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立摄影的艺术新秩序以突破“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困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4 23:5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立摄影的艺术新秩序以突破“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困局

2012年04月26日
来源:文艺报
  世事难以预想。在20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数码的概念,数字化很快就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此后没有多少年就废了胶卷,柯达这一巨人也轰然倒下。过去难以想象没有柯达的时代会怎样,现在成为现实中的无所谓,没能激起一点涟漪。数码相机作为摄影的工具基本上普及到人人拥有,人人玩相机、玩摄影使得摄影普及成基本的获取图像的手段,尤其是当随身的手机中植入了摄像头之后,那种随时随地的摄影动作更拉近了人们与影像之间的距离。与之相应的是,影像的审美水平也得到了全民性的提高,而“人人都是摄影家”也就几乎成了事实。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当代艺术中最具颠覆性的概念,尽管社会上普遍对其存有怀疑,然而,人人之于艺术和人人之于摄影的差别就在于,摄影确确实实是人人可为之事——“傻瓜”的概念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记录可以成为艺术,比如很多今天被视为艺术的照片,当时就是一般的记录。如著名摄影家沙飞留给我们的作品,不管是鲁迅、白求恩,还是平型关大捷,它们的意义在今天纪念沙飞诞辰100周年的时候超越了一般的纪实,其中的道理正如同千百年前的书写在今天成为书法、千百年前的书写者在今天成为书法家一样。但是,记录又不可能等同于艺术,否则,那就真正成了“人人都是摄影家”了。作为艺术的摄影,其不同于一般人目中所见的景象,因为它是艺术感知带动下的艺术的捕获,是艺术之心与手的联动,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作为摄影的艺术,其艺术的境界在于摄影家给予即景以富有创意的构图和饶有兴味的形式,特别是在今天嵌入了当代观念之后,所谓的“当代摄影”又表现出了另外的意义。而从一般意义来说,传统摄影中的光与影的关系不管是传统还是当代,仍然是构成图像和表现出艺术魅力的最基本的内容。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摄影在今天也遇到了自摄影术发明以来最严重的挑战和最复杂的问题,其中许多困扰了摄影和摄影艺术,比如与数码相应的图像软件对原始文件的修改——PS的加入改变了人们对于银盐技术的基本认同,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和怎样接受这种加工技术,而这种数码技术的加工与暗房技术的加工又存在着怎样的本质区别。在暗房中的个人技术性的操作,改变了光影关系和色调层次,同样,图像软件也可以实现传统的技术追求,而且能够更近一步地去改变图像的本体,包括图像的造型、结构和色彩等,因此,出现了难为传统摄影概念所接受的“真实性”的问题,这好像是一个不能逾越的底线。然而,当代的影像艺术并不以真实为生存的前提,反之,脱离本体的夸张、变形,甚至是再造,更具有当代的意义——“观念摄影”的出现,并通过市场的激发而表现出对传统摄影的强大的冲击力,显然,不能忽视,也不能轻视。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摄影。而当摄影在技术层面上出现在交叉之中,又为广义上的图像艺术所用时,就必须重新定义摄影的概念。这需要理性的对待,更需要包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面对今天的摄影,认识今天的摄影。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是影像艺术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在当代意义上的影像的概念与传统的摄影的概念产生叠加、重合时,这些叠加和重合的部分就是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跨界的内容,或者说是一种时代的衍生品。彼此有着对方的影子,彼此难以拒绝对方,彼此又难以承认对方,因此,认识的问题显现出了一种时代的困惑。必须面对的是,摄影艺术显然不能仅仅局限在过去与光影关联的审美概念之中。可是,传统的纪实或纪实性的摄影并不因为这种时代的发展而处于完全式微的颓势中,美国女摄影家安妮·莱波维兹(Annie Leibovitz)自20世纪后期以来的成功经验,则可以说明纪实性的魅力在新的时代仍然具有相当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胶片快没了,快成为小众了,摄影却成了最为大众的形式。问题是,安妮·莱波维兹的那些“记录着自己的灵魂知己”的作品有许多尽管局限在摄影家自己的生活之中,带有很强的私人性,一般来说很难入艺术的法眼,亦很难汇入到摄影艺术的主流之中,可是,由此被放大的现实社会以一斑而窥全豹,也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私人记录。这或许就是当代摄影的意义和价值。
  摄影在当代的意义是以“人人”为基础的最为普及的公众性,如何在大众化的艺术发展中,如何在小众化的概念追求中,实现时代的新的意义,这是时代的新课题。因此,建立摄影艺术的新秩序,在无序的发展中理出一条头绪使之超越“人人”,从而让摄影在数码时代中焕发青春。(陈履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01:02 , Processed in 0.10517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