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向您推介《建川博物馆聚落》!!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55:34 | 只看该作者
“奇妙博物馆”活动内容的设置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其一,馆外活动设置借助以点带面的馆校合作方式,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主动与校方联络,举办各类展览、主题夏令营等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博物馆发挥独特文物资源优势,以鲜活的实物为基础展示历史发展脉络,满足未成年人的观赏、求知需求。2011年,青岛市馆举办了“奇妙博物馆——千古探秘”校园行活动。活动设置打破一直以来博物馆馆外社教活动只是讲解流动展牌的单一形式,充分利用博物馆文物资源,以未成年人最常见的书籍为契点,将《书籍的故事》作为第一季主题,资料级文物、复制品和影像资料辅助讲解,结合木版套印体验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讲述书籍的装帧及印刷发展史。以体验和互动为主要方式,为学生们送去了一个主题鲜明、活泼生动的文化小课堂。让学生们零距离感触文物,触摸历史,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博物馆文化,也使博物馆进一步融入社区、融入校园、融入社会,更好地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
“千古探秘”校园行活动在运作模式上也有所创新的设置了项目组,前期制作了“活动推介书”,包括文字和图片的介绍,先期送进计划中的学校进行活动推介,活动过程中设有专人负责记录活动感受、效果及影像资料和最终总结。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使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对浅显的知识,从而对博物馆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主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和宣传,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通过活动吸引学校组织学生们自主的走进博物馆,并通过学校之间的交流口口相传,扩大活动宣传面。事实证明此次校园行活动的目的得到了实现,多所学校在活动之后组织全校师生走进了博物馆,计划外的学校在了解到其他学校的活动效果之后主动联系博物馆参与活动。
“千古探秘”校园行活动的开展,使博物馆与市内五区多所学校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并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青岛电视台《今日》栏目和青少年教育栏目《校园风》以及青岛市多家具有影响力的平面媒体分别进行了报道。活动的开展,使博物馆服务学校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青岛市博物馆被列为首批“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后进一步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响应青岛创城“六大提升工程”的号召,成为发挥博物馆在“服务提升”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中的应有作用所采取的有力举措。
其二,“奇妙博物馆”活动走进基层,品牌深入人心。青岛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不仅针对市区的中小学生,“送博物馆文化下乡”也是青岛市博物馆推进社会教育活动所开辟的一个全新的领域。2011年,青岛市博物馆启动了“城乡牵手 共创和谐”文博下乡活动,与文化匮乏的乡村共建,将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送进乡村,建立文化活动室。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全村的大人孩子均是第一次感受到博物馆文化的魅力,认真听着讲解,兴奋地动手体验年画制作过程。此次活动青岛市博物馆还为村里培训一批小小讲解员,向他们提供参观市内博物馆、文化场所,参与大型活动的机会。拓展了“奇妙博物馆”活动品牌的受众面,发挥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其三,“奇妙博物馆”馆内活动别样风情。青岛市博物馆馆内设置了以参与性、互动性为亮点的“七彩课堂”、“互动空间”、“博文青少年书画院”等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活动。内容涉及艺术彩绘、儿童书法美术、儿童捏塑、手工艺品制作及结合展览的年画手工体验,手工制作师资培训。并精心制作了未成年人版的文博知识读物,更好的辅助未成年观众的参观。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5:56:02 | 只看该作者
结合传统节假日以普及传统文化为亮点,在馆内还推出了“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包括结合陈列展览和新年主题每年一度推出的春节传统系列活动“童心写吉祥”礼送春联、“牛年抢牛”、“虎年探宝”、“兔年寻踪”、“龙的传人”;元宵节以“团圆有爱”为主题,推出“珠缘传情”串珠DIY;六·一期间,举办“庆六一·书崂山”青少年书法展及现场笔会活动,开办博物馆外语角。暑期推出以“朗诵与主持”为主题的“奇妙博物馆文博夏令营”,文博夏令营围绕让孩子们接受专业的“朗诵与主持”课程培训进行,并结合本馆资源特色,为他们带来以馆藏陈列为主的专题课程,使孩子们学习到现代课程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孩子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培训课程。
为打造一个长久稳定、服务于全社会、营造较大影响力的公益性品牌活动,青岛市博物馆举办了以“学国韵、传国韵”为主题的公益“国韵学堂”。挖掘博物馆志愿者的社会资源作为师资,摒弃了普通课堂我讲你听、单一拘束的上课形式和读写背诵、机械记忆的教学方法,老师与学员们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将祖传国学以趣味性、时代性的诠释方式传达给孩子们。学员们身处古香古色的学堂里,随意地席地而坐,时而热烈争论,时而观看视频,时而动手制作,时而模拟演练,围绕每个主题,透过博物馆展厅中的众多文物触摸历史、聆听讲解,在新鲜有趣的互动学习体验中,运用所有的感官来探寻感悟中华古老文明的奥妙。
品牌既是无形资产,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宣传中能够使博物馆有重点地进行宣传,简单而集中,效果明显,印象深刻,有利于使公众熟悉博物馆,激发一探究竟的欲望。要取得良好的品牌效应既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广度、深度,更要以提高活动质量、加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为其根本手段。应该说有了品牌也就容易塑造博物馆的形象,反过来说如果在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战略,也就更有利于品牌的扩展和延伸。
通过举办各种公众喜爱的活动,“奇妙博物馆”社教活动品牌已逐渐被青岛市民所了解和喜爱,成为了青岛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一只拳头产品。多姿多彩的品牌化社会教育活动的推出,深化了博物馆文化休闲理念,不仅让博物馆活起来,观众动起来,而且也让公益文化切实惠及每位公众,使公众对博物馆的印象变得不再晦涩、枯燥,给公众呈现出一个“多彩的博物馆”,真正实现博物馆的多元化有效社会价值。(青岛市博物馆 安小蓓)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00:55 | 只看该作者
公共服务与教育: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大力彰显的社会功能
——兼论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
张少鲲
  编者按:2001年,国家文物局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开展“中国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培训项目”。截至2004年,共选派4批11名国内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赴美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由参与博物馆实际工作和参观考察两部分组成。本文是作者的结业研究成果,发表于2006年10月19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展望”中美博物馆论坛,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面向社会、面向观众并提供贴心周全、无微不至的人性化服务,以及开展层次齐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已成为当今欧美各大博物馆广受重视,且在不遗余力开展的一项中心工作。“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古德(GB.Good)的这句话正被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界奉为指导工作的至理名言。公共服务与教育这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被空前重视和大力彰显诚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但无疑在客观效果上大大发挥了博物馆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应有作用扩大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也大大抬升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它也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大批现代化博物馆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地建设起来或正在建设当中。然而,重建设轻管理、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轻人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相比较,仍有不小差距。因此认真研究与把握当代西方国家博物馆发展的脉搏与特点,无疑对我国新兴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本文结合自身在中美博物馆实践活动中的了解与体会,试就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做一论述,以求有裨益于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一、耀眼的光环独特的功能

作为现代社会标志之一的博物馆,其头上闪耀着各种美丽眩目的光环:“艺术的殿堂”、“学生的第二课堂”、“立体百科全书”、“人类灵魂之灯”、“人类文明箐华和史实的宝库”······。这些响亮的名称,充分体现出博物馆作为一个大众文化教育机构所独具的功能和魅力:
(一)实物性和直观性:博物馆拥有直接反映人类创造历史、创造文明、探索自然的无数丰富而浩瀚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以这些近乎活生生的实物组成直观的陈列展览向观众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多渠道地输送信息和知识。它比文字资料、图象资料有着更强烈的感染力,更容易使观众得到生动、具体的深刻印象,因而更有助于加强观众的记忆、促进观众的思维和知识。当代博物馆所开展的一些参与式、互动式操作与实验,和结合声光电等手段所进行的方式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手段,更是大大发挥了这种作用。
(二)内容题材的广博性:博物馆门类众多,藏品和展陈内容极为广泛(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遥远的古代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从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从宏观到微观······),可谓洋洋大观、包罗万象,涉及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从而充分满足了人类天生好奇的特性与探知的欲望,满足了各阶层观众不同心理趣味需求。
(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同学校正规教育不同,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全社会的广大成员——从儿童到老年人、从团体到散客、从域内各阶层人士到异国他乡的来宾、从一般观众到残障人士······,博物馆不设任何限制地对他们敞开大门。所有观众都可以自由出入博物馆各展室,参观和参与各种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直观形象的教育活动,学习知识,欣赏艺术,启迪心智。
(四)轻松的心情,愉悦的感受:作为大众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及终生教育的场所,为了充分吸引观众,满足观众休闲娱乐及旅游观光需要,绝大多数博物馆都为观众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设施、优雅环境及人性化服务。有许多教育与服务主动送上门去——走进社区、机关、学校,甚至观众家里。许多活动寓教于乐,如:展厅谈论、电影、音乐会、演讲等,使观众在自愿的、轻松的、游玩的心境中有所学习与收获,得到熏陶与启迪。
(五)与学校正规教育迥然不同: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比,博物馆教育活动依赖经验获得学习,注重独立探索与观察,是生活化的教育,是启发、诱导式的教育,是全民的、终身的教育,在服务中教育,在教育中服务。
学校教育VS博物馆教育一览表
项 目
教育方式
传统学校教育
博物馆教育





各种教育活动



自主学习

不能自由进出之教室
可自由进出之展室


无自我评量

博物馆以及它所展现的教育魅力是如此的独特和吸引人,以至于享誉世界的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她那篇传遍全球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这样写到:“这一天(第二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这一天,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

二、与时俱进的脉动,由配角走向主角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功能的增加与发展,伴随着社会、时代的脉动而成长。收藏,是博物馆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正是由于人类爱美的天性导致收藏珍品,而正由于人们最初收藏活动,才导致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的社会化及面向公众服务,以及到今天当代博物馆把教育视为其中心功能和公共服务的核心,使之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使命和主要任务,也同样是因为其身后深刻的社会发展与变化而使然也。因此,透过表象看本质,发现与找到博物馆各项功能产生、变化背后的脉动、规律,才能准确地给予认识与理解并把握其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一)博物馆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的产生与演进
1收藏是博物馆最原始的功能并导致博物馆的产生。
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和爱美天性,使之有了对珍稀物品的收藏活动。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产物,可以说直接渊源于人类最初的收藏意识和纪念意识,也可以说直接渊源于统治者及贵族的收藏活动。如:世界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290年建立的亚历山大博物馆(缪斯神庙),就直接渊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讨所掠夺与搜集来的许多珍贵艺术品和稀有古物;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美称的意大利保罗乔瓦·梅第奇家族的收藏,直接催生了著名的乌菲齐博物馆;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和著名医生汉司·斯隆的收藏,直接奠定了闻名于世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根基。
但是在公元17世纪前的漫长岁月里,最初的博物馆只是具有收藏功能,主要为了研究、学习、欣赏、把玩,并仅供少数人使用,它们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事实上也只是表现为许多皇宫贵族或统治者收藏珍品的场所或机构。
2面向公众开放和其社会化进程导致了真正现代意义上博物馆的产生和博物馆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的出现。
1682年,英国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立并面向公众与学者开放,从而成为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给予重大影响,也对当时的博物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科学、民主、教育的思想影响着社会许多领域。这时一大批著名博物馆逢时而生:爱尔兰国家博物馆(1731年)、维也纳自然历史博物馆(1748年)、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1760年)、俄国艾尔米塔什艺术馆(1764年)、西班牙国立博物馆(1771年)、美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卡罗莱纳博物馆(1773年)等相继建立。
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每周开放三天,每小时允许10人入馆。每周五为特别参观团参观日,每团15人,由导游陪同讲解。
1792年,法国公共教育委员会向国民议会提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国民教育为国家权利的当然义务”,并且规定开放博物馆和植物园。
1793年,法国政府决定把巴黎卢浮宫改建为国立艺术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这是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它的推动下,当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也都开始了对社会、对公众开放,许多过去宫廷和封建贵族的珍藏室纷纷转化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一些隶属王室、教堂及私人庭园的动植物园和水族馆也都相继开放了。
法国大革命成为开创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由此,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得以大批产生,并演化为一个独立社会机构,成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教育功能也随之应运而生。博物馆功能开始走向多元化。
3博物馆功能被完善,教育功能被重视和大力彰显。
博物馆对社会和大众的开放,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博物馆工作的进步与功能的完善。
1786年,人们在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抱怨:“除了一些鱼类被分类处理外,一切都无序,没有适当的分类陈列,文物杂处,如同一间大杂院。”
因此,19世纪,博物馆开始关注并对藏品进行科学分类,注重陈列形式,如复原陈列手法在历史博物馆、工艺美术馆、自然博物馆陈列中得到应用。陈列作为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作为公众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发挥了作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加强。
19世纪中叶后,博物馆和博物馆学者日益认识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187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提出:“使所有的公共博物馆,皆具有教育及科学的目标”。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在其《博物馆功能》一书中强调了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教育场所的观点;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都公开声明其宗旨是“推行全面性的教育与休闲活动”;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王国——史密森协会,自1840年成立之日起,便把“积累和传播知识”作为其目的,并致力于公共教育、公共服务以及艺术、科学和历史领域的学术研究。
还有相当一些博物馆与学校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1892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开设学术讲演课,学生和教师可以享受免费参观,并在1906年创办了讲解辅导的参观制度。圣路易博物馆在1903年实行文物标本出借制度,他们在馆藏品中挑选一万件文物标本,放入不同规格的箱子,并附上详细说明,以供学校教师借用。同时,他们还在博物馆专门开放四间教室,展出世界各地历史、气象、民俗与自然等方面的文物标本和有关资料,以供学校教学辅助使用,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1904年大卫·穆雷写到:“德国的博物馆已成为社会教育基地。在那里,每一个课题都因为配备博物馆教师而变得易于理解”。
1928年,英国人迈尔斯(H·Miers把博物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出现、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教育机构的确立,视为博物馆的第一次革命。
然而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被大力强化与彰显,并被突出到博物馆一切工作核心这一主角的位置,是在二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直至当代。
这一时期,博物馆才真正认识到服务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并认真研究社会需要、观众需要,努力把博物馆行为放到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由此逐渐形成了自觉的社会服务意识。1971年国际博协第届大会的主题就是“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会议强调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文化行为中的潜在作用,并认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首先而且必须为所有的人服务为宗旨”,这是国际博协第一次提出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的观念。1974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届大会上,其新章程中给博物馆下的新定义这样写到:”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
为促进社会发展,人们要求博物馆走下神坛,把博物馆由政府和少数贤达支持的社会福利性机构演变为广大民众参与并支持的公益性组织;由傲慢的贵族转变为谦和的平民,与民众平等交流,真正成为民众喜爱的文化场所,成为民众终身教育的优秀课堂以提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公众学习、教育、休闲需求的信息和新鲜服务。后人把这次对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的再认识,称为第二次博物馆革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社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新博物馆学理论的兴起,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更多地关注人,关注博物馆的工作目的。不遗余力地、多种形式地为公众服务教育,并大力吸引公众,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博物馆的中心工作。美国博物馆协会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视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其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埃博(Edward H·Able更是明确指出:“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实上教育已成为博物馆服务的基石”。协会下设的“新世纪博物馆委员会”在其历时2年研究后出版的《新世纪博物馆》(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中指出“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Heart,那么教育工作则称为博物馆的灵魂Spirt)”。
当今欧美等西方国家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通常都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为人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它们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手段并为公众提供各种各样教育性、娱乐性的文化服务项目,以更加积极主动姿态和方式来吸引观众前来参观博物馆。
(二)当今西方国家博物馆大力强化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动因。
正如前面所述: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产物的出现,其功能逐渐多元化并趋完善均与其所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一样,当前西方各大博物馆对其公共服务和教育如此重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在推动。
1二战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前后,随着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各种新知识、新技术迅猛发展,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对知识、文化、技能的认识与渴求以及就业的需要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社会呈现学习型的发展趋势,而单一的、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充实自己的需要。同时,由于劳动法的出台,带来福利待遇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因此,这一时期博物馆不仅得到空前的发展,而且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并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成为全面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终身教育”及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场所,以及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大批的观众前来不断地叩击着博物馆的大门,涌向博物馆,促使博物馆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为社会公众服务与教育的责任。
美国W·埃卡尔特指出:“教育不单单是孩子们的。20世纪八十年代超过四十五岁的人要占人口总数的45%以上,······通过一系列的有关活动、授课、有组织的旅行、放电影、听音乐,有愈来愈多的博物馆正朝着既是收藏中心又是成人教育中心的方向转变”。
法国1983年上半年,各博物馆讲座听众达32万人。同时,法国政府还制定了18岁以上成年人的博物馆社会教育计划。
美国在1961年每五个博物馆中即有四个能提供组织良好的教育活动项目。
2新博物馆学运动的促进。
新博物馆学派于1972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宣布成立。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其学术思想和社会实践逐渐充实。1984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发表了《魁北克宣言》,公布了其思想原则与组织原则,1989年出版了《新博物馆学》一书。新博物馆学派认为:
A博物馆不能沦为一座“物”的冷藏库,而应是属于人、为人服务的学术宫。强调以人为本(Well being of people),把传统博物馆以“物”(藏品收藏、研究)为主转向以“人”(观众)为主。重视当代社会人群实现个人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B陈列主题不应以专家喜恶为依据,要考虑社会和观众需要,在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确定要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传播手段,主张设计一些允许观众参与性的用手触摸和手脑并用实验等项目。
C强调博物馆在终生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主张要让观众在学习中增长智慧,即不仅让观众获取知识,还要使他们学会运用知识、创造知识,以此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素质。
另外,它还宣扬文化多样性,强调保护原住民文化;加强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除提高学术水平外,更要重视个人的伦理规范;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倡环境教育等。
这些观点对于促进博物馆加强为社区、为公众服务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无疑大有裨益。
3八十年代以来政府对博物馆经费的削减,造成财政紧张并成为其突出问题,从而促使博物馆走向市场,加强经营和创收。
197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不景气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政府和民间对博物馆的财政支持大幅削减,如1979年英国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英博物馆的财政预算被削减了30﹪。因此,资金短缺,财政紧张成为当时西方博物馆界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它迫使各博物馆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寻找“钱”途。其一,进行多元化经营或营销:投资金融房地产,开设商店、餐饮店,出租场地,大力募捐······。其二,大力争取公众,吸引公众,刺激观众数量增长,以增加门票和其他消费收入,同娱乐中心、公园、电影院等休闲观光场所争夺地盘和“消费者”,同时,以此来塑造与扩大博物馆公共机构的形象与影响力,进一步赢得社会的关注与支持。而为了观众,博物馆不得不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及教育活动方式、方法以及陈列展览的主题与内容等。正如美国丹佛亚洲艺术协调会主任史钰丽所言“吸引、建立和保持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主要的工作目标之一,这也是建立博物馆形象、筹集持续运作经费的关键问题。”她还提到:“美国博物馆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理解观众,以前,博物馆将收藏与科研置于首位,现在,博物馆则将观众作为工作的中心。”

三、当前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活动

美国是全球博物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度之一,其博物馆总数大约在9000所左右,若加上一些博物馆的分馆和历史遗址,这一数目将在15000左右。近二、三十年以来,美国博物馆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与传统博物馆比),并以史无前例的姿态积极主动地走向社会、走向观众、走向市场。突出表现在把为观众、为社会服务置于博物馆一切工作的核心,大力开展多元化自主经营活动。过去美国博物馆馆长人选,通常是从博物馆的业务主任(curator、研究人员和学界中选拔,现在则多倾向于聘任在非营利机构中工作过有经营管理技能的人士担任。
(一)当今美国博物馆如何认识与开展公众服务与教育活动。
1制定明确的工作宗旨。
博物馆宗旨体现了博物馆主要工作任务与发展方向。“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美国博物馆认为其主要任务是收集、研究和保护藏品,他们认为对博物馆藏品感兴趣的人,会主动来博物馆参观,无需去吸引广大民众”。但是八十年代以来,经费来源的竞争和传统资助的削弱,使博物馆在面临更多经济压力下,不得不重新确定它们的工作目标、职能与市场。不得不在制定工作宗旨时,考虑到这些内容:
A博物馆应在教育市场上占据怎样的位置,特别应与小学、中学、专科院校和大学建立怎样的联系?
    B博物馆怎样进入休闲市场?
    C博物馆怎样发挥公共社会活动场所和社区活动中心的作用?

为此,各博物馆都将工作目标确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I增加观众数量,创建博物馆之友;
    II扩充收藏
    III组织吸引社区各阶层民众的展览和教育活动
    IV加强社会教育工作
    V修缮更新博物馆设施
    VI改善观众服务工作
    VII增加工作基金
    VIII消除预算赤字
显然,吸引、保持观众并开展为观众、为社会的公共服务与教育工作是各博物馆的重中之重。
2大力搞好公共服务与教育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美国博物馆之所以把公众工作作为全馆工作的中心,是因为它是建立博物馆形象,赢得社会关注、支持,筹集运行经费的关键所在。正因如此,美国各大博物馆无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足功夫:吸引那些从未参观过博物馆的观众,并说服他们再次参观博物馆;设计推出富有吸引力的展览并组织相关活动;与电视、电影、购物等提供休闲活动的机构进行积极竞争;努力成为旅游观光点。
研究表明,观众参观完所有展厅花费的时间与他们在博物馆的礼品商店、餐饮厅、卫生间等其它场所中消磨掉的时间相当。因此,美国博物馆除有一个大型礼品商店外,还在馆内各处设立了许多小型礼品商店等服务设施,并特别重视开发、举办各种富有吸引力的公共服务项目和设施:观众咨询、导览、餐饮、购物及教育等活动;馆舍和设施上配置图书馆或资料中心、休息处、失物招领处、婴幼儿换尿布设施等;藏品和展品及陈列展览的说明、图录以及导览手册、活动日程、杂志期刊、休闲图书等;为工商企业或公司以及社区活动提供场地;为“博物馆之友”及赞助过博物馆的人和单位提供各种优惠服务;建立网站并在网上介绍与公布博物馆的各项活动内容、服务项目等。
美国博物馆观众喜欢不同形态的信息。因此,各博物馆都注重不断地组织举办各种不同内容的新陈列展览,不断改进展示手段和阐释方式,同时要求陈列设计人员做到:
时刻想着观众:陈展要以观众为中心,要明确基本观众群和次要观众群;

展览不是陈述,而是展示:作为视觉媒介,只有以物品和形象为主的展览才是最好的。陈列说明的生动活泼也很重要;


展览应具有启发性,而不是面面俱到:展览不可能将特定主题的所有信息都讲清楚。最好的办法是激发观众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更多的信息。展览不应是学习过程的结束,而应是学习过程的开始;

一个好的问题胜过平铺直叙:展览说明中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促使观众对特定主题进行思考的好办法;

互动操作和幽默会使展览妙趣横生:请观众参与操作,并将操作活动与展览表达的信息联系起来,这种做法会取得很好的结果;

信息传播设施要与信息相适配:如条件具备,可使用现代科技设施。

为了使观众在展厅多停留一会儿,展厅的布局、参观路线还要求设计得迂回曲折,不能贯通直行。
除长期固定陈列外,美国博物馆还组织流动或巡回展览。统计数据显示,不这样做,就会有80﹪的首次观众不再来博物馆。
旅游是增加观众的重要途径。美国史密森学会下属博物馆的观众75%是旅游者。因此各博物馆都重视与当地旅游机构、航空公司、餐饮业等合作以推销博物馆和展览,组织专题旅游。
3开展公共教育活动方式方法。
一般来说,参观美国博物馆的观众主要是学生、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和老人。开展各种内容广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吸引、巩固、增加博物馆观众及收入的重要手段。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公共服务活动的基石(据有关数字大约占到75%)。美国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或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3.1 馆内之基本教育活动。
A导览解说interpretation):为博物馆最基本之教育活动型式。其形式有人员解说(由馆内解说员或馆外专家学者所作的专题导览),一般都以定时、定点导览等为之。如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每天下午130开始,时间1个小时,周末2次;自动语音导览;残障人士导览(如点字、声音导览、描述导览、手语翻译、手语影像等);
B现场示范(demonstration):通常由博物馆教育人士或邀请专业人士在活动现场(展厅或实验室)以实物、道具表演讲说;
C探索室exploration):里面有标本、模型、影象、图书、操控式仪器、甚至一些生物等以供观众亲身体验
D演讲(lectures):为配合展览或收藏研究等主题,经常举办专题演讲,以帮助观众了解有关背景知识;
E教学课程(courses):与博物馆展示或馆藏研究相关之课程;与博物馆属性相关之讲授课程;远距教学(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的远程教育开展了8年,每年有350个活动,学制9个月,在全美有1万名观众);
F动手制作;
G视听放映:配合展览、收藏、研究等活动,在馆内播放各种影片、幻灯片、录象等。如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每年要放110部影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每天都有;
H知识之旅:把教育推向户外,带领观众进行实地参观;学术研讨会与座谈会;出版及资讯服务;
I图书馆及资料室:开放博物馆图书馆及资料室等,供公众研究、阅读、查询等;
J其他特殊活动。
3.2 馆外之教育活动。
A辅助学校之教育活动
启发参观活动册页上有生动活泼的图案及饶有趣味的问题以引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参观;到校服务;教具教材的开发制作;教具教材的外借服务;函授课程;学生实习;教师训练;教育人员座谈会。
B社会服务之教育活动
巡回演示与巡回展;配合节庆及假日的特别活动;关怀社会公益的活动。
(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活动。
创建于1870年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美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三大著名博物馆。它拥有330万藏品、2200名员工,年观众数量在500——700万左右。它集中反映了当今美国博物馆的发展情况和趋势。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活动涉及到全馆许多部门和许多人。可以说上至馆长、总经理,下至一般员工和义工,甚至研修、实习人员,但主要牵头实施的部门是观众服务部Vister Service和教育部Education)。重视公共服务与教育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全馆的共识。馆长蒙特伯勒(Philippe- de Montebell)认为:“藏品研究与公众教育在本博物馆中具有最优先的地位”,总经理麦肯尼(David E.Mckinney)则对笔者说:他最主要任务是保持馆里财政平衡,最重要工作是设法吸引观众到这里来。教育部的工作使命中认为:教育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核心。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观众服务部有200名员工,其中全职40多人,余为半职,义工有68名。她们主要负责各咨询中心、入场费、团体观众接待以及修道院分馆的相应工作等。
博物馆每周二、三、四、日开馆时间为:上午930——下午530,周五、六则为:上午930——晚上900,每周一、元旦、感恩节、圣诞节闭馆。
门票:成人建议门票15美元,老人和学生10美元,会员免费,12岁以下儿童在成人带领下免费。一次性购票10张以上可以优惠到10美元。门票还可以通过电话、传真、邮件及网上预定。团队(10人以上)参观必须事先预约。
观众入场后可在咨询中心处免费索取中、英、俄、法、德、日、韩、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十种语言的导览图、说明手册、各种活动日程预告,以及相关语言的咨询服务等。还可以租用上述语言的自动语音导览机,进行随意游览与欣赏。在其中“馆长推荐”栏目中,蒙特伯勒馆长亲自用四种语言为观众讲解54个他最喜欢的文物藏品。他也经常为一些特展录音。此外,观众也可在义工、业务人士等带领下游览。对于残障观众,馆里备有专门的设备与资料。
其它服务项目有:
衣帽间:供观众存放背包、雨伞;提供轮椅、婴儿车及背架;红外助听系统;
博物馆餐饮:提供各色各样的用餐选择;
博物馆礼品店:大都会博物馆在中央大厅旁有一座大型商店,还有分布于馆内便利位置的许多小商品店。它们以出售博物馆自己印制的图书刊物和各种复仿制品、艺术品为特色,同时也出售永久收藏品及特展相关的商品、书籍,其总数多达2000余种,可以网上订购、邮购,对博物馆会员优惠;
素描与临摹:馆内基本陈列及大多数特展藏品或艺术品,均允许以铅笔、圆珠笔、彩色粉笔、蜡笔、碳素笔等素描。但禁止使用墨水、自来水及水彩笔。若用油画涂料或塑胶彩复制,必须申请;
失物招领;
急救服务;
摄影:大都会博物馆对摄影有详细的规定;
停车场:博物馆停车场位于第五大道80街,全天二十四小时开放,全年无休。其中还有为残人士设有的车位,以及自行车存放架。均以小时计费。
有的博物馆还开设有吸烟区,并提供手语翻译。
除了以上项目外,尚有大量的日常活动,如:电影、讲座、家庭活动、教育等则由教育部组织开展。
以上只是我们看得见的服务项目和设施,而看不见的“软件”或者说服务质量,则只能通过你的感受来体会,但我们可以通过观众服务部的一本员工手册来窥其一斑。在这本多达43页的手册中第一页上,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任务阐释。第二页的主题是:你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桥梁。其中写到:每一刻都是建立观众与你——博物馆形象代表者沟通渠道的良机。在本页下半部分列有美国著名的迪士尼公司创立人的几句有益提示:
微笑:你的微笑是一面魔镜,它可以制造别人的微笑;
我很乐意:当你被感谢时这样说会使观众感到舒服;
每个观众都是贵宾;
没有一个“垃圾”问题;
你是主人和主妇。
第三页有一个醒目的标题:警示。它提醒到:假如你不能肯定地回答和解决观众的问题和困难,请立即与主管协商或拨打中央观众服务中心。
其后的内容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员工工作程序、18个业务部门的名称、中央大厅咨询台接待要求等等。内容非常之多之具体之细。我们由此可以预见作为一个观众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会受到怎样细心周到的呵护服务。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教育部是一个重要部门,并由一个副馆长直接管理。它共有全职员工67名,半职员工40名,合同工150名,义工300名。部门下设六个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庭项目部(ShoolTeacherStudene and Family Programs)、一般项目部(主要针对成人)(General Programs)、音乐会和讲演部(Concers and Lectures)、研修(Fellowships)实习(Internships)项目部、教育媒介部(Educations Media)、行政管理部(administration)。
教育部的使命是促进公众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为此,他们通过以下四方面工作来达成这一目的:
A为博物馆所有观众创造、提供各种机会去了解、欣赏、投身艺术;
B支持、引导和促进公众参与对博物馆珍藏的研究学习及出版;
C为公众编辑内容广泛的活动项目;
D鼓励与促进博物馆员工和教育部门的业务发展。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纽约市人和来自各地区、各国家的观众提供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每天,观众们都能参加讲演(除78月份外,每周五或周日晚上)、看电影(每天下午都有)、艺廊谈论、诗歌朗诵(每月都有一次)、专题讲座、家庭活动及工作坊(Workshop)等。博物馆里的音乐会和讲演会具有世界级水平,大部分活动可以免费参加,另外有一些特殊活动只对会员开放,所有活动节目都考虑到残疾人士的特殊需要。
每年成千上万的学校班级前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的员工也经常走进当地学校举行一些特殊活动。这些活动对于纽约市的学校来说都是免费的。同时,每个参观学生都会得到一张家庭免费参观卡,以促使学生同他们的家长一起再来,老师们则被邀请参加内容广泛的专业培训活动。而且,博物馆为老师们准备了许多背景资料、幻灯片和其他教学材料。教育部下属的中心(Harold D.Uris Center)有一个对学生和公众开放的图书馆,里面也有提供租用的教学资源室,为将来博物馆专业和业务进行人才培训,一直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部工作的一个特色。实习生、学徒等年轻人可以在这里得到一年的实践锻炼。
为学者提供研究条件,同样是教育部的任务。每年,约有50名高级研究人员和进修的毕业生可以在博物馆基金的支持下从事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托马斯·华生图书馆(Thomas J.Watson Library)位于博物馆中央。它是世界上艺术方面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藏书50万册,每年接待20000人次阅览。此外,还有一家照片和幻灯片图书馆,18个业务部门也都有各自的图书资料室。
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一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美四个开展远程教学的博物馆之一。它的网站每年有820多万人上网访问,网上有5000件藏品供参观欣赏。
教育部全年经费1000多万美元,占馆里年度经费的67﹪,仅用于制作宣传资料的费用就达50万美元。在全年500万观众中,有100万参加过博物馆的各种教育活动。全年举办的各种教育活动多达20000多个。如在2001财政年度里,教育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为21528个,参与人次为963789人。其数字委实令人叹为观止。

四、结语

面对知识经济和激烈竞争的21世纪,人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并拥有大量教育资源的博物馆成了全面提高公众科学文化艺术等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并将持久地成为当代博物馆大力开展的一项中心工作。这是时代的脉动和呼唤,也是博物馆(作为社会发展下的产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使然。而博物馆的真正生命力和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文物藏品,也在于它如何发挥出这些珍贵资源巨大的社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又一个全面大发展的辉煌时期。博物馆总数从400所跃升到现在的2300余所。一批现代化大中型博物馆纷纷拔地而起,一批批富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也在蓬勃兴起。其现代化建筑和设施设备以及陈列设计展示水平已毫不逊色于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但我们在管理上、观念上以及博物馆功能的发挥上,尤其是对作为博物馆基本工作目标的公共服务与教育功能的认识与开展力度上,则存在着相当差距。虽然我国已有少数几个博物馆的管理运营已和国际接轨,达到当代西方博物馆的现有水平,一些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与教育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但绝大多数博物馆对公共服务教育功能的认识远没有达到作为主角应有的重视程度、财政支持力度。活动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也相差甚远。
随着中国博物馆数量的飞速发展,来自政府的资金必然越来越有限,社会文化娱乐消费多元化趋势,公众不断提高的心理需求、知识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将可能使中国博物馆遭遇到欧美国家博物馆八十年代的困难。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过去,昭示未来。今天欧美国家博物馆的发展特点,有可能成为我国博物馆未来要走的路。因此,借鉴学习欧美国家博物馆成功的发展运作理念与经验,适应时代潮流,尽快地缩短与弥补差距,是本文的写作初衷和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良好期盼!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杨铃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
3. [台]施明发:《如何规划博物馆教育活动》台北:文建会,2000年.
4.当代美国博物馆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中国博物馆通讯》1999年第1期.
5.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中国博物馆》2002年第1期.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04:27 | 只看该作者
复旦大学教授陆建松: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http://www.e23.cn2011-12-22新华网
    摘  要:近年来,新建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吸引了不少公众走进博物馆。但同时,一系列博物馆突发事件也引起公众对博物馆藏品安全、运营管理等问题的高度关注。

他们还在博物馆里特别开辟了多间活动室供青少年使用,而且设计了很多游戏帮助孩子对历史、生活、艺术作品、战争灾难形成感性认识。孩子们可以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法国的中小学生每周都有一两次参观博物馆的专门课程,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同时,博物馆还经常接待学校师生参观。学校把博物馆作为课堂,参观前,教师会事先给学生出题,并在参观博物馆时进行现场解答。
  中国青年报: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不愁资金,怎么让他们有动力精心办展览和教育活动呢?
  陆建松:很多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一阵热闹后就归于冷清了。这对我国博物馆是一个普遍困扰。从政府角度讲,首先,要确立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明确博物馆的教育机构性质,明确博物馆应加强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学校及有关单位开展共建活动。
  再者,要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一是由教育部门协调建立馆校联系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促进博物馆与学校的联系。二是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把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列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教师要带学生去参观。有些课程,如历史、艺术史、美术、自然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三是将博物馆纳入教师培训计划,要求教师树立“博物馆教育理念”,熟悉并善于利用博物馆资源辅助学校教育。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绩效考评,健全激励机制,必须建立一套考核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的专业标准,为博物馆进行考核和激励提供依据,也为公众监督提供依据。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04:56 | 只看该作者
他们还在博物馆里特别开辟了多间活动室供青少年使用,而且设计了很多游戏帮助孩子对历史、生活、艺术作品、战争灾难形成感性认识。孩子们可以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法国的中小学生每周都有一两次参观博物馆的专门课程,并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同时,博物馆还经常接待学校师生参观。学校把博物馆作为课堂,参观前,教师会事先给学生出题,并在参观博物馆时进行现场解答。
  中国青年报: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不愁资金,怎么让他们有动力精心办展览和教育活动呢?
  陆建松:很多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一阵热闹后就归于冷清了。这对我国博物馆是一个普遍困扰。从政府角度讲,首先,要确立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法律地位。通过立法明确博物馆的教育机构性质,明确博物馆应加强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学校及有关单位开展共建活动。
  再者,要将博物馆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一是由教育部门协调建立馆校联系制度,指定专人负责促进博物馆与学校的联系。二是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把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列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教师要带学生去参观。有些课程,如历史、艺术史、美术、自然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课堂搬到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三是将博物馆纳入教师培训计划,要求教师树立“博物馆教育理念”,熟悉并善于利用博物馆资源辅助学校教育。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绩效考评,健全激励机制,必须建立一套考核博物馆展示教育和开放服务的专业标准,为博物馆进行考核和激励提供依据,也为公众监督提供依据。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05:55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拓展
唐承兰
【摘
要】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也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在陈列设计、陈列手段及讲解等工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使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这就需要通过改善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思路和手段、提高讲解水平以及革新博物馆教育理念等途径来改进和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其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博物馆
社会教育
拓展


1989年9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是这样定义博物馆的:“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一定义肯定和强调了教育是博物馆的目的或者说责任和功能,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广泛的社会教育。在当代,博物馆对社会和人类的教育功能愈来愈显得重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
但对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博物馆教育的机构设置、领导关系、活动范围等,人们却有不同的见解。近年来,美国博物馆界在有关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争论中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博物馆活动的整个目的。这一观点是78年前美国约翰·科顿·唐纳提出的。我们已故的第一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裴文中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在《博物馆要名副其实》(《大自然》1980年创刊号)一文中论述说:“博物馆的工作包括陈列、研究、保藏等多方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当为陈列,也就是把收藏的东西摆出来供大家参观,通过陈列,起到教育的作用。”[1]另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应集中搞科学研究。只有在科学研究上出成果,博物馆的地位才能提高。持这一观点者在博物馆界大有人在。笔者认为,唐纳和裴文中的观点阐明了博物馆的特色,对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有指导意义的。这是因为博物馆的主要办馆宗旨就是通过基本陈列、临时性专题展览以及其他各种教育活动,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教育。另外,目前对一个博物馆进行评价也是看它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它所发挥出的社会教育效果,因此,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把其放在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首位,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本文试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应如何拓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作一初浅探讨。

一、
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就是指博物馆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承认的教育作用的发挥,即其在为社会服务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功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博物馆不仅不能忽视和削弱,反而更要大力强化社会教育功能,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实阵地。博物馆在新形势下,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新时期要求大力强化社会教育功能有其深刻的内在意义。
首先,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这是社会对博物馆的要求,也是博物馆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对群众尤其是对青少年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特别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需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博物馆是精神文明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应提供给社会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息场所。因此,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通过博物馆来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就成为了当前加强博物馆建设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其次,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博物馆是收藏、教育和科研的机关,被誉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和成人的终生学校,有着极为丰富的实物教育资源,这是任何其他教育部门都无法比拟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以特殊语言——实物说话,以特殊教育方式——直观教育来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2]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仅不能放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反而应该把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置于首位。
再次,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的学者认为,博物馆的功能从以收藏为主到逐步向观众开放,再到现在的为社会发展服务,它的功能在不断增加,并逐步演变为以教育为主、收藏为辅。笔者本人也很认同这种说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博物馆各功能间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藏品为中心的传统定位与国际博物馆发展的潮流是背道而驰的,博物馆只有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
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主要是通过陈列展览和讲解来实现其教育功能的。建国以后,我国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和讲解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应该看到,在陈列模式、陈列设计、陈列手段及讲解工作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有待于博物馆界协力去解决。例如:
1、陈列设计缺乏主题,不能有效地吸引观众。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解说词、说明牌等内容专业性很强,没有看到广大的普通观众才是陈列展览的主要服务对象。我们经常会在展厅内遇到疑惑不解和渴望理解的眼神,“请勿动手”型的展示方式和专业化倾向削弱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亲近感,拉开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从而导致了博物馆观众的流失。另外,有些学者认为,由于无变化的固定模式和程式化的陈列设计,使得陈列的形式和内容严重脱节,陈列方式泥古,表现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陈旧以及开放时间死板等,让公众对博物馆提不起兴趣,这是也导致一部分博物馆观众门可罗雀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正是因为陈列内容中的相关文字解说和辅助的材料都太少,陈列方式死板,没考虑到广大观众的客观要求,自然也就造成了广大普通观众在感官、行为和心理上的排斥。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只有做到寓教于乐,把广大普通观众作为陈列设计思路的主体,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有效地吸引观众。
2、陈列技术手段的制约。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采用“橱窗式”、“样盘式”的陈列手段,图表、文字等辅助陈列采用及其简陋的“黑字白纸”,照片绝大部分用黑白照片,灯光运用也较差,一般采用办公室和家用的日光灯。陈列材料的质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落后,从视觉、感觉等方面,不能很好地起到陪衬的效果。再加上陈列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呆板的古董陈列,展品没有动感,这就大大削弱了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因而博物馆也就很难起到教育群众的目的。
3、讲解工作质量普遍较差。从整体上说,目前我国博物馆讲解员的文化素质还不太高,很多讲解员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专业知识缺乏,讲解时靠死记硬背,语言缺少生动感。另外讲解员不能根据观众的层次、兴趣爱好、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做到因人施讲,有的放矢,使讲解内容和方法千篇一律,从而影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
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途径


以上概述了我国博物馆教育的落后现状及其局限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博物馆教育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它的途径应该是什么?一种传统的见解认为,所谓博物馆的教育,就是收藏品的陈列、展览和讲解,如果把这一工作做好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也就有了成绩。另一种颇具革新精神的见解则认为,博物馆的教育必须改革,应当跳出博物馆的围墙和展厅,扩大同外界合作,注意馆外的事情,把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视野放得大一些,使受教育者的面增大,受教育的内容更为广博。我们认为,陈列展览是拓展博物馆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应该尽力把它搞好,加上因人而异的讲解,向社会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以及革新博物馆教育理念,优化博物馆部门自身建设,加强与馆外机构的合作,让民众参与等形式,使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得到拓展与有效发挥。
(一)改善陈列设计的思路和手段,增强吸引力
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陈列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能够反映出博物馆管理和施教的能力与水平。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要以广大普通观众的需求为基础,重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尽量使展览内容与广大观众相贴近,充分展示博物馆的风采。
在展览的内容上,要关注社会热点,突出本国、本地区、本行业的特点,使博物馆的陈列成为反映和表现所在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及自然科技的一个“窗口”。并要坚持少而精与丰富多彩相结合的原则,增强艺术性和趣味性,使观众真正想去看,乐于看,能在赏心悦目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地区性的博物馆或学校的博物馆,还要特别注意配合所在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设计布置陈列展览,从而使其能有效的服务于学校教育。例如,苏州戏曲博物馆的“昆曲陈列”,为了说明古代昆曲曲谱知识,展览了“工尺谱”,受过专门训练的讲解员还向参观者示范这种工尺谱的作曲方法,这就使参观者学到了昆曲乐谱方面的知识,从而了解了戏曲乐谱的发展演变情况,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就实现了。[3]又如,浙江自然博物馆每年举办的专题陈列展览《地球在呼唤——环境保护展》,把人类与环境这个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告诫人们,人类既是环境的保护者,又是环境的破坏者。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环境将造福人类,恶劣的环境将威胁人类的自身生存。举办这种类型的专题陈列展览,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一定更要注意加强环境的保护,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类展览主题新颖,知识系统性强,使人们受到了深刻的环保科普教育。[4]
在展览形式上,要尽量采用各种先进的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努力打造精品陈列,最有效地吸引观众。要让观众有看、有动、有操作、有实验,以此来强化教育效果。如浙江自然博物馆利用多媒体触摸屏,由文字、影像、动画、音频、视频组成的多媒体资料库,图文并茂的介绍陈列展览中的动物、植物、地质的分类、演变进化过程以及动植物标本的制作过程,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自然界的奥妙,这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备受广大观众欢迎。[5]又如前几年在北京展出的《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展》,运用了多幅大型彩色照片,采用了复原、实地表演等多种陈列手段,既制造和烘托了少数民族风情的氛围,又使观众沉醉于摄影艺术的天地中,从而加强了观众对展览内容的印象。[6]总之,只有较多的理解观众的心声,通晓他们的心态,捕捉住新的创意,才能搞出符合观众口味的展览,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提高讲解水平及质量
据2005年7月3日的《中国文物报》报道:“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名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纪念馆的窗口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7]由此可见讲解工作在博物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一次成功的讲解,应该具备以下要素:(1)在内容上应该是科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能使观众产生无限的联想,兴趣盎然,乐意接受,能把观众的激情引向高潮。(2)在讲解过程中,根据观众的要求和现实状况适时进行调整讲解的内容、方法和进度,与观众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的关系。(3)在讲解方法与目标的设定上,应当是“因材施教”式的,注重观众的理解与接受的效果,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讲解侧重面应有所不同。(4)讲解的语言是规范、亲切、自然的,同时也是艺术的,能使观众在审美的愉悦或情境的感染中接受教育。(5)讲解追求的境界应该是忘“我”的,即在观众离馆以后的记忆中,讲解员的形象可以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被遗忘,但关于“物”的知识却是深刻而难忘的。
(三)革新博物馆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许多学者都认同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以丰富实物佐证,以自导式、探索式的学习为主,以启发诱导为目的,强调启发及诱导观众的求知兴趣,提供在其他正式教育机构进一步钻研学问的动力。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并不是在“教”,而是在帮助观众学习,它主要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来实现其教育功能。这一观念的提出要求博物馆树立起一种积极互动、启发诱导式的教育理念,而这也是中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较为薄弱的环节。
我国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常常局限在历史、文化、政治等领域,这是不能满足一个高速发展、日趋复杂的社会的要求的。社会的发展进化和人类认知结构的完善已经对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如何更好地理解他所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类过去的历史和记录,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和反省,对于未来世界的预想和勾画,都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要话题。另外,观众群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群体,包括不同的职业群体、知识群体、年龄群体,以及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等群体,这些群体对博物馆的要求大不相同。近年来,个体观众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观众在大量增长,随着观众构成的变化,观众的参观动机也在相应的发生变化。过去人们较多地仅仅将博物馆视为是接受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是一所严肃的学校,现在的观众则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将博物馆看作一个自我学习、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的场所,是一个缓解压力与轻松度假的地方。而且个体观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可以自由自在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展品,自主地决定在博物馆的逗留时间。这些现象表明,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个人意志支配下的自主行为。为了适应时代的进步和观众的变化,就必须建立起适应大众文化时代要求的博物馆教育理念。我们认为,新时代博物馆教育理念应具备以下要素:第一,继承“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参观者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别,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此实现博物馆的教育目标。第二,由于观众自主性的增强和参观目的的多样性,博物馆有义务通过向观众提供方便的服务,来解答观众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理解展品的价值与意义,使博物馆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样观众就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第三,从认识根源入手,改变对博物馆功能的固有认识。教育功能不能再是博物馆收藏、研究功能的副产品,而应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博物馆教育还应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特征。
(四)加强博物馆的自身建设
首先是教育队伍结构的优化。博物馆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引进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并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由他们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发生联系,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举行学习班或定期参观学习等方式,提高经营人才的专业素养,以满足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管理的需求。其次是博物馆硬件设施的完善。博物馆的硬件设施包括博物馆的建筑物、馆藏、馆标以及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等。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观众市场,推出吸引力、感染力较强的陈列展览精品。这就要求博物馆根据观众市场及客观规律的要求,及时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并且突破传统的陈列手法,采用声、光、电、模拟、仿生等现代表现手法,把整个陈列展品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观众面前。[8](2)探索创新,主动介入当代文化生活,推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单靠陈列展览很难满足观众多层次的需求,所以博物馆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充实参观内容,增加观众参与的项目,从而拿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
(五)广开门路、开拓多元化的教育传播渠道
1、博物馆同各类学校联系,一起组织活动,来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近年来,黑龙江博物馆每年能够抓住时机,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例如举办:“六一”儿童智力竞赛;“参观博物馆有奖知识征文比赛”;“我爱家乡——博物馆演讲比赛”;“暑期中学生智力竞赛”等等。这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使孩子们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从而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9]此外,苏州博物馆也曾结合该市某中学的历史课。组织中学生参观苏州原始社会遗址,如“三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越城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方山峰遂墩”等,使学生目睹了中学历史课本所没有的古代人类生活场面,从而加深了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10]
2、出门搞展览。博物馆不能光等待观众上门参观,有必要主动深入到观众中去。一些学者认为,出门搞展览有两条途径:一是把某些有中国特色的展览到外国展出,这样既能增加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学术、文化交流,又能增加外汇收入,对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三者都有好处;二是将观众爱看的一些小型展览到全国各地进行流动展出,以此来普及科学、文化和历史知识。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因为只有把展品带到观众面前,使展览真正与观众见面,才能使观众从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
3、博物馆之友与志愿工作者。博物馆把爱好文物、关心博物馆事业的有识之士组织起来,成立“博物馆之友”,通过他们开展一些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工作,以此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如上海博物馆在博物馆之友中定期开设“文物鉴赏会”和专项文化考察活动,编撰出刊《上海博物馆之友通讯》等,有效地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11]开展志愿者工作,是博物馆教育理念的具体应用,一方面它有利于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也给志愿者一个增长见识、回报社会的机会。通过志愿工作者的讲解、服务活动,进一步向社会推广和普及相关的文博知识,同时也倡导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为社会、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5、专题讲座。博物馆可根据馆藏特色,把一些历史事件、先贤英烈等编写成专题报告,组织馆内专家或馆外相关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等单位作专题报告或讲座,直接深入这些单位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6、教育普及性出版物。一方面博物馆可以与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文物方面的图册、挂历以及相关方面的科普刊物等。另一方面,为了方便观众的参观,博物馆可以编写各专馆和重点特展的基础知识简介,放在各专馆入口处,免费供观众抽取使用。这种书面材料应小型而简洁,且生动多彩,既可以帮助观众参观及理解陈列展览的内涵,又可以作为一种纪念物被带出博物馆,使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得以有效地向社会延伸。
总之,博物馆只有与现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在博物馆的教育中,虽没有特定的标准,却有不断深化的水准。我们相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教育与博物馆事业的兴旺与发达,而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与拓展,从而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民的博物馆,大众的教育殿堂。
【参考文献】
[1]华惠伦 林迪明.试论博物馆教育的两种观点.文博,1989,6.36页
[2]黄秀燕.当前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龙岩师专学报,2000,4.128页
[3]张晓旭.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实现途径.文物春秋,1991,2.63页
[4]吴慧珍.拓展博物馆教育职能之我见.博物馆研究,2006,4.11页
[5]吴慧珍.拓展博物馆教育职能之我见.博物馆研究,2006,4.11页
[6]王秀娥 王惠茹.博物馆教育功能浅析.中国博物馆,1995,2.34页
[7]杨琛.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传承,2008,6.75页
[8]黄强.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院报,2005,4.113页
[9]刘冬冰.试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0.107页
[10]张晓旭.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实现途径.文物春秋,1991,2.63页
[11]唐友波 郭青生.上海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理念与实践.中国博物馆,2001,2.69页

Museum features of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education
Tangchenglan
[Abstract]
Museum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ocial commitment
Expansion of social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seums is the responsibility entrusted by the times as well as the museum's own development needsHowever, as in display design, display means and explain that there are still less than many, making the museum's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the community can not be effective This requires that by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the museum to display ideas and means to improve on the level an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channels such as museum education to improve society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seums to better and faster acces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Museum
Social Studies
Expand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06:40 | 只看该作者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12:31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net/thread-51066-1-1.html


==2012年7月:《教师之友网》管季超在成都《新教育》;

===应《读写月报-新教育》月刊李玉龙主编之约,2013年7月,管季超将再赴成都!将到访《建川博物馆聚落》,拜会樊建川先生!

http://xnjyw.5d6d.net/redirect.php?tid=52661&goto=lastpost#lastpost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27:11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jc-museum.cn/cn/ser/fuwu.html


《教师之友网》
欢迎
樊建川先生光临审网指导!!!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79789545_0_1.html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0-8 06:53:52 | 只看该作者
民办博物馆:暂住证何时变户口本报记者 陈倩儿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9月05日   09 版)

    □“破四旧”之后,中国民间重拾文物收藏;如今不少收藏家拥有大量藏品,急切盼望与公众分享。
    □民办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的政策区别,简直是暂住证和北京户口的区别。
    □民办博物馆始终生存在夹缝里,即使夹缝里长出了一棵好点儿的树,更多的还是小草。
    开馆15年,北京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始终摸不着一条明亮的出路。在刚刚过去的一场大雨中,这个地处地下室的展馆被雨水浸袭,严重受潮,一些珍贵的古陶器展品甚至开始发霉。
    诞生之初,这家由民间人士兴办的博物馆备受关注。当时,任继愈、李学勤、王蒙等学者到场剪彩,不少国外游客慕名前来。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家饱受赞誉的民间博物馆,却让创办人书法家、作家路东之陷入了怎样窘迫的境地里。
    近几年,由民间力量兴办的博物馆越来越多,民办博物馆的热潮也日渐显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透露,中国目前有3400多家博物馆,统计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456家,占总量的13%。如果加上未正式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数量已近千家。
    而孔达达则更为乐观地评论说,“中国艺术收藏已经进入了私立博物馆时代。”这位上海收藏家俱乐部理事长发现,他身边几乎每10位收藏家中,就有一位想自己创办一家博物馆,“正在建的”、“梦想中的”越来越多。
    然而,热潮背后,民间力量在博物馆领域依旧走得步履维艰。为了支撑博物馆,路东之曾经长期依靠出售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为博物馆换来运营经费。去年10月,49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离世,博物馆随即陷入更深的危机。
    这让他的妻子董瑞更加觉得前路渺茫:“过去他用自己的手养这个馆,现在,我还不知道出路在哪儿。”
    国有博物馆大都面孔一致,民办博物馆呈现的是个性化的表达
    作为中国第一批民间博物馆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创办人路东之和董瑞常常会碰到前来取经的人,向他们询问如何“开一个自己的博物馆”。尽管董瑞的回答常常是“再想一想”,但这通常很难打消对方的满腔热情。
    事实上,在刚刚过去的8月,也有接近20个人问了吴少华同样的问题——“博物馆是怎么办的?”
    吴少华是上海收藏协会会长。他在这个位子坐了27年,却在这一两年突然感受到民间对博物馆的强烈热情。来咨询他的,有狂热的文物收藏家,有“赚了点小钱,喜欢收藏的小老板”,也有一些企业和民间机构。
    在外出的行程中,他也发现,民办博物馆发展迅猛,在全国“遍地开花”。“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到三线城市,甚至在一些县城和乡村,都有民间人士兴办的博物馆”。
    与官方博物馆的主题大多大同小异不同,民间博物馆的藏品都是五花八门的。吴少华自己就曾经看过很多“另类”的博物馆。不久前,一位企业家找到他,说自己想办一家展览“制冷剂”的博物馆;还有一位收藏家则想创办一座“寿文化博物馆”,展示寿桃、佛手等一切与“长寿”有关的藏品。
    如果让时间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场景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教研室教授宋向光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管理施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博物馆长期由国家统一建设和管理。直到80年代初,一些在自家私房里开办的博物馆才在上海零零星星地出现。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同时批准4家民办博物馆成立,民间的力量第一次强有力地进入博物馆领域。
    古陶文明博物馆是获批的其中一家博物馆。约400平方米的展厅里,生动地展示着近乎完整的古陶文明史。即使在最微小的细节上,路东之也用心设计。在展品的旁边,他一一放上与展品编号相对应的相同数量的小豆子,试着用“自然界最朴素的语言”来标识每一件藏品。
    与古陶文明博物馆一同获批的还有收藏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年轻的时候,马未都爱写小说,也喜欢蹲在古董市场里淘官窑。最初,他博物馆的展厅就像一家大宅居室,温馨高雅,陈列的大多是明清文物和古家具。
    在马未都眼里,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最漂亮的门脸,国有博物馆大都面孔一致,而民办博物馆呈现的是个性化的表达。“民办博物馆蕴含着馆主个人的激情,人们可以说出自己对社会和文化的个人理解、好恶。”马未都说。
    如今,北京的民办博物馆里,有人展览老爷车,有人展览紫檀家具。而在上海,民间的收藏家们则将科举匾额、老彩票等带进了不同的博物馆。
    最为著名的,则是房地产商人樊建川在成都市大邑县建造的建川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群包括20多个博物馆,其中既有展示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馆,侵华日军罪证馆,也有形式新颖的红色年代票证陈列馆,以及“喜文化”陈列馆。
    在长期与收藏家接触的孔达达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民办博物馆记录的历史更贴近民间的生活,更亲切。他说,走过“文革”“破四旧”的历史之后,中国民间开始有人重拾文物收藏;如今,不少收藏家已经聚集大量藏品,急切盼望与公众分享。
    “开博物馆是每个收藏家的最终梦想。”孔达达说。
    社会本该最漂亮的门脸,大多在艰难地活着
    事实上,创办古陶博物馆的时候,路东之也怀着相似的梦想。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位典型的文人。他爱写诗,画画,写草书,也狂热地迷恋中国古代陶器。为了“将个人收藏变成社会共享的资源”,他毅然租下北京大观园附近的一个地下室,将自己上千件古陶藏品公开展览。
    但在开馆之后的十几年里,古陶文明博物馆的经营始终惨淡。它的客流量一直维持在年均1万人次左右,平均一天不到30人次。为了节省电费,工作人员常常等来了客人,才打开展厅的灯。客人每看完一组藏品,工作人员就马上把该组的灯关掉。
    与光鲜的梦想相比,大多数民办博物馆在现实中的生存状况都不乐观。在政策放开十多年后,马未都发现,这些社会本该最漂亮的门脸,“大多在艰难地活着”。当年除了观复博物馆和古陶文明博物馆外,同时获得文物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博物馆还有两家。其中一家因场地原因,没能成功开馆,另一家也始终名望不高。
    在上海,家庭博物馆纷纷倒闭。据吴少华观察,在2005年左右,上海家庭博物馆高达200多家,但到了今天,数量已经骤减至30家。
    在北京,如今在名册上的民办博物馆绝大多数地处偏远的郊区。其中,创办于2006年的老电话博物馆藏在二环边上一座商业大厦里,是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一家。记者按照网上公布的地址前往参观,却发现该博物馆在今年6月已经搬走。至今没有媒体报道这一消息,大厦的物业管理人员也不清楚博物馆搬至何处。
    马未都和董瑞都认为,开设博物馆需要及其强大的财力支持。观复博物馆如今每年支出上千万元。董瑞也算了一笔账。仅考虑房租、人工、水电等费用,古陶文明博物馆一年的成本需要大约60万元。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要花大笔的钱购置新馆藏,维护旧馆藏。相比之下,门票,衍生产品的回报只是杯水车薪。为了让博物馆延续下去,路东之夫妇至今投入接近1000万元。
    “一旦开始,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要不断砸钱进去。”马未都说,这是许多怀有良好愿望的收藏家事先不曾料及的。
    “如果没有企业支撑,也没有强大的财团,现在贸然自己开一家博物馆,100%活不下来。”马未都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今天从一张白纸开始新建观复博物馆,至少得先准备20亿。”
    一位与孔达达相熟的收藏家曾经想在东莞创办一座博物馆。不料“搞到地皮,房子建了一半”,这个收藏家的资金就枯竭了。该博物馆项目至今搁浅。
    在众多民间博物馆中,少数几个体面存活下来的,就包括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经历了3次搬迁之后,它如今占地8亩,已实现盈余,并在杭州、厦门两地开设了分馆。三馆总客流量每年接近100万人次。在2015年前,观复博物馆还将在哈尔滨、上海、深圳三地陆续开设分馆。
    不过,马未都承认,这样的成功“不可复制”。观复博物馆的兴旺,与他个人的名望密不可分。过去几年,这个当年的文学青年走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名气大噪,他出版的有关收藏的书几乎本本热销。
    “民办博物馆始终生存在夹缝里,即使夹缝里长出了一棵好点儿的树,更多的还是小草。”马未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企业生生灭灭是自然的,但博物馆应该是永续的
    在路东之去世之前,两位来自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经到古陶文明博物馆参观。对博物馆的惨淡状况,两位美国老太太非常惊讶。“如果这样的博物馆放到美国,一定有不少社会名流来赞助。”她们对路东之说。
    但在中国的现实里,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多数凭免票或全票进入博物馆的客人,常常“随便看几眼就走”。还有学习文博考古专业的学生参观完博物馆后感叹说,“自己平常忙忙碌碌,根本没时间走进来看看”。
    据说,路东之生前总感觉,自己在走一条孤寂的路。他曾感叹:“在这样一个快餐、逐利的时代,大家可能没空闲,细细品味这么古远的文化了。”
    因为公众热情的冷淡,“资金”成了大多民间博物馆共同面对的问题。
    与拥有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场地优惠的国有博物馆相比,民办博物馆的身份却颇为尴尬。马未都说,民间博物馆登记的身份是“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可在所得税、电价标准的制定中,它们却大多被当做盈利的“民营企业”。
    “我们和国有博物馆的政策区别,简直是暂住证和北京户口的区别。”马未都说。过去5年,他每年都需要为博物馆缴纳大约70万元的税费。
    马未都认为,完善的博物馆法规是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公私平等是办博物馆的前提。
    在孔达达的经验中,近年来,生存得较好的民办博物馆大多依托于企业而创办。但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博物馆也可能随之倒闭。
    几年前,浙江台州一家民营企业老板曾创办一家老自行车博物馆。曾前往参观的孔达达还记得,许多客人都对那些藏品很感兴趣,一些中国的老式自行车更勾起不少人对过往生活的种种回忆。可由于馆主的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他的所有资产,包括博物馆都不得不进行抵押。博物馆最终倒闭,所有的藏品也随之流失。
    马未都观察,这种现象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一带数不胜数。“企业好的时候,博物馆大量买古董,企业不好的时候,博物馆也跟着关门。”
    这样的现象在他眼中并不正常。“企业生生灭灭是自然的,但作为保护文化和历史的场所,博物馆应该是永续的。”马未都总感觉,目前在中国,兴办民办博物馆的时机并不成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一直试图探索独特的机制,让自己的博物馆“永续下去”。2004年,观复博物馆引入理事会制度,让15名理事承担起博物馆的管理和运营责任。2010年,马未都将自己几十年来的收藏全部捐出,成立观复文化基金会。这意味着,观复博物馆的馆藏从私人所有逐渐变成“社会的财产”。
    “希望等我死了之后,这个博物馆还在。”马未都说,“在文物保护的路上,我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过路者。”
    这也是路东之生前最大的愿望。对古陶文明博物馆而言,要永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用地问题。路东之一直盼望着,能筹到足够的资金,让博物馆拥有一块自己的地皮。他甚至已经想好新展馆的样子:在大地之上,一个现代简约的展馆拔地而起,里头展现的,是那些来自古老时代的艺术品。
    可最终,古陶文明博物馆也没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迁出那处租金便宜的地下室。在刚刚结束的一场大雨过后,因为展馆受潮,这座曾经备受关注的博物馆,只能黯然地暂时闭馆。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10:27 , Processed in 0.1652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