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0|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管俺,很有幸‘被’他们‘同学’!只是,人没见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 14:0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二年级了——薛瑞萍(看云)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8月30~9月10日)



薛瑞萍



2004年8月30日

下午很累。

50套旧课桌椅清出去,30套新的搬进来。我想,就当锻炼了。刚开学,办公室里都在说闲话,还是干活的好。明天孩子们一来就坐定了多好啊。

看见我冲地拖地,严老师说我真有劲。

是的,我真有劲──整整10年,学生不超过30;整整10年,我的学生是全校最少的。本来不该我教这个班,是一个骨干教师硬是说动校长和原来带她女儿的郑老师,让10年前该教一年级的我改教四年级,郑老师,还有一年退休的郑老师竟然同意了!那10年的轻松是我挣来的。好在,我没有虚度10年。

所以我是兴致勃勃迎接挑战的。



9月1日

因为常州之行,赶着把《美的历程》读完了。于是自27日直到昨天,整整五天没有读书,心里空落落的,而且觉得有浮躁之气生,早晨上班之前读了十几条的《幽梦影集》,感觉好了不少。

对于我而言,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

上午进行常规教育。感觉还行。

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感觉效果反而好些。

机械的琐碎的重复的── 最艰苦的,恰是最没有写头的。

这就是一年级。





9月2日 星期四晴

也不要特地注意,是我的修炼到了──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

劳动课下来,王老师惊讶于(2)班学生的安静。我想生源好些是一个原因,我两天来的轻柔平和也是一个原因。其实我很崇拜这些孩子,55个人,那么小的地方,光是下课能好好完下来,就很了不得了。

试想,相同的拥挤程度,我们大人能都安静吗?

总之,我很喜欢他们。

朱翔宇跟着我从这个组到那个组,举着本子嚷着让我检查。我牵着他的手回到座位,轻轻告诉他:“不要这样。举手老师就来。”

他说:“嗯!”大眼睛瞪着。可爱至极。

一天上下楼就是十几趟,回到身体都僵了。儿子问:“感觉如何?”我说累。他说:“衣服我来收,我来迭。”

我心里很温暖。

来到机器前。先生说:“也不歇歇。”

我说:“这也是工作,我上夜班了。”

三天没有散步跳绳。这是很少有的。

累,但是心情愉快,因为我当这是挑战。一年级的好处是看见孩子一天跟一天不一样,真有成就感。

第一封信也印出来了,110份。两班一起走──多好。

我想啊,至迟到下下一周,我就可以入境地看书了。那是一个标志,标志良性循环得意恢复。那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呢。

9月3日 星期四五 雨

上午上班之前读了七章《道德经》

“不尚贤,使民不争。”低年级教师都爱搞小红花小红旗什么的,我想:写字也好,计算也好,只要那孩子尽力了,就是好的,为什么这么早的给他们根据“作业的实体”判高低呢?那得了红花的自然高兴,那没有和少得到的呢?多么沮丧!

这么早的引入竞争意识是否太残忍?不如即时的口头的给予表扬或者批评好。写的好的我自要赞扬,写的不好,可是认真的,我也表扬。这叫因材施教。

呵呵,其实是我不想费事在先,找到理由在后。

不过我也做过的,发现做和不做,好的还是好,不好的还是不好。我想试试苏大师的“让他们投身于学校生活的洪流。“

不尚贤,使民不争。残酷的,白热化的竞争是中国孩子逃不掉的。我且让他们模模糊糊的多快乐几年。

美国的优秀教师

一上班就有孩子报告:“姚剑强把***打哭了。”

我说:“知道了,我待会儿批评姚剑强去。”

严老师很吃惊:“姚剑强是你们班上的?”

“是,另一个应当是你们的。”

“你都记得他们的名字了?”

“听名字我知道是我班的,和人对上号还要几天。但已经有不少可以对号入座了。

“你真行。”

上午三节课。

第二节语文课上,正逐个儿检查a、o、e写的是否规范呢,朱翔宇吐了。椅子上教室外都是。一边拖和扫,一边招呼孩子们不用吵,一边放下手里的急活给他们检查。

下了课打电话让病孩子家长来,刚放下电话,上课铃又响了──第三节是我的品德课,跑着去了教室。

刚开始,一个黑衣服男人站在门口,我觉得很奇怪问他找谁,他说:“找你!”口气很不客气。我笑着朝他拱手──为了少说话,我这两天光摇头、点头和拱手了──“对不住,那要等下课。您不可以这样的!”

说完我坚决的把门关上了。

他在外面站了一会儿,就不见了,我根本不管他。

下了课,人不见了,下午也没有来。不知道什么事,不知道是谁的父亲,我不问,也不想知道。也许,他看我挺凉的天竟然出汗了,起了恻隐之心吧。不管他。

上午放学之前给没有借读生的书上写上下午家长要交的借读费。

下午上课之前收钱。

放学之前紧急通知明天教育局要查健康免疫证。一年级的小东西,怎么说的清?救火一般打印出通知单,裁成小条儿。等我冲到教室门口见人发放的时候,三两个孩子已经比我还快的冲出校门了!

小安问:“三天下来,发现你们班有特别烦人的孩子吗?”

我说:“当然有!‘

“哪几个?“

我突然醒悟:“不说,老师无论如何不可以说学生的坏话的。对了,我该检讨的,刚才就不该说有讨厌的孩子。”

她笑了。我想:“不但如此,我还要做到不说家长的坏话。”

在美国,对优秀教师的要求是:迅速记住学生的名字;有幽默感;不说学生坏话;不和学生关系过分亲密……

我想,我这中国的落后教师,也许能做美国的优秀教师。

连着两节课的时候,就带着孩子听音乐。今天是第二次听,孩子趴着,比前天安静多了。我呢,坐在前面,也闭着眼睛。

听的时间长了,孩子们睁开眼,悄有声的翻书、画画、剪纸。

真好啊。

我喜欢他们,我觉得他们个个漂亮。



9月4 日 星期六 阴

有班主任订立班规,具体明细到打架一次扣几分,不交作业一次扣几分的。我不喜欢,我喜欢“道”这样的微妙玄通和深不可测,喜欢模糊管理。这样省劲,也有更有人情味──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前者。

无论如何做,只要学生好就都好啊。

上午还写了第二封信《定能生慧》,等家长反馈意见来了,我以后的信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了。也许三五次之后就不做了呢,我也不许诺言,随兴致吧。好玩才做,有用才做。

下午读《坟》,序让我忍俊不禁──如果我居然有“俊”可忍的话。

《我之节烈观》,结尾的话让我感动难过很久:“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玩赏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在今天,孩子们和教师们,每日要受多少“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在忍受别人制造的苦痛的同时,还有意无意的在“制造并玩赏别人苦痛”,处于昏迷的,强暴和被强暴的状态。

比如开会的酷刑,比如数不胜数的为敛财、控制、愚弄人而行的培训、检查、考核、评比。都是现代版的“节烈观”,用我们无数人无可追回的宝贵时间和生活的兴致,做了向官员、想庞大残暴的官僚机器尽忠守节的代价。

在有安全保证的前提下,和他们斗。

在自己作为强者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且发愿:

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玩赏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看书的中间,走路三圈。又跳绳,热汗直流。然后做晚饭。看书和运动的恢复,是值得庆贺的好事情。

这是小青的跟帖,很值得收藏:

"也不要特地注意,是我的修炼到了──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我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

蒙特梭利教教育法里,有一种静寂游戏:

比如放学排队:

“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谁的名,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

老师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孩子排队的动作也越来越轻。

开学第一天,我去幼儿园,走过一个小班,听到里面的老师声嘶力竭地在喊着“小手拍拍肩,小手拍拍肩”,我对园长说,老师的声音,轻柔些,反而有利于学生的安静听讲。

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蒙特梭利非常提倡“品性涵养活动”。



9月6日 星期一 阴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早上读了这样的几则,真好。仿佛是专门为教育我而写的。

复习六个单韵母,随着声调,大幅度的划动自己的臂,反反复复,热汗出矣──这是很好的锻炼。

几个慢孩子,偏偏不跟读,眼睛看外面,嘴巴不张开,于是走到跟前拧嘴,一共拧了三个慢小孩,他们和旁边看见的孩子的诧异的眼神,让我现在都觉得无地自容!力气不大,但是不能原谅,因为动手是可以上瘾的。我跟儿子做了检讨,儿子说:“我一点都不奇怪,六年前你掐门小菲……”无地自容!

我想,虽然儿子对我丧失了信心,我自己还要努力修炼。

下不为例,是以为记。

第二封信,说明每天大致相同的读书作业要求。严老师速印出来──太好了,先能让严老师“跟我来”,这是我开学以来最值得自豪的成就。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呵呵。好开心哦。

品德课后半节,放着音乐他们或看书,或趴着休息,破录音带,多少年来的旧带子,效果不好,明天让儿子给买“班德瑞”和萧邦夜曲。


9月7日 星期二 晴

早上醒来,突然想起昨晚电视看见的别斯兰校园惨剧里母亲抱着身体扁了的孩子大恸的情形,一瞬间,泪不自禁。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封信反馈比第一封多,从抽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家长跟上了。这是最辛苦的时候,多一个人多一天的跟都是好的呀。

上午教16个“认一认”──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我知道学生认识的情况不同,先按顺序,再任意指点,带着读了几遍,就告诉他们:“自己这样的乱点了读,觉得都会的,安静地看课外书。不会的,接着读。我看见你读课外书了,就来考你。”

音乐放着,当然不安静!我的意思是让他们轻声的、用心的读。音乐起了检查吵闹的作用,他们声音大的时候我就说:“我怎么听不见音乐了?”

检查结果,看书的人中,只有三个是不能任意指认的,周子善、王涛、王新宇,一直在没敢看课外书,到最后,他们也能任意指读了。我知道这不是一节课的功劳,是他们多少有老本可以吃,但是我依然很佩服他们。他们已经能跟着我,做到走出机械单调,耗时费力的一刀切,试着自己测定自己了。

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书。没有的我让他们闭眼休息。

着急上火,拍了王新宇的头,虽然不重,但是带着怒。当他终于全部认识16个字,我高兴且惭愧的摸着他的脸说:“用心读,眼睛不望其他地方看,你不是会了吗?这样老师就喜欢你,记住了吗?”

漂亮的孩子点头:“嗯!”我觉得更惭愧了。

不用心,眼睛朝远处看,我就可以不喜欢他了吗?

下午第三节课打扫,热汗出矣。和小安议论的结果,是下周就排值日。分单双周,我连着看两周。

过去的几天里,常规教育围绕一个中心词:“静”。讲课声音尽量小,学生读书要求用心但轻声。反复表扬完成任务之后安静看书的孩子。我希望这样有意识的反复强调,能尽早让他们懂得静是好的。

语文课的秩序已经相当好,几乎没有特地组织教学,看黑板读字和字母的时候,我的目光闪电般扫射每一个角落,发现分心的,宁可疾步走过去,告诉他看黑板,也不大声呵斥。

所以,嗓子并不太累。我觉得很值得自豪。

拼音书写有人不太好,我不着急;我想语文和数学的不同,在于语文是可以混着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慢慢明白的。上学期我就说过:“绝不性急。”我要说到做到。只要课外阅读跟上,只要我对所谓分数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孩子的日子都好过不少。



都不愿意做后排,李宋杰母亲托故人说个子矮,要望前调。课堂上我拉他和前面孩子逐一地,背*背的比,问同学:“谁高?”

“李宋杰!”

“谁高?”

““李宋杰!”

越望前比,学生声音越大,最后大家都笑了,李宋杰也笑了。

我说:“回去告诉妈妈,老师说的,个子高,是好事情啊。”

敲出关于兴趣班和长期调课的字条,明天加上一班的内容,我打印出一份底稿,然后严老师速印、裁减了发给学生,给家长看。这样真省事。

明天下午庆祝节日到市内开会,讨厌,我宁可上课呢。

星期四局领导来座谈,我有意安排那时候让家长来报名兴趣班。躲一回都是好的。

下午下班了,还和小安走了几圈,正是秋高气爽,感觉真好啊。去年此时,工作负担轻的不知几许,可是人却终日气急败坏。可见人的自我调控是多么重要。



9月8日 星期三 阴

天很凉了。

今天教b p m f 和ao iu的拼读。

一个早自习,加上一堂语文课,硬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最紧张的是眼睛,闪电式扫过他们的眼睛,读出他们的专心与否,然后点出走神的人的名字,告诉他:“这是第一次,再点一次,放学不要回家!”

“为什么呀?”肖军君问,眼圈红了。教室里很安静,我轻松告诉他,也告诉关注着的其他人:“因为你不用心跟我读。知道了吗?”

他点点头,我又说:“下面的时间里,如果你用心了,就可以回家。”他再次点头,之后目光炯炯,专心致志。

点了名的有黄云飞、李德昊、高尚、李玉琢、高岩松。

点名的效果很有震慑作用。我这是用目光抓住目光。同时提醒:“不要大声疾,用心就行。”

其次紧张的是左右胳膊,八──拔──把──爸,大幅度的动作,使我不用发声就让孩子知道了声调,站起来读错的,我还是不说话,只是一次一次地比划声调,于是他知道了。

右臂酸了换左臂。上班出门的时候还想,今天该穿长袖,一个自习下来,汗又出来了。我当是锻炼。

嗓子到不太累,只要教两遍,总有聪明的会了,就由他们大出风头的带着大家读。

基础训练在教室里完成了,逐一检查对了才回家──下课,也就是放学的铃声响了,我关上门窗:“没下课,完成作业才回家!”

哈,我也拖堂了。没办法,一回家,如何保证作业质量呢?不能什么事情都让家长做呀。

过关一个,给一张关于调课、兴趣班报名事宜的小纸条,轻轻说一句:“放文具盒,给家长看。”

高岩松要拿小条儿,我说:“对黑板站着,知道为什么吗?”

他摇头,我相信他是真不知道。

“你点了两次名。”一边看的人吐了吐舌头。

于是他老实地站在那里,大约10分钟之后,让他走了。

都查完,关了门窗电灯出门,高岩松的母亲来了,问是不是孩子上课不专心。说让我狠抓,说放学回家要说他。

我说:“已经处理过了,你不要听见孩子们的报告跟着虚张声势。没什么的,该让你知道的事情我会告诉你,像这样的小事情,教师已经即时惩戒过的,你最好装做不知道。被严密看管和双重监视的感觉,是很让孩子沮丧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她释然了。

草地上

下午到市内,开大会,听报告。

我和小安坐在草地上,说了整整一个小时的课──

让学生对着书自己读的时候,我说我要逮那不专心的人和读错的人。他们有点紧张,这紧张是必须的。其实我的眼睛是平视的,我根本没有看。因为我知道必定有几个孩子一时不会,我看见了必定着急上火,着急上火的结果必定影响其他孩子的正常拼读。明天还要复习的,今天不会明天,明天不会后天,拼音不过是个拐杖,迟早是会的,何必强求一致到达?数学我不懂,语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

从前一个一个来跟前读,读正确了才回家。这种事情我现在不做了。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又急又倦,白耗时间,不如让他回去,明天回过劲来,兴许就会了呢?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下子让他觉得语文很可怕。

有家长在回信中建议听写字母什么的,以检查学习效果,因为同样的原因我不会做的。才学几个字母,就让他们分出三六九等,太无聊太残酷了。

如果照我的心意,六年都不用考语文,就这么高高兴兴的读读写写,未必比现在的方式来的差。

以我20年的教育经验,我坚信,没有差的孩子是因为教师的补缺补差而根本改变学习状态的。除非那孩子因为说不出的原因突然发生了思维的苏醒。所以,我同意苏大师的话,与其补课,不如让他多读课外书,疏通思维的通道,也许会好些。

当然,这又是语文。

上午你又问我没有特别反应慢的孩子,我就没有回答你了。我比昨天进步多了。实在有调皮的,我也不说讨厌,我说那个不十分可爱的孩子!就想看电视,碰到厌恶的节目,我不说讨厌,而说我不会欣赏。你还别说,当语言和缓的时候,心情也好了。正如燕说的,一句刻毒的话出口,都在自己心灵上留下划痕。我相信我能从这届学生起,修炼水准大大提高。

……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说:“局长的报告我们没有听。可是如果局长知道我们的谈话,应当激动的泪流满面。幸好我们不是为局长做的,我们是为自己高兴。”



上午因为急,拍了一下桌子,这是开学以来第一次。那难听的声音,应是对我劣根性的警醒,而不是一个坏的开头。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说的多么好啊。要承认差异,辅导弱孩子,以不伤害他对学习的信心为前提。以沮丧和自卑厌倦为代价的“今日终于懂得”,其实是竭泽而渔。能含糊的尽量含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让以任何方式告诉他:你是不行的。

开会回来,看见家长,都在热情洋溢的买“365夜“呢,有那学前教育搞的好的,都把日记启蒙读一半了!

可见信的效果还是有大大的。可见我儿子的作用还是大大的。有课外阅读作为后盾,我才不着急呢。

我又兴致勃勃了。



9月10日 星期五 晴

做好早饭又上床,六点半儿子出门。

两着两天早上没有读《道德经》因为头脑觉得不清爽,疲劳没有清除。燕说的对,读书和人生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不该勉强自己的。

上午早读,给他们区分声母b、p、m、f、d、t、n、l和音节bo、po、mo、fo、de、te、ne、le;区分拼读和直呼,否则家长无法“辅导”完成作业。我估计很多家长都弄不清楚,要孩子先告诉他呢。

第一节课打印出110份的致家长信。第二节思品,先上半节思品课,再听《小龙人》磁带──效果比《春江》果然好了很多,我让学生趴着闭着眼睛听,我自己也闭着眼睛,用一个手指点着拍子真的享受和倾听──不看他们,但是感觉得到他们也很享受。休息之后,再带着做基础训练册二、三题,先读再写。

第三节语文课,继续战斗。再听《小龙人》两遍,一遍之后,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轻轻念出歌词“天上有无数个星星,那个最小的就是我。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从哪里生。地上有无数个龙人,那个最小的就是我。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从哪里生。”就这几句,之后闹腾且播放效果不好处就关了,孩子们听歌词很专心,再听歌,安静。

然后,带着做基础训练,发信。读的时候分神的自然要点名,点了两次的有四个人:李旭冉、李玉琢、王艺伟、鲍秉轩(第二次不带书),告诉他们,放学之后在黑板前罚站5分钟,再点一次,站10分钟──他们肃然,大家肃然后。再按座位顺序给55个孩子标识序号。

下课了,四个小家伙站了5分钟。问他们为什么站?以后该怎样,开始说不好,两三次之后说清楚了。放行。

回到办公室排值日草表,将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头。分单双周,还要把单双周的日期写清楚。

──下班了

中午,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个多小时也睡不着,我想这必定是话说的太多,伤了肺气了。想想《菊与刀》中“人不是必须睡觉和按时吃饭的”,给自己鼓劲。

下午第一节课排出值日表,学生在上音乐课。将生字卡片和《口语交际》,发到每人桌上,贴好了值日表,等他们来教室,看他们都把新书装进书包。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9月11~9月16日)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9月11~9月16日)







  
9月11日 星期六 晴

上午读了一章《学会关心》,然后发疯似的扔东西──高压锅,枕头,微波炉附件……然后看家里哪儿哪儿都脏乱的不能忍受,尤其是多年没有清扫的音响的背后。

我想我是病态发作了。

一觉醒来,现在好了许多。觉得永无休境、周而复始家务活,真是一个苦刑,仿佛西西弗斯的大石头。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我种的是自己的园子吗?我有自己的园子吗?或许因为那里曾经疯长的荆棘刺我太痛,我有意丢掉、远离了它?

一恸。有莫名的伤感,因为知道无人可以安慰,所以不愿被人打扰,这份苦,我且独自咀来。





9月13日 星期一    晴转阴

焦头烂额!

思品课上半节之后,听音乐《小龙人──为了妈妈》。 我们的录音机杂音大的让人心碎。 借来英语教师的机子,效果果然好了很多。然后上语文。

听适合的音乐真的是休息和调剂的好方式。

然而辣手──比如点名和罚站还是要用的。

今天首次值日,因为责任到人,具体到每人每组的地面。所以等我看了几则《幽梦影》去瞧的时候,六个小东西已经忙到接近尾声了。

明天起,每天我提前将地面洒水,然后他们扫,更好。小李说的对,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等这一条入他们心,成功为班会了,再提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

洒水之事,下学期加。擦门窗嘛,我根本不放心上。不清洁就不清洁!我和孩子舒服就行。

教育没有可以普遍适用的所谓规律。富有魅力和人性的教育,永远是这个教师──这个班级──这个孩子──这群家长的一对一、



9月14日 星期二 雨转阴

上午读完了《幽梦影》,有闲趣无深理,糟粕也多。

下午一上班,校长说:“我想听你的课。”

“好啊,第二节就是,你去吧。”

教学以jqx为声母的音节,主要是直呼。

指着黑板上先写好了的“小U看见jqx,摘掉墨镜行个礼。”

“我知道你们有人能读出来。谁带我们念?”

韩玉琛、马静婷、李卓然几个站起来顺畅地读出,大家跟着读。

看书上插图,知道了小熊懂礼貌。Jqx来看他的时候,“摘掉墨镜行个礼。”

“Jqx小淘气,看见鱼眼就挖去!”有孩子在下面说,“我爸爸教我的!”

问“Jqx小淘气,看见鱼眼就挖去”── “你喜欢吗?”

有一个孩子说:“喜欢!”

“为什么?”说不出。

姚剑强说:“不喜欢。挖了鱼眼,小鱼以后怎么活啊。”

作一番爱护小动物,不能行残忍之事的教育。擦掉黑板上的字,手指划过曾经写了字的地方,他们大声地整齐地读出:“小U看见jqx,摘掉墨镜行个礼。”

然后是先看板书,在点着书的读音音节。齐读、分组读、个别读。高声的时候提醒声音平和,声音柔和的时候告诉他们:“老师喜欢这样,这才是用心的样子。”

任务完成一半了。

“闭眼。趴着。”孩子们很享福地笑了。拧开录音机,是已经听了好几遍的歌,有几个已经能轻声跟着唱了:

“为了妈妈山高我不怕,为了妈妈路远我不怕。

为了妈妈不怕风来吹,为了妈妈不怕雨来打。

我们一起去找妈妈,我们一起去找妈妈。

哪怕走遍海角,哪怕走遍天涯!“

第一遍,+墙站着,闭着眼睛专心享受。第二遍,我将基础训练上的作业内容写到黑板上。

关了机器,孩子回过劲来。眼睛也亮了许多,我深刻感受到:这个歌中的“妈妈”关系甚大。孩子和妈妈啊!情不自禁说:“我们做作业,如果妈妈看见我们这么认真,该多么高兴!”

于是高高兴兴进入下一个环节。

下课了,我逐个检查作业。同时对校长说:“这是唐敬的机器!我们的三个,两个没声音了,一个吵的人心长毛。”校长说:“跟后勤说,给你们买!”

哈哈哈哈。

我还准备自己买机器呢,看来以后我顶多买磁带就行了。

看来校长说的“饱耳福”不是虚言。她看见效果,被音乐带来的一年级的安静感染了。

下午看完了《学会关心》,也许有一天我会写出心得体会来。总之收获很大。虽然书中所论和美国现实──更惶论中国距离遥远。然而,明不明事理的两个人,面对同样扭曲的严酷的事实,从心态到实践到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大不相同的。

更何况,即便不是与教学有关者,即便是那形而上学类,明事理,从来都是我生而为人的一大乐趣。

下班前照例和小安聊天。我告诉她:

虽然校长说课很平和,可是我自己知道,这两天的状态还是急躁了些。声音不由自主就大了,喝斥次数多了,一两个特别慢和不知道听讲的孩子,我还拧了他们──这是纯属泄愤不理智行为。刚开学,他们能自己玩,不挠人就很不错了,以后复习的日子长着呢,他们大可以跟着混的。要不,就该给他们配一个安静又有能力提供帮助的好学生,怎么都比我的穷凶极恶要有效得多也美观的多,如果有另一只眼,真不敢看自己当时的丑陋与凶恶。

凭什么要求所有小孩子都聚精会神跟我着学枯燥的aoe?这怎么可能?是我白痴还是他们白痴?

想来想去,都是这两天偷懒,没有读《道德经》的原因。

明天一上班,你就提醒我:不要着急,不要生气。要微笑,要温和。训斥的次数多了,就没有效果了。教学和班级管理就会陷入弹药补给的狼狈状态,最后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焦头烂额又不得善果的──必定是这个愚蠢的教师。

来回奔忙面批作业的时候,朱翔宇又大喊“老师老师”,我喝道:“什么事?”

“老师你刚才踩到我的脚了!”

“对不住!”说着话的时候我背对着他,给另一个孩子画五角星。

“没关系!”他清脆响亮地回答。

我想我该转过身体认真说出那三个字的。那么好的一个展示美好形象的机会──可惜了。

呵呵。

一句如雷电贯耳的著名口号,从来不在班里喊。什么时候可以送给自己?

“棒棒我真棒!”

必定要到那一日──从早到晚,一次都不生气,一个名都不点。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为──“真的真的很棒”的一家人。

我们理应是一个大家庭。

呵呵呵呵

疲惫不堪的晚上,自己给自己打气。但这,绝对不是兴奋剂。



9月15日 星期三 晴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教师的不祥之器是什么?──怒!我在道上的修为,还差得太远。

上午开始读《生活体验与教育研究-人文科学视野里的教育学》(?)十分难懂。到下午,终于遇到一段清浅诗意的文字了,兴致勃勃读给小安听。小安听的头都大了!

“这么多的学术术语,简直是绕口令。这还算是好懂的,实在读不进去,就放一放嘛。”她说。

“哈哈哈哈。要这样才有成就感啊。《读者》一天看十本我也没有成就感的。”

分组读,读得好时,我给他们鼓掌:“一二两组,掌声三下!”于是三四两组摩拳擦掌──争取能得“掌声四下。”

赢得掌声的,是我喜欢的温煦儒雅。读完了,都看着我,教室里是一片等待中特有的安谧。宁静中,我珍贵的掌声响起来──清脆、快乐,极富感染力。这是我们都喜欢的时刻。

几排直呼音节赫然书于黑板,这可是一个严峻挑战!当他们读得整齐、正确、平和,以稚嫩的童声赋予那最为枯燥的“zu、za、cu、sa、ci、su、zi”以生命的柔软与灵动的时候──我幸福的耳朵啊,竟从中味到了的诗律。

我陶醉了。随着节奏,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向他们伸出大拇指;同时,另一只胳膊起劲地比划着四声的调号,脚步一点点挪动,整个身体也在有节奏的起伏──于是他们都笑了,一张张小脸,是为我一人盛开的花朵;于是那声音,更加的好听了。

就这样,一种默契、亲切和期盼,师生之间生成并回流──那就是:我们都希望能以自己的努力使对方高兴,都为对方的高兴而高兴。

这是我的舞蹈时刻。

这样的时刻,是独属于我们师生的;只要我努力,这样的时刻,是可以越来越频繁的复制的。

可是,一有人看的时候,佐藤学说的“干巴巴”就来了。那是或多或少的游离感觉──而且就是当时知道了也没有用。现在我明白了,不是不能看,是“润泽”的程度──其实就是教师自己润泽的程度还不到。

呵呵。悟道后,砍柴烧水。

所以,再苦再累,我也要从头开始,自己一手一脚往上带。这种一天一个样的感觉,跟儿子在婴儿期的感觉是一样的。这种感觉,只有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才有。

下午开会。唐雅馨、高岩松几个趴在会议室窗口探头探脑。

“打扫去。”

“扫好了!”作为负责人的唐雅馨,仰着她的一张干部脸,很有势头的一摊双手。

“哦?”我吃惊不小,“门窗会关吗?”

“关好了!”小而白的干部脸上,洋溢出孩子气十足的得意,“我家的窗户也是这样一扒一扣的!”

“老师,你不是说要检查的吗?”高岩松问。

“老师要开会。明天早上查。”

“耶──”欢呼一声,他们飞下楼去。

我简直有点崇拜他们了──才十分钟的样子啊!动作真够快。

就为这份齐心协力和高效率,我明天一定记着表扬他们。



9月16日 星期四 晴

《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里的教育学》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著。

味道跟啃石头一样。玫瑰的书到了,估计都比这一本好懂。可是我一定要生吞了它才看其他的。现在,惟有读书让我觉得是休息,听音乐也觉得吵人。已经有一次下课了还没有回来,害得唐老师英语课没有录音机,自己也不好意思了。

就是觉得觉不够睡。

兴致勃勃不好,兴致勃勃是燃烧的状态,是不正常的__不能持久的状态, 对自己伤害也大.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

今日为主题更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发现张芫玲比后面的女孩子高一点,调换座位。现在她的同座是施俊瑞。下午,张母提前来交保险费。找过钱后,“您可以离开了。”我说。

“我想问一下孩子的表现,中午她告诉我,今天上午换座位了。从前她跟叶少华坐得好,可是和现在的同座刚坐了半天,就讲了两次话。”

我笑了:“顶多是在一堂课里。第一节是我的,没有问题。第二节数学,第三节,那都是体育了!张芫玲是个很好的孩子,希望你们不要过敏。”

“我们也知道,在班级里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是我们孩子的自控能力一直比较差……”

我又笑了:“看来通信还是起作用的!既然家长认同这一条,此后的话都好说了!”

我说:“对周围环境过分挑剔,就是一种能力差的表现。和叶少华坐得好,换一个人就不行了,那有什么?交给老师教育就是了!金佳岷、李卓然,和原来的同座相安无事,因为个子的原因,成了同座,好家伙,我的课上都打起来了!家长也要求分开来──可是,在我们教师眼里,问题及早地暴露出来,那是好事情,孩子越小越容易调教啊,我给他们狠狠一通整,只两天功夫,又是一个相安无事!这是什么?这就是进步啊,比多考几分还可喜呢。不经历调换座位引发的纠纷,哪里来的成长机会?相信他们以后,都会比从前更能自控,更受同学和别的家长的欢迎。

“来学校不光是学知识,也是通过和各种类型同学的交往同座磨练培养自己的。磨合、纠纷、挨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地。如果你孩子能力强且品行好,那她自然会成为教师可以倚赖的助手,在学习之外,她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很发发展;如果你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学习状态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周围孩子,那么她的成绩不过是温室里的娇花,除非有奇迹发生,迟早,她会遭遇到考验性的环境,到那时候,再培养自控力,恐怕也迟了!上课是否专心,同学是否友爱,你为一个孩子操心的,也是教师为了55人大班的安定团结而操心的!每一个的孩子课上课下的表现,我比你还在意呢!过敏,其实是对教师的不放心啊!”

“不是不是,我真的不是这个意思。你这样讲,我们就放心了。”

“对,不要对孩子盯得太牢。在校的表现,有我们呢。需要的时候,我们自会找你的。像你家这样文文弱弱的小姑娘,需要的恰恰是放手而不是过分呵护。”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9月20~9月24日)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9月20~9月24日)



薛瑞萍



9月20日 星期一 阴雨

小学一年级有几个语文教师在兼思品课的时候不占用思品课时呢?我是占用的,虽然很惭愧。去年是语文版的教材,难度大,自然课没有教材,两位语文教师也没有舍得给自己减课时──是她们闲吗?不,是没有办法啊。我们减掉了自然。下午大半节思品课才连了大象和海豚两个图,这教学效率也太低了。

测验之前要教孩子们做题。有两套卷子,小李建议我发一套给家长辅导,我不放心。职工里一部分家长是混混,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弄孩子;至于农贸市场的菜贩子,根本不能指望。到了中年级之后,哈哈,我才不睬测试卷呢。

除了书下面四线格里面的声母,我没有像上一届似的让他们写音节。(一)班写了,我知道,加这一项作业,就把我累死急疯!想了想,决定还是不做。因为我知道,现在焦头烂额、人死牛瘟强记硬塞的东西,日后慢慢也能会的。我的性情暴躁,为了安全起见,我也不敢太负责,免得使自己心急上火,发生暴力事件。

我虽然口称轻松,但燕还是一再劝我“不急”。我觉得很温暖。是的,我不急──我让他们慢慢混熟,同时也是为自己心情好,有兴致看书做自己的事情。

明事理是为了指导行动。既然我知道低年级考试很无聊,知道现在考试中的很多得分点其实是伪知识,为什么害人害自己?顶多说我教不好得了,我说过,我的成绩是要用六年为时段来考量的──而且不是分数。这样的敲,还是因为自己有点不安,在安慰自己。

这个周末,卖命一样的累啊。终至于累到梦见自己一心一意要睡觉,梦里怎么睡都睡不足。常常是听见了喇叭或者铃声,在魇的状态中硬挣着醒来。

读《拯救与逍遥》。

熬吧,毕竟是第三次带一年级,多少有数──只要我把分数和统考名次看淡,也就是树立了真正的责任观。对自己对学生的长久发展都有好处。

当初我们儿子,可是日日清,绝对不留学习尾巴拖到次日的。我可不容自己孩子“慢慢混熟”。每天有每天的新知,当日清和日后通哪里能一样呢?做教师的只要个总体差不离,具体到哪个孩子情况,那就看孩子的天份和家长的行动了。我发出了口令,他不跟,有人跟于是有了快慢优质的差别,这是自然之理,也是公平之事。



9月21日 星期二 阴

关于第一单元测验的通知:

一班星期四下午一、二两节课考试。

二班星期四下午二、三两节考试。

复习十分紧张!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一份测试卷的练习。现将A、B卷发下,家长任务:星期二完成并巩固A卷内容,星期三完成并巩固B卷内容。星期三、星期四上学时将卷子装在书包里,教师在课堂上检查订正。

家长签字(  )

回执于星期三上午让学生交来。

一年级教师 9月21日

算一算,每个单元测试卷共有五份,都由我手把手不可能啊。终于发信如上。

一般《基础训练》基本都是回家做的,我的一直是在教室面批── 口头说“好了”,学生装进书包,至今没有收上来用笔改过。这样效果更好,接受情况也整齐些。

上午一节课,一张A卷做了5题。都是先读题,懂得意思,明确答案之后,一整题的做。速度当不为慢。有此基础,放学生回家由家长带做才放心。

我想,家长三分之一不理睬或者没有能力做,三分之一积极行动,三分之一勉强跟着拖,是自然的事情──这就是合格、优良、产生的原因啊。我要做到的是,份内之事圆满扎实地完成,竭尽全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原本,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家长素质的竞争。

呵呵。如此一来,考试之前,我没准可以教第三课的识字呢。

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强求一致,也就意味着直面家长素质的差异,不强求一致。参差多态啊。

上午下午两堂课的卷子讲下来嗓子破了。

录音机买回来了,共三台。这说明:要想提要求,先做出效果来。

呵呵──我居然笑得出来!



9月22日 星期三 晴

来了三张条字。一,胡婧怡家长来条问拼音疑点;二,李德昊家长反映一班孩子围攻他;三,刘月辰家长告知孩子理解题意不行。在班上答复一,早操时候处理二,电话沟通三。告诉孩子母亲孩子听课走神。说的比较重。

上午两节课复习,单调而且紧张。刘月辰表现却好。放学时候,小女孩又送来一张纸条,竟然是她母亲写的信!很感动。

上午下班之前,小安读苏霍姆的阿辽沙给我听。我说:“我盯那几个上课走神的孩子是否太紧了?被监视的感觉确实不好,而且坏自己的情绪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谢谢你的提醒。我要适当放松。”

下午复习,学生老偷眼看窗户,一只蝴蝶在撞玻璃呢。我说:“放下书,我们一起看吧。”同时打开了门,在心里期盼着。终于飞虫出去了,学生们笑了,我也很高兴──重新学习“滴──敌──抵──帝!”

《拯救与逍遥》,默看十分痛苦,一堆神学和哲学术语的乱麻,可是听小安一读就明白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一个大好处是没有逻辑行。随便那里读起都行。

就这么地了!再见之前我说:“今日为记,我部分地回到了从前。”

“为什么是部分?”

“从前我拿工资尽自己读书写作锻炼呢,哪里用在班级和教学上认真用心。现在苦咯。”

“以后会好的。”

我相信,因为家长启动了。



9月23日 星期四 晴

第一单元测验,刚改出来。为的是明天和信(七)一起发下,让有心的家长利用双休日给孩子补一补。如果他没有那份心,我是挣死也没有大用的。

满分不少,不及格两个。好和不好都归于家长,我再也不会像上届那样一个一个地扶了,一是健康代价负不起,也不值得;二是怕急躁之下出安全事故。无论如何,没有人因为有孩子考不好告我状的── 呵呵。

觉得有从来没有的累,觉得自己是涸辙里的老鲢鱼,焦得很。做梦老梦见欲睡不得,每次醒来都是挣着起来的。

想想儿子四岁上学受的那份罪,就不太心疼这帮孩子了。心软做不得大夫啊。呵呵,我觉得自己笑得比哭还难听。

累── 如今的世道是不受累就挨饿。没办法,谁让你生在中国呢?三天两头市里工人堵路上访,还不是为一口饭吗?想想都恐怖,怪不得小安得知怀孕之后,沮丧无比。如今的中国,知道国情的,还敢于生孩子──真是了不得!

我也了不得,累死累活八小时回来,除了必须的家务都泡在电脑上了。也不知道,这份疯劲能维持到几时。

顺其自然吧。



9月24日 星期五 晴

下午订正,到下课铃响的时候,还有几个孩子不会──是那缺德的题意对于他们太过艰深,此时,我的忍耐和他们的接受力都达到了极限。于是和颜悦色地说:“回去,让爸爸妈妈教你。”那孩子高高兴兴出去玩了。我则逼着自己高高兴兴记下这些东西,算是倾倒垃圾,疏通自己。

没有孩子必须掌握的东西,教师和他们的爹娘都是被逼无奈。不同的是,教师只要说服自己接受差距和层次,说服自己不强求一致就行。对于教师,班级才是一个整体,好中差存在距离是正常的,有一批成绩优异的就OK,就可以也应当放过自己和吃力的学生了──敲出这些句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卑鄙!因为我眼中,没有了具体的人。但是,我眼中“有”他(她)的前提,是先让自己有。

至于家长,将心比心,谁甘心自己孩子落后?

既没有丧失柔软,又不能挣脱考核体制的束缚,每天都在“成绩”和良知之间挣扎。每天就经历几度急躁和懊悔的炙烤。痛苦,谁来解我?煎熬啊,污浊啊,活在沼泽、文火里。

张悦媛母亲来,笔顺那题我昨天改的是对的,今早发昏,复查的时候又错判为错了。真对不起孩子。而且,这样改对为错的,肯定不止一个。

想到此时此刻,不知道有几个孩子在挨打骂,有几位家长在百思不得其解,我心情无法好起来。主要是因为前者。

我忘不了儿子第一次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为84分,这份不能忘记,恰恰证明了我也不能解脱的紧张和过敏。我是忙的昏了头啊,不可以原谅的。以后一定要细致。



9月12日 星期一 (台风“卡努”经过)忽晴忽阴忽雨
“妈妈,我参加爱眼协会了。定期接受爱眼知识培训,还有宣传任务。"
“哦。”
“妈妈咪,我正在自习室里看书。还得感谢一中,给了我自学能力。现在我的感觉,跟某个晚上,在自己家里一样。”
“好孩子!”
配乐朗读磁带到了。
从“金秋烟波”开始听,有的课文,我们读得好些;有的课文,磁带里念得好些。
自测题没有来,往第二单元上。
9月13日 星期二 晴
文字里的秋游
“提问。看看第一个问,看看谁问得精彩!”
面面相觑——然后都埋头看书——在字里行间寻觅。
“第三段,‘农田里,稻子黄了,高梁红了,棉花白了。’——什么叫高梁?”王艺伟问。这是序曲。
“高梁是一种庄稼,成熟的时候,火红火红的!”不待我说,有人大声回答。
“‘一望无边’是什么意思?”性格沉静的丁若琳问。
“好大好大哦,大得一眼望不到边!”
几个人在座位上比比划划。现在培养提问能力的初期,现在可不是强调秩序的时候——况且,秩序已经生成,需要的时候,只要稍加提醒就行。这叫掌控之中的活跃。
教师当然希望提问超越“解词”的初级阶段,但教师知道,这不是着急的事情,相信求新求变是生命的本质——教师耐心地等着。
“老师,他们为什么要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是韩玉铮!
“出去游玩啊,高兴啊,高兴了当然要喊叫了!”很多人张开双臂,作呐喊状。
“还有一个答案!”李旭冉站起来,“他们看见天上的大雁,跟大雁打招呼呢!”
以此为转折,大家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
“‘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老师,我想给他提个意见,为什么不画上白兔和绵羊样子的云呢?”
“图上有小朋友翻跟头,第四段少写了一句!”
“你给加上。”
“嗯,嗯——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还有的在翻跟头。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写天上的时候,也少了一句。”姚剑强说,“图上还有小鸟呢。”
“你给加上吧——加在第几段?”
“加……第二段。我,我……”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几只小鸟围着孩子们,绕着圈子地飞,它们也在秋游呢!”教师说——当孩子中间出现倾听期待的时候,教师就该完整地说——而不是东一句、西一句地,一味让孩子在那里拼拼凑凑。那样做,只会让课堂陷入另一种单调、机械、松弛和破碎。
“哈哈哈……”一片快乐的笑声,刚刚有点涣散的课堂气氛——归于圆融和凝聚。
“看,他们玩得多么快乐啊。可是我很奇怪哦,有一个问题,你们怎么没人提。就是——老师老师,为什么你……”
“老师老师,为什么你不带我们秋游?”晏楚芸站起来。
“是啊,为什么呢?”教师反问。
“我们不乖!”
“我们出去了会乱跑乱叫,老师管不住我们!”
我笑坏了——将错就错地点点头,然后告诉他们真实的原因。
“老师是害怕。害怕你们摔到哪里了,碰到哪里了,或者被树枝划伤了,被蛇咬到了,被马蜂蛰到了。” “哦。”他们用规范的“O”型嘴表示理解。然后善良地提议,“老师,那你就带我们到小花园去转转嘛——那里很安全,又近!”
“好的。什么时候你们表现好了,我们就去!”
“叶——”
“就算我们不去,像这样的上课——这样的在文字里秋游,也一样快乐,对不对?”
“对——”一片由衷地欢欣鼓舞啊。
“坐好了,端起书。我们再读,老师希望一次成功。一、二、三——开始!”教师做乐队指挥状。
“1,秋游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
9月14日 星期三 晴
下了早自习,空腹去三院分院抽血——开学以来,特别易倦,脖子感觉也不对,担心是甲状腺旧疾复发了。
秋老虎来袭。
下午的教室更是恐怖——58个人的汗气一起蒸发,酸馊之气,挥之不去。
语文连着思品,师生俱是懒懒的,就慵慵地听音乐——是一整盘的《古筝》。音乐中闲伏着,什么都不做;音乐中对着田字格,复习生字;音乐中翻着课外读物,半心半意、似看非看。
至于听的究竟是什么,懒懒的教师没有写。
除了极熟的《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什么《广陵散》呀、《秦桑曲》呀、《寒鸭戏水》呀……在教师这里,大致都是一样的。
但我毫不羞愧——在这躁热而且疲倦的下午,多少能从琴声里汲得一泓凉意与静气,个人以为,对于音乐,这是最好、最纯粹的热爱方式。
一封封的短信舍不得删除——也不想敲到这里——以后大约也不会了。
更深的思念,不是在文字里诉说、回忆,而是发呆,是提不起兴致,一心想着远方的孩子:现在在哪里,累不累,热不热,快乐不快乐;睡得安不安,吃得香不香,听课感觉好不好。
很想在身边,跟他“韶”个够,很想听他冲一声:“妈妈你烦不烦?”
从小到大,儿子最是怕热的“汗”人。现在的寝室里,不仅没有空调,还支起了从没有用过的蚊帐,难怪他说每夜都要热醒——每次午睡都是浑身大汗地醒过来。
克制着,尽量不打电话,尽量少发信、少回信。
总要叮咛:“此信勿复。”
9月15日 星期四 晴
大惊小怪
上午二、三两节连堂——第一单元测验。(李想生病缺考。她的母亲特地打来电话,要把卷子带回家,让孩子在家里考。)
上午第四节,下午一、二、三节——结结实实四节课的埋头苦干,终于把卷子阅出。
总体情况如下:
95分以上(含95)16人,最高分的三人为:常睿琪99,王方波98、胡婧怡98。其中张芫玲的97,刘智良的96最让我高兴。
94——90,20人。其中“胖丫”李玉雯的91分最是让我高兴。因为我知道,这不是偶然的。
89——80,18人。李锋的89,意味着家长会上对“李父”暑假督促不力的直言不讳的批评发生效果了。
79——70,无。
69——60,三人。周子善64,王涛60,分数虽然不高,可是全是他们独立完成的——这也很可喜。
最后一题是看图想象作文:给了狗、牛、驴、兔四个动物,让孩子任选其中的两个编故事。我知道这难不住他们——可是我没有想到孩子们能写这么好。
所有文字,无论长短,故事意思都集中明确。57份卷子里,几乎没有读到病句。完全不会用标点符号的,只有一个,是本公司的职工子弟,上周我已经打电话“拜托”过孩子父亲了。很多人的扣1分,是因为双引号不会使用——可是,因为有其他标点,教师还是能够比较轻松地读出故事的意思。
卷面都很整洁,书写都挺漂亮。
从各分数层里选出一些小段子敲在这里。
如果你不是和我一样——刚刚走过一年级,你一定会觉得高兴成这样——有点大惊小怪。
白兔和花牛
(胡婧怡)
小白兔来到了养牛场,看见很多花牛在下奶,它也很想喝,就找到花牛婆婆说:“我也想喝奶,可不可以给我喝一点?” 花牛婆婆说:“可以呀。” 小白兔喝过了说:“谢谢婆婆,真好喝!”
小兔和花牛
王方波
大灰狼一直想吃小白兔。一天,大灰狼扮成小狗的样子来找小白兔。可是,小白兔和它的好朋友花牛早就看出来了。它们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灰狼来了,大灰狼刚刚进门,小白兔就用棍子在前面打,花牛就用角在后面顶。
从那以后,大灰狼再也不敢吃小白兔了。
小兔和小狗
李德昊
小兔和小狗比赛谁先到达一个目的地。花牛裁判说:“预备——跑!” 小兔飞快地跑了出去,可是小狗却在东张西望地找近路。当小兔到达终点的时候,发现小狗早就到了。
花牛宣布小狗赢了。驴子说:“这真是想不到。”
小兔和小狗
张芫玲
有一天,小兔和小狗在一起玩,玩着玩着,它们吵架了,不在一起玩了。过了一会儿功夫,小狗想吓唬和小兔。它看见小兔在看书,就“汪”的一声。小兔说:“你是吓唬不到我的,我一直在注意你呢。让我们和好吧。”
小狗和花牛
张悦媛
小狗在花园里玩,一不小心,被仙人掌扎到脚了。花牛看见了,就把它送到了医院里。医生把伤口包扎好后,花牛又把小狗送回了家。
小狗的伤好了,它去谢过花牛。花牛说:“不用谢,这是我应当做的。”
白兔和小狗
叶少华
白兔和小狗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先是白兔当呆,小狗躲在大树的后面,白兔找到他了;然后是小狗当呆,白兔躲藏到草丛里,小狗也找到他了。
然后,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小兔和小狗
韩玉铮
小兔和小狗是一对好朋友。
一天,小兔不幸被小朋友捉去了,小狗十分焦急,想去救小兔,可是又怕自己也被小朋友捉去了,小狗就去找蝴蝶商量,他们一起找到了对策。于是,蝴蝶把小朋友逗引开,小狗去救小兔。
小兔终于得救了!
小兔和小驴
苗慧婷
有一天,小驴到小兔家里去玩,小驴一看是小兔来了,就说:“我们来玩赛跑吧。” 小驴说:“好呀,我也最喜欢跑步了。”然后,他们就出去比赛跑步了。在路上,小兔一小心摔倒了,小驴说:“我们不跑了,让我送你回家吧。”
小兔和小狗
朱丽丽
有一天,小兔到小狗家玩,很多小朋友都在。小兔说:“我们来玩上课的游戏吧。”
“好的。”小燕说,“我当老师。”“我当学生。”蜜蜂说。“我也当学生。” 小兔说。“我也当学生。”小狗说。
这个班上,有一个老师,三个学生。
小兔和小驴
盛建福荣
小兔和小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啊。玩着玩着,小兔说:“我们换一个游戏吧,我们来过家家。”小驴说:“好吧!”于是他们过家家。天渐渐黑了,小兔说:“天黑了,我想睡觉了。明天再玩吧。” 小驴说:“好的,再见。”
值得敲的还很多,可是下班的时间早已经过了,天也渐渐黑了——看样子,今天我还得翻墙。
回家吧——带着疲倦,带着喜悦。
9月16日 星期五 晴
开心
日记都带来了。从篇幅、分段、书写情况来看——只能这样大致地看,否则我死了——写得都很好。
故而,分数普遍压得较低。因为看见的情况显示:他们正在动力充足的上升通道,他们可以顺势更上一层楼的,这样的精益求精、抬高标竿——可以促使他们朝着能够到达的高度——尽力。
儿童诗只有李志成一人没有签字。
都急于知道考试成绩,就顺应他们的心愿:“如果旧诗背诵得好,如果新诗预习得好,第二节课,我们就发卷子——好不好?”
“好——”这种情形之下,想他们不好都难哦。
至于日记汇报、读书汇报,停一回无所谓的。大致程序在那里,需要的时候,跟着感觉、需要走,偶有的变动、适当的随意,会令师生感觉共同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环境,优裕、灵动、充满体贴与默契的甜蜜。
找梦
冯学峰
我一睡觉,梦就来了。
我一醒来,梦就去了。
梦从哪里来?梦到哪里去?
我多么想知道,多么想把他们找到!
在枕头里吗?
我看看——没有!
在被窝里吗?
我看看——没有!
关上门也好,关上窗也好,
只要合上眼,梦就又来了。
看自己睡觉
樊发稼
晚间上床
不一会儿
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我真想
一直睁大眼睛
看自己是怎样睡觉
明天要远足
方素珍
翻过来
唉——
睡不着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师说的
那么多种颜色吗?
翻过去
唉——
睡不着
那地方的云
真的像同学说的
那么洁白柔软吗?
翻过来
翻过去
唉——
到底什么时候
才天亮呢?
感谢芷眉,是她的辛勤,使我们这些远隔千里的师生,毫不费力地享受到这样的文字——对于大陆的小学生,这真是很难得呀。
“上午,我们念了一首很好的儿童诗,作者方素珍……”
“《明天要远足》,对吗?”
“就是啊,我就知道,一定是台湾的那个方素珍——两地儿童阅读养料的不同,一念而可知哦。真想下水写写儿童诗!可惜我没有那个才华。”
“你行的。”
教大学的徐老师啊,班门弄斧了吧。专哄“差生”的这一手,比之看云,难道你能更娴于此道?
哈哈。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4:07:51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4:10:21 | 只看该作者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薛瑞萍
(安徽)

第一部分
什么是母语?


一、出生之前,母语是母亲说话时体内的振动


人有五种感觉:听、视、嗅、味、触。这五感的获得和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国际著名右脑专家七田真认为,五感之中首先开始的是听觉,然后是触觉。医学观察证明:婴儿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经长成了,7个月的早产婴儿耳朵已经发育,完全可以使用了。


娇弱的胎儿在子宫里的处境是绝对安静、温暖、舒适的。子宫和羊水把胎儿与外界的一切侵扰、病害、噪音隔离开来。在获得听觉之前,发育中的胎儿的耳朵最初感知到的并非声音,而是母亲在说话时带来的体内的振动。每一个民族的母语都具有特定的波长范围和频率范围的,儿童对于母语特定节奏和频率的感知和认同其实从胎儿期就开始了。


法国心理学家、音响音声学权威托马提斯认为,体内振动音是语言的母体。“胎儿在子宫内通过感知母亲说话的声音学习语言,在这一时期,语言被记忆,而说话机能的形成也是在这一时期。”


儿童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个答案等于什么都没有说,因为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学到了人类的声音,只对人说话的声音格外敏感,这是为什么?


多种声音之中的海洋里,只有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如同一座光明的岛屿,以它奇异的风光,极为强烈地吸引着婴儿那没有意识的心灵,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这股强大的热情和共鸣的洪流,其源泉就是出生之前胎儿对于母亲体内振动声的熟悉。早在出生之前,孩子就对将要学习的母语有了亲切甜美的感知了,就归依母语了。母语作为人类永久的精神家园,是从出生前就注定了的事情。所以,母语只能叫做母语,而不能叫做父语。


  二、一到两岁时期,母语是婴儿耳朵浸泡其中的温暖话语

爱,尤其是母爱,乃是学习母语和其他一切生存能力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从前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出生之初是一刻不离地把我们带在身边的,哪怕自己在辛苦的劳作中,也要把宝贝背在背上。到了我们做母亲的时候,开始听到一种新的理论,鼓励父母早点放开孩子紧紧搂住自己的臂膀,掰开孩子紧紧牵着我们的小手,软硬兼施地逼迫孩子独自睡觉。可是,在我们学习西方人,让孩子很小离开母亲独自睡觉之前,作为医学博士和幼儿教育专家的蒙台梭利利就提请西方母亲反思自己的做法。“有人说,西方国家的儿童比较爱哭”,蒙台梭利说:“儿童经常哭,性格暴躁、动辄发脾气,表明他们处于精神饥饿的状态。”孩子其实是在用哭泣要求着母亲的拥抱,抚摸和喁喁絮语。


在孩子的婴儿幼期,尽量多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并非出于理智的思虑,而是服从天赋的本性。当母亲把孩子当作体外胎儿倍加呵护、母子一体的时候,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满足了母亲情感和天性上的需要。从前的母亲是这样做的,将来的母亲也应当这样做。

  孩子出生之初的一两年内,耳朵就浸泡在母亲温暖的话语里,从前在母亲腹内就熟悉了的振动和节奏,随着婴儿耳朵的发育,正在变成一天比一天明晰的话语,正在变成一天比一天清晰的意义,这种连续可靠的亲切感、喜悦感、清晰感,就是促使儿童学习语言的甜蜜而强劲的诱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只能叫做母语,而不能叫做父语。

  三、母语应当是滋养健康的生命之树的沃土
  6岁以后,儿童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和一定的行动能力,他们的脚步迈出家门,耳朵就更多听到了庭院以外的声音。作为小学生,他们也开始了书面语言的学习。这时候,社会提供给他们的母语环境应当是滋养健康的生命之树的沃土
  但就在此刻,就在今天,从报纸到杂志到影视到网络到街头巷尾的张长李短,包围着我们的那些文字和话语,垃圾并不为少。这些谣言、绯闻、脏话和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话、官话、套话等,正无情地侵犯着儿童的视听,正在把我们的儿童往低级、恶俗、丑陋的方向拉。它们是不是母语?或者说,在今天,我们的母语环境怎么了?母语还是我们可以归依的家园吗?
  在当地,我的写作和讲演是数一数二的,但我从来不担任演讲和征文比赛的评委。因为我不能、不忍、不敢听见小小的孩子,被我们的教师,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训练得只会说成套的假话、空话、废话。小小年纪,就准备了两张脸,一登台就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一下台,又完全是另一副面孔。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既怜悯,又害怕。
  夺人性命尤可恕也,夺人慧命不可恕也。当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母语教学,变得不会好好说话,不会说自己的话的时候,这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彻底杀死了一个人。
  一群游客来到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见一个孩子爬上了高高的槟榔树,一个土著妇女在树下大叫。游客中一个母亲说:“她在喊孩子,快下来,当心摔坏了!”翻译颇为惊讶:“她喊的正是这些话,难到您懂得当地方言?”“不。是母亲都会这样说。”
  母语——妈妈说的话——“是母亲都会这样说”的话。
  温柔、慈爱、关切、呵护,如此深切、真诚地表达了人类对于爱和被爱的渴望的,才是母语温暖的内核;忠诚、坚贞、奉献、公正,如此深切、真诚地传达了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才是母语的力量的泉源。
  母语教学的境界,就是教师的人格境界。如果没有了真诚、善良、美好、趣味作为内核,一个人再怎么口若悬河,再怎么下笔千言,也只是噪音发声器垃圾制造者或者环境污染源。我所拥有的对于本该纯净温暖的母语的虔诚,好比是满把的种子,我对面对的孩子就是我的福田。当我们播下的母语的种子在他们那里生根,当他们长大,连同语言能力、思辩能力、语言素养、语言品质一起获得更新和提高的,也是他们的精神境界——想到这一点,就会为自己从事的教师这一职业感到自豪。








第二部分
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儿童学习母语要经历口语和书面语两个阶段。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一、儿童是如何学会说话的?
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确定的答案可以找到,人们能做的只是观察和猜测。
——10个月的时候,儿童开始意识到听到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有了学习说话的内驱力。
观察显示:婴儿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经长成了,婴儿10个月的时候,开始意识到听到的声音具有某种意义。当父母对他们说话的时候,婴儿知道这些话表达某种意义,并努力去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个时候在儿童的心里,说话具有神奇的力量——如“要有光,就有了光”是一样神奇的。自然赋予人类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好比一粒种子,需要落在适宜的土壤,才能顺利发芽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尤其是双亲的爱,是儿童学习语言和其他能力必不可少的力量来源。很多有着语言障碍的孩子,其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机制都没有问题,所以造成自闭、口吃,胆怯,不敢、不会说话,是因为在出生之初,遭受到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心理创伤。
——儿童一般1岁左右开始说话。此时需要营养丰富的语言环境,需要听见符合标准的语言。
这时候,儿童开始意识到语言与事物的联系,学习语言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试图冲破过去的无意识状态,趋近意识状态。就这样,儿童将经历人生发展中的第一次冲突。他们有强烈的交流欲望,但因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而苦恼,于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加紧学习,不久就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灵魂和意志冲破婴儿肉身的束缚,要用语言来呈现自己。
儿童到一岁半左右,就意识到每样东西都有名称,每个东西都由一个特定的词来表示。也就是说,他能从听到的词语中分别出一些具体名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进步啊!刚开始说话的儿童,只会说单个的名词,心理学家称这些名词为“一个词的句子”。
有时侯,我们看到大人与一岁左右的孩子对话,往往会心一笑,觉得这个成年人童心未泯,其实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此时所遇到的困难,没有意识到应当给予儿童提供学习正规语言的机会。
——儿童2岁后不久,进入语句爆发期。
这个词语爆发期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汇的爆发,第二阶段是思想的爆发。在第一阶段的词汇爆发期,3-4岁的孩子会指着见到的每一样东西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在第二阶段的思想爆发期,孩子则会问:为什么?因为随着语言能力的增长,思维能力在增长,随着词汇的丰富,思维也在丰富。
0-3岁的儿童在无意识地学习语法。凭着无意识的心灵对环境的吸收能力,儿童从海量的,没有解释的话语中,一个接一个地理解了那么多词语的意思,并且抽象出语法规则。用于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利用意识学习的成人看来,在我们目前以理解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看来,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儿童一般在3岁左右完全学会了说话。儿童一旦开始说话,就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再依赖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是人类成员之一,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儿童掌握了语言,就开始了社会交流。
3-6岁的儿童对词汇兴趣盎然,学习起来不知疲倦,学会的词汇也不易忘记,并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够很流利地使用这些词汇。可是到了下一个发展阶段,情况就不同了,儿童的发展方向转向其它能力,学习词汇变得困难起来。所以儿童学习语言的最好时期是3-6岁。这时候,日常语言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词汇的渴求,怎么办?大手小手同捧一本书,为孩子朗读起来。阅读,听读,最迟从三岁开始。
当然,我们不能对儿童强行灌输词汇,而要把词汇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户外活动,对词汇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应保持同步。比如,向孩子们展示花草昆虫的标本,让他们看到实物,或者给孩子们看地球仪,与此同时讲述一些地理知识。只要对照实物、图片、图表,儿童学习起来就不会有困难,而且很容易记住单词。


二、
6岁基本决定了人的一生

儿童最初23岁的生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时期所受影响将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假如儿童03岁的发展遇到障碍,形成了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进行治疗的最好时期是36岁。因为在此期间,大自然正在全面培养和完善儿童的各种能力。如果03岁造成的缺陷在36岁得不到更正,这些缺陷就会一直保留下去,而且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到6岁以后,这个儿童就会形成人格偏差,影响儿童是非观念的形成。
这样的孩子身上,就不会出现这个年龄应有的道德特征,而且智力也会低于正常人,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性格,难于适应学习的要求。
这如同蝴蝶的生长过程,不论外形还是生活习性,蝴蝶和幼虫都大不相同,可是蝴蝶的美丽取决于幼虫的形态,而不是对其他蝴蝶式样的模仿。
这一事情告诉学校和教师:既不要贪天之功,也不要过于苛求自己。永远不要强求一致,永远不要为班级,为具体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设定目标。我们要做的,只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让花朵美丽,让树木参天,让草色青青——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原。

三、
阅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阅读开始于什么时候?阅读开始于手指的触摸。阅读开始于完全没有任务和压力的聆听。

经过了书籍融入人的内部,是从双手不为阅读的触摸开始的。开始对图书,对图书上的画面和文字的触摸。如果那种触摸发生在双亲的怀抱和膝盖,如果触摸的同时,孩子听见父母的朗读,那么他就会不被告知地意识到:文字是有好听的声音和有趣的故事藏在里面的,图书是如同爸爸的怀抱妈妈的声音一样让人觉得甜蜜亲切的好东西。
阅读等到上学开始已经太迟太迟。
那些在6岁以前从来没有过亲子共读的美好体验的孩子,那些在作为新生领到教材之前,没有从手指到耳朵到心灵沉浸在图书舒服的手感和悦耳的听感的孩子,当他们来到学校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书面语言,拼读、识字、阅读、朗读,对于他们无异于一场毫无准备的冒险。除非少数先天秉赋特别优异的超常孩子,对于大多数这样的孩子来说,就像一匹刚刚出生走路还不稳定的小马驹拉到了赛马场上。是的,在教室里进行的,为考试而组织起来的学习、考核、提问,就是一个赛马场,等待那些孩子的只有失败的屈辱。一对一的帮助只能实现在父母和孩子中间,要求承受着考试压力的教师做到一对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道的。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马驹和赛马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情况,应当怎么对待那些弱孩子?
我的意见是,拒绝机械意义上的一视同仁,不要让教室成为赛马场。很多时候,也许放松会更好。好母亲的标志,不给孩子设定目标,不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

第三部分
需要提醒自己的几件事

6岁之前的儿童的学习,如呼吸一样自然,他们在如同呼吸一样自然的状态中,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绝大多数孩子走进学校后,就能坐在教室里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听老师传授,解释——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竟然主要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这是多么神奇和伟大的成就?教师面对这些孩子,怎么能如同面对一张白纸,忽略了他曾走过的神奇的学习之路,而不溯流而上,寻觅一条使得孩子入学之后的学习,也如学前一样自然的路径呢。
连续性原则,杜威称之为第一重要的教育原则,实在是真知灼见。在上文循着蒙台梭利的文字和目光,回顾0——6岁之前儿童学习母语的状态,就是为了从中得到的启发,使得我们的教学成为顺应儿童发展规律的行动。在下文中要提出的是在行动中需要我们提醒自己的几件事。

一、环境
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儿童提供学习环境,使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仅是出于我们的爱心,或者让孩子们高兴,还要求我们调整观念,遵循自然法则,与自然进程协调一致。一方面,建立班级共用图书,一方面,教师定期为学生朗读,因为朗读是最好的广告。让儿童的目光浸泡在美好文字里,耳朵浸泡在美好声音里。
教师必须大胆放手,仅仅为孩子们准备好材料,就让他们动手。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家长和教师明白,对孩子的干涉是不必要的,即使孩子做错了什么也没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非干预教学法”。教师应当判断孩子可能需要什么,像一个仆人细心地为主人准备好晚餐后退下,由主人随意享用。教师还应该具备谦卑的品性,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同时还保持警觉,随时注意孩子的进展,为他们准备好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
适宜的环境、谦虚的教师和科学的材料——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方法的三个外部特征。

二、诵读
人是用耳朵学习语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阅读的人其实是在入神地倾听;那些奋笔疾书的人,其实在口若悬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诉诸于眼睛和头脑的,而是诉诸于耳朵与心灵的。
蒙台梭利认为“理智的沉静”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优秀品质。理智的沉静是指一种没有杂念的、更好的和畅通无阻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澈与思考自由的泉源。拥有这种沉静的教师,首先是具备了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它是理解儿童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阅读、朗读,诵读,这是儿童深入进行母语学习的最朴素也是最可靠的途径。
如果教师自己是有过诵读体验,如果教师自己深得母语学习三味的,他就一定是一个吝于解说的沉静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激发儿童阅读朗读兴趣的好的牧羊人,不要数羊,反对抽象化。只一心一意想着如何将自己的对阅读朗读的热爱传达传染给学生。让孩子且听且醉,陶醉中渐渐松弛了劳累的意志,平常遭到压抑的意识、潜意识的右脑开始运转起来。人在非思虑状态获得的东西,将融入骨血。

三、节律
连续的活动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的正常发展之门,这一点是最令人惊讶的。这种活动要求将受心理指导的手的运动专注于一项简单的工作上。能够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儿童心理发育成熟的标准,当儿童全神贯注地摆弄某件物体的时候,他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满足的状态。当儿童不知疲倦地从事他的工作,心理正发生着新陈代谢,而这种新陈代谢与他的生命和发展息息相关。
节奏就是成熟的标志,力量的标志,强大的自我形成的标志。
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每周四的读书课,还有日有所诵,都是对节律的追求。

四、
重视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

浸泡、环境、声音、节律、放松——笼罩所有这一切的,是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当感觉足够放松,当环境足够亲切,意识就松懈了——这时候,儿童的学习是如同呼吸一样的自然。日本铃木镇一的小提琴教育就是这种从无意识开始,重视无意识吸收的成果。
在无意识中,儿童心灵回复到入学前,三岁前的状态,是具有吸收能力的心灵。成人如果常常放下功利之心,教师卸下教师的甲壳,也可以随儿童,具有童心——具有吸收能力的心灵。这才是我们教师能够得到应当得到的最美好的馈赠。
      

也许,有一天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



选自《读写月报 新教育》08年第  1期  详情见http://bbs.eduol.cn/2008-9/28/3020212269.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4:13:03 | 只看该作者
郭初阳:语文教学的可能



作者:阿啃1919
  发表日期:2006-5-17


         一个人在途中
  
   我在别的文章中,惯性般的,会不断提到郭初阳这个人,好像他是我的影子或者我是他的影子,或者我们互相成为对方的影子。可是我起意要写一篇以他为主题的文章,却费了很大的思忖,以至迟迟不能动笔。
    我甚至认为写不了他,因为我们两个太熟悉了,熟悉到如果我是左手,他就是右手,我是中指,他就是食指。我无法将他陌生化、对象化、戏剧化,他就是我的日常生活,就是我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是的,他就是我的盐。


















  一、 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恐怕你更愿意看到这样场面,郭初阳、娄雨奇、周霖超和我,四个人,在1990年代初某几个深夜的文二路上,喝得醉醺醺,然后将手中的啤酒瓶抛向空中,听它在路面炸响。昏黄的街灯光将我们几个的身影拉长又变短。
    或者这个场面更富有戏剧性。同样是我们4个喝得醉醺醺的人,在熄灯之后唱着唐朝或者崔健,冲向杂草丛生的足球场,然后整齐的排好队伍,在锈迹斑斑的裁判架下面响亮的小便。月光黯淡,我们得意忘形,根本没注意到裁判架的高处还有一对浪漫的情侣。
    颓废啊,颓废就是当初的印记。我们没有将来,将来是多么不可把握;我们逃离了过去,高考是一个分水岭,更是一只过滤器,过滤了我们蒙昧的岁月。我们就这样奇迹般的被命运崭新的搅和到了一起,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似乎这时候才是我们生命的初创时期,我们是上辈子注定的狐朋狗友。
    
    印象同样深刻的是马列主义概论的课堂,刚刚生产回来的马列小太太站在我们4个人的前面,生气的检查我们之所以不听她的课的原因。郭初阳手里捏的是一本现代派小说,周霖超手里是一本足球杂志,我在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那么,你们的专业课肯定不错喽。”马列小太太轻蔑的说。“一般,一般,不客气,不客气。”我们谦卑的说。
    我已经记不得究竟是哪一个学期,什么时候开始的。颓废和叛逆是一对孪生兄弟,它在我们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而又有迹可寻。
    郭初阳和我总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听着无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呵欠连天。长得文化特务的当代文学老师喋喋不休的讲着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我记得这一首似乎是歌颂粉碎四人帮的,不过他的当代总是跟我们的当代差了20年。长得像列宁的美学老师擅长将简单的讲成复杂的,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文学概论也是他讲的,唬得我以为进了中文系就是开始研究天下最深奥的学问。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随波逐流,我们用脚后跟思考,听任自己脑后的反骨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面对现状的态度有2个,第一个是不合作,第二个是嘲讽。其实这只是一个态度,我们跟1968年的法国大学生一样不满现状而不知道究竟想要什么。很久以后我们才开始萌生对生活的理性。这并不迟。
    
    相对而言郭初阳的理性一直是我们几个中最健全的,他轻易不逃课,能在乏味的课堂上专心读有趣的书,我更愿意坐在大教室低年级小妹妹的后面,讲不三不四的笑话逗她们开心。
    这一切对于我们有着同样的意义,啤酒、摇滚、女孩、书籍。我们从这些人与事之中生长。人不轻狂枉少年,而轻狂只能是少年的特征。法国总理克雷孟梭说:“一个人三十岁以前不信仰左翼思潮,他的心灵有病,一个人如果三十岁以后继续信仰左翼思潮,他的头脑有病。”
    
    因之我感激郭初阳在文一路边上党校宿舍那个小小的房间,和他善良宽容的母亲。这是一间自己的看得见风景的屋子,我们从这里开始萌生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思考。陪伴的是音乐,达明一派,郭初阳的最爱。因为郭初阳,达明一派成为我们大家的达明一派。我们听崔健、唐朝,从中感受到诗歌的力量。我们有书籍,从文学到思想,从这里出发,抵达郭初阳所谓的“湖边的三联书店”,以及三联的书库,发现巨大的宝藏。
    我同样记不得了,我们怎么会突然喜欢读书思考的。可能这根本便不是一件突发事件,只是埋藏在我们深处而一时没有暴露。因为跟颓废和轻狂共生的是迷茫,迷茫带来的是对生命本真的思考,我们毕竟不是如凯鲁雅克般垮掉的一代,我们渴望具体的把握我们自己的生活。在那时,这种思考即便仅仅是一粒微小的苗头,但意义无比显著。多年以后我读到康德关于启蒙的描述“有勇气在任何事物面前运用你的理性”时,我发觉我们在起点上无比接近。
    
    因而这些共同成长的朋友们叫我感恩,我们颓废彷徨醉生梦死,我们情同手足血浓于水。这种情感旁人无法替代,因为它生长在我们生命最深处最本质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和情感的出发点,是我们幼稚的思考的创生期。尽管我们现在有各种不同的生活和思考路径,但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我想到这一点,心中满怀平静与感激。哦,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二、天问
   
    郭初阳的大头皮鞋在丈量从文一路到文二路距离的那4年,我猜不到他究竟想到了些什么,决定了些什么。在路上,确乎是一个隐喻。接下去,道路从文一路通向翠苑新村;再接下去,道路通向小和山;再接下去,通往大学讲坛;肯定还将通向更多未知的路程。他脑门宽阔,闪闪发光,说实话我不能说那里面就是智慧。倒是他常常开心一笑露出一粒尖利的小虎牙,确透露着某种天真与狡诙。就像动画片里凶猛而善良的一只野兽的锐利长牙,一线闪光自上而下,于是发出“叮”的一声清音。
    现在我们有着清醒的自我认识,郭初阳经常说,在智力方面,我们只有中人之资。这决定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做的事情。这不是废话,而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的永恒教诲之上。所幸有一点,我们有对知识的真诚好奇,对未知事物的虔诚敬畏。这两者始终引领着我们,就像自由女神,就像塞壬的歌声,我们逐渐在物质化的平面之中、在文艺这迷人的天籁中寻得了方向。对于自身而言,生活不就是这么一种体验么,这就是生长吗?
    
    郭初阳的阅读和思考一开始就跟我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或许这根本就是气质上的差异。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一个唯美主义者,一个神秘主义者。这几个互相矛盾的东西奇妙而和谐的聚合在他身上。比如他喜欢三岛由纪夫,对日本文学的美有着直觉的喜爱。他又是我们之中最早洞悉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动物庄园》隐喻的人,当我还在纠缠于小说叙事技巧的时候,他首先有了对社会政治敞亮般的洞察。他是一个儒雅的人,热爱生活;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精彩的炫技者;一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有节制的人,论语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我一直羡慕他那种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度,他料理自己的心灵,处理内心与现实的冲突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学不来,我对自己的生活一直缺少一个明显的规则。颠来倒去,晃晃悠悠;深一脚浅一脚,高不成低不就。而在随之而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跌入颓废的低谷。那一个春天,我读完苏曼殊,在绍兴校园的桃花树下,给郭初阳寄了一张卡片,写道:“忽闻邻女桃夭歌,南国诗人今若何?蔡二浪迹山阴又一年矣。”至今我仍记得写下这几句话时候的放诞自任和忧伤低回。那是1998年吧,网络还没有深入介入我们的生活,我蜗居绍兴,就像离开了一个场,独自品尝着理想主义的溃败。陆游诗歌多像一句谶语:此身行作稽山土!我就要这样把自己掩埋起来。
  多年以后我才会明白这并不是理想主义,这其实只是对现实不现实的空想,是大学云上的日子的残留。于是全面溃败。
    书信是我们那时候交流的主要工具。与我的哀怨自伤不同,郭初阳的片言只语似乎总能给我温暖和力量。那是我跟精神世界的唯一通道。
    一次,他写到:岂有文章惊海内,料无富贵逼人来。这是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我们或许只能成为自己。又一次,他引沈从文墓志铭: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应该回到故乡。这一次他远游到了凤凰。还有一次,他引的是陆游的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时他在四川,寻找唐诗的踪迹。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一种呼唤,那时候我将自己深深埋藏在物质生活里不愿抬头,实在也是无力自拔。我深切知道他引用这句诗歌的意思,因为这句诗我曾经引用来给他,那是1995年暑假,我孤身一人在四川游荡,从成都给他寄过一张卡片,引用的便是这两句。那时候,我天真的不知天高地厚,此身,怎么就不可以是一个诗人?
    从杭州到绍兴,区区50公里。我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前往,就像他也曾不止一次来到绍兴,在我破败的宿舍里持蟹螯、炒南瓜。只不过杭州这座城市对我有着特殊的意味,那是青春梦想,是少年轻狂,是难以释怀的最为美好的记忆。那时候,甚至我每一次离开杭州孤身回绍,都不由得悲从中来。因之我那么深爱我们自己的诗人李驰东的那首《南山路》,因为这就是我自己的抒写和歌唱,如此直接的抵达我,就像一颗流弹击中胸膛:
      每次进入这座城市
      洒满肉体花瓣的城市,
      我都在躲开你。
      有时一种近乎羞怯的爱如此表达。
      你和我青春的所有梦想有关。
      在记忆中逐渐报废的它们,
      甚至能在一个大雨之夜把你漂起来。
      我不止一次感到混乱青春的秩序,
      就像我已经踏上通向黑夜的漫长旅程。
      躲开你,
      也许是一颗星。你孤寂的存在
      使你倾向于呼吸和打开,
      接纳那些被露水打湿前额的人。
      我已毋须任何光辉,因为你就是光辉。
  


  三、排名不分前后左右忠奸
  
  今年3月崔卫平老师来浙江,我得了一天教诲,晚上检点影响我最大,最让我尊敬的几位女学者,分别是肖雪慧、崔卫平、艾晓明、何清涟、龙应台……
  在自己博客上敲完这些字,顺便看郭初阳的博客,不由哑然失笑。他写的,竟然跟我一模一样:“很奇怪,中国我最尊敬的学者,大多是女性:龙应台、肖雪慧、艾晓明、崔卫平,还有现在不知下落的何清涟。”(郭初阳2006年3月24日博客《让看不见的看见,让听不见的听见》)
  
  这种重合不是偶然,而是,我们有着相同的来路。其实只要检查我们的书架就知道了,我们吃的基本上是同一个牌子的奶粉。怪不得有学者戏称,书架是一个人的隐私,不能给人家看到。
  
  不过说起书架上的书,在我们这批年龄相仿的朋友中,郭初阳最叫人羡慕。他的大头皮鞋在丈量文一和文二路距离的时候,顺便开始扫荡旧书摊了。有几年,文一路的旧书摊非常发达,常可以找到叫人眼红的书籍。余生也晚,待到我们开始获得启蒙,就更晚了,我们错过了80年代初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那一段时间出版的书籍,我们多只闻其名不见其书。比如著名的“网格本”和“版画本”。我们获得启蒙以后,便常在图书馆搜寻这些书看,但在我的书架上,一本也没有。郭初阳的书架叫人羡慕,这是其中之一,他在最左上角的一格里,整整齐齐码着许多,尽管不全,对我们这些爱书人而言,已经是了不起的了。所以我的羡慕就不仅仅限于他的书架,还有文一路的旧书摊。
  
  我每次去杭州,会在他书架前站很久,怎么我的藏书不算太少,可是他总会有很多我想找到而不曾见过的书呢?范美忠更夸张,他来绍兴,问我找书,多是我没有的。他便说,算了,去杭州问郭初阳要,他肯定有。有些书,因为出版时我们还没长大,后来就找不到了,比如刘小枫的《诗化哲学》,我只读过电子版,郭初阳有。崔卫平早年写的书,《看不见的声音》,我都没听说过,他有,还找崔老师签了名。
  
  我有时候戏称郭初阳甚至是一个版本学家。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在买书这件事上表现得吹毛求疵,因为他对书的版本非常挑剔。接下去挑剔书的封面,接下去是译笔。他曾经大言不惭的说,他爱一个城市的程度,跟这个城市的书店质量和数量成正比。因此他热爱北京天安门,就不是因为天安门上太阳升,而是因为那里有风入松、国林风、万圣书园、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
  
  爱书店,也爱出版社。大学时代,我们最喜欢的是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或许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接着,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新世纪万有文库的时候,我们迷狂的爱上了辽教。现在,我们除了继续爱三联之外,还爱广西师大出版社、爱新星出版社。我知道郭初阳也会爱华东师大出版社,因为他的第一本书,即将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除了上述几位可敬的当代女学者,还有很多人是必须提到的,当我们站在现在的思想水平上,我以感恩的心态提及他们。
  
  李泽厚是我们最初的指路者。他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打开了我们的中文系的视野。我们得以从文学的狭小视窗,窥见思想的门径。李泽厚“革命压倒启蒙”、“实用理性”等言说,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理解时代和历史的精神密码。1996年,大学毕业前夕,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4卷本《李泽厚十年集》,郭初阳重金买了一套送我,在卷首,他化用顾贞观词句,写了几句话:四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我现在还记得拿到书看到这几句话时的莫名感动。现在想来,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后来我通过郭初阳拿到了更多的好书,但这套书是我的珍爱。十年了,我一直将之作为经典秘藏。这里面有一个人最私秘、最重要的青春记忆。
  
  刘小枫也有着重要影响。《拯救与逍遥》对我们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李泽厚的著作。他的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一起手便引用加缪的话: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叫我目瞪口呆,从而一个崭新的世界向我们开启。因为这种对刘小枫的感情,2004年刘小枫在浙大作连续一周的哲学讲演时,郭初阳每次必到。我因为在绍兴,不方便来去,遂成为一个巨大的遗憾。2001年7月,《拯救与逍遥》由上海三联书店再版了,白色的封面,还精细的包着塑料纸。一天,我从传达室拿到一个郭初阳寄来的包裹,打开看时,正是这本新版的《拯救与逍遥》,惊喜之情,难以言表。
  
  海外的汉学家和华人学者对我们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余英时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有一次我翻阅当年的一本读书笔记,赫然写着这样的话:“余英时令我耳目大开。”我们的阅读从纯粹的文学走向思想历史,余英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一阵子,只要是余英时的著作,我们每本必买。现在回想起来,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士与中国文化》,他那种开阔的视野,能够将西方和中国古典参照研究的能力,叫人叹服。因为我们这些70年代人,对于传统而言,我们来得太迟了,从小接受的是一种割断文化脉络、割断历史的教育;我们进入大学的90年代初期,又正是思想界最为死气沉沉的年代。我们既没有文化传统,又没有眺望世界的眼光,我们似乎是被误生的一代,尴尬的落在历史的这个坐标点上。
  
  因之,我们感激这些可以远远眺望的人,余英时、黄仁宇、殷海光、费正清、孔飞力、汤因比、哈耶克……尽管我们受制于自身的局限,这些局限是加诸我们精神上的一个硬壳,但毕竟我们有一种超越的冲动和渴望。我相信郭初阳跟我一样,当夜深人静,独自置身于这些人类最杰出的大脑所构成的书籍的丛林时,一定会听到内心深处一种声音的呼唤。这是一个微弱而强大的声音,跟我们的生命节律如此和谐,伴随着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心脏跳动。
  
  


  四、十个救火少年
  
  1997年语文大讨论开始的时候,我们处在风暴之外。或者说这时候我们身为语文教师但跟语文教学距离遥远,我们还在处理个人跟这个世界的关系,自顾不暇。不过,今天却我们得以站在了这个大讨论的肩膀之上,并且,我们有勇气,在这个讨论止步的地方,重新启程。这不是大话,郭初阳在语文课堂上的探索与成就,便是一个明证。
  说实话,我们不爱教育。对我而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觉得当中学教师,就从此进入了一种卑微的人生。我以自己必须扮演的身份为耻。因为,我们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学教师跟无知、浅薄、酸腐等词语是近义词。我也不相信郭初阳会比我更爱多少。他本有志于学术,曾经努力背诵英语单词企图考研,毫不夸张,从事学术研究是他心里很长一段时间的梦想。张横渠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么,多么动人心魄,多么任重道远啊!不过,现在,也包括我,明白到了,口号、理想,是要建立在具体事情之上的。我们知道,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最要紧的。大概是2003年的春天,郭初阳跟我在浙大玉泉的校园里,他跟我说起名实之辩,对真理的追求,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属于本质的一环。就像《教师之友》杂志被改组的那阵子,他说到:“沉着是最好的态度,因为教师之友先前的一切努力,正是在教会大家如何摆脱童稚状态。我并不担心,因为松散的只是外表,我们的内心一同紧紧收敛。一切都会继续下去。”
  但是羞耻感一直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这恰成为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原动力之一。深圳的严凌君凭个人之力编了一套《青春读书课》,他的意图是寻找语文教学的尊严。这也是我们所想的。我们还想,面对关键性的基础教育,面对基础教育的贫乏,应该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又或许,这也是为了免除心中时时来袭的虚无感。
  
  郭初阳站立在语文课堂。
  很难想象郭初阳的课堂是怎么样到达现在这个境地的。十年磨一剑,或者学海无涯苦作舟之类的话并不足以说明郭初阳的努力。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他比我们一群朋友中的任何一个都费了更大的心力,也比我们任何一个人走得更远,到达更高。他念兹在兹,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多数时候是这样:为了阐释一句话,就跳进书海,多方搜求,仔细考证,只为了给学生一个多元的阐释空间,呈现创造的多种可能。从这一点说,他是这样一个有心人,既拥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从而超越现实的功利计较,又拥有做具体事情的耐力,从而一直立足课堂,知行合一。大学毕业十年了,沦为中学教师十年了,他独自承受着这之中绞尽脑汁险觅穷搜的劳累,也享受创造带给他的巨大欢欣。我还认为,学生在这样一个教师的指引下获得启蒙,心灵被照亮的那种感受,与教师因为学生的进步而获得的成就感,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任何事业无法替代的。
  
  我用三个字来评价郭初阳的语文课堂:“革命性”。一次,我跟妻子开玩笑说,郭初阳的课堂,全国第一。那时候他还没有获得全国赛课的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其实他获不获这个奖意义不大,我个人以为,参加这种劳什子破比赛干吗呢?2004年暑假,郭初阳忙于准备参加语文报杯的课堂比赛,诗人刘翔问郭初阳,最近忙什么,郭初阳如实以答。刘翔笑道,你以为有些事情很重要,其实一点也不重要。这句话是站在高处说的,刘翔根本不在这个圈子里,所以很轻松。只是我们在这个圈子内部,尽管淡然,有时候仍不得不去面对他们。故而我一方面觉得郭初阳没必要参加这种破比赛,一方面,我也认同,郭初阳应该参加,在这里发出他自己的声音。正如郭初阳说的:我们的声音大了,他们的声音相对就小了。
  我当然知道“全国第一”说法可能不很负责任,至少是不够严谨,似乎带上了友情的有色眼镜。但我是认真的,我用了似乎天下最好的词语来赞美郭初阳的课堂,绝不仅仅因为我们是左手和右手,而是因为,他在很大程度上,找回了语文的尊严,找回了语文课堂的尊严。他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极大的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
  这就是郭初阳课堂的革命性,他在为语文课堂重新立法。不是给出了另一个评价的维度,或者提供另一种课堂的可能,而是,就为语文课堂重新确立法则,建立一个新的标准。所谓革命,就在这里。
  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其实还不准确,因为之前的语文课堂,是不具备文化品格的。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呈现这样一种面目:浅薄、低级、板滞、滥情,没文化,思想含量则几近为无。没有办法,我只能用这个过于刺激的词语:弱智化。从来如此,近年尤甚,语文课堂跟思想无关,跟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无关,跟人的生命感悟无关。说到基础知识,便字词句,说到文言文便词类活用,课文割成豆腐块,作文写成样板戏。官方倒是在提倡教改,那就改成“脑筋急转弯”;语文要有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我不想深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只是直觉到,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之下,郭初阳语文课堂的出现,是一个异数。
  也许有人会认为太夸张了。没有听过郭初阳的课,或者没有看过实录的人,怕是不信,到底语文课堂可能达到怎样的层次呢?而听过郭初阳的课或者看过实录的人,又会产生另一个疑问,这难道还是语文课吗?语文课怎么竟会是这样的?当然也会有人感叹——叹为观止。我就属于叹为观止之一类。刚不久前,读完《套中人》课堂实录,我给郭初阳的一个词语是:荡气回肠。
  没有听过郭初阳课的朋友,最好的方法便是听一听郭初阳的课。对于郭初阳课堂持怀疑态度的朋友,我想说的是,语文课堂曳尾于低级、无趣、滥情、弱智的泥潭里太久了,久到我们竟这样以为这才是语文课堂。尽管,在这样的课堂中,仍旧可以有所谓的教学艺术。但想一想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那句话吧:“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们就需要这样一种教学勇气,来突破课堂的限度,突破我们自身的限度,从而向自身完整无限的靠近。
  
  我在想,为什么是郭初阳,而不是别人,能赋予语文课堂以高度的文化品格。郭初阳自己曾引过一段话,可以作为注脚:“作为诗人﹐是一位精致的炫技者。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位理想中的诗人﹐清高﹑潇洒﹐对世界冷眼旁观﹑对生活保持距离。这些﹐全都是通过一首首具体的诗作表现出来的。”(黄灿然《王寅的裂变》2006年《读书》第6期)郭初阳对于课堂的追求,正如王寅之对于诗歌的追求。黄灿然的这些评论,在一个似乎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对应着郭初阳课堂美学的一些观念。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这顶多说明了郭初阳作为唯美主义者的一个侧面。我更看重的是他下意识里的自我定位,他有一种超越的努力,作为中学教师,更高的鹄的在于成为一名“知识分子”。这是如福柯说的那种“知识分子”,是作为时代的良知和眼睛的那种“知识分子”。福科说:“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要改变他人的政治意愿,而是要通过自己专业领域的分析,一直不停地对设定为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拆解熟悉的和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理规则和制度,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以此来实现他的知识分子使命),并参与政治意愿的形成(完成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角色)。”或者这么说,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批评他所在的社会而且反对现有的价值,乃是苏格拉底式的任务。这样,有人理解郭初阳的课堂在于颠覆,我倒要说,他的所指在于重建。
  
  
  
  大学毕业前夕,一个夜晚,郭初阳、周霖超、娄雨奇、我,在长满杂草的足球场上往复来回,因一个精神团体被分开的忧伤,以及不能把握未来的空虚,在抽紧我们的心灵。我们反复的唱崔健的歌曲:“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而大海的方向究竟在哪里?于是我们又唱:“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十年啦,这种深刻的迷茫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今天,即便手中握紧了某一件似乎具体实在的物事,比如郭初阳的课堂,比如我之在乎阅读,那种在无所依恃之中的虚无和自救的努力,就尖锐突起。凯鲁雅克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好在即便一个人在途中,我们依然可以仰起头来,眺望星空。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4:14:49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4:17:45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4:18:52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4:19:43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4:21:06 | 只看该作者
武凤霞,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师教育专家,省首批名师,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出版了个人教学专著《武凤霞讲语文》。两百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曾作为河南省唯一代表参加黄河流域六省区一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作为大陆代表之一参加第二届两岸四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近几年来,应邀到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内蒙、北京、广东、广西等近二十多个省市做观摩教学或讲学200多场。《人民教育》记者赖培根在2005年度课堂教学综述中以对她所执教的课给予高度评价,称她为2005年度中国语文 武凤霞

界不能忘记的老师之一,《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二期、《小学青年教师》2006年第四期分别将其作为封面人物,对其教学理念及课堂作专题推荐。《中国教育报》 2006年5月19日以整版的篇幅对其作专题举荐。2007年9月,《教育时报》课改导刊在头版对她作了报道,并以《是什么成就了武凤霞》为题配发了编辑手记。08年,中国教师报首席记者李炳亭对她做了专访,并以《聆听生命的拔节》为题在《中国小学教学》杂志对她提出的“生命语文”的教学理念作了深度报道。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4:22:00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会备课的教师
武凤霞
  备课,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教师备课能力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师都期望能找到一个备课的窍门。那么,如何备好一节课呢?
  首先,要建构自己的思想
  这是备好一节课的源头问题。因为“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苏格拉底语)当教学没有可以依据的思想的时候,课堂就容易变成一个跑马场。有了思想,教师就能跳出一门学科、一个学段的限制,心中的格局就会高远许多。有人说:格局有多大,就能走多远,把这句话移植于教学中,来形容我们视野与教学的关系也很有道理。那么,如何变得有思想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条途径:
  读书。任何一个思想者都是站在一批思想者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的成长绝对离不开读书,尤其是读教育理论。因为读书可以让别人的智慧直接变成自己的思考,而这些智慧和思考累积的多了,就会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化,也就形成了自己所谓的思想。
  读人。一个年轻的教师要成长,向名师、同事学习也必不可少。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理论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所有人借鉴,尤其是教师这个群体。在读人的时候,特别建议老师们要跳出学段阅读,不仅仅和身边的同事、和小学的老师们交谈,更要和中学甚至大学的老师们交谈。由于知识结构不同,他们的思维特点和阅读视角也和我们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走进并吸纳这些不同是帮助我们建构思想的很重要的因素。
  思考。阅读带给我们的是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能把这些智慧变为自己的思想。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与学生交往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并运用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到启迪的过程,就是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深入升华的过程。所以,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动脑、勤于动笔的人。
  其次,要有解读文本的智慧
  
个人认为:所谓的文本解读是教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在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下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
  那么如何解读文本呢?
  一、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十分花费精力的事情,被不少教师在备课中所淡化。其实,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备好一节课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呢?
  (1)纯净的读。所谓“纯净”的读,就是在阅读文本以前,不要翻看任何参考书,不要搜索任何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不要和任何人去交流看法,就是一个人干干静静地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别人的理解影响你的认识,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文本,这样做的结果是对文字的所有感悟均是由自己的心中生发。
  (2)仔细的读。所谓的仔细,就是要我们深入到文本字词句和标点中去思考,甚至研究,并把自己在阅读中对字词句的理解批注在旁边。这一阅读环节的目的是读懂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要全面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内容。
  二、.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
  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还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有人说:文字是个罪恶的漏斗,它漏掉了语言中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要还原他,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
  那么如何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呢?
  (1)对着文本提问。
  不要把文本当做圣经一样去崇拜,不要因为是教材上的文章就认为不会出错,更不要认为文章传递给我们的情感、美德都应该是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接纳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所呈现的人文价值是有偏差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教参的解读也往往把同类的文章归类打包,置于统一的人文价值观之下。而此时,教师的价值就是把片面的补充完整,从共性中读出个性。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最简便的途径就是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一字字一句句地问,你就会听到文字背后隐藏的声音。
  曾经执教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的《检阅》一课。第一次试教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放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这也是文章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文字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我边读书边思考:
  “同学们为什么让博莱克参加这次检阅?”
  “作者和编者想弘扬的是什么?”
  “博莱克该不该参加这次检阅?”
  “艰苦的训练会不会带给他其他的伤害?”
  “同学们讨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博莱克在哪里?”
  “队员们为什么让他站在第一排?”
  “为什么没有人征求博莱克的意见?”
  “博莱克自己什么想法?为什么文章一字没有?”
  “博莱克参加不参加这次检阅应该由谁来决定?”
  “博莱克在检阅中应该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应该有什么来决定?”
  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看到了文本呈现的意义上的缺失,尊重残疾人绝不仅仅是“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会”,更应该“尊重他自己的选择”。于是,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把语文应该给予学生的生命关怀点放在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这一层面,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完善了尊重的含义。这一课例在《人民教育》记者赖培根老师的评析中上升到了“那份出于人道主义关怀”高度去看。
  (2)查阅相关资料
  我们常常高调地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改为“要有源源不断的一溪活水”。这样的论调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占据了相当多的资料,了解了相当多的内容,我们才能有选择的余地,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观察并思考我们要执教的文章,教学才能凸显个性的魅力,文章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所以,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的另一条途径是查阅资料。
  查什么呢?
  ①查阅作者生平。走入一篇文章,首先要走进它的作者,这是毋庸质疑的。对作者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本写作的前后背景,帮助我们听懂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思。人教版小学语文《生命生命》是台湾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短文。如果仅仅从文章来看,它是一篇劝诫人们珍惜时间的教育意味极强的文章,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文章。备课时,我也有着深深的疑惑——那挣扎的飞蛾,墙角砖缝中的小瓜苗和普通的几乎被所有人忽略的心脏的跳动,为什么能引起作者对生命的深深的敬畏呢?在查阅了杏林子生平以后,在知道了她不一般的人生经历以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篇文章带给学生的也不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强烈的震撼。
  ②一线教师(包括名师)的备课资料,比如教案、教学时录、教后反思、课评等等。这些资料会带给我们更多个性的教学思想和比较娴熟的教学操作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搜集这些资料的目的不是模仿,而是让别人的思考激活自己的思考,用别人的智慧点燃自己的智慧。
  ③所教文本题材的界定和特点。小学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题材多样,有童话,有神话,有儿童诗,有小说……语文教师的价值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还要通过不同题材文本的教学引领学生了解这一类文章的特点,走进这一类文章的阅读,甚至走进文学,走进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文本题材的特点做详细的了解。比如,备《一株紫丁香》,就要查阅什么是儿童诗,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备《巨人的花园》,就要查什么是童话,童话的特点是什么。这些基本的常识教师只有自己先弄清楚了,教学中学生才能有了解的机会。
  ④如果所面对的文本是名家经典作品,还应该查阅作品的原文和专家学者对文本的解读。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名家的经典文本,但是,因为教材篇幅所限,所以在收入教材时编者往往会做一些删改,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也属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因为认识、能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删改失去了原有的灵动,甚至会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相悖。比如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原文中写老麻雀扑下来救护自己幼儿时用的“它兀立不动,它在自我牺牲”一句,被选入教材时就改为“它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两个句子最大的区别在于“兀立”和“呆立”,两个词语所代表形象的差别之大不言而喻。相类似的改变教材中还有一些,只要老师们查找到了原文,就能发现一些很好的学习资源。
  另外,专家学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也应该查阅。因为,他们的解读往往能打破我们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巢臼,给我们带来视角或者思想的冲击。
  比如,《丑小鸭》这篇耳熟能详的童话,一般人在阅读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丑小鸭是天鹅的童年,只要你是天鹅,总有一天你的美丽是能显现出来的”。但是,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却是这样解读的:
  丑小鸭变成一只天鹅,首先在于他逃离了鸭场。面对鸭场里一天遭于一天的生活,他只能惹不起还躲得起了。他“飞过篱笆”,飞过篱笆对他的一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一个转折。否则他会一辈子呆在鸭场里。看别人的脸色,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让别人推一把,啄一下,说你真的长丑。
  道路在篱笆的外面。道路又通向后来的湖。篱笆里面是不幸,道路是过程,湖是结局。
  湖上的喜剧解释了飞过篱笆的意义,在湖上,小鸭有了施展的机会,有了表现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真正身份、自己的美丽的机会,因为,他的同类们就在他的身边,美丽的发现是需要印证的,是需要标准的。湖上的白天鹅就是小鸭的印证,就是小鸭被证实为不是小鸭的标准。丑成了误会。
  美丽成了丑,是由于篱笆的限制;丑成了美,是因为走出了篱笆。
  多么深刻、理性而有价值的解读!
  ⑤查阅与文章内容相类似或者相悖的事件
  小学课本中有不少记事文章,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教师可以查阅一些同质或异质文本,选取最有价值的进行互文,从而带领学生走向学习的深入。比如,我在备《船长》(人教版教材中是《诺曼底好遇难记》)一课时,就先后在百度输入“海难”“灾难”等词语,搜索到许多同质文本,最后选择了与诺曼底号遇难救援时间接近,结果却有巨大反差的“克拉玛依大火”与其互文,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深深地震撼,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⑥查阅相关的影视资料。
  影视作品以其特有的音像效果更为学生所喜欢,教学中若能适时适度的补充,对提高学生词句的领悟力、情境的建构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船长》一课时,在引领学生了解灾难来临时轮船上的混乱状态时,我插入了泰坦尼克号的影像片段,让学生在感悟过文字以后,又直观感受相类似的情景,两者融合后带给学生的是对文字更深刻的解读。杭州的郭初阳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插入的是《群鸟》的影视片段,在这个片段中,鸟与人的角色发生了颠倒——鸟统治地球,人被关在笼子里。这个片段带给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深深的思考。
  哲学家尼采说,他的精神有三变——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变婴儿。其实,一个好的教师在备课中也应该经受这样的精神三变,而备课中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我们变骆驼的过程,广采博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三,确定主题,依据主题取舍材料。
  
这是一个作狮子的阶段。狮子是森林之王,他的行为不受别人左右,由自己的需要决定。教师备课也是如此,查阅了众多资料以后,我们不可能把大家的思考在自己的课堂上逐一尝试,这就要求老师们确定自己的教学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取舍材料,与主题相关联的留下,相距较远的舍弃。这一取舍的过程决定了教学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敢于取舍并善于取舍的,是不会让自己的课堂成为一棵挂满铃铛的圣诞树的。线条明晰,结构干静,简约而丰满的教学境界是他们永远的追求。
  当然,在取舍中教师要注意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既要关注文本本身,又要关注学生实际,不能为了求新求异而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那样,再精彩的解读也会由于脱离了大地而成为毫无价值的空中楼阁,变得毫无实际意义可言。
  四、在虚拟的场面中呈现教学流程,写出教案。
  
经常听老师们说有的时候自己感觉课备得很好,但是,走进教室学生却不领情,学习效果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存在。那么,如何避免教学流程设计和学生学习脱节的现象发生呢?我的经验是:准备工作做好以后,不要急于写教案,先在心中呈现教学场景,模拟教学流程,在模拟中让自己根据教学的进程兼具教师和学生两重角色,并在角色互换中感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模拟最大的益处是教师可以完整把握教学全局,并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更加合理的修改。教学设计也就在不断的修改中变得更加完善,更接近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当教学已经印刻在心中的时候,教案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备忘。
  五、几点额外的建议
  
1.工具与人文的侧重要根据文本情况而定,不能跟风。
  因为种种原因,许多一线教师在备课中喜欢跟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很多语文老师舍弃了语文能力的训练,着力开发文本的人文内涵;近两年,看到全国小语会的专家在倡导语文工具性的重要,又马上摒弃人文,只要工具。其实,所有老师都知道,工具与人文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语文教学呈现的应该是工具人文的圆融。这种圆融不仅表现在同一个文本中对二者的兼顾,还表现在不同文本中不同的侧重。因为,语文教材中文本的选择是多彩的,文本本身有自己独到的特色,工具训练还是人文熏陶的侧重都要随着文本本身的特点而定,切不可强求,或者生拉硬拽。比如,教学《船长》一课时,我曾听从大家的建议,想把最后引入克拉玛依大火让学生感受英雄重要的环节去掉,改为读写结合训练。把课文翻来覆去的思考了许多遍以后,把目光锁定到了对话描述上,这一段对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很少有提示语,即使有的地方也很简单,仅仅是“船长说”、“船长喊道”、“船长又说”等等。但恰恰是这样的对话句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船长的果断。于是,我就选取这一训练点,让学生试着想想着船长和大副机械师对话的表情、动作、神态等,为这些句子补充上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提示语,然后与课文两相比照,深刻体会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但是,试教以后,我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设计,原因有二:
  一是这样的比照太浅显了。教学中,当我说:“提示语在对话描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写好提示语对话就成功了一半,那为什么伟大的作家雨果先生却没有写太多的提示语呢?是不是作者给忽略了,我们不妨试着为他补充上,看看是不是比原文更好了?”话还没有说完,同学们的小手如林般的举了起来:
  有的同学说:“如果有很多提示语,读者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就要读很多次谁谁说,谁谁怎么说,不仅不能让我们感到当时情况的紧张,反而会使对话变得罗嗦拖沓,效果肯定不好。”
  也有的说:“一个“简短有力”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话的所有语气,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是怎样的说、怎样的做、怎样表情和神态,但如果作者把这些都写了出来就会没有了任何想象的余地,那就太直白了。”
  二是我深深感到,像《船长》这样一个叩问生命的文本,在现行的教材中是很少出现的,我没有理由舍弃它的特点,扬其短而避其长。语文学科负载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情感道德价值观!后来在全国许多地方上课的效果说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学习中受到震撼的,在船长面前开始思索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听课的老师。
  2.要根据文章体裁特点而定,不能统一模式步骤
  很多人备课时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无论什么课文都能套在这个固定的模式下进行教学。其实,我个人认为,教学是最不需要模式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一定要根据文章体裁而定。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分清你面对的文章是什么题材,因为童话、小说、古诗词、现代诗词、说明文等等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编排目的和学习策略。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以语文知识掌握、情感道德体验等来衡量。当我们把文章体裁分清楚了,教学目的也就清楚了,课就能备出特色了。比如,《有的人》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如果站在讲解的角度将会有很大的难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样才是“人民把他摔垮”?为什么“把名字刻如石头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教学如果纠缠于这些字里行间就没有了诗的韵味。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从小学诗歌教学的目的出发来思考,重点放在了朗读和欣赏两个层面,至于诗的意思仅仅让学生寻找鲁迅的影子、想象鲁迅的镜头,又对赞颂了像鲁迅一样的人做了很淡很淡的触及,至于反面人物,教学做了忽略。这样,就把一首政治味道十足的诗歌上成了一节颇受欢迎的语文课。
  最后我要说的是,备课是有诀窍的,但所有的诀窍都是老师们在自身实践中创造的。我想,无论是什么,自己创造的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13:47 , Processed in 0.1306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