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师范印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8 12:0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师范印记
薛法根
  记得那是83年夏天的午间,桃源乡广播站突然插播考取中专中师的学生名单。我很幸运,居然也在其中。想到从此跳出“农门”,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直到进入新苏师范的大门,看到“欢迎你——未来的人民教师”,才知道中师就是将来当老师的。30年一晃而过,师范生活亦如那些发黄的黑白照片,模糊却又难以忘怀,已然印记在我生命的年轮里。
  一、周末窗台的守候
  我最初念的是新苏师范,三年后又到无锡师范念了两年专科。师范生的日子其实很简单,也很快乐。我们不需要像高中生那样拼了命地读书,没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有的是大把自由的时间。每个周末,你可以呆在图书馆,也可以疯在运动场,还可以到姑苏城内城外地闲逛,尽情享受青春岁月的无限浪漫。
  然而,一个偶然,把我两年多的周末时光,定格在了一个窗台。大概是进入学校的两个月后吧,我的姑父从乡下到苏州城里办事,忘了带介绍信,没法住旅馆。傍晚时分,他找到我,想留宿一夜。没想到我跟管宿舍的倪老头(大家都这么亲切地称呼他)一说,他居然把我们赶了出来。我和姑父转辗街巷还是没能找到校长开到介绍信,最终倪老头还是网开一面。此后不久,倪老头竟然向学校提出,要我协助他管理宿舍。原来学生中间留宿亲朋好友的大有人在,唯有我没有隐瞒。从此,我便在倪老头回家度周末的日子,在宿管会的窗台边值班守候:收发信件、接待访客、代卖邮票……常常在半夜里,为迟归的同学“开后门”。闲时,我便在窗台前的大桌上,挥毫泼墨,练我的书法,作我的国画。无论窗外人来人往、嬉戏喧闹,我都可以凝神静心。三年的中师生活,我对姑苏城里的名胜古迹仍然很陌生,但在校的师兄弟们,却对我格外熟悉。有人说,看了两年多的门,做的都是些琐碎的杂事,浪费的是最美好的时光,不觉得有点亏吗?然而,在窗台前守候的日子,读书、练字、作画,帮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打打杂,让自己的内心变得简单而又朴素,确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三年后,学校推荐我参加无锡师范三二分段大专班的入学面试。论学业成绩,我只能算一般,而有这样的机缘,或许正与我的“打杂”有关。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到了无锡师范,政教处的老师就找到我,让我协助总务部门的老师管理宿舍。看来,一个人只要肯做事、能做事,到哪儿都会招人喜欢。在锡师,我们大专班的师范生被当成了小老师。我“打杂”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管理宿舍,后来参与管理学生食堂,做学生会劳动部长,兼生活部长,又兼校刊美术编辑……除了上课,业余时间塞得满满的。忙忙碌碌的两年,似乎在学业上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我的学业成绩也一直平平。但我在这两年中,却学会了勤勉做事、真诚做人!
  五年的师范生活,五年忙碌的“打杂”生活,磨练了我愿意做小事、善于做小事的习惯,不嫌烦、不怕累、不叫苦,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每一件别人都不太愿意去做的小事。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和平年代,教育一般不会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有平平常常的小事。但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作为教师,不屑于小事,就难成于大事。唯有勤勉与细作,才能让寻常的教育生活折射出非常的意义与价值。周末窗台边守候的,正是那不期而至的教育品性。
  二、流水一样的课程
  回想在师范的五年,学了不少课程,至于到底学了些什么,大都已经淡忘,又或者已经化为自己的学识与素养。那些能留下印象的,倒不是课程,而是教这门课程的老师。我们就像那些干裂的石头,课程就是滑过石头的流水,而往石头上倒水的就是教课的老师。
  教我语文的有好几位老师。第一位是念中师时的班主任王建中老师,我们进师范学习的那一年,他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王老师很有才气,课也教得认真,可惜我那时不太用功。二年级期末考试,全班唯一一个作文考了不及格的便是我。另一位是念大专时的班主任冯应侯老师,他的烟瘾重,课堂上抽的烟比讲的话还要多。在我的记忆中,他教的课好像没有考过试,但每次讲课前,都要我们研读课文,写不少于800字的评述。我们写作,他抽烟。整整两年,本来语文成绩平平的我竟然在烟雾缭绕中熏出了水平。而今,我对语文教材的解读功夫,大半得益于冯老师的“烟熏火燎”。由于我的字写得好,还有幸帮老师誊过一篇文稿。遗憾的是,冯老师因患胃癌,过早地辞世了。还有一位是教《语言基础知识》的程庄宝老师,那是位很精干的老太太,教普通话时咬字特别标准。我素来“四”、“十”平翘不分,程老师一顶真,我一怕,就分清了。我们几个老乡在食堂吃饭时聚在一起,用家乡话聊得正开心,她冷不防从你背后伸过头来,笑着说:“你说什么话?要说普通话!”唬得我现在在家里都说普通话,严格的教育让我们都习惯成自然了。
  不仅仅是普通话,我的一手好字除了自己喜欢书法,更重要的是在锡师遇到了书法家陆修伯老师。我每周有三个下午都到他的书法室去练字。陆老师常常让我练读帖的功夫,就是将字帖挂在墙上,让我用心默记字的间架结构;他对我的每幅作业都当面指点、示范,我从中获益匪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陆老师的和善与敦厚,凡是向他求字,都会欣然应允。字如其人,德高者书法的境界自然就不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导师庄杏珍老师所说的“课品如人品”。练字其实练的是人自己!我师从陆老师两年,毕业后曾一心想当美术老师,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专业课中我学得最好的,应该是教育心理学。中师时,蔡建清老师任教这门课程,轻松幽默,就连考试都是有趣的。他会空着手进课堂,聊着聊着就从屁股后面的裤袋里抽出一卷试卷,说:“开卷考吧!”大家欢欣鼓舞!我从来没觉得心理学有多难,或许正是蔡老师懂得我们学生的心理吧,让一切畏惧和担心都消失于无形。后来,蔡老师也成了特级教师,实至名归。大专时,教我们的是张百川老师,我们读的正是他自己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教材。那时的教育学与心理学正处于“嫁接”初期,张老师的学术造诣让我们肃然起敬,也给我打下了教育心理科学的坚实基础。由此,我坚信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的教育学,才是有根基的。我此后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正是走了一条基于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科学之路,将复杂的问题理得简单明了。毕业前夕,周元老师的教育统计学,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科学研究教育问题的窗户,让数据说话,用事实证明。我非常庆幸先后遇到了教育心理学这个专业领域的几位好老师,他们用教育科学这把尺子,让我的教学一直走在了正路上!
  师范的课程丰富而又精彩,相对而言,无锡师范的专业课程更具学术深度,更具学术前沿。丁力老先生的古汉语,尽管没人能考过80分,但每个人都如醍醐灌顶;傅嘉良老师的计算机课程,在80年代仅用十几台陈旧的苹果机,就让我们为之通宵达旦地设计电脑程序,走在了计算机教学的前列……师范有什么样的课程,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老师。那些林林总总的课程,流淌过我们成长的岁月,最终融化在我们的经脉里。与那些高中生“冲刺式”的课程教学相比,师范生的课程教学则是“漫步式”的,悠然而有情趣,似缓缓流淌的清流,使人舒展,让人留念。
  三、永远纯粹的师范生
  常常有人感叹,如今新教师的素质,真的一代不如一代。尽管已经是本科学历,然在“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及阅读、作文等教师的基本功上,往往不如当初80年代的中师生。何以如此?因为师范教育留给师范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而是作为一名未来人民教师所必须的能力、品质与专业精神。
  我常常记起在无锡师范的那个宽大的自习室,那是我们两个大专班学生在夜自习后的自习室。每晚9:00以后,六七十名同学都静静地坐在那里,捧书夜读。那种氛围,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倍感温暖。没有考试的压力,也没有老师的逼迫,就是对学习的纯粹渴望,让我们师范生的心变得纯净而又炙热。悬挂在墙壁上的那幅陆修伯老师的书法作品,也一直印记在我的心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选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三句话,正是当时师范生求学生涯的最好注释。
  岁月沧桑,我曾经就读的新苏师范、无锡师范,都已更名换姓,或并入职业大学,或升为教育学院。如同锡师校园里的那座钟楼,已不再有清亮的钟声。每逢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这些师范生,常常有种无家可归的伤感。然我们始终记得当初进入校园,老师们对“师范”两个字的解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当是永远纯粹的师范生!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2:01:0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07:35 , Processed in 0.1101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