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试卷编制中反思教师的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3:1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试卷编制中反思教师的阅读
转载▼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测评、选拔方法,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乃至将来都不可能被完全取消。而在“一体机”生产下的试卷向老师和学生纷至沓来时,却发现好些题目存在质量问题,做这样的试卷导致学生“花时多,收益小”。究其原因,题目的质量受教师自身阅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发现一:教师阅读教材缺乏前后联系。
【例】:按课文内容填空。(每空一分。每错一个字扣0.5分,扣完为止。)
让学生积累名篇佳句本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可惜试卷上,所填的内容中好些字是只要求认读不要求会写的。苏教版国标本的教材中,每课后面明确列出了需要考核的一类生字和不纳入考核的二类生字,这体现了“识写分流”,减轻学生识字任务的宗旨。现在的题中,出卷教师教材的阅读缺乏系统性,不了解哪些字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一类生字,哪些是学生还没会写的二类生字,一股脑儿来考学生,忽视教材的前后联系,还“错一字扣0.5分,扣完为止。”这不是存心为难学生吗?而且这种情况在每张试卷必有的“看拼音写词语”中也时常出现。这样的考试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老师和学生为了应试,只能扩大抄写的量,甚至出现让学生抄课文,默课文等枯燥乏味的机械作业。
发现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到位。
【例】:按情境把对话写完整。(内容为“当有人敲门时”。)
“当有人敲门时”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练习2》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口语交际”是人们借助口语这个工具相互交往、建立联系、交换信息、沟通情感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一个双向信息交流的矛盾运动过程,即在具体的语境条件下,表达者通过一定的传递途径发出信息,并由授受者接受信息,以此达到一定交际目的、完成一定交际任务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参与交际的人必须轮流充当表达者和授受者,否则无法展开交际。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向互动的过程。”
当出卷教师阅读教材时,没有好好理解“口语交际”的内涵,把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固定成书面的考试后,为了应试,教师和学生也把“交际活动”演变成了“看图写话”。遭遇这样的境况,口语交际犹如一朵失去水分的干花,没有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发现三:教师对年级段的特点把握不准。
【例】阅读理解。题目《为最贵的蛋是“笨蛋”》(三年级上册试卷)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净土:
踽踽独行:
上面题中这样抽象的词语理解放在三年级上学期来考学生,是不是太把知识前移了呢?其实,还存在着同样一道阅读理解题,三年级在做,五、六年级也在做的现象。编制试卷的教师没有好好研读课程标准,不顾年级段的特点,上下通吃的状况,在考试作文中更是明显。三年级着重片断的训练,但是试卷要求大多是成篇的文章,使学生所学与所考脱节,为了应试,在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得不拔高要求,学生无能为力就出现背作文选等现象。严重背离了“作文”的初衷。
因此,要想让试卷编制高质量,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高质量的阅读。
思考之一:系统阅读教材,有的放矢。
以一位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为例。他首先要把三年级的语文书读明白。但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不够的,他既不了解学生一、二年级已经达到的水平,也不了解今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上面列举试卷中的第一个问题。作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他必须把小学阶段的十二册语文书通读一遍,如果能对中学的教材也了解个大概,那就更好了。阅读这些教材时,要了解每册书讲了什么内容,教材是怎样循序渐进的编排的。只有这样,这位教师再教三年级时,心里就明白哪些应该在三年级教,而且必须落实;哪些要延伸,但不作为考核;哪些应该及时复习,并且把它纳入新学的体系中,形成新的知识模块。
其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仅仅阅读语文书还不能算对教材进行了系统的阅读,还应该对其他的学科也有所涉猎,这样可以集众家所长为我所用,实现语文教学有效的综合。
思考之二:仔细阅读语文课标,理念物化。
《语文课程标准》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新理念的阐述、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实施建议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仔细阅读它。因为在系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会囿于本位知识,对教材的认识难以提高。我们还必须开阔眼界,把眼光深入到教学的实质。通过阅读语文课标,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使我们科学准确地认识学科的性质,把握各年级段所要达到的要求,理解不同语文板块的内涵……在阅读时,还不能光机械地背诵记忆,更要和每一篇课文相联系,思考如何把这个目标落实在这一课中,如何把这个理念渗透于我们的课堂,如何把这个考核科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想教师们读着读着,也许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光明大道了。
思考之三:经常阅读各类书籍,“教学合一”。
很多调查显示,现在的教师阅读最多的是教材、教参以及各类试卷,这让教师的阅读“沙漠化”。
采访洪战辉的记者在一期节目中说:“全国人民被洪战辉感动了,我应该为他感到高兴,但是我心中却有丝丝的悲凉,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只有像洪战辉这样极端的事例才能激起我们心中的感动呢?是不是我们的心太老了?”也许是的,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心也逐渐的老了,对外界的反应变得迟钝了。当学生面对难度重重的试卷一次次陷入困境时,他们内心的那分焦虑和痛苦我们教师感觉到了吗?也许大多数的教师是没有的。而对于一位语文老师来说,保持一颗善感的心灵是多么重要。那么,经常的阅读文学书籍是一种好办法。它不仅能使教师保持丰富的情感,更能使我们的语言充满灵性,提高自身对教材阅读品味的质量。
记得有人提过教师应该做“杂家”的说法。人要吃五谷杂粮才健康,而“人的阅读史就是人的精神发育史。”(朱永新)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做一个精神健康的人,所以,需要读“杂书”。
这样“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苏霍姆林斯基)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育面向未来的时代,教师的阅读更不能停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03:07 , Processed in 0.13023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