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诗的症结与出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8 10:4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诗的症结与出路2012年05月10日

来源:三晋都市报



现在,文学已被彻底边缘化,而诗歌更成了边缘中的边缘。有一种说法,目前,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这不得不说是中国诗坛的悲剧。就当今新诗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窃以为其结症主要出在诗人身上。
其一,诗人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古人讲为文“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就是强调作家内在的才德修养与外在的文采美有机统一。“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这样的要求确实有点高,现在的文人是办不到的。但如果一个诗人没有健全的人格修养,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担当,肯定写不出健全的、有社会价值的诗。
以来,我们的一些诗人过分自我,写诗总离不开自己生活的那个小圈子。个人的小情小调,个人刹那间的心绪和感悟,构成了诗的全部内涵,远没有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样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殊不知过分的个人化是不会赢得大众的。正如雷抒雁先生在谈到其创作《小草在歌唱》时所说的,当初在写《小草在歌唱》时,正是出于一腔的义愤和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那时候,我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张志新的死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不同思想、不同言论的残忍程度出乎意料。”而这首悼念张志新烈士的诗之所以会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也正在于它的非自我性的普世的内涵价值。
诗歌有伟大、平庸和拙劣之分,诗人也不例外,正所谓诗如其人。而一个负责任的诗人,因为他的作品是给大众看的,就应力避平庸和拙劣,内蕴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力求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这就需诗人自律,对自己的艺术生命始终负责,对创作时时怀有敬畏之心,万不可一时心血来潮而游戏文学,盲目写些无意义的东西,乃至胡编乱造,害人害己。
其二,诗人缺少厚实的生活和真情的投入。从老一代诗人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经历曲折,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再加上勤奋和个人才气,方铸就了他们的辉煌诗章。像艾青诗中抒写的北方农民的苦难,若无厚实的生活,是很难写得那样深刻、那样直入本质的。而现在我们的诗人本来生活积累就不够,又不勤奋好学,不好好研究社会和人民大众之所需,闭门造车,总是在无病呻吟,这怎么能把诗写好呢?把生活中一些无意义的个人感触当成诗,这怎么能让别人喜欢呢?
有人说,现在会写战歌的诗人少了,会写情歌的诗人多了,但无论写战歌还是写情歌,关键要有生活、有真情投入,否则是很难打动读者的。爱情作为一个文学的母题,其本身有高尚、低下之分,具有深层的道德内涵,诗人理应倾情观照,歌颂什么贬斥什么,一定要是非分明,而任何模糊的认知或低级趣味的抒写,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战歌是新诗在某一时的特殊存在,已成了一种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忆,现在我们一些诗人仍在写主旋律,但远没有当年的战歌那样感染人、那样催人奋进了。当然,时移世易,人们的审美趣好已今非昔比,但从诗人本身来说,既缺乏真情实感,又无必要的艺术修炼,写出的诗歌难免流于概念化和口号化,有的叙事诗甚至写成了流水账和顺口溜,这正是其失败的原因。
其三,诗人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了一个很一般的生活故事,但他把一种精神——美国精神写出来了,从而成为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一个成功的诗人,一部不朽的诗作,就是要把生活事件诗化,从生活事件中挖出其社会性的最根本的东西,这才是文学的价值所在。比如,同样写人与自然的斗争——改造沙漠,我们的诗歌往往最终归结到了环保的主题,同样的故事就是写不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来。文学的平庸,归根到底是我们的诗人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把人性和人的精神给忽略了,没有挖出生活内在最根本的东西。
诗人思想深度和力度的养成,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除了诗人的个人因素如学养、天赋等外,还与其生活环境及时代的精神风貌密切相关。现在的国人普遍惯于享受,缺乏一种坚强的充满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而文学耽于娱乐,作家不思进取,这样的社会精神风貌,这样的文坛情势,怎能养成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呢?
近年来,针对新诗创作的困境,诗界有一种提法,就是新、旧诗接轨,新诗向旧体诗学习。然而,新旧体诗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完全接轨不大可能,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却是必要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有人就提出过新诗要采取旧体诗的形式,写成格律诗,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旧体诗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艺术积淀,确实为新诗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而新诗的历史不到百年,经验不足,又长被人视为舶来品,有很多缺憾,特别需要从本民族的文学精华——古体诗中汲取养分。如古体诗语言的简洁、凝练和外在的音乐美,就很值得新诗学习;再如古体诗“兴”、“观”、“群”、“怨”的内在价值建构等,也很值得新诗诗人们借鉴。古人很聪明,他们做诗特别讲究技巧,从字句的安排到意境的开掘,做得恰到好处,又不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而是明白晓畅,既易读又耐读。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采用问答的形式,明白如话家常,但诗外之旨——佛禅的理趣,却让人玩味不尽。这恐怕是某些喜用模糊语言的所谓“现代派”新诗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吧。
另外,有些少数民族的民歌也很有艺术价值,值得新诗借鉴。因此,新诗要提高,要走出困境,关键要靠有志于新诗革新的诗人们脚踏实地地研究、学习旧体诗和少数民族民歌,当然也包括外国的优秀诗歌,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为新诗所用,而光靠道听途说的“听来主义”是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的。
在现代诗坛上,老一代诗人感于置身的社会现状,自步入诗国就确立了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与时代同步,甘为人民鼓与呼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他们的诗作与时代的脉搏同律动,是一种来自社会的真的声音,是对当下生活的倾情书写。而现在有些诗人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担当,盲目追求国外的这个主义、那个流派,更不顾国人的语言习惯,乱用欧化语言,诗语晦涩,思绪混乱,让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不知究竟为谁而写、让谁欣赏,这样的诗怎能让广大读者喜,怎能流传下来呢?孤芳自赏,将神圣变得低下,终究是没有出路的,也极不利于新诗的发展。
卢有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10:08 , Processed in 0.1037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