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用建构主义原理分析大班数学活动《我的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3 06:4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运用建构主义原理分析大班数学活动《我的家》
     刘懿[1]    徐旭荣
江西省上饶师院小学教育师范分院     江西上饶     334000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建构主义原理评析一个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的教学过程,并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角度出发提出思考意见。
【关键词】建构主义原理       大班       数学活动   
    一直以来,我们非常习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甚至拿到幼儿园的教学当中,要求小朋友“两手放背后,耳朵竖起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思考,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不是通过灌输与传授而获得知识的,知识是儿童通过自己的动作,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幼儿教师最头疼、最不敢拿来上公开课的教学就是数学活动了,因为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萌芽,要上好数学课,尤其是“统计图的使用”这种数学活动,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在大班数学活动《我的家》中,执教者主要想完成三个教学目的:(1)在记录、统计、比较过程中重点学习条形统计图的使用;(2)乐于与同伴分享数学经验;(3)乐于交流,感受美好的生活。整个教学活动中,执教者主要按四个思路来达到教学目的:(1)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用数学表征法交流居住情况,感知居住条件的美好;(2)重点数学活动——学习使用条形统计图;(3)分组合作完成卫生间、卧室、阳台统计表,交流经验;(4)抛出新问题引发幼儿思考。
以下按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顺序逐步分析。
大班数学活动     《我的家》
一、开始部分——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任务
1、幼儿进入活动室,与观摩者打招呼,在教师指引下将自己的记录表放在椅子下。
2、教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给小朋友,请小朋友在家里数一数有几间房间?现在我请几个小朋友说说看。”
3、教师请几名幼儿拿着自己运用数学表征法记录的图纸,展示并向大家介绍他(她)家里居住的房间情况,并逐一贴在白板上;提问每张统计图采用的是哪种记录方法,其他幼儿回答。
很明显,在这个环节中,执教者事先已经布置了任务给幼儿,通过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统计图的兴趣。这正是以幼儿为中心,强调幼儿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耳朵里。教师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动机,成为幼儿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二、基本部分——重点学习部分
(一)学习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卫生间,并讨论卫生间的用途。
1、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小朋友们都知道——有多少小朋友的家里有一间卫生间?有多少小朋友的家里有两间卫生间?······”教师及时表扬幼儿的回答,并说:“老师也有办法。”(出示卫生间条形统计图)
    2、教师逐一引导两名幼儿用红色即时贴作为标志贴在统计图上,启发幼儿观察条形统计图,看懂它的用法:用的即时贴多,条形就长;用的即时贴少,条形就短。
3、幼儿分组进行统计,教师巡回指导统计活动并及时表扬幼儿。
4、教师问:“这里有多少小朋友家是有两个卫生间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5、教师问:“这么多卫生间有什么用途?卫生间多了,那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了?”
(二)学习统计:厅、卧室、阳台;并讨论厅、卧室、阳台多的好处。
    1、教师:“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多少小朋友的家里的厅、卧室、阳台是多少?”
    2、幼儿分三组,每组5人,每个幼儿(带着自己原先的统计图)去统计,分组完成任务。然后每组请一名幼儿上来介绍本组的统计,其他幼儿解读条形统计图。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厅、卧室、阳台多的好处。最后教师总结:房间越来越多,让我们住得又宽敞又舒适。
首先,这一环节正是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强调适应发展的教育观点,即在环境、课程、材料和教学等方面都与幼儿的生理和认知能力以及社会和情感的需要相适应的一种教育。执教者不强调对幼儿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而是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教育心理学有一个最重要的原理是: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知识。执教者没有进行说教式的教学,而是提供大量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与现实世界直接互动。执教者认识到了儿童的自主性和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她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大班幼儿的数学知识建构过程。但,教师只是提供了“梯子”,幼儿必须自己来“爬梯子”。
其次,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以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只有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内的教育及其活动才是恰当的,儿童对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概念学习得最好。从这个数学活动中可看出,执教者不只是关注幼儿思维的结果,更关注幼儿思维的过程,她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合作活动来启发幼儿思考、看懂、练习新知识——条形统计图。
再次,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获得成功的话,必须自己去发现和转换复杂的信息。幼儿是“自我调节学习者”,必须自主地发现、转换复杂的信息,以使信息真正为自己所有。执教者多次引导幼儿回到生活经验,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使用及其带来的益处。
最后,在这个环节里,还出现了课堂中强化的应用。对课堂实践而言,最有用的行为主义学习原理也许是最简单的:强化你所希望反复看到的行为。教师把握好时机,及时给予正强化,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束部分——引发新的思考
      教师说:“如果是统计全班小朋友家里的房间,我们应该怎样来记录?我们回去后再讨论。”(幼儿跟随教师出活动厅。)
历来教育改革还关注一个问题——发现学习,这也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发现学习”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努力坚持探索,直至发现答案。“发现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独立地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因为他们必须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因此,在最后结束的环节,执教者也试图利用“发现学习”,鼓励幼儿自己去做实验,以便发现一些规律。
在这个大班数学活动中,除了上述所分析的,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做得很好:(1)执教者教学思路条理清晰,逐层推进;教学过程熟练,环环相扣,善于引导幼儿,使幼儿注意力集中,主动并积极参与活动,教学经验相当丰富。(2)执教者达到了教学目标,让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用数学表征法表达居住情况,学习条形统计图的使用,分组合作完成卫生间、卧室、阳台统计表,交流数学与生活经验,与同伴分享。(3)执教者教态自然,语言清晰精炼,与幼儿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4)幼儿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进行意义建构,即帮助幼儿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整个数学活动下来,参与活动的幼儿基本上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使用。
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角度看,这个大班数学活动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1)未摆脱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所有幼儿进行同样的教学活动,达到同一目标。幼儿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整节课只用一种方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会限制孩子思维的发散性,不利于激发他们更多形式地解决问题。(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教师是“辅佐者”,而不是“主宰者”。应减少一点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幼儿多一点真正的自主性,多一点创造性。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帮助幼儿去发现意义,而不是一言堂或控制所有的课堂活动。(3)每个幼儿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为使幼儿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幼儿进行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幼儿的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4)最后抛出的新问题还需斟酌,因为不能引起幼儿更深入的思考。此外,不能因为是公开课而放弃了其他幼儿,选择了部分幼儿参与,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
【参考资料】
1、【美】罗伯特·斯莱文(robert  slavin)(m).姚梅林(等人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发布日期:2002年06月17日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2:56 , Processed in 0.1137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