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库》编辑手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3:01:41 | 只看该作者
尹喜


    上周,结识了“先疯掉”的戏剧导演牟森,喝了一顿大酒。酒桌上,牟老师向大家推荐一套碟,德国的鸿篇巨制《故乡》。我孤陋寡闻,从来没有留意过它。老牟说,这是一套三部曲的电视电影,有十九张碟之多,描述一个德国家族半个多世纪的史诗。他予以隆重推荐,说自己正在慢慢啃,已经看到第二部了,看得无比激动,无比投入。
    如你所知,饭桌上朋友推荐的,一般都是好东西。等第二天酒醒之后,我就去了碟店,结果没有买到,那一拨已经过去。
    又过了一天,我在车上的时候,突然想到,老牟不是在慢慢啃这套碟吗?何不让他把看碟的心得写给《读库》,与读者分享他的精读呢?就急忙给他拨了个电话,老牟非常爽、非常快地答应了。
    最近几次饭局,老是喝多。陈晓卿老师建议,再吃一顿,好好总结一下。于是前天就开了一次总结性饭局。如你所知,又喝多了,又需要下一次总结了。
    在饭桌上,醉眼迷离之际,我老是含情脉脉地看着老牟。他心惊之余,终于回过味来,忙不迭地表示,一定要好好写稿,按时交稿。
    得逞之后,我有些得意,就自夸起来,一个好的编辑,应该能把作者的写作热情和欲望给调动起来,也就是说,充分挑逗起作者的贱劲儿。
    旁座的王曦就发表了一番高论。老子出函谷关,为府尹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按照王曦的说法,写下这灿烂一笔的,是老子,也有那个府尹。
    当时喝得迷迷糊糊,隐约有所触动。今天想起这番话,更是深有同感。这个叫尹喜的府尹,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如果没有他的激发,也许老子就成了拖拉机,一肚子精华,也懒得刻到竹简上了。
    激发和催生出作品,并予以保存和传播,尹喜功莫大焉。确实值得为他走一个酒。
    王曦说的,也许正是编辑工作的实质:做编辑的,干的就是跟尹喜一样的活儿啊。这样一想,芳心大慰,今天就打了好多个催稿和约稿电话。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3:02:08 | 只看该作者
聪明人下笨功夫


    “聪明人下笨功夫”,这句话是某次在天津听东东枪兄弟说的,最近老被我引用。当有的读者拿《读库》和别的杂志比较,问我《读库》是什么风格时;或有的作者要为《读库》写稿,问我对稿件的要求是什么时,我都用这句话对答。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的美学观点发生了一些改变,看到孤独的人玩味自己的孤独,沉默的人张扬自己的沉默,多情的人抒发自己的多情,智慧的人炫耀自己的智慧,心理便会有一种抗拒感。我现在倾向于认为,活力和魅力来自反差,来自另一端、与之相反的那些特质。比如,聪明人应该笨一些,或者说,一个人能笨下来,就自然聪明了。就文章而言,我不太喜欢看聪明人做的聪明文章,或强调自己聪明的文章。
  组织编辑《读库》的稿件时,我尽量秉持这一理念。如今,有了这句话,“聪明人下笨功夫”,概括得很清晰了。
  前些天约牟森老师写《故乡》。我当时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说这部巨著有十六小时长,如何牛逼之类。几天后见到牟老,他说终于把全片看完了,共有五十个小时长。我很吃惊,看来我查到的那些资料的作者,以及一些影评家,并没有完整看罢这部片子,仅靠一些只言片语的外文资料,就敢罗列一些形容词发表权威推荐。与做了大量笔记、并准备在写作过程中还要反复拉片的牟老相比,他们是太聪明了。
  牟老要反复拉片,并把懂德语的太太动员起来翻译大量原文资料,还在积极联系影片导演,力争进行一次采访。俺无话可说,只能在劳动节来临之际,谨与那些干起活来不那么聪明的劳动者共勉。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3:02:33 | 只看该作者
副词


    这两天在看香港导演彭浩翔的一部书稿,是他的自传。很有意思。其中他写道——
    史蒂芬·金在讲述其写作技巧时,一再强调不要使用副词,即当角色说完对白后,在后面加上个“玛丽‘哀伤地’说”或“彼德‘紧张地’回应”之类“哀伤地”、“紧张地”的副词。一来是没有呈现真实的情绪,而且显示出作者为了担心那句对白并没有呈现出这种状态,于是乎在后面加上这些副词来提醒读者。
    要是你想营造紧张或哀伤的气氛,就该让那句对白直接表达出来,“哀伤”和“紧张”都是读者最后得到的结论,作家有责任提供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结果,而不是明明白白地说出来,硬塞给他们廉价的情绪。
    “通往地狱的路就是由副词铺成的。”史蒂芬·金说得好。
    接下来,他讲自己曾经写剧本:“他坐在餐厅桌前,一副伤心的模样。”结果被演员一痛怒骂:“你叫我去拔桌上那朵花的花瓣,也算是一种东西。但是你什么事情都没有写下去,我怎么去表达伤心呢?”
    看到这里,忍不住要跟他喝杯酒。他说的副词,在我看来分为形容词和副词两类,前者与他说的情形相似,后者主要是程度副词,诸如“最”、“比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绝对’是……”,也应该在尽量避免之列。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3:02:58 | 只看该作者
重新出发,不再想他


    目前已经确定,一,《读库0603》将于下周上市,离北京较远的城市可能还要晚几天才到货;二,《读库0604》还能继续出下去,但可能要换出版社,目前正在协商各种事宜。
    一直在等这两个结果,汇报给大家。在等待的过程中,也一直在设想,如何像个祥林嫂一样抒发一些感情,简直是又一组“我知道你今年夏天干了些什么”。但事到临头,只觉脑内空空,提笔忘言。
    许多事情,是我不方便说的,也不愿意再说了。
    所谓不愿意说,是因为对那些已经通过这本书产生了许多感情的朋友来说,不想让大家为这件事担心操心,正如整个过程中,我的父母和太太知道得最少,他们得到的永远是我轻描淡写的几句。而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我能做的,应该是让他们买到一本觉得这三十块钱花得值的书,别的都不重要。一些问题在当事人看来,似乎很严重,但在大家眼中,确实不值一提。——这不都过去了吗?
    所谓不方便说,是因为博客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公共空间,一些话说出来,岂但于事无补,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我唯一能说的是,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具体到某一本书或某一套书,其命运的脆弱之处,甚至还比不过街头卖煮玉米和烤红薯的无照小贩。这一个多月来,许多朋友热心的询问,我都没有多加理会,一些朋友的跟贴,我甚至出于某些考虑予以隐藏,这些所为,恳请得到大家的谅解。
    值得欣慰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那么多关心和支持,所有接触到的人,都是怀着最大的善意来设法给予帮助,所以到现在来看,还有一个算是很理想的结局。另外值得庆幸的是,我一直没有赌气或灰心,而是心平气和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相信许多事情能够沟通交流,是这样的。
    从去年产生《读库》的想法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年。这一年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等负面因素大于当时的估算,但得到的支持和帮助等良性因素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我实在是没有理由不满意,或抱怨什么了。在我最困难最绝望的时候,负责《读库》发行的朋友说,让我们好好干,做出一个行业的尊严来。感动之余,我想尊严之外,还是要做出成功和快乐来。我们没有理由比别人更苦大愁深。
    接下来,事情还是要做下去。我不想让自己仅仅是在玩行为艺术,而是希望她的结果是件艺术品。再说得现实些,我可以接受一个读者觉得《读库》不好看而弃之如粪土,也不希望看到这本书仅仅是因为运作过程中的“感人”或“悲壮”而让大家额外照顾。所以我会少说多做,而鉴于目前的特殊形势,也恳请大家依然“不议论,不传播,不猜疑”,这就是对这本书的最大支持。
    写到这里,已经不是工作汇报,而像是励志演讲了。那就允许我再多说两句:
    一,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靠生气、骂人、诉苦、抱怨而得到解决的。
    二,我们不要满足于到最后只是说“我付出了,我尽力了,我问心无愧”,而应该致力于最终能够说出“我做到了,我做成了”。
    谨与那些一起在红尘中奔波打拼的朋友们共勉。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3:03:39 | 只看该作者
被认真对待的感觉


    曾经收到过一篇稿件,作者然后给我打电话,问对稿子的意见。我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几乎不能算是一篇完整的稿件,且不说其中屡屡出现的错讹之处,也不说标点和人称的混乱,单是文中的一个人名,就有先后三种写法。
    这位作者再问,我便照直说了,不管文章的立意如何,文笔怎样,可否稍微认真一下,先收拾得规矩些,至少不要一个人的名字就有三种写法,再鼓捣得干净些,让其有头有尾?最后我说,对不起了。
    对方笑了,没关系,我本来就是顺便写的,用不用都没关系,呵呵。
    挂断电话,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做记者时,要去采访某位人士。那人先让她传真一份详细的采访提纲过来,说要看看记者做的准备怎么样。看了采访提纲后,约采访时间,那人又说自己也要好好准备一下,才能接受采访。
    我希望你能感到,这次采访是被我认真对待的。那人说。
    很遗憾,我的嘴皮子当时没跟上,真应该对那位作者说,我希望这篇稿子能够给人一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
    以后,我还是经常收到这种写得很毛糙的稿件,有的尚有开发余地,便劝作者回炉,我会说上这么一句。
    遗憾的是,还是继续接到一些稿子,给我一种没被认真对待的感觉。作者总是摆出一种随手写写的姿态,一种满不在乎漫不经心的态度。
    如果搁以前,我会认为这是一种洒脱,一种超脱。现在,我不会这么想了,说刻薄一些,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正如我们见到一些张狂嚣张的人,是在掩饰心里的紧张与自卑;而内心力量越强大的人,表现出来的往往却是谦卑、严谨。
    一些人不认真,是因为他不敢认真,他怕自己的认真反倒成为一个笑话,所以就做出一副不屑认真的样子,其实是一种逃避。
    相对认真来说,不认真更像是一种作秀,一个为自己预设的理由——别怪我没干好啊,因为我本来就没想好好干。问题是,他可能自己都清楚,他几乎没有好好干的能力,于是就摆出一副不好好干的态度。
    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这是钱钟书先生说的。
    认真也很较真,许多人认真不起。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3:04:13 | 只看该作者
通病
  有时候,我会被别人当成媒体专家来咨询。人家客气点儿,还会加上“资深”二字,然后拿出自己所做的媒体,或者正在酝酿的创刊方案,征求我的意见。我便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专家表情说,我感觉毛病有两处,一是蓝图不够清晰,二是贯彻不够坚决。
  其实,这两句话不用翻看那些样本或者文案,就可以脱口而出,因为这几乎是所有媒体的通病。
  所谓蓝图不够清晰,是因为许多媒体往往并不是真正出于市场需求才予以操作,它们往往是因人设事或因钱设局。因为老板有兴趣做一份媒体,因为老板有笔待烧的钱,因为要为一个不好打发的干部安排一个位置,才做起这份媒体。纯粹站在市场角度,我们几乎看不出这份媒体有什么存在下去的理由和必要。
  还有一种可能,则是编辑理念和办刊思路的大量拷贝和高度重复。在这个行业,人员的流动性非常频繁。我曾经开玩笑说,名片公司要为媒体从业人员专门设计一种名片盒,根本不用一百张起印,三十张就够了。因为这些名片不等发完,这哥们可能就已经换了工作。报刊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创刊号、改刊号、增刊号,往往就是这些在其他地方混不下去或分赃不均的人轮流坐庄,再在我这样说着千篇一律的办刊理念的所谓资深媒体专家的策划下产生的。
  作为一个精神产品,其智慧含量和原创性都高度缺失。我们经常说,任何媒体都应该有两部“宪法”,一部是出版流程,所有工作都应该严格按照流程时间来管理;另一部是编辑方针,所有主题策划都应该围绕着本刊的编辑方针实施。遗憾的是,往往第二部宪法在制定过程中就存在诸多语焉不详的模糊地带,或根本没有触及的空白地带,并且频频“修宪”,屡屡“升级”,使整体的编辑方针呈现严重的摇摆不定。即使有了清晰的蓝图,往往又会在贯彻的过程中出现摇摆。媒体是一个需要决策者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和决断的行业,问题是,许多决策者往往不能果断地说出“不”字,对不符合本刊“宪法”的内容予以拒绝。
  就像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爱情一样,许多媒体在没有更多选择、没有更多回旋余地的初创阶段,能够把自己的办刊思路体现得很清爽,而一旦成熟起来,品牌和影响力建立起来之后,就会出现诸多芜杂的因素,对原本清晰的蓝图给予稀释、扭曲和颠覆。
  就拿《读库》来说,我也许会设立一条标准,即不要余秋雨老师这样的人来写稿子。在一开始的时候,这条纪律可能很容易执行,因为你没有那么高的稿费,也没有那么大的面子,人家余秋雨老师可能根本不会为你写稿子。问题是,当你有可能约来余秋雨老师的稿子的时候,或余秋雨老师主动把稿件送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勇气对余秋雨老师坚决地说一句“抱歉,只能割爱”?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6-14 23:14:50 | 只看该作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01:02:57 | 只看该作者
六周年大局 作者/叶墨
昨天我参加了《读库》6周年读者见面会和会后的饭局——再不相见,就2012了。作为一个还比较矜持的人,知道炫耀“我见过谁谁谁”是非常可耻的行为,况且昨天俺还是自己掏了份子钱,舔着脸上去的无名群众。但是,我还是要非常兴奋地在这里得瑟一下。突然见到了自己博客链接上那些我认识TA,TA不认识我的人,这种心情,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连见多识广的春台(刘春)都在微博上都说了,京城的牛鬼神蛇都出现了!阵容实在是太豪华了!王三表和老六之前已经见过了,按下不表。

1、土摩托。下午在时尚廊的读者见面会是1点半开始的,我1点钟到的,谁知已经座无虚席。中心区域的侧面本来还有位子,但视线太差,我索性就站了2个多小时。目光像雷达一样扫过,我一下子就发现了默默地站在后面的华丽丽的土摩托老师。谁让他小人家这么黑、这么壮呢,在一群瘦弱、苍白,骨头担道义的知识分子中间,如同鹤立鸡群。他还是戴着那顶标志性的棒球帽,专心地玩着手机。轮到他上台讲话,也是寥寥几句,“大家都知道,我们单位压榨的太厉害,现在又忙着发微博,所以已经很久没有给《读库》写稿了,今后还是要把写微博的时间用来下功夫写稿。”哇,这是乖学生念保证书吗?

2、柴姑娘。尽管柴静努力在做一个“很像体制外的人”的“体制内的人”,坚守一些什么东西,毕竟还是一个地地道道、货真价实的国企员工。穿着长裙、围着围巾,脚踩10厘米的高跟鞋,坐在高脚凳上,刻意摆出优雅的姿态,无论从哪个角度拍出来的照片都足够完美。我不怎么喜欢她,觉的这个人有点假,她所言所行都像是应群众的需要演出来的,不是出于真心。对于报道的领域也缺少扎实的学习,太过于表面化了,就会瞪着两只不大的眼睛煽情。

3、张越。我是在上厕所的时候,发现这个躲在后面翻书的人的。只是匆匆的打了一个照面,却如同电光火石。生活中的张越没有电视机里那么胖和臃肿不堪,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胖子,个子不高,皮肤很白很嫩,化了淡妆,装着随意又考究。我朝她看了一眼,点头微笑。她也回报给我一个笑容,她的眼睛会说话,非常自然大方。这是一个脑袋里真有货的人。

4、董秀玉。见面会本来在前排给嘉宾预留了座位,但是人实在太多,就被挤占了。直接导致这位真正的大佬、航母级人物居然默默地坐在的最后的观众席上。如果不是老六的点名介绍,大家都不知道这位在危难之时接手三联的大姐大就在身边,坐在前面的人全部闪开,一下子让出了5个座位!一开口说话就显出份量来了,她当然肯定了张立宪的成绩,表示了敬佩,最后说会继续支持他办好《读库》。这是最牛的发言了。谁都知道能够得到这样一位德高望众的人的支持意味着什么。

5、陈晓卿。饭局中,我突然觉的眼前一黑,脑子一个激灵,哈,是陈黑子到了。他比别人博客中登出来的照片要帅和年轻许多,虽然有点像包公,但皮肤绝对细腻,一个毛孔都没有,穿了一个红黑格的衬衣,行动敏捷,一看就是一个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他是被小强老师邀请到我们这一桌来的,非常平易近人地和我们喝了一杯又一杯,还交待了很多写有“监制陈晓卿”的纪录片其实是挂名的。

6、小强老师。我对于小强老师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专门收集各类杂志期刊的创刊号和最后一期,还是名人讣告的发布者。之所以,记下这隆重的一笔,完全是因为他的人格太闪亮了,他从别桌游荡到我们这一桌,就开始任劳任怨地充当起经纪人或者说交际花的角色,把我们想见又不好意思去邀请的名人都弄到这里来,陪我们喝酒、聊天儿。“说,看上谁了,我把那不要脸的弄过来!”,搞的我们相当牛逼。

7、姚大嘴。饭局快结束的时候,同桌的书友说,姚晨来了,微博上都有人发照片了。可惜,我们始终没有见到她。今天早晨看微博,才知道她坐在包间里。唉,写上这段,纯粹为了表明“我和姚晨在同一家饭馆吃过饭”而已。

8、梁晓燕。恕我无知,不知道她是谁。见面会上,老六称她为“中国最美的女性”。饭局上,又透露了梁晓燕女士和某一个永远消失的年份的关系。今天晚上,我才静下心来,仔细地在网上看了关于她的事情,为自己错过了和她更深入的交谈而后悔不已,我们曾经在同一桌吃饭的。事情结束之后,梁晓燕曾经是自然之友的创始人之一,现在则是西部阳光基金会的秘书长,专门在做扶持西部教育的工作。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精瘦、干练的小老太太,语速极快,说话像竹筒倒豆子,和所有的NGO一样,有一种布道者火一般的热情。看到桌上还有很多菜没吃完,她连呼可惜,要求我们打包回去。因为有事要先走一步,大家都站起来送她,她快速地穿上大衣,一只手往下一按示意我们坐下,“别动,一个都别动。”话音刚落,就已转身离去,像一阵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5:56 , Processed in 0.0995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