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第六期学员风采]:南京市武家嘴实验学校曹刚老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 14:0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淳县教育局举办“辅助教学平台”应用研讨活动


    2010年1月12日,“南京市中小学辅助教学平台”应用研讨活动在高淳县武家嘴实验学校进行。
    本次活动展示了“南京市中小学辅助教学平台(http://tiku.shijuanwang.net)”的研发成果以及与一线课堂的整合应用效果。南京市电教馆领导、南京市教研室语文、数学教研员、南京市教育软件工作室部分成员、高淳县语文、数学教研员以及各初级中学相关学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在现场进行观摩研讨活动。
    武家嘴实验学校曹刚老师执教的初中三年级语文《“病句”专题》和陈建军老师执教的初中三年级数学《“证明二”复习》两节课,利用“南京市中小学辅助教学平台”内置的海量题库和高效的搜索功能精选例题,并使用“在线白板”直接整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使备课效率和课堂效率都有明显提高。
    在研讨中,南京市教研室两位学科教研员、南京市教育软件工作室专家、市电教馆领导先后点评发言,他们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南京市中小学辅助教学平台”开发的价值和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们一致认为,“南京市中小学辅助教学平台”能便捷、高效地服务于各学科教师的备课和教学之中,必将有力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益。
    本次活动通过网络全程现场直播,全县各初级中学学分管校长和相关学科教师通过网络全程参与。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4:09:15 | 只看该作者
“教什么”是第一位的
南京高淳武家嘴实验学校
曹 刚


一直在实践思考着语文教学,也时常遇到困惑,比如面对选文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怎样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有时甚至反思自己上的是不是“语文课”,因为迷茫,所以求索;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余老师再一次来到我们身边,在连续两天的学习中,我对语文课“教什么”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为自己拨开了长久以来的迷雾。
我的启示要从余老师的《行路难》说起,李白的《行路难》,我们应当教什么给学生,摆在我们面前可选择的取向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对诗文的讲解来理解李白怀才不遇的情怀和在悲愤中豪迈与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乐观思想,我们也可以通过朗读来体悟诗歌的写作手法。而余老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的美句”、“话题—说说你对诗中难句的理解”和“背诵
吟诵”三个板块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读,在短短的六分钟内指导朗读诗文五遍,从而帮助学生完成了对诗歌节奏、抑扬和“心茫然”“会有时”两处关键处的朗读,接着他自己范读,再请大家自由读,从而进入“沉思默想感受诗中的美句”。最值得称道的是,余老师巧妙地用两个“课中微型讲座”介绍“警句”和“用典”,帮助学生积累,并通过“课文联读”的方式穿插《己亥杂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一步提升同学们对“警句”和“用典”知识和作用的理解,然后开始话题,解说对诗中难句的理解,解说诗中两个难句,指出这两个难句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困境和用典来传情达意,最后背诵。
如果仅仅看到余老师是按“朗读
感受诗中的美句”、“话题
说说你对诗中难句的理解”和“背诵
吟诵”三个步骤展开教学,那是表面化的,最关键的是这堂课内在的教学设计思想,即余老师用这个文本“教什么”,并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博士很明确地界说过: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则是指“语文教学实际上教了什么”。因为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大部分不能直接呈现给学生,它只能通过“课文”这一载体隐含着呈现给学生,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只能用“课文”来教,然而由于教材编制的落后,老师作为“课文的处理者”自觉与不自觉地在影响着课文所承载的“语文课程内容”,因此有时甚至出现教的根本不是语文的现象。
那么,余老师在这节课里想“教什么”呢?显然,他的目标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诗歌文意和主题的把握,因为这是“是什么”的范畴;在我看来,余老师是希望能从《行路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一般的“读诗”的过程中来学习诗歌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所以,余老师在第一项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朗读是为感受诗歌中美句服务,接着,两个“微型讲座”是为进一步地帮助学生解读诗歌服务,而另外两首诗的“课文联读”是为学生理解“警句”和“用典”,进而帮助今后能够独立的诗歌阅读服务,最后在对两个难句的解说中,除了分析作者的想法和心情外,老师又鲜明地提出诗句中分别是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困境和用典来传情达意,避直就曲,这也进一步地从写作的角度地指导学生。
同样的例子,让我想到余老师执教的《我愿是激流》,余老师用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和美美地说,四个板块建构教学,最关键的是,他在这四个环块中提出了“意象”“意境”和“意蕴”的概念,并教会学生抓住“意象”“意境”和“意蕴”这三个内容来“鉴赏”诗歌。因为是“鉴赏”,即是对课文的欣赏与感受,所以余老师设计了“听”“读”“品”“说”这种教学与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听”喜欢了课文,又因为喜欢,所以“读”,进而“品”出诗歌“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余老师用《我愿是激流》这个文本选择了“鉴赏”这个教学内容,同时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实现了对诗歌的鉴赏,学生因此通过这样一节语文课就学会了鉴赏,进而可以独立地用这一方法去鉴赏其他的诗文,这就是技能的积累。
我们语文课程,它不同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王尚文先生提出的:“其他学科所教学的言语所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用以表达的言语形式。换句话说,其他学科重在‘说什么’,语文重在‘怎么说’。对于其它科课本的言语,懂得它们‘说什么’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它们‘怎么说’,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说什么’。而对于语文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更好地领悟它‘怎么说’,即主要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因此,我们教学中的“教什么”,归根结底还是要为“学生怎么来读文章”,“学生怎么来思考”,“学生怎么来写作”服务,而上述,余老师在其《行路难》和另一节作文课教学中具体表现出来了。
不单单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怎么样”,这才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在面对“教什么”首先要明确的,我们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费,其根源也可以说是,我们教了很多无效的知识,做了很多无效的努力。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余老师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其本质的立场,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在课堂上积累,积累语言、积累语言学习的方法、积累学习技能、积累情感因素,从而实现学生能够自主准确地读文章、文从字顺地自己写文章的基本功,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之实际、实用。


2009.4.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4:10:19 | 只看该作者
《泥人张》教学设计


南京武家嘴实验学校 曹刚
年级:八年级

学段:第二学期第四单元
教学设想
教者以为,努力开掘文本的原生价值,并由此找到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课文的教学价值,是当下解读好一篇课文的关键。
《泥人张》作为一篇典型的津味小说,选自冯骥才先生的小说集《俗世奇人》,该集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每篇以地道的津味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冯先生,近年来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事业,这些作品与此也是一脉相承的。
本课的故事和人物,从感知层面而言,八年级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做深层次地探索,比如让学生感受地道津味方言讲述故事的韵味,理清故事叙说的脉络,理解泥人张其高超绝活技艺背后,所隐藏的行事的高妙与境界的高远,以及天津码头文化所折射出的民间文化所昭示的民族个性与精神,等等,在教者看来,确是老师需要自觉认识并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
由此,教者希望通过朗读、细读,带领学生感受津味特色,概述故事、理清文脉,贴近到作者言语表达的具体词句上分析“奇人之奇”,并联系作者,领会民间文化中所传承的民族个性与精神,进而升华到我们自身如何在当下为人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检查预习,学习重点字词,概述课文;
2.津味朗读,感受冯骥才运用地道津味方言讲述故事的韵味;
3.细读品味,多角度理解奇人之“奇”处;
4.联系作者,领会奇人所承载的民族个性与精神。
一、检查预习,导入
师生问好,简单沟通。
师:课文读过几遍了?
读过两遍以上的同学举手,读过五遍以上的同学举手。
教师课中点评:大家学习语文,在进入课堂正式学习课文之前,预习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将文章先读几遍,遇到不会、不懂的字词自己先查一查。这样一来,在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再学习,我们对某些问题探讨和对话就会更加自然而深刻。好,下面老师简单检测一下。
1.字词拼音
PPT1课件展示
撂高的      liào
谁有钱谁横 hèng
怵谁 chù
捏泥人 niē
    chǒu
泥模子 mú
台上的嘛样
mà 什么样
听赛没听
好像
一个泥团砍过去

请学生读一读,先出现字词,后出现读音;教师在过程中做提示、分析;后三组为方言词,提及冯骥才先生的“津味小说”;然后请全体同学读两遍。
教师课中点评:对大家预习的情况做客观地评价,提出:大家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会读、不清楚的字词,查字典自己解决,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既对这些字词拼音有了更深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也培养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
3.概述课文
A.师:下面老师针对大家的预习,问第二个问题:
本文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PPT2课件展示
本文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回答后明确:
PPT3课件展示
一个雨天,在天庆馆里,海张五拿泥人张找乐子,泥人张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进行回击。
第二天,泥人张使法炮制大批泥像“贱卖海张五”。
三天后,海张五将泥像连同泥模子全部买走。
B.师:从这个概述来看,这个故事一共发生了几天?
生回答,明确五天,从“那天下雨”、“第二天”、“三天后”可以看出。
教师课中点评:所谓预习,读了几遍课文,一方面我们要将不确定的字词拼音明确;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大致清楚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章基本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这才是名副其实的“预习”。
二、津味朗读,感受
师:好,我们的检查预习就到这里。之前老师提到了作者小说的“津味”,他擅长以地道的津味来讲述故事,下面老师将这篇课文来朗读一遍,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感受一下,今天老师的朗读在腔调上与日常的朗读有何不同?
PPT4课件展示
老师的朗读在腔调上与日常的朗读有何不同?
教师津味朗读后,学生讲感受。明确:
PPT5课件展示

“津腔”“津味”:
1.说书的味道,给人情境化;
2.重视卷舌音、儿化音、尾字拖音上扬;
3.言语诙谐、幽默、富有表现力;
师:这里呢,老师也挑选了几句话,后面附有一些朗读提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其中的韵味。
PPT6课件展示
1.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说书的味道)
2.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情境化、尾字上扬)
3.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卷舌音、儿化音)
4.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
5.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儿化音)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
请学生朗读展示,教师在过程中指导;
教师课中点评:大家朗读演绎得非常精彩,冯骥才先生运用地道津味方言讲述故事的韵味,大家都应该有了初步的感受;建议大家课后,可以继续将本文读一读,在今年的元旦的晚会上,就可以以“说书”的方式来演绎一段“话说泥人张”。
三、细读品味,分析
师:面对海张五的侮辱人格尊严的公然挑衅,赤手空拳的泥人张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巧妙地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海张五,被作者赞誉为“俗世奇人”,那泥人张究竟有着怎样的能耐,他到底“奇”在何处呢?
大家先不急着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齐读一下划横线的句子。
PPT7课件展示
泥人张,“奇”在何处?
细读文本,注意圈划,试从不同角度,找出几处能体现出泥人张“奇”的词句,作简要分析。
师:请问大家,这段话有哪些要求?
生回答。
教师课中点评:事实上,这段话表述的就是我们答这个题目的一段思维过程:细读,是读文本的一种状态;注意圈划是我们读文章的一种方式,而“试从不同角度”,就是我们分析问题的策略,然后找出几处能体现出泥人张“奇”的词句后,还要做出简要分析。
好,为了让大家一会在找的过程中有更深的体悟,老师,先给大家两个例子。
PPT8课件展示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
教师边读,边与学生共同分析:
泥人张“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大观楼,一处是天庆馆,他为什么常要去这两处地方呢?----因为这两处是人最多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戏院里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天庆馆里有人世间的各种角色,为了“瞧”,为了“捏”。那又为什么常去“瞧”,“捏”呢?之前不是提过,他已经是在手艺道上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了吗?学生理解,不断地提升技艺,精益求精。因此,我们就可以讲,奇在对手艺的“精益求精”,不断超越。
PPT9课件展示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
教师边读,边与学生共同分析:
这段话,更是如此,比如“第二天”,初读起来,就是个普通的时间词,但,我们若是好好的细读一下,细细地品味一番,就会发现其中妙意无穷。“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就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有一二百个。这说明什么?----时间之短,速度之快。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泥人张面对海张五最后那句“就这破手艺贱卖都没人要”,尽管“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却是后发制人,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巧妙地,手段高明地再一次回击了海张五,而且这一次是“一招毙命,直击要害”,展示了泥人张。
板书:手段高明,后发制人,四两拨千斤。
师:因此冯骥才自己在其《俗世奇人·作者题外话》里也曾写道,“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决不是一写一大片。故而我修改的遍数很多。”下面,请大家自己再细细地读一读,注意圈划,试着从不同角度,找出泥人张之“奇”处,作简要分析。
PPT10课件展示
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的方块字的运用,决不是一写一大片。故而我修改的遍数很多。──《俗世奇人·作者题外话》
学生细读、分析;
请学生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讲到的地方,明确:
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2.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3.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板书:
技艺高超,手上有绝活;(左手、随手、普通泥巴、速度,形神俱备、栩栩如生)
4.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5.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
6.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
7.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板书:
境界高远,无声无形,傲骨斗权贵;
8.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
9.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板书:
智慧沉稳,遇事有能耐;
总板书(PPT11课件展示):
技艺高超,手上有绝活;
智慧沉稳,遇事有能耐;
手段高明,后发制人,四两拨千斤;
境界高远,无声无形,傲骨斗权贵;
教师课中点评:大家非常全面地从不同角度对泥人张之“奇”作出了分析,非常好。相信大家在这一过程中,也明白了细读、品味、多角度看问题所带来收获,祝贺大家。
四、联系作者,领会
师:泥人张之奇,无论是在其技艺、智慧,还是手段和境界,我们都不禁为他“贱卖海张五”而吆喝、喝彩。不过,有一点,老师倒是想提醒大家关注,不知大家是否留意过,泥人张当时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目前所面对的这个对手是个怎样的人物?
师生共同明确:
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气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
事实上,这就点出了天津这个地方的一种“潜规则”,但泥人张又凭什么能打破这个“潜规则”呢?
师生共同明确:哦,文中提到,“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大家可能知道,天津这个地方,过去是个码头,天津为什么叫“天津”,这个“津”啊,我们将来在学《桃花源记》时候会知道,是“渡口”的意思,天津啊,就是天子渡河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自来是五方杂处、能人如林,要在这个地方生存,没有一点真本事、真能耐,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因此,冯骥才先生在一次专访中说到:
PPT12课件展示
可以讲我是最早地、自觉地写天津文化魅力的,写天津文化韵味的作家。
《俗世奇人》以天津地方的生活和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作为我的素材,但是我要写的主题远远是要穿透这个生活的本身,我主要写清末民初这个地方的人文形态,如果讲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天津人的文化性格。──《读书时间·冯骥才专访》
由此,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表现泥人张,事实上,并非单单想给我们讲述一个奇人故事,在故事的背后,他还想向我们传达这个地方的“人文形态”和人的“文化性格”。
PPT13课件展示
近年来,冯骥才先生致力于城市保护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事业。
他说,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根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她不仅凝结着炎黄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人间理想,而且昭示着华夏民族的个性与精神。 
那么,在最后,老师想问大家,从泥人张身上,从文中的最后一句,“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你读出了炎黄百姓怎样的生活情感和人间理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民族个性与精神呢?
PPT14课件展示
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学生简说,明确:
被世人所传颂的不仅是泥人张的精湛的手艺,更是泥人张那种不畏权贵,不卑不亢,自尊自强,沉着冷静,机智应对的精神品质。泥人张不仅捏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泥人,更捏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他的工作不仅放大了自身的价值,也放大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价值。当然,泥人张只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
师:在这里,老师也想表达一下自己阅读后的一些感悟。
PPT15课件展示
人,只有手上有着真绝活,自己有着真本事,才能独立地站立于这天地间。
今天这个世界也可谓一个“俗世”,希望大家在这样一个“俗世”里,首先做一个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进而做一个大写的人,抓住今天,好好读书,努力在以后的各行各业里做一个“奇”人。
PPT16课件展示
俗世奇人
师:建议大家在课后,再读一读《俗世奇人》,在这本书里,你将领略到更多丰富而奇绝的人物,比如像刷子李啊,苏七块啊,张大力,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PPT17课件展示
推荐阅读《俗世奇人》
刷子李
苏七块
张大力
蓝眼
蔡二少爷
……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来自:人教网刊《人民语文》)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14:11:18 | 只看该作者
与秋天一起走过的日子
武家嘴实验学校  朱若萱
    秋天,总是让我百感交集。痴痴地伫立在窗前,看着窗外那生机勃勃的绿叶,恍然间慢慢地被枯黄蔓延,直到枯黄完全侵蚀了它的全部,它才依依不舍地随风飘落,慢悠悠的,似乎带着一种眷恋,一种说不出的神情。每当这时,我总是被树叶那凄美的身影,弄得心里泛起一种梦幻的感觉,一种梦一般的深邃。一直到叶子的影子在我眼中慢慢消逝。但它每一次的消逝,似乎总带不走在我心中悄悄划下的痕迹。它消逝的那一刹那,我总感觉过去的一切一切,亦或是一场梦,一场完全不存在的电光幻影。
但,每当这时,我又会被一阵阵漫天席卷的桂花香唤醒,那香味尽管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接侵入人的内心深处。这香味似乎能够穿透一切,一切。空气、梦幻、还有人的灵魂,人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时候,要是心中有什么不好的想法,有一个如水晶玻璃般的梦,这香味都会卷走,它甚至还会打破心中的玻璃球。每当我闻到桂花的香味的时候,总是觉得明白得一清二楚。这世界上只剩下桂花香,它用香味与我交谈。
我喜欢秋天的果实,它们的味道是那样多姿多彩,有甜有酸。每当我品尝它们的时候,总是感觉在品尝我的人生。人生何尝不是有甜蜜、也有酸楚?人生饱含着欢乐与笑容,同时也饱含着痛苦与泪水。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没有酸楚的经历,怎么会知道甜蜜的感觉?挫折,会让人生倍显真实。
在秋天里,我感觉天空是那样晴朗,阳光是那样明媚,树叶凋零的那一刻是那样凄美,秋天的味道是那样好闻,秋天的滋味是那样富有哲理。
我爱秋天,13年,我经历了13个秋天。
我知道,秋天,我的一生都在经历秋天,它会陪伴我走完我所有的路。
点评:作者以其稚嫩、唯美的文笔完成了一次心灵与秋天的邂逅。“与秋天一起走过”,就如女孩自己内心一般,在纯洁与恬美中,落叶令其感到梦幻,花香将她悄悄地唤醒,而秋天果实的酸甜更使其体悟到人生的哲思。         
                         指导老师:曹 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05:37 , Processed in 0.11915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