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生子女群体分析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8 01:0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调查:中国独生子女群体分析报告

2012年09月17日  作者:郝克明 汪明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国独生子女已超过1亿人。 CFP供图
  ■郝克明 汪明 
  从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我国独生子女超过1亿人。日益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正成为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对独生子女受教育群体的研究,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辽宁、江苏、甘肃、天津、河北、湖南、深圳等7省市(在北京、天津两地也做了部分补充专题调查)的334所中小学校、85795名学生、9545名教师、12155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江苏、天津、河北、辽宁等4省市80名优秀独生子女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深入访谈,对于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基本状况、主要特征及其原因有了初步了解。 
  课题研究发现: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拥有学习条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某些差异,但这些差异并非与生俱来,主要源自后天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独生子女群体的认识和评价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要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特点,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家庭教育职责、加强家庭和全社会协作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为独生子女群体和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1.独生子女学习条件等方面优势明显 
  问卷调查显示,在同样环境下,独生子女在“家庭学习条件”、“就读于师资、教学设施和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与父母沟通交流”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 
  独生子女的家庭学习条件优于非独生子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在同样的家庭经济条件下,独生子女家长对与子女学习成长有关的学习条件更为重视,独生子女个人拥有的学习物品和装备总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中,分别有88%、91.3%、92.5%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有单独书桌;分别有77%、83.7%、86.7%的独生子女拥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上述各项比例均比非独生子女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同时,中小学生中有30%左右的独生子女拥有自己专用的计算机,分别比小学、初中、高中的非独生子女高7、9、14个百分点。约20%的独生子女拥有专用的上网设备,比非独生子女高10个百分点。 
  独生子女就读于师资、教学设施和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的家长而言,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就读于师资、教学设施和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的愿望更强烈。问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和高中独生子女“就读于师资、教学设施和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的比例比非独生子女分别高出10.4、9.5和13.6个百分点。(见表1)
  独生子女与父母沟通交流机会多于非独生子女 
  一般来说,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因为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能努力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这点在小学生的问卷回答中体现较为明显。小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选择父母为倾诉对象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此外,家长问卷调查显示,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独生子女选择“总会和家长讲”和“经常和家长讲”的比例共占54.8%,比非独生子女高出19.4个百分点。   




2#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01:10:09 | 只看该作者
2.独生子女成长过程面临诸多新挑战    由于独生子女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又从小生活在被成年人包围的世界里,在学习方面承载着父母的过高期望,在生活方面享受着父母的过度保护,健康水平和情绪状态都面临新挑战。 
  独生子女承载着来自父母的过高期望,压力较大 
  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教育期望”。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文化观念的影响,加之社会上一些用人部门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父母对孩子的学历要求和期望普遍较高,其中独生子女家长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中约占48.3%的小学生,填写父母期望他们读到硕士、博士程度,高出非独生子女近12个百分点;约占40.8%的初中生,填写父母期望他们读到硕士、博士程度,高出非独生子女近10个百分点。 
  家长问卷调查显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的家长在教育期望方面差异显著,前者的期望值明显高于后者。有23.1%的独生子女父母希望孩子读到硕士,26.4%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到博士,而非独生子女家长期望的相应比例仅分别为8.9%和23.7%。父母对子女学历的过高期望,不仅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负担。 
  父母对孩子的“未来职业期望”。家长问卷调查显示,在最希望孩子今后从事的职业中,主要有医生、机关干部、公司经理、科学家、律师、外交官、工程师、教师、军人和警察等。想让孩子选择煤矿工人、清洁工、建筑工人、司机、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售货员、理发师、兽医、厨师、护士等职业的家长比例均低于1%。 
  独生子女家长选择比例普遍较高于非独生子女家长的职业包括:外交官、节目主持人、法官、音乐家、工程师、律师、医生等,而在教师、技术工人、警察、护士、飞行员、煤矿工人、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等职业选择方面,非独生子女家长的比例则要略微偏高。相比之下,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今后从事脑力劳动以及他们认为社会地位和收入较高的工作。 
3#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01:10:38 | 只看该作者
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独生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相对较弱    众多有关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由于生活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度保护”问题比较突出。本项调查着力从“独立性”(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 
  独生子女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的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在“自己整理床铺、书本、衣物”、“洗自己的小衣物”、“帮助家里洗衣物、打扫卫生”、“帮助做饭、洗碗”等4项指标上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大;在初中阶段,独生子女至少低于非独生子女8个百分点;在高中阶段,独生子女至少低于非独生子女1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在初、高中阶段,独生子女在承担家务方面弱于非独生子女。 
  我们的学生问卷中有一道题:“如果家里没有人给你做饭,你会怎样选择?”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做饭”,但是独生子女选择“自己做饭”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高中阶段学生的差异最大,独生子女中仅有44.9%的学生选择“自己做饭”,而非独生子女的这项比例为63.7%。此外,小学生中的独生子女选择“出去吃”的比例比非独生子女高12个百分点,初中和高中学生的选择也与此类似。(见表2) 
  由于一些父母的过度保护,独生子女在劳动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总体上弱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培养和训练独生子女自己动手、自我服务和劳动的能力与习惯,是独生子女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 
  独生子女在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表现。“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的表现是什么”,从家长问卷调查看,选择“替孩子把事情做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独生子女家长比例均在85%以上,高于非独生子女家长40多个百分点。而且初中、高中阶段独生子女家长在这方面的包办比例甚至超过90%以上,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家长。从教师问卷调查看,在教师眼中独生子女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按选择的多少排序,排在最前面的是“聪明、知识面广”,约占41.9%;认为独生子女学生最明显的弱点,排在最前面的是“依赖性强”,约占34.7%。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普遍不强,其中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4#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01:11:14 | 只看该作者
独生子女的体质健康水平相对较弱,情绪状态呈现两极性    针对独生子女身体状况,有研究认为:第一,独生子女的身体形态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等静态指标超过非独生子女,其差异程度有的达到了显著水平;第二,在力量、速度、耐力、肺活量等身体素质指标方面,独生子女不如非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就学生的视力状况看,各个学龄阶段中独生子女视力正常的比例均低于非独生子女,而近视的比例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学生中,独生子女近视的比例相当高,分别占28.9%、47.5%和67.1%。(见表3)
  独生子女的健康状况。孩子请病假的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孩子的身体状况。家长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强的孩子上个学期没有请过病假,其他孩子都或多或少地因为生病耽误过上学。 
  在这项调查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具体表现在:72.6%的非独生子女没有请病假,比独生子女的比例高出6.8个百分点,而请假0-5天的比例也低于独生子女5.9个百分点。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健康状况的差异并不大,甚至独生子女的营养状况还要好于非独生子女,但由于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稍有不适便请假在家里休息。 
  从总体上看,虽然独生子女的形态发育指标不低于非独生子女,其营养情况甚至好于非独生子女,但其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上说不如非独生子女。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独生子女及其家长的注意。家长问卷调查显示,超过1/3的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空闲时间所做事情的首选是锻炼身体,高于非独生子女家长约12个百分点。 
  独生子女的精神状态。在目前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下,独生子女的总体精神状态如何,与非独生子女是否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关于独生子女“体质与健康状况”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学生平时经常出现的感觉”的调查统计显示,经常有“开心”、“满足”、“精力充沛”感觉的学生,分别占70%、30%-40%、40%-50%。同时,有接近或超过一半学生填写生活中经常或有时感觉“疲惫”或“苦恼”,甚至“没意思”,这在初中、高中学生中尤为突出。大约有30%的高中生填写经常感到“疲惫”,有约15.7%的学生填写经常感到“苦恼”,甚至有约25.2%的学生填写经常感觉生活“没意思”。 
  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看,独生子女在经常感到“开心”、“满足”、“精力充沛”、“疲惫”、“苦恼”、“孤独”、“没意思”等方面所占比例均高于非独生子女。一方面独生子女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他们会经常感到“开心”、“满足”和“精力充沛”;另一方面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和学习压力,又常常会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感到“疲惫”、“苦恼”、“孤独”,甚至感到生活“没意思”。这些都反映出独生子女在精神状态方面的复杂性,需要我们给予关注。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8 01:11:47 | 只看该作者
3.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主要因后天环境    无法正视独生子女的比较优势或存在的问题,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社会未来。要认识到,独生子女的特点主要受后天环境影响,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独生子女完全能够与非独生子女一样健康成长。 
  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同时并存。看不到独生子女的比较优势,不仅不利于全面认识和分析独生子女的状况和特点,影响我们对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信心,也不利于调动独生子女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独生子女的比较优势和潜力。另一方面,看不到或者不正视独生子女所面临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促进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等认真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也不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未来。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和我们的初步调查都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人群、社会接触的增多而有所减小。在3—18岁年龄段中,两者之间的差异大体呈现出“年龄越小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的特点。调查发现,一些独生子女在独立生活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集体观念与团队意识等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存在的某些差异,并非与生俱来,这些差异主要是由独生子女后天所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通过对江苏、天津、河北、辽宁等4省、直辖市选择的80名优秀的高中独生子女学生进行访谈和研究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在良好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完全能够与非独生子女一样健康成长。这些优秀独生子女学生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素养和行为习惯,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在学校生活中对同学、老师以及社会工作有较强的责任感,能够关心同学、老师和集体,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的少年儿童经受了巨大的伤痛和考验,涌现出一大批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英雄少年。课题组经过与四川灾区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乡镇公安派出所、英雄(优秀)少年原所在学校、英雄(优秀)少年所在或转入的新学校逐一核实发现,在2008年6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表彰的50名英雄(优秀)少年中,独生子女共计19人,所占比例为38%。 
  上述这些优秀独生子女的事例,都充分说明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作用下,独生子女同样能够有杰出的表现,有能力撑起国家的未来。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仅靠单一层面的改革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紧紧把握独生子女的群体特征,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共同为独生子女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提高包括独生子女在内的国民整体素质,全面提升民族竞争力,这不仅是教育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者:郝克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研究员;汪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本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学重点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成果摘要。课题组组长:郝克明;副组长:汪明、李韧竹;主要成员:王蕊、王建、王晓燕) 
  《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7日第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7:01 , Processed in 0.0767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