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廖平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1:02: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廖平胜(1952-2006),1952年7月生,湖北恩施人。1975年9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1988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担任考试学硕士生导师,自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方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考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人事管理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教育考试研究委员会、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天津市考试院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高教所兼职教授,华中师大考试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职业技能鉴定研究所所长。






人物生平

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首倡并负责创建考试学以来,始终守"开拓进取,务实求真,驰而不息,能苦必胜"的研究理念,全力于考试学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开拓。他相继组建中国第一个考试学研究室、第一个考试科学研究中心、第一个职业技能鉴定研究所和第一个考试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先后主持国家、省级考试科研项目3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独撰、主编、参编并已出版《考试学》、《考试学原理》、《考试管理学》、《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中国考试通史》、《国家公务员考试大辞典》等著作、工具书及考试专业用书89本,其中学术专著11部;主持开发人才测评量表3套、局域网络人才测评软件1套、中学全科多功能题库软件1套;为中央及省市招考和人资部门提供研究、咨询、诊断、评价报告160余份。其系列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成就及荣誉以他为主笔的《考试学》,肥田野直、刘本固、戴光前、陈永照等中外考试专家称其是"第一部研究考试科学理论体系的学术专著","不仅具有开拓性,而且具有导向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均提出了独到见解,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就其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1988,1989年该著作两次于国际图书博览会展出,并为前苏联、日本、美国、加拿大、港台等地的专家学者索取,自出版至今一直为高校和全国各类考试业务培训用作教材,1990年获湖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被国家教委评为改革开放以来优秀教育著作之一。由他主笔的《考试管理学》,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中国大学版协优秀学术著作奖。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编写组专家,1999年获劳动部突出贡献奖。他的学术论文有3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数种报刊转载或选入国家部委主编的学术文集出版。他提供的各类报告有140余份为中央及省市招考和人资部门采用。



个人其它信息20多年来,由于他及其同工驰而不息的锐意进取,所创考试学被誉为"朝阳学科",1996年湖北电视台免费拍专题片播放,并为中央二台转播。他为学科创建倾心竭智的精神和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事迹为多家报刊报道后,被国家人事部、中央民委《人民日报》社收入《东方创业者丛书》、《中国当代改革者丛书》、《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百年人物篇》、《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辞典》等文献。时下,廖平胜教授在承担国家软科学和教育部"十?五"重点项目研究的同时,仍潜心于考试学"四位一体"学科模式和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2006年11月9日廖平胜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3岁。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1:04:01 | 只看该作者
伟大的人生、事业、精神:缅怀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科学院廖平胜教授【zt】





廖教授离开了,很突然、很悄然。
    54岁的年纪,辛勤耕耘30载,正是在准备享受金灿灿的丰收果实的时节,他突然的离开了。他留下了年近九旬的父亲、年近八旬的母亲、
相濡以沫的结发妻子、可爱上进的女儿、相交多年的朋友、求知若渴的学生……悄然的离开了。
    天妒英才送先生、秋雨潇潇哭先生!
    忘我的工作,使教授积劳成疾,虽然积劳成疾,教授仍然忘我的工作。多年以来,教授就受困于心脏疾病,但他一心扑在考试学理论的教学研究事业上,一直没有在意去治疗,暑假前教授被查出患有肝癌,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离开了。2006年11月9日下午4:05分,那双充满睿智和洞察力的眼睛永远的闭上了,当天上午华中师大的马校长去看望他的时候,他已经被巨大的病痛折磨得难堪重负,但他仍然紧握拳头,抓紧被单,好像在说:“我有信心”。这就是廖教授,一个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永不低头的人,一个对自己永远充满信心的人,也许他根本没有想
到自己会这么早的离开,所以他没有来得及给家人、给晚辈留下任何遗言就悄然而走了。
    廖教授出身贫寒,家有兄弟姐妹九人,教授是一家老小的支柱。教授一共才上过十年学,及至后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靠自身几十年如一
日的勤奋和努力。在教授的生活中,没有休息的概念,我所知道的,只有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教授才有机会和家人团聚,从正月初二开始,教授新的一年的工作就开始了。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内,每天早上的八点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晚上的七点左右,你总可以看见一个提着一个公文包、身体瘦弱的中年教师低着头、若有所思地从东区教工宿舍39栋出发,依次经过沁园春、杜鹃广场、七号楼、六号楼、纳米科技楼、图书馆,进入田家炳教学楼,然后中午的十二点左右、下午六点左右、晚上十点半左右从原路返回,经常在他的身后跟着很多学生在和他讨论问题。回到家里,教授便赞进了书房,这一坐就是凌晨的两三点钟。日复一日,日日如此。教授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它花在工作上的时间
已经走完了一个常人一生的历程。也许天怜世人,实在不忍心看到教授这么累,想让他好好的休息一下,带走了他。
    廖教授是我国考试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人、开创者,考试学学科因他而生、因他而盛。在华中师范大学这篇他奋斗于斯、建业于斯的土地上
,基于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对未来的清醒预测,教授先后组建中国第一个考试学研究室、第一个考试科学研究中心、第一个职业技能鉴定研究所、第一个考试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等,在“开拓进取,务实求真,驰而不息,能苦必胜”的理念的支配下,将中国的考试学研究事业带大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考试学的研究没有前人的基业,也没有其他的成果的借鉴,教授就实在一片茫茫的丛林中披荆斩棘,孜孜述著,每一项都是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也许是天妒英才,不愿意看到这么优秀的人在这个世界为人类造福,想要他在另一个世界去开拓
事业,带走了他。
    教授与我同宗同乡,他和我父亲同名同姓,他的爷爷和我父亲的爷爷是亲兄弟,所以从小便听说过这位叔叔的事迹,以其为成长之榜样,
但一直无缘见面。及至考上大学,便在教授的影响和指导下度过了四年。四年之中,与教授接触颇多,深为教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对于人际,教授刚直不阿,和善可亲;对于治学,教授严谨求实,锐意创新;对于朋友,教授大方慷慨,肝胆相照;对于学生,教授要求严格,关怀备至……许多人都受到过教授的批评甚至是痛骂,但是没有一件是出于于教授私人利益的冲突,所以心悦诚服。,教授经常对我说:“我一辈子都在看别人的书,我也要让别人来看我的书”。教授经常说在学习中要破除定势思维的影响,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他经常说别以为四条腿的才叫桌子,两条腿、三条腿,甚至一条腿照样可以是桌子。教授教导我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沉得下心来,不要浮躁。教授经常教导我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对于知识,都不要虚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碍于那张死面子放不下来。教授对我期望颇高,要求也颇高,可惜我没有教授那样的禀赋,也缺乏那种称心学问的精神,对教授的理论知之甚少,或多或少令教授失望。大学四年,是我成长最快的四年,这与教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每次和教授的交谈都有新的收获,可惜自从参加工作以后,看望教授的次数便少了,这次暑假和教授半天的相聚,
哪知一下成了永别。
    教授不应该这么早离去。教授在他的事业正面临丰收的时候离开了,他的离开带来的损失无法估量。教授的离开必然带来考试学理论研究
领域的一段长夜,谁来为这黑夜指灯导航?谁来为后辈披荆斩棘?谁来把这活中接过发扬……
    教授确实不应该这么早离去。教授一生淡泊名利,光明磊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但是它却对不起结发的妻子曾老师,教授的事业里面
包含了曾老师几十年的青春付出和关爱照顾。教授很忙,曾老师更忙,曾老师在出版社工作,但对于教授的起居饮食,双方亲人家事的处理,
甚至会议的安排,车票机票的购买等等,都是曾老师一手料理。正当曾老师面临退休,能够略有清闲时,教授却离开了……
    教授大可放心而去,即便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教授的一生也不是流星的一瞬,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必将拿出勇气在漫漫长夜中摸索,能
够找到照亮黑夜的火光,未竟的事业将无尽的传承。有着女儿的照料,曾老师也能安度余生……
    情之所至,悲痛涕零,难以书续,且言辞拙劣,思绪紊乱,难以面俱。唯愿教授在九泉之下安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8:30 , Processed in 0.1077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