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盘点,那些课堂探究的精彩瞬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9 16:1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卢望军 于 2012-6-20 06:06 编辑

盘点:那些课堂探究的精彩片段

    探究,是思维的行走,是智慧的漫溯,是生命潜能被激发的精彩绽放。
   上完最后一篇课文,我宣布进入复习阶段。学生感觉恋恋不舍,我也觉得怅然若失,人同此心,我们都喜欢上课文,不喜欢做习题。那一篇篇可爱的课文,是学生对话世界观照内心的窗口;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是我不想遗忘的美好。
《在山的那边》——谎言原是织梦机

    这个片段已在《来吧,让我们一起编一个爱与梦的童话》详细记录,因此不赘述。
《春》——质疑释疑共徘徊

   《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有学生认为这个“。”换成 “……”更好,因为春天万紫千红嘛,怎么可能只有三种颜色?我当即肯定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作家朱自清也有可能有疏忽,不过你们课后可以探究一下,看看朱自清是否严谨。”探究,留点悬念让学生继续学习更好!
    第二天一上课,陈烊文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认为这里应该用句号,大家看,前面说了‘桃树,梨树、杏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是和这三种花对应的,三种花的颜色说完了,当然用句号了。”陈烊文的探究,理由充分,结果明确,非常成功。我说:“陈烊文经过自主探究,认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后面还是用句号好,老师经过推敲,认可陈烊文的看法,并且郑重申明,朱自清的确是个严谨的作家,以后你们可以多读他的作品。参与无错,质疑有理,大家可以考虑推选陈烊文当选本周的‘质疑之星”’!” 陈烊文果然当选“质疑之星”。
    于无疑处见出疑问,在释疑中提升思维的高度,质疑,是探究的双翼,质疑的翅膀多有力,探究就能飞多高!
《春》——快语道破真天机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历来为大家称道,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后面,单独成句,有什么妙处呢?”这是一个关于语言美感的探究题,我的问题刚问完,兰妮迫不及待地叫起来:“当然要把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小草后面,因为小草还没有钻出来,怎么就知道是嫩嫩的,绿绿的呢!
    呵呵,这绝对是关于这个问题最新奇的答案,但谁能说,不是最符合科学道理和认知规律的呢?课堂活了,思维就灵了,思维就灵了,真理就明了。
《秋天》——只为荡舟不为鱼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老师,这个渔翁收起的到底是是什么?”
    这个问题因为诗歌语言的朦胧性,历来众说纷纭。有质疑,正是一个探究的好材料。我顺水推舟把问题抛给学生:  “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我觉得是乌桕叶,因为落叶飘在水面上,被渔网收起来了。”
    “我觉得是青鳊鱼,因为那个鱼长得很像乌桕叶。”
……
    学生争论的间隙,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钓胜于鱼》,心里很是向往这种诗意恬淡的心境。于是转了一下话题:“你们觉得收起的是青鳊鱼或者乌桕叶,重要吗?”
    “不重要,因为秋天来了,鱼也不多了,渔翁可能就是去河上玩玩的,诗歌不是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吗。”
    “我也认为不重要,你看,诗歌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如果渔翁觉得打鱼很重要,打到鱼后一定是匆匆回家去,哪里还轻轻摇桨呢。”
……
    “同学们都有一颗诗意敏感的心,我很欣赏这种生活态度,人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即使是一个渔民,风里来雨里去,但是在这清冷朦胧的秋天早晨,也是可点燃一只烟轻摇着小桨荡舟江面任意东西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心里给诗意留个栖息的空间。”
    后来,同办公室的老师说他们班的学生也提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吵吵嚷嚷,她大喝一声,终止了讨论:“肯定打到了鱼啦,要不然他们早上吃什么!”
    呜呼,平庸的老师对学生心灵的虐杀莫过于此!
《塞翁失马》——比较鉴别出真知

    “老师,书上解释引弦是拉开弓弦,资料书上解释是拿起武器,这 ‘引’字到底解释成拉开呢还是拿起”
    好家伙,还懂得比较鉴别了哦。我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借代嘛,但干嘛这么早告诉他们呢。
    “好好看看书,看拉开的和拿起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热烈讨论。
    “我知道了,打仗不一定只用弓弦,还要其他的武器,这里是用弓弦代替所有武器。所以呢,引,还是拉开的意思。”
    “用弓弦代替所有武器,这种手法在古文里很常见,叫做借代。举例来说,我们说化干戈为玉帛,就是用干戈代替战争,用玉帛代替和平。”
    真理不辨不明,探究不探不清,千万别急着说答案!
《皇帝的新装》——见微知著我更行

    课堂以探究各种人物的性格中可笑之处为主体展开。一个学生发言说:“群众是胆怯而可笑的,他说了一句话,一个小孩子说他什么也没有穿,他强调这话是一个小孩子说的,是为了撇清关系,即使别人听到了,他也可以推卸责任,反正不是我说的。而且,小孩子是叫起来,这个人却是小声说的,这些都说明这人的胆小如鼠,可笑之至!”
    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个小孩子说的”这几个字蕴含了这么丰富的意蕴。但有什么关系呢,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老师再渊博,也是有限的,不如授孩子以探究之舟,让她们到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找真理吧。
《智子疑邻》——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们平常往往给寓言安上一个固定的寓意,实际上解读角度不同,寓意也是各异的。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就是尊重学生个体鲜活的生命体验。比如读《智子疑邻》,班长熊江波的理解就完全不同:“我读《智子疑邻》得到的启示是,和自己无关的事少说,因为不仅无益,还给自己带来怀疑猜忌等无谓的烦恼。”身为班长,管理班级,吃亏不讨好的事肯定不少。这多像我们的现实社会,做事的还不如不做事的,因为做事的可能出错,不做事的反而自在,是人性的劣根性催生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文本的解读殊异。教师只有放手探究,尊重差异,才可以避免把学生的大脑变成教师思想的跑马场。
    行文至此,我想起一个实验,把一根将要熄灭的火柴,放进氧气充沛的集气瓶,火柴立即剧烈燃烧起来。如果放进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火柴瞬间就熄灭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就像那根火柴,教师提供的是一个缺氧的传统课堂,探究能力就会如笼中困兽,在一点点的盲从和压抑丧尽了生命力。相反,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富氧的生态课堂,探究就会如星火燎原,绽放成一片智慧的耀眼光斑!
    老师们,你们的课堂能让探究自由呼吸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22:38 , Processed in 0.1485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