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0

做学问不要跟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6 06: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学问不要跟风
张云华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


    【核心提示】学术“跟风”,从根本上讲,主要源于急功近利的治学心态。有些人把学术当做名利的敲门砖,追求短期见效,不惜成果平庸,唯图快得名利。这种“短平快”的学术生态,在目前学术界俨然成势,不可小觑。

  做学问要想出成绩,首需耐得住寂寞,这个道理,早已为学术界所熟知。但近些年,学术界不甘寂寞的浮躁风气并未衰退,“跟风”即一显例。所谓“跟风”,是指在学术研究中,有人以图名邀利为目的,不顾自身的学术基础,热衷于追逐各种热点,随意改换研究方向,以便快出、多出“成果”的一种不良风气。这股流风所及,为害不浅,如不及时刹住,任其流播,将严重戕害我国的学术事业,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学问之道,纵有千般景象,也有其共通的内在理路。如,无论做哪种学问,若想有所成就,都要有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这可视为不刊之论。不错,有些通才型的学术大家,研究范围所涉确实广博,但纵观其治学经历,绝非单纯追逐热点所致,而是基于自身的学术特长,逐步扩展研究领域,经过长期砥砺、循序渐进而取得成果。无视过程而仅看结果,赶学术时髦还自诩效法前贤不守一窟,实乃自欺欺人。现在有些“学人”,研究方向变化之快,就像激流中失控的扁舟,追潮逐浪,起伏不定,成了十足的学术“弄潮儿”。这些人做学问信奉“趁热打铁”,不管自身有没有相关的学术基础,只要是热点,就蜂拥而上,鼓捣些所谓“成果”后就抽身走人,接着寻找另一个热点。
  学术“跟风”,从根本上讲,主要源于急功近利的治学心态。有些人把学术当做名利的敲门砖,追求短期见效,不惜成果平庸,唯图快得名利。这种“短平快”的学术生态,在目前学术界俨然成势,不可小觑。长期以来,由于学术评价机制向量化严重倾斜,有些人专钻这个空子,不求质高,但求量多。而“凑数”的秘诀之一,就是追逐热点问题,跟风凑热闹,企图借人们关注热点问题的氛围,从中攫取一杯羹。学术乃天下公器,承载着学者的良知和社会的良心,以一己私利而把学术变为名利场,得的是眼前微利,失的是学术大义,两相比较,轻重立判。
  经济学中有一种理论叫“羊群效应”,即领头羊去哪里,其他的羊也跟着去哪里,主要用来解释经济领域中的盲从现象。没有经验,盲目效仿,即使暂时得利,但从长远看,也存在着极高的亏损风险。这完全可以用来类比学术上的“跟风”情形。对有些热点问题,跟风者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资质,但利之所趋,仍强不知以为知,东拼西凑搞出点“成果”以示人。长此以往,跟风者除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捞点实惠外,留下的多是学术垃圾,污染了学术环境。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热点问题反映着学术研究的敏锐性,是促动学术进步的重要突破口,这必然会吸引学有专长的学人不断加入这个研究队伍,他们也是学术新陈代谢的希望所在。这和我们所说的跟风者有着本质区别,不能轻加混淆。
  其实,学问好比广阔的天地,每位学人在其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大可不必盲目跟风。《世说新语·容止篇》有个故事:“妙有姿容”的潘岳(即潘安)拿着弹弓在洛阳街上游玩,妇女争相围观,不愿放他离去。“绝丑”的左思很羡慕,也效仿潘安的样子到街上游荡,结果“群妪齐共乱唾之”,左思“委顿而返”。左思本有旷世文才,《三都赋》曾引起“洛阳纸贵”,可他偏拿丑容去效仿美貌,难怪妇女朝他吐唾沫。实际上,现在学术上的跟风者就是以己之短去比人之所长,学术成果怎可能被人承认!郑板桥的名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确定研究方向,上下求索,不跟风,不赶时髦,学问会不请自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8日第36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00:14 , Processed in 0.0958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