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1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恭迎彭小明教授审网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2-12-17 11:4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彭小明教授主要教学科研
一、主要获奖情况:
1. 浙江省
省级教坛新秀 1991.9 浙江省教委



2. 浙江省
省级优秀高师自考辅导教师 1996.12 浙江省教委



3. 温州大学教学名师 200811 温州大学

4. 《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专著),浙江省第3届青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
2003.2
浙江省社联(浙社联[2003]10号)


5. “语文板书研究”(系列论文),全省师范院校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
2002.2 浙江省教育厅

6. 《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专著),浙江省第3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2002.12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浙教科规组[2002]22号)

7.《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谈学校领导的艺术》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2005.12省教育学会管理分会
8.《溯源教学法浅探》1997-1998年度 丽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
2000.10 丽水市政府

9. 《语文教学专题研究》(专著),2001-2002年度 丽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
2003.10
丽水市人民政府


10.《百科溯源辞典(一)》,1999-2001年度 丽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 2002.11
丽水市人民政府


11.《教学板书研究》 2002-2003年度 丽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
2004.10
丽水市政府


12.《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研究》(系列论文)第10届温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2006.11
温州市政府(温社科[2006]30)

13.《教学板书理论研究》(系列论文)第11届温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2008.4
温州市政府(温社科[2008]39)

14.《活动课程与教学研究》(系列论文)第12届温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2009.12
温州市政府(温社科[2009])

15.《论<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等)2010.10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第六次年会论文评比
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



二、主要科研、教改立项: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模式研究》(BAA110009)2011.7 全国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专项)项目

2.《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FHB060353)2006.1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3.《基于实践教学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YB09052)2009.11
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重点(一类)课题


4.《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2002.6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获省教科规划小组优秀成果三等奖)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5.《欠发达地区“新课改”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4.6
浙江省教育厅教师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浙教办师[2007]191号)


6.《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ZJB20092252009.11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一五”重点建设教材


7.《我市“新课改”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4.6
丽水市社联重点课题



三、主要出版论著:
1.《百科溯源辞典》(ISBN
7-
5059-3458-9  1999.12 中国文联出版社
独著



2.《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ISBN
7-
5059-4031-72001.3  中国文联出版社
独著



3.《语文教学专题研究》(ISBN
7-
80170-115-1  2002.12 当代中国出版社
独著



4.《论校园文学》(ISBN
978-7-
5059-6430-32009. 5
中国文联出版社
第一作者


5.《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ISBN
978-7-
308-06823-92009.12 浙江大学出版社
独著


四、主要发表论文:
1.《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2008.1 《教育研究》(ISSN1002-5731/CN11-1281/G4


2.《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 2006.9 《教育研究》

3.《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2007.12《社会科学战线》 (ISSN0527-0246/CN22-1002/C)

4.《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2002.10  《江西社会科学》(CN36-1001/C)


5.《试谈曲线示意教学法
2003.6    《江西社会科学》


6.《新课改后中国基础教育的变化》 2005.1 《江西教育科研》


7.《诗歌意象意境及其辩证关系新探》 2002.12 《广西社会科学》(CN45-1185/C)


8.《魏兰与他的〈浮云集〉》 2003.6         《广西社会科学》


9.《范成大在处州的政绩与创作》 2004.9    《广西社会科学》


10.《活动教学的教育观》2006.7             《广西社会科学》


11.《语文板书的基本特征》 2000.5          《上海师大学报》(CN31-1120/C)


12.《比较式语文教学法》 2003.11           《上海师大学报》


13.《教学板书设计系统论》 2003.8          《教育评论》(CN35-1015/G4)
 


14.《教学板书分类论》2003.10              《教育评论》


15.《教学板书审美论》2004.2               《教育评论》


16.《教学板书优化论》2004.8               《教育评论》


17.《教学板书设计论》2005.6              《教育评论》


18.《教学板书特征论》2007.4               《教育评论》



19.《中学学科教学原则新论》2004.8         《教育探索》(CN23-1134/G4)


20.《中学学科教学原则新探》2005.4         《教育探索》


21.《语文板书原则新论》 2004.1            《语文建设》(CN11-1399/H)


22.《板书设计五法》 2004.8                《语文建设》
23.《论活动教学模式》 2005.8             《语文建设》


24.《语文活动式教学:建构新课程教学模式》2007.5 《语文建设》
25.《入---出:语文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2009.6《语文建设》


26.八股研究可以休矣》 2004.9       《中学语文教学》(CN11-1277/H)


27.《论语文意识》   2005.6                《中学语文教学》


28.《用新课标审视传统语文教学弊端》 2003.12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CN44-1112/C)


29.《对联与现代语文教学》 2003.8          《兰州学刊》(CN62-1015/C)


30.《听说教学的技能》 2003.12             《兰州学刊》



31.21世纪中国教育的基本走势》 2004.2   《兰州学刊》



32.《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原则》 2005.1  《兰州学刊》



33.《论<语文教学法>的实践教学》2010.2 《温州大学学报》

五、人大资料全文复印论文:
1.《谈21世纪语文教育的走势》2002.1《学语文》2002.6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ISSN1009-2986/CN11-4301/G4全文复印



2.《教学板书审美论》2004.2《教育评论》2004.7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复印



3.《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解读》2004.4《现代语文》2004.8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复印
4.《语文课程标准教育观》2004.8  《教学月刊》2004.12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复印



5.《语文素养论》2004.12《兰州学刊》2005.3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全文复印



6.《论语文意识》2005.6《中学语文教学》2005.9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全文复印
7.《论活动教学模式》2005.8  《语文建设》2005.12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全文复印



8.《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005.8《扬州大学学报》2005.4人大资料《教育学》文摘卡摘编
9.《新课改背景下我国语文教育的走势》2006.1《学语文》2006.5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全文复印



10.《教学板书设计论》2005.6 《教育评论》2006.5  人大资料《中小学教育》ISSN1001-2982/CN11-4299/G4全文复印




1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观再探》2006.3   《现代语文》2006.7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全文复印



12.《活动教学法初探》2006.7(上)《当代教育论坛》2006.9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全文复印



13.《活动教学的教育观》2006.7《广西社会科学》2007.2  人大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复印
14.《“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活动》2006.10(下)《当代教育论坛》2007.3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全文复印



15.《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角色定位与发展途径》2008.2《温州大学学报》2008.7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全文复印


六、主持精品课程情况:

1.2005-2007浙江省精品课程《语文教学法》

2.2006-2008温州大学精品课程《中学语文教学法》

3.2007-2009温州大学研究生部精品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4.2007-2009温州大学成教学院精品课程《活动课程与研究性学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3 12:44:02 | 只看该作者
·序一·  

治学而又好学者
——写在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开启之际
朱绍禹

  我同松泉教授的认识始于1986年。那一年,我们东北师大中文系接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举办了全国第一期语文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课程研讨班。
  这期研讨班实质上是语文教学论课程师资培训班,虽只一个学期,却举办得十分正规。科研班长就由来自浙江的王松泉担任,他与党政其他领导一起,各尽其职,为配合与支撑教学和学习起了很好的作用。
  这一期学员虽然只有27名,却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一代被“文革”贻误了青春的精英。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众多著作,成为著名的语文教育理论家等名家,如王松泉、韩雪屏、周庆元、佟士凡、曹洪顺、阎苹、王相文、张中原、陈建伟、倪三好和诗人袁修钧等,王松泉教授则是精英中之佼佼者。
  由于我既任主讲教师又在主编《语文教育辞典》,而词目的撰稿者又主要是这个班的学员,作为科研班长的王松泉自然成了我的主要助手。他不仅协助我组织撰写词条,而且代我增加了百余词条,他对我的帮助,已不止于助手了。这样,我们之间也就由相识成为相知者。
  在同松泉教授的长期接触中,特别是在学术交流中,我觉得他是一位谦和而自信、勤奋而富有成果的学者,是一位既治学又好学者。
  作为治学者,他著作累累,独著和主编的论著与教材达数十部、文章数百篇,而且面广类多,既见其学识之广、学养之深,又见其思考之勤,劳作之繁。
  作为好学者,他还认真进行了日本国语科教育的专门研究和有关中日语文教育的比较研究,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其成果,还有他的好学精神。
  值此王松泉教授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开启之际,我除了用笔墨大字书写数语概括松泉教授的学术成果之外,谨用此简短文字再致我的祝贺之意。
                          2008年元月于长春,时年86岁


·序二·

他为我们绘制了宏伟蓝图
——为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立项而作
顾黄初


  在我的一些同行知己中,不乏智商超常的人,而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全国优秀教师王松泉教授,则是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一位。
  王松泉是绍兴文理学院原中文系主任、首届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奖获得者、浙江省聘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同行中几乎一致公认,大气磅礴地提出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构想的王松泉,除了人品出众,还具有高度优化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逻辑性是松泉超越他人的显著特点之一。松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最初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语文教育板书学方面的成就。我在中学教了整整9年的语文课,又在大学中文系教过几十年的书,当然熟悉板书是怎么回事,但熟悉并不等于深谙它的作用、要求、特点和规律。松泉先后出版的《语文板书示范》、《语文教育板书学》、《板书学》等一系列著作,在“板书图示”方面成了我的启蒙书。“板书”的重要表现手段是“表解”。表解法运用得恰当,甚至精彩,需要板书设计者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有精深的研究,使表解所呈现的概念准确、层次分明、关系清晰,那就非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可。早年,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在句法研究中首创“表解法”;后世有人仿此来解析课文。记得抗战期间,世界书局曾出版朱公振编著的《基本国文》,就是在每篇课文的“作法”项里试用“表解法”作结构分析。此番细读松泉有关语文教育板书的实践示范和理论著述,方始确信具备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是成功掌握板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必要基础。
  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松泉便运用他在板书学研究中显示出来的逻辑才能,为建构语文教育学的“学科大系”绘制了宏伟蓝图,在同行中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和共鸣。20世纪末,我和合作者在编辑《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时,曾经研读过松泉多篇各具特色的学术论文,最终确定用他那篇《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构想》的长篇论文,因限于篇幅,当时只选录了全文五大部分(背景、途径、设想、条件、前景)中的核心部分《大系建构的设想》。这篇《设想》,思路从10个方面展开,即把有关语文教育学10大系统的分支学科按不同性质和内容聚合起来,形成一个数以百计、大气磅礴的“学科群”。尽管松泉已经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高质量论文,有的甚至还被国内最高水平的文摘类期刊《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但从我们关注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人来看,这篇《构想》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气魄宏大、逻辑严密,真可以算得上是引领众多研究者去开创未来学科建设新局面的宣言书和规划图。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古人云:“智者履霜,则知坚冰之必至;处始,则悟生物之有终。”
  《抱朴子·任命》。一个人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鉴往知来,见近知远,善于在联系中看清事物的内在规律,在交互影响中洞察事物繁衍孳生的广阔前景,应是智者独具的思维特色吧。
  与松泉相识相知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的思维有极强的包容性。他在学术研究中,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不盲目自信又不故步自封,能永远在追求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正因为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他已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但还是虚怀若谷地报名参加国家教委委托东北师大举办的全国第一期语文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课程研讨班,他以谦谦君子的风度和广搜博采的姿态,成为该班的科研班长,成了各科导师特别器重的年轻学者。也正因为这样,他既是建构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的设计者,又成了这项庞大系统工程的积极实施者。他凭借着自己个人的优势,又热诚地带领众多志同道合者从各自的研究成果中互相吸取学术养料,短短的几年间,在阅读教育学、阅读教材论、语文教育心理学、中国语文教育史、语文基础教学论、语文教学原则论、语文教学方法论、语文教学艺术论、语文教育板书学、语文教学技能研究、学法指导研究、语文新课程研究、语文教师素养论等方面,都编著、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专论和丛书,为“大系”的营造迈出了坚实的步履。而且,凡有所论,皆自出机杼,发人所未发,不能不让人折服。所谓“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
  《鬼谷子·权篇》。智者的高明并不在于自以为无所不知,却在于能从别人眼里的“愚人”的言行中发现有益于自己的所“长”处和所“工”处,因而能做到海纳百川,使自己在学术研究领域游刃有余,无往而不胜。
  松泉思维的敏锐性,也是有口皆碑的。人们都说,松泉做事、为文,不但是高手,而且是快手。早在担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期间,每当学术年会一结束,不需多久,反映大会盛况的《简报》就编出印好,及时寄发到每位会员手中。这看来似乎只是一种事务性工作,其实不然,它需要执笔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效率的语文功底。有时,从《简报》及其所附资料中,还可以看到松泉付出的创造性的劳动。那年在上海召开“新世纪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我在闭幕会上谈了个人的一点感想,这纯粹是即兴发言,说对说错,仅供参考而已。哪知会议结束不久,松泉把《简报》寄来了,除了介绍研讨会概况以外,还附了一份经过他记录、整理的我在闭幕式上的讲话稿。我怀着感激和忐忑不安的心情读完了这篇讲稿,觉得我当时的思路倒还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杂乱,论点也不是我自己想象的那么偏颇,那显然是松泉用他的睿智替我藏拙了。
  现如今,当年的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已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所取代,松泉因年龄关系,不再担任秘书长,然而因其学术上的成就和声望,实至名归地被推选为学术委员会主任。我一方面祝贺松泉在新一届学会面临更宽广的研究领域时,成了众望所归的出色领军人物;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当年他所绘制的学科大系建构蓝图,能不断更新、逐步发展,使之成为现实。孔子曾告诫曾参:“智者莫大于知贤。”松泉身任学会的学术委员会主任,相信他一定能知贤、任贤,使学会中众多学者都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各展其能,合力攻关,去开拓更辉煌的未来。

                          2007年8月26日于沪上寓所,时年74岁



·序三·


从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
——读《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成果集有感
倪文锦



  一年之中,一方面由高校立项,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进行研究;一方面由地级市立项,作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进行研究,同时有两个课题专题研究一位学科教学论教师的教育思想,这在国内恐怕并不多见。但“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和“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却实实在在是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市立项的两大课题,松泉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王松泉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作为共事多年的同行,我对他的印象是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治学严谨,成果卓著;工作踏实,事必躬亲;教书育人,兢兢业业;领导有方,礼贤下士;善于团结,合作广泛;办事高效,为人低调。我平日不苟言笑,不多言辞,说的绝不是客套话,全是实话。

  从他学术发展的经历看,求真务实是其主要特点和精神品质。他是踏踏实实从基层第一线走出来的平民学者。他没有显赫的背景,但不迷信,不盲从,自立自强;他没有可炫耀的资历,但注重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实践出真知;他不依靠理论的光环,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为了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他师法传统,借鉴国外,不断创新,在平凡的岗位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教育领域,我们学科教学论教师实属“弱势群体”。虽然地位卑微,但我想,只要大家能从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中汲取一些营养,有了松泉老师这么一种品质,这么一股精神,那么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决不是梦想,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也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0年7月






前  言

前言
寿永明

  对于立项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开始时,松泉先生是不同意的。鉴于松泉先生在我国语文教育界的贡献和影响,早在他63岁的2004年,我们就酝酿申报相关的课题,但当征求他这位研究对象的意见时,却被他坚辞了。第二年申报时,课题负责人曹颖群再次跟他商量,还是被他以多种理由推托了。第三年,他还是没有同意。就这样,多年申报立项研究都被松泉先生劝阻了。直到2006年年底,65周岁的松泉先生退休了,课题负责人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就瞒着他申报了课题,结果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正式立项,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拨款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这一课题,成为绍兴文理学院研究本校教师教育思想的第一个课题。不久,2007年9月,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也正式立项,作为绍兴市的规划课题,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也系当地研究在世教师的首项正式课题。事既至此,课题负责人只好向松泉先生说明原委,争取他的支持。
  与此同时,课题组与有关领导早就达成共识,一直想举办全国性的“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以集思广益,宣传和推广王松泉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人文学院及所在的省级重点学科从2008年以来,几乎每年都将“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列入计划,但又都被松泉先生诚恳地辞谢了。在他看来,立项既木已成舟,不配合不行;开会研讨兴师动众,则大可不必。尽管课题组和学校主要领导都强调这并非先生个人之事,更是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的需要,也是各地许多学者和教师的期待,然而,松泉先生还是没有同意。为此,我们暂时只能以出版课题成果集等形式来传播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以期推动我国语文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就是上述两个研究课题的成果集。这两个课题结题后,即被评为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名列榜首。荣幸的是,本书还获得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推广。同时,由于松泉先生是绍兴县籍人士,绍兴县科学技术协会特地将此课题列为“绍兴县籍科研名家学术思想研究”资助课题,从而使课题成果集的出版更为圆满。
  王松泉先生是绍兴文理学院资深教授,首届终身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省聘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教育专家组16名专家之一),同时兼任华中师大、杭州师大、浙江师大、安徽师大、扬州大学、广西师大等高校研究生导师或兼职教授以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还是省教育厅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领雁工程”讲师团成员、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访问学者导师、省高师语文教育研究会会长和名誉会长、中国阅读学会特聘学术鉴审委员,并受聘担任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指导委员,杭州市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导师,绍兴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民进绍兴市委议政咨询组专家,民进绍兴文理学院支部主委,还与院士徐光宪、著名导演谢晋一起被聘为母校稽山中学素质教育特聘教授。
  王松泉先生著述宏富,并屡获大奖。他著有专著和高校教材等60余种,在《新华文摘》、《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和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发表论文数百篇,创立多门学科,有关论著介绍到海外;获国家及省部级政府奖16次,厅市级政府奖36次,省级以上学术组织奖20余次,高校行政奖30余次。
  松泉先生年届七旬之际,再次被推举连任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研究组织的最高学术职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从教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提出的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构想被誉为“我国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宏伟蓝图”,并获全国学会一等奖;他的《阅读教育学》、《阅读教材论》被语文教育界评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教育大著”,并获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学术专著最高奖。他的《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是世纪之交我国语文教育大讨论中唯一被《新华文摘》转载的语文教育论文,并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和省政府社科奖;他早年创立的板书学曾风靡全国,其成果走进了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语文课堂,并获全国学会特等奖和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他是全国高校同一学科系统主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最多的学者之一,所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系所有学科教学论教材中唯一的一等奖;他曾应邀为京、沪、江、浙、鲁、豫、冀、辽、吉、黑、湘、鄂、赣、皖、闽、粤、桂、川、琼、陕、蒙等20多个省区市的数十所高校或全国性报告会讲学,他主持全球化语境下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语文教育热点问题研讨、研究生教育语文课程研讨等全国和国际学术活动达数十次。
  在校内,松泉先生历任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研究所长等,为所在高校绍兴文理学院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实现了20多项“零的突破”,包括创建首门省级重点学科、首门优秀省级重点学科、文科首门省级精品课程、组织建设首名“全国先进集体”等,率先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全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一等奖、全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等,最早兼任部属高校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校通用系列教材主编、省级学科研究会会长、全国性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高校学科组织秘书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年来,松泉先生为省内外培养了一大批语文师资,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鉴于松泉先生的突出贡献,1999年,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他全国本科优秀教师奖;2001年,教育部授予他“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浙江电视台播出反映他学术经历的专题节目《教育界的“奇葩”王松泉》;2005年,他被列为“绍兴市群英代表”;2006年,他荣获首届“教学名师”终身荣誉称号;2008年,他被列为“绍兴市创业创新30年风流人物”。
  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两个课题立项前后,全国各地学者纷纷在《中国教育报》、《中国大学教学》、《中学语文教学(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主》、《社会科学论坛》、《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桂林教育学院学报》、《福建高教研究》、《渤海大学学报》、《青年教师》、《陕西教育》、《图书馆杂志》、《浙江教育》、《绍兴日报》、《绍兴晚报》、《野草》等报刊上发表了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许多文章。
  在部分高校将“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同时,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还曾专门设置“语文三家村”专栏,每月发表王松泉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修辞学会创始人、南京大学博导王希杰教授以及著名写作理论家、中国中小学教育研究委员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毛志成教授三位专家的文章;后来又专门刊发了著名语文教育家韩雪屏教授的《论王松泉学术思想的结构色彩》等文章。湖北大学语文教育刊物《中学语文》则开设了“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专栏,连续发表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章,包括总编潘纪平教授亲自撰写的《王松泉语文教育观试析》,以及各地学者教授的《反思历史,寻找进步的真理——王松泉语文学科历史观》(吕品、武玉鹏)、《具有独创意味的王松泉论著“结构示意图”》(张文秀)、《王松泉写作教学思想试论》(纪勇)、《王松泉语文智育观探析》(曹颖群)等。
  其他语文教育刊物和高校学报也相继发表了各地学者教授和语文教师一大批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文章,其中包括《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简论》(叶郦娜、邓玲)、《语文教育拨乱反正和大讨论时期的王松泉》(曹洪顺)、《王松泉语文教学情趣观研究》(王柏勋)、《王松泉语文素养规律观简论》(曹颖群、肖琴)、《经典重读光芒依然》(余诗明)、《语文课程教学论科学化的不懈追求》(曹洪顺、吕品)、《反思·开拓·突破》(祝兆炬)、《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曹洪顺)、《语文教学论教材建设的重大突破》(曾祥芹)、《王松泉“两化”典训的启示》(李敬焕)、《从艺术层面探究教学规律的新成就》(刘孝学)、《王松泉〈阅读教育学〉的学术风范》(祝兆炬)、《新体系·新形式·新内容》(李冲锋、陈李娟)、《贵在一个“新”字》(曹洪顺)、《一部指导学科素质教育的佳作》(佟士凡)、《开放性·独特性·学术性·实用性》(娄国忠)、《努力探索并揭示语文教学心理规律》(颜禾)、《一部颇具特色的语文教学论专著》(王伟)、《阅读教育学的诞生》(韩雪屏)、《王松泉先生的“阅读教育论”》(阎燕子)、《变革课程教材体系革新课程教学内容》(李冲锋)、《岂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须到头》(倪三好)、《美丽而有意味的工程》(沈贻炜)、《王松泉图示导读艺术述评》(夏永祥)、《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桑枚)、《语文直观教学法的新品种》(陈菊先)、《图示板书与信号板书之比较》(才金锋)、《语文板书研究的新成果》(刘跃明)、《板书学的一项系统工程》(余国良)等。
  此外,研究和反映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影响方面的文章也不断涌现,其中包括《“顶天立地”的学者化教师》(曹洪顺)、《封面人物王松泉追踪访谈》(袁蓉)、《亦父亦师泽被当世》(曹颖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记全国优秀教师王松泉先生》(田园)、《语文界钦佩的一位学者》(张泾南)、《语文园地的一朵奇葩》(夏永祥)、《记全国优秀教师王松泉》(王亦庄、梁远洪、陈玉方)、《名家的鼓励效应》(金锦山)、《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梁远洪)、《导师之路》(董纪林)、《平凡中一个不平凡的人》(陈传良)、《惠我以道策我以行》(边建松)、《毕业六年念师恩》(钱峰)等。
  在松泉先生所在当地,《绍兴晚报》也以“创新创业30年风流人物王松泉”为题,报道了松泉先生的业绩。文章说:“在中国语文教育界,有人称他为一朵闪耀着的‘奇葩’,有人把他的著作称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教育大著’!受他的影响,绍兴一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语文教育研究最有影响的阵地之一。这位人物是谁?国内众多语文教师都知道他的名字——绍兴文理学院教授王松泉,他创立的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框架、阅读教育学、板书学等许多理论成为指导老师们教学工作的重要理念和工具。他一步一步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界的一名权威。”
  至今,国内各地已有数百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参与了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他们除了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同时还纷纷向课题组提供对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开展研究的成果,至今已多达200多篇120余万字。本书收录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研究文章。
  正因为这部成果集是全国各地众多学者和老师们研究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的结晶,因此我们非常感谢各地的研究者,感谢关心和支持这项研究的各级领导和专家。与此同时,我们衷心祝愿王松泉语文教育思想日臻完善,深入人心,发扬光大;并愿松泉先生健康长寿,学术之树常青!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2:25:44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49:51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48:21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46:2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45:53 | 只看该作者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参读资料
日期:2008-4-1   来源:温州大学   

一、参读书目:
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语文教育学引论》     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语感论》  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1、《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二、参读刊物:
1、语文建设(语文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大)   
3、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大)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      
5、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6、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
7、中学语文(湖北大学)
8、学语文(安徽师大)
9、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浙江)                  
10、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1、教育研究(中央教科所)  
12、课程•教材•教法(人民出版社)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45:14 | 只看该作者
                 厚积薄发 自成一体
      
——读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有感




对于语文课,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这个看来既熟悉又亲切的朋友,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相处的,越走进语文的大门,就会越发现其之难以驾驭。彭小明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就成为了我们了解语文的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出前进的方向。



十年的中学教学实践,赋予了彭小明教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十多年的大学教学经历,又拓展了彭小明教授的研究空间,不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经验上,彭小明教授都有着很大的话语权,而其呕心书写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正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与实例互补充的精美之作。


该书共八章,章章相扣,又紧密结合当前语文课改的形势,将语文课程许多新论纳入文中,解释详细又精确,引证充实又极具说服力,让人深切感受到语文的可爱美好之处,并对语文的教授产生了无限美好的遐想。


书中先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教育观,第二是教学观,让我们对“新课标”有了完整的了解,同时,又帮我们领会到“新课标”的实质,即“新”,突出了其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区别。从语文课程观、语文教学观、语文学习观到语文教材观、语文教师观、语文学生观,都展示出一种“以人为本”的特色,强调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创造出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并且对语文知识观与训练观,也指出了其不同以往之“新”,即既要重视语言知识,又要重视言语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既要重视训练,又要重视其趣味性等。书中还对“语文实践观”、“语文整合观”、“语文创新观”、“语文生活观”等一些“新课标”的观点做了重点说明,为我们突破以往语文教学的局限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在对语文教学的目的观进行说明时,彭小明教授引入了语文素养的概念,指出“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学目的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对“语文素养”做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就其内涵来看,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课程涉及的百科知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情意(思想、情感、道德、品行、个性、人格等)和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等)五个方面。



语文教学过程观则强调其“综合性”,语文教学方式观就引出了“对话理论”,指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重要性。同时还注意语文教学媒介的运用和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建设新型语文课堂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使得语文教学评价也发生了较大变革,由“单一”走向“多元”。



在识字、写字教学观方面也提出了新见,指出识字要与写字分开,要数量质量并重,使得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情意与能力相兼顾。阅读教学观和作文教学观中的许多观点和做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诸多引导。并且又对“新课标”中的新概念“口语交际”作了较详细的解释。


总之,该书的第一章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让人从中受益良多,也可看出作者用心之深。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在探讨语文教学的现代化时,首先指出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两相对照,更加深了人们的印象,让人深刻感到现代语文教学已是刻不容缓,现代语文教学才更适应现代社会。亦是从两方面进行探讨。其一,讨论现代语文教学原则的有关问题,重视工具理性与人文内涵的相结合,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语文学习规律相结合,重视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开发相结合,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注意课堂语文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其二,探讨现代语文教学的变化,提出语文教育“大语文”化、语文教育素质化、语文教育个性化、语文教育生活化、语文教育审美化、语文教育预感化、语文教育学法化、语文教育电教化、语文教育终身化等观念,并且总结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与经验,认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将发生六大变化:语文课程活动化,语文教材人性化,语文教学对话化,语文学习研究化,语文教师专业化和语文评价多元化。


该书的第三章主要对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进行分析。提出“语文素养论”、“语文意识论”、“语文活动论”等语文教学新理念,并对这些新理念进行详细的解释,让人对这些理念有了整体了解,还指出了怎样培育这些理念的具体做法,为其实施提供了保障。第四章就进入实质性操作的阶段了,对语文教学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有:比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溯源教学法,曲线示意教学法等。并且,作者还不单单只是提出各种教学法,还对这些教学法追根溯源,指出其得以实行的理论依据,有理有据,让人叹服。在比较教学法中,除了我们常用的求同求异比较,纵向横向比较外,还提出了综合专题比较和定性定量比较,既让人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有总体把握,又细致到每一个语文单位的处理。书中介绍的曲线示意教学法,别处新意,对学生认知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都有很大帮助,其可以用来勾勒故事情节,显示顺序线索,表现人物心态,分析人物形象,标注时间地点,再现音乐旋律等。


语文课中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阅读了。彭小明教授的书中,用整整一章来解决这一问题。书中先提出了语文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发展,提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模式:入——总——分——出的模式。“入”即是背景参考,情境导入,指出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就要有一个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导语,才能够如同磁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总”首先是对全单元课文的整体浏览,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对组成本单元的各篇课文大略了解,从而把握编辑意图。其次是对课文的总览,大致了解课文是谁写的,写于何时何地,是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等,以求整体把握。“分”就是文本研习,对话讨论,要选择角度研究学习文本,通过对话而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在这一阶段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出”即总结训练,拓展延伸,让学生可以立足课本,且使其能够跳出课堂。这一章还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论,通过现代技术来提高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接着作者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要求有方法,让人对各种题材的教学有了整体把握。



语文写作是让很多人头疼的一点,而语文写作的教学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教师对学生写作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彭小明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点。书中先提出了写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快乐作文”“回归生活,积累为主”“真情实感,为情造文”“追求个性,自由表达”“淡化文体,注重语言”“反复训练,写中学写”等。对写作学习的基本原则也有介绍,即主体性原则、动力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后又提到写作的基本规律有人文共进律,知行合一律,主客互化律,博而能一律,学以致用律,从无到有律,法而无法律等等。这些为指导我们的写作树立了良好的观点,让我们对写作有了清醒的认识。做到这点后,彭小明教授就着重对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六种,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速度训练等,为我们的具体操作提供借鉴。写作训练的基本模式一节中,作者对国内国外的写作模式做了详细介绍,给我们提供了多种模式,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种自己最擅长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补充。



该书的第七章专章论述语文教育家的思想,让我们从语文大家的语文教育中,获得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是对叶圣陶和李吉林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阐释。其中,让我比较有兴趣的是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书中指出,“情境教育”直接来源于外语教学的“情景教学”,并借鉴了我国古代诗话词话中的“意境”理论。且其在理论建构上,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特点。“形真”就是说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情切”就是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意远”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挥想象力。“理寓其中”即蕴含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并进一步对情境教育的操作系统进行了说明,指出李吉林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把情境分为“五大情境”: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并通过不断探索研究、概括筛选,逐步形成了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立体教育模式。



此书的最后一章即第八章,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出展望。指出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读书、游学、研究、为文、实践。我想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期望看到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能够教书优秀的学生的。



语文的教学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容易,实际操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怎样使语文课更具人文性是其中的关键,我们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向,使他们真正领会语文的广博,使之成为其精神享受。彭小明教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从传统的语文观念中摆脱出来,融入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希望未来的语文课堂真能如书中呈现的一般。





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蒋俊杰


2010年10月18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44:40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书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语文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看其他科目的书籍。好像语文科目对这些学生们来说不算是很难掌握的学科,所以对语文课不是很重视,但是考试的时候,这些学生语文成绩却没有达到很高的分数,甚至很多的基础题也丢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一定是因为学生自身对语文课重要性的忽视,其次是与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自然也提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常被忽视。而彭小明老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一书,全面地指出并批判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这一弊端,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新思路。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是浙江省温州大学人文学部研究生导师彭小明的代表作。此书分为八章,共28节。作者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加上大量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新课程语文标准,抨击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阐述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介绍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以及对于阅读教学,写作学习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最后对于叶圣陶,李吉林两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做了简单的论述,提取其精华。此书对于我国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学术性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一本对推动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大多从事语文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终身都在研究探讨如何让每一节语文课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与时俱进最有效的?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是何其的重要。语文课不仅是要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这一点,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中心,学生一直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没有沟通,没有思维激烈的碰撞,课堂上老师总是眉飞色舞的讲授着各种知识点,学生听课记笔记很容易感到疲劳与乏味,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彭老师就此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及有力的批判,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老师提到在有语文教学理论作为铺垫的基础之上,我们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实践。在这本专著中,他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强调学生实践的观点贯穿全书。在陈述这一观点时,彭老师提出了很多有利的例证。尤为引起关注的是,作者针对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语文活动教学法,基本观点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克服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应多开展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主动探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彭老师主张教材应与社会生活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不仅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应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应把课堂延伸到到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课内与课外的相辅相成不仅能让学生迅速的了解到课本内的知识,也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知识层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这一活动教学法中,教师始终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我们不仅可以参考书中列举的社会参与活动或是文体活动等,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老师”,让学生自己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们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准备过程中,会去阅读书籍报刊,去寻找网络资源,和小组同学进行一系列的交流、研究和探讨,这一方式这不仅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也能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潜移默化的促进师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除了上述提到的活动的教学法之外,还要引起关注的是彭小明老师提出的‘入-总-分-出”四步教学法。此方法是彭老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的语文教育思想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炼出来的语文教学法。四步教学方法分别是:入(背景参考,情境导入)——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分(文本研习,对话讨论)—— 出(总结训练,拓展延伸)。这一方法旨在我们可以使用溯源教学法来把课本的相关背景导入,引领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课堂的讨论交流,师生一起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课堂的最后还是落脚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他们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这一方法教师充当的是参与研究、对话过程的伙伴,是学生的引路人。通过源于课本到跳出课本这一讨论交流过程中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不仅要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应重视书面表达的锻炼也就是写作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为文能力。写作不仅是锻炼学生思维和表达方式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而且也是检验和提高学生全面运用语文知识、构局谋篇的能力的一个快速的方法。通过写作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去感悟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等。彭老师就写作学习独著一章,用了大量笔墨来陈述协作学习的理念,原则,介绍写作的规律要求,内容和基本模式。之所以彭老师这么重视写作学习,也是因为写作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是个重要环节,在当今中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分数也是占据很大的比重。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作文分数,大多会选择让学生死记硬背美文美句,每次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都会按照同一个套路来,千篇一律,毫无创新。久而久之,这样的写作方法使学生的写作思路变得狭窄,只会复制再复制美文,写作中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自己的设计与创新,学生得不到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这种方法也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以人为本”、“回归生活”、“追求个性”的理念。从而导致学生对写作充满了厌恶的心理,把写作当成任务和负担,写出来的作文毫无真实情感,在写作过程中将自己背过的段落生搬硬套,也难怪阅卷老师会审美疲劳,大同小异,援引的例子也几乎一样。彭老师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来写作应具备的理念和认识,也提出了指导学生写作的规律和方法。其主导思想就是快乐作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多去体验社会,感悟生活,主动的发现身边的美好从而为写作积累素材,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对于写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适当的时候也要在实践中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并结合有效的训练达到只有“写“才会”写”的境界。这样不仅通过写作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和为文能力也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热爱生活主动发现探索生活的态度。
   
在本章的最后,彭老师在介绍写作训练的基本模式时,不仅介绍了国内的基本的写作模式,也介绍了国外最近流行的写作模式,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了写作训练的新思路。希望我们的教师可以在借鉴这些典型的写作训练模式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教学经验能够寻找到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写作训练模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诚如作者指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量和研究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为文能力,读罢此学术著作,没有一般的学术著作的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相反在作者举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中,我们能很快理解原本枯燥的概念,顺着作者清晰的思路一步步来领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作者根据自己扎实的理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方法,不仅给广大的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更给语文课改吹进了一股清新的芳香。在本文的最后希望我们通过此专著来反思现有的教学方式,还给孩子们一堂快乐的语文课。(李赫楠)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43:58 | 只看该作者
课程简介
  
  语文教育是社会、民族以及个体的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教育,它对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好地传播科学和文化起着日益普遍而又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的语文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许多问题;在教育科学领域中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全面系统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为了进一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门崭新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从更高的层次对语文教育加以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研究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高等院校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是学科教育学,又是应用教育学;既是边缘学科,又是综合学科。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培养他们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兴趣和信念以及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诞生至今的一百年来,  我国语文教学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教授法(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奏定学堂章程》各科教授发)
  2、教学法(1918年陶行知提倡改名;1922年“壬戌学制”定名)
  3、教材教法(1939年《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定名“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4、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通用期
  5、语文教育学(1986北京师范学院首改)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课改”后)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包括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原则,语文学习方法指导、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与基础知识教学、语文评价与语文课程资源,中学语文教师的修养与提高等。本课程注意吸收本学科教学实践和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和体例编排富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一)《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
  它在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中,占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
本课程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等横断科学理论为方法论,综合地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人才学、语言学、文学和美学等原理分析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结晶。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来自实践又为了实践。本学科是直接为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服务的,因此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应该而且必须尽可能转化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交际能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目的任务
  通过学习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的基本训练,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念,培养分析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研究教学的交际能力,增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

  (三)《中学语文教学法》的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学科教学的内容以及内容的组合与方法。

  1、本课程教学内容
  (1)先后论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原则和师生观,以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2)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的训练,其目的在于提高师范生分析教材、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3)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各个组成部分的教学原则、途径和方法。(4)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母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必须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与方法,从而增强指导语文学法的能力,确保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快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标。(5)以培养从教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从教能力是本学科教学目的的最高层次,它是本学科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总归宿。下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目录:
  绪  论  语文与语文教学法
  第一章  语文课程论
  第二章  语文教材论
  第三章  语文教学论
  第四章  阅读教学
  第五章  作文教学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七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八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九章  语文评价论
  第十章  语文学法论
  第十一章  语文教师论
  2、教材内容的序列及方法
  课程大纲按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由理论到实践通过培养能力。由单项到综合,建立了教学能力训练的纵线,同时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初步形成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多层次、立体型的动态结构。

  3、《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方教学法的选择立足于深化理论,强化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为主体作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在深化理论方面:要重视更新研究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立论水平,要注意精选典型的教例,增强理论的形象感、说服力。在强化能力方面:要从宏观上摸索能力培养的科学程序,要在微观上注意改革课型、个别教育、改造考试、驾驶讨论、见习、分析、试讲、电化教学、微格教学、实习和其他实践环节教学。

  (四)《中学语文教学法》学时和课型
  1、学时:课内外学时共72(其中授课54,实践18)
  2、课型:讲述、自学(课内外)、质疑讨论、范例教学、教材分析。
  3、教学实践环节:观摩、见习、调查、评课、试讲、讲编、试论、小实习(微格)、实习、写教学总结、教学论文、练习。

  本课程教师之间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相互听课、评课,举办全校性公开课,邀请校内、校外有关教师前来指导,听取他们的意见,以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谈话法、讨论法、提问法、辩论法等。

    加强教师的基本职能训练。要使教学规范,教师的基本功必须首先达到要求。诸如普通话、板书、教案的规范化。
本课程教师都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微格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良好。
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1:42:23 | 只看该作者
近三年来主要工作和成绩 一、近三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不超过五门);


1.2007、9-2008、1《说课与教材分析》
18课时
04中本1、2班
124人


2.2009、2-2010、7《中学语文教学法》
72课时
05中本2班
49人


3.2012、2-2012、7《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72课时
10小教本
52人


4.200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36课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20人


5.2008-
《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36课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20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一)带队实习


1.带实习,200710月,永临中学,24


2.带实习,200810月,21中学,10


3.带实习,200910月,茶山中学,8


4.带实习,201010月,梧田2中,12


(二)指导毕业论文


1. 指导毕业论文,2008年,8


2. 指导毕业论文,2009年,8


3. 指导毕业论文,2010年,8


4. 指导毕业论文,2011年,8


5. 指导毕业论文,2012年,6


三、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模式研究》(BAA110009)201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教科规办函[2011]10号


2.《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FHB060353)2006.1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3.《基于实践教学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YB09052)2009.11
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重点(一类)课题


4.《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ZJB20092252009.11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一五”重点建设教材


四、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不超过五项);


1.《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2008.1 《教育研究》(ISSN1002-5731/CN11-1281/G4


2.《论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2007.12《社会科学战线》 (ISSN0527-0246/CN22-1002/C)

3.《论活动教学模式的建构》2012.1《社会科学战线》

4.《语文教师专业化:角色定位与发展途径》2008.2《温州大学学报》

5. 《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模式评述》发表于2012.1《温州大学学报》2012.4 人大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全文复印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三项)


1. 温州大学教学名师 200811 温州大学


2.《论<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等)2010.10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第六次年会论文评比
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


3.
《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专著)浙江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2011.12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0 05:00 , Processed in 0.1547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