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文芳:深沉之爱的个体表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1 19:5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文芳:深沉之爱的个体表达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9日

    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时代,科学技术的便利性让人们饱尝甜头,然而,就在人们沉迷于现代性的舒适与安逸而流连忘返时,现代性的禁锢之网也在一步步地吞噬着我们。人们渐渐发现,在技术理性的强力统治之下,人自身的个性难以生成和发展;在享受现代性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对技术的崇拜几乎是盲目的,而恰恰是在技术层面,相比于城市而言,乡村社会处于一种渺小弱势的地位。因此,城市取向的乡村改革似乎成了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与之相对应的结果便是:传统的乡土社会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将是种种现代技术产物以及整体移植过来的现代理念。在乡村教育的改革上也同样如此。然而,事实表明,这种颠覆性的改革存在的弊病实在太多太多。  
    毫无疑问,现代城市是从一些乡村模式的社会当中慢慢演化而来的,而这种“乡土”之根的情结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对于乡村社会或乡村教育的改革,在否定其中一些内容之时必须同时怀一份谨慎的保守之心。那么,新农村建设到底要在何种层面对乡村社会进行改革?我们又该在何种层面谈乡村教育的改革?哪些东西是需要我们妥善留存下来的?该怎样留存?这些都将成为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铁芳教授的新著《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一书,从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这一向度,为我们在分析思考以上诸多问题时带来多重启示。 
    该书虽名为“学术”,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那种令人敬而远之的学术论著,这一点从“乡土的逃离与回归”这个诗意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但同时,作者在写作的遣词造句上又是十分严谨的。可以说,该书是作者在把握了学术之精神品性的情况下,与读者进行的一种形式上非学术性的亲切对话。  
    纵观全书的内容架构,我们会发现,这个由文字构架成的理念城邦脉络清晰,十多个“机构”都能各司其职,同时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何以超越”是整个理念城邦的起点,在此作者提出作为乡村教育“他者”的我们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关注乡村”这种“关注”本身就已经成为了问题。那么,城市取向的乡村教育何以超越呢?既然乡村社会的边缘化和乡村文化的虚化渐渐引发了乡村文化的解体,并导致了乡村少年精神的荒漠化,那么,乡村真的就此终结了吗?乡村教育是否可能作为文化荒漠之中的绿洲?对此,作者虽然自感个人力量微薄,却依然满怀希望,故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作者又进一步引导我们去了解“乡村教育的意义”,去“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而寻求“乡村教育重建如何可能”,并给我们提供了重建乡村教育的多种可能路径。  
    “徜徉在乡村自然与乡土人文之间”是一个很特殊的文本,这种以解读自己个人成长史来研究乡村少年置身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的方式在教育研究中是很少见的,而作者在现象层面与哲学层面不断游弋时所阐述的问题,也让人耳目一新。这种集故事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研究范式,值得一些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另外还要重点提一下的是《生命自然善好的守护:〈草房子〉的教育哲学意蕴》一文,以电影《草房子》为切入点,揭示乡村教育的内在价值以及置身现代化之中乡村教育精神的处境与重建的意义。作者说,此篇“耗费我心力最多”,“后面一点一点修改的过程真的是非常艰难,几乎耗尽了我的心血”,而这份艰辛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无论从文采上来看,还是从思想深度而言,这个篇章都可谓是全书的精华之所在。这个文本的诞生过程同时也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资源是不确定的,有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材料,可以帮你阐释出所不能预期的思想。  
    “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起点与路径”虽为引言,实际上是作者对整本书写作历程的一段总结,是在完成一段征途之后对所走路程的回望,这个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了然于心,故作者能在行文的书写中做到胸有成竹。“乡村社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在本圈子内的生成,还要时刻准备着外来冲击的干扰,乡村教育的人文意蕴并不是现成乡村教育状态的描述,而是一种可能性。乡村教育首先是——也必须作为一种理念,乡村教育的现实走向只能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一点一点地生成。”   
    尽管作者在此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是理念上的,但其理念生成的依据却都是当下社会实存的,有的还是由来已久的历史事实。在这种个人思想与精神历险的表达过程中,作者把对现实问题的所有怨言都藏匿在自己心里,然后执著地寻找问题的出路。他为在这块广袤无边的土地上所发现的每一丝美好、每一点希望而感动。     (《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刘铁芳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9日第7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9:54:48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9:56:40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22:14:15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tgjsw.com/

2012.6.10.《中国特岗教师网》与《教师之友网》结为友盟网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22:49 , Processed in 0.3317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