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阅读沙龙:语文阅读出版&nbs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5 01:5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阅读沙龙:语文阅读出版&nbs
本站原创        商报
(2005-7-22)
语文阅读读物
出版趋势的判断
○语文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结合,语文阅读也应与其他学科的阅读相结合
○鉴赏型读物有可能逐渐成为阅读类产品的主流趋势
○在语文阅读市场必然走向细化的时代,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无疑是一个潜力可观的增长点

张立华(华夏出版社教研开发中心主任)
    过去的语文教育基本上徘徊在“语修逻”里,把“语文”当作“语言”来教学,把“母语”当作“外语”来教学,这当然不是语文教育的正确路子。现在逐渐走上阅读和写作的轨道,应该说方向是正确的。我认为,目前的语文课外阅读图书市场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但势必会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杀。据我们在2004年所做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语文课外阅读图书大约有1700多个品种,但90%的品种上市不久就败下阵来,能够再版到三五次的也就20多个品种。受这种激烈竞争的态势决定,再像原来那样随便地选几篇文、出几道题就推出一套产品的做法显然行不通了。市场要求这类读物必须做得越来越精细,出版者必须有自己独到的编写思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立足点。“华夏阅读黑马”系列阅读目前细分为“应试版”、“读写版”和“升级版”三个子系列,各具特色,而且每个子系列都按年级分册,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的这种需要。

杨德华(作家出版社文教中心主任)
    对语文阅读读物的发展趋势,我的感觉有两种,其一,高起点是一种必然趋势。现在很多阅读读物基本上还贯穿着原来的语文教学思路,基本没有脱离开教学大纲的框架。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标的制定,为阅读类市场提供了新的理念,也同时开启和推动了阅读市场。与此相适应,阅读读物也应该体现出对学生和教师在新的教育背景的新要求和新理念,否则推出来的产品很难在市场上站住脚,这样没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产品是没有前途的。其二,语文阅读读物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趋势明显。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扩大教学资源,具体到语文阅读读物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语文教学提供大的课程资源,因此作为教辅产品或阅读读物,其重要的功能就是要为教育服务,从根本上讲就是为学生们服务。如果阅读读物脱离开这样一个背景或者不能与教育很好地结合,我想至少从家长和学校的角度就会对此有一种排斥心理。

周雁翎(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
    从操作经验及市场反馈来看,语文教育及语文读物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及相关读物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广泛的辐射效应。北京大学出版社做语文阅读类读物的时间并不长,我记得是从2003年开始的,到现在也不过两年多的时间,但市场效果和读者反应还是不错的。其间推出的读物有《新人文读本》、《新科学读本》和《新公民读本》。出版这一系列阅读产品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完成人格的全面塑造,为全面的“素质教育”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语文教学服务。这就涉及到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问题,我觉得这是问题的关键。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教育界存在很多争议。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因此,语文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结合,语文阅读也应与其他学科的阅读相结合,将其置于一个综合的阅读环境中,从而发掘出更广更深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北大社推出的几种读本相互协调、相互映衬和彼此补充,其出版理念与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觉得,这应该是语文读物的一个重要出版方向。

尹涛(《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副社长)
    从这两年来看,很多地区“一费制”执行力度很大,在某种程度上也相对释放了一部分阅读市场。对一些市场化的阅读读物来说是利好。像中华书局的阅读类杂志《中华活页文选》,这两年来每年基本保持30%多的增长率就是例证。
    据我们的了解及我对阅读市场的判断,我认为今后还有两块市场还有很大的开掘潜力:一是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即三到六年级的阅读读物目前还缺乏精耕细作的高水平产品,而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恰恰具备阅读时间相对充裕、阅读需求和能力不断提高等特征,因此相信针对这一目标群体的阅读产品还会有很大成长空间。还有一块尚待开掘的市场,就是初中的课外文言文读物市场,据我们了解其潜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目前非常欠缺。

冯爱珍(商务印书馆教育图书编辑室主任)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及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从一些出版大社的出版导向,我们可以感觉到,鉴赏型读物有可能逐渐成为阅读类产品的主流趋势,而这种鉴赏型产品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刚才大家谈到的高起点,回归阅读的真正本质,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
    目前市场上的阅读类产品,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功利型的,一类是素养型的。功利型产品或叫题库型的阅读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大,差不多达到70%的比例;而素养型产品市场虽然也不小,总体不如功利型产品多。在王府井书店可以看到,《阅读题王》《决战中考——语文阅读课外篇》《新编高考语文阅读题库》《高中语文阅读迁移训练》等功利型语文阅读类读物非常多,这类读物的落脚点极其功利,出版指向非常明确,即应试。当然,在功利化社会里这也无可厚非。但这种应试型阅读,把本来是一个整体的篇章进行肢解,极大地破坏了选文内容的整体性,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阅读偏差,把阅读的趣味变成了纯粹技术型的肢解过程,造成孩子们的审美麻木。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偏差及学生不喜欢阅读的罪魁,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课外语文阅读,只能说是语文课堂应试的延伸。而素养型或叫鉴赏型的阅读产品,带有导读的功能,符合阅读的目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像商务的《青春读书课》、广西师大的《新语文读本》、北大的《新人文读本》等,比较符合阅读的本质,它能较好地连接课内和课外的语文阅读,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鉴赏型阅读不仅是课堂语文的课外延伸,能够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而且还能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些读物之所以受到市场的认可与此不无关系。

周西坤(《课外阅读》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化、考试指挥棒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尤其是高考制度的不断变化,近几年来,高考语文命题中开放性的试题占主导地位,重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都特别重视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及学校逐渐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使得阅读类市场呈现良好的市场成长性。
    通过《课外阅读》这样一家专业阅读类杂志读者群逐年递增的视角,可以看出,那些能够提供一定信息量的、材料鲜活的阅读产品最受孩子们青睐,当然报纸和杂志在这方面更具优势,不过这种阅读趋向势必会作用于图书产品的出版。另外,我们在经营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阅读类产品的分级、细化也逐渐成为一种出版趋势。
</P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1:51:51 | 只看该作者
桑海(人民文学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编辑)
    在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之间,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不同于教辅的新的图书类型,即“课程资源”,在语文阅读市场必然走向细化的时代,对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无疑是一个潜力可观的增长点。
    传统的语文阅读大体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包括教科书和教辅,课外则包括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出版物。新的课改形势下,“语文阅读”的内涵也在变化,随着教科书和语文教学思维的多元化,课内外的界限将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传统的教辅可能会有所收缩或转型,而课外读物的操作会更加有意识,并进一步细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资源”的出现对原有阅读市场的挑战和冲击。这类产品在港台出现得比较早,如香港新亚洲出版的“资源套”,它虽不是教材却能补充甚至部分替代教材的功能。教材改革使“一课多本”成为现实,这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扫清了道路,《新语文读本》实际就是“课程资源”。基于新课标对开设语文选修课的迫切要求,最近我们和北师大合作,开发了一套“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系列”,这是一次真正打通课内外阅读,明确提出“课程资源”概念的尝试。这套书把严格筛选出的经典作品、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富于对话性的参考资料打包提供给学生,既可以用于课外阅读,也完全可以满足对语文选修课教材的需要。

李天舒(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
    我感觉现在的语文阅读出版,行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阅读对孩子一生成长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但孩子也必须要面对一些与考试有关的关口。从家长的角度考虑,他们选择的标准会是阅读产品是否与教学和考试有关。如何把握扩大视野与实用指向之间的矛盾呢?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引导。作为出版者,你出版什么样的图书,既是你的选择,也是你为读者做出的一次选择。特别是面对还在成长中的孩子,以他们的知识积累和视野,还不可能完全清楚自己该读那些书,所以把优秀的东西挑选出来给孩子,这是我们的一个责任。我们实际上是给孩子开列一个大书单,为他们的阅读起到了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二是尊重。做儿童图书,应该提倡蹲下来看世界,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喜好,根据不同阶段读者的认知特点,编排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只有孩子们喜爱读书,快乐地阅读,享受阅读,才有可能养成阅读的习惯。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三是适应。在考试、升学的压力下,家长注重功利阅读自有其道理。但其实,阅读和应试并不是对立的,考试是对能力的一种测试,阅读是对能力的培养,二者在本质上并不矛盾。如果我们在课外读物的编排中考虑到教学上的要求,寻找恰当的结合点,这样的读物完全可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认可。

何强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图书二部编辑)
    一方面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很少,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关系孩子们的文化积累与灵魂成长的大问题。这对矛盾怎么解决?作为出版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多做适合的课外读物,我们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是重视小学生语文课外读物的出版。在我国,小学生的升学压力要相对小一些,作为家长,还是比较乐意看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阅读课外读物的。所以,这一年龄段的语文课外读物读者群要大一些,对我们从事出版的人来说,那就是市场要大一些。不仅如此,这一阶段也是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机,一旦在这一年龄段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后是有可能将这一好习惯坚持下去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外阅读就应从小学生抓起。对于我们从事出版的人来说,就要重视小学生语文课外读物的出版,给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提供适合的课外读物。首先,课外读物得投家长所好。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其课外读物的选择权基本上掌握在家长手中,阅读者和选择者的这种分离,使得语文课外读物,首先得得到选择者——家长的认可。以我社的《儿童文学精华本》为例,选文就非常注意家长的意见。在编辑收到来信中,有许多是家长来信,他们对选文的评价是孩子爱读,家长也非常喜欢。其次,选文不能太难。学习课本的传统方法是“听讲解”,以便领会教师的具体指导;学习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是“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相对而言,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如果选文太难,就不会有愉快的阅读体验,阅读就会变成烦心事——好像上学一样!直接后果就是不想再读。阅读应该顺应自然。一个孩子读得越多,他的理解力、流畅程度、阅读速度和认识力就会越强。所以小学生的课外语文选文一定要易读、易懂。
    二是对于读者对象为中学生的语文课外读物,选文时一定要结合课内学习。对中学生来说,升学的压力非常大,所以,他们不可能将太多的时间用在与课堂学习没直接联系的课外阅读上,他们阅读的功利性倾向很明显。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中学生选择语文课外读物时,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考试要有帮助。在目前的教育现状下,我们无法改变这种阅读的功利性,对我们出版来说,所能做的就是多做与课内学习相关的课外读物。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自明:出版社赚个钵满盆溢,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对学生来说,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尽管阅读初衷的功利性很强,但毕竟对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增强文化积累都是大有裨益的。

语文阅读产品如何“变脸”
○新课标出来后,的确为阅读类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将阅读读物与高级教辅结合起来
○应该在其他学科或领域选取一些文学性较强的内容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原来的大部分阅读类图书设计上一般都比较死板,那种呆板的形式不足以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产品“变脸”势在必行
○在目前的情况下,做语文阅读类读物的出版必须研究高考,研究语文教学

杨德华
    谈到出版创新,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在选文上进行创新,更应该利用资源优势开掘一些原创性作品,来缓解当前原创动力不足的现状。当然作家社在这方面更有优势。
    最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展了一项针对适合0~6岁学龄前儿童的读物评选活动,传达出一个信息,就是我们在儿童读物的划分上,原来大而化之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有逐渐明确和细分的趋势。我们在具体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是,适合孩子们特别是适合于低年级孩子们阅读的读物太少了,而其中原创性的作品尤其不多。不用说上升到什么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层面,很多童书还停留在小猫小狗怎么怎么样,题材单一而狭窄。也就无怪乎现在推出来的很多阅读产品千篇一律,因为根本也选不出新鲜的更好的内容来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作协的出版社,利用与作家联系多的资源优势,作家社从今年3月份开始开展了面向作家的“我为孩子写儿歌”活动,有100多位儿童文学作家积极参与,作家社据此结集出版了《中国当代最佳儿歌选》,入选的250多首儿歌,都是儿歌作家的代表作,其中不少是最新创作的,基本代表了当代作家儿歌创作的优秀成果。有了这一成果,以后大家再选编读物的时候,可能就会从这些儿歌里进行选择。
</P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1:52:16 | 只看该作者
尹涛
    在做《中华活页文选》的时候,我的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是,每天带着镣铐跳舞。我们在选文的时候也是利用全国很多教师、专家来选文,也会面对其他社所头痛的经典和时文比例、 时文和古文的比例、哪些时文有可能成为经典等问题。但最令人尴尬的,是将课外阅读的梦想变成了又不是课内又不是课外的一个怪模怪样的东西。我们的初衷是网罗古今中外的美文,供学生们阅读,然而达到理想的阅读标准的作品要得到家长、教师的认可却是很难的。新课标出来后,的确为阅读类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将阅读读物与高级教辅结合起来成为许多出版人的追求,大家都会遇见阅读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理想和现实间的矛盾。可能在大家的梦想里,都不愿意把读物做成题库型的功利色彩太重的东西,但现实又并不得不给理想带上镣铐,并且这个镣铐也得做精美了,否则读者也不会认同。我们的品牌影响已经经历了一次蜕变,变成了课堂的课外延伸,这个蜕变的过程中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

陈邕(接力出版社编辑)
    我们提倡一种语文大阅读观念。可以这样理解,语文课外阅读当然应该以文学作品为主,过去的阅读产品也更多地表现了这种倾向性。但是我们认为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在其他学科或领域选取一些文学性较强的内容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我们认为语文阅读的选文界线不用分割得太过分明,因为阅读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选取一些兼顾其他学科的综合性读本完全有其必要,这是大阅读观在学科方面的拓展。另外,以前的语文阅读产品,选取古典及现代的名篇的概率更高一些,我们认为范围还应该更开阔一些,只要是现代的孩子们欢迎的都可以考虑。像接力出版社今年2月份引进出版的《万物简史》,英国的每所初中基本上都配备了这本书,销量两年达到500万册。这本反映最新科技前沿的读物是接力出版社在语文大阅读观念指导下献给学生的阅读礼物之一。

刘蕾(教育科学出版社基础教育教材发展中心编辑)
    目前一些阅读类杂志,以杂志的优势资源——大量的文章积累为基础,对文章重新进行分类、编辑,以读本或珍藏本的形式出版,这类图书分流走了一部分语文阅读市场。比如《儿童文学》出了十年珍藏本,《读者》出了《读者人文读本》,并号称是专门“应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编辑的”,《青年文摘人物版》也对杂志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出版成书。在做阅读类读物的时候,我们也完全可以借鉴阅读类杂志的编写思路,比如他们对读者群的细分,针对目标读者群所做的专题、活动。这些杂志内容丰富、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视野多样这个优势也值得我们借鉴,语文阅读读物在选文时同样可以不拘泥于文学方面,而兼顾历史、科技等其他领域的优秀文章,开拓选文视野。
    文章的质量是读本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除此以外,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可能的收获是什么,编写者希望学生能获得的又是什么,找出二者的结合点进行相应的引导。中学生的阅读还是不能光靠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
    我们还可以考虑借鉴目前一些社科书赏心悦目的装帧形式,改变现在阅读类图书在装帧和版式方面的不足。像原来的大部分阅读类图书设计上一般都比较死板,而从孩子们的心理年龄特点上来看,那种呆板的形式不足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产品“变脸”势在必行。
    再就是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态,这样就可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比如农村地区市场上阅读类读物供应明显不足。据我们的了解,相当多的农村学生认为所谓的作文书就是课外阅读读物了,阅读的功利性比较强,这一方面与农村市场上图书产品不够丰富、学生购买力有限相关,也与我国大的教育环境有关,所以希冀通过课外读物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目前来看还是有些理想化的。作为阅读类产品的出版者,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什么内容产品,广大的农村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阅读产品,值得思考也需要深入了解。
    阅读图书出版后,可由学校、家庭、出版社共同参与,教师在学校开展读书活动,家长努力提升家庭的文化气息和氛围,出版社在出书前深入到学校去,面对面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出书后到学校里与小读者交流,开展读书活动。

侯海涛(北京中智博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对阅读类产品的出版创新问题有这样几点思考:
    一是理念创新。出版者应该在充分研究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为读者提供形式各样、功能多样的新的阅读产品,从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二是市场创新。有了好的产品,还可以在营销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像北少社的《新童谣》借助政府力量,中少社的《儿童文学典藏书库》利用杂志品牌优势,人文社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则整合多种资源,还有一些民营教辅图书开始注重新华书店发行渠道,一些社科图书通过教辅渠道进入市场等,都是市场创新好的范例。
    三是形式创新。图书作为商品而言,需要设计、包装,注入品牌内涵等,也应该有不同的形式。我们公司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彩色读书之旅》系列丛书,在制作过程中为图书注入文化和艺术设计的元素,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

吴法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办事处主任)
    谈到与中小学语文学科挂钩的阅读读物,有两个要素必须得研究,一个是新课标,一个是高考。曾经有一项关于中小学阅读的调查显示,在不同的年级,家长和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力度相差很大,其中理科家长和教师的支持率仅占到25%,文科近80%;高一、高二的任课教师支持力度远远高于高三,家长和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在王府井组织的一项针对高三学生组织的阅读书推广活动中,来参加的基本上都是初中生和小学生及其家长。这很好理解,年级越高学习压力越大,能够分配给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就可能越少。
    像人文社,将名著与新课标相结合,找到了很好的卖点,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那么名著之外呢?我感觉重要的是要形式上创新,如彩色阅读。华东师大社几年前做过一套《大雅藏书》,一套四本,每本定价39.8元也很高,但市场反响非常好,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图书形式上有创新——全彩印刷、配上最好的画、用蒙肯纸印刷等。
    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做语文阅读类读物的出版必须研究高考,研究语文教学。我们社出版了一套《新语文学本》,当时的一个想法就是市场上的读本已经很多了,再出已然很难超越,像钱理群先生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商务的《青春读书课》等,我个人感觉,除非有很好的策划理念,市场上很难再出现像《新语文读本》那样规模和效益的读本,所以我们就推出了“学本”。曾经听钱先生谈到《新语文读本》原来的考虑是为那些语文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而推出的,但最终发现越是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越去买来“补课”,偏离了原来的出版初衷。我理解,读本更注重文学功能,学本则更注重给初学者指引门径,重点在选文的导读和知识点的安排,并且注意采取各种形式吸引孩子的兴趣。
    我对语文阅读类读物出版有一个疑惑,就是阅读类产品打的旗号是补充语文教学资源的不足,但学生课上已经不堪重负,课下还会有时间和精力再去看吗?大家也谈到这类产品的一个出版趋势就是课内外结合。但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观念里,许多阅读产品就是“闲书”,根本不支持,那么怎样转变家长和教师的观念,让“闲书”变得“不闲”呢?这无疑需要出版者具备一定的策划理念和操作方法,才能找到好的结合点和创意而有所作为。
</P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1:52:45 | 只看该作者
安武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宣传策划部主任)
    创意无极限。比如像那种流行的经典还有没有市场空间呢?像杨红樱的作品,各种形式的作品集都被开发出来,大家肯定感觉再切入已经无从下手了。但北少社就从“无路”的地方找到了新的出口。我们策划了“杨红樱精品赏析系列”《优美童话卷》《校园小说卷》《奥秘童话卷》准备于今年7月推出,篇目是杨红樱自己选的,文后配有作品赏析、阅读提示、请你分析、请你写写等栏目,将鉴赏性、文学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我认为只要有好的创意,流行经典完全还有再挖掘的潜力。

在流行与经典、
时文与古文间的选择
○要从经典作品中选择出当代孩子可以接受的部分,这个结合点是我们出版人需要认真考量的
○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大部头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把最有价值的篇章或片段拣选出来
○我们在选择时,应用经典的眼光去看待时文,用经典的标准去衡量时文

桑海
    经典与流行是在选目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我们一向很重视经典,“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所以在市场上经久不衰,也是因为这套书涵盖了众多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日本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洋魂洋材”的教育使日本年轻一代全盘西化,失去了民族的灵魂。从当前世界的教育趋势看,各国都很重视本民族经典,今天的英国中学生必须要阅读两部完整的莎士比亚戏剧,而法国中学生则开始选修拉丁文。中国语文教育界也出现了“传统回归”的呼声,对民族经典,特别是文言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西方经典传达的人文精神和现代意识对人的成长意义重大,但是中国的孩子对西方经典,尤其现当代经典的接触也非常有限,同样急需补课。
    有人说经典难懂,孩子不爱看。其实,真正的经典未必难读,经典应该是直指人心的,可以让人在一生中不断回味,获得新的滋养。比如孟郊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七八岁的孩子就能读懂字面意思,但可能要到十七八岁出门远行时才理解离开母亲意味着什么,到二十七八岁有了孩子才能真正明白慈母的内心,而或许要等到孩子十七八岁离开自己时,对诗句才能有更深层的感受。这样的东西,就叫做经典,它可以足够复杂,但绝对玲珑剔透。所以,对经典要重新审定,然后再从中遴选出最精美、最透明、可以无障碍沁入孩子心灵的部分,这是我们最艰难的工作。难就难在要从经典作品中选择出当代孩子可以接受的部分,这个结合点是我们出版人需要认真考量的。在“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中,囿于新课标确定的书目,这种考量并没有真正展开,而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系列”的编选过程中,从丛书书目的筛选,到选本细目的厘定,都建立在周密调研和专家论证基础上,有时为了某个作品的入选资格,编辑和专家会争得面红耳赤。这是因为,不同的篇目,会给孩子一个不同的入口,一个不恰当的选择,可能把他永远阻挡在一个无限精彩的世界之外。
    当然,在语文读物的开发中,没必要拘泥于经典,但对流行的东西一定要非常谨慎地选择,要用一双慧眼把少数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从众多朝生暮死的平庸文字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出版人,我常常想,怎样才能把孩子们从电子游戏中拉出来,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怎样才能把孩子们从低水准的流行读物中拉出来,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经典。这样我们的出版就有了希望,我们的未来也有了希望。当然,前提是我们能提供足够好也足够有吸引力的东西。

张立华
    时代在变化,经典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时,经典也需要重新审视,经典也可以再加工,比如北少社对经典的改写。“华夏阅读黑马”的做法是将经典分解给学生。我们通常会将一些作家的整套作品拿来全面审视,看一下有哪些经典适合于哪个年级的学生阅读,“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这一部分内容拿出来给学生们看。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大部头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把最有价值的篇章或片段拣选出来,适于小学生阅读的一般不超过800字,适于中学生阅读的一般不超过1500字。我们的编辑决不只是单纯的编一编、辑一辑,而是把语文阅读图书当成一种事业来做。这里有编辑的良心,编辑的责任,编辑的思想,编辑的智慧,编辑的创造,我们力争打造出不朽的语文阅读品牌!
    在选文方面,我们始终贯彻真、新、深、博的标准。所谓“真”,就是所选文章必须反映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思想的真实、艺术的真实。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说:“作家的任务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写得真实。”所谓“新”,就是所选文章思想要新、内容要新、语言要新、手法要新。所谓“深”,就是所选文章在语言、内容、形式、技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深度,语言要精粹,知识点要密集。而且,哪怕是写景状物的小文,也须出自中外名家之手,而不选平庸之作或学生的习作。所谓“博”,就是选文的内容要广博丰赡,即便是熊掌这样的美味佳肴,只有一道菜也不成其为盛筵,偏食的孩子必然是不健康的!选文不仅要注意报刊杂志,更要注意各方面的图书,尽可能广泛地占有材料,并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使百家名篇毕集于一书。
</P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1:53:12 | 只看该作者
周雁翎
    的确,经典和时文的选取问题一直是语文读物的编者们深感棘手的问题,许多编者做了认真的尝试,但事实上很难解决好。从目前市场上看,几乎所有的选本都是着重经典,也有一些经典与时文各占不同比例的读物。在这种选取角度雷同的情况下,语文读物如何找到一个新的视角、编出新意,这是许多出版社面临的一个困境。就北大社的《新人文读本》来看,我们实际上是巧妙地处理、回避或说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这个读本选的都是时文,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教材都是以经典为主,教学的重点也是让孩子们阅读、分析、领会、理解经典,这是由教科书的性质所决定的。而课外阅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自主阅读,是作为经典的一种补充。如果课外还让他们去读那些远离时代、远离生活经验的过去的经典,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阅读困难,甚至造成抵触情绪。这是教科书编写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时代在前进,孩子的阅读应该处在一种浓重的时代氛围之中。因此,阅读应该与时间同行、与社会同行、与审美同行、与阅读趣味同行、与语言的发展同行。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家长监督的情况下也能有兴趣地去购买去阅读。现在,孩子们阅读的很多书都是家长给买的,看一看究竟是谁买的书就知道书与孩子的距离的远近了,这如何能体现自主阅读呢?《哈利·波特》基本上是孩子自主购买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神奇的魔法师对他们有一种阅读期待,而目前市场上一些读本的选文与现实脱节,缺乏当下感,学生学起来没有激情,因为他们不能理解那样一个遥远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语言。所以,语文课外读物应该与孩子成长的氛围直接相关。况且经典和非经典是相对的,现在的“时文”若干年后有可能就成为“经典”,这涉及到对所谓的“经典”的理解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选择时,是用经典的眼光去看待时文,用经典的标准去衡量时文,当然这只是一种尝试。

杨德华
    总结解放以来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就是我们太重视时文而忽视古诗文了。现实结果如何?那就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水平在大幅度滑坡,这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教训。因此,我认为不是古文太多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强的问题。有哪位大作家不是从古典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滋养?有哪位大科学家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孩子们应该从小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练练古诗文的童子功。让孩子学点好的优秀的古诗文,对孩子今后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一生的成长都很有必要,让那些精粹的作品滋养他们的心灵,这还不光是培养语感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民族情感的问题。作家社同时推出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诗文阅读》两个系列,让爱好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学生自己去选择,结果我们发现《古诗文阅读》有的品种销量达几十万册,说明学校和家长的观念也在逐步改变,人们正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一个人成长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阅读读物
品牌打造的关键点
○应该有一些好的课题组,来系统研究并掌握孩子们的阅读水平、阅读期待等信息,细致地感受他们的实际需求
○品牌打造的关键是要有特色,一套书有不同于他人的卖点
○品牌打造的关键点还在于选题策划的精巧和准确、市场推广的有力和渠道的畅通

李天舒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世界少年文学精选》(俗称绿皮书),是一套历史较久、生命周期很长的阅读产品,10年来经受住了市场和读者的考验。这套绿皮书,是一套从台湾引进的名著改写本。对于一个包括60多个品种的一套引进产品是否适合国内的孩子们,这套书在投放市场之初,北少社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和项目论证。他们发现当时市场上的一些名著虽然保有原汁原味的鲜明特色,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决定了原汁原味的阅读让孩子们接受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改写本虽然不能保持原汁原味,但作为一种启蒙性读物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当然因为是启蒙读物,因此文本的精美必须有所保证。而这套名著全部由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改写而成,满足了对文本精美的要求。经过十多次不同形式的论证,北少社最终将这个大部头推向市场,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后的出击,使得这套产品受到孩子及家长的积极认同。10年间我们也十分注重对这个品牌的维护2003年我们在对这套书进行重新审视和市场的深入调研之后对这个产品进行了改造,调整增加不少新的作品,还补充了能够拓展阅读、开阔视野的内容,这次改版经过市场的检验被证明也是成功的。注重打造品牌,也注重维护品牌,这是我们的这套书在这么长时间始终没有退出市场,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受到认可和欢迎的原因。

冯爱珍
    我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有一些好的课题组,来系统研究并掌握孩子们的阅读水平、阅读期待等信息,细致地感受他们的实际需求,最终经科学论证推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产品,否则很多读物根本不可能打动孩子,更谈不到人文精神及情感的作用了。我的孩子小学时也买了北少社的“绿皮书”,我认为这套读物好就好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不太认同缩写本,但改写本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孩子的认知水平是在不断发展的,给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们提供的精神产品必须符合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所具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能够满足孩子自主学习的需要,从而提高学习自觉性。

何强伟
    把握《儿童文学》杂志的资源优势、找准小学高年级这一市场切入点,是中少社《儿童文学典藏书库》在阅读市场斩获颇丰的关键所在。经过四十年的品牌打造,《儿童文学》杂志以过硬的本质、较高的起点、贴近孩子们生活的亲合力赢得了孩子们及家长的认可,成为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龄层孩子们阅读读物的重要选择。并且,在大家的观念里,小说的读者可以延展到0到99岁,加之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阅读时间充裕,完全可以成为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的选择性产品,因此购买的潜在可能性更大。因此,把握住资源和目标读者对象两个关键点,《儿童文学典藏书库》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P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01:53:51 | 只看该作者
□邢华(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辑)
    我以童趣的出版经验来谈一下打造语文阅读读物品牌的问题。在童趣的阅读产品中,大多以经典作品为主。但童趣不满足于经典作品的内容本身,往往会为孩子或家长提供书本的附加价值。比如我们在很多书中提供了教育服务性的内容元素,因为家长很需要和期待这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来正确和有效地使用读物,提升读物的教育效果。
    另外,我们在编辑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去发现作者、发现细节、发现形式是开发产品的关键所在。经典作品是有限的,但不同作者的不同观点,或者换一个全新的观察、思考的角度,或者在形式上加以变换,也会使读物的面貌焕然一新。童趣拥有大量国际知名的经典故事,我们用其中的一些资源做了进一步的细分,推出了《妈妈教我读》《妈妈伴我读》《妈妈听我读》系列,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不同的阅读需要,因此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刘蕾
    目前课外阅读读物的编写模式都有相似之处,按主题分单元,前有导语、后有思考题,所选文章也难免有雷同的,所以市场上一套读物卖得好,很快就有跟风出版的,而且质量也不相上下,分走不少读者。我认为品牌打造的关键是要有特色,一套书有不同于他人的卖点。
    《青春读书课·新课标素质教育必读书》的一个特点在于整套书的编写者只有一个人,是深圳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历经十几年完成的,这与现在很多读本都找名人做主编不同,再有就是书中体现的一种宏大的阅读视野,选文处处体现了“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理念,同时还举办“青春读书奖”有奖读书征文大赛,邀请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家进行评选。《读者人文读本》则依托了《读者》杂志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辅以网络、报纸等媒体的宣传,销量不俗。最近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成长读本》凸显了成长的概念,提出“让阅读伴随我们成长”,选文和导语都在引导学生的自我成长方面下工夫,在5月天津书会推出后反响也很好,此外在装帧、版式上引入了社科书的设计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周西坤
    我认为,打造语文课外阅读读物的关键,仍然要从青少年出发,以他们不同年龄段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来综合开发课外阅读读物。
    首先,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要清楚这种心理需求的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对神秘、刺激、冒险、勇敢、仰慕和机智等表现元素兴趣浓郁。了解到这些特点,对做好选题计划会有很大帮助。《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十万个为什么》等读物一直成为几代人的钟爱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近几年出版的《魔法学校》《哈利·波特》等图书在全世界畅销也就不难理解了。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开始有了青春意识的萌动,像《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类的图书在他们的阅读中会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真正优秀的作品,其意义就在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当前,在高科技信息网络化和现在人精神生活多元化的今天,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巨大压力,低龄孩子被“声光电”所吸引,高年级学生要面对升学,于是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主导地位。更要求出版者考虑到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靠读物的内在品质吸引他们进入阅读,这对每一个出版者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其次,满足青少年的时尚需求。说到时尚图书,谓其“双刃剑”一点不为过。低劣的时尚类图书会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优秀的时尚图书则能为他们开辟一方蓝色的天空。现在流行在市场上的图书有些是没有把握好“安全恐怖”“纯洁情感”这样一个少儿图书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艺术标准和伦理底线。在设计这类选题时,出版者应该正确把握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天真的童趣、过人的机智等可能促成图书流行的因素,为孩子们提供健康有益的时尚读物。

□桑海
    从我们出版社的情况来看,打造语文阅读读物品牌的基础是:人文社的金字招牌、丰富的版本资源和优秀的编校质量。
    当然,品牌打造的关键点自然还在于选题策划的精巧和准确、市场推广的有力和渠道的畅通。语文阅读本身并不新鲜,但这么多出版社同时有意识地进行语文读物的开发,甚至为此成立专门的部门,足以表明出版界对这一市场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是一个相当广阔的市场,但粗放和跟风的选题已经越来越难立足了,需要深入研究,不断细分。 从大的类别上分,这个市场可以分成教材教辅、课程资源和课外读物,又可以按年龄段、题材等要素进一步细分和组合。一个出版社应在清醒分析自己的品牌形象、资源优势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在细分的市场中选准适合自己的突破点,在丰满和延续出版社品牌的同时,打造出优秀的语文阅读读物品牌。像作家社利用作者资源,开发原创的当代作品,中少社、北少社对自有出版资源的再开发,都值得提倡。(文字整理 张翠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5:43 , Processed in 0.1178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