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物特级教师姚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 16:2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物特级教师姚红



  
1986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9年华东师大教学管理研究生班结业。石家庄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石家庄市生物学会理事,河北师大生命科学院客座教师。特级教师;石家庄市跨世纪青年拔尖人才;石家庄市级教学能手;石家庄市十佳青年教师。
主要成绩:
辅导学生参加生物竞赛2人次获全国决赛2等奖,5人次获全国决赛3等奖;另有6人次获全国联赛1等奖,数十人次获省、市级奖。
以编者身份参编论著3本;以副主编身份参编论著1本。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2篇。另有5篇论文获省、市级奖。
1989年获市生物教师实验技能竞赛第三名
1992年市评优课一等奖
1999年获石家庄市跨世纪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2002年获石家庄市学科教学能手称号
2002年获石家庄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被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授予优秀教练称号
石家庄市生物学会理事
河北师大生命科学院客座教师
座右铭:教师是叶,学生是花,叶的光合作用是花盛果繁的基础。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6:29:46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6:30:27 | 只看该作者
林祖荣生物特级教师


 林祖荣的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生物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科室副主任。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学实施新课程后高考生物科命题研究》课题 组成员。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推广专家组成员,赤峰美程教育学校生物主讲教师,广育网特约教师,《高考》杂志学科主编,《高校招生考试》、《考试》等杂志编委。长期坚持教与研的结合,先后在《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教学》等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及经验总结150余篇, 主编或参编《特级教师优化设计(生物)》、《联想创新导学(高三生物)》等十多本高中教学辅导用书,主编《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等专著。参与新课程初中《生物》教材(苏科版)、海南环境教材、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参考(人教版)、《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等书的编著工作。《新高考》杂志社特约编审专家,北师大出版社课程推广特聘专家。参与中央电教馆制作的高三生物实验专题复习光盘。先后为北师大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录制了新课程培训推广课堂教学光盘;为教育部支持西部地区录制了课堂教学光盘。曾参与过多项国家、省、市级的课题研究工作。应邀在北京市、西城区作过多次教材教法的讲座;在北京市首批青年骨干老师培训班、中国教育学会远程教育培训作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实施及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等。在全国各地作新课标与新课程、教材教法以及高考复习辅导等讲座数十场。曾指导青年老师获得江苏省优秀课评比一、二等奖,江苏省优秀课件评比一等奖,曾被聘为无锡市学科带头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先后获得过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教育科研带头人,无锡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宜兴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宜兴市青年科技英才,宜兴市优秀青年老师等荣誉。是江苏省首批“333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个人作品
 主编《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实施》等专著;参与新课程初中《生物》教材(苏科版)、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参考(人教版)等书的编著工作。在《生物学通报》等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上共发表论文、经验总结等200余篇。主编《特级教师优化设计(生物)》等十多本高中教学辅导用书。应聘为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训团专家。应邀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作新课程改革及高考辅导专题讲座百余场。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6:31:05 | 只看该作者
载于《师资建设》2010年第6期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高中生物特级教师夏献平教学思想研究
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    刘冶刚

有人曾把教学比作看病,说它们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说是艺术,是因为它们需要天赋、需要创造性的反复实践;说是科学,是因为它们都包含一套技术程序,具有规律性。优秀的教师正如娴熟的大夫,需要把创造性和灵感建立在基本的专业知识之上。作为一名具有26年教龄,长期担任高三教学工作的教师,夏献平老师始终对生物学科有着坚定、执着、严谨的职业信念,在一线教学长期实践和不懈追求中,形成了他对生物教学规律的深刻认识、独到见解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一、教学是一门科学
夏老师坚信,教师职业生命的意义在教学,指引学生汲取知识,而锻造知识的手段也在教学。教学有它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内在规律,需要显性的语文文字表征,更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才能领悟和体会。他紧跟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孜孜不倦关注和探询生物教材和高考变化,把握课堂教学内在规律。
1、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1)如何科学分析教材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夏老师曾撰文《高中生物新教材的主要特色》,认为新教材避免了“穿新鞋走老路”,具有知识结构完善化、内容表述科学化、教学思想现代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实例选择实用化等时代特征。但同时,他也提出,“随着新课标在中学的进一步实施,按课标编写的教材以及教师的施教更加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和探究性。然而,在遵循教育心理学的某些规律的同时,却仍然存在着忽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问题。如何更好地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是值得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重视的。”他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论述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
色彩化与真实性
真实性是科学的生命。在追求色彩化的同时,确保其真实性是开展模像直观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例如: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绿色的?显然不是,叶片的绿色是由叶肉细胞所决定的。叶片表皮等部分就不是绿色。同样,叶肉细胞是绿色的,也不是说其每个部分都是绿色的。只是其中的叶绿体是绿色的,其细胞膜、细胞核等许多结构却是非绿色的。那么,叶绿体的每个部分是不是都是绿色的呢?回答仍然是否定的。例如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是非绿色的,只有叶绿体内类囊体内含有的叶绿素才是绿色的。然而一些教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区分不同的细胞器,侧重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了细胞内不同的结构。其将叶绿体的各部分都涂上了绿色。显然,它们在强调形态区别的同时,忽视了对颜色的把握。将叶绿体的不同部分都以鲜明的绿色来显示,给学生会留下强烈鲜活的错误信息。
图表化与思考性
图表是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形式。但是,图表也不是万能的。例如:展示能量,包括热能、电能、机械能和化学能等。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这是难以用图来表示的,而许多教材却很轻松地表示出来了。教材在有关图解上,画出了类似太阳或者闪电,或爆炸等形状,使其变得具体形象。然而,用“能量”二字就能表示出来的,是否需要用大的篇幅的图形来表示并不准确的信息(例如,化学能)?是否可留给学生必要的想象空间呢?高中生处在由经验型思维进入到理论性思维的阶段,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是教学的重点。这时图表等模像直观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然而,在极力追求图表化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将文字转化为图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不可忽视文字本身的作用。通过文字叙述,引导学生自己画图和进行想象,在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形象准确的语言描述,是形成和深化抽象思维所必须的。
习惯化与准确性
采用一些习惯性用语,也许便于学生接受,但却不准确,也不科学。例如,《滥杀致基因突变亚洲大象“不敢”长牙》这篇文章就是习惯化导致违反科学的典型例证。仅从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它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因为基因突变不是因为“滥杀”造成的,“不敢长牙”更是带拟人化色彩下的误解。这类叙述可以说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了,他们最早获得这一错误的认识是从儿时接触的“童话”开始的,后来在语文课中得到了强化。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生物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进行的。再比如,仙人掌的祖先本身就存在着个体差异,有叶子大的,也有叶子小的,由于叶子相对大的因为蒸腾作用过于旺盛而导致失水过多遭淘汰,只有叶子小的才有生存和繁衍的机会,经过若干代像这样的选择和积累才形成了今日之仙人掌。也就是说,对生物适应性产生的原因,应该结合“选择”过程来思考和叙述才符合科学。 一些拟人化的叙述,确实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加贴近学生,容易形成生动形象的印象,但它同时会使教学远离“科学性”。
片面化与完整性
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是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保证教学重点不可忽视知识的相对完整性。某些教材在讲植物细胞的结构时,理所当然地将叶绿体和大液泡画在相关的图中,给学生形成了“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这一片面的印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误以为“植物细胞都无中心体”、“细胞的细胞核只有一个”等。诚然,教给学生结构性知识或者标志性知识是合理的。但给学生过于片面的知识印象,却是欠妥的。有叶绿体植物细胞存在于叶片等部分,在根部等非绿色部分却没有,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体现了适应性。教学中语言的严密性直接决定了其科学性。而语言的不严密所引起的反科学问题在有关出版物(包括教材)中时有出现。
(2)如何科学理解教材
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夏老师认为,要真正达到“提高生物学素养”之目的,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因此,在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力求准确,防止不必要的偏差。
他以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册(2004年9月第二版)P94:“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为例,对文中涉及的“稳定”和“稳定性”两个容易混用的概念进行了如下对比分析:就生态系统而言,“稳定”是指包括“相对不变”之类含义的现象或者状态,而“稳定性”是保持原状或者被干扰或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可见,“稳定”的保持或恢复的水平是 “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应该指出的是,“稳定性遭到破坏”这样的提法是有歧义的。因为“稳定状态的破坏”不等于“稳定性被破坏”。例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其恢复力稳定性依然存在。具体实例之一是,草原遭遇火灾等被破坏后经过一定时间仍然能恢复“稳定”,说明当初只破坏了“稳定”并没破坏其“恢复力稳定性”,当然,破坏“稳定”的同时,也削弱或破坏了“抵抗力稳定性”。再者,“恢复”与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具有区别。“被污染的水域恢复了原来稳定的状态”这一实例,是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还是“抵抗力稳定性”?按教材的理解,轻度污染后的恢复,说明了抵抗力稳定性的存在;若是重度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后的恢复则说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存在。可见,“恢复”是个过程,而“恢复力稳定性”是 “能力”层面上的描述。“恢复”功能的存在对未破坏而仅仅是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来说,只是说明了其有自动调节能力,或者说具有抵抗力稳定性;而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来说,却是说明了其具有恢复力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恢复力稳定性事实上也反映了“恢复”的难度,恢复力稳定性越强,意味着恢复的难度越小。
森林与草原相比,谁的稳定性强。上述教材有这样一道题:要求判断“森林比草原稳定性强”这句话是否正确。不难看出,这句话是不对的,原因是森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的弱,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答案就是这一观点。可是教材却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叙述。其将“生态系统稳定性”看成是“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代名词。显然,这是欠严密的。因为,它忽视了“恢复力稳定性”的存在之事实,若此按一般理解,“森林比草原稳定性强”这句话也是对的。可见,只有全面把握了“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与“稳定性”的具体内涵后,人们对教材的理解才准确和科学。
2、透析高考试题的科学性
高考试题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其难度与区分度往往影响到今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夏老师具有多年的高考试题分析经验,对高考命题的思路、特点、发展趋势有深入研究。
保证高考试题的科学性可以避免学生误解,出现审题错误。例如:(2003年理科综合新课程卷第2题)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A.产生气泡  B.溶液呈蓝色  C.溶液呈紫色 D.产生砖红色沉淀  此题看上去应该说是很容易的。涉及的两个知识点——“过氧化氢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属于浅度理解层次类题,正确答案是C。按理考生的得分率应该是比较高的,但据某省的实际抽样结果表明其难度系数为0.59。这说明我们对考生的实际情况的把握是不全面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本题的考查目标不清楚,将教材上鉴定蛋白质的实验和过氧化氢酶催化效率的实验混淆起来了。这里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部分学生对小麦等植物所含有的核酸(包括DNA和RNA)这一知识很清楚,但对烟草中的核酸种类却答不好,原因是他们将烟草和烟草花叶病毒混淆了。这些学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对病毒和植物的区别缺乏理解或审题不仔细,对课本知识囿于死记硬背。
研究生物试题的科学性,不能忽视考生的学习背景和实际水平。例如,对“人为什么掉到水里会淹死?”这一问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考生其答案要求不一样。若是做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测试题,答“不能呼吸”就算对,但如果是初中生则要求答“人不能利用水中的氧气,不能进行呼吸,缺乏能量”等。但如果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得答出“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也就不能产生更多的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防止无氧呼吸产生有害的物质等”。也就是说,对试题的科学性研究需要考虑学生实际。高考对知识的要求当然不能高于教材。
如何科学地备战高考?夏老师认为应该做好“三抓”:一是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意为学生构建必要的理论和实验知识网。对任何内容的教学,都不可忽视教材中点点滴滴的纵横联系,都要注意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类。例如,在讲能源物质时,可将三大有机物代谢联系起来思考。哪些物质是能源物质?主要能源、最终能源、直接能源、重要的储能物质分别是指什么?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在人体中的消耗顺序,三大物质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多少和原因,元素构成与耗氧量的关系、与体外燃烧释放能量多少的比较等。二是抓理论联系实际和思维能力培养。应该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开展教学。以具体问题做专题,引导他们一起来分析讨论。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将实际问题探究化。使课堂保持充分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都尽可能地发动学生自己来回答和解决,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力培养非一日之功,教师在平时注意树立能力意识是备考教学所要特别注意的。三是抓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教学调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要随时把握学生学习的最新动态,及时做好测验和讲评工作。当然,教学中使考生熟悉各类试题的做法是必要的,但也不可简单地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变成单纯的讲题和考试。
二、教学是一门艺术
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矣”。《学记》中也曾写道:“善歌声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夏老师认为,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不断去创造、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要求他们“会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达到丰富知识、纯正心灵、舒畅胸怀的艺术境界。
1、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尊严、个性和需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营造和谐、愉悦、民主、安全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发展。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在夏老师的课堂中,强调学生自主钻透教材,在完整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相关的知识网。关注教材中的实例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并对不同实例做比较,这不仅是掌握知识所必须的,也是提高记忆水平和分析与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他尤其注重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主要方法式有:看图说话(例如,可依据“体液免疫图解”描述其基本过程)、以图解文(例如,复习酶的催化特性受温度等因素影响等内容时,可绘制相关曲线或表格)、图图转换(例如,将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形态变化图转化为曲线图或表格)、图图组合(例如,可将碳、氮和硫循环图解联系起来绘制在一个图上)等。他从知识理解的三个层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要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二是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建构合理的知识网,在知识系统中去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的目的;三是要特别关注实例和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提高思维能力和应用水平的目的。
“教师的责任心是中华民族的良心”是夏老师的座右铭。在班级管理中,他充分尊重学生,提倡教学民主化,积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注意课堂的开放性,以教材为依托来关注各类现代科技进展和社会问题,以使教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从来不排斥后进生,许多成绩差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找到了自信。此外,他不反对“惩罚”,认为“惩罚”也是为了教育。惩罚应该以师生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前提。在担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工作中,他常常与学生一起讨论具体的“惩罚措施”。比如,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怎么“惩罚”?学生们提出了多种措施。最后由班委会和经常缺交作业的同学代表一起确定以补做和写说明书等。由班干部负责执行。事实表明,这样的“惩罚”是有效的,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在“减轻学生负担”这个问题上,他认为,所谓的“负担”是指过重的、片面的课业负担,但对“负担”必须有更多的理性分析。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没有“负担”是不行的。“负担”意味着压力,压力可转变为动力。承受不起一定“负担”和压力的人,是难以适应纷繁复杂之社会的。要培养学生更好地面对复杂社会的能力,而非只是解题的能手。高考改革必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主要目的。学生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重要的是人格、精神上的提升和培养,而其中尤其主要的是自主性的培养。
2、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良好的内部动机是提高教学质效的关键。夏老师在2002年发表的《谈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文章中指出,“能否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中学生物教师,与教师本人是否能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密切有关”。而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他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趣诱趣
要想让学生对生物学感兴趣,教师首先要对生物学有“趣味意识”,这是教师实施趣味教学的前提。教师首先应有这种自信:生物课是完全有条件上成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这也是由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夏老师曾分别对高中部分选修文、理科的学生进行过调查,在会考的学科中,文科生对生物的兴趣远大于物理和化学;而理科生对生物的兴趣也大于历史和政治。前者是畏于在理化题海遨游之苦,后者则恐于在政史书山摸爬之烦。其次,在安排和实施教学计划时,应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关乎教学成败的大事来抓。不管对哪部分内容的教学,也不管在教学的任何环节都要设想一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这种意识,才会自觉地去与枯燥乏味的教学陋习作斗争。
(2)妙语生趣
语言是实施趣味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教学的魅力首先表现在其语言的魅力上,而趣味性又是实现语言魅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美”的生动体现。再枯燥的内容,在教师眼里都应该是有趣的,都隐含着令人兴奋的亮点,都可找到较好的充满情感的表述方法。例如,在讲“叶绿素含有镁元素”等有关知识时,若是一般地描述,既无趣亦难记。如果这样讲解,效果就不一样:美丽的绿色,是因为有叶绿素,而叶绿素之所以美,又是因为其含有“镁”,叶衰老变黄时,不美了,是因为“镁”不在了(转移到幼嫩部分了)。又如,有老师在讲“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有关知识时,特意拆析了“海”字的组成,且认为,“海”即“水(氵)”是“人之母”,并深情而充满诗意地说:“啊!大海,母亲。”若与同学齐唱一句“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就不仅增强了感染性和趣味性,也增加了美感。
(3)设喻营趣
在教学中利用一些拟人化的比喻使课堂沉浸在趣味浓厚的氛围中。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当讲到四种色素的扩散速度时,可以形象地问:“老胡(胡萝卜素)代表的橙黄队,与老叶(叶黄素)代表的黄队、小a(叶绿素a)代表的蓝绿队以及小b(叶绿素b)代表的黄绿队在滤纸上进行比赛,其结果怎样?”学生们笑着答:“老胡得冠军!橙黄队赢了。”于是,我们一起将其排序总结成:“胡耶?ab也。”(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又如,将“高尔基体”戏称为:“高师傅”,若无它,植物细胞就无法分裂,就很容易记住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这一知识。再如,在讲“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时,要求学生记住两个Call机号码:①2870—1255;②196.65—61.08。前者表示1摩尔葡萄糖经有氧呼吸产生的2870Kj能量中,有1255Kj转移到ATP中;后者表示1摩尔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的196.65Kj能量中,有61.08Kj转移到ATP中。对这样的号码,学生爱记。
(4)以评激趣
对一些貌似枯燥的内容,可采取评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群体趣味氛围”的形成,从而使趣味性得到改善和加强,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要随时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给学生群体获得成功的机会,使绝大多数学生感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好生物学的。例如,上高中生物《绪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时,为使学生真正尝到学习的甜头,在提出“什么是生物”这一问题后,不是马上作讲解,而是先指导他们进行尝试记忆一遍以作好回答的准备,稍后就说:“下面请一位同学回答!”。顿时,教室一片哗然!接着我说:“既然你们未准备好,就再一起记一遍。”事后,让其自己复习一遍。在正式的回答中,学生很兴奋,也基本正确。这时我就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并说,只要大家像今天所表现的这样,就一定会学好的。顿时,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由于有了这一成功的出乎他们意料的思想基础,使他们对我后面的讲解抱有浓厚的兴趣。课后反馈的信息是:“生物课真有趣!”
(5)以变求趣
最好的方法是关于“变化”的方法。每节课都尽量出新意。无论是给哪个年级的学生上课,都得讲究方法的变化。上课时要针对学生实际使各种方法和手段穿插进行,一旦发现有学生听课走神时,得马上改变方法。例如,在指导高二学生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考虑到其操作的简单性,若作过多讲解会引起乏味,于是我就采取“竞赛”的办法。事前,公布评分标准,实验结束时逐一评分,允许重做;对人数较多的班级,则采取先根据实际操作速度和质量确定几位同学作为评分助手,协助教师进行评分。实践表明,课堂秩序井然,不少学生为取得较好成绩,主动重复制作装片,直到成功为止。由于每次上课的方法都有一些变化,也就不断给教学注入了趣味和活力。
(6)举例导趣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联系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及时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切实感到知识与自己的密切关系和益处的前提条件下来讨论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十分有效。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密切,所以许多内容都可以上成“活学活用”课。例如,在讲《皮肤》一节课时,结合图片和录像与学生一起讨论和解答了他们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热天人的尿相对较少,牛皮鞋为什么既具弹性又具韧性,皮肤破了为什么容易被感染,冻疮是否会传染,为什么日本的官员70%患心血管疾病,青春痘是怎么回事,小刀割破了皮肤为什么出血,伤疤是怎么形成的……。又如,在讲高中生物“生殖的种类”时,提出“难忘的1997年2月13日,英国媒体公布了科学家维尔穆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个惊人成果……”,以此引出了“克隆绵羊──多莉诞生”的故事(生物学原理和过程)。可见趣味素材无处不在,趣味方法层出不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深研教学的技巧性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在反思教学过程的技巧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系统地看待教学过程
教师要善于分析影响教学的因素。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倡导师生互动,打牢基础、训练能力和鼓励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夏老师认为,教师要有计划性。上新课时,先对概念、原理、观点、基本事实及其内在联系等重点、难点内容提出要求,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文字、图表等,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充分开展合作学习。依据回答情况,再进行讲解或引导,从“记忆、理解、应用”3个层面开展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整理。之后,通过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提高,进行针对性评讲,并加强个别辅导。在练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全面阅读、研究教材,并精心选编点面结合、与实际相联系的试题,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发展其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写、设置系列问题,务求在练、议、评和师生互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
(2)善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尽量联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来理解和掌握新知,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培养思维能力。这里说的“问题”,可直接来自生活实际,也可人为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在用好课本上的实例外,还可结合典型例子做分析。例如,在讲述《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植物激素的作用时,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带叶和芽的枝条在扦插时容易成活?”对此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探讨“生长素产生部位以及其主要特征,生长素促进生根的作用”等等。在讲述“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时,可联系这样的实例作分析:“小孩大哭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背过气的现象?为什么往往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又会恢复过来?”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CO2也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知识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区别。为了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夏老师主张以“讨论法”开展教学,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在积极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有利于使他们充分联系生活实际,相互启发,以提高思维水平,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给予学习方法的直接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过程当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所以一般的通用型学习方法是可以教学的。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学会将教材相关知识迁移到新情境加以应用。
以《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学习方法为例。首先是记忆方法问题。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对部分相对难记的知识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并减轻学习压力。例如,对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可以简化为“静息时——外正内负;兴奋后——外负内正”。对突触的亚显微结构,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加以掌握。表面上看画图会给学生增加负担,其实不然。夏老师认为,生物学的学习,学生最大的负担是心理上的,知识本身难度上的压力相对较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图,会使学生加快知识掌握的步伐对刺激与兴奋的关系问题,也可稍作补充,可让学生思考“医生给病人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将针插入时速度要快?”人的手离火较近会感到痛,稍远时则几乎无感觉,由此可让学生得出“产生兴奋的刺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强度”这一结论。其次是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等形式加以比较和学习,使知识得以全面掌握,如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各类激素的作用、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反射与本能等都可采用此法。例如,有人将激素调节的作用通过列表的方法总结如下表,看上去一目了然,值得借鉴。
4、“熟了,还要巧”
对于教学中的“熟能生巧”,夏老师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现行教育中存在一些不正常的教育方式:教师过于注重题海战术,缺乏重要的方法指导;过于强调知识内容的掌握,缺乏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熟能生巧”被大多数人瓦解和分离只剩下“熟”了。因此“熟”了,但未必能“巧”。中国人很难获得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上是学校是侧重培养熟练工的学校,老师成了培养熟练工的熟练工,熟练工只能是替人打工的角色。因此,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成为符合基本标准要求,更要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多年来,夏老师对高中生物教材和高考试题的研究已经非常娴熟,以至于上课时能说出教材任何一页写了些什么话,哪些话写得不严密,哪些话容易误解;见到大部分高考试题能准确说出是哪一年的(甚至是第几题)。对一些流行试题,能说出是哪一杂志最先发表,原创作者是谁。在为杂志和市统考命题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考试目标命出新颖独特的题目(许多题也成了流行题)。在课堂上可以不看任何参考资料,而及时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问题,使学生顺利接受。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网络教学的突出优点是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性教学,其迅捷性和共享性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学生在网络中容易因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是没有相关知识,不能自主地选择适当的内容而出现“漫游”现象;因网络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结构关系复杂而产生“迷失”;因需从诸多的学习资源中选择有用的东西而带来“认知超载”,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夏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一方面从教师角度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到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形成生动有趣的网络教学内容,既增加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他积极参与虚拟教研,以内质网为网名开设多个教育博客,担任多个生物论坛版主,以发起讨论话题、回贴、E-mail和QQ在线问答等方式与生物学同行交流。历任K12化学生物论坛(曾任第一任版主)、教育在线(曾任理科第一任版主)、桃李论坛、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化学生物论坛版主和教育在线理科论坛等版主。虚拟教研给生物教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也使他的教研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极大的得到拓展。
    三、收获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果实
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夏老师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不重视研究,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教师只有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
1、教研双栖型教师
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将责任心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始终站在课改的最前列,其研究成果对一线教学有较高的指导价值,责任性研究已经上升成了爱好和兴趣。他的教学思想和学术论文得到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全国生物教学专业研究会会长赵占良教授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骨干教师,夏老师除了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外,还非常重视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为中学生物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多篇文章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和《中国考试》、《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物教学》、《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杂志》、《中学生物学》、《生物学教学》、《试题研究》、《新高考》、《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导报》、《中学生物报》等刊物,以及K12生物论坛、教育在线、人民网、网易等网站。他是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教学研究”和“高考研究”品牌栏目的骨干作者,担任杂志互动栏目主持人,其专栏成功开办70,参与的作者包括朱永新、朱正威、赵占良、李韶山、王月玲、曹惠玲等专家以及全国20个省的众多生物学名师和教研人员(包括广州和深圳的教研人员),解决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许多疑难和有争论的问题,受到全国广大中学生物教师的广泛欢迎,被广大教师称良师益友。由于他在该杂志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其中《从现行高中生物大纲看课标》和《生物学高考试题难度、科学性和命题趋势探讨》两篇论文在基础生物教学领域引起很大反响,2005年10月被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陕西师范大学评为杂志社建社20周年来的生物学科唯一的功勋作者,同时被聘为《中学生物教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此外,他受邀担任过《中学生导报》(2002~2005)高中理科综合版主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生物学杂志》等报刊通讯员和撰稿人等。
1987年以来,夏老师在各类报刊杂志共发表了300多篇教研文章,有许多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和引用,仅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学》、《中小学教育》杂志转载的文章就有4万字左右。除了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外,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主编或参编了30 多本教学参考书,案例书数十本,先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内蒙古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陕西师大出版集团等多家出版社出版。2004出版的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生物教育考试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他的文章列为重要参考文献之一,他所写的案例被《广东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指导意见》和《生物学通报》等引用。
2、高考试题分析专家
夏老师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高考有深入的体验和研究。1999年起,任教育部考试中心课题学校有关课题组成员,写出大量试题评价报告;2000年起,作为教育部考试中心特邀专家多年都参与教育部组织的高考试题评析活动;2001年,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和《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讨论,并且作为执笔人写出了数千字的报告,有关意见得到专家的好评和采纳;同年,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广东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模块考核等文件的制订工作,并受邀参与了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优秀案例的组稿工作;2005年起,参与了教育部考试大纲的修订等工作,参加过广东省高考有关研究工作和高考试题试评工作。近年来,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多个省市教研会,做专题报告。此外,2001年起,累计20多次参加了深圳市高中调研考试的命题工作,为深圳市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多年的高考研究积累,使他对新课程高考的特点、新课程高考的困惑、好试题的标准、新课程备考对策,到高考命题的依据、制约高考命题的因素、如何评价高考试题、课程理念与高考的相互联系等一系列普遍深感困惑的问题形成了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3、竞赛指导能手
自1998年到高中部后,夏老师打破了育才中学没有学生参加生物竞赛的局面。1999年指导10名学生在广东省中学生生物竞赛中全部获奖,并在深圳前10名中占5个席位;2000年辅导的学生直接参加全国生物联赛,2名获全国一等奖,多名获二、三等奖,1人入选广东省代表队;2001年重点班因分科无人选修生物,他在每周正常课时达18节的情况下,仍克服困难,坚持辅导,化生班仍有2人进入深圳市前10名,并选入深圳代表队,获广东省一等奖,3人获省三等奖,1人获全国三等奖。2002和2003年,亦有20多位同学分获省一、二、三等奖。仅所带的2004届生物班,有10人次在有关省级公开报纸发表过生物学习辅导类文章。据不完全统计,近9年有近160名育才中学学生获得了全国及省级竞赛奖。夏老师也先后8次获得省级生物学科竞赛辅导奖,并获得多项教育科研成果奖,受到各方媒体的关注。他的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在学生的历次评教中,得分都很高,甚至得过满分。
平凡的岗位上如何成就不平凡的事业?青年教师怎样成长为研究型的专家教师?夏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将教育事业当作最崇高的工作与最大乐趣,并为之不懈努力和追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7:34 , Processed in 0.1109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