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约稿-语文教学[只发布于此处]★★★★★★★★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19: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模式化与创造力
                              田玲
【前言】这篇教后感写了大半年了,今天无意间翻到,这是个人教学的一些真实感受罢了。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为了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其实已经很了不起了,无可厚非。
2014年12月28-29日,第十届中国名校长高峰会议在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举行,有幸被推荐去上一节公开课,我选了余光中的《乡愁》。
去之前,考虑到九年级中考问题,我在学校七八年级都试上了,上课时发印有诗的单子,读、赏、诵、写,全部当堂完成,效果挺好,八年级比七年级更佳,尤其是仿写,兴趣盎然,异彩纷呈,《乡愁》的影响力颇令人叹服。倘若在意境上再细细推敲修正,小诗便更具神韵了。
杜郎口中学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的杜郎口镇,是一所全寄宿制农村初中。开会的第一天适逢周日,没有学生,且不论校园的周边环境,单就校园的文化建设而言,我是蛮失望的。无论是绿化还是文化,从物质建设角度来讲,没有什么可看的。校园内最醒目的是“学术交流中心”的大楼,类似于宾馆,1-5层是住宿的,6层以上是大小会议室或报告厅。楼前矗着一块造型似龙凤的石头,上书“龙凤呈祥”四个红色的大字,让人甚是疑惑:“这话用在校园的文化石上合适么?”许是语文老师喜欢咬文嚼字罢,我特意查了一下,“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出自《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想必“学术交流中心”大楼落成,是件吉庆的事情,故而为之罢。
晚上9点听完报告,说可以去教室见见学生,我便去了九年级(5)班教室,想试试多媒体。老师很热情,孩子们学习也很自觉,我简单问了两句,得知这首诗已然学过却并没有仿写,顿觉释然。班长问我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我笑着拒绝了,一节课足够了。
第二天上午,我从早读便开始去各年级教室转,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的极好,或在黑板上默写单词课文,或打扫卫生,秩序井然。上课时,我前后两栋教学楼都跑了一遍,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英语、数学、语文课,学生们都是自己在展讲,落落大方,而且全然不看教材,全部是背诵讲解。看了一圈,发现课堂基本是一个模式,老师基本不说话,由一名学生组织,她先说“上板”,全体学生到给自己划分的黑板前开始默写,语文则默写课文,英语默写单词或者句子,数学我进去时已经写好了题,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默写,值得称赞的是,所有学生的粉笔字都写的很工整,我没有看到一个写的特别差的;然后喊“板前展讲”,学生便迅速围拢到前面或者后面的黑板跟前,开始讲解,语速均匀,抑扬顿挫,手势统一,三三两两组合展讲的同学很流畅,什么都不拿,没有丝毫的磕绊,即便是数学,连黑板上写的题都不用指,背对黑板,讲得如朗诵般好听。
第三节课,我在九(5)班教室听了一节语文,冰心的《谈生命》,那个数学课组织的女同学继续组织,她在黑板上画上了好看的点缀图案,老师让一名男生板书了课题,又让另外一名学生打开多媒体设备搜了轻音乐让播放。学生就按照先默写再展讲的模式开始了,将这篇散文很透彻的分析完,还诵读了很长很工整的一副对联,让我觉得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都特别好。一个小细节让我很诧异,在展讲的时候明明发音是正确的,可是学生却上前说:“我来纠正自己的一个错误,应该读**。”具体哪个字我当时做了记录,那张纸却落在教室忘拿回来了。最后一名学生做了总结,从内容到修辞到写法,一应俱全。这篇散文通过各种譬喻将生命的各种境遇加以阐释,并不简单,学生分析的如此透彻让我甚是感叹,便更加期待《乡愁》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创作出一首首文采斐然的小诗来。
第四节课,由我执教《乡愁》,我便要求学生收拾好桌面,不允许使用教辅资料,也不要用课本,发了印有《乡愁》的单子给他们。一直习惯于这样要求,欣赏学生阅读文本的体悟,是特别令人欣喜的事情。
承着《谈生命》导入:“在生命的长河中,一泻千里的顺境令人愉悦兴奋,惊涛拍岸的逆境让人愁肠百结。亡国失夫的李清照愁绪满怀,吟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亡国之君李煜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么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的‘愁’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来一起品味他的《乡愁》。”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句记得很熟练,我点上句,下句便脱口而出。埋了伏笔在这里,是想让学生在理解时明白化抽象为具象的妙处。
板书了大大的“乡愁”两个字,我便问:“同学们认为什么是乡愁?”大约他们不习惯这样提问,面面相觑,没有人举手,我就近请一名同学说说看,又重复了一遍问题,他说:“思念家乡。”我追补:“思念家乡所以愁。要表达完整的意思。”又请了一位再说说看,她认为:“想念家乡和亲人很忧愁。”我呈现了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乡愁的注解,并补充了关于乡愁情结和乡愁诗的简介。
乡愁有多浓?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表现。学生读得挺不错,我跟着音乐诵读,请学生做点评,并说说要想让这种愁绪得到充分体现,朗读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因为喜欢的缘故,我读得很投入,学生也情不自禁地鼓了掌,表示了感谢之后请学生评价,全停留在要有感情这个层面。于是只好引导他们从朗读的技巧层面再做探究,终于使他们明确,这首诗要想读出感情,得注意节奏的停顿,用舒缓的语速,重读叠词,语调低沉。学生无论是个人读还是齐读,跟着音乐都读得挺好。
从每个小节读出了怎样具体的情感或者愁绪?学生直奔爱国去了,追问爱国情感从哪个小节读出来的,才回到第四小节,其它三个小节也是逐步引导才明确了的。期间学生多次用“段”表述,反复纠正终于可以自行改过来。为了加深理解,屏显了《北京青年报》采访余光中《乡愁》的创作灵感时的一段话——他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节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追问按照这个创作思路四小节可以分成几部分?学生认为分两部分,理由很充分,从家愁到国愁,我便板书在课题下面,男女生分开读了这两部分,蛮不错哦。
我抛出了合作探究的问题:站在语文的角度,从诗歌形式、时间跨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思考、研讨,说说你们读后发现了哪些特点或者美点。
问题就从这里开始出现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极少有人拿起笔来圈点勾画或者写下自己的思考。我转了三个组,以相互交流的对话形式进行了点拨,但学生仍然只是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比如时间上,他们可以看到“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却不知道这样的跨度有怎样的意义;发现了使用了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却只能说出把乡愁比作什么,不知道该如何赏析。而这些在《谈生命》一文里都有所涉及,学生说的头头是道,相当深入。反差极大,心生疑惑的我在和学生对话的引导过程中,不自觉的列举了上节课比喻和反复的例子,举一反三也应该可以品赏啊!我请上节课展讲时做眼眼赏析的同学试着说说,学生们左顾右盼,没有人站起来说。于是我很耐心地带着他们从四个意象入手进行了品赏,包括修饰意象的词语。在品赏的基础上,学生熟练地跟着音乐背诵了诗歌。
    最后进行的仿写,是令我最惊诧的败笔。要求自选话题,仿写《乡愁》一诗,尝试选择贴切的物象,使用复沓,注意有明晰的线索。并做了提示:幸福、快乐、勤奋、爱心、学习……都可以作为话题。单子上给了填空式的一首《乡情》,在之前附有这样一段话——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写出不同小诗来,只要大胆去写即可。如果你觉得有困难,请试试通过填空写成一首;如果你觉得思绪如泉涌,就大胆挑战自成一首;如果你觉得写一首太困难,就试着写一两个小节或一两个句子吧。
全班38个学生没有一个写出完整的一小节来,何谈四小节!我原本准备的我们学生创作的作品是用来点缀的,只好临时做了主流,呈现给他们欣赏。
小结时,除了情感熏陶,我特意强调了一下有自己的解读,能创作是学语文的最高境界。希望能给予学生学法上的点拨。
下课后,我私下问了几个学生:“平时做不做这样的练笔?”摇头:“不做。”“上节课你们书都不用拿,赏析都是自己的理解?”“是的,也借助资料。老师也会写好给我们一些。”
几个来开会的校长对我说:“我们看到你的课才是真实的课。”“课上的挺好,没想到写的能力这么差。”
上完课,我久久不能平静:自觉的习惯,漂亮的书写,流畅的展讲,深情的诵读……模式化的背后,伴随着的却是创造力几乎消失殆尽,离开教辅资料,便没有了思想的依托。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2015.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0:37 , Processed in 0.1013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