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虎谋皮:非专业写作者的专业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05:1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虎谋皮:非专业写作者的专业写作
王彦明



       这些年,含西瓜霜,吃胖大海
       喝纯净之水
       好好浸润自己的嗓子。

       这些年,与一只秤砣对质
       做技术活,和平衡较劲
       只关注斤两之事。

       这些年,只干与虎谋皮的行当
       不合时宜,不环保
       也还是做,哪怕只是碰到些许皮毛。

                              ——《这些年》


  我得承认将这样一首诗放在这里,是我预先安设的一个小把戏——我想说:一般的人都有表达或者倾诉的欲求。“嗓子”对于我们是重要的,关乎声音。一般意义上的写作,适合所有有表达欲的人。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写作不是私人的专业,而是一项公共事业。写作和驾驶有些类似。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对这两项都心存敬畏,因为温饱尚存困难。以前写作可以成名,进而带来了利,驾驶可以养活自己,顺带可以满足虚荣心。进一步讲,写作者可以成为专业作家,是专业人才,会驾驶的人成为司机,公家的或者领导的专属,也是专业人才。而今天,但凡有经济能力又有兴趣的,不仅可以驾驶,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座驾。写作呢?是不是还是那样的“不食人间烟火”,和普通大众保持那么遥远的距离呢?  
  把诗歌,或者与诗歌有关的内容划分为专业与非专业的范畴,我认为是不妥当的。这样的二元对立,显得简单而粗暴。
  在参加一档访谈节目时,主持人曾经问过我的职业,然后希望我谈谈职业与诗歌写作之间的关系。我坦然承认自己的写作是业余的写作(这个“业余”不是级别层面上的),是非专业的。我的写作没有职称。我知道在体制范畴里,作家有职称,可以评定级别,但是我一直没有听说过诗人有职称。就我了解,大多数(或者说全部)的诗人应该都属于业余写作的范畴。这些年来,我没有见过以诗为职业的诗人,但见过不少靠诗歌混饭吃的骗子。当然我在这里界定的实际上是“职业”与“业余”的概念,似乎与专业还尚有距离。不过据我了解,一些靠混体制、出卖“声音”混饭的所谓诗人,一直在混淆“职业”与“专业”的概念。他们妄图将“职业”的意义扩大为“专业”,制造一种高高在上的假象。我想我有必要在这里厘清。
  非要把专业与否区分开来?专业不专业,有什么重要?与写作何干?写作早已进入私有的阶段。苦苦纠缠于这样的话题不放,估计是高高在上的专业诗人,在做清场运动。难道这个“不区分开来”已经触动了他们敏感的神经,抑或是动了他们的“奶酪”?似乎后者更为关键吧。是不是非专业人士的写作已经触及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坐不住了?
  谢冕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诗是一种很高贵的东西,不适合‘很多人’来写。诗相当于是文学当中的皇冠,是高高在上的,要有一定素养的人才能来写,不是全民都能写诗的。”而且他还说:“诗是很贵族的,不是平民的,不是谁都能写的。这是我一个理念。要说人人都写诗,都是诗人,这是不正常的。”首先要说明,他只是表明了他的立场:这是他的一个理念。他的话正是将诗歌的写作规定到了一个固定的层面:高高在上,应该是少数人的事情。同时我注意他的话语里有一个词语“一定素养”,这是个很模糊的概念。素养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一定”。学驾驶的人,可能脑子不笨,能交够学费就可以学了。现在学驾驶基本可以做到全民了。诗歌写作需要的素质是什么?学院背景,体制认可,抑或是某些所谓的专业人士的认可?我暗自揣度谢教授这里是不是虑及了师承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关注师承的国度里,很多行业都是很注重师承的,而其中尤以曲艺界为重。如果你不曾拜师,自学成才,再出色,也给你定位为票友。有了老师则不同,表演得再差,也有机会登台献艺,是专业人士。这就是师承,骨子里就根深蒂固。这样的陋习为何今日还不曾丢掉,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在诗歌写作方面,中文系毕业的就能写诗了?诗歌研究所出来的就是评论家了?顶着硕士、博士的头衔就是专家学者了?答案不言自明。
  我愿意把这个话题,再次扩大,扩大到“诗意的生存”与诗歌写作的互动的意义上来。(我忽然意识到,可能我的术语都不够专业,对不住了)“每个人都可能都得到缪斯的垂青,只要他会写字。”我在这里把诗人定位为“人”,把写作进阶设置为“会写字”。这个两个概念,和谢冕教授的“一定素养”肯定是有距离的。“诗意”的概念,如果仅仅被我们局限为文艺腔,或者是词语的唯美、思想的崇高(这就是某些所谓的专业人士的思维),我们的思维也就显得太过偏执了。审丑、向下就不是诗歌的方向了?诗学其实是人学,是生存学,如果仅靠修辞学、文艺腔调去维持诗歌的发展,诗歌写作也就确实的走向了一个死胡同。“生存”,之于诗歌,之于人都是第一位的。无生存,无体验,诗歌也就无意义了,也就死了。我承认将写作的基础之一定位为“会写字”,略显轻浮,不过如果不影响表达,我就这么坚持。诗歌指向当下,指向生存,接近大众,不再那么“专业”,不是降低写作的难度、进行非专业创作,而是在激活诗歌,扩大诗歌写作的可能。而这样类似于地震的“非专业”攻击,必将给某些专业人士带来恐慌。
  长久以来,我一直不敢与某些所谓的专业人士为伍。这不是胆怯,是自恋。专业人士队伍里不乏优秀的作者,但是“专业”这个词语在满足了某些人的自尊心之外,也禁锢了一些人。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最有生机的作品大都来自专业写作者之外的作者之手。要相信非专业的群体是很庞大的,也是极有力量的。唐诗的辉煌更多源于作者数量多、作品内容驳杂。那种量的集合,那种驳杂的混乱形式,才更具力量。我近些年也很少读诗评了,我对那些所谓的专业评论家保持了一种本能式的警惕,已阅读的批评文本给我的带来的误解已足够多了。批评家的文本败坏了我的胃口,我对我们的批评家解读文本的能力一直是心存怀疑的。相对于评论家的文章,我更愿意读诗人的随笔,创作手札和评论,这些作品都是来自第一现场,更具有原生态的感觉。这样的作品更值得信赖。
  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现在我发现那是虚荣心,或者说是利益心在作祟。写这篇文字我在力图混淆专业与非专业的距离与关系,用语言,更是以行动,我知道我以及我的同谋者要干的是“与虎谋皮的行当”,这“不合时宜,不环保”,但这个行当值得我们坚持。作为专业人士眼中的“非专业人士”,或者说“大多数”(我希望自己行动思考上是少数,可事实上我的精神内核属于“大多数”)——我,或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写作,然后继续……我们的写作跟名称无关,跟定位无关。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手艺练得炉火纯青,然后一心一意地进行“非专业写作者的专业写作”,展示出更多让所谓的专业者胆怯的力量和创造力。


                      来源:《诗歌杂志》总第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2:13 , Processed in 0.3894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