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吾莒小窑村管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6 18:3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吾莒小窑村管氏
编按:吾莒小窑村,管氏乃名门望族,俗谓:“大店庄,北杏王,功名出在小窑上”,时人管恩灼先生撰著《双凤山下的人家》,记述甚详,今征得同意,刊出一部份,以飨乡亲。


五位翰林 同朝为官
    管氏先辈,五位翰林,同朝为官,先后历经清朝五个年号。自一八四六年至一九二六年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和中华民国,共计八十年。在科举制中均是乡试举人、会试进士,清朝廷授职,或在直隶京都或赴任各省府。西至贵州、四川,南到广西、福建,北去河北、热河,中原是陕西、山西、河南等地。惟独无一回到山东祖籍为官,据清朝史料记载是“避嫌也”。先祖为官勤政清廉,其官职随政绩逐步升迁。皇帝御笔钦点,赏戴花翎,官位都在四品以上。有的多次被召见赏赐缎袍、褂料。
    《重修莒志》记载管氏家族之事,在数卷中有万言之多。卷一十四《文献志》选录七篇“记”,多为云游名山古刹而写,惟有先祖管廷献的“咸丰南匪扰莒记”是剿匪兵法。
    卷五十五《文献志》记载诸葛亮、苏轼等历代名人亲临莒州的八十一篇诗文,其中七篇是先祖管廷鹗、管象颐、管象晋的一生功名、历任官职及显赫政绩,详细撰写了三千多字的文章。
    曾伯祖管廷献(士修)和曾祖父管廷鹗(士一)官位是二品,伯祖父管象颐(养山)官位在三品,曾叔祖管廷纲(季张)和伯祖父管象晋(康锡)官位为四品。
    当我亲临先祖生活的地方,首次拜见五位先辈的遗像时,仿佛看到甲午赔款之后,先祖在清朝廷坚持己见刚直不阿的身影;仿佛听到先祖被皇帝多次召见,谏学制改革和奏科举命题的声响;仿佛看到先祖奋笔疾书颂扬高山大川、古刹名寺、历代英雄豪杰的诗文。
    拜读家传和墓志,顿时感到血缘相系之情,置身于曾祖、祖父的膝下,洗耳恭听先祖们或讲述者那久远的往事或抒发那幽深的真情:曾祖四兄弟十年寒窗,功成名就之时,回忆昔日同桌笔砚、同宦京师的手足之情;曾祖母持家勤俭,以成曾祖父(廷鹗)清洁之志,虽然随京都三十余年,身居富贵荣华之场,而素衣布裙不染奢习的夫妻情感;曾伯祖(廷献)喜爱梅花,咏梅诗集载入史册,伯祖父(象颐)子承父志,家乡设梅园供众人欣赏,别号“梅痴”的父子之情;伯祖父(象晋)任仕学馆总教习讲授之余,总是引据古今事迹及乡俗浅近之事以印证之,听者忘倦的师生情感;曾叔祖(廷纲)辞官归乡正遇灾荒,开囤济贫、损资振灾的义举乡情等等。兄弟、父子、夫妻、师生及乡亲的深情厚谊,在《史志》、《族谱》中都用鲜活的语言描述的淋漓尽致,让我深深感受到人间之“情”,为此而佩服、敬仰。如今怀念之时惟有不足,是先祖五十几岁仙逝,高寿者也不过古稀之年。未能亲情拜见,终有遗憾。
    幸好五位先祖一生积德行美和显赫政绩,已载入《国史馆》、《山东统志》、《重修莒志》、《五莲县志》和小窑村志,以及《城阳管氏族谱》。
    现摘选部分传记、碑志分别简述让后人仰慕和怀念。
    管廷献,少年奇特,读书治事,明敏通达。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二十五岁时,乡试中举。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三十八岁,殿试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编修国史馆,补江南道监察御史,历掌四川、贵州、福建、京畿(京城近郊)道署兵型工等三科,后任署热河兵备道。
《重修莒志》卷六十四描述御史管廷献在清廷的政绩,皆关国家安危,数十次奏疏,直言谏诤,弹劾不避权贵。
    如:一八九五年甲午赔款日军费,银二万万两时,而宫廷用度,侈汰无节,部臣无以为计。管廷献直言上奏:“自乾隆以上每年三千余万,今则税釐加征,每年至七千多万,昔日何以足,此时何以不足?康熙年间,三藩之变,糜乱至七八省,用兵至八九年,未闻不足也。雍正、乾隆年间,大兵大役,亦所时有,未闻不足也,且普免天下钱粮六次。以后各省稍有偏灾,无岁不缓征,无岁不独免,其为数不知几千万,而部库则有七八千万之储。今之所入,每岁应赢余五千万,而部臣犹以拮据为虑,不知此五千余万,果皆实用实销,为必不可少之款乎……”并将当朝每岁支销之数,确切查明,逐款分晰造册呈览。“皇上亦宜力求俭约。所有宫中用度,一概复旧制,不使稍有增加疏入。”天下颂其直。
    在南北洋办理海防,购买船炮和设立机器制造局中,半有中饱私囊,固结难除,欲骤加裁减之事。直言上书:“购买之船炮,全归乌有,不必论矣,不知所谓机器所造者何物?而应用船炮,无一不购自外洋,又何用此局为此,伏望皇上赫然震怒,全行裁徹,有掣肘而阻扰者,便是祖宗之罪人,国家之蟊贼,立予严谴……”肃王见此奏折后,带病入朝奏请圣上速决立行。
    一八九六年管御史京都巡察时,获悉奸民勾结外资洋人设“骨局”,祸及业家(一片乱葬坟墓)。遂会同五城区的同官封禁,并组织挖掘人,兽遗骨残骸封存。而奸民趁深夜欲窃,灭其迹。此案英国使馆又插手盘查。数年后管御史亲启停枢验之,赴局对勘,人骨实多,奸民乃服罪。终结五十年尸骨疑案。在永平六年虽无赫功,去任之日,郡人卧辙攀辕,惜别相送。赞曰:管御史统天下而贤之。
    在直隶承德府,创行新政,用款浩繁,取之于民,不堪苦累,整顿公款,核实动支,听断明敏,慎于庶狱,多年滞案,数语立结。当调离时,常见山上有七人向署跪拜,询之,是平反释出者,发愿叩头满百日乃去。急派人劝归。承人至今以为美谈曰:管公来无冤狱也。后任盐政使、护理热河兵备道等职。当回归直隶时,已六十六岁高龄,告老还乡。
管廷鹗一八五四——一九○七,自幼聪颖,县中名师赞赏,功名在史之先。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二十二岁恩科乡魁(举人),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二十三岁会试,联捷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殿试一等第四名,授职编修,历充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功臣馆纂修、文渊阁校理、编书处总纂。赴湖北乡试副考官、河南乡试正考官、陕西乡试正考官、钦命提督、山西省学政等职位。
    在科举制盛行时,历任主考,为国求贤,颂称“断绝请托,一秉大公”。在巡视各地教育体制后,为民请命:“改革学制、更订课程、提倡学堂新立……,学政有成,予以仕进,学艺分科办学堂。同时还有记载‘甲午大考,二等记名,遇缺题奏恩赏小卷缎袍、褂料各一件,大卷缎袍一匹’”。
    京城为官政绩显赫,光绪皇帝先后召见六次。历任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光禄寺卿、大理寺卿、署都察院副都御史。史志记载“廷鹗秉性奇特,持躬廉俭,服官三十年,不尚结纳,绝迹津要……一旦临巨变,决危疑,于忠孝大节,能不夺者鲜矣”。
一生喜爱古近体诗,轺车所至览古成篇,许多诗集载入史志。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年)在京都署任寿终。
    管廷纲一八五八——一九一一,青少年学习优秀,十八岁博士百子员试夺冠,一八八八年三十一岁光绪戊子科乡试中举,一八九二年三十五岁壬辰试进士。知县用渴,选得广西柳州府雒容县知县,后升授广西广兰州知州,赏戴花翎同知衔。
    远离京师,独往边南,人情犷悍、瘴毒尤酷之地。毅然就道至省。先减税恤商,商人大和,收入溢出定额甚钜。
    任省垣警察总巡时,抑豪强,伸冤屈,不避权贵。柳州钜匪唐(康)润珠,纠众数百人四处劫掠。县千金购之积年不获。廷纲早侦知其,潜匿县境出其不意先获首要,后率众围剿党羽,两昼夜缴械就擒,结积案。又捕巨族通匪者数人,置于法,全境肃然。请赏未得,自出私俸以奖士卒。
自赢秦收入版图以来,传无十年不用官兵,斯土者每以多杀为健吏,而大人多年遵循:“吾不敢姑息以养奸,亦不敢杀人以邀誉”。治理雒容县数载,首恶必办,未妄刑一人。升迁东兰州时,雒容之民,如去父母攀留,深得民心。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闻国变,归故里后,时遇河水涨发,数十里泽国当门,亲自勘定河流,捐资筑堤除河患。又捐巨款助湖北灾赈,大总统给予“乐善好施”匾额嘉奖。回籍当年冬卒,年仅五十四岁。
    管象颐一八六七——一九二六年,书香门第,探花之子,少年有志。十九岁举乡魁中,一八八五年光绪乙酉科举人,一八九○年二十四岁,光绪庚寅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户都主事。充任江南陕西两司,并稽查七仓兼管三库。后任员外郎郎中,随尚书铁公宝臣,查办江苏库款和与尚书陈公雨仓釐定各省银铜币制均立奇功,升本部左参议。钦加二品,赏戴花翎。是时随外交部尚书袁公亭方,议励行鸦片烟之禁事。宣统三年廷议清理各省财政,充江南正监理官,为三品卿衔。
    辛亥之变革命军起,总督张人俊、将军铁银语曰:君非守土官当先去。公笑曰:受命而来待命而去,未敢与二公论先后。江宁陷落,独留寓所,革军日检视三四次,公声色不为动也。是年革命军师程公德全,议建政府主财政,而辞曰:士各有志,诸群子欲杀即杀之,不杀余有亲在得以北归去也。
    民国初建,选为众议院议员,曾获四等文虎章褒奖。袁世凯为总统时,命财政总长同子仪,以次长委任,不应。暮年志向义赈。前后筹赈款数百万,因赈办得力,得四等大绶宝光嘉禾章。湖北义赈亲自捐洋一千二百元,大总统题赠“乐善好施”匾额。一生医学精通,有求必应或舍药或施方治病救人,所用医书《笔花医镜》是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年)的版本,现仍珍藏。
    管象晋一八七○——一九二一,天资颖异,六岁入塾,试令属对即应声,吐属不凡敏慧夙成。八岁能诗,自然合律。十五岁在沂群古学居首,一时有“神童”之誉。二十岁游京,学识益进,文奇警语。一八九三年二十三岁光绪癸巳乡试中举,一八九八年二十八岁戊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编书处纂修。依例保送知府,分发安徽,赏戴花翎官加三品。
    少有大志见义勇为,事有关系地方利害者仗义执言,无少顾虑。馆选后,归家省亲,闻东扰某官,欲设置沿海十八属盐务,事在必行,急如星火。夫盐由官卖,各县居民闻之大恐。为虐久矣,传在“三月食无盐之叹”。立即为文数千言,陈述利害,上诸大府,抗争再三,卒罢其议。百姓歌颂。
    一八九八年光绪戊戌年,山东河决,哀鸿遍野。筹划义赈集款数十万。以后又倡议赈鲁灾三次,赈秦灾一次。
    一八九九年光绪己亥年,虫灾乡里,大饥流亡。闻江南严公作霖,慈善大家,致书求之,得款散放,民困以苏。
    任安徽知府时,深得器重和爱戴。檄充财督练各局处,提调要差兴洽与情。惜,人当中年,秉性刚直,拂袖归田。有匡济之才,而志愿难偿。遂发任疾,不救而卒。兄曰:吾弟有隐德,天所佑也。
                                                      (原载台湾《古城阳》)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8:40:03 | 只看该作者
2009莒县图书馆第五届莒文化讲座

谈“管氏五翰林”

刘汉中


    大家都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说管氏五翰林是莒州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从2004年开始,我利用两年时间,对小窑村管氏、大店镇庄氏共13位进士,进行了资料收集工作:查阅地方志书、走访家族后人、查看家谱、进士实物遗存,然后到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子监等单位,查看了两家进士的会试卷、殿试卷、奏章、著作和相关资料。在国家图书馆调阅了他们在全国任职地方的史料,并先后到山西省长治市(管廷鹗)、河南省汝州市(庄谦)等地进行了实地感受和采访。写出了纪实文学《凤出青山》和《南“庄”记》,收在《凤山青山》一书中。现在介绍管氏五翰林。

一、小窑村和“五翰林”
    小窑村,背倚双凤山,南面迎吉山,一条小河从中蜿蜒流过。小窑村坐落在迎吉山落脉上,犹如一茎莲花,亭亭而立,回望着山下河套小平原。一次,管氏十一世祖管徥在山上放蚕,遇到州县著名堪舆家管京西,求其卜地。管京西在岭上小盆地(溪水从中泻下流入小河中),看后说:“此地东北双凤山,凤鸣长空,横开玉屏;东南迎吉山,落脉跌宕而下,深邃兜收,两山带河,曲流回环,顾恋此地,如兰亭赋诗。数千年来,未得其人而彰,若用此地,必发科举,家道兴旺。”果然到了第十六世,出了“五翰林”。风水好,是客观环境好,并不全是封建迷信。

    管氏五翰林获得成功,有三点非常重要:

      一是要有物质基础。   
    管氏祖上勤劳致富,种地、放蚕、烧窑。十三世(管廷献的曾祖辈)兄弟四人,各有分工,管廷献的曾祖管瑾身体弱,脑子灵,进学读书,其他三人搞经济。一次去日照岚山头做海货生意,回来遇雨,贩了一车辣椒,发了财。最后发家致富,有3000亩耕地、30多个铺号。

    二是要有名师指导。

    中国封建社会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源于荀子的著名论点:“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亲自授业的为受业师,考官和做过帮助的人,为受知师。受业师又分蒙师、业师、课师、问业师、书院疑业师等。而且随着学业长进,一次拜师,一个新的新起点。以管廷献为例,从他的会试卷中的履历看,他有12个受业师、32个受知师。12个受业师中在不同阶段,有生员1人、廪生1人、岁贡3人、举人2人、进士2 人、翰林3人;32个受知师中,有状元1人、榜眼1人、翰林17人、进士7人、会元1人。他先后到莒州城阳书院听同治朝癸亥科进士、莒州知州彭子寿的讲课,到府设景贤书院听道光朝戊戌科翰林杨子厚的讲课,到济南泺源书院听道光朝庚子科翰林、曾任礼部侍郎的匡鹤泉的讲课。这些老师知识渊博,经义修明,是管氏子弟登科及第的关键人物。

    三是勤奋的学生和聪明的家长。
    五翰林中式之前,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管象晋8岁作诗,自然合律,15岁参加府试,为古文第一。管廷献,在家学时,陪老师在村后河边散步。路过一片麻地,老师随口说了一句:“路边麻,伸手要啥?”管廷献眼睛迅速扫了一下四周,见不远处,菜园矮墙内,几棵花椒树,碧绿的碎叶中,挑出一簇簇绿豆大的红红的果粒,亮鲜鲜的,立即答道:“园中椒,瞪眼向谁?”对得十分工巧。管廷献家已成富户,其母葛氏,亲自下厨给教书先生做美馔佳肴,制订了五日内不重样的菜谱,说是“以心换心”。其父管镇一次陪教书先生在村后绿野上走走,碰上家人赶着一群牛在河过吃草。教书先生夸赞小牛长得油光水滑,多么肥嫩。管镇笑而不语。第二天,教书先生的餐桌上便上了鲜嫩的牛肉。教书先生惊讶之后,深受感动。管镇还经常做一些舍药施棺、救助穷人的事情,在村后,修了“三法寺”,供村民祈福和休憩,对后来五翰林的做官为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管廷献兄弟、父子、叔侄经过艰苦的诵读经史,诗文、楷法俱佳,开始了应考岁月。清代科考竞争激烈。据史料记载,江苏苏州人沈德潜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入县学成为生员时21岁,以后17次乡试落第,到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次年成进士,年已66岁,考试期间长达45年,加上考生员时间,当在50年以上。与进士管廷纲同榜的江苏青浦人张心镜,直系七代人应试,其中两代因应考殒身早逝,还有三代人耗尽钱财,最后捐过监生,整个家族前赴后继作出了重大牺牲。

    管廷献兄弟、父子、叔侄以过人的才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大缩短了科举中式的时间。从光绪二年(1876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仅用22年,加两头挂是23年。即使从管廷献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时间算起,也不到30年。如此高科甲、高密度(相隔时间短)、高集中(出在一个家庭),而且出科早、年龄小,在中国科举史上是罕见的。具体是:管廷献25岁中举,36岁光绪癸未(1883年)科会试第29名,复试第一等第一名,殿试第三名,为探花,(二弟管廷俊,27岁去世)。管廷鹗,管廷献三弟,先管廷献7年考中进士(管氏第一个进士)。他22岁中举,第二年参加光绪丙子恩科会试,连捷成进士第35名,朝考成翰林院庶吉士。管廷纲,管廷献四弟,31岁中举,35岁光绪壬辰(1892年)科进士,身体病弱,腕力不足,放弃朝考,未入翰林。管象颐,管廷献子,19岁中举,24岁光绪庚寅(1890年)科会试第14名,殿试二甲第55名,朝考成翰林院庶吉士。管象晋,管廷献二弟管廷俊子, 29岁戊戌(1898年)科,殿试二甲第53名进士,朝考成翰林院庶吉士。五翰林,中举平均年龄24.2岁,中进士29.8岁,比全国中进士平均年龄小10多岁。

    以上说明,管氏五翰林中,有探花1人、翰林3人、进士1人。叫五进士更贴切些(进士是共同点),叫“五翰林”表达了莒州人对他们的景仰。所说兄弟、父子、叔侄皆翰林,即兄弟:管廷献、管廷鹗、管廷纲;父子:管廷献、管象颐;叔侄:管象颐、管象晋与他们父辈。状元曹鸿勋为他们题匾:一门五进士,两代九登科。

二、“五翰林”的人生业迹

    清代经历了康乾盛世之后,至咸丰朝,清王朝亦即整个封建社会,进入了“行将就木”的衰亡阶段。此时欧美大国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迅速发展。他们恃其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不断到中国沿海叩关破门,清政府竭力维持的闭关锁国的局面,再也推持不下去了。1875年光绪登基,慈禧太后以“皇帝幼冲,时势艰危,不得不听从臣下之请,出面垂帘”的理由,再次把持了清朝政权。两次垂帘听政的慈禧,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无尽的贪欲,对内横征暴敛,镇压人民反抗,对外割地赔款,屈膝求和。于是渐渐长大、图治心切的光绪皇帝和丧权辱国的慈禧矛盾加剧。管氏五翰林就在这种充满危险和变数的复杂局面中,尽一个中华儿女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一)忠心为国的直臣——管廷献


    管廷献(1846—1914年),字士修,号石夫。先后授职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顺天府乡试同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后掌四川、贵州、福建、京畿道署,兵刑工三科给事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直隶永平府知府,加盐运使。6年后调任承德知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护理热河兵备道。

    家谱上描绘了他的形象:仪容俊伟,美须髯,声若洪钟,目炯如电,不苟言笑。

1、忠直敢言,不避权贵。一是弹劾李鸿章误国。1894年(甲午)6月,日本海军顺利实施了牵制我北洋水师计划,从海上应援侵朝陆军第三、第五师团占领了汉城,9月15日占领了平壤。9月17日在黄海大鹿岛附近海面,向此洋舰队开战。李鸿章下令水师提督丁汝昌“不得出大洋浪战,致有意外疏失,定惟水师是问”。使北洋水师处于单纯防御、被动挨打的境地。日军遂以朝鲜为基地,在我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向辽东腹地大举进攻。电影《甲午风云》是个片断或缩影。

    黄海海战,清海军惨败,对李鸿章耗费国家巨资建立的北洋水师,关键时刻采取“避战保船”的做法,使国家危急,人民蒙难,全国人民切齿痛恨。这时新科状元张謇挺身而出,弹劾李鸿章,一批御史、翰林聚集在张謇的周围,管廷献更是首当其冲,他上书光绪皇帝《请罪李鸿章》,抨击李鸿章“非但败战,并且败和”,恳请“另简重臣,以战言和”。

    勤政殿充满了肃杀的气氛。管廷献言词犀利,他以监察江南诸地,吏民人等的愤怒情绪说:“倭寇犯我海疆,精良水师,南游北巡,避战保船……此次战败,主事之臣不得不咎。”矛头直指李鸿章。

    李鸿章极力为自己辩解,说什么“兵为国之本,无兵何以国存,唐弃河湟(安史之乱时,吐蕃占领),宋割土给辽、夏,俱为以屈求伸、徐图自强之计”等等。

    管廷献以例批驳,说昔日左(宗堂)大将军与俄人激战于伊犁,打得俄人闻风丧胆,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签约伊犁,何等扬眉吐气。管廷献慷慨激昂。

     晚上,管廷献回到住处细想,也出了一身冷汗。李鸿章是什么人?他因为镇压捻军有功,被清廷授为太子少保。多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为疆臣之首,肩负拱卫京师,就近顾问之责。他坐镇北洋,摇控时政,凡内政外交,清廷常倚为主,被清廷赏戴三眼花翎。清朝定制,三眼花翎是专赐皇族的冠饰,此前获此殊荣的,只有三、四个满族大员。况且李鸿章在清廷经营多年,除有后台慈禧太后外,他的哥哥李瀚章任湖广总督,他的门生故旧多为高官大员。他们广结党援,内唱外合,参他无疑如搬动一座大山。这里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管廷献中探花的那一年,翰林院编修梁鼎芬,抓住事实,弹劾李鸿章有六条可杀之罪,被慈禧太后以“莠言乱政”的罪名革职。另一个是,1883年12月法国发动侵越战争,李鸿章认可法国对越南的处置权,出卖了黑旗军的抗战成果,危及我国的边境。时任驻法公使的曾纪泽,在英法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法国的侵略行经,受到法国政府的冷遇。李鸿章惟恐破坏了他的“和戎”政策,撤换了曾纪泽,调他回国,先是任户部的管库大臣,后调到远离政事的同文馆任职。曾纪泽空有报国之志,寝食俱废,郁郁而死。

    使管廷献感到意外的是,事情有了转机。李鸿章太不得人心,礼部侍郎志锐、工部侍郎汪明鉴等一批大臣,先后上书弹劾李鸿章贻误大局,请光绪皇帝另派重臣到天津督师。更重量级的人物,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军机大臣翁同龢与同治帝师、军机大臣李鸿藻上书主张对李鸿章一要严厉申饬,二要拔三眼花翎、褫黄马褂。光绪皇帝决定对“严议”暂不进行,只给他“拔三眼花翎、褫黄马褂”的处分,也给了慈禧太后一个面子。

二是上《请节糜费疏》。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管廷献在监察御史任上,看到赋税沉重,民怨沸腾,而官场腐败,贪贿成风,宫廷用度更是没有节制,已危及大清的根本。管廷献奋笔上《请节糜费疏》:“我朝岁入之款,乾隆之前,不过三千余万,今则税釐加征,增至七千余万。列祖列宗,有鉴前明之失,丁赋之制,有增无减……今之所入,每年应余五千万……惟是连年糜费半由中饱,积习既深,固结难除,致民间贫匮,众志日离。昔日兵虽少而战必胜,攻必克;今时兵多,而坐困于区区之岛国,痛也……宜饬部臣,审慎出纳,皇上亦力矢俭约。若果能外廷严杜弊端,宫中用度概复旧制,国事犹可为也。”

    这篇《疏》触动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敏感的神经。“前明之失”何等可怕,明末崇祯,苛捐杂税,连年加征,致使义军蜂起,埋葬了朱明王朝,也使爱新觉罗氏得以入主中原。莫非天道轮回?光绪皇帝不寒而栗。再说官场贪腐之风,正是皇室奢华带来的结果。1889年,光绪大婚,花去黄金4100两,白银483万两,是清朝10位皇帝中气派最大、花费最多的,而归政后的慈禧太后,颐享天年,修建颐和园花费3000万两白银,挪用“海防捐”几百万元。

     正在家中休病假的肃亲王隆勤(皇太极长子豪格的七世孙)看了奏疏,立即叫人抬着进勤政殿,奏清光绪皇帝,亟行管御史疏。对此,光绪皇帝心情复杂,一方面革除时弊,培育元气,需要这样的直臣谏官,另一方面他揭了皇室的短处,使皇帝很丢面子。而且对一些“问题大臣”还不得不利用。也是为了保护管廷献,他决定调管廷献为永平府知府。永平府很重要,为京东第一府,负有拱卫京师、保护皇陵的重任。

2、就国计民生重大决策,提出意见建议。任御史6年,上书数十。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十七日,上《银行宜设,流弊宜防疏》。时任直隶海关监督的盛宣怀,总办中国通商银行。管廷献对银行章程,提出了5条修改意见。光绪皇帝看了此折后,批示“着王文韶(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兼参与政务大臣)、盛宣怀悉心核议,并将该御史所奏逐条声复,以凭核办”。可见光绪皇帝的重视程度。

3、悉心为民。在永平府任职6年,勤政俭约,深得民心。在调任承德知府不久,人们发现知府官署后面的山上,每天有7个人跪在那里朝着官署叩拜。原来这7人是建昌县贫民,管廷献给他们平反了冤案。

4、举办新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直隶省永平知府管廷献奉命为总办,将府办敬胜书院改为永平府立中学堂。1905年召收的第二届学生中,有李大钊(李耆年),李当年考中秀才,因废科举,而入府立中学堂。因此可以说,李大钊是管廷献的学生。

5、管廷献撰《莒州志稿》,有诗集《梅园诗钞》、《梅园诗文集》。

(二)教育家、诗人——管廷鹗



    管廷鹗(1854年—1907年),字士一,号荐秋。曾任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武英殿协修、功臣馆撰修、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湖北乡试副考官、河南、陕西乡试主考官、太常寺正卿、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

1、学识渊博,文章秀拔。他的朝考卷《夙夜惟寅论》、《刚健中正疏》,为朝臣传颂。他除编史、撰文还为皇室子弟讲学,成为皇帝的文史顾问。吏部尚书锡珍,每次向皇帝上书前,都要请管廷鹗对奏章加工润色。

2、三长成均(古代大学),四持文恒,为国培养选拔人才。三长成均,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四持文恒”,即光绪十四年任山西学政,负责院试、组织乡试;光绪八年任湖北乡试副主考;光绪二十三年任河南乡试主考;光绪二十九年任陕西乡试主考。主考官由皇帝任命,有不经研究,独自决定录取的权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管廷鹗任陕西乡试主考,遇到了一个有争议的考生,即泾阳青年学子于右任。于右任才华横溢,通晓六艺诗书,善作制科行文,但思维活跃,时常有令人尴尬的“时评”传出来。同考官把他的卷子送到管廷鹗手中,管廷鹗一看,文章虽在旧式穴臼中,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有一股清新之气。录取他是有风险的,主考官是为皇家选拔各级后备干部的,弄不好要丢掉身家性命。管廷鹗使人对于右任作了一番调查。于任右主要是对甲午赔款,人民不堪重负,特别秦地连年荒旱,无法生存,有不满情绪,并没有什么越轨行为。管廷鹗决定录取他为第10名举人。后来于右任受聘为商州中学堂监督(校长),1905年又与震旦学院离校师生创办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再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锋,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国内著名书法家和诗人,这是管廷鹗始料未及的。

    管廷鹗一生办教育。父亲病故,回家居丧时,办了“凤山塾”。又先后在莒州城阳书院、沂州府景贤书院讲过课。除了任国子监祭酒,还受聘担任山东齐鲁学堂监督。之前光绪十四年(1888年),担任山西学政,除了颁行学校政令,还巡视全省,察辨教师的优劣、生员的勤奋与怠情,奖优惩劣,三晋学风迅速改变,成为全国办学的样板。任国子监祭酒时与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改革学制,实行政艺分开,培养专门人才。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经验丰富的教育家。

3、才华横溢的诗人。管廷鹗校阅经史,编书著文,使他胸有千秋史,眼荡万里云。那纵横捭阖的英雄,那引领历史的伟人,那灿若群星的哲人学者,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沉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他用情感解悟历史,把精神和智慧通过诗表达出来。他在莒地写下了大量诗歌,有6首收入县志。他的诗风雅高古,大气磅礴,有的则清新俏丽,朴若山花。尤其在山西学政任上35岁,人生的黄金时代,眼光敏锐,豪情万丈,他的诗才发挥到了极致。写出《晋轺吟草》,把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历史波澜,写入诗中。

     如三晋大地有众多的关隘和古战场。历史在这里铺陈,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诡谲,在这里演化着令人惊心动魄的沧桑。他在经过长平(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20里处)时写下了《吊长平》:

    一坑四十万降人,白起台边草不春。   
    终古丹川淘碧血,至今黑夜走青燐。
    茫茫沙碛埋锋镞,往往天阴泣鬼神。  
    不见杜邮伏剑后,新安惨报苦相循。  

     这里写了两件事,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在长平大破赵括指挥的40万赵军,并将这些降卒全部坑杀。这地方又叫“白起台”,连草都不长了,河水改名叫丹川、丹河,一直流着碧血……第二年(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再次命白起攻赵,白起拒绝受命,秦昭王先撤其职,又赐利剑让其自裁。白起自杀在杜邮(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54年后,即公元前206年,项羽大破章邯指挥的20万秦军,在新安(在今河南省渑池古城南30里处),将这些降卒活埋,成了冤冤相报。

     如写履行职责的《试院夜雪》:
      锁院夜沉寂,天花散有声。云低周幕暗,月落助窗明。
      咏絮才谁擅?煎茶梦不成。最欣糊眼候,神鉴忽冰清。
     环境、心态写得极为传神。

    在沁州写感念四弟管廷纲:   
      与君从束发,同室受诗书。自我谬通籍,频年感索居。
      西河稽使节,北地滞公车。回望南飞雁,离思正苦予。
    兄弟浓情,溢于诗中。 

     管廷鹗在山西与太原杨虬麋、山东潍县刘子秀、东昌府(今聊城)傅达泉等一批文人,以诗结友,创作了以潞州(今长治市)名胜党门为名的诗歌丛书《党门集》,《晋轺吟草》是其一。《晋轺吟草》不仅诗写得好,而且字体俊爽,使人如睹幽兰翠竹,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管廷鹗一生写了七部诗。山东省志载有莒县两位诗人管廷鹗、于学谧。管廷鹗去世后,翰林柯劭忞(胶州人,清史馆馆长、《清史稿》总纂),亲自为他写了《墓志铭》,朝廷赐给他的谥号是“端介”(不贪贿、不结纳、躬身尽职的典范)。

(三)精明善政的边官——管廷纲




     管廷纲(1858—1911),字季张,号澹园。先后任广西柳州府雒容县知县、东兰州知州。身体弱,中进士前,他非常关心家族成员。三兄管廷鹗在山西任学政“躬身尽职,劳深病久”,他常去探望,作些帮助。翰林管象晋在 管廷纲1913年重葬时致词说:“为我迟十年官,难得口传心传。”非常感激他。

1、不畏艰难,毅然赴任。柳州这地方,古称岭南地区。是朝廷流放谪臣的地方。这里山昏林暗,瘴气四溢,北方人身体很不适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柳宗元在这里吃尽苦头。再是这里的人,少受儒家教化,性格犷悍,不受节制,工作不好开展。亲戚朋友劝管廷纲,两位兄长在京为官,何不求其调节,在京做官,或调近任职。管廷纲说:“汉元帝时王尊,是个靠牧羊谋生的孤儿,吃尽千辛万苦,最知人间冷暖,后来入仕做到县官。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益州刺史。此前琅琊人王阳被任命为益州刺史,走到邛崃一带,见崇山峻岭,道路极为艰险,就热汗变冷汗,哀叹说:‘父母给我生命,为什么要冒这个险!’退缩了。等到王尊被任命为益州刺史,王尊大声说:‘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他在益州勤政为民,推行教化和政令,得到当地人的尊重,成为千古做官的榜样。况且我并不是贬官谪臣,是朝廷选拔的,哪能不去。”毅然赴任。

2、整顿社会秩序,赢得民心。巡抚张联桂让管廷纲先到怀集关整顿混乱的社会秩序。建立了商贸市场,采取了减税养商的办法,国家和群众双增收,皆大欢喜。不久又被调为省城警察总巡,打击恶霸势力,追究官府后台,平反群众冤案,省城呈现社会安定的局面。

     到雒容县上任,当地有个闻名柳州的匪首叫柳润珠,手下有数百名匪徒,明火打仗,四处劫掠,闹得整个柳州地域人心惶惶。柳州知府曾悬赏千金捉拿未果。管廷纲到任,欲擒故纵,匪首闻其名,暂作收敛,过了一段时间,猖狂起来。管廷纲密使人摸清了匪徒的全部情况,立即抓捕了柳润珠。经过两昼夜围捕,匪徒全部落网。为表彰属下奋不顾身的精神,管廷纲请求柳州府发给他们一定奖金。知府找借口拒绝了,管廷纲拿出自己的奉禄,奖励了部属。

     管廷纲任雒容县令多年,杀掉了十恶不赦的盗匪,没有错捕一人,即使到了任期结束,也没有发生匪患。在提拔为东兰州知州赴任时,雒容县民簇拥相送,泪洒长路。

     翰林庄陔兰为管廷纲写家传,其中有这样几句:“昔子厚留爱柳州,而先生树绩于雒容,后先济美,谁谓古今人不相及欤!”相提并论,评价是很高的。

(四)理财大家——管象颐




     管象颐(1867—1926),管廷献子,字养山,号梅痴。主要在户部任职。由翰林院编修改任户部主事、江南、陕西两司正主稿。担任户部两大管理机构之一的北档房领办,管理捐纳,稽查七仓,兼管银库等,是户部的核心业务。由于工作得力,很快被提拔为户部郎中,成了司局级干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户部改为度支部,下设十司,机构的裁并设置,以及规划派员,都由管象颐拿出初步意见。为此,光绪皇帝对他赏顶戴花翎,加三品衔。在十司中,管象颐担任制用(币)司司长,这个司还总办财政支出,包括掌核库银、发放官俸,位置十分重要。管象颐两袖清风,廉洁勤政,常说:“天下苍生,滴血汇海,我不能上负国下负民!”

      度支部尚书铁宝臣查办苏州、南京库银短缺案,侍郎陈雨仓检查各省铜币制通情况,都带着管象颐。管象颐由此被提升为度支部左参议(高级顾问官、部长助理)。

     1911年,清理各省财政,朝廷决定管象颐代理江南财政正监理官。江南为风华膏腴之地,是全国财税重点区域。度支部江南司管苏州、南京财税,兼两淮盐务及江北镇特别支款。全国各省设财政长1至2人,江南司特设3人。管象颐不要副使,一人独掌大局,决断事务,显示了游刃有余的大将风度。办公地点在南京。他到职之前,江南税赋管理混乱,中饱私囊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管象颐不怕上压下冲,强力进行查处。裁减冗员,杜绝滥支,短短时间查归白银200多万两。

     辛亥革命后,管象颐回到故乡莒州小窑村。1913年,袁世凯窃任大总统,拉拢前清干员,管象颐被选为众议院议员(这不是他的意愿)。袁命财政总长周子仪,请管象颐任财政委员及财政次长,管象颐坚决拒绝了。

(五)黎明的先觉者——管象晋



     管象晋(1870—1921),字康锡,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文渊阁校理、编书处纂修、奉天仕学馆总教习(训练五品以下、八品以上京官,各省道员以下、教职以上官员),后以知府职,赴安徽省就任。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的第二年,管象晋赴京探亲(大伯管廷献时任监察御史,三叔管廷鹗时任乡试磨勘官,堂兄管象颐任户部主事),目睹了朝廷腐败,国家处于危亡阶段。这年四月《马关条约》正式生效,康有为在北京(顺天府)参加会试,与1300名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签合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动全国。尽管工部给事中余联沅参其“惑世诬民,非圣无法”,要烧掉康有为的全部著作。但朝内有识之士,翰林学士徐知清、张百熙等上书推荐,急切图治的光绪皇帝,仍中康有为为进士,授职工部给事中。变法的观念被朝廷一线领导班子接受了。
     回到家,管象晋在攻读经史时,对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大同书》产生了兴趣。特别康有为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喊出“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的口号,对管象晋震动很大。

     1898年,戊戌科翰林管象晋,被任命为奉天(沈阳)仕学馆总教习。他在讲学中,引据古今事迹,国外新学,融进康有为的《大同书》和梁启超的《改革起源》的观点,说明“强国之根在法新”。引起吏部的担心,将管象晋调任安徽财政提调(厅长)。他严格管理,改变了全省财政混乱局面。

     管象晋精明干练,引起同官的嫉妒,也堵了官员贪贿的路子。他们层层诽谤管象晋。管象晋气愤难忍,慨叹“树高千尺,因蛀而枯,垂危成局,微力枉张”,愤然辞职回家。他的叔兄管象颐在《弟康锡行略》中写道:“弟夙有匡世之才,而愿难偿,逐发狂疾,天不假年而溘然而逝”。可见是被气死的。

三、五翰林后人今何在

    管廷献独子管象颐。管象颐有三个儿子,管荣祜在莒北抗战中,为掩护群众壮烈牺牲;管荣禄生管恩升(临沂电业局长);管荣祺出嗣顶管象晋枝。

    管廷鹗四个儿子,曾孙管恩灼,山工大毕业,青岛农机局高级工程师,很有文才。他根据族谱和村人传说,写成《双凤山下人家》一书。

    管廷纲,孙子管荣华,到美国留学,任台湾陆军医院内科主任;孙女管荣惠的一儿一女,分别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并在留学国任职。管廷纲的曾孙辈管恩炜等,多为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是企业高管。

    “管氏五翰林”大体介绍到这里。赋诗一首作总结:   
      双凤翩翩抱英台,科甲奇葩次第开。
      庙堂有声神器立,黎庶无语福祉栽。
      十部诗文成经典,四级杏苑育良才。  
      欣看今日新杰出,春山脉脉朝阳来。
    详细情况可看拙著《凤出青山》。其中《南“庄”记》记述了庄氏八进士,可以看到庄谦与魏忠贤、庄瑶与林则徐、庄陔兰与孔德成的相关史实。   
     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0:15 , Processed in 0.0885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