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刍议课堂教学高潮设计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5 16:2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刍议课堂教学高潮设计艺术
     新的课程改革在全国掀起了滚滚而来的浪潮,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少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参与讨论、探索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能转化成服务于生活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怎样驾驭这有限的宝贵时刻呢?这一时刻往往是课堂教学高潮,课堂教学高潮就如同骆驼的“驼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缺少课堂教学高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难以突破,课堂气氛也将难以调动,如同高明的艺术家总善于精心设计其艺术作品的高潮情节,优秀的教师也总是设法把课堂教学引向那“万马战犹酣”的教学艺术高潮场面。教学艺术高潮是指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在教学高潮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教学艺术高潮中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对此,我尝试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悬念式
  悬念式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是文艺作品情节的精髓。导课时教师有意避而不讲,引而不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状态。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给教学带来无穷的韵味,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教学效果。教师精心设置的悬念又如同“迟迟没有出现的戏剧结局”,产生出“逼入期待”的教学魅力。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是这样设计的: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不能象‘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一样只看个位就能判断,但是同学们随便报一个数字我都能很快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你们报几个试试看?”这一饶有趣味的问题牵动着每个学生的思维神经,激起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学生争相举手:“21”(能)、“121”(不能)“135”(能)、“3456”(能),“34567”(不能)……。同学会根据老师的回答纷纷陈述己见,有的同学说:老师我知道了,个位上是“1、5、6”的数能被3整除。一个女同学不同意这种回答:不一定,“121、25、16、”……都不能被3整除,全班学生互相争论起来了。这时,老师启发学生说: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观察思考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和不能被3整除的数各板书一边),‘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另一位女同学回答:“个位上是1、2、3……8、9、0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不能只看个位,肯定还要看其它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的教学高潮。最后通过观察思考集体讨论得出“一个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的结论.
  (二)引导式
  教学高潮的形成,需要师生的最佳配合,而关键是启发和引导有方的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在认知的阶梯上拾级攀援。我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笑着回答“圆形”。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出示硬纸剪的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人坐在车上会感觉很颠簸!”我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教师出示一个硬纸剪的圆)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三)应变式
  一个有名的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授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情况瞬息万变,随时有可能发生突发的事件,处理欠妥当,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教学预先精心设计的计划付之东流。教师若能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则可以形成课堂教学高潮。我在讲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时,让学生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一名学生故意举0×0=0×0作例,另一名学生附和说:“50×50=50×50”。我先是一怔,然后认识到这是理解加法交换律的特殊表现。当即表扬了这两位学生。这一难得的“故意”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小数、整数、各类数字的例子举了一大串。有一位学生说:“我举一个例子,ab=ba”。“好”!我故意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到的呢?”这位学生满有把握地说:“用数字举例子是举不完的,用字母表示就全部包括进去了。还可以把‘乘以’二字省略不说不写”。学生都投以羡慕的目光。当时我若以“调皮”看待这两名学生,不予理睬,将会窒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机智。而适时地因势利导,把教学不断引向深入,才出现了这一课堂教学高潮。
  (四)辩论式
  “知识丰富的教师讲课,好像直接诉诸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他好像在跟学生随便交谈,发表自己的议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默契,双方的思想能水乳交融。”教师有意地制造活跃自由的课堂讨论,既可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实为一种制造教学高潮的良好技巧。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问学生:“a平方同2a比较,哪个大?”这个问题如一石投入平静的湖水之中,在学生中激起了思考、辨别、讨论的波澜。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当然是a平方大,因为a平方是表示两个a相乘,而2a是表示两个a相加,两个a相乘当然比两个a相加大。”一名学生回答道。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我看a平方不一定比2a大,这两个数哪个大,要看a取什么值,当a>2时,a平方比2a大;当a<2时,a平方比2a小;而当a=2时,a平方和2a相等。”另一学生反驳道。“非常正确!”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尽情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里而备感振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福建华南实验小学 朱赛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5:26 , Processed in 0.0864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