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寻她成长的足迹——学习《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0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寻她成长的足迹——学习《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一、
倾听她的心声——感受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
吴正宪,女,54年8月出生。特级教师、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优秀跨世纪人才、首都基础教育名家。
我认识吴正宪是从阅读她的文章开始的,随后我又经常学习、品味她的数学课。特别是阅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被吸引了,被感动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一套“教育家成长丛书”,这是其中一部。书中开篇一段话对我影响最深刻,每当我思考教学生涯、教师职业价值问题时,这段话就会在我耳边回响。吴老师说:“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吴老师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没有放弃过追求。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断挑战自我的教改先锋。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立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趟出一条当代教师成功之路。字里行间,书写着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显示着她那独特的智慧,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的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是那样地亲切,想起来是那样地有趣,又感觉是那样地实用。
二、
管窥她的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十多年来,吴正宪老师在小学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多次看她的课堂教学录象,——《平均数》、《相遇问题》、《带小括号的运算》、《猴王分桃》等,她使干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使孩子们着了迷。数学既没有唐诗的豪迈、宋词的温婉,也没有美术多彩的线条、音乐轻快的节奏。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枯燥无味,是难懂的,可是,在她的眼中,在她的学生的眼中,数学却是美的,却是有意思的。但是数学的美是隐含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挖掘它的美------而吴老师就是这数学美的一位挖掘者,是一位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学习、实践、思考去创造数学美的人。作为一名师训者,我在解读吴老师的过程中,同样也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之美,也感受到吴老师那淡雅与含蓄的智慧之美。
坚持不懈的学习,让吴老师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的学习,不断求索,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改进让吴老师的课变得异常美丽。
在吴老师的课上,故事、矛盾、疑惑、辨论。。。。。。她给学生设置了那么多美丽的"圈套",让人不得不往里钻:《认识分数》时,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在揭示二分之一后,有学生表示不喜欢二分之一,坚持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一半,她微笑着,并不马上反对,待到后来说到百分之一时,她才让那学生继续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学生不得不

还是分数简单些。在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她不慌不忙,开展一场小小的辩论赛,正反双方各抒已见,分出胜负时,她不忘与失败的一方紧紧握手,告诉他们:因为有了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读者讨论。教《平均数》时,她与学生融为一体,参加他们的比赛,与学生一起探讨公平的比赛方案。。。。。。在杭州时,一位已改行做了服装生意的老师偶然听了吴老师的课,竟决心重返教育战线。这样的事情让人难以置信,但吴老师做到了。一节课的效应如此之大,吴老师的魅力可想而知。
现列举 “带小括号计算”一节课与大家分享。黑板上出现这样一道题:李师傅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个零件。李师傅一天一共做多少个零件?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一位学生这样列式:
12×3+4

=12
×7
=84(个)
老师说:“你违背了运算规则,应该先算乘法啊。”这孩子也不示弱,脱口而出:“如果先算乘法,就会犯‘人加狗’的错误, 12乘以3得到36个零件,在加4小时怎么行呢?”孩子们在下面议论纷纷,如果按照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就会与生活实际相矛盾,师生情感产生共鸣,吴老师耸耸肩,皱皱眉,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自言自语地说:“是啊,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同学们更着急了,恨不得一下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霎时宁静片刻。吴老师轻轻地走到投影仪前面,启动开关,请出了特殊的小客人——红色的小括号。“有了它,就可以先加而后乘了。”孩子们情不自尽地为小括号喝彩。不知谁还喊了一句:“小括号真了不起!”同学们笑了,笑声中感受到了知识产生于实践之中的道理。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加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并掌握了小括号的应用。
正当同学们沉浸在学习新知的喜悦之中,这时个性极强的王维忻向吴老师发起了挑战:“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他边说边走在黑板上写算式:
12×4+12×3
=48+36
=84(个)
老师肯定了他的做法后指出:“小括号的出现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方便,这个规定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才自然形成的一种规则。我希望你能接受这个可爱的小括号。”当时听课的老师笑了,同学们笑了。王维忻仍然不服气,一边坐下一边说;“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吴老师意识到了,在备课中是从认知系统去思考学生怎样接受这个知识,而没有从情感角度考虑学生乐不乐意接受这个规定。吴老师打破了教学预设,立即面对这偶发事件。她看到了讲台上摆放了许多同学为灾区捐献的图书,急中生智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他有95本图书,自己留了32本后,把剩下的书送给了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同学们试着列综合算式解答。”
大家低下头认真地算,吴老师特意请王维忻到前面板演并讲解。
(92-32)÷5
=60÷5
=12(本)
他边写边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后再除以5。”吴老师不温不火地将了他一军:“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一样可以解决问题吗?”王急了:“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
当时上海《小学数学》编辑部记者宋淑持老师评述了这节课。她写到:“吴老师的课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论、有沉思、有联想……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人加狗’的幽默、有茅塞顿开的微笑。教学过程中这种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为师生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这种愉悦和谐的课堂使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平淡的’白开水’变成了芳冽醇香的’茅台酒’。”
书中还有许多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的丰富的案例。以后我们继续交流。
三、
探寻她的成功——成功源于健全的人格
为什么吴老师得到这么多孩子和家长的喜欢?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专家与老师们的认可?当你走近她的时候就会找到答案:
(1)海纳百川,不拒细流
书中吴老师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展示在大家面前。使人折服,催人奋进,融入其中,也给自己带来了深深的思索。她总是在繁忙工作之余还坚持着不断地学习。吴老师这样想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方法和经验,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就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样,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她不仅大量阅读教育杂志,还阅读有关教育的其它书籍:如《实践论》《智能与测量》《学习与教育心理学》、林崇德的《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中国通史》等。不仅从书本中学习,吴老师还提出拜名师、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
(2)走上科研路
普通教师不普通。如果仅限于工作与学习的话,想必她还不足以成为一位国家级名师,更重要的一点是,吴老师在学习与实践的同时,还不断地思考着、创新着。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界片面追求升学现象十分严重,大搞题海战术的环境中,吴老师思索的却是:难道这样就能培养出合格人才?难道除此之外就找不出其他途径吗?并下决心要用自己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新路。吴老师不仅在思考,并直接把自己的思考付诸于了行动。
从改革教材入手,吴老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整合教材,将现行数学教材第九、十、十一、十二册这四本书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组合成“六条龙”的知识体系——(1)面积教学一条龙;(2)体积教学一条龙;(3)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4)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5)数的整除一条龙;(6)正、反比例一条龙。
1983年,她在特级教师刘梦湘指导下开始了“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她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方法、百折不挠的工作毅力,大胆改革实践。她从教材到教法,从学法到考法,进行了整体性教改实验。
正是教育改革创新所遇到的难题,使吴老师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对于教育科研感觉她是这样形容的:“不知是出于一种需要,还是尝到了学习理论的甜头,我开始由不自觉到自觉地拿起了教育科学理论的书籍。我仿佛在茫茫的雾海中,发现了一支闪亮的航标。”
教学研究是科学的研究,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做指导,吴老师为此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她的专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等。她从一个“经验型”的教师转向了“科研型”。
(3)“一切为了孩子!”
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她教学工作的真正动力。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独具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正如她所言:“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教师,做一个永葆童心,成为孩子们真诚的朋友”。她总结了十几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课堂上呈现出一派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她不是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位充满情和爱,不仅给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于他们力量的“立体教师”。正如爱因斯坦所提出的:“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功倚赖于人格上的伟大。”
四、
学习她的精神——执着探索,博采众长
通过学习我受到三点重要启示:
一是教师要想不断进步与提高,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掌握学科专业规律及研究成果的途径。不断学习,可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更可以轻松地面对一切,自如地处理一些事情。以这个来不断充实自己,要求自己,使之成为一个准则。
二是在众多的信息面前,该如何对待,使之为自己所用。不仅要学百家之长,博众家之采,更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创出自己的特色和教学风格。三是冷静地思考,点点滴滴就会积少成多。
最后以吴老师书中的一段话做为结束,与大家共勉:
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就会为之奋斗,无怨无悔;

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就会不断的探索,乐此不疲;

当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艺术,就会追求更加美好的境界,创造出神奇的效果。
我们要时常以名师的精神激励自己,脚踏实地地用行动去阐释教师成长公式:学习+实践+反思=成长

新郑教师进修学校
黄大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2:37:04 | 只看该作者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摘录
1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充满情和爱,不仅给他们智慧还能给予他们力量的“立体教师。”
2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方法和经验,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就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们,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
3当你受到挫折时,他会告诫你不要灰心,重整旗鼓,以利再战;当你有了成绩时,他会说山外有山,还要向新的高度攀登;当你在教学改革中徘徊犹豫时,他向你推荐报道改革者的文章,告诉你能饱尝成功的喜悦,也能承受失败的打击,才是改革者应有的素质。
4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5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善于学习、重视积累、贵在坚持,在教育教学之改革之路上绝无捷径可走。
6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敏感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 。
7教师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能权威去约束孩子,使每一个孩子不仅有知识,更有思想;不仅有文化,更有品位;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

8阅读书籍举例:《实践论》《智能与测量》《学习与教育心理学》;林崇德的《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
9一位教师如果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愿望,有读书的习惯,喜欢思考,那么,他到处可以看到有用的信息,到处都能发现研究不完的课题,随时都有些事情激活他的思想,使他浮想联翩。到这时候,教育科研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会从中感受到科学生活的质量和乐趣。
10心求通而自奋也!
11在教学法工作中从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冷静的思考。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拿起手听笔,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
12要坚持不懈地自学学习,把生活中的一切空间都作为学习的课堂。否则就无法应付每天纷纷涌来的信息,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和技术革命,无法适应教育工作,更不能轻松地生活水平。在众多学术成果面前,在繁杂的教育信息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汲取过滤。
13用教师人格魅力及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发学生装对数学学科的喜爱。
14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那么我那通向孩子们心灵的通道将会被永远堵死。做孩子的朋友,永葆童心,世界在我们面前将永远是灿烂的阳光。
15教师的拿手好戏是上课,课上得漂亮,上得精彩,自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崇拜、折服,自然也会激发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16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最大吸引力是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17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就要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东西,激发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能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接近和走进数学。
18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把在广阔的数学世界中捕捉到的有趣史料和故事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去欣赏古代名题及近代精品之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5:28 , Processed in 0.2086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