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错过阅读的季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6 07:1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要错过阅读的季节
■朱寅年 新教育研究院新阅读研究所执行所长

  阅读这件事,从小到大,我们已经听过无数苦口婆心的唠叨了。如今,无论是一年一度的国际读书日,还是朱永新教授倡议的设立国家阅读节,都可以说是另外的一种“唠叨”。记得在一个阅读论坛上,著名阅读推广人梅子涵先生就这样“苦口婆心”地说:“我们在每个教室门外吆喝:你们来阅读吧,你们来阅读吧!到每个家庭门口吆喝:读点童书吧,读点童书吧!”他还说:“希望大家都来做阅读的更夫,这样阅读推广的道路才会越来越宽!”

  人们往往认为,正如做善事一样,阅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在这个意义上,那些倡导阅读的著名人士如朱永新、梅子涵、朱自强、王林等,恰如劝人拾起“经书”、让人向善的念经和尚一般。他们的努力,至少在一些学校和家庭,让人们重新回到阅览室,回到书房。

  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中国的阅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全民浮躁,必然书香疏淡;人心安静,才能阅读成风。呼唤全民阅读,倡导书香社会,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阅读是建设自我的过程。人身之躯譬如一幢房屋,生来都是毛坯房,通过阅读建构装修,灵魂居住其间才会润泽舒适。阅读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价值,对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相关阐释和高论连篇累牍,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告诉人们的无非是:千万不要错过阅读!

  古人往往将做善事、读好书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可以说,做好事、读好书,是人一辈子都要做的事。然而,浮躁风气之下,让人担心的是与每年3月兴起的“学雷锋”活动一阵风一样,每年4月里的读书日,阅读的声音是否也会如一阵风在眼前吹过便向脑后飘去?

  如今,凡事都提“从娃娃抓起”。事实上,阅读才是最应该从娃娃抓起的。因此,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应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引起足够重视。这样,才能够通过阅读,使家长、老师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和孩子真正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其实,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阅读当下最合适的书,及时吸收最需要的营养。如果说人生有不同的季节,那么,阅读的季节性也尤为关键,而这个问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阅读真的要适时,不要错过季节。像我们这样的成年人,再去读童话、读神话故事,虽然还能体会到很多美好的感觉,但是,肯定还有更多美好的感觉是我们已经品味不出来的,而孩子们定能品味得出。所以,童话、神话故事就应该让幼儿和小学中低阶段的孩子们适时阅读。如果耽误了,到了中学、大学时再去读,就很可惜了,想象力、好奇心等美好的特质早已流失了许多。有人会说,意识到错过了,抓紧补充嘛,读书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迟。其实,细究起来,还是有所不同的。过时的补充,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的精力却是逐渐下降的。最重要的是,很多东西失去了就很难再补充,诸如好奇心渐渐下降、想象力渐渐缺乏、专注于兴趣的精力下降、知识累积损害神秘感、内心幻想的色彩丰富感渐渐淡化,等等,都是一旦缺失便难以补回的方面。读书的感受往往也有年龄差异,阅读的阶段性与心智的发展过程是相一致的。阅读会给人留下精神的年轮,每个人身上都可看到阅读留下的不同痕迹。

  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儿童的早期阅读,重视学校教育中的阅读分量,重视阅读的阶梯性,重视图书的合理选择,重视科学阅读规律的研究,是阅读研究与推广者当下应予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想说的是:千万不要错过阅读的季节!

  当下,对于先天阅读结构失调的成年人来说,该如何补救,这是个问题。也许,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从无时无刻不蜂拥而至的快餐书刊和网络碎片阅读中,抽身出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应该阅读的基础性图书上,也许是最该被考虑的。因此,研究机构组织人员研制不同人群的基本书目,也许是当下阅读研究中比较紧迫的一种选择。

  事实上,各领域和处于各阶段的人们,在阅读视野上是存在着一些基本书籍(或曰根本书籍)的。金克木先生曾在《书读完了》中说:“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

  从声光电的诱惑和应酬交际中抽出一些时间,在灯光下、晨曦中,拾起书本,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人生的季节与阅读的季节如影随行。

  4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天的《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头版刊登了此篇评论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0:08 , Processed in 0.08886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