及作品所传达出的浓郁的诗意,正迎合了当代人躁动不安的内心和逐渐匮乏的精神世界,制造了后神话时代人类精神生活中一个独特的艺术家园。
[size=+0]                                                                             
二、   恒定的人性之于当代人精神、价值的关怀
[size=+0]西方学者伽达默尔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乌托邦精神已经死亡的时代,过去的乌托邦一个个失去了他们神秘的光环,而新的、能鼓舞、激励人们为之奋斗的乌托邦再也不会产生。这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悲剧"。[size=+0][5] 沉醉于形而下的卑微愉悦中的当代人很少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真理、美善等的超越性价值发生兴趣。在当代的中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出现的是种种不同程度上的感觉迟钝、情感迷乱、心态浮躁的精神现象。面对着这一系列的精神流失,尤其是当今天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也遭受这样的折磨时,创作于一百多年前的安徒生童话在当代仍然深受读者喜爱就不再显得那么令人意外了。因为从安徒生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徒生洞悉人性的崇高和变异,他在童话作品中对恒定人性、对人的精神和价值的讨论为挽留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些深刻、高贵、永恒的精神和价值提供了帮助。让具体的文本来说明问题。
[size=+0][size=+0]1.生命的光辉。《海的女儿》是安徒生众多的童话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这个有着悲剧本质的童话毁灭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小人鱼的可爱,在于她身上闪烁的金子般的品格,她有着纯真善良,忘我无私的人类精神品质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元素。她曾两度给予王子生命:第一次是在她[size=+0]15岁生日时,她忘我地救起了因大风暴引发的海难事故而落水的王子;第二次是她所爱的王子爱上了别的女子,她要是心生妒忌,想独占她心爱的人,她完全可以用姐姐们给的短刀杀死王子,然而她没有这样做。"她向尖刀看了一眼,接着又把眼睛转向王子;他正在睡梦中喃喃地呼唤着新嫁娘的名字。他思想中只有她存在。刀子在小人鱼手里发抖。但是正在这时候,她把这刀子远远地向浪花里扔去。刀子沉下的地方,浪花就发出一道红光,好象有许多血滴溅出了水面。"[size=+0] [6] 随即,她自己跳进海里,化成了泡沫。"给人以死亡还是给人以生命,两者之间,小人鱼选择了给人以生命。小人鱼用自己的毁灭让人性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获得了最后的精神的圆满。"[size=+0] [7] 这对精神麻木的现代人,无疑有着很大的精神上的触动。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思索:小人鱼为了争取到人间来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而终不可得,那么我们现今生活在人间世界的人,应当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并利用自己的生命造福于人类?
[size=+0][size=+0]2.人性的顽强。《丑小鸭》在安徒生童话中传播最广,它曾被解读为阶级歧视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写照。然而抛开这些阶级的因素,我们不难发现《丑小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一种肯定个体自我,强调平等与奋斗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意识"。[size=+0][8] 因而,它很容易的就与世上奋斗着的人们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学者竺洪波提出了"共名说",认为"丑小鸭"已经成为一种"共名",认为《丑小鸭》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反映当时欧洲社会的某些现实,也绝对不仅限于作为作者安徒生人生道路的单一象征。它最大程度地写出了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生活的某些普遍性,写出了所有曾经有过自卑而摆脱了自卑、达到理想境界的一种心路历程。"[size=+0] [9] 无论是当代人,还是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内心深处都存在着种种的渴望——渴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接纳,渴望被欣赏,而成功之路不可避免的充满了种种艰辛和磨难,这就需要一种素质,即坚韧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品格,需要在心中燃烧起一团不灭之火,纵使冷漠、无情象冰雹一样袭来你也仍要希望着、忍耐着、奋斗着因为成功本来就不是什么免费的午餐。这一点着实为处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心态浮躁的当代人提供了不小的助益,正是人性所具有的顽强让我们有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当我们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丑小鸭让我们更为了解自己。
[size=+0][size=+0]3.精神的满足。《卖火柴的小女孩》和《丑小鸭》一样,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被赋予一种倾向性的解释。而今天,这部作品在当代语境下被阅读的时候,他真正打动读者的,已经不再是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痛苦,而是她划火柴取暖的情景。连温饱都得不到满足,在死亡的边缘,女孩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获得了她生命中最高的快乐和幸福。这美丽的情景是今天衣食无忧,精神世界却极度匮乏的我们所难以企及的,安徒生在我们心中唤起了深深的感动,让我们在感动中体验到爱与善合一后所达到的美。也只有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我们才能感受到当代人无法触及的精神上的温暖与关怀。另一个例子是《神方》,在这个故事里,一对王子和公主为了保存他们已经感到的幸福而寻找神方,一位智者让他们旅行世界,向一对完全幸福的夫妇索要一块贴身穿的衣片。当他们终于找到幸福的牧羊人一家时,他们却连一件破衣服都没有。于是王子发现"满足"是一件世界上最难得的宝贝,公主则觉得"一个人要感到满足,没有别的办法——自己满足就行了。"智者最后祝福他们:"你们在自己心里已经找到了真正的‘神方'!好好保留住它吧,这样,那个‘不满足'的妖魔就永远对你们无能为力了。"智者的神方对现代人来说,何尝不是一剂难能可贵的良药。精神上的满足,已经成为处于物质丰富的当代社会中的人最为不易得到的东西。
[size=+0][size=+0]4.人性的弱点。并不都是人性光辉的一面,《皇帝的新装》揭示的是有关人性弱点的永恒主题。我们可以看到,安徒生在这部作品中没有直接流露出对于当下现实激愤不满的激烈情绪,他对于皇帝的态度是远距离的、居高临下的,他所揭示的,是关于人性的普遍的弱点,潘延在其《对安徒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文中这样解读《皇帝的新装》:"人们由于怯懦,由于害怕自己的行动跟‘所有的人'不一样而遭到排斥,往往不敢说出真相,这种害怕被集体抛弃的‘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为新装唱赞美词辞的不单是那些不愿失去权位的王宫大臣,还有芸芸众生的平民百姓。只有不曾入世即不需承担社会角色心理重负的孩子才能说出真相。诚实作为人类向善的人生信念早已渗透入我们的文化血脉,一旦真实心态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必然是个尴尬的、痛苦的困境,所以安徒生笔下的皇帝和那些大臣不仅是愚蠢的、可笑的,还是可悲可怜的。身为读者的我们在哈哈一笑之余是否警惕自己离这等可悲可怜的角色并不遥远。"[size=+0] [10] 这一解读[size=+0],让麻木的现代人从另一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让人在另一个环境中反省自身的愚昧和可笑。现代人不曾察觉的自身的弱点被安徒生以如此诙谐的方式一点而破。
[size=+0]安徒生童话中这样的篇章还有很多,在新的阅读语境中,安徒生童话以其深沉而又执着的情致,维护着对于精神、对于价值的顾念。对安徒生童话中蕴涵的恒定的人性、人的精神、价值的发掘不仅证实了他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永恒的命题,这也成为安徒生童话具有经典品格的有力证明。安徒生童话因其无可置疑的经典品格在中国、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不断得到贴近心灵的解读。
[size=+0][size=+0]
[size=+0][size=+0]               
三、[size=+0] 诗性之于物性
[size=+0]其实,从安徒生的文学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从他从事过创作的文种来看,安徒生首先是一个有着浪漫情调的诗人。有史料说明,安徒生在年轻时就显露了自己的诗才并受到了读者的热烈赞赏。安徒生后来以童话为主要创作文种,于是他的童话自然的成为了诗人的童话。所以,对于他的童话所蕴涵的浓郁的诗意,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安徒生在他的《鬼子进城》中也曾说过:"童话和诗不错,他们象同一材料织成的两段布。"[size=+0] [11] 可见,安徒生认为童话和诗有着相同的本质,童话和诗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他正是很好的把握了这个特点,把浓浓的诗意融入到了他的童话创作中。
[size=+0]在我看来,安徒生童话中的诗意主要来自作品中艺术形象所表达的细腻的、丰富的感情。这种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具体体现为作品具有诗一般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在占其童话总数近十分之一的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着重抒写了孩子纯真、动人的美好情感。《没有画的画册》便是一个典型,其中的"第二十二夜",写一个小女孩,她美丽的玩偶被顽皮的男孩们"高高的放在花园的树上,然后跑开了。""小姑娘的手达不到玩偶,没法把她抱下来",玩偶的手只好"在绿枝间伸着,好象很不幸的样子","夜马上就要到来,难道就这样让她单独的在树枝间坐一通宵吗?"小姑娘悲戚地想,她感到小鬼和幽灵已经快出动了,它们"对着玩偶大笑",小姑娘虽然很害怕,但并没有逃走,她壮了壮胆,说:"我陪着你吧!"[size=+0] [12] 可她还太小,并没有这样的勇敢,于是,她只有哭泣。哭是儿童表达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小姑娘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她对玩偶的友爱和怜悯。正是对小女孩丰富情感的细腻描写,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孩子纯真的心灵。
[size=+0]作品诗意的另一个来源是散见于童话各处的美丽的幻想。虽说幻想是任何一部童话都具有的主要特征,安徒生童话中的幻想却别具特色。他懂得孩子的想象力,一朵花、一株植物、一个玩具、一件摆设都可以有灵魂——生动而不离谱,神气而不怪诞的灵魂,《雏菊》、《小意达的花儿》、《梦神》便是代表;他的童话创作中的幻想不标新立异,而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超人"童话中的幻想,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作品中的美丽的幻想境界:温暖的铜火炉、透明墙后面丰富的菜肴、带着刀叉蹒跚走来的烤鸭、燃着的烛光和挂着眨眼彩灯的圣诞树。安徒生笔下现实与幻想的交织使这一类作品惯有的恐怖、阴暗、压抑的心理提示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委婉的诉说,使故事变得动人、美丽,构成了一种扣人心扉的诗的力量。
[size=+0]此外,构成安徒生童话中悠远深沉、耐人寻味的醇美诗意的,"常常是用比较、陪衬等手法,把某些事物作为描写人物的媒介。"[size=+0] [13] 比如《海的女儿》中夜色里的海和天空,《拇指姑娘》中燕子的飞翔与歌唱。这些诗意的媒介使作品不再是单调的故事,而成为艺术、诗化的作品
[size=+0]安徒生童话所具有的诗性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很自然的找到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在这个技术和物质文明加速发展的时代,实利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与生俱来的细腻的感觉、蓬勃的想象、青春的激情、诗意的感动从我们的生命中渐渐隐退。文化工业时代的艺术创造往往添加了世界的"物性"特征而丧失了人类自身的"灵性"特征,富有质朴灵性的艺术诗意和想象力遭到了虐杀。而安徒生童话却天然的保存着人类文化的诗性智慧和艺术幻想力,这对于寻求美好诗意和浪漫想象的现代人来说,着实是一方乐土。所以,安徒生童话中所包涵的浓郁的诗意之于当代人精神上的慰籍成为构成其当代价值和永恒魅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size=+0]
[size=+0]
四、[size=+0]  纯美的自然之于生存困境[size=+0]    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的当代社会,工业的高速发展一步步导致了生态的失衡、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短缺。生活在这样的生存困境中的当代人难免对返回自然有迫切的渴望,他们渴望亲近自然,渴望回归自然。光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来看,"与环保、生态、动植物、大自然有关的读物成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外儿童文学的译介、交流中最引人瞩目且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产生实质性影响最大的三类作品之一。"[size=+0] [14] 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实,作为西方古典童话的安徒生童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见性地为两个世纪后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我们展示了一片文学中的自然绿洲。安徒生童话遍布着对大自然的优美描绘,这些描写既是出于安徒生自身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构成了与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美的协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找到为数不少的自然景物描写,此外,还有一部分对自然现象的描写,[size=+0] 这两者在安徒生的笔下不仅不显得枯燥无味,还充满了诗意和遐想。一幅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清新的自然图景不仅满足了渴望亲近大自然的现代人精神上对于大自然的向往,还给小读者上了生动的一课。
且看:[size=+0] "鲱鱼把嘴展开后,露出了六排牙齿","鲸象一座浮着的海岛","海盘车的眼睛是长在两根长脚上","更有一人多高的草和类似棕榈的树木",[size=+0] 这些描写把读者带入色彩缤纷,生机盎然的海底世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海的女儿》一开始,就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迷人的海底世界:"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象最美丽的矢车菊的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象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一个地联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不过人们千万不要以为那儿只是一片铺满了白沙的海底。不是的,那儿生长着最奇异的树木和植物。它们的枝干和叶子是那么柔软,只要水轻轻的流动一下,它们就摇动起来,好象是活着的东西。所有的大小鱼儿在这些枝子中间游来游去,象是天空中的飞鸟。"[size=+0] [15] 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在安徒生的笔下是多么的贴切、自然。
安徒生对植物一往情深,他笔下充满北欧风情的树木与花草组成的世界令人神往。《丑小鸭》的开头,便是充满了生活的诗意的独特的丹麦农村的图画,"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金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鹳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子在散着步,哆嗦地讲着埃及话┅┅在田野和牧场的周围有些大森林,森林里有一些很深的池塘。的确,乡间是非常美丽的。太阳光正照着一幢老式的房子,它周围流着几条很深的小溪。从墙角那儿一直到水边,全盖满了牛蒡的大叶子。最大的叶子长得非常高,小孩子简直都可以直着腰站在下面。象在最浓密的森林里一样,这儿也是很荒凉的。"[size=+0] [16]
一系列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不显机械。在《一年的故事》里,安徒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更替的过程,用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面把各个季节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在小读者的眼前。春天到了,"绿芽在灌木丛上或树上冒出来,草也长得更高了,麦田慢慢染上了一层活泼的绿色┅┅杜鹃在唱着歌,百灵鸟也在唱着歌。"[size=+0]  寥寥数语,就把可爱的春天描绘得栩栩如生。对夏季的描写,则主要抓住了雷阵雨的特点,闪电"好象是从太阳里迸裂出来的闪光,在燃烧着,"等到雨过天晴,"强健的太阳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更显得精神抖擞,四周的大自然又复活起来。"多么鲜活的比喻。
《天国花园》的前半部分通过一个王子的眼睛,给读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地理课,来自北极海的北风"带着一股冰冷的寒气"来了,它穿着熊皮做的上衣和裤子,海豹皮做的帽子一直盖到了耳朵上。"白令岛上有海象、北极熊",用"破船的木头砌成的房子"上盖着海象的皮;西风来自美洲,那儿有荒凉的森林,林下是多刺的藤蔓,还有水蛇、野鸡、野水牛、可可、瀑布;南风则来自非洲,那儿草绿得象橄榄树,小鸟在跳舞,还有狮子、鸵鸟、骆驼、更有那茫茫沙漠、叮当驼铃,以及商人的长袍、真主安拉和金字塔;和煦的东风,"穿着一套中国人的衣服"远道而来,它在"瓷塔周围跳上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的叮当响起来",充满了浓郁的东方神韵。这些描写使读者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现象和气候特征,另人心驰神往。
童话中如此众多的引人入胜的自然描写得益于安徒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他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安徒生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size=+0]30岁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和中东旅行,较长时间居于意大利,游历期间饱览了各地的风光。旅行途中和归国以后,他写了大量的旅行见闻录和游记,比如《诗人的集市》([size=+0]1842)、《瑞典纪行》([size=+0]1851)、《西班牙纪行》([size=+0]1863),这几部游记成为丹麦游记中的名著。"[size=+0] [17] 游记中关于欧洲和中东的大自然的描写为其在童话创作中的自然描绘提供了充实可靠的依据,诚如他自己所言:"旅行就是生活。"
遍布于安徒生童话各处的纯美的自然让处于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中的人得以在精神上回归美好的大自然,这充满诗意的图景令人流连。而对于儿童来说,在享受自然的同时,他们以一种妙趣横生的方式获得了书本以外的各种自然知识。
[size=+0]
[size=+0]   
[size=+0]                     五、经典性与当代价值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在其《21世纪儿童文学要研究什么》一文中指出:"时代再变,世界再变,人的一些最根本、最恒久的东西不会变。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应当‘以不变应万变',去描写和表现人性中那些恒久的东西,那些不变的意义和价值","世界文学名著(包括儿童文学名著),不仅仅属于时代,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它们所具有的巨大艺术概括力量、丰富的内在实质和潜能,都有着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size=+0] 在对安徒生童话所体现的对纯真人性的推崇、对诗性品质与幻想的守卫、对自然的亲近这三大审美要素作了具体的分析之后,我们的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安徒生童话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意义,这种永恒的意义铸就了它的经典品格,同时,这种永恒的意义也使得它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它无穷的价值。
在电脑网络、多元媒体的今天,文学所高扬的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光明与和平的向往,对善良、博爱、正义、道德、幸福的肯定,对自然万物充满诗意的描写与赞美,对幻想、浪漫、创新的刻绘,都是我们这个世界所需要的。所以,当当代儿童文学在今天多元媒体的消费形态下,在传播和接受领域里被迫撤退的时候,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童话名著却不断的被重版、被改编。安徒生童话所包含的审美价值正是迎合了这样的需要,它为处于生存困境和焦虑中的当代人提供了一片精神上的净土。作为一部童话,其独特的经典气息为审美生活逐渐变得感官化、平面化、零散化的当代少年儿童保留了一幅纯净、绚丽的艺术图景。
  

                    六、结束语
安徒生童话中永恒的人性,浓郁的诗意,纯美的自然之于当代人的精神关怀和愉悦,不仅是其迎合了当代人的需要而具有当代价值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一点正是安徒生童话经典品格的有力证明。相信在这个新的世纪,安徒生童话这一类文学作品将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传达人类精神追求和诗意渴望的天职,以其永恒的诗性的光芒和幻想的温暖魅力、滋润我们绵延的人生。安徒生童话所具有的经典品格,也正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所要借鉴和学习的。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1:14:47 | 只看该作者
保卫童年在“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2005年3月26日)
http://book.zi5.me/books/read/1527/57
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而这位丹麦老爷爷来到中国,也将近100年了。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是从我们民族最伟大的现代作家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里第一次知道安徒生的名字的:在1909年7月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第二集里有一个“预告”,说下一期将要推出一位名叫“安兑尔然”的作者的作品《廖天声绘》。而“安兑尔然”就是安徒生;有的学者认为,《廖天声绘》就是《无画画帖》(今译《没有画的画册》)。预告的这一期后来没有出版;周作人又于1912、1913年连续写了《童话略论》和《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两篇文章,详细地介绍安徒生的生平和创作,称其“所著童话,即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在《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里,周作人还翻译了《无画画帖》中的《第十四夜》一节:这可以说是第一篇介绍到中国的安徒生作品。

但安徒生真正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还是在五四时期。1919年1月,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被认为是“青年的指导者”的《新青年》发表了周作人用白话翻译的《卖火柴的女儿》,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1925年,当时最有影响的新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又连续推出两期专号,全面介绍安徒生,并由安徒生热引发了翻译、介绍外国童话热,以及中国童话和儿童文学创作的热潮。从此,“安徒生爷爷”就成了中国青少年,中国儿童文学界、文学界的良师益友了。

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人们常说,五四时期是“人的觉醒和人的发现”的时代,具体地说,有三大发现:妇女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人民的发现。在三大发现中,儿童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发现儿童,中国人向来不把儿童看作是“儿童”,不是将他当做“缩小的成人”,便是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中国有句夸奖青少年人的老话,叫做“少年老成”。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价值标准:当“少年”不再是“少年”,而是像成年人那样“老到”,“老于世故”,他就“成熟”了。 其实,恐怕时至今日,我们的许多成年人,老师,家长,也都是以这样的标准来评价、要求孩子的。而五四时期的先驱者早就对这样的传统儿童观提出质疑了。它的要害,就是不把儿童看作儿童,不承认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人生长途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有他自己的不同于成年人的思维、情感、言说方式,有自己的独立意义和价值。所以,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就是承认“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他有“自己内外两面的生活”,因此,首先要“理解”儿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尊重其生命的自然发展。(参看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是在这样的“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本位”的思想背景下,中国才发现了安徒生的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周作人的“安徒生童话观”:他对“童话”作了两个层面的区分。首先是把《格林童话》这样的作为民间文学的童话和安徒生式的文人创作的童话区分开来;然后又将王尔德式的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区分开来,前者是为成年人写的童话,是用成年人的思维、语言写的,只有安徒生的童话才是以“小儿”的思维,写“小儿谈话一样的文体”,“造出 儿童的世界 或 融合成人与儿童的世界 ”,是“真正的童话”,真正的儿童文学(《〈王尔德童话〉》)。这样,就突现了安徒生童话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理解、把握不同于成年人的儿童思维、儿童情感与儿童语言,以创造真正属于儿童的文学,以此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不仅和五四时期的“儿童的发现”有一种深度的契合,而且对今天的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的发展,也都具有启示意义。

五四时期的童话热、安徒生热,还有一个“民族自我反省”的重要背景。我们前面说到的“少年老成”,在中国,不仅是一个价值标准,而且也是一种民族性格,在五四时期把它叫做“国民性”。过去,中国人一直是以“少年老成”为自豪的,以为这是中国这个老大民族的“成熟”的表现;但到了五四,就有了一种反省:这不是“成熟”,而是一种“早熟”。这是什么意思呢?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有两种发展方式:有的民族就像一个人的正常发展一样,先经过一个充分发展的“儿童时代”,然后,再依次进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发展阶段,这是一种正常的、健全的发展;而有的民族,“儿童时代”没有充分发展,就匆匆进入“中年”以至“老年”,这种早熟是不正常的,自然也就不健全,最容易造成早衰(未老先衰)。在五四先驱者看来,中国就是这样的早熟的、未老先衰的民族,这是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中国缺少一个充分发展的童年时代,就造成了中国国民性的许多弱点,比如缺少儿童和原始人所特有的蛮性、野性,过于驯良,缺少儿童和原始人所特有的玄想,过于实际,想象力不足,神话、童话都不发达,等等。因此,要使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而改造国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行补课,重新唤回过早结束的童年时代,焕发民族的童年精神、青春力量。这正是安徒生童话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受到普遍欢迎的深层原因:不仅是儿童,而且成年人都在安徒生童话里,发现了久违的童年时代,其所引起的惊喜,是不难想象的。而且人们也很自然地把关注点,集中在安徒生童话里的野蛮的思想和丰富、奇妙的想象力:如前所说,这正是中国国民性中所匮缺的。这样,安徒生从传入中国一开始,就和中国的民族觉醒联系在一起,对培育中国人健全的童年时代起到了别的外国作家所难以取代的作用。中国人对安徒生怀有特殊的感情,原因就在于此。

继五四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安徒生热”,发生在上一世纪的五十年代:《安徒生童话全集》就是在1956年至1958年由著名翻译家叶君健翻译出版的。1955年,为纪念安徒生诞辰150周年,在北京举行了世界文化名人(包括安徒生、席勒、密茨凯维支、孟德斯鸠)纪念大会,更是使安徒生迅速走向中国的千家万户,以至我们那一代青少年没有一个不知道安徒生的。这恐怕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五十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童年或青春期,是蓬勃向上,最能焕发人的想象力的时代,我们这些中小学生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在我们的文学星空里,安徒生无疑是最耀眼、最有吸引力的星座。我至今还不能忘怀,当年如痴如迷地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和《海的女儿》的情景。我在前几年还写文章回忆说,这是影响我一生的两篇童话:《海的女儿》的美人鱼为了做一个“人”,为了追求人的“爱情”,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使我懂得了人的价值,爱情的永恒力量;而《丑小鸭》则让我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为一只美丽的“天鹅”。正是安徒生的童话,给我的生命奠定了光明的底子,虽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许多的曲折,历经磨难,但因为有了光明的底气,就有力量抵御外在的一切黑暗,一直到今天,还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赤子之心。这跟我们小时候受到安徒生的童话的影响是直接相关联的: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安徒生童话哺养长大的。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在这里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自然要想到安徒生和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的孩子的关系。我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机会和孩子们接触了,对这个问题本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我从也出席了今天座谈会的李红叶女士写的《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里,得到了两个信息,让我既喜又忧。李红叶在中小学生中作了许多调查,听听今天的中国孩子如何看待安徒生和他的童话,是非常感动人的。小学生说:“最喜欢安徒生的童话,因为安徒生里的童话好似一片奇妙的想象天空”,“喜欢安徒生童话 因为我被大人骂过后,我非常伤心,偶尔看了一下安徒生的童话,它让我忘记了悲伤,醉在童话中”。中学生说:“喜欢,因为它使我快乐过。小时候喜欢,但现在是一种痛,因为已无法那样捧一本童话,看一个上午,无法再有那种幸福而温馨的感觉。小时候,童话是我唯一的读物,它让我快乐。让我觉得有很多的梦可以做”,“喜欢。可以保持一颗童心,可以想到大人想不到的,体会到大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小时候觉得有趣,现在觉得富有哲理,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中国孩子心目中的安徒生形象竟是那样的迷人:“他是一个微笑着的老爷爷!”“是心地好的人。我喜欢他”,“我觉得他是个心很软的人”,“我觉得他很会观察和发现身边细微的东西加以联想,是个心思很细腻的人。也是个浪漫的人”,“一个用单纯的童心看世界的人”,“他应该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且很有爱心,很和蔼。整天笑眯眯地,喜欢去公园的长椅坐着,安静地看着人们。鸽子落在他的身上,啄食他手中的面包屑”。这真令人感叹:今天的孩子对安徒生的理解是如此的到位,因为从根底上,他们的心是和安徒生老爷爷相通的。

但那位说现在已“无法那样捧一本童话”的中学生,却已经道出了今天我们大家共同的“痛”。这个“痛”来自两个层面。一个是针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也是李红叶在她的书里所提出的问题:在我们这个实利主义、消费主义的时代,这个为物欲所困惑,为复杂的信息所迷惑的时代,人还有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吗?还需不需要童话,童话精神?另一个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今天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不仅笼罩着我们的中学教育,而且已经逐渐向小学,以至幼儿园教育延伸,严重的学习压力已经剥夺了我们的孩子童年应有的欢乐,如果不加遏制,我们的后代就会失去童年,我们又会面临一个没有童年的时代和社会,五四先驱者所为之忧心如焚的民族危机又会重新出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大问题。

今天当然不可能在这里展开来讨论,但我们必须提出来,这也关系着我们今天讨论的安徒生童话的命运,它在今天的中国有没有存在价值和存在的可能的问题。但我们也可以说,正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国教育存在着这些问题,这样的危机,就特别需要安徒生的童话,及其背后的童话精神、文化。据我所知,有一些关心下一代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热心人士曾有“保卫童年”的呼唤;在我看来,我们在这里讨论、研究、传播安徒生的童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纪念,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是在为保卫童年而尽力。因此,我应该向今天会议的主持者和到会者表示敬意。


2007年3月20 22日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0:31 , Processed in 0.1234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