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恭迎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王灿明所长光临审网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8 14:5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


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是南通大学批准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唯一的一家创造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的宗旨是凝聚创造教育的研究力量,凝练创造教育的学科方向,整合创造教育的研究资源,加强创造教育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研究所现有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4人,讲师、助理研究员9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9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五年来完成和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苏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主办“江苏儿童创造心理发展论坛”、“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思想研讨会”“甘子恒广义创造学思想研讨会”、“林崇德‘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学术研讨会”、“南通市创造教育高层论坛”、“南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论坛”,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1.以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作为逻辑起点展开儿童创造教育研究。着眼于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规律,集中探讨儿童创造心理发展与创造教育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儿童创造教育论》、《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两本专著,系统阐述和论证了儿童创造教育的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行动要领,获“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大赛紧密结合,以理论引领实践,在实践中拓展理论空间。校团委、教务处、科技处等部门联合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屡屡获奖。在2009年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又有5件作品获三等奖;在2010年的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又取得了一金一银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校“挑战杯”参赛史上的新记录。杨建新同志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优秀团干部”和“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个人”。
3.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相得益彰,以研究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研究。我校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对师范生开展创造教育的高校之一,2000年正式启动《创造教育》课程建设,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十年中,还先后开发《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创业教育》、《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辅导》5门新课程,收益学生超过8000人次,编写教材5部,上课学生中先后有18人获“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资助。在我校“教育学原理”硕士点的申报中,“创造教育研究”作为一个特色方向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2007年我校开始招收创造教育研究生,为国内目前唯一的创造教育硕士点(目前已毕业1人、在读6人)。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嘉曾教授评价我校的创造教育研究“在国内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同层次高校中处于明显领先的水平”。
4.校地互动,积极拓展学术领域,主动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王灿明同志为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评审组成员、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评委、南通市创造发明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在创造教育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声誉。杨建新、王灿明同志先后承担南通市软科学课题“‘桥港时代’南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南通市职业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得到南通市科协领导的高度评价。
研究所下设“创造教育研究中心”、“创新大赛研究中心”和“创造心理研究中心”,在未来几年内,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在中国创造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会型创业、科技创新大赛等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4:54:2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发现不了杰出人才?

作者:王灿明  来源:《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年第5期卷首语


      据德国学者弗尔辛教授在《爱因斯坦传》中披露,爱因斯坦回忆他的学生时代“几乎是充满创伤的”。有一次,他的父亲问中学的训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应该从事什么职业,这位主任直截了当地回答:“做什么都没有关系。你的儿子将来是一事无成的。”后来,这位训导主任干脆向爱因斯坦宣布,由于败坏班风、不守校纪,他被勒令退学了。
      经过补习,爱因斯坦最终被苏黎世工学院录取。但由于迷恋麦克斯韦、赫兹等物理学家的最新成果,他只顾埋头自学,很少去听教授上课,即使去听也常常在课堂上批驳老师。因为离经叛道、不守规矩,即使当时最富盛名的韦伯教授也未能发现他的才华,致使毕业后他连份稳定的工作都很难找到,最后,还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专利局里谋到了一个小职员的位置。但就是这么一位处处碰壁、穷困潦倒的人,五年之后居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和惊人的创造力,完成了五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论文,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曾经引发国人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实际上,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在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爱因斯坦的遭遇告诉我们,对潜在杰出人才进行评价是一桩相当复杂也相当棘手的事情。因此,我们不妨追问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发现不了杰出人才?”
      原因之一:现行的评价是基于控制的评价,而非基于解放的评价。著名教育家弗莱雷在抨击传统教育时打过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认为传统教育就好比银行储蓄,学生好比是银行开的“户头”,教师好比是“储户”,教师授课就好比存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因而,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的批判意识就越少。毋庸置疑,在这种“储蓄式教育”中,教师的评价是以控制为中心的,他们巧妙利用评价这根杠杆不断强化自己的权威,使学生丧失了越来越多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一旦有特立独行的天才学生出现,就会被予以无情的排斥和坚决的打击。陶行知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可见,只有基于解放的评价,才能撑起天才成长的一片“蓝天”。
      原因之二:现行的评价是基于标准的评价,而非基于情境的评价。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评价总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这种标准可能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一个时期的培养目标,也可能是一个学校的培养规格、一个教师的教育理想,抑或是一门课程的内容选择、一次教学的具体设计。尽管这些标准皆有这样那样的合理性,但都不可避免地脱离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得出的结论貌似客观科学,实则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爱因斯坦13岁就自学了微积分,课堂的教学内容早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如果强迫他学习代数几何必然会遭致他的强烈反抗。了解了这一点,我们还会认为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吗?
      原因之三:现行的评价是基于知识的评价,而非基于发展的评价。知识仅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如果仅以知识来评价人才,难免产生偏颇。当年,钱伟长的高考物理只考了5分,却因为中文和历史考了满分而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谁知入学第二天,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面对侵略者猛烈的炮火,他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然而,他的请求被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一口回绝,为此他整整纠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每天8时上班,他6时30分就等在办公室门外,吴有训只得批准他“试读一年”。如果以物理分数而论,要把钱伟长培养为物理学家简直比登天还难。然而,吴有训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年轻人的决心,意识到这种决心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难以估量的。果然,除了吃饭睡觉,钱伟长几乎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一年后,他的高等数学和物理成绩就提高到八十多分,最终成为了一位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我们惊叹于钱伟长的“美丽转身”,更应该为吴有训的胆识而喝彩,是他让我们领悟了“发展性评价”的真实意蕴。
     “中国崛起”需要大批的杰出人才,而杰出人才首先需要学校、教师去发现。要想走出杰出人才被埋没、被扼杀的怪圈,我们就必须对现行的人才评价制度进行更多的追问和反思。
      王灿明/南通大学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理事。(南通  2260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3:32 , Processed in 0.1165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