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世纪大学生与新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8 11:1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世纪大学生与新诗

2007年01月09日
作者:刘川鄂
 引言 :“归来的歌”、“朦胧诗”、“新生代”,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诗坛的黄金时代,也是大学生与诗最亲近的时代。“朦胧”诗人的名篇佳句在大学生中到处传扬,而新生代诗的许多作者本身就是校园诗人。转眼间,文学“边缘化”了,诗神的光彩不再了。新世纪大学生与新诗的亲密度如何?这是一个问题。
  2003年春天,作为湖北大学中文系2001级《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的任课教师,我在该年级120名同学中间进行了一次题为“新世纪大学生与新诗”的专题调研。具体的做法是:设计一些问题,让每个学生以作业的方式书面回答;作业收上来后,我的研究生陈亚琼、江河、赵世举、朱立、曾琦、祝学剑进行分类整理;我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现把初步调研成果整理出来,供关注新世纪新诗现状的朋友们参考。
  1.进大学前诗歌阅读与写作情况
  当代大学生的童年时期大都在家长和老师指导下阅读背诵过不少诗歌,其中主要是古代的诗歌作品。这使他们从小对古典诗歌的外在形式美有较强的认同感。
  在进入中学后,由于开设的课程较多,升学的压力较重,他们的诗歌阅读主要局限于教材。而教材在编选上有以下两个特点:1)以古典诗歌为主,新诗较少,且在教学要求上对古典诗歌要求较高,而对新诗要求较低。2)在编选倾向上重思想教育轻审美教育。诗歌内容多表达对旧事物的批判,对中国共产党、对党领导的革命、对新中国的赞颂,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只有少数篇章抒写诗人的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这些都容易造成中学生阅读视野的偏狭。不少学生对中学教材中所选新诗表示不满意,认为政治色彩强,说教味浓。被他们提到的诗作有《回延安》、《甘蔗林——青纱帐》、《大堰河——我的保姆》、《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这些他们并不喜欢的新诗却硬性要求他们背诵。
  此外,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悖离诗情诗艺的方式。填鸭式的注经式教学、生吞活剥的背诵教学,极大损害了中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口味。在课堂上,教师讲诗总是从字、词、句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注重应试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过于坐实。导致学生阅读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对课本以外诗歌的接触多是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消极的阅读。一位同学回忆道:“我明白过去的‘资源’是多么的低下和糟糕。伊沙、侯马叫嚣他们没有‘师兄’,我们这一代可以说,就诗歌的启蒙而言,是群‘孤儿’。今天,我不愿评价当时看到的诗歌,因为那是一场幼稚对无知的胜利。”。
  长期呆板的教育和高考压力扼杀了不少学生的诗性和兴趣。×同学说:中学因写诗而成绩下滑,所以现在对诗如此迟钝。“因为从那时起,我已折断对诗的爱好”。
  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对诗歌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同学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摘录了三大本诗歌。他们阅读的范围比较广,除了古体诗词,还有现代诗人如冰心、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艾青等人的诗作;当代诗人如余光中、海子、顾城、舒婷、席慕蓉等人的作品;外国诗人如普希金、雪莱、拜伦、泰戈尔、荷尔德林等人的作品。其中徐志摩的作品最受广大学生欢迎,共有23名学生在书面报告中特意提到了徐志摩。
  从这些在校大学生的回忆看,中学阶段诗歌阅读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1)相对于散文、小说而言,诗歌的阅读量相当有限。诗歌作为一种注重象征、暗示、结构跳跃的语言艺术,对它的解读需要更多的情感和心智投入。因而不少人把读诗视为畏途。在这次调查中,共有27名同学明确表示对阅读诗歌兴趣不大或没有兴趣。2)对古体诗词的阅读兴趣明显大于新诗和外国诗歌。有17名同学明确表示更偏爱于古典诗歌,有近半数同学喜欢古典诗歌也不排斥新诗。他们认为古典诗歌经受了上千年的时间考验,至今仍然很有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对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则比较隔膜。特别是对外国诗歌,由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困难。3)从对新诗的阅读来看,男生更喜欢思想深刻、文化内蕴厚重的诗,如余光中、海子、顾城等人的诗歌;而女生更喜欢婉约清新的抒情诗,如冰心、舒婷、席慕蓉、汪国真等人的作品。
  在中学学习期间,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仍有同学痴迷于诗歌创作,共有20位同学长期坚持诗歌创作。
  2.大学生对当下诗坛的看法
  当下诗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慢慢的失去了往日的雄风,越来越变得有些疲软。在商业繁荣的今天,迎合小市民心理的通俗文学作品越来越走红。许多高雅艺术被束之高阁。诗坛越来也越孤独寂寞。还应该看到,当下诗坛门派林立、鱼龙混杂,既有一些天才诗人的出色创造,也有故作扭捏,无病呻吟、滥竽充数的平庸之作。
  调查表明,有27名同学表示自己对当下诗坛不够了解,无法对当下诗坛发表评论。但大多数同学都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且以否定性意见为主。
  有62名同学对当下诗坛不满意,他们批评了当下诗坛毫无生气,无病呻吟的情况,占比例的55.3%。针对当今诗坛不景气,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的状况,×同学说当下诗坛照我看来不景气,至少没有小说景气,没有响亮的诗人,也没有什 深入人心的诗作产生。×同学直截了当的说:“对于当下诗坛我并没有好感,因为我觉得对待诗,他们是在成批量的生产,注重数量,以致于不能寻到那种刻骨铭心的诗作”。×同学说:“当下诗坛是一堆粪,围着一群绿头苍蝇,会写字的都取叫诗 ,发表一篇后就叫诗人,个个标新立异,欲创立门派。”×同学说得更直接:“试看今日之诗坛,鱼龙混杂,杂草繁生,没有几个象样的作品。”
  ×同学说:“当下诗坛出现的新诗不少,有些诗写得很好,有些诗象记流水帐,没有诗意,作品全靠人的名气而出名。”×同学说:“就我所读的作品而言,有好的也有差的 。差的作品像记流水帐似的,让人乏味,或跳跃性太大,不知所云。”一些同学对诗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尖刻的批评。×同学说:“当下诗坛眼光狭隘,内容单薄,诗的传播途径太少了,有感而发的诗太少了,无病呻吟的太多了。”×同学说:“对于当今诗坛模糊的觉得是:乱哄哄你喝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同学认为:“总体感觉好的诗歌不多,不是不知所云就是浅显之至,都有受愚弄的感觉。”××说:“当下诗坛新诗人很多,有代表性的作品很少,温情的很多,用心去写情的很少,愤世嫉俗的很多,真正会思考的很少,语言华丽的很多,真正有创造的很少。”×同学列举了现代新诗三大罪状:一,过分追求形式美,没有内蕴诗神;二,过分束缚于逻辑的网中 ;三,诗中哀怨成分太多,感情做作。
  很多同学注意到了市场经济对诗歌的冲击,致使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跌入低谷。×同学的看法是:诗歌没有充分走进生活,诗的市场化很严重。×同学说:“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诗歌这艺术殿堂中的桂冠已不再辉煌。×同学说:“今天不是诗的时代,因为太商业化利益化世俗化,土壤不对。”
  在调查中,对诗坛现状觉得满意的有8人,这些同学认为现在诗坛是中国诗歌真正繁荣灿烂的时期,创作手法上有新的突破,这种观点占7.1%。×同学指出诗人的视角越来越开阔,×同学说:“最近两年,被有些人认为是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最为繁荣,风格最多成就最显著的两年。”×同学说:“当下诗坛敢于追求新的格式,创造新的格式,大胆直白。”×同学说:“在当下这个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各种诗歌流派与诗歌观点重新找到了温床,其实诗歌需要一定的无政府状态,这样它生长就更恣肆更繁盛。
  3.大学的新诗教学现状
  喜欢高雅的诗对诗的接触面虽然有所增加,但营养仍过狭窄。
  进入大学后,依然有9人坚持己见,,只喜欢旧体诗。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并且推崇备至。对于新诗,大部分学生也倾向于有韵律、有真情、质朴或富于哲理的诗。如《再别康桥》、《断章》、《一代人》等。在学生喜爱的新诗及其作者中,提到的人名次数依次为徐志摩、卞之琳、舒婷、海子、席慕荣,分别占17.2%,10.3%,8.6%。此外,还被提及的有北岛、穆旦、翟永明、周国平、周公度、戴望舒、冰心、余光中、顾城、冯至、李金发、西川、骆一禾等。
   翻阅诗刊的同学较少。个别同学提到《诗歌月刊》、《诗刊》、《诗选刊》《星星》。有两个同学提到文学网站。
   调查发现,有高达30位同学(占据27.5%)在一年多的大学学习后,明确表示对新诗兴趣不大或毫无兴趣(这不包括一部分没有明确表示对诗歌态度的学生):“认为诗条条框框多,离自己越来越远。”或称“对诗不是很了解”、“没什么接触”、知道“仅限于书本学的”等。
   大学中文系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等课程提高了大学生的诗歌理论素养,对新诗的历史有了基本了解,为部分学生开启了神圣的缪斯之门,一些学生认识到品评新诗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这都是不可多得的收获。但调查发现,对新诗不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多于感兴趣的。造成大学生,特别是中文专业大学生对诗歌提不起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其所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诗歌教育有待完善。大学生对“新诗”的接受大多是从理论或史实层面的,缺乏具体感性的诗情熏陶。对“五四”新诗多是一些概念、理论层次的了解,缺乏感性认识。“《文学史》里讲起的那些写诗的人让我感觉到遥远和虚幻”。“对诗有一些抽象概念化的了解,并未达到对作品的热爱”。这种种议论表明,大学诗歌教学偏重史实、理论,而在诗人、作品上不够。如果开一门新诗赏评课,在抽象理性的同时辅以感性,或有更多的大学生迈入爱诗的门槛。
  对当下诗坛的不满、失望,也是他们远离新诗的原因之一。×同学认为,商业潮、快餐文化不利于新诗的流传与繁荣。×同学说:“接触到一些先锋派(或朦胧诗)。让我望而生畏,面对某些诗,我比白痴还白痴。”而×同学的话更让人扼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压力的增加,心底对诗的好奇和向往渐渐地被扼杀了。”×同学说:大学里容得下政治风云、美女作家,却容不下纯净的诗歌。还有同学说:“多年的填鸭式教育弄得我们既无创造力也激情。”
  从大的背景来看,90年代的文化语境以及诗歌本身“由高歌而低语”的言说姿态,也是诗歌边缘化的原因。随着以整体、神圣、建构为特征的80年代的过去,以琐碎、世俗、解构为特征的90年代的到来,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向着世俗性、功利性、实用性、娱乐性转化。而充满诗性与情意、浪漫与玄想、优美与崇高的诗歌的淡出也就成为必然。与此同时,90年代中国现代诗的言说姿态显示出个人化、向内转、追求深度的趋势,诗歌写作有意与现实、大众偏离,当然也就难有“轰动效应”。
  总体说来,新诗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高,中国新诗不如外国新诗、不如中国古典诗词、当代诗不如现代诗的看法比较普遍,诗歌在众文体中日趋边缘化。
  4.关于大学生参加校园诗歌社团活动的情况
  从书面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参加过学校诗社活动,但他们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认为,大学校园里各种文体、艺术、科技类的社团不少,诗社却难觅,即使有同学想参加也无处可去,可谓投诗无门。而一些文学社团的创作大多是小说、散文,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诗歌上,对诗很少关注,而且社刊上的诗数量偏少,水平也一般。这是大多是同学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客观上讲,纯粹的诗歌社团极少。另外,当下诗坛的不景气也是影响大学生诗歌活动的重要因素。
  从主观上讲,除去一些同学不爱好、不喜欢读诗以外,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对诗的了解不够,缺乏写诗的艺术功底和激情。这也与校园、社会环境有关,在学习、就业的重压下,同学们更愿意将精力放在过级、拿证上,更愿意做有利于将来就业、有收益的事情,很少人会静心研读诗作,提高艺术修养。还有同学把诗歌看作个人化创作,是自己思想、情感的表达,不愿意公开发表。
  5.当下大学生的诗歌创作
  二十岁,谁都是诗人,因为摇曳多姿的青春本身便是诗。自然、纯真、健康、潇洒、深沉、睿智,便是青春的品性。规范与矫饰与青春无缘。而大学,给予莘莘学子的更是一种诗意的气质。当下大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都在读那些诗?年轻的生命,是否会以诗的形式唱出他们的焦灼、渴望和自由创新精神?
  1.从调查的情况看,9%的同学附上了诗歌创作,而81%的同学声称在校期间从未写诗,原因是多方面的:
  a. 主观上:一部分同学由于对诗歌不感兴趣,当然没有写诗的想法。想尝试着写,但又缺乏勇气和信心。如×同学说:“谈到写诗,自己心中很胆怯,也没有那么多浪漫的想象和诗情画意,也没有写诗的灵气和灵感。”有的同学则属于唯美型的。如×同学说:“我爱读诗品诗,却从不敢写诗。对于我所爱的东西,我总以为应该保持她的圣洁与美丽。不是才华横溢,不敢去写。我不愿去亵渎她。”
   客观上: 忙于学业,如学外语、考研、拿证、读双学位等,无暇写诗。如×同学就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苦闷。“读着诗刊上一行行的诗,迷惑的我们更加困惑;看着校园里一首首酸梅汤一般的情诗,困倦的我们更加困倦;眼瞅着身边考研、拿证的忙碌,狂燥的我们更加狂燥了。诗歌在手指与键盘的敲击声中逐渐变成一种矫情。在诗的年龄里,我们远离了诗。”
   在这个匆忙、嘈杂、物质至上的时代,文学日益边缘化,诗坛也一片萧条,很难有好的作品和优秀诗人出现。对诗坛的失望和迷茫,也使青年学生难以产生写诗的动力。×同学的一番心里话或许能代表一些同学的心声:“校园诗人产生越来越难。诗歌的地位牢牢地被小说、散文压在下面,也许我们这个年代并不是一个产生诗歌的年代。而市场经济的物欲横流与诗歌的纯洁、罗曼蒂克很有一点格格不入。很难想象,为了一点鸡毛蒜皮之事就争得脸红脖子粗为主体的中国劳苦大众能创造出荡气回肠的优美诗歌,象闻一多、徐志摩般才华横溢、气宇非凡的大诗人。求职就业的压力,早就将心思放在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上,做诗从何谈起。”可见,这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
  当然,还是有不少同学平时也写写划划。“在新诗的鼓噪下,开始写一些连自己都不愿意看第二遍的诗句”;或参加了大学生诗赛;有的同学读到一些诗,会引起共鸣,便试着写上几首,不过仅作个人欣赏。也有的同学在网上发表诗歌。至于发表,大多数认为,自己的诗很稚拙,就没有投稿,并且,了解到发表诗歌的报刊也不多,而发给知名诗刊又没有胆量。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自知没分量、没重量。不过,也有同学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是挺珍视的。有一位同学谈到他现在在拿双学位,无暇体味诗人的生活,但刚入大学军训时写诗,被广播后,都象宝一样保存下来。可见,年轻的心还是充满诗意的。
  还有一些同学平时也也创作一些诗。“因为梦想着有一天能出一本诗集,但终究自己的诗拿不出手,于是默默地收集在一个本子上,乐此不疲地写下自己瞬时的感触。”×同学至今还随身携带着一本至今没有写完的诗集。这些诗多抒发内心的情感,以校园生活为素材,质朴、清新,有的很有些诗味、诗意。但总的来说,艺术性不够,笔法不太成熟,题材明显狭窄。但创作的精神是可佳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8:54 , Processed in 0.1755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