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美术欣赏的发展

[复制链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5:58:46 | 只看该作者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有幸在暑假中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5:53:41 | 只看该作者
幼儿民间美术欣赏教育实践与探索


作者:施柳菊    (崇明县竖新镇中心幼儿园)




  中国的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民间美术教育是“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系统工程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活动,是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使幼儿在现代文化的氛围中逐渐吸取民间文化的精髓,扩大幼儿的眼界,尤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间美术的创造技艺,没有专门的学校训练,它是以家庭的个体方式传承、沿袭,工具材料简单易找,创造时既有沿袭下来的,又可自由想象。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点、造型、色彩和发展规律。民间美术活动是幼儿喜爱的艺术活动,其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征。这两年,我们幼儿园进行了幼儿民间美术教育欣赏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缺乏单独的欣赏课程,而美术欣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幼儿的艺术学习。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久的主题,功利的色彩极易为幼儿所接受。通过民间美术欣赏,可以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在欣赏那些美不胜收、目不暇接、乡土味极浓的民间美术作品同时,幼儿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培养了审美情趣。美的作品能够深深吸引每个幼儿,使他们在羡慕、赞叹之余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充分感受美的过程中萌发表现美的愿望。
  民间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
  1、通过民间美术欣赏教育,让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让幼儿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形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幼儿民间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
  民间美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我们在教学时,应选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典型、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欣赏,若按它们在社会作用和价值上的侧重不同,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1、有实用价值的民间工艺作品。
  民间服饰:
  作为社会文化基本要素,以日常生活用品的形态,体现民族文化的积累,升华和多姿多彩,与服饰有关的民间美术作品,如我们崇明的土布,包括蜡染、绞染、扎染等印染工艺。在成衣过程中的拼布、镶边、扣绊,刺绣等亦显示局部装饰美。
  床上用品;
  我们崇明的大开门床、小开门床、暖床上的床单、枕头、枕套、竹席、帐钩、帐眼等,由我们崇明地区的多种民间工艺品组成,包括染织、编织、金属工艺等。
  日用器皿:
  包括木制品、陶瓷制品、竹制品、草制品和纸制品等。
  2 、以精神因素为主的民间工艺品.
  年画:
  年画是我国民间过春节、庆丰收、预祝吉祥如意的一种民俗美术品,如《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福娃》等。
  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喜花等。
  民间玩具:
  民间玩具有泥、木、草、棕、竹、芦、布等类,孩子们平时玩的陀螺、芦哨、竹笛、布偶等。
  粘贴作品:
  单种材料和多种材料组合的粘贴画,如芦苇粘贴画“小猫钓鱼”、种子粘贴画“鲤鱼跳龙门”、彩米粘贴画“海狮顶球”、围丝粘贴画“大象与小象”等。
  风筝:
  风筝是社交、教育、运动娱乐、文化艺术交流的物化形式,主要产地有山东潍坊,北京和南通等。我们崇明有蝴蝶风筝、六角风筝等
  进行民间美术欣赏教育的策略
  在指导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老师、幼儿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例如,教师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
  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虽然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之前已有对美术作品意义的预期,但并不意味着幼儿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老师的这种预期,他们仍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不同的理解,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进行非语言的信息沟通。
  2 、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欣赏面。教师应适当给幼儿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础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欣赏中理解作者的用心,帮助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同时给予幼儿充分体验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反复多次地进行感知、体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充分调动和增强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述能力。
  幼儿学习生活的地方是进行美术欣赏的重要场所,优美的环境可使幼儿受到民间美术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幼儿园的走廊、楼梯的墙面上布置了许多剪纸画、多种材料粘贴画、各种各样的风筝、艺术小伞等。楼梯的转角橱内摆放着姿态各异的民族娃娃,教室里贴者绚丽多彩的京剧脸谱。许多民间艺术作品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优秀向上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观察、想象、追求美。使有限的空间活了起来,让幼儿欣赏到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在幼儿进行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引导他们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幼儿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情体验后,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是多样性的,如语言的、身体动作的等等。在欣赏“年年有余”时,幼儿会被深深吸引,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可爱的娃娃,并且会用很多词汇现在的感受,如高兴、快乐、开心等。
  由于民间美术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可以与民间节日、民间文化、民间音乐、民间习俗相结合,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
  (1)将民间美术欣赏与民间节日相结合
  我国有许多民间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来临,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我们就抓住这些有利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元宵节的时候,教室里贴一幅“年年有余”的图画,挂上各种各样的灯笼,和小朋友们一起挂上门笺,欣赏图案精美、色彩绚丽的花灯,提高幼儿对民间色彩的感知力,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2)将民间美术欣赏与民间文学相结合
  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童谣、民间童话等,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美德。在幼儿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民间文学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丰富语言知识,了解民间文化。如在欣赏民间想象画“大禹治水”时,教师适当穿插故事,讲述大禹坚忍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动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民族情感。在欣赏风格各异、绘制精美的风筝时,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述风筝的民间传说,介绍风筝谣,加深幼儿对民间美术的理解。
  (3)将民间美术与民间音乐相结合
  音乐是想象力的翅膀,优美的乐曲令人产生激情,在欣赏刺绣“凤穿牡丹”、“丹凤朝阳”、“狮子绣球”等作品时,教师可以为幼儿选取民族乐器琵琶的音乐。在欣赏陶瓷时,选取古筝乐曲。欣赏剪纸时,配以喜洋洋的民乐曲。美好的氛围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幼儿对之产生 浓厚的兴趣,陶冶了情操和心灵。
  (4)民间美术欣赏与民间习俗相结合
  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大多受到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这一点在泥塑、年画、剪纸中表现较为突出。在欣赏此类作品时,教师可给幼儿讲一些民俗习惯,让幼儿了解民间艺人通过一些寓意或象征的图形,来表达祈求平安吉祥、多子多福的愿望。如泥塑中的“大阿福”、“光顶娃娃”等,让幼儿体味民间美术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如幻灯、录象、多媒体等。采取适宜的方法,与观察分析、讲解示范、形象比喻等,有力地提高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认为:“儿童对于环境中各种事物的认识一定要亲眼看到,耳朵听到,手接触到,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和性质。”所以我们要重视加强幼儿民间美术欣赏教育,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的兴趣,提高其审美情趣。
  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成效:实施幼儿美术欣赏教育 提高幼儿欣赏水平
  美术欣赏教育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了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幼儿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儿童的视野,提高儿童的艺术兴趣,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
  1、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增进了幼儿的理解力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便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之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
  老师在讲解时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了幼儿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如:在欣赏民间服饰时,老师可以请幼儿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穿着民间服装的人,然后跟着老师说的话展开想象,小朋友们都穿着美丽的民间服装在音乐的伴奏下唱歌跳舞,通过这样的感受,幼儿可以较快地进入角色,从而较快地理解作品。
  2、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幼儿对抽象作品所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他们欣赏活动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话语。此时,老师能够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孩子们的想象萌芽,提高了他们的鉴赏力。如:在欣赏民间剪纸作品时,老师适时地引导幼儿将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伙伴们一起讨论。老师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得出画的名称,从而实现作品与欣赏融洽,加深幼儿对作品的鉴赏力。
  3、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了幼儿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如:同是表现动物,粘贴制作的动物立体感及强,色彩艳丽而明亮,生动形象。卷纸的作品轮廓明确、直白;而剪纸的作品比较精细色彩单一,形状对称。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不仅学到了一些浅显的色彩知识以及施色技能,发展了他们的色彩潜能,而且也感受到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5:51:00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5:50:23 | 只看该作者
读《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有感
于建丽

“胸有诗书气自华”,这一直是我向往的一种境界。新学期的到来,也让我们迎来了读书的热潮,在这段日子里,我利用放学后的读书时间不断地充实着自己,让我深受益处。而做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有幸读到了屠美如老师撰写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这本书,通过阅读,使我深刻感受到: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象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任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如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儿童在欣赏时创造习惯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这幅画说的是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有的说:“我感觉是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一只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还有的还说:“我闭上眼睛感觉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后摇晃,因为这个人的身体是歪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和创作“变形的脸”,他们对脸庞、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变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爱心、水滴、花、火箭、葫芦、蝴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挂帐联系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如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他们能大胆发问,并积极尝试解决和回答;他们会就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常用的句式有: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种感觉……”“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我们从书中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新观点,记得吴校长说的“只要能学到‘一点’知识,我们就有收获”,相信通过日积月累,我们会有很多的收获,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来改变我们的人生。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5:49:33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培养儿童美术欣赏能力 来源:搜狐母婴

    考虑到低幼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对儿童的艺术素质要全面培养的要求,每次的欣赏活动都要与相应的操作活动相结合,使整个活动有静有动,有视觉体验也有操作经验。这样,欣赏带动了创作,创作又反过来可以加深欣赏的体验,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培养儿童美术欣赏能力
    一般来说,一次完整的美术欣赏活动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1、整体感觉,自由地谈论
    美术欣赏教育是一种给儿童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儿童要获得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把认知对象变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对艺术品的初步印象,是儿童进入美术欣赏的第一步,这一步应把儿童鲜活的个人体验放在优先位置,由此出发再来讨论其他问题。
    如在米罗《哈里昆狂欢节》的欣赏活动中,教师刚出示这幅作品,儿童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有的瞪大双眼,有的兴奋地晃动着身体,有的大声叫着“真漂亮!”显然,他们是被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各种奇特的、不规则的图案所吸引住了,这便是他们对这幅作品的第一印象。
    这是未被教师修正过的最原始最真实的直觉体验,它伴随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儿童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面对儿童的这种表现,教师如果选择制止、阻拦甚至训斥儿童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的态度,就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妨碍儿童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审美心境的形成。
    儿童在欣赏艺术品的瞬间,他们把所看到的、感觉到的和体验到的东西往往都汇集在了一起,表现出特定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他们的思维奇迹般地活动起来,这是一件好事。此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和激发儿童的表现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儿童一起作出真实的反应,拉近与儿童的距离。
    2、要素识别及其形式关系分析
    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的习惯和能力。
    这一步可以以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为线索,引导儿童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要放手让儿童认真观察,自由讨论,一开始儿童可能会主要仿照于从作品描绘的具体事物,或这些点、线、形、色所构成的东西“像什么”的角度来观察和感知。
    如在《哈里昆狂欢节》这幅画中,幼儿说出他们看到的具体事物就有“耳朵、眼睛、鱼、小提琴、太阳、梯子、小猫、小羊、豆子、小音符”等很多种。儿童能从这幅抽象画中看出这么多东西来,说明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思维是活动的,这是儿童欣赏能力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这还主要是一种日常知觉而非审美知觉。
    在讨论中孩子们还提到他们看到了“线条”,红、共同、蓝等各种“色块”,各种形状等,这是一些属于形式语言的东西,是徒刑艺术的魅力的本体所在,是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要着意引导儿童把握的。
    在识别了线、形、色等要素之后,有时甚至在识别这些要素的过程中,这些要素与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情感和蕴含的意味,自然便会成为儿童感受和谈论的主要内容。如在欣赏《哈里昆狂欢节》时,幼儿不仅谈到小提琴正发出美妙的声音,梯子上有个耳朵,还谈到梯子上的耳朵在听好听的音乐。当谈到画面中用的最多的颜色是红色时,幼儿的感受是感觉很暖和,很高兴,自己也想像小动物们一样跳舞。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5:48:50 | 只看该作者
美术欣赏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我们的研究表明,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和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能引导幼儿扮演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深黑暗的洞穴里面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像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像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任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色彩和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像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像、创造的广阔空间。如西班牙著名画家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像作品,儿童在欣赏时创造性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离子说“这幅画说的是沙滩上有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看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就投了一颗石子。”有的说:“我感觉是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还有的孩子说:“我闭上感觉自己在左右、上下、前后摇晃,因为这个人的身体是歪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和创作“变形的脸,”他们对脸庞、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变成了正方形、月牙形、五角星形、螺旋形、爱心、水滴、花、火箭、葫芦、蝴蝶、字母和各种水果的形状,有的还把五官移位或者改变其距离。这种变形、夸张练习充分调动了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此外,在美术活动中,讨论作品情感,透过作品猜测画家心境和个性特点,给作品起名字等,也有利于儿童想像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述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上中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互相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及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理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种发自内心的、言之有物的表达,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像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像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如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他们能大胆发问,并积极尝试必回答;他们会就爱迪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常用的句式有:“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种感觉……”“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摘自2001年《幼儿教育》第1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9 12:49 , Processed in 0.1516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