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希望知道范美忠先生的想法有哪些不同的角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33:46 | 只看该作者
范美忠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寻找有意义的教育
发表于 2008-6-17 7:03:00
一个北大毕业生的自白: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转载自2005年07月07日中国青年报)

应该承认,我不是一个天生就有教育情怀的人。我之关心教育和形成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刻骨铭心的切身体验对我造成的强刺激。虽然很多人都在批判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但对其弊端,我可能是体会和感受最深刻的人之一。

我出生在农村,毕业于一所普通的中学。1992年高考时,因为考得好了一点(据说还是什么状元),我进了北大历史系。当时我的同桌对我说:“你应付考试那么厉害,要是当老师,肯定能教出很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

上北大的第一年是军训。我受到很大震动,因为突然间我觉得自己的优势不仅全没了,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很无知,很无能。我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也不会踢足球!同寝室的北京同学听的唱的英文歌曲和摇滚我闻所未闻;他们还看米兰•昆德拉等作家的小说,这些人的名字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当时我甚至还看不懂。这时我才发现,他们的见识远在我之上。我被应试教育教傻了!虽然在高中时,我是同学中公认的比较喜欢读课外书,知识也比较渊博的人,但大城市和农村,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环境差异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眼界一旦打开,我就发现,我的那个考上北大的分数实在没什么意义,能够背诵死板僵化的教科书上的教条,能够做一些低层次且并无实际意义的题目又能算什么呢?

军训时这种差距感还不是特别明显,回到北大后我才真正地傻眼了:这里有国际马拉松冠军,有全国围棋、田径和乒乓球比赛的冠军;有父母是大学教授从小家学渊源读书很多的人;有能独立举行舞蹈和钢琴专场演出的学生……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社团活动、组织晚会也没我的份儿,因为大城市和重点中学来的学生这方面能力很强。这个时候,我真的发现自己一无是处,12年的读书生涯几乎没有学到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是家人和乡亲的骄傲,在北大我却感到非常自卑。

当感觉到评判标准变化,分数并无实际意义之后,在看清和承认自己被剥得精光、一无所有的现实之后,我开始拼命学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两件事情:看书和踢足球。但是请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看书需要时间,你十九岁进北大,过去十几年的时间已经浪费了,除了认识几千个汉字,能背几千个英语单词,你还懂什么?其次,某些东西必须在适当的阶段接触和学习。一旦错过,你就再也补不起来了,补起来也还是有一个疤!最后,从同学间的比较来看,与那些生长在大城市,容易得到好书的同学,与那些家学渊源的同学,与那些中学时代遇到过好老师的同学相比,你很难再追得上了!你在努力,你在看书,别人难道就成天玩着坐着吗?

因为痛感差距太大,因为突然打开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大世界之后强烈的紧迫感,我没法以一种从容的心境把这些书读透,而是以一种狼吞虎咽的方式,以一种可怕的速度进行恶补。

在短短四年时间之内,我浏览了诸子百家,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一部分,还有《全唐诗》、《剑桥中国史》,以及李泽厚、冯友兰的思想哲学史等等大量书籍。但这样的速度能读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未来的大师应该由我培养出来

受到如此强烈的刺激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我所受的基础教育,我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我痛恨教育体制,痛恨课程设置,痛恨教材,声称对我的中学老师“一个也不宽恕”!

到大四时,我已经觉得要成为学贯古今中西的学术大师的梦想恐怕不太可能实现了,于是,我产生了要到中学去,改变基础教育现状的强烈冲动。我为当代中国没有思想大师、文学大师、史学大师感到深深的遗憾!我想:未来的大师应该由我培养出来。要是能培养出鲁迅、王国维这样的人,我该是多么幸福呀!

我为这个梦想激动万分。如果继续读研,之后留在大学任教和搞研究,我最多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学者而已,但如果我当中学教师,能培养出多少人才啊!因此,虽然班上公认我与其他几个同学是最适合搞学术的人,但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还是决定到中学去教书。在当时我们可能的出路中,以功利的标准看,到中学教书被认为是最差的选择——无权无钱,前途也已基本注定,所以我始终不敢告诉同学们说我想去教书,而是声称自己准备考中文专业的研究生,去中学教书时间会比较充裕,便于准备考研。

尽管如此,我的选择还是坚定的,于是我到成都找公认是最好的四中、七中、九中三所中学的校长。他们说,哎呀,北大的,我们欢迎,但历史老师需要得少,至少今年不要。

后来自贡蜀光中学接纳了我。这也是一所在四川很有名的中学。刚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同事听说我是北大的都感到很惊奇,说:“我们没有别的出路才教书,你北大毕业有的是好去处,到中学来干什么?”有的问:“你的女朋友在自贡吗?”还有学生和老师私下里传说:“他在大学一定犯过错误!”

三年痛苦而失败的教书生涯

在蜀光中学,我主要担任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师。这个时候我的教育理念和想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量给学生介绍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好书,介绍各种文学艺术流派和各种哲学思想,让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就积累大量有价值的知识;第二,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思想的启蒙;第三,高度重视艺术和体育教育。

应该说,我太书生气了,对中学教育的现状严重估计不足!其实,我本不该如此缺乏心理准备,因为我自己就是受那样的教育过来的,而且在中学时也没有觉得这样的教育有什么不对。但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应试教育没有改变,我自己却变了。

随着知识视野的打开,思想的提升和见识的增长,北大四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让我脱胎换骨!明白了那些陈旧和僵化的东西毫无意义之后,我已经根本不可能把我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不可能再如大多数老师那样机械地讲授课本上的死板的知识。以那种教法,即使我教的学生都考上了北大和清华,我也不会有任何成就感。因为那在相当程度上是反教育的,不可能培养出有人文情怀和公民素养,又具有真正创造力的人。在那样的教育中我也不可能获得任何创造的快乐和意义感,同时,我对教育和社会的责任感也不允许我这么做。

在我教书一段时间之后,校长从学生家长和老师那儿得到了一些关于我的负面信息,于是,特意来听我的课。听完之后他找我谈话:“你上课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少讲课外的东西。本来我们准备在你熟悉一年之后就对你委以重任,让你教高三文科班!现在你老讲课外的东西,讲教材以外的学术观点,一点都不管考试,又讲得那么深,我们怎么敢让你带高三?”

我说:“我不想带高三,因为我不想摧残学生!”校长脸色大变,说:“难道高三老师都是在摧残学生?”我默认。与我同一办公室的高三老师则脸色尴尬。

我刚去的时候对同事们还比较尊敬,经常去听他们的课。但他们的课上得僵化教条,让人觉得索然寡味。

有一次期末考试是教同一个年级的另一个教师命的题,改试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居然根本不会做这些题,就去找命题老师要标准答案。这个老师很生气,给我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范老师,在其位,谋其政!要有敬业精神,不能误人子弟。怎么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我的想法是,我教的是高一,这个时候文理还没分科,也还远没到搞应试教育的时候。

有一次,我跟同办公室的一个语文老师讨论了一下关于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结果全校老师都传说:范跟王老师大吵了一架!我愕然。原来作为老师,他们已经如此不习惯讨论问题。我于是感到更加孤独、痛苦和寂寞。

当然,我得承认,这个时候我的教育理念的偏差和课堂操作技巧的缺乏也是致命的。

我的第一堂课很有趣:一节课的内容,我不到20分钟就讲完了,然后对学生说,怎么这么简单还要我讲?好!没事了。
每接一届学生,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洗脑。我跟他们说你们过去在语文、历史等课上学的东西相当部分都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伪知识,真正的文科知识你们连梦都没梦见过。然后在学生目瞪口呆之时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知识轰炸:从《史记》、《左传》、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从穆旦、海子到兰波艾略特;从弗洛伊德到超现实主义;从涅乐队到行为艺术。

这个时候,学生的态度就开始分化:一部分只重考试的学生一看我讲的跟考试没关系,就开始做其他科的作业;一部分虽然听得云里雾里,到底还是觉得新奇,还是勉强在听,不管听不听得懂。你想这样密集的流派、理论、人名、书名的轰炸,学生怎么受得了!不坐飞机才怪!我对那些要我注意教学方法的劝告不屑一顾:连《史记》都没看过也跟我谈历史!我自以为真理在握,一站上讲台就慷慨陈词,滔滔不绝。

学生对我的评价也开始出现分化:
有的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有的喜欢听我吹牛,因为我居然会跟他们讲兵器知识讲战争侃武侠聊足球!有的学生恼怒地说:“谁听他的,听都听不懂,他在那里自我陶醉!”我的确是在自我陶醉,我从来不理会学生的反应,不发动他们参与进来一起讨论。我也从来没问过学生对我的课怎么看,没问过学生希望我的课怎么上。我居高临下的态度和特立独行的狂傲姿态让学生对我充满敬畏。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敢私下找我交流,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尤其是爱踢足球和爱看书的学生又跟我没大没小,好像哥们儿一般。

(在学生的眼中)

范美忠的学生这么写老师:他一开口就告诉我们,中学历史教材没什么好教的,接着便开始把我们知道的熟悉的一点点东西贬得抬不起头,又狂轰滥炸般把一大筐我们闻所未闻的东西捧得天花乱坠。于是第一堂课下来,我们就觉得自己无知得如同白痴。

第二堂历史课就有人开始做其他科作业或是睡觉了,包括我在内的另一部分人则仍然饶有兴味地听他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神侃……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堂课。

他的另类从头到尾地贯穿在我们对他的记忆中,没有过丝毫的磨损。

他大谈鲁迅、穆旦、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诉我们卡夫卡、艾略特、《人间词话》。他曾经倾情地为我们朗诵穆旦的《春》,还曾请来他的一位朋友为我们讲那些陌生的音乐,讲谭盾、叶小钢。他觉得我们是那么的糟糕,却又坚持不懈地灌输给我们那些值得和需要了解的名字,仅仅是为了我们上大学后不会像他当年一样“像个白痴”。从这一点说,他比其他任何一位老师都看得远、为我们考虑得远,因为他没有任何功利的追求。在相对轻松的高一,他让我和很多同学疯狂地迷恋上了文学 ———我和朋友从学校图书馆“挖”出了《人间词话》和几本诗集,兴奋地读着、谈论着。

除了课堂上的范美忠,我还看到过足球场上汗流浃背的范美忠,大桥上一手拎菜一手捧书的范美忠,小书店里蹲在地上看书的范美忠。他是我所见过的把“另类”二字阐释得最准确最自然的人。惟一一次在办公室里见到他是一次期末考试后分发各班批改后的试卷。这种场合的混乱可想而知,每个人都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嘈杂混乱中,他愤愤地嚷了一句:“一个分数就让你们成了这样!”他的话淹没在一片喧哗中。我当时正巧站在他旁边,听见了这句话,从那以后我再没去打听过自己的分数,不管是什么考试。

他一定有过很多的故事和传奇,但我们不敢向他打听,只能从他讲课时的言语中零星了解一些。他的孤傲、博学和强健,给了我北大的最初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最后在北大和清华间的选择。但他已经离开了,这个学校里关于他的记忆在年复一年地淡去,我们有幸成了他在这里教过的最后一届学生,我们离开后,不知以后的学生们还会不会知道范美忠这个名字,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呢?不会再有人给他们讲叶芝兰波波德莱尔了。

无论如何,我对他只有感激和敬佩,这是一种最传统最纯粹的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敬佩,因为他根本不认识他教过的这些学生,也不屑于他们对他的任何态度。我曾想过,如果现在有机会再见到他,甚至和他互相认识,我也会躲避、放弃,因为我知道自己只会被他藐视。我曾把他讲的一堂课录了一部分到磁带上,我只是常常怀念着那段有他这样的老师的岁月,那段毫无功利之求的沉迷于文学的岁月。
(这个学生是2002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状元,现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生,网名红蓼知秋。文章首发在榕树下散文随笔论坛。)

转自于:http://www.4uup.com/bbs/viewthread.php?tid=67995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35:11 | 只看该作者
曹林:可别轻视范美忠的价值
2008年06月12日

东方网——东方早报



谁敢说我们身上没有范美忠的影子?谁敢说自己脑海中从来没有闪过一丝范美忠的想法?
地震来临时丢下学生逃跑并在事后高调为自己辩护的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已成舆论公敌,继网络一轮猛烈的道德炮轰和群殴之后,友人郭松民又在做客凤凰卫视时以“杂种”、“畜生”等激烈字眼当面痛骂范美忠。看到朋友在节目上风度尽失、气急败坏、逮谁骂谁的表现,我真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松民,你的愤怒一点儿也不高贵,而是让人看到了一个道德专制者的可笑和可怕。
松民仅仅是此次舆论讨伐范美忠的一个代表,网络在倒范批范上总体表现出一种亢奋的道德审判激情。这使我想到哲人的一句话:人们在反抗恶的时候,总是要将自己当作善的标尺而毫无反省,这便致使一种恶被消弭,而另一种恶同时滋长。在批判范美忠的舆论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危险,人们在与某种“邪恶”作斗争中把自己想像成了善和正义的标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后,眼中只有“敌人”的万恶不赦,对自己身上的恶没有半点儿警惕。道德优势遮蔽了自身的一切恶行,我批判,所以我正确,他是敌人,所以他就该死,于是道德专制之恶在道德批判中同时滋长。
范美忠逃跑之行为确实值得批评,其沾沾自喜、高调地为自己逃跑辩护之言更可以批判。他说自己惜命逃跑没有违反道德底线,其实“危险时刻老师保护学生”本就是教师这种特殊职业的一种道德底线;他说自由主义承认人性本私,可自由承认人性本私是为了在制度上防范人的这种无赖和自私,而不是鼓励人成为无赖和极端自私的人;他说自由厌恶道德高调,但自由更多只是反对用道德高调苛求别人,而对自己却有着严格的道德要求,即“高调律已”而“低调律人”。
范美忠的言行是该批判,可是,我们该持怎样一种批评姿态呢?是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把他当成全民公敌去肆意讨伐,还是深入反思自身人性幽暗的一面,将范美忠当作一个可以理喻的同类,进而与他站在一起、把自己也作为一个“范美忠”置于道德反思之中?可取的态度当然应是后者,因为范美忠并非一个天外来客,而是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共同人性共同弱点的人。我们和他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同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共同分享着人性一些伟大的优点,但人性中也多多少少地有着一些共同的劣根性。谁敢说我们身上没有范美忠的影子?谁敢说自己脑海中从来没有闪过一丝范美忠的想法?谁又敢说自己在大难临头时都有勇气像谭千秋那样用自己的身体为学生挡住垮塌的楼房?
范美忠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人性中隐藏着这些不可回避的现实幽暗,他只不过把自己身上的幽暗毫无保留地暴露了出来,虽然这种坦诚很不合时宜、很不聪明也很不值得尊重。但既然暴露出来了,就需要我们共同去面对和反省,共同省察人性中那些残酷的真实,尝试着走近他而不是抛弃他,理解他而不是肆意贬低他,与他沟通而不是拒绝听他的解释。不能故作高尚地将他视为一个不可理喻的异类和需要消灭的敌人,不能将自己排除在外而乱抡道德大棒,那种谩骂是肤浅和狡诈的。舍命救人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付出,可空口的道德批判没有任何危险。
范美忠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暴露了自己人性幽暗的一面,这是一个机会,是一个可以促使我们反省人性、反思道德、完善自身的机会。可就是这样一个极好的反思资源,却被伪道学和网络愤青们当作了一场树贞节牌坊的道德批判运动,他们把自己幻想成了一个道德警察和正义卫士,当成了一个真理在握、绝对正确的道德独裁者,仿佛自己比范美忠高尚很多,仿佛自己从来没有闪过范美忠之所想,仿佛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可以凌驾一切。但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在气势汹汹、恶狠狠地将矛头指向范美忠的同时,自己身上可能暴露出了更多的劣根性:虚伪、自负、专断、狂躁……
从道德制高点上走下来,放下你的道德大棒,停止你的道德苛责,与范美忠一起反思我们骨子里的幽暗吧。我想起知名文化工作者崔永平一段作为批评者的反思:如果再让我去从事批评,我将意味着我同时对我的批评对象说,和你一样,我并没有第二个出身、第二种起源,我们的双脚是同时插在同一个历史、同一片土地之中的。我并没有离开你太远。也许你的疾病正是我的疾病,你的疼痛也是我的疼痛,那使你陷入不幸的也正是我难以跨越的障碍。除非我们一道超越它,一道克服它,否则,任何人单方面都不可能获救。是啊,将范美忠批倒批臭进而迫使学校开除他之后,我们就高尚了吗?我们的人性中就没有那些幽暗的东西了吗?道德的贞节牌坊从此就光芒万丈了吗?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36:03 | 只看该作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36:46 | 只看该作者
我为什么要去中学当老师- -
                                       


作者:范美忠



我大学毕业后主动到一个中学去教书,很多同学不理解,有的把疑问藏在心头,有的则直接问我为什么。我只好用他们能够理解的理由给予回答:“我想考中文系研究生,而教书的空余时间很多,我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其实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是:

我就喜欢教书,我喜欢非功利地给学生讲解传授知识的感觉,我喜欢给他们讲文学讲历史,甚至我了解不多的现代派绘画和崔健罗大佑的音乐,我不希望我们后面的一代代人象我一样被骗,象我一样中学六年什么都没学到,而到了大学一点基础都没有,一切都从头开始,象我一样中学六年一点文学艺术思想修养都没有,无论对中国传统还是西方的优秀的文化积淀都毫无了解;上好一堂会给我带来超过其它一切的满足,我也喜欢跟学生一起踢球。而且我上了大学以后回过头来看,痛感中学的教材,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观念都存在太多问题,于是产生了要去改变的想法,另多少也抱着一些启蒙的目的。我想,如果我自己一直读下去,最多也不过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学者而已,但如果从中学开始改变中国的教育,能培养出多少人才呢!我始终觉得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应该去教书,一个庸师和一个名师培养出来的人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当然,教书可以使我有较多时间看人文书籍,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此后我一直就面临一个必须时时解释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去教书?家里人遗憾地说:当初北大不提前录取你,你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就好了。他们的意思我明白,如果我学法律毕业进了省市法律机关,那么我可以有特权,有受贿的机会。他们也就有权力背景可以依靠。我给他们的他们可以理解的解释是,我学到这个专业了没办法,对我的中学同学我也是如此说,可是天知道我还有其它多少选择呢?我的大学同学有读研究生的,有进机关的,有搞媒体的,有当律师的。只有一个同学跟我一样选择了到中学去教书。但他确实是为了考研,两年后考北大法律系研究生没有考上,他就参加了律考当律师去了。我教书的地方是一个中等城市,我刚到那儿的时候同事就问我:是不是你的女朋友在这儿?我说是,可其实这时我已经跟初恋女朋友分手两年了。真实的原因是,那个中学是个很好的中学,每年考上北大的学生就有五,六个,学生素质高,更有利于实施自己的很多想法,当然,离自己家近也是一个原因。  
      
后来,我到自己的一个也是教书的朋友那儿去玩,他的同事不解地问我:“我们教书是因为读到师范了没有办法,你读了北大却来教书,什么意思?”“为了考研!”我又只好给出一个他们能够理解的解释,我想,如果我说我喜欢教书,他们也许会以为我有病,以为我除了教书就没办法混下去。  
      
“惊讶于北大的学生居然沦落到一个中学来教书”,这是一个我教过的后来考上了北大的学生对我到中学教书的评价。  
      
后来在广州,在重庆的朋友,都有人对我有个的教书经历表示不理解。我想自己如果当初报考北师大倒好了,如果别人问我为什么教书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他:“我读的师范学校为什么不教书?”  
      
而我的另一个在中学教书的朋友在他教过的三百多个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愿意报考师范,结果只有一两个。仿佛教中学成了没有出息没有本事的人干的可耻的职业,仿佛只有最差的最穷的学生才报考师范,而我以前教过的学生因为高考发挥不佳被调配到了师范大学,非常的郁闷,仿佛是被发配充军了一般。  
      
谁都知道教育对一个国家有多么重要,而好的老师对基础教育又有多么重要,但是,虽然我们喊尊师重教已经喊了二十多年,我们还是看不起老师。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对一项职业和一个人的评价已经简化为对他拥有的权力大小和金钱多少的评价,对知识的尊崇程度也跟你拥有的知识本身能带来多大的经济回报有关。而现在当中学老师意味着没有当官受贿享受特权牟取私利的机会,没有经商暴富的机会,就那么一点薪水,穷教书的,一辈子的造化出息已经判定了,肯定不会买得起豪华小车和别墅。  
      
其实我也看不起很多我的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但却不是因为他们是当老师的,而是因为他们的学问和人格都不够资格当老师。而我对真正有知识有人格的老师是非常尊敬的。  
      
社会上看不起当中学老师的,有天赋有个性有本事的人大多不愿意去中学当老师,而僵化的教学体制,应试教育逼走不多的一部分有水平有头脑有思想的愿意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导致的结果是目前中学教师素质的普遍低下。  
      
原来我教书的时候,我感觉除了高考制度的限制,学校领导观念的僵化之外,教材内容的陈旧是很大的局限。离开中学三年,最近我又找来高中文科教材看了看,历史和政治教材依然没有改观。但新版语文教材的变化确实很大。穆旦海子的诗歌选了,《前赤壁赋》《兰亭序》选了,《再别康桥》《雨巷》选了,甚至里尔克的《豹》也选进了辅助的阅读教材,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选进了中学教材。但问题又来了,我通过我的一个朋友进行了了解,他说他那些教语文的同事大多表示选的文章他们都没读过,也不知道作者,甚至有的散文和诗歌读不懂,面对新教材他们感到有点恐慌,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恰好我这个朋友把我手头的陈思和编的《当代文学史教程》拿去看,那些语文老师听说里面有关于海子穆旦等人的评价,他们赶紧把书拿去,把相关评论抄到备课本上。我相信,当讲到这些诗的时候,他们又只有把一些结论念给学生听,至于从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受出发进行阐释,他们是不会的。  
      
当然,我不是对现在的中学老师进行全面的否定,比如我在新浪读书沙龙结识的啊肯和高卢韦斯都是很好的语文老师,但象他们这样的实在太少太少。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吸引有教高素质的人到中学当老师呢?我想有两个办法:一是给他们较多的教学自由,不用既定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对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横家干涉;二是大幅度提高中学老师的待遇,使当中学老师在待遇上成为人人向往的职业。而不是象我一样,在中学教过两年书仿佛就跟做过贼似的,仿佛是一段人生历程上的污点。  
      
天知道我是多么喜欢教书,如果能够培养出中国未来的思想,文化巨人,我会觉得多么幸福,当然是给学生传播现代公民  意识,爱的观念,自由的理念,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也是我的目的之一。有机会我还会到中学去教书,当然是教语文,而不是教历史。因为文学跟审美相关,而政治和历史问题可以回避。而当我教历史的时候,我无法撒谎,但讲真话又不是被停课就是被炒,我先后在两个中学遭受了这样的命运。所以中学文科教育要全面改观,除了考试制度的改变之外,某一方面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不光教育需要,整个中国都需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39:29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范美忠
魏勇


 几年前闲时写过一篇文章《我看范美忠》,大家都说写得好玩,这次再碰到类似的一个作业时,就一点都不好玩了。喜新厌旧是我和他的接头暗号,跟范美忠一样,我也无法接受重复自己,昨天那张旧船票已经登不上今天他那艘破船。于是乎我决定当一回画家,用素描的方式,“画”一个范美忠。

  画他不能不突出他的嘴,他有一张大嘴,热气腾腾肉欲十足的大嘴。四川有句俗话,“嘴大吃四方”,在他这里要改为“嘴大说四方”。在朋友中说,从文学到历史,再从教育到电影,最后从认识论到哲学,现在已经到了神学;在学校说,从自贡到杭州广州再到成都;在媒体上说,从国内说到国外,从网络说到平面,再从平面说到电视。最后,2008年地震时,他把自己说成了“世界名人”。如果要给这副画命名,我想可以叫作“我说故我在”。每次复习电影《九品芝麻官》看到周星驰对着大海练口技将鱼虾说得炸起来时,我不由得想起了远方的范美忠。

  我这里并不是影射2008年地动山摇那件事,更不是暗示骂他的人是臭鱼烂虾,而是说范美忠在教室里时常掀得河翻水浪。用叶芝、昆德拉、海德格尔、李泽厚作为下河前的准备活动,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基斯洛夫斯基也不过是一点小风小浪,真正的风浪是人现在突然玩儿诸子百家,一个豪华转身、一个古典巨浪。于是,许多没见过风浪的学生被他打晕了。曾是他学生的2002年四川省理科状元谢茜同学曾这样回忆:“他大谈鲁迅穆旦陀斯妥耶夫斯基,告诉我们卡夫卡艾略特人间词话。他曾经倾情地为我们朗诵穆旦的《春》,还曾请来他的一位朋友为我们讲那些陌生的音乐,讲谭盾、叶小钢……他比其他任何一位老师都看得远、为我们考虑得远,因为他没有任何功利的追求。在相对轻松的高一,他让我和很多同学疯狂地迷恋上了文学,我和朋友从学校图书馆“挖”出了《人间词话》和几本诗集,读着、谈论着。”一个高中理科生不迷恋刷题而是迷恋王国维,明显已经七荤八素找不到北了。

  我想,他一定对于自己能把学生侃晕了感到过得意,因为在我刚刚认识他时,明显感觉到他很享受话语快感,我算是一个轻度话痨,而与他相比我几乎可算作沉默寡言了。有时我突发奇想,如果在战争年代要逼迫他招供用什么办法好呢?也许把他关在单人牢房就可达到目的。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很可怜他,人都孤独到什么程度了才会逮着一个人就释放自己的内心!别人玩孤独冒充后现代其实过得滋润,而他则是痛恨孤独却不得不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这诗貌似里尔克剽窃范美忠,而实际上是里尔克挠到了范美忠的痒痒肉。

  这样一个通过说话体验存在的人,忽然有一天郑重告诉我,其实课堂上老师应该少说话,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冷笑话。发生这一幕大约是在2005 年,那时,他突然对课堂感兴趣了,言必称后现代课堂观,居然能够反省自己原来的课堂观落后,还见谁就给谁推荐多尔、佐藤学等。他属于那样一种人,不感兴趣时,他连眼角的余光都舍不得给你,一旦感兴趣他就成了最狂热的警察,从外到里每一个细节都想了解到。假如他突然对伯格曼电影感兴趣了,他会买所有伯格曼电影的碟,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昼夜不停的看,直到全部看完,中途绝不停下来干其他事。上厕所除外。

  所以,我饶有兴趣地看他究竟想干什么,看他如何克制自己在课堂上言说的冲动,看他如何在自己制定的纪律与他强大的天性之间挣扎。他曾经说过一句容易有争议的话,他说他是中国最好的文科教师之一。放在2005年以前,这话过了,那时说他是中国学问功底最深的中学文科教师没问题,甚至不加之一,但不是最好的教师,加上之一都还不够谦虚,因为那时他还是一个课堂霸权主义者,真正称得上最好文科教师之一,应该是他放低身段完全接受了对话式课堂之后。我们中很多人对于范美忠的新课堂观不太感兴趣,但是对于范美忠实践新课堂观很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范美忠真的在课堂上能够刹得住车吗?如果他能够管得住嘴,也许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敌人酷刑面前打死也不招。

  跟我一样有阴暗心理的人失望了。在上《孔乙己》《面朝大海出暖花开》时他从上帝变成了上帝的仆人,许多人在听完《面朝大海出暖花开》后感慨地说“从来没见过范美忠如此的低调!”这话暗示大家喜欢在课堂上夹着尾巴的范美忠。事实上,即使他夹紧尾巴仍然不免偶露峥嵘,在那惊鸿一瞥之际,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他强大的侵略性。

  为什么许多人喜欢范美忠?因为他有侵略性;为什么许多人反感范美忠?因为他有侵略性。在他强大的侵略性面前,生命力强大的人欢欣鼓舞,就象他就读于电子科大的一个学生感受的那样“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而生命力弱的人则无比愤怒,因为通往新世界的门内射出的一缕缕强光让习惯了黑暗的人感觉刺眼。很多时候我们痛恨思想者,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认可他的思想,而是因为不能接受在我们苍白干瘪的内心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瑰丽无比的世界,这样的落差会让人产生羡慕嫉妒恨,我们不接受的是落差。

  他的侵略性源于思想裸奔的举动,比基尼让伊斯兰长袍感觉到侵略性,裸奔则让比基尼感受到侵略性,所以裸奔者范美忠让一切比基尼思想者自卑羡慕,进而产生一起裸奔的愿望。当然,仅仅是愿望。思想裸奔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不是每一个人都欣赏裸奔,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践裸奔,象“我曾经为自己没有出生在美国这样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而痛不欲生!”这样的话,很少有人会郑重其事地说出来,因为我们都是YY哥或者YY姐。

  作为YY哥之一,我十分清楚我们这类人的特点:永远在准备旅行,永远都不出发。而范美忠是这样一类人,可能上半节课还在分析《红楼梦》,下半节他突然烦了,于是扔下粉笔就从此浪迹天涯。这点跟《月亮和六便士》里那个人到中年突然抛弃一切的思特里克兰德很相似,为了梦想可以放弃一切,为了他认可的真理可以与天下人作对,然后傻逼呵呵地站在被唾弃之地坚守自己的真实存在,做他的“思想烈士”。

  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当初离开杭州外国语学校起因于他的大嘴,有人告他反动,于是学校提出了劝诫,要么管住嘴,要么离开,结果他选择了离开。我认为收敛一下可以收获稳定的生活,为什么不呢?他以经济学家的头脑分析了离职的性价比,他认为通过说假话获得一个高薪教职带来的幸福感补偿不了扭曲自己后造成的心灵创伤,不划算,所以离职。当时听到这番高论后我很渴望跟他这样的人成为同事,因为有他在我绝对不会成为第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人。

  有时我想,也许在我们同情范美忠的时候,其实他正双倍的同情我们。我们都是假猎手,永恒地瞄着目标却永远不肯扣动扳机,而他想开枪就开了,管它准不准。开枪常失准头的猎手还是猎手,永远不开枪的猎手还是猎手吗?不如说是猎物。或许这正是他同情我们的原因。(2011年《教育家》杂志第二期)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43:41 | 只看该作者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45:48 | 只看该作者
范美忠讲《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时间:2005年7月8日星期五
地点:盐外高一三班教室
过程:
摩西:今天请范美忠老师来给咱们班讲两节课,废话不说,咱们欢迎。
范美忠:今天我来上课,第一个感觉是不管怎么说,你们有一个很好的地方,你比我们当时幸运多了,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这样说吗?猜一下。因为你们高一就学了许多好诗,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学生:大学。
范美忠:我真正看是在大三的时候,你们高一就接触是很幸运的事情。那时候我别说看了,连这些人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而且还没有看懂,后来买了一本海子诗选,有没有谁买来看过?我就不多说了,关于海子。你们高一已经学了,对海子有没有了解?哪一个同学对他做一个介绍?你们高一不是学了吗?我来抽同学起来。
学生一:高一老师说他自杀了。
范美忠:还有别的吗?
学生一:不知道。
范美忠:别的同学呢?你们以后要注意,教材上只是一个缩影,你要根据他扩展才行。我来介绍一下,按理说不应该我来介绍,应该你们去自己搜集。海子一九六四年出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小山村。而且他从应付考试的标准是很天才的。七九年进入北大,这时候十五岁,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们班上也有。之前他并没有接触诗歌,大三突然热爱上诗歌,毕业后分配到昌平,办校刊。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想像力,海鸥可以想像成上帝的游泳裤。后来他有一个恋人,有人认为她是海子自杀的原因之一。他的自杀是一个诗歌界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后,顾城等也相继自杀。在他自杀后不久,他一个朋友脑溢血而死,叫骆一。当时诗歌界对他的诗歌不大接受,他生前没有专门出过书。我在大三时看到海子诗选,这是海子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叫西川。西川在北大开了一个海子讲座。包括钱理群的讲座我都没去听。我当时读海子的诗穆旦的诗我没看懂。所以对文学的理解当时不好。九八年之后三联出版社出了一本书,海子诗全编。四十多块钱一本,在此之前还可能有两个诗人。这本诗卖卖了上万册。这很不容易。这说明海子诗歌本身的影响。还有两本,一是海子的传记。诗人的传记很少,因为关注诗人的人不多。像穆旦,今年才有他的传记,由他家乡一个人写的,非常糟糕。海子的传记叫《扑向太阳豹》,是一个叫燎原的诗人写的。这个书也不好卖。第四本是关于海子诗歌的评论,叫《不死的海子》。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去找。应该说海子是当代影响极大的诗人。大家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
学生:(读)
范美忠:下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一下。
学生一:读。
范美忠:情感的强度不太够。下面我找一个男同学读一读。
学生二:读。
范美忠:大家以前学过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有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三:他全篇都是说从明天起,为什么?
范美忠:你怎么看?
学生三:没想过。
范美忠:哪一个同学可以回答?大家可以相互讨论。没关系,你们有什么想法就可以一起来说。好,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回答。有没有想发表看法的?
学生四:我觉得他说从明天起,说明今天生活得不好,明天才幸福。
范美忠:他说是因为今天生活得不幸福,那么你说他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幸福?
学生四:这样才能达到写作的目的。
范美忠:就是说他为了写作本身?你这个关心粮食与疏菜,我从现在就可以开始啊。
学生四:我觉得在这首诗里,听不清。
范美忠: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这里你觉得海子来说什么是幸福。他憧憬什么样的幸福。
学生四:应该是比较温暖。
范美忠:那他怎么才能达到这点。
学生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范美忠:我不知道其他同学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看法,为什么是从今天起,而不是从明天起?
学生五:明天给人一种希望,今天比较现实。
范美忠:就是说明天给人带来希望。但如果只在希望中,这样的幸福是不是很虚幻?
学生五:
范美忠:那么会不会从今天起关心粮食与疏菜?你觉得他所说的理想的状态是什么?他关心粮食与疏菜为什么不行?
学生五:因为是每天要做饭。我觉得是对生活的一种关心。
范美忠:那么你父母就不关心生活。
学生五:关心生活细节。
范美忠:为什么关心细节?海子在大学教书,很少有时间
学生六:他说从明天起,是死前写的,是写极乐世界。
学生七:我看出海子有一种对生活的绝望。
范美忠:为什么?
学生七:越是表现得幸福,越说明现实的空虚。说什么喂马,劈柴,充分表现了对生活的绝望。还有,越是感觉幸福的东西。。。
范美忠:他与其他同学观点不同,其他同学是悠闲等,他认为是绝望。但是我不太赞同这一点,我并不认为关心粮食与疏菜,他说对我们来讲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后来恐怕也不轻松。
学生七:一种向往。
范美忠:我还有一点不明白。你觉得关心粮食与疏菜,如此普通的东西,所有人都与他打交道。他为什么认为这是非常幸福的?
学生八:诗人本来的思维方法就与平常人不一样。这些东西对他有特殊的意义。
范美忠:对他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学生八:是幸福的象征
学生九:我比较赞同,海子喂马劈柴,只有非常幸福的人才会关心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事情,说明他现在并不幸福。他说从明天起,说明今天不幸福。
范美忠:他说明天起就过幸福的生活,未必--你说他现在为什么不幸福?
学生九:我觉得海子要求的幸福是每个人的幸福。每个人都关心疏菜与粮食。
范美忠:他说为什么关心,因为海子有一种济世情怀。
学生九:不是这样意思,我是说关心粮食与疏菜是一个方面,他希望每个人幸福。
范美忠:还有没有别的同学?他为什么要关心粮食与疏菜,把它看得这么重要?
学生十:粮食疏菜是精神的东西。
范美忠:我不知道你是否了解海子是不是吃不起饭?
学生十:不是。
范美忠:如果说只有吃饱饭才可以写诗?
学生一:饿肚子的时候就想吃饭,没有粮食哪来幸福?
范美忠:但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是自己幸福啊。
学生一:别人幸福了他就幸福。
范美忠:哦,你这么理解。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我再问一个问题,很多同学都提到从明天开始说明今天不幸福,为什么今天不幸福?大家想过没有?有没有哪个同学想说一下?
学生二:应该是与当时的生活背景有联系,但是当时生活背景我们不太了解。
范美忠:我们了解海子,要对他的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你可以在网上去搜索,这个工作只有我代劳了。关于海子的幸福与不幸,我不能说我是对的,我只谈我的观点,海子追求的是一个精神的人,神性的人。但这种追求却让他自身产生一种感觉,什么感觉?首先是一种黑暗的虚无的感觉。为什么这种诗意,理想,最后的结果却是这个东西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两个词以前都看到过,我写出来大家看到过没有?
学生:黑暗也许就是
范美忠:他是说社会因素导致他看不到前景。但注意,他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如何如何,这里的话,可见他真的是追求尘世的幸福与灿烂前程?他向别人祝福,他自己追求不追求?(学生摇头)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他到底追求什么?刚才好多同学都说了不是,如果你认为是是的起来陈述理由,他不追求这个,他追求什么?
学生三:他追求的应该是安宁的生活。然后周游世界
范美忠:他说他追求的幸福不是世俗一样的灿烂前程,而是陶渊明一样隐居的生活。大家对陶渊明了解吗?陶渊明自杀了没有?
学生:没有。
范美忠:他是说海子希望大,失望也大。希望达不到,所以最后就失望了。这里的黑暗与虚无,大家能够明白一些。我说的前程是世俗意义上的。刚才他说的希望失望也是生活意义上的,我说的是存在意义上的,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本书叫存在与虚无?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思潮?这里的虚无,简单地说就是人的生存丧失了  在八十年代,当我们相信还在为神圣崇高的共产主义的时候,这不是虚无,我们是如此的幸福。可是这里就奇怪了,你们现在也未必相信这个东西,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虚无感。你认为生活对你是有意义的,有许多东西是值得追求的。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海子会产生虚无感?
学生四:
范美忠:虚无,我觉得大家不能理解的话,我还是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一下,这是一个不断超越的结果,比如你说我现在考大学,有一个目标,你考上大学之后呢?我要挣钱,当官,当球星等。可是当你得到这些东西以后,你会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当你不断得到以后,你会发现,你生活中所拥有的东西,要么是不可靠的,得到的就会失去,即使是可靠的,也未必是你需要的。因为人是有限的。上帝创造了人,又把有限根植到他们心中。上帝之死我不展开。第一,有没有上帝,第二,上帝是不是只是西方人的上帝,第三,第四,上帝是这个世界的神圣圣高者,是你背弃了上帝,而不是上帝背弃了你。有一个概括叫向死而在,你生存的意义在哪里?我有一次跟别人说,整个现代文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上帝死了之后怎么办?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整个世界处在世界之阴,世界处在黑暗之中。真正能够感觉到的是少数诗人,哲学家。对你们来说,可能也要十年二十年以后才能够感觉到。你们现在没有这样的感觉。你死后你的整个肉身与灵魂的消散,你现在意义何在?难道我就是为了结婚生子然后消散无踪?我们说中国古代有没有自杀的人?
学生:屈原
范美忠:对了。还有一个人知道不知道?王国维。这个人自杀了你们知道不知道?这个黑暗也是海子灵魂的感觉,灵魂也需要神圣之光的照亮。这种黑暗的存在与他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五:
范美忠:我再来做一个解释。他这个黑暗感,我刚才问过,为什么大多数人感觉不到黑暗与虚无,他偏偏感觉到了?海子在诗歌当中究竟追求什么?
肉身---------灵魂
有限---------无限
相对---------绝对
黑暗---------光明
此岸---------彼岸
世俗---------神圣
流浪---------家园
我们觉得很奇怪,我们一想到自杀,就想到屈原,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许多遗老自杀,但不是存在意义上的自杀。
学生六:
范美忠:他刚才说,你要追求这种无限的绝对的,但任何事情都是有限的,短暂的。宫都作了土,美女都做了白骨。是不是这样子?有的人今天可以非常好,突然发现他患了绝症。真的是这样子的吗?连宇宙都有毁灭?只有有限是绝对的?这是存在论的悖论。无限究竟存在不存在?假设无限不存在,海子在追求什么?他是不是在追求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是不是就是很痛苦的?这时候产生的感觉就是虚无。但是无限的东西真的不存在?你赁什么说他不存在?哪个同学起来回答?当你说他不存在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七:每一种事物,像哲学上说的,是无限运动的。每一秒钟,事物都在变化之中。
范美忠:我觉得他非常聪明。他说如果在时空中都会不断运动。但是如果处在时间与空间之外呢?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范美忠:刚才谈到有限与无限。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但是这个永恒绝对者是否存在?我们用什么来思考它?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是不是用语言,理性来思考?你在思考的时候是不是不借用语言,逻辑理性来思考?
学生一:我觉得好像扮演了两个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角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扮演了另一个角色。他有自己的精神领域。他在这个诗里面就说了喂马,劈柴,过这样的一种生活。
范美忠:他说得很好。首先你要考虑灵魂等东西存在存在?在一切三维空间里的东西都是有限的。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是在用逻辑与语言思考,你在思考的时候预告设计逻辑与语言没有问题,但是理性与逻辑真的能够判定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说上帝死了,其实是尼采死了。后来的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主要是认为人们过度崇拜理性。当然还有其他很多的东西。至少这是一个重要的东西。当理性成为上帝,你认为不存在,实际上,在西方神学史上,有无数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据,但是当你用理性来陈述的时候,你已经确定的理性的霸权。后来有人划清了理性与信仰的区别,信仰是不可言说的。东方人抛弃语言。这是禅宗。西方人与东方人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性格是不回头的,我就是要强说。不能完全说我要说到一定的程度,所以西方人的逻辑能力远远超过中国人。所以有人说东西方人的差异,东方人只有一个世界,自足的世界。西方人是两个世界,此岸与彼岸的世界。这时候你用什么来解决此岸与彼岸的问题?海子的困境你怎么来解决?大家看看诗歌,海子的幸福是怎样的一种幸福?想一下。
学生二:我觉得最后自杀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人类能够延续到现在,活到八十岁,很有可能。。他自杀。。。
范美忠:我觉得他很聪明的,他实际上把握到了东西方一个重大的差异。多子多福。这是中国目前计划生育难搞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面包含着自己生命永恒的在时间之内的联系。你虽然不是他,毕竟有血缘联系,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有限。但这有保证吗?有的可能生了七个八个还没有儿子。
学生:性别歧视。
范美忠:说得对。就是这个样子,你也不能保证他能够绝对永恒。比如也许唐山大地震会毁灭一个家庭。说到底这个延续是肉体上的延续。在西方看来,他从来把人看成是灵魂存在与肉体存在。你的灵魂生命呢?你说他是不可知论。肉体生活是无意志的。我那天去听一个华德福的讲座,圣经里有八福。他说虚心的人是有福的。我看英文版是灵魂饥渴的人有福了。当然这个大家不一定认同。我中间还划分一个层次。满足精神需要通过什么来满足?恰恰在于中国大多数人说中国的哲学缺少形而上。儒家强调内圣,通过内在的道德修养达到永恒。儒家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我说这个是有问题的,为什么?道德绝对完美,可能吗?这个地方波及到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大家下去考虑,我不说。要么认为无限是存在的,我追求不到。如果这时候,我会怎么办?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这个时候,你要理解这首诗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理解了,这首诗才能理解。
学生:转换一个目标。
范美忠:我说了,你考上大学,这个目标就完成了。
学生:就我而言,幸福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海子感觉到无限的空虚。像我们为什么感觉到,我们现在有事可做,反正我没有什么想自杀的感觉。
范美忠:我觉得他已经把问题解答了。
学生:我觉得他说不要太注重结果怎样。
范美忠:我把他们两个的概括起来。这这里我们就回到关心粮食与疏菜。回来的这个词,关心粮食与疏菜,也是我可以追求的。我从这里返回来。我为什么要关心粮食。大家明白没有?或者还有没有疑问?
学生:你追求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范美忠:我觉得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这个同学又提出了一个追求的过程。其实我追求下去,我停止追求,这样做法可不可以?比如说你追求知识,金钱等,我这样就满足了。你可以做到这一点吗?我达到目标就算了,或者精神追求也一样,这样对你的生命来说,是怎样一种感觉?比如我爬到五百米不上去,也不下去?这个问题我认为差不多清楚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又代表什么呢?
学生:他说愿意过这样一种生活,如果。。。。。。。
范美忠:哪个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海子说这样很痛苦,我不一定要追求这些,我可以同时追求两样东西,要么我放弃神圣追求,只追求世俗生活。但问题出来了,你为什么要愿你们追求尘世的生活,按理说你要面向人群,你为什么背向人?他追求到了或者说选择的是尘世的幸福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愿意关心粮食与疏菜?大家考虑一下。很显然,在经过各种痛苦犹豫之后,祝福别人幸福之后,又果断地选择了面朝大海,为什么会这样子?我提示一下,刚才说既不往上走,也不往下走,在中间挺好的。这时候只关心粮食与疏菜有没有意思?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再一起来说说你们的看法。如果大家没有人回答的话,这个问题埋在这儿,或许十年之后就明白了。我接着问,喂马,劈柴,意味着什么?诗歌不仅仅是情感节奏语言。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冲动与渴望?但对海子可能有别的意义。海子出生于农村,后来到了北京,就像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对每一个人都是必须的。我为什么要过流浪的生活,这仅仅是一个人要成长的历史,对行吟诗人来说,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他到过许多地方, 写过一首远方,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用五十年代美国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叫垮掉派,其中一个最著名的人物叫金斯堡,八十年代到过中国,到过成都,这个人有一本书对中国许多人影响很大,叫《在路上》。你们看过阿甘正传没有?阿甘有一个情人到处游荡?阿甘自己也一样,在美国游荡?为什么这样?八十年代中国的摇叫崔健,他有一句歌词:我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北走到南,你问我走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这个问题,如果现在无法思考的话,问题可以留在这儿。下面说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地方,我建议大家考虑一下其中的意境,我有一个网友把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了比较,大家思考一下。可以讨论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我觉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感觉好像追求到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
范美忠:他的感觉很敏锐,感觉好像已经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是这样子吗?
学生:前面是面朝大海,后面是春暖花开。这里面有一种等待。
范美忠: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学生:
范美忠:你的意思是说他很孤独是不是?他也许是在等待一个恋人,或者一个精神的东西。当时在网上有一个争论,有人说面向大海怎么可能春暖花开。有人就拍了一张照片上来,海边开满了美丽的鲜花。我读的时候觉得挺神奇的,这首诗的语言没有什么奇特的,我们读许多现代诗觉得古里古怪的。这首诗他的词语独特不独特?你们觉得呢?你们觉得用做标题写得好不好?
学生:好
范美忠:这么平常的诗句怎么会好呢?
学生:一种意境。
范美忠:对。我们刚才提到的王国维,大家知道不知道他写过什么诗?
学生:人间词话。
范美忠:有没有人看过?他在里面说,词以境界为高,有境界者自成高格。就是说,词语看起来是平常的,但是组织在一起就给人一种开阔,生机勃发的感觉。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面对这样一种环境,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大家想像一下。
学生:我觉得是一种。。
范美忠:他说是一种比较纯粹的远离尘世的内心安宁的感觉。我读的时候我还读到一种感觉,幸福喜悦的感觉。这个时候感觉到非常欣喜。那么我在解读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就把他分为虚与实两个层面。实的层面就是他向往的境界,另外,我把它视为一种达到神圣的境界时的一种内心的体验。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如果有了这么一种神性的体验,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我跟大家的感觉有一些不同,无论我走到哪个地方,我内心有这么一种感觉,我就有一种幸福喜悦的感觉。这是我的一个理解。大家看一看你们的表还有多少时间?
学生:五分钟。
范美忠:今天关于文本的细读就到此为止。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第一,你们以前在学习当中,有许多问题没有想过。有些时候一些困难的问题,但才是真正的问题。我的回答未必是真正正确的,但是我们仍然要不断地提出来。另外从生命的角度来讲,有人说,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可悲的。你只是处在一种肉体的存在。我可以划分为自在的存在,蒙昧的存在。你们想过为什么?另外一种是自觉的存在,我清楚地知道我为什么存在,有人称为存在感。我思考了,我寻找存在的意义,这叫自为的存在,这时候你的生命层次会不同了。有一首诗叫浮士德,向往爱情,一直追求下去,有人说,浮士德了整个欧洲人的灵魂。毛姆有三本小说,有一种叫刀锋。主人公在印度达到了宁静。所以这样的一种追求,在西方人当中就要比中国人明显得多,中国人往往追求一种家的温暖,但是中国人往往不敢到外面去经受风雨,这是东西方与中国人的区别。这种思考看起来是很高深的,但是我们真正的思考。再回到这首诗,海子用这种最简单的,纯粹的,自然的,他穿透了一些纷 复杂的表象。他想到远方去流浪,远方意味着丰富,多种可能性。后来他意识到,远方除了远方,一无所有。当一个人幸福充溢的时候,他就想传染给其他人。他跟亲人交流,因为他的诗歌追求背离了亲人对他的期待,他要给每一条河流起一个温暖的名字。 为什么?我认为这是当他处于一种幸福的状态时有一种温情,同时为了诗人的身份,诗人的命名冲动很强。最后,他说年轻人,我也为你祝福。有人说体现了他推己及人的基督情怀,还有人说是为了恋人。他的女朋友为他的诗歌迷住。只有他的恋人说,我喜欢海子的诗,其实海子的女朋友说,在青春阶段,海子不会生活,又没有钱,所以女朋友后来与他分手了。海子爱恋过的人有四个,所以他写过《四姐妹》。最后,他向他们祝福之后,他作为世界的先知,在我们都没有感知到的时候,他进入了黑暗的核心。他重新确认了他的选择。这时候他已经是无悔了,正像中国古诗里所说的,衣带渐终不悔。我给大家留一下我们第一线的网址,大家有时候可以来交流。包括我的邮箱。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46:46 | 只看该作者
吕丘露薇:为范美忠说几句话


来源:http://blog.qq.com/qzone/622006568/1230525392.htm  发布日期:2008年12月30日 
      对于范美忠的了解,来自他的博客,还有他上过的一次电视节目,其他的,都是来自于媒体,而且大部分是别人的评论,而不是报道。原本以为,事情过去半年多了,他应该已经重归正常的生活,不管是批评的他的,还是同情他的,他如果听到,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应该会有不少感悟。而我们这些外人,说完了,也就该让别人过自己的生活了,他又不是官员,一个平民,知法守法,可以了吧。

      再听到范美忠这个名字,是上个月在一个研讨会上,一名老记者发言,感叹媒体为了炒作,往往会突出或者歪曲一些事实,却没有意识到,一个人的生活因此受到影响。他举了范美忠的例子,他说,他去采访了他,范美忠显得很无奈,因为地震那一刻,只是几秒钟的时间,有的只是本能反应,而且,教室不止一个门口,加上班上的学生,大部分比他还要高大。这位同行觉得,如果不是他说了真话,加上博客里面的某几句话被放大了,特别媒体的渲染,大家会觉得这些很正常,而且在地震那一刻,这样的场景,到处都是。

     只是,对于范美忠来说,除了“范跑跑“这个名字,他已经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留给公众的印象了。不过原本这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人们是善忘的,而且从之后公众舆论的讨论可以看到,人们的观点是多元的,也是包容的,这和某些政府官员措词严厉的抨击和零容忍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范美忠找到工作了,这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个有才干,也没有违法犯纪的人,这个社会总要有他容身之处吧,况且,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允许一个犯了错误,甚至是犯法的人有重生的机会,罢免的官员都可以复出,范美忠为何就不可以有一个机会,去做一个老师呢?而且,公众舆论是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政府官员和一介平民的,平民由法律法规来约束,而官员,除了法律法规,还有公众舆论的监督,对于道德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因为他们是拿着纳税人的钱。

      这个机会能否把握,最终是看范美忠的表现,还有就是他能不能够融入工作的平台,也许他会和地震前一样,因为理念的不同,而被供职的学校请走,这是他的个性和理念使然。只是,就在范美忠找到工作的消息刚被报道,又传来他的职位被无限期的搁置。变化之快,赶得上倪震和周慧敏的婚讯。只是,范美忠并不是娱乐明星,原本他的到职,就不应该有记者会这样的场面,这很让人怀疑,聘请他的校方有借他炒作的嫌疑。

      校方当时聘请他的理由颇有兼容并举的风范,如果是因为网络上的舆情而承受压力,这样的嫌疑更大。如果不是,那校方现在面对的压力来自哪里?是因为有关部门或者有关官员看不惯范美忠,觉得他不配“教师"这个称号?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得问一问,是否越权了?如果说,是因为担心社会承受不了范美忠重回讲台,那真是多虑,因为夸大了范美忠的影响力。让人质疑教师道德,产生不信任感的,是那些利用教师这个工作滥收钱财,用浅规则来经营教育,弄虚作假,把学生当成商品的行为,这些才是更需要政府来透过法律法规来监管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48:37 | 只看该作者
谌洪果:范美忠事件点评:那一刻我真他妈高尚1、范美忠的言说有特殊的背景,脱离其背景而妄评或指责,都会批错地方。有人动辄拿美国或日本的教师伦理说事,认为范美忠的行为若在这些国家,是一定要被剥夺教师资格甚至受到法律追究的。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理由。美国或日本的教师职业伦理的确规定了教师在紧急灾难面前有保护救助学生的义务,但这是在教师从事这门职业之前就言之凿凿写好了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如何引导救助学生的路线,都不仅有具体的指导细则,而且还要进行经常性的专门训练,这是取得其教师资格的前提。更何况,即使这些国家规定了教师保护学生的伦理,但也都没有要求教师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助学生,其细致入微的规定恰好是要把生命而不是牺牲作为最高价值。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范美忠如果在美国或日本从事教师职业,那么他在地震时根本就不会逃跑。他跑是因为他在中国。这反过来说明,中国的教师资格考试和职业伦理训练完全是空话和侮辱,不过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又一次揽钱而已。这一点在更深层次证明,在中国,往往是有责任的没有权利;而有权力者却无需承担责任,比如教育部。
2、范美忠言说的第二个特殊背景是,这次地震是共和国史无前例的猝然不及的大灾难。人类苦心经营的文明和理性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是无比脆弱的。在“一虎一席谈”的节目里有两位人士高调地说在地震来临时他们绝对能做到最后离开教室,对此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在课堂上和几个场合都作过一个小小的试验:请那些宣称能够成为谭千秋的同学或同事站到我的身边,然后我突然大吼一声或猛地做出要打他们的动作,结果十之八九的人都惊吓一跳,瞬间躲开。所以我对他们说,你们连我这一吓都经受不了,难道还能保证在那种大地震面前坐怀不乱?所以我完全相信范美忠所言当时头脑是“一片空白”,既然空白一片,又哪能想得到要喊一声学生快走?还有人说范美忠的这种逃跑本能不是人性而是动物性。我不得不说,在很多时候,人们要是能具备起码的动物性就谢天谢地很不错了,人类的野心、残忍和虚伪又哪是动物能比得了的呢?所以,我们并不比范美忠更崇高,他也并不比我们更无耻。
3、范美忠言说的第三个特殊背景是,他试图通过这一事件来挑战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绑架及伪善传统。他并不否认在巨大灾难面前人们的真诚悲怆,也肯定救助过程中的各种英雄行为以及社会动员。但他坚决反对那种对牺牲道德的宣扬,反对无聊的歌功颂德和无耻的胜利者姿态。我们本就为生命的失去而悲伤,为什么反过来又要弘扬牺牲?我们因为人性的美好而感动,但又何必为了感动而把灾民的伤痛弄成舞台上的表演(像CCTV的一贯做法一样)?我们当然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但这与感激政府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抗震救灾不是政府份内的事情,那我们还需要政府干什么?因此,片面地弘扬道德恰好是对对人性复苏的巨大扭曲,更是遮蔽了背后必须履行和追究的制度责任,比如贪腐和豆腐渣。如果我们真是一个“多难兴邦”的国度,那就根本不应该让各种灾难尤其是人为的灾难重复上演,毕竟是“吃一堑长一智”啊。所以,范美忠反对的是感动的道德背后所隐藏着的非道德或者无德,正如他解释的那样,“一个成熟的民族应该趁这个机会反思历史,反思每一次灾难,让有些灾难不再发生。”


4、所以,大家对范美忠的批判,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提供了另一种道德判断标准,并从反面表明没有哪一种道德是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我们长期以来生活在一种泛道德化的氛围里,包括“八荣八耻”那样的东西。而这种臆想的道德感因为范美忠的出现而遭受了颠覆。我相信批判范美忠的人大部分都无法成为他们向往的道德楷模,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要借助批范来确立自我的道德安慰甚至道德优势。范美忠对主流道德的玩弄,可以说已经使许多善良的人士产生了某种道德恐慌,那就是害怕他“妖言惑众”,引起这个社会的堕落。但事实证明,这种推断是没有多大根据的。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宣扬高尚的道德,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的道德英雄,却没有使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提高多少。另一方面,范美忠本人作为一介中学教师,又何来那么大的能量能让大家趋之若鹜?有道德的人自然不会受到范氏流毒的影响,而那些无良之徒(例如推行大学评估之流)大概要比范美忠恶劣得多,又何须他来加以引诱?因此,人为地拔高道德标杆和树立榜样的模式,才是使道德败坏的真正根源。而那些真诚的道德家们,在面对范美忠时又何必如此不自信呢?如果你们真有道德,那就坦然面对并把范美忠作为一个镜子和考验吧,而不要纯粹打压。要知道,上帝也需要魔鬼的存在呢。
5、大家批判范美忠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傲慢。一个懦弱逃跑的人,却高调宣扬自己的行为,还找了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这让许多人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因为中国的另一个传统似乎是:可以做,但不能说,殊不知这一批判理由却充分说明了批判本身的荒谬。我们不是谴责范美忠的懦弱吗?但能够抛弃功名利禄甚至基本生存,为了某种教育的理想而甘愿到中学任教的人在中国能有几个?敢于在这种特殊的时刻承受千夫所指万人唾弃而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人,又能否找到第二个?所以,与其说人们是因为他的懦弱而批判他,不如说是因为他的勇敢而攻击他。不过我总是疑惑,为什么国人在指责别人的时候,总是不愿把别人文章全部看完、把别人的观点全部搞清楚后再作评价?事实上,从范文的整个思路来看,他其实不是自得,而是内疚和忏悔,他后来说过,他的批判不仅针对别人,也是针对他自己,因为他也大义凛然地指责过很多人,而少有对自己的反思;他还拷问自己对学生的爱是不是还不够,因为“瞬间的本能抉择却可能反映了内在的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他也接受妻子的“你离神还很远!”的批评。我因此相信,范美忠并不仅是“真小人”,他通过记述自己的心路轨迹,而迈向了走向“神性”的希望之途。
6、关于道德问题,还有一点与职业道德有关。有人认为,范美忠的逃跑虽然符合人之本能,但他并不适合再当一名教师。其主要理由在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为人师表。范美忠的做法虽然没有大错,但他的主张却有可能消解教育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这一看法表面上比较理性,也不情绪化,但却蕴含着对教育理念的深深误解。到底什么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共产主义?还是儒家传统?五讲四美?一种健全的教育能否将上述价值之一确定为最高而排斥其余?我认为,所有这些价值实际上都不具有绝对性。就拿如今热闹的爱国主义来说,这届欧洲杯恰好提供了一个反例,荷兰籍主帅希丁克率领俄罗斯队痛快击败自己祖国的球队荷兰队。在这里,希丁克显然会因为自己的职业主义而非爱国主义受到尊重。在现代社会,任何职业伦理(比如医生、律师)都可能和大众伦理发生冲突,因为大众往往对某一职业有过高的期待而忽视了其自身的制度角色和现实条件。从教师职业来看,我认为,捍卫多元价值本身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因此,教师基本的职业伦理恰好就是要放弃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姿态(因为教师不可能成为道德知识完美的楷模),而是通过对真理、人性、社会和时代问题的独立思考,来作多元主义的表率。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范美忠恰好最适合做一名教师,他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和诚实探索的勇气,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人性的局限以及理性判断、独立抉择的重要性。
7、还有许多自由主义者,包括我非常敬重的梁文道先生和我在很多观点上比较认同的萧瀚先生,他们都认为,范美忠不该拿自由主义的普适价值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辩护,而且他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存在误会,因为自由和美德是联系在一起的,追求自由的人一定是学会放弃的人,人性的缺陷并不能作为自由主义的终极目标。这些评判似乎是想使自由主义和范美忠撇清关系,其实没有必要。范美忠并没有误读自由主义,当然也不会损害自由主义的名声。首先,自由主义本身不仅是一种言说,其更可贵而且更需要的是一种身体实践,范美忠敢于承受主流道德大棒的批判打压,就是展现了难能的自由主义精神;其次,无论是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观,都主张对自由的追求所对应的概念并非美德问题,而是反对专制、强权和暴政。所以,自由主义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它力图抵制专横暴力、捍卫自主空间,从而否认“人们之间的道德差异对社会及政治秩序具有任何相关性”;第三,自由主义源于一种人性和社会的幽暗意识,它意识到人类无法达到神性,但人的堕落却是无限可能的。正因为人性不可靠,所以才需要制度。人类的发展确实需要追求向上的神性,但只有尊重个人欲望的自由观才能孕育出社会的道德感,我们不能把美德作为自由必须追求的目标,而要具有为了自由而追求自由的精神,也惟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塑造一颗颗面对自我的有反思能力的灵魂,才能内在地生发出我们需要的美德。
8、有必要说说范美忠存在的意义。我对此有三个评价:其一,范美忠是矛盾的人。他是范跑跑,却勇敢地站在风口浪尖岿然不动;他怀揣着理想主义,却对人性和社会有冷峻甚至冷血的批判;他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独立平等,却对不学无术的强权者和伪道德者尽情挥洒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嘲弄姿态;他表面反对道德甚至宣称不去救自己的母亲,却在坚守自身的道德立场并对家人充满温情和责任——请匆忙的批判者们注意,范美忠的《地动山摇》一文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记述自己如何为家人担心受怕,和家人共度难关的;所以,范美忠既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又展示了某种单纯的性情和纯粹的理想;其二,范美忠的初衷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产生了有益的贡献。李敖当年在北大关于自由主义的演讲振聋发聩,但其影响层面还仅限于知识界,而范美忠的一番言说则辐射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对人们惯常接受的道德观念直接予以巨大的冲击。我旗帜鲜明地赞同,我们不缺乏对主流道德的维护,真正稀缺的还是挑战主流道德的声音;其三,有人认为范美忠不过是一种炒作,他会像超女或许多网络名人那样很快成为过眼云烟。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未免低估了范美忠的积累和价值。重要的是他一直在读书思考,在坚持发出独立的声音。这些声音或许错误,但他敢于把自己的错误亮出来接受无情批判,这就非常不错了。对于真正的思考者来说,只要他能继续阅读和观察,就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次事件对范美忠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他将因此对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有更深切的体认,并继续锤炼自己的思想,保持对制度的正当性基础的质疑。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应担当的道义。作为教师和思考者的范美忠,应该都是问心无愧的。
9、我理解学生们在那一刻对老师范美忠的失落,但这种失落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必要的,它与道德无关,而是证明在制度保障和紧急避险的专业知识方面,中国的教师和他们一样其实也是弱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拯救自己;我也相信郭松民先生的愤怒是真诚的,可惜的是人们的大多数愤怒都不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是因为别人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想法和活法。在铺天盖地的对范美忠的批判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大概就是“无耻”一词了。人们往往喜欢收获别人高尚牺牲后的感动,并通过谴责范美忠这样的小人来使自己心安理得。我们会以仪式化的行为表示来取代应有的真情流露,捐完款后,就认为自己履行了神圣的道德义务,进而有资格指责别人;参加了某个抵制游行,就以为自己特别的爱国;为女士开门撑伞,就以为自己相当的绅士。人是很容易自我感觉良好并把自己陶醉进去的,用粗俗的说法,这就叫“装逼”。我也装过,在地震那天,我是行政楼里最先发觉地震的人,于是我赶忙让楼道里的人快跑出去,还在门口拦住那些正要进楼的人。几秒钟后,震感就非常强烈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他妈的高尚,但事后仔细想想,才明白根本不是那回事,我的反应之所以快一些,是因为我在老家四川西昌经历过地震,所以比别人多了些敏感。更何况当时也没想到会有那么严重,所以才能比较从容地叫大家离开楼房,而不至于“脑子空白”。我也经常胆小如鼠,遇事慌乱。这番评论基本与正文无关,属于自我的一个解剖。
10、正如有论者所言,“妖魔化范美忠不会使我们更善良”,反过来我要说,英雄化的一个个人物脸谱也不会使我们更崇高。就如黄纪苏先生描述,文革初期海淀区有片芦苇荡,有一天燃起了大火,附近的驻扎的子弟兵一马当先,与烈焰搏斗,其中一个战士奋不顾身,表现突出,后来查出来他就是纵火犯,原来是想当英雄没机会便创造机会。社会的风气由此可见一斑。在准备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我又看到了教育部的新闻发言人对范美忠的盖棺论定“可以不崇高但不允许无耻”;教育部一向是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说话的,虽然在这个制高点下,它多年来并没有做过什么积德的好事,除了把异议者开除教师队伍之外。作为堂堂教育部的发言人,面对教育大跃进和腐败问题造成的那么多学生生命的消逝,面对各种各样的致使中国教育不断堕落的教育问题,居然还好意思说整天被英雄们感染和激动,真是太有闲情了。我真的想问一句:到底是谁在败坏我们的道德?与其忙于谴责别人,不如首先审问自己;与其贬低他人的人格,不如思考如何去建设一种公正和催人向善的制度。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4:37:3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范美忠
    
     魏勇
    
    
     几年前闲时写过一篇文章《我看范美忠》,大家都说写得好玩,这次再碰到类似的一个作业时,就一点都不好玩了。喜新厌旧是我和他的接头暗号,跟范美忠一样,我也无法接受重复自己,昨天那张旧船票已经登不上今天他那艘破船。于是乎我决定当一回画家,用素描的方式,“画”一个范美忠。
     画他不能不突出他的嘴,他有一张大嘴,热气腾腾肉欲十足的大嘴。四川有句俗话,“嘴大吃四方”,在他这里要改为“嘴大说四方”。在朋友中说,从文学到历史,再从教育到电影,最后从认识论到哲学,现在已经到了神学;在学校说,从自贡到杭州广州再到成都;在媒体上说,从国内说到国外,从网络说到平面,再从平面说到电视。最后,2008年地震时,他把自己说成了“世界名人”。如果要给这副画命名,我想可以叫作“我说故我在”。每次复习电影《九品芝麻官》看到周星驰对着大海练口技将鱼虾说得炸起来时,我不由得想起了远方的范美忠。
     我这里并不是影射2008年地动山摇那件事,更不是暗示骂他的人是臭鱼烂虾,而是说范美忠在教室里时常掀得河翻水浪。用叶芝、昆德拉、海德格尔、李泽厚作为下河前的准备活动,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基斯洛夫斯基也不过是一点小风小浪,真正的风浪是人现在突然玩儿诸子百家,一个豪华转身、一个古典巨浪。于是,许多没见过风浪的学生被他打晕了。曾是他学生的2002年四川省理科状元谢茜同学曾这样回忆:“他大谈鲁迅穆旦陀斯妥耶夫斯基,告诉我们卡夫卡艾略特人间词话。他曾经倾情地为我们朗诵穆旦的《春》,还曾请来他的一位朋友为我们讲那些陌生的音乐,讲谭盾、叶小钢……他比其他任何一位老师都看得远、为我们考虑得远,因为他没有任何功利的追求。在相对轻松的高一,他让我和很多同学疯狂地迷恋上了文学,我和朋友从学校图书馆“挖”出了《人间词话》和几本诗集,读着、谈论着。”一个高中理科生不迷恋刷题而是迷恋王国维,明显已经七荤八素找不到北了。
     我想,他一定对于自己能把学生侃晕了感到过得意,因为在我刚刚认识他时,明显感觉到他很享受话语快感,我算是一个轻度话痨,而与他相比我几乎可算作沉默寡言了。有时我突发奇想,如果在战争年代要逼迫他招供用什么办法好呢?也许把他关在单人牢房就可达到目的。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很可怜他,人都孤独到什么程度了才会逮着一个人就释放自己的内心!别人玩孤独冒充后现代其实过得滋润,而他则是痛恨孤独却不得不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这诗貌似里尔克剽窃范美忠,而实际上是里尔克挠到了范美忠的痒痒肉。
     这样一个通过说话体验存在的人,忽然有一天郑重告诉我,其实课堂上老师应该少说话,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冷笑话。发生这一幕大约是在2005年,那时,他突然对课堂感兴趣了,言必称后现代课堂观,居然能够反省自己原来的课堂观落后,还见谁就给谁推荐多尔、佐藤学等。他属于那样一种人,不感兴趣时,他连眼角的余光都舍不得给你,一旦感兴趣他就成了最狂热的警察,从外到里每一个细节都想了解到。假如他突然对伯格曼电影感兴趣了,他会买所有伯格曼电影的碟,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昼夜不停的看,直到全部看完,中途绝不停下来干其他事。上厕所除外。
     所以,我饶有兴趣地看他究竟想干什么,看他如何克制自己在课堂上言说的冲动,看他如何在自己制定的纪律与他强大的天性之间挣扎。他曾经说过一句容易有争议的话,他说他是中国最好的文科教师之一。放在2005年以前,这话过了,那时说他是中国学问功底最深的中学文科教师没问题,甚至不加之一,但不是最好的教师,加上之一都还不够谦虚,因为那时他还是一个课堂霸权主义者,真正称得上最好文科教师之一,应该是他放低身段完全接受了对话式课堂之后。我们中很多人对于范美忠的新课堂观不太感兴趣,但是对于范美忠实践新课堂观很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范美忠真的在课堂上能够刹得住车吗?如果他能够管得住嘴,也许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敌人酷刑面前打死也不招。
     跟我一样有阴暗心理的人失望了。在上《孔乙己》《面朝大海出暖花开》时他从上帝变成了上帝的仆人,许多人在听完《面朝大海出暖花开》后感慨地说“从来没见过范美忠如此的低调!”这话暗示大家喜欢在课堂上夹着尾巴的范美忠。事实上,即使他夹紧尾巴仍然不免偶露峥嵘,在那惊鸿一瞥之际,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他强大的侵略性。
     为什么许多人喜欢范美忠?因为他有侵略性;为什么许多人反感范美忠?因为他有侵略性。在他强大的侵略性面前,生命力强大的人欢欣鼓舞,就象他就读于电子科大的一个学生感受的那样“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而生命力弱的人则无比愤怒,因为通往新世界的门内射出的一缕缕强光让习惯了黑暗的人感觉刺眼。很多时候我们痛恨思想者,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认可他的思想,而是因为不能接受在我们苍白干瘪的内心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瑰丽无比的世界,这样的落差会让人产生羡慕嫉妒恨,我们不接受的是落差。
     他的侵略性源于思想裸奔的举动,比基尼让伊斯兰长袍感觉到侵略性,裸奔则让比基尼感受到侵略性,所以裸奔者范美忠让一切比基尼思想者自卑羡慕,进而产生一起裸奔的愿望。当然,仅仅是愿望。思想裸奔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不是每一个人都欣赏裸奔,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践裸奔,象“我曾经为自己没有出生在美国这样的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国家而痛不欲生!”这样的话,很少有人会郑重其事地说出来,因为我们都是YY哥或者YY姐。
     作为YY哥之一,我十分清楚我们这类人的特点:永远在准备旅行,永远都不出发。而范美忠是这样一类人,可能上半节课还在分析《红楼梦》,下半节他突然烦了,于是扔下粉笔就从此浪迹天涯。这点跟《月亮和六便士》里那个人到中年突然抛弃一切的思特里克兰德很相似,为了梦想可以放弃一切,为了他认可的真理可以与天下人作对,然后傻逼呵呵地站在被唾弃之地坚守自己的真实存在,做他的“思想烈士”。
     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当初离开杭州外国语学校起因于他的大嘴,有人告他反动,于是学校提出了劝诫,要么管住嘴,要么离开,结果他选择了离开。我认为收敛一下可以收获稳定的生活,为什么不呢?他以经济学家的头脑分析了离职的性价比,他认为通过说假话获得一个高薪教职带来的幸福感补偿不了扭曲自己后造成的心灵创伤,不划算,所以离职。当时听到这番高论后我很渴望跟他这样的人成为同事,因为有他在我绝对不会成为第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人。
     有时我想,也许在我们同情范美忠的时候,其实他正双倍的同情我们。我们都是假猎手,永恒地瞄着目标却永远不肯扣动扳机,而他想开枪就开了,管它准不准。开枪常失准头的猎手还是猎手,永远不开枪的猎手还是猎手吗?不如说是猎物。或许这正是他同情我们的原因。(2011年《教育家》杂志第二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3:13 , Processed in 0.1129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