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作者劳在鸣教授出席“首届中华吟诵高端论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8 19:0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届中华吟诵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2012年10月20-21日,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华吟诵高端论坛”在北京香山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和社会各界的30余位专家学者、著名艺术家,包括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吟诵调传承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华吟诵学会理事长韩经太教授主持。在开幕式上,教育部语用司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孟庆瑜进行了致辞,孟处长对本次论坛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吟诵在当代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对吟诵进行学术理论上的研讨有助于吟诵的推广与传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郑伯农也向本次论坛表示祝贺,他肯定了吟诵的学术价值及重要性,强调吟诵是随着诗词发展起来的一项艺术,在传承推广中应当继承传统、百花齐放、顺其自然。
        论坛以主题发言为主,辅以自由讨论与雅集。与会者围绕“吟诵”的概念,吟诵的规律与吟诵调、方言吟诵与具体文本的吟诵、吟诵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吟诵亟待抢救和传承”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吟诵界的专家学者们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果粲然可见。然而在理论研究上,对于“什么是吟诵”,即吟诵概念的涵义,却至今未能形成共识。基于这样的原因,本次会议中的概念与定位的问题受到了格外关注。在相关发言中,与会者着重从语言学的分析、古典文献中的释义、文化传统中的定位等层面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述。
        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对“吟诵”这一合成词中的两个词素即“吟”与“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将“吟诵”视为联合结构的合成词较符合该词使用的各种实际情况;并辨析了“吟”与“唱”的异同,考察了“吟唱”一词的使用情况,提出了“吟诵”的广义、狭义之分。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基于一些学者对吟诵涵义的界定,对如今统而概之的“吟诵”作出了“传统吟诵”、“普通话吟诵”和“新式吟唱”的区分,提出了传统吟诵的文化与学术价值在于它强化了语言的声音意义,认为传统吟诵是以语言为本位、强化语言的声音意义、但并不排除音乐作用的一种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教授则对汉语诗文的古今各种口头表现形式做了综合性研究,详细搜罗考辩了各种形式所用概念的出处,对传统吟诵及当代诸家说法做了重点梳理,提出了一个古今诗文口头表现形式的完整分类框架,使各类形式都具有清晰的疆界和严密的理论划分。常州吟诵代表性传承人秦德祥在对“吟”和“诵”作出比较的基础上,试将“吟诵”一词定义为“一种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并从传统文化、小众文化、地方文化三个角度对吟诵加以定位。苏州市文广局原副局长魏嘉瓒也先从“诵”、“吟”、“歌”的字义着眼进行辨析,进而对吟诵的作用及方法作了细致的阐述。江苏师范大学李昌集教授将对“吟诵”的阐释划定在“雅言通语之吟诵”的范围内,比较分析了“诵”与“说”、“吟”二者的关系,并基于一些对中华诗文的吟诵会否受西方音乐影响的担忧提出了中国语音思维与西方乐音思维的差异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宋振锟也在吟诵采录的基础上对吟诵概念作出了尝试性的界定。
       在给传统吟诵定位之外,与会学者也联系当今社会状况对吟诵的概念作出了阐释。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刊主编于晓鹏从当代汉语朗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新吟诵”的概念,并对其社会性与艺术性进行了阐述。北方昆剧院一级演员张卫东则认为如今传统吟诵面对着西方音乐声乐教法和普通话朗读风格的两大挑战,提出吟诵的传承应从古习文,并基于此罗列了一些鉴别吟诵真伪的规律如字音是否尊古、句读是否清晰等。
        另有学者着重从音乐的层面入手对吟诵的概念与定位进行解读,东北师范大学陈向春教授从吟诵的历史源流、典范诗人、审美特性以及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等角度探讨了吟诵的文学特性,阐明了传统吟诵的表现形式虽有音乐参与,实质却依存于文学的这一特性。复旦大学蒋凡教授则从着重从汉语音乐性的特点及文学与音乐的紧密关系角度探讨了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双向交流,并建议从诗歌与音乐发生学的理论高度来认识中华诗歌吟诵问题,以期获得更加自觉的改进与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吟诵的定义与定位可视作对吟诵规律的系统总结及理论提升。因此,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吟诵特点与规律的问题亦多受关注。常德市政协原副主席丁时祺提出了音准、咬字、停顿、调性等吟诵要遵循的自然法则。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健顺与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研究生朱立侠也在吟诵采录的基础上对吟诵的规律进行了阐释。
        在吟诵活动的理论研究中,音韵学方面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次会议中从音韵角度对吟诵调展开的研究讨论也占有一定比重。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玄龄教授在发言中将吟诗调做了音乐上的分类,分为平仄字调在曲调和节奏体现的、使用四声系统唱曲方法的、自由处理曲调的、琴歌中的、以及长调与断掉相间使用的四类,指出了吟诵研究中音乐分析的重要性,并提出对于吟唱方法与诗文内容的关系应予关注。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戴学忱基于自身的演唱经验提出了对吟诵调艺术加工的一些看法,将修复吟诵调的手段归纳为两种,一是方言吟诵转变为普通话吟诵,二是加入音乐、戏曲等文化元素。
        我国地域广阔,方言复杂,所谓“千里不同音”,而各地方言在吟诵调的形成和流传过程中显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方言吟诵也成为了吟诵中的重要组成。此次与会学者中不乏方言吟诵专家,围绕方言吟诵的发言与讨论亦据此展开。漳州师范学院副教授施榆生就闽南话吟诵的传承进行了阐述,对闽南话中所保存的中原古汉语音韵略作说明,并提出了开展闽南话吟诵传习的若干建议。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程毅中以对苏州弹词的分析为基础,提出诗词吟诵可适当借鉴苏州弹词的唱法,以尝试不同于朗诵和歌曲的诵读方式。
       《诗经》和楚辞是可以吟咏的,这在吟咏界是人所共知的,但在实际的吟咏中,二者都面临一些复杂的问题。北京语言大学王恩保教授就“叶音”说与《诗经》吟诵的读音问题进行了辨析,认为朱熹的叶音说是不可取的,但朱熹利用叶音来讽诵涵咏《诗经》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对《诗经诠译》中的注音做了评议,指出它突破了叶音说的影响,个别通假字的字音还可以进一步推敲。河南大学华锋教授基于对楚辞吟咏的研究,介绍了楚辞与《诗经》吟咏的异同,并从感情把握和语气停顿的角度分析了楚辞吟咏,认为语气词“兮”所处的位置都应该长吟,同时对《离骚》的吟咏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对吟诵价值所在的审视、对吟诵继承与创新方式的探求,一直是现今古典诗词吟诵活动中理论推展的重要方向。台湾辅仁大学副教授孙永忠总结了台湾近三十年在古典诗词吟唱方面的发展,介绍了台湾古典诗词吟唱考虑舞台效果、古调新曲兼采、国语方言并行等种种经验,并认为这并不违背“吟诵”,而是以吟唱包括吟诵,古典诗词吟唱即是以较宽阔的视野追求从俗求雅的可能;教学展演等模式,则是体现吟唱当代价值的重要方法。河南省吟诵学会副会长徐羽柯则从各年龄段人群的喜爱、提高全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反腐倡廉、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团结全球华人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吟诵的当代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和推广方式。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伟男在采录的基础上阐释了对吟诵价值的认识,得出了吟诵可帮助记忆、理解古诗文,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读者创造性等七个价值的结论。
        在如何传承传统吟诵的问题上,学者们多有不同看法。中南财经大学劳在鸣教授认为诗词吟诵既要继承,更要创新,提出运用调式调性与节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发展与变化。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彭世强提出了传统吟诵的现代化转型的说法,认为传统吟诵应立足源头,面向发展;立足传统,面向当代;立足“白发”,面向“黑发”。上海杨浦教师进修学院退休教师刘德隆则认为吟诵应当回归传统,夯实基础,并以上海杨浦教师进修学院开设的“诗文吟诵”培训课程回顾为例,介绍了传统吟诵的传承实践。
        通过为期两天会议的交流、沟通与互动,与会专家学者就吟诵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会场中思维碰撞,气氛十分热烈,学术之余的雅集则更显活泼精彩。本次论坛是在“中华吟诵亟待抢救和传承”的社会呼声高涨多年以来首次以学术讨论为主的高端论坛,在吟诵学研究的理论构建及对吟诵绝学的抢救、传承与弘扬中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
发表于 2012-12-20 11:14:55 | 只看该作者
1# 教师之友网 “诗词中国”系列活动·传统诗词青少年吟诵大赛
参赛办法

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对吟诵的热情和喜爱,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移动共同主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中华吟诵学会)、《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承办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吟诵大赛。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古代诗文创作和欣赏的主要方式。三千年来,吟诵一直在学校里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形式丰富多彩,精美绝伦,曲调万万千千,在全国各地、各民族,包括海外都有流传,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起止时间:
1、征集阶段(2012年12月15日至2013年2月28日)
2012年12月15日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吟诵大赛启动仪式。
2012年12月13日至2013年2月28日:作品征集阶段,接收参赛作品。
2、 评审阶段(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
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作品评审阶段
2013年4月:大赛组委会对外公布由专家评审组终审的优秀作品

二、参赛作品要求:
1、内容:蒙学(只是韵文体的,不包括散体的)、古诗词(前人所作诗词,不包括自己的创作)。
2、形式:吟诵,包括吟咏和诵读。吟诵调可源于他人,也可自创。

三、选手参赛办法:
1、参赛选手资格:6-18周岁,个人参赛与集体参赛皆可,不限国籍。
2、吟诵表现形式:参赛作品需录制成视频形式参赛。时长三分钟以内。视频上传文件名统一为:【参赛人姓名+参赛人年龄+所在地名+吟诵篇目名称+吟诵调来源】,中间用空格连接。如:李明 9岁 上海 杜牧清明 陈少松吟诵调。
【备注:如有超过3分钟的作品,不计入参赛行列,但可设特别奖。集体吟诵视频中,老师或家长不能出镜,但吟诵整体效果较好者,设最佳组织奖。】
3、上传办法:[email=用户请将参赛作品以附件形式发至邮箱zhonghuayinsong@163.com]请将参赛作品以附件形式发至邮箱zhonghuayinsong@163.com[/email],并在邮件主题上注明“吟诵大赛”字样。所有上传视频作品通过初审后将上传至大赛网站:http://hywx.zhbc.com.cn/yinsong ,同时将转发到光明网和央视网。
4、评选办法:
根据选手年龄阶段分为两个评审组6-12岁、13-18岁。
(1)初选:初步审核大致符合吟诵规则的作品,发到评审委员会工作平台。
(2)入围:面向公众网上投票,投票网址为http://hywx.zhbc.com.cn/yinsong
(3)吟诵专家评审。(评审组专家为中华吟诵学会学术委员会成员。)
5、评审标准:
(1)符合吟诵的基本规则;
(2)准确深刻地传达出作品涵义;
(3)有较好的艺术表现力。
6、补充说明:
吟诵是古诗文传统的读法,不是随意地吟唱,也不是现代朗诵。本次大赛不接受不遵守吟诵规则的歌唱、朗诵作品。
本次大赛提倡普通话吟诵,但是也接受传统方言文读吟诵的作品,另设奖项。
7、法律声明:
(1)参赛者对作品具有署名权。
(2)参赛作品一经到达组委会(或组委会中任意一方提供的参赛入口平台),且经组委会认可并接受的,其著作权权利全部归属于组委会。组委会有权以电视、报刊、网络、手机、图书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载体发表或使用该作品的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时,作品的署名仍为原作者署名。本次活动组委会永久享有免费使用参赛作品的权力。
(3)参赛者向组委会(或组委会中任意一方)送交参赛作品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著作权声明。
8、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将由公众和专家共同评出各奖项。其中,吟诵奖设特等奖3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另设最佳艺术表现奖、最佳吟诵创作奖、最佳传统吟诵传习奖、最佳组织奖、长篇吟诵特别奖。获奖者将有机会出席央视颁奖晚会。
大赛将推选出诗词吟诵形象小大使两名(大陆和海外)。

欢迎大家踊跃参加,也欢迎广大师生积极投票,参与活动!



《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

2012年12月1日


    中为劳在鸣教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03:15 , Processed in 0.13743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