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现代汉语语言特点[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13:3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现代汉语语言特点[zt] 
  摘要:现代汉语语言的特点一直是语言本体研究的根本问题,但直到今天由于各种原因,对这个问题各家的观点各异,本文通过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背景,前辈对汉语特点研究的回顾,从而进一步分析汉语语言特点各家观点各异的原因,并且反思当前汉语语言特点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汉语特点,反思,原因
  
  对于语言学而言,语法特点是语言学的根本问题之一。任何一种语言,只有把它的语法特点搞清楚了,才能近一步地了解这种语言,学习和研究起来才具有针对性,同时,对语法体系的建立才会有根基。  
一,
  汉语语法特点研究背景
  自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的诞生,中国比较科学系统的语法研究自此开始。汉语语法学是在模仿印欧语语法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使那些忽略汉语语法本来面貌而向模仿的语法体系或语法理论认同的倾向一直成为汉语语法学难以摆脱的阴影,另一方面又使得汉语语法学者极力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同印欧语语法不同的汉语语法的特点,企图摆脱印欧语语法体系和理论的影响。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经过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探讨,在诸多方面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汉语语法特点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由于各家的看法和观点存在着分歧,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探索。
二,
  汉语语法特点研究回顾
  1979年以后,汉语语法学进入走向成熟(也有表述为繁荣发展、创新、大繁荣、大发
  展、走向独立发展等)的新时期,表现之一就是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研究、讨论成为热门话
  题。新时期对语法特点的研究,从队伍上看可谓老中青三代协力,老一辈学者如吕叔湘、朱
  德熙、张志公、胡裕树、张斌,中年学者如龚千炎、李临定、邢福义、范晓,以及不少青年学者都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汉语学习》等杂志开辟专栏专论汉语语法特点;多数现代汉语教材也把现代汉语(语法)特点作为教学重点,设专节叙述如邢公畹的《现代汉语教程》则以整章四节十多页篇幅来论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可见重视之程度;还有一些论语法的专著如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朱德熙《语法答问》等,也以先论汉语语法特点作为构造学术体系的基础;先后出版了张志公《汉语语法的特点与语法学习》、李临定《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等专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对汉语语法特点也有不少叙述。把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写进教材、编入词典或进行专书研究表明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已有一定程度的成熟。
  虽然,传统语法基本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即:(1)汉语没有或缺少形态,(2)词序十分重要,(3)语法关系借助虚词表示。但近年来,人们并不满足于这表面的三条结论,力图寻找出隐藏在这此现象后面的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来,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分歧,不仅不同教材、专著所列“特点”条目不同,指出的根本特点(或说“总特点”)不尽相同,而且主要特点和次要特点排列的逻辑层次也值得商榷。
  下边是目前语法学界关于汉语语法特点影响较大、较有代表性的几家观点:
  王力先生在其(《中国文法学初探》中指出汉语语法有如下特点:(1)词的次序较为固定,如主格先于动词,目的格后于动词等;(2)虚词在汉语中是文法成分,应该列为文法学的对象;(3)汉语中较少用文法成分,因而事物关系的表现往往并不明显,例如:关系词就比西洋语言少得多;(4)汉语有很大的弹性,因而形成了词性的变化多端,但也不是毫无道理的,例如词的变性就可归纳为若干条定律,等等;(5)中国一个字并不代表一个词,中国语并不是单音节语言;(6)中国语里的“时”的观念跟西洋语言里不同,等等。
  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主要只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是一致的。”[1]《语法答问》在这两条特点之下,每条都概括了一些具体的特点,如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作主语;名词可以作定语;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和状语;主谓词组和主谓句语法构造关系相同等等。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代八白词》中将汉语语法的特点归结为四条:(1)没有形态变化;(2)常常省略虚词;(3)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有影响;(4)汉字对词形有影响。[2]此外,吕叔湘还在《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和《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等论文中对汉语特点作过探讨,认为汉语语法特点是缺少形态变化,从而带来了灵活性和经济性。[3]
  胡裕树、张斌先生为《中国大百利全书·语言文字》卷执笔的“汉语语法”条目中,他们指出,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是汉语同印欧语言的根本差别,由此产生一系列其
  他特点:(1)语序是汉语里的重要语法手段。句法成分的次序一般较固定,句子成分有时为了适应语用的需要可以改变语序。(2)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多功能的。(3)音节多寡影响语法形式。(4)现代汉语里简称多且有自己的特点。(5)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4]
  胡附、文炼两位先生认为汉语语法特点最主要的一条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其他
  特点都是在这一条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产生的其他特点有五条:(1)词序是汉语里的重要语法手段;(2)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3)音节多寡影响语法形式;(4)现代汉语单的简称数目多,有特点;(5)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龚千炎先生认为,由于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因而汉语的特点是“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5]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列了一个根本特点,四个派生特点。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汉语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特点。(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6] 
  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选择了三个比较基点与印欧语比较:缺乏形态,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词类具有多功能性,与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句子和短语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有独具特色的词类和短语,句式多样化。
   与其他的汉藏语言比较:某些句法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与汉藏语的其他语言不尽一致(主要是定语、宾语的位置);词重叠形式的分布和表示的语法意义,彼此也不尽相同。    
  与古汉语比较:量词越来越丰富;介词、语气词基本上已完全更换;代词系统明显简化;词类活用现象显著减少;先秦时代没有的动态助词成为常用的词类,动结式动补短语、被字句、把字句等成为基本的句法结构和句式;代词宾语在否定句、疑问句中的位置有了改变;句了的连带成分增多,结构趋于复杂,表意更为准确、精密。[7]
  范晓《论汉语语法的特点》一文通过同印欧语的比较,得出汉语语法七个主要特点:缺乏严格意义的(狭义的)形态变化、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语序显得特别重要、虚词较多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复合词短语和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主谓结构构成的句法单位比较特别、音节的多少影响词语的搭配和用法。
   陆俭明、沈阳著《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举了五个方面的特点:(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3)由(1)(2)带来的次特点:A.词类与句法成分一对多的对应。B.句了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是一致的。C.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 4)汉语的语序固定,语序成为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5)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8]
  以上看法大致代表了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认识。
  对于传统语法形成的基本看法,当时,多数高校现代汉语教材都采用了这一观点。而吕叔湘、朱德熙等则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吕叔湘虽没有明言否定,但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两书专论汉语语法特点的部分都没说到语序和虚词,两书都认定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前书又进而说到语法现象的渐变特点,后书又指出另外三个特点:常常省略虚词、单双音节影响词语结构、汉字影响词形。
  朱德熙《语法答问》设专节论汉语语法特点,文中首先认为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手段的观点是含糊的,不得要领的;他也承认传统上认定的语素单音节观,承认汉语语法最根本的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但认为认识止于此是不够的,还需了解这一特点背后的深刻含义;他指出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两条,“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9],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汉语”条中,朱德熙又增加了两条,“汉语句法的特点还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或称述补结构)上”,“从词序方面看,汉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所有修饰语都必须放在被修饰成分的前边,所以修饰语不宜太长、太复杂。”[10]吕叔湘,尤其朱德熙的认识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的主流,不仅被编入大百科全书,写进教材,而且引起了汉语语法研究的质变,如词类与句子成分不一一对应,即词类多功能观,彻底动摇了“依句辨品”说,进一步确立了划分词类的语法功能(分布特征)标准;词组与句子构造原则一致则成为词组本位观的理论依据。
  主流之外(其实主流也有人持异议,如杨成凯的三篇语法特点散论),即是多元,如语义关系决定组合论、意合法观、语义型(区别于语法型)论等,是从语法意义或语义结构角度来归纳汉语语法特点;文化决定性、声气论等是向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特点认同来看汉语;也有以简易性、灵活性、复杂性来概括,或以简略而繁复来表述;或表述为复杂、严密,又简练、经济;有重提单音节论,有倡导动词中心说的,也有主张名词中心论的;有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方式出发,提倡语义语法范畴的,也有立足于三个平面看汉语的,还有倡导语法修辞结合论的。
  相比之下,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的说法最为基本,只列普遍认可的一些特点;邢福义《现代汉语》选择的比较基点最多,因此所列最为全面,但在同一基点上,也不能囊括其他教材的说法;范晓《论汉语语法的特点》一文是与印欧语比较的较全面的总结。胡裕树《现代汉语》和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提法有新意,前者强调单双音节的作用,后者强调语境和省略。
  目前,还有许多学者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有新的看法和观点,如马庆株从汉语国际推广角度出发,认为理据性强是汉语语法特点。安华林基于前人的研究,认为现代汉语语法有三大根本特点: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是重语用的语言,语法跟语境的关系密切;汉语是重韵律的语言,节律对句法结构有制约作用。三个特点的关系是“一体一用”。[11]王晖认为在对汉语语法的特点进行规定时,不应该用否定性的表述语言(进一步解释时可以用),而应该使用肯定性的表述语言。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汉语语法的特点应该把握以下两点:第一,注重语义,以语序、虚词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虚词种类丰富、使用灵活。第二,语法与语义、语用的关系极为密切,难解难分。[12]
  这百家争鸣的现状反映语法研究者们都能独立思考,各有创见;另一方面,这诸多分歧还反映出语法学家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不同角度,角度不同带来方法、目的的差异,使结论呈现分歧。  
  三, 研究产生分歧的原因  
  产生分歧的原因在于角度的不同,对于汉语语法特点研究,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参照对象也都选择了印欧语(绝大多数是英语),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角度之一:比较求异,特点在比较中获得。比较是考察事物特点的最有效方法。吕叔湘多次强调:“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非方言比较。”[13]作为教材邢公畹的《现代汉语教程》也认为讲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应通过比较才能讲清楚,认为可以开展纵的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的比较,横的与方言的比较,也可以开展亲属语言的比较,还可以同非亲属语言比较。[14]邢福义《现代汉语》正是通过同印欧语、汉藏语其他语言、古汉语三个方面的比较来分别谈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15]
  特点是比较出来的,但不同的比较对象又显出不同的特点,可见比较出的特点是多维的;比较对象越多,总结出的特点就会越概括,可见特点又可能是多层次的;比较对象本身是否研究充分,又会使得特点具有相对性;比较项目、比较点的选择,因语法学家而异,又使特点具有主观性。汉语语法特点研究之所以有许多分歧,原因恐怕多在此。
  由于印欧语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汉语语法学又从中模仿而来,因而大多数比较着眼于印欧语。但印欧语不仅本身是个历史概念、古今变化大,而且语支、具体语种多,发展变化不平衡,因而不宜笼统说印欧语如何、汉语又如何。界定比较对象,是比较的先决条件。汉语各方言的语法,汉藏语系其他语言语法的研究远远不够充分,因而这方面的比较还很薄弱。
  角度之二:文化认同比较,多是着眼于语法的形式方面来看汉语的特点,不少人则另辟角度,从语义方面入手。张志公曾说:汉语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强制性之中有灵活性,灵活性之中有强制性,……选择的基本标准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其核心是语义问题”,“意义的关系,在组合之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16]徐通锵提倡语义句法理论,认为临摹性原则是汉语句法结构的基础,汉语是语义型语言,重视语义关系的传统说法是“意合法”观。[17]新时期不少人又重提“意合法”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意合论实质上是求异法之下的认同法。意合论者在认识到汉语语法在形态上与印欧语迥异的前提下,转而使汉语与汉文化认同,尤其与汉民族的思维特点及哲学、美学、文论诗话、艺术等的特点认同,申小龙明确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语言形式同思维形式紧密联系,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各民族都有它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语法作为这种顺序的表现也就具有民族性和不可渗透性。因此,我们既可以从汉语语法的特点看到汉族人思维形式的特点,也可以从探讨汉族人思维特点入手认识汉语语法的特征。”[18]徐静茜、汉锡伦等也撰文从汉族思维习惯论汉语的意合特点。他们所见汉人的思维特点,主要提“悟性”,这是意合的基础。因为悟性,汉语则为一种人治语言,在语言单位的形式与功能搭配变化上持一种非常灵活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为弹性实体、流块建构、神摄方法,于句子则有“讲究意合、流动、气韵的文化性征。”[19]  
  角度之三:打破洋框框。有学者在认识到汉语没有形态变化之后,提出打破洋框框的口号来重新审视汉语语法的特点。郭绍虞从源流关系上论证了汉语语法研究要面对现代我国语言的实际,认为这才是“源”,洋框框只能是“流”,过去则把洋框框当作“源”,颠倒了源流关系,混淆了人类认识事物的顺序,因此要打破洋框框,并进而提出汉语语法的三个特点:词、词组、句子三者结构相似表明汉语语法的简易性,虚词可用可不用表明其灵活性,量词多样化尤其语法结合修辞表明其复杂性。[20]张世禄则从汉语传统语文学中找依据,认为词类、结构形式和句子类型的研究是洋框框附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三条主要绳索,汉语句子的成立要素不是语法结构形式,而是语气。[21]打破洋框框确能看出汉语语法的某些特征,像郭绍虞的结构一致观、虚词灵活说,但问题是不能绝对化,要注意共性和个性、中和外的关系。张斌就曾对郭绍虞的三个特点进行过批评。
   角度之四:看汉语话语实际从汉语词语在话语中即交际中的实际表现来看汉语语法的特点,实质上是从动态角度来观察汉语,即观察汉语自身,这是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的又一个角度。吕叔湘从具体用例出发,分析了“移位、省略、动补结构的多义性”三种语法现象,说明汉语句法有灵活性的一面。[22]李临定认为:“我觉得比较的方法是需要的,但是,首先应该着眼于汉语语法本身。”[23]他正是从汉语话语实际这个动态角度,看出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是简略而繁复。简略表现在省略、综合、紧缩形式三方面;繁复表现在句子格式的多样性、句子成分的自由和受限制、类与类的渐变及交叉、语义关系的隐含以及语法规律的参差不齐上。龚干炎也是着眼动态来分析汉语语法特点,他认为:“汉语的本质特点在于,由于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因而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含。”从话语实际表现来看汉语有实用价值,也易于避免印欧语语法观的约束,但应同静态的研究结合,考察静态和动态差异的原因,这样,看法才能全面一些。
  角度之五:类型学观把汉语看作孤立语或分析性语言,这是传统类型学的观念。普遍语法研究的发展,词序类型和句法类型在国外语言学的语言共性和类型研究中颇受重视。有人即从词序类型和句法类型角度来看汉语,如认为古汉语的语序主要是SVO,现代汉语变为SOV,或认为汉语是话题型(区别于主语型)语言。这些观点多是国外汉学家所提,未必符合汉语实际,如关于SVO和SOV,张斌曾予批评;关于话题型也未必合乎事实,有的主语就未必是话题,有的话题也未必是主语。
  研究归纳汉语语法特点还可能有其他角度,(如“字”本位观),角度多了,归纳的特点自然会不同,这些角度有相容、互补的,也有对立的,有对立就有分歧。关于分歧,有人持宽容态度,认为:“学者们都根据自己所理解的汉语特点,去从事汉语语法的研究,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收获。一个人的看法也只反映局部,但综合众人的观点就比较全面了。”我们认为要使汉语语法特点研究更深入、看法更合汉语实际、更全面,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四,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反思 
  1.语法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每种语言的语法都有区别于其他语言语法的特点,即个性或民族性,描写解释语法现象、建立语法体系,必须以本民族语言语法的特点为出发点;但语言又有普遍性,即共性。研究语法同样应注意语法的共性,使个性同共性相结合,把个性纳入共性研究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全面解释某语言的语法体系,也才能丰富语言共性的研究,做到既见树木(个性)又见森林(共性)。共性和个性是对立统一的,一味求同或求异都不是科学的语法观。
  2.语法的语言性和语法的文化性:语言的语法同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但语言的语法有自身的特点,语法同民族文化没有绝对等同或一致关系。因而看语法的特点不能一味向民族文化认同,从而放弃对语法意义与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语法研究最终目的的追求。意合,即意念上、意义上、事理上、逻辑上、心理上能搭配的,是任何语言语法的基础,意合总有一定语法形式,不能因为没找到就认为不存在。同时向民族文化认同的先决条件是对民族文化本身特质的明确了解,而什么是汉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一个令人争议的问题。
   3.静态和动态:语法特点既可以从静态的词的结构、词的类聚和组合、句法格式中看出,也可以从动态的话语的实际表现看出。从动静不同角度观察,结论往往不同,如语序是否固定,虚词是否灵活的争议正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的结果,不是孰对孰非间题。要全面观察汉语语法,必须做到动静结合。
   4.单一和多极:无论是哪种角度,说特点(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总是说人无我有之处,总离不开比较。设立不同的比较对象,选择不同比较项目,就会得出不同结论。要全面看待现代汉语语法特点,单一比较是不免的,必须开展多极比较,从不同角度综合地来看现代汉语语法。我们既要着眼于同印欧语比较(其实应同印欧语不同具体语言比较),也应开展汉语同汉藏语系其他语言比较、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比较、普通话同方比较,普通话内部比较。后面这些比较,相对来说都是比较薄弱的。比较得不充分,就很难说什么是或不是汉语语法的特点。说特点正是“说无难,说有亦难”。
   5.材料和方法:考察汉语语法的特点必须充分调查汉语的事实,也必须充分了解用来比较的对象,只有这样,说有或无才能值得推敲,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同时对材料的梳理、分析,还要选择适合的方法,把充分的事实和有效的方法结合起来。
   6.主要和次要:同某一对象相比,现代汉语语法既有一般特点,也有具体特点,既有主要特点,也有次要特点。一般和具体、主要和次要,有推导关系或种属关系,不能混淆,也不能等同叙述,应区别出特点的不同层次来。一般特点、主要特点影响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7.语法特点和语法研究:研究汉语语法特点,目的是为了选择更适合汉语语法分析、语法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建立汉语语法体系、建构汉语语法理论,所以要把语法特点研究同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结合起来,以特点为出发点来建立体系,在体系的具体描写中来检验特点是否成立,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孤立地谈特点无补于语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页。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4年,1-4页。
  [3]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汉语语法论文集[M],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487-488页。
  [4]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128-133页。
  [5] 龚千炎.国语法学史[M].语文出版社,1997
  [6]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词三版)(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 陆检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3.
  [9] 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页。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11] 安华林.论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 王晖.关于汉语语法特点几种说法的检讨[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
  [13] 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J],1992年第2期。
  [14] 邢公碗.现代汉语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390-391页。
  [15] 邢福义.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8-15页。
  [16] 张志公汉语语法的特点与语法学习[M],张志公文集[M](1),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603-615页。
  [17] 徐通锵.语义句法自议[M],4页,80年代与90年代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18] 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308页。
  [19] 徐静茜.汉语的“意合”特点与汉人的思维特点[J],《语文导报》,1987年第6期;沈锡伦.从形式和意义谈汉语的意合特点[J],《汉语学习》,1990年第3期。
  [20] 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商务印书馆,1979年。
  [21] 张世禄.关于汉语的语法体系问题[M],《复旦学报·语言文字专辑》1980年。
  [22] 吕叔湘.汉语句法的灵活性[J],《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23] 李临定.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页。
  [24] 余志鸿、黄国营.语言学概论[M]第三章,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
  [25] 陈昌来.新时期汉语语法特点研究:现状、角度、反思[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04:58 , Processed in 0.1162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