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88—2008年孝南区(孝感市)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一览表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6: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学习时间的负面影响
(《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3期)


  摘   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距离变远使得学生上学的在途时间普遍增加。在相同的学校作息制度下,在途时间变长对学生的学习时间产生了挤占效应,导致部分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不足,有效学习时间相应缩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投入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不可忽略的因素。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学习时间;负面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10年度青年项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公平的损伤与补偿研究”(CFA100131)的阶段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3-0100-04
  作者简介:贾勇宏,男,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财政,教育经济与政策(湖北武汉  430070)。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课内和课外学习时间。国内外的学者对学习时间与学习结果关系的研究已经证实,学习时间是影响学习结果的一个联合变量,即不以一个孤立的自变量而对学习结果单独起作用的变量[1]。作为学习过程的一种重要资源投入要素,学习时间的充裕程度无疑是影响学生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使得多数学生的上学距离变远,客观上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教育过程公平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到底在哪里?影响有多大?本文将基于课题组对全国9省(自治区)21个县(市)58所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问卷调查[2]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减少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大多数小学生都在家庭所在地附近就近入学,学生在上学路途中所花费的时间很少,能够用于学习和休息的最大可能时间也相对充裕,客观上为学生业余兴趣爱好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多数小学生的上学距离变远,学生日常上学的在途时间相应增加。为了解决上学远问题,部分偏远地区学生必须在学校寄宿,尽管大幅节约了日常上学的路途时间,但用于日常生活自理的时间却随之增加。在相同的学校作息制度下,同一所学校的学生课余可支配时间总量都是一定的,上学在途时间和生活自理时间的增多势必会对学生实际可以利用的课余学习时间产生挤占效应,使之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上学路途中超长时间的耗费又会对学生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到校后客观上需要耗费一定的休息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力才能正常学习。如此一来,一些上学在途时间较长的走读学生和寄宿学生实际可支配学习时间就相对减少。
  学生问卷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后,有相当比例的样本学生学习时间与布局调整之前相比明显减少。当问及1059名有过学校合并经历的中小学生样本,“与合校前相比,你的学习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时,在736名样本小学生中,有20.9%的样本明确表示比以前减少了,在323名初中生中,有20.4%的样本明确表示学习时间比以前减少了(见表1)。这说明,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上学路远问题已经对部分学生的课余可支配时间产生了挤占效应,进而对他们的学习时间产生了负面影响。     
表1  合校前后样本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化情况表
   样本类别
与合校前相比,合校后您的学习时间
合计
比以前多
比以前少
说不清
初中生
计数
205
66
52
323
百分比
63.5%
20.4%
16.1%
100.0%
小学生
计数
480
154
102
736
百分比
65.2%
20.9%
13.9%
100.0%
合计
计数
685
220
154
1059
百分比
64.7%
20.8%
14.5%
100.0%
  
  学习时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个人资源,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时间投入的多寡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下降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继而会对最后的学习结果(成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布局调整所引起的学生学习时间变化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因素。
  二、学生上学的在途时间增加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是“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将大量生源不足、布点分散的村办小学加以集中,改为联村办学或城镇办学,校点数量大量减少,学生大量向联村中心学校或县镇中心学校集中,学生上学的距离由从前的基本不出村或离村不远变为远距离上学,上学路程普遍增加,在途时间也随之变长。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主要撤并的是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初中的撤并力度相对较小,而且一般都设在乡镇所在地,所以初中学生的上学距离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前后变化相对不大,而且初中的寄宿比例往往也比较高,因此学校布局调整对初中生的在途时间影响较小,而对小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学校布局调整后,离校距离较近的学生选择了走读上学。与在校寄宿的学生相比,走读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日常上学所占用的路途时间与此前的就近入学明显增多。在上学方式相同的情况下,上学路途中所用的时间与上学的距离密切相关,上学距离越远,上学用时就越长。在相同的距离条件下,采用的交通工具越先进、速度越快,所用时间就越少。
  把样本小学生按照学校类别分类后分析发现,不同样本学生日常上学的平均距离普遍变远,日常上学所花费的在途平均时间都有所增加。在六类学校样本中,初中生的平均上学距离最远,上学平均用时也最多,高达33.27分钟;教学点学生上学距离最近,但平均用时也高达27分钟;上学平均距离相对接近的县城小学和村小学生上学用时却受上学方式的不同而差别很大,县城小学平均用时只有10.7分钟,而村小学生却耗时高达31.83分钟(见表2)。
  
2 学生上学的日常到校距离(里)和所费时间(分钟)

学校类别
你家到现在的学校距离

上学所花费的时间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县城小学
181
5.578
37.736
197
10.70
7.382

乡镇小学
806
8.609
32.086
961
24.91
32.481

村小学
846
5.165
8.082
891
31.83
86.741

教学点
23
4.109
3.8345
20
27.00
26.823

初中
967
10.328
21.631
1105
33.27
32.515

九年一贯制学校
222
5.300
4.686
205
33.24
34.476

合计
3045
7.742
23.01
3379
29.16
52.346

  
  由于学生上学所用时间与上学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密切相关,考查学生上学所用的时间还必须考虑学生上学的主要方式。学生问卷调查显示,60.5%的样本中小学生平时上学的主要方式是步行,上学的平均用时为26.33分钟,10.2%的学生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平均用时27.26分钟;其他同学基本都是乘坐机动车辆或坐船上学,约占30%,上学平均用时也都在30分钟左右,乘坐私人三轮车或面包车的学生平均用时最高,为 47.35分钟(见表3)。
  
                                               表3 学生上学的不同方式及其所需要的时间(单位:分钟)

    上学方式
平时上学的主要方式
上学用时

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走路
2353
60.5
60.5
2130
26.33
60.233

骑自行车
395
10.2
70.7
330
27.26
20.152

坐校车
84
2.2
72.9
68
29.02
35.721

坐公共汽车
504
13.0
85.8
446
35.32
38.731

坐家长的摩托车或包车
337
8.7
94.5
292
27.46
29.885

坐私人三轮车或面包车
182
4.7
99.2
167
47.35
38.216

坐船
1
.0
99.2
1
30.00
-

其他
31
.8
100.0
28
68.93
52.081

总数
3887
100.0
-
3462
29.09
51.898
      
  由表3可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后,无论采用步行还是其他交通工具上学,绝大多数学生上学的平均在途时间都为半小时左右,学生上学的在途时间与学校布局调整之前的就近入学相比明显增加了。
  再从不同地区小学生日常上学的在途时间来看,小学走读生日常上学平均用时为19.48分钟,其中湖库区和平原地区学生日常上学用时最长,分别为33.29和22.74分钟,矿区学生最低,为12.50分钟。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学不同地区走读生上学平均用时之间的差异显著(见表4)。这说明,湖库区和平原地区的走读学生日常上学用时高于其他地区学生。
  小学寄宿生周末或月末也会在家校之间往返,其上学的平均用时为43.45分钟,大大高于走读生,其中丘陵地区和山区小学寄宿生的上学时间最长,分别为53.91和44.21分钟,“其他”地区学生上学用时最短,仅有9.95分钟,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学寄宿生上学用时的地区差异却不显著。(见表4)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学寄宿生大多是因为上学距离比较远才寄宿,通常在周末或月末上学时都是乘坐机动交通工具上学,上学方式基本一致,只有交通工具速度的差别,因此在整体上上学用时差异并不大。
  总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上学距离的增加相应地增加了学生上学的平均在途时间,这一方面直接挤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课余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也消耗了学生较多的体力和精力,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
  三、不同地区学生课余学习时间充足程度不同
  在相同作息制度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是一定的。除了上学路途所花费的时间、在校生活自理时间和休息时间之外,课堂之外的时间从理论上讲都是学生的可能学习时间。爱因斯坦认为“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3],充足的课余学习时间是影响学生实际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多数学生就近入学,上学在途时间短,走读上学无需耗费太多的生活自理时间,多数同学拥有充足的课余学习时间,身心发展在时间上拥有便利的客观条件。
  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之后,无论是寄宿生还是走读生可支配的课余学习时间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对走读学生而言,上学期间每天要往返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在上学路途中占用的时间相对较长,课余学习的时间就相对不足;对寄宿生来说,在校期间还要承担较多的生活自理问题,周末、节假日和月末往返学校的路途比较远,上学路途中需要占用较长的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因此能够用于学习的课余时间实际上也相对减少。如此一来,受上学路途远近所花费时间的影响,家庭所在地不同地区的学生实际可以利用的课余学习时间就存在着地区差别,在学习过程能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最大可能利用时间就存在着差别。
  为了考察不同地理概况条件对学生课余学习时间的影响,我们按地理概况将学生样本分组进行了分析。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样本学生对“我的课余学习时间很充足”的认同度(1代表非常赞同,5代表完全不赞同)时,小学样本中,丘陵地区学生的认同度最高,均值为2.32,其次是平原地区,均值为2.29,湖库区和山区均值也都超过2.0,牧区学生认同度得分最低,均值为1.71;在初中样本中,“其他”地区和牧区样本的认同度最高,均值分别为4.65和4.0,湖库区样本均值为3.54,山区均值为2.98,丘陵地区均值为2.92。(见表5)总体而言,初中生样本的认同均值为2.98,同比高于小学生2.13的均值。这说明,初中生的学习时间受路途遥远问题的负面影响大于小学生。
  
                                               表4  不同地区小学生通常上学所用的时间(单位:分钟)
家庭地
理概况
小学走读生
小学寄宿生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山区
603
18.70
16.379
450
44.21
119.836

丘陵
305
19.11
17.110
133
53.91
47.380

平原
275
22.74
41.292
42
21.95
28.011

牧区
2
19.00
15.556
3
14.00
13.892

矿区
2
12.50
3.536
2
24.50
28.991

湖(库)区
14
33.29
60.883
-
-
-

其他
113
15.18
10.241
21
9.95
5.979

总数
1314
19.48
24.468
651
43.45
102.578

方差分析
DF=6   F=2.292   P=0.033
DF=5   F=1.163   P=0.326

  经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小学生样本对课余学习时间的认同度差异非常显著;不同地区的初中学生样本对课余学习时间的认同度差异也非常显著(见表5)。事后多重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在小学生样本中,丘陵地区学生认同度显著高于山区(均值差=0.281,P=0.001),平原地区学生认同度显著高于山区(均值差=0.458,P=0.001),丘陵地区学生认同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均值差=0.248,P=0.013),“其他”地区样本之间的认同度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小学样本中,丘陵地区和平原地区学生课余学习时间受路途较远的影响最大。主要因为在这些地区学校相对集中,服务半径较大,学生上学距离由此较远。
  在初中样本中,牧区学生认同度显著高于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学生(P=0.00, P=0.00,P=0.00),山区学生认同度显著高于平原(P=0.003),丘陵地区学生认同度也显著高于平原(P=0.037),其他地区之间的认同度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初中样本中,牧区、山区和丘陵等偏远地区因为学校服务半径过大而路途更远,学生课余学习时间与其他同学相比最不充足。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上学远问题对不同地理概况下的中小学生课余学习时间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丘陵地区和平原地区的小学生所受负面影响最大,牧区、山区和丘陵地区初中学生所受负面影响更大。
  四、客校学生课余学习时间低于主校生
  在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在一所学校原有基础上兼并另外一所或几所学校的方式完成撤点并校的政策目标,这样就产生了主校与客校学生。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前的小学校都是根据行政村的分布而建立的,主校学生(没有合校经历且一直在本校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家住学校所在地村庄或学校周边较近的村庄,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依然能够享受“就近入学”便利的学生,上学距离往往比较适中且一直在本学校就读;客校学生(有合校经历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的学生)则是从被关闭学校或其他学校转学过来的学生,一般都不在本村上学,上学距离往往比较远。由此,主校和客校学生就有了上学距离远近和上学用时长短的差别,反映在课余学习时间上就有了充足程度的不同。
  当问及样本学生对“我的课余学习时间很充足”的认同度(1代表非常赞同,5代表完全不赞同)时,小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主校生对课余学习时间充足的认同度均值得分为2.06,客校生对课余学习时间充足的认同度均值得分为2.26,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二者的均值差异非常显著(见表6)。这说明,客校生因为上学距离较远占用较多路途上学时间,从而在课余学习时间的充足程度上明显低于主校生。
  再从初中学生来看,客校生的均值得分为3.17,同比高于主校生2.83的均值。经过T检验,二者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初中主、客校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受学校合并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原因主要是多数初中都在乡镇所在地就近合并,主校与客校学生的上学距离在学校撤并前后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
  小学客校生的课余学习时间整体上不如主校生充足,说明布局调整之后的路远因素对小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课余学习时间的差异又通过学习过程的时间投入数量和效率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本课题组的另一研究成果显示“客校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显著低于主校学生”[4]。主、客校学生学习成绩的这种差异与课余学习时间投入上的对应关系从侧面说明,客校生学习时间上的投入不足是导致其学习结果低于主校学生的原因之一。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所产生的上学远问题导致了学生在途时间和生活自理时间的增加,由此压缩了学生学习的直接可利用时间;另一面,上学远耗费了学生较多的体力和精力,增加了学生上学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辛苦程度,进而影响了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效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对课余学习时间的不同占有量和学习效率的差别又与其他学习投入要素一起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教育成就。这种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学校布局调整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正视这一影响是为今后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负面影响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白益民.学习时间与学习结果关系模型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6):3-9.
  [2]贾勇宏,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教育起点公平的负面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3):143-153.
  [3]郭冬仙.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J].成才与就业,2006,(24):30.
  [4]贾勇宏.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弱势伤害与补偿[J].教育发展研究,2012,(21):22-29.
  责任编辑:肖第郁        
  Negative Effects of School-layout in Rural Areas on Students Schooling Time
   Jia Yonghong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new school-layout arrangement in rural areas increa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schools, it takes longer time for many students to go to schools and therefore reduces students’ effective study time and causes poor preparation for their study in the spare time. Since the study time input affects the students’ study results, the rural primary-secondary school-layout has been an evitable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the fairness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both process and results.
  Key words: Rural Primary-Secondary School; School-layout; Study Time; Negative Effects



杨东平:撤点并校是将改革成本转嫁给了偏远村落的农民
近十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小学辍学率从2008年的千分之5.99上升到2011年的千分之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在很大程度上,撤点并校是将改革的成本转嫁给了偏远村落的农民。

大规模的“撤点并校”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即85%的人口、地区实现义务教育,2006-2007年我国开始实行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新的目标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国家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00年前后,围绕“三片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渐形成集中资源办学,大量举办寄宿制学校的思路。

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俗称为“撤点并校”政策。这项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税费改革效应,以及不断演进的农村城镇化趋势。其目的在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十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0年,全国普通小学数量为55.36万所,小学在校生13013.25万人;2011年,全国小学数量为24.12万所,小学在校生9926.37万人。11年间小学数量减少了31.24万所,减幅为56.43%;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了3086.88万人,减幅为23.72%。

2000年,全国普通初中数量为6.39万所,初中在校生6256.29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初中数量为5.41万所,初中在校生5066.80万人。

11年间,普通初中数量减少了0.98万所,减幅为15.43%;初中在校生减少了1189.49万人,减幅为19.01%。

2011年,全国小学生数减少14.34万人,减幅为0.14%;但学校数减少1.62万所,减幅为5.96%,撤并系数达到41.57。这显示出在农村小学生数的减幅基本停滞后,学校撤并仍然以巨大的惯性在快速推进,严重背离了农村学校撤并的初衷。

十年间,全国教学点数量从2000年的17.8万个锐减到2010年的6.7万个,减幅达到62.4%。其中吉林、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山西的教学点减幅达到85%以上。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是由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的转变:一是撤并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合并为规模较大的中心学校;二是中小学布局由农村向县城、城市集中,出现了学校层面的流动和集中,即所谓的“学校进城”的趋势。

逐渐显现的负面效果

在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省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相继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决定的实施意见和本省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全国性撤点并校的政策效果到2003年前后逐渐显现。

虽然国家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强调首先要关注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对农村学校“适当合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地方政府现实的操作中,价值的传递逐渐变形,“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成为优先的目标。

地方政府的“选择性施政”,片面追求教育效益,通过减少学校和教师数以减少教育财政投入的动机十分明显,其中既有教育价值观的偏颇,也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困境和危机所致。

在国家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下,地方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行政推动。许多地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以“一刀切”和运动式的方式,采取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进度,过度撤并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追求教育规模和效益,并演变为一种“政绩工程”,违背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2008年以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与城镇化的发展逐渐交织。城镇化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剧了农村学校的萎缩;多个省份旨在以学校进城带动农村人口进城,推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农村的撤点并校因此被添加了非教育的新动力。

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总体上看,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有所提高;同时,过度撤并农村学校也造成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农村学生的辍学率上升,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差,城镇学校“大班额”化等。

在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后,农村学校的服务半径,由过去的平均5公里扩大到10余公里,最多的达到方圆20公里以上。小学辍学率从2008年的千分之5.99上升到2011年的千分之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90万农村小学生辍学。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也显著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撤点并校是将改革的成本转嫁给了偏远村落的农民。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突出问题

发展寄宿制学校是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措施。然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快速发展却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

首先,低龄寄宿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中,低领儿童寄宿的问题十分突出,三年级之前开始寄宿的小学生累积比例高达55.4%。低龄学生在幼年即离开父母照料,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情感问题非常突出。

其次,许多中西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较差。国家的投资大多集中于建设学校的教室、操场,这使有宿舍和食堂的学校数量平均不超过50%,不能为学生提供饮用开水,甚至一日三餐都成为困扰寄宿制小学的重要问题。

三是寄宿生营养健康状况差。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是一个普遍问题。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少年儿童营养不足,身体、智力发育滞后,成为危及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

四是寄宿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多项调查显示,寄宿并没有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校距离远、家庭经济负担重、学校配套设施不健全、学校心理疏导缺失等因素对学生成绩的负向影响,超出了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等因素对学生成绩的正向影响。第五,贫困地区寄宿制学生长期处于缺乏家庭情感呵护及文化生活的封闭校园环境中,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出现了多种问题。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4-06-06第6版 观点)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3: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务院:慎重撤并乡村学校 消除城镇校大班额
2016-02-16 作者:中国政府网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 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通知强调,建设并办好寄宿制学校,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通知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经费分担办法,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困难地区的支持。各省(区、市)要将实施方案、省以下资金分担比例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贫困面,于2016年3月底前报财政部、教育部。
在优化教育布局,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各地要结合人口流动的规律、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完善教育布局,将民办学校纳入本地区教育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
加快探索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建设并办好寄宿制学校,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加强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管理。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城乡教师和校长交流机制,健全义务教育治理体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
同时,要确保资金落实,强化绩效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经费分担责任足额落实应承担的资金,并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县域内教育经费的统筹安排,保障规模较小学校正常运转;加强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规范义务教育学校财务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将绩效预算贯穿经费使用管理全过程,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通知明确,要推进信息公开,强化监督检查。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级财政、教育、价格、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使用管理、学校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义务教育基础信息管理工作,确保学生学籍信息、学校基本情况、教师信息等数据真实准确。
通知最后指出,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宣传工作,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进行深入宣传,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确保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和建设         (2015-12-31 10:13:01)[url=]转载[/url]

标签:

本文系2015年12月13日在四川广元利州区举行的“首届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的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校长和老师: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第一届中国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在广元市利州区召开!为什么我们到广元举办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因为利州区的农村“微型学校联盟”在一年前就已经成立了,我们受到了利州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激励,把这个概念放大了,做成全国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我简单介绍一下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出现的大变局,可以用三个“大”来概括。一是学龄儿童的大幅度减少,十年来减少了四分之一。二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三是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按照效率优先、集中规模办学的思路,撤销了大量农村的村小、教学点。由此,农村教育出现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新情况和复杂问题,出现了城满、乡弱、村空,上学难、上学远、上学贵等问题,出现校车事故、新的流失辍学等等。在农村地区,出现了三类特别值得关注的学校,就是城区的大班额、大规模学校,乡镇的寄宿制学校以及乡镇以下的村小、教学点——小规模学校。这三类学校的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分别加以解决。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文终止了农村撤点并校政策,要求“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该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或教学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以教学点为例,1995年有19.36万个,2010年只剩6.54万个,最近这两年经过恢复,农村教学点达到8.76万个。
几年前,我们在有关部门开会,提出建设小规模教学的时候,有关部门还不以为然,现在,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已经成为了朝野共识。最近几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农村教育、实行底部攻坚,乡村教师扶持计划等政策,要求底部攻坚,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基本、补短板,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支持乡村两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
2015年11月,中央《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把扶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扶贫。“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11月28日,国务院颁布《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提出“各地要结合人口流动的规律、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完善教育布局,将民办学校纳入本地区教育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加快探索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建设并办好寄宿制学校,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据我所知,这是在中央文件里第一次提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概念,过去提的都是村小、办学点,说明“小规模学校”的概念进入了国家的政策体系。
关于小规模学校的建设,我们需要确立新的认识。一个基本判断就是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不是一个过渡形态,不是随着教育现代化将要消失的落后形态。农村小规模学校满足了农村后20%没有能力进城上学的弱势家庭的教育需求,由于小规模学校过于分散和偏僻,所以小规模学校的改造和提升非常困难,是三类农村学校中面临困难最大的学校。正因为如此,我们最需要给予它关注,协力探讨改善它的办法。不难看到,随着城市化和少子化的进程,今后大多数农村学校都将成为小规模学校。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农村学校大多是一二百人的小规模学校,这是一个基本趋势。由于地理条件和环境所限,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存在小规模学校,因为有儿童的地方就要给他提供教育。因此,无论在瑞士的雪山顶,还是澳大利亚的牧场,还是美国的西部,在农村和地广人稀的地带都存在着小规模学校,所以这并不是注定要消失的落后的形态。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就会看到,在教育现代化的维度上,小班小校将是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德国、英国、芬兰等欧洲国家小学的学生定额就是150人左右,规模很小,一条街上有两三个学校。台湾地区20年前开始的教育现代化运动,明确地把“实现小班小校”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在大陆,这个概念至今还没有提出来。相反,我们还是不断扩大学校规模,一个小学几千人,一个中学一两万人,是完全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因此,需要改变的是大规模学校而不是小规模学校。今天我们谈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是一种救急的行为,体现了底部攻坚的价值;而且体现了前瞻性,具有一种教育的创新性。因为,只有在小班小校的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进行人性化的教育,有可能实行个性化的教学。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都是小班小校的原因。在农村的环境中,我们最有可能实现教育的社区化、生活化和乡土化,这些都是城市的应试教育所缺乏的。中国的学校教育必然要走向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这种改变很可能首先从农村开始,从小规模学校开始。如果我们真的在农村建立了一批具有现代性的小规模学校,它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而推广到城市,开展一场新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教育现代化运动!
当前的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村的学校“小而弱”、“小而差”。大多数农村小学,除了语文和数学,其他的课程的开设率都非常的低。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全国115所小学的调查,品德、美术、音乐的开设率为70.8% ,英语为60.4%、科学为56.3%、体育为52.1%、综合实践活动29.2%、、信息技术29.2%、地方课程的开设率25.0%。也就是说,有40%以上的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开设英语、科学、体育、信息等等方面的学科。
但是,对于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必须要有“因地制宜”的概念。中国农村的情况非常复杂,绝对不能一刀切,不能用一个口号取代实际的工作。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院应国家住建部的要求,对中国农村民居所做的调查,把农村的类型划分成了十二种类型。地理属性包括东中西部的发展区位、与城市的距离和关系等中观的发展区位,山区、丘陵、平原、海拔等地形因素。经济属性包括所在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村庄的发达程度,种植、养殖、林业、渔业等农业类型,工业、商贸、旅游、专业服务等非农产业类型。社会属性包括民族类型、历史文化(是否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文化名村、有无历史建筑或景观)、人口流动状况(流入地、流出地、流入流出基本平衡)。空间属性包括村庄规模(大于500户、200-500户、100-200户、不足100户)、村庄类型(只有一个居民点的集中居住、散点居住、混合型)等等。
每一种农村都要做出因地制宜的规划,进行差异化的对待。他们在不同地区的调查,各地农民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并不一样,在山区、牧区,要求的主要是保障基本需求,改善教学设施,要有饮用水、厕所和厨房等等,否则其他都谈不上。而平原地区学校可以适当撤并,重点在提高教育质量。
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政府发力。需要在办学条件、教育经费保障、管理模式创新、倾斜性的教师配置、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考核等方面加以改善。在今天的会场上,来了多个地方政府的领导,包括阆中市、甘肃平凉市教育局、广元利州区教育局、湖北巴东县教育局等等,他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
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社会合力。同时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家长地通力合作。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多,特别分散,在政府支持之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辅助。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家长形成合力。
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自身努力。通过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来提升教育质量,包括互联网+、培养全科教师、开展复式教学、使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改革,建立学生主体课堂等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的自组织,自己组织起来抱团取暖,协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利州区已经先行一步,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我们看到最近媒体上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改善的案例和报道很多,也有很多相关的政策讨论,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很多地区,我们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已经出现了,原本摇摇欲坠、奄奄一息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重新起死回生。在江西上栗县,通过对农村学校的改造,进城学习的农村学生全部回流,解决了城区大班额的问题,农村学校的学生都达到300人左右,有效地稳固了农村教育。
可见,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并不是梦想和空谈,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个美好梦想的实现。路在脚下,行动改变生存!
谢谢大家!
江西吉安恢复百余所教学点 让乡村孩子就近入学
作者:沈洋 胡喆 来源: 新华网


江西省吉安市着力解决农村边远地区儿童“上学远”问题,重新布局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点,确保农村小学1至3年级低龄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入学。据了解,目前吉安全市已恢复村小、教学点103个。
  欧阳雨璐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目前就读于永新县三湾学校。由于家住在离学校7公里的汗江村,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只能选择在校寄宿。相较之下,与她同村、比她小两岁的林先进,就要幸运得多。两年前,吉安市教育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在充分考虑生源状况和儿童入学需求的基础上,决定恢复村小、教学点159个。
  2013年9月入学的林先进,再也不用像同村的哥哥姐姐那样,离开父母,到7公里外镇上的三湾学校念一二年级。
  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张万安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吉安市优化教育网点布局,解决贫困地区上学远、入园难等问题。一方面,加快村小教学点的恢复工作;另一方面,加快乡镇中心小学幼儿园建设,积极创建“美丽校园”,解决贫困地区学校办学差的问题。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大多数贫困家庭中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就是孩子。”吉安市委书记王萍告诉记者,目前吉安已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村小教学点恢复工作,并将其纳入精准扶贫、率先脱贫计划中教育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教育给人希望,给贫困家庭出路。扶贫先扶志,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2:38 , Processed in 0.1377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