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1

沈从文心中的沅水 李华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6 16: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3-1-26 08:29 编辑

                沈从文心中的沅水
                                                                     李华章                        
       生于湘西凤凰沱江边的沈从文,从小就喜欢江水。到河里去洗澡,是不必花钱即可以找到好玩的地方。那怕老师三令五申的严禁,爹妈每每打骂,他还是想方设法来应对。小河长年淸澈似豆绿色,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的脚板还大。这对沈从文的诱惑力太大了,也成了这个“乡巴佬”成长的一个天然环境,从小培奍了他清明如水、机智勇敢的品性。
      沈从文不仅爱沱江、爱白河(酉水),《边城》就是以酉水河边人家的故事为题材,一往情深而写成的代表作。但他对湘西的千里沅水更是情有独钟,成了永远流动在他心中的一条河。他十四岁时便离开家乡,从沅水“北漂” 到北平(北京), 去浏览社会这部大书,去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历尽人生写华章。沈从文终于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丰产作家”。
      1934年1月,沈从文离开北平,经武汉到长沙,再转车至常德,即进入了湘西,又一次由沅水搭船溯江而上,踏上了重返故乡的漫漫航程。
      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一个落雪的季节,寒风凛冽,沈从文孤独地坐在冰冷的船舱里,一心挂着两头:一头牵挂着病在家中的母亲,归心似箭,如火如焚;另一头思念着北平的妻子,离开爱人一日比一日渐行渐远,眷恋之情,如丝如缕,这份日子煎熬着人,使沈从文发愁。因此信中写道:“一面看水一面想你”,“你来吧,梦里尽管来吧!”千里沅水,两岸青山连绵,翠色迎人,风景优美,村镇古朴,房屋或在悬崖上,或在滨水边,无不朗朗入目。在艰难风险中, 他依然充满了诗情画意。
      小船在沅水上行驶,沈从文无心看书、写作,那两岸优美的风光吸引着他。即使到了寒冬时节,岸上还是青山绿树;没有太阳,天是灰灰的,一切较远的边岸小山同树木,皆裹在一层轻雾里迷蒙蒙的……
      日复一日,缀有补丁的船帆升起又落下,艰难地行驶在沅水中。船泊“兴隆街”时,两岸皆是白色。高山积雪同远村相映照,真是空前的奇观!
      船过“柳林岔’”,这个地方更美丽,为平生所未见过。“千家积雪,高山皆作紫色,疏林绵延三四里,林中皆是人家的白屋顶……什么唐人宋人画都赶不上。看一年也不会讨厌。”于是,他把眼中的所见、心中的所喜,故意以轻松的笔调写信告诉妻子张兆和,以安慰不在身边的亲人,盼望梦里见到她的微笑。
      当船停稳“缆子湾”后,这是专门卖船缆子的小镇。“两山翠碧,全是竹子。两岸高处皆有吊脚楼人家,美丽到使我发呆。并加上远处叠嶂,烟云包裹,这地方真使我得到不少灵感。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但对于当前的一切,却只能做呆二了。一千种宋元人作桃源图也比不上。”(引文均见《沈从文全集》)。
      对于湘西的吊脚楼,沈从文更是眼熟目亲,一片情深。他看见“梢子铺”的吊脚楼,整齐得稀罕,十分悦目。“全同飞阁一样,去水全在三十丈以上,但夏天发水时,这些吊脚楼一定就可以泊船了”。他告诉张兆和,见到这些地方,真缺少赞美的言语。从船上望去,可以看到从窗口伸出女人的头来,正爹声爹气喊着船上的人:“再来,过了年再来。”这是吊脚楼人家送水手下河,声音缠绵死了。到了晚上,吊脚楼里灯光下,坐着“扯得眉毛极细的妇人’’,或是那些“大脚妇人”,年轻女子,唱着曲子。每首曲子里,无不流露出这些人的哀乐,令人有点忧郁。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这亲身的深切体验,凝成他散文、小说作品里丰富生动的故亊情节,以及闪耀异彩的艺朮细节,无不饱含着作家的人文关怀。
      对于沅水上的船只,也成了沈从文眼中的另一种风景,总是默默地久久地注视。“我喜欢辰州(今沅陵县城)那个河滩,不管水落水涨,每天总有时节在那河滩上散步。那地方上水船和下水船虽极多,由一个内行眼中看来,就不会有两只相同的船。我尤其喜欢那些从辰溪一带载运货物下来的高腹昂头的广舶子”。 它一来总斜斜地孤独地搁在河滩黄泥里,小水手从船舱搬取南瓜、茄子、或成束的生麻;那船只在暗褐色的尾梢上,“常常晾得有妇人退了色的红布裤褂,背景是黄色或浅碧色一样清波,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忧愁。”沿河的船只千千万万,最美的恐怕应数“麻阳船”。大麻阳船有“鳅鱼头”同“五舱子”两种,可装油2000篓,摇橹的约30人,掌舵的高踞后楼,下滩时真可谓堂皇之至。船上各处光溜溜照人,令人神往。小船如“桃源划子”,样式精巧,麻阳佬划船已成为专业。一条沅水上差不多有20万麻阳船夫。”摇橹歌是船夫在劳动中自得其乐而唱的。那美丽的声音,粗旷的旋律,简直是一首首诗!
      沈从文深有感触地写道:在沅水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那条河流清明透澈,沿河两岸是绵延不绝高矗而秀拔的山峰。善鸣的鸟类极多,晴朗朗的冬天里,还有野莺和画眉鸟群集在黛色庞大的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啭唱着悦耳的曲子。若不必赶路,在岩石上睡睡,真是神仙般的生活。在河滩上,还可看到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斜卧于干涸河滩石子间,有工人正在船边敲敲打打,用碎麻头和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在如此景物明朗和劳动场面中,却似乎蕴涵了一点儿凄凉和寂寞。这种深深的印象不时地触及到他的灵魂。“美丽总是愁人的”。
      千里沅水,滚滚奔流。这是湘西儿女的母亲河。她有天生成的美丽和温柔。有时“河水清明如玉”;有时“水透明如无物。水底全是各样的石子。石头上全是细萆,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人坐在船舱里,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船行长潭,水却平平的,如同一面镜子,深不可测。
沅水的大滩小滩,数以百计,水流湍急。船只若上大滩,“白浪在船边如奔马”船头全溅进了水。有时,大船要花一整天才能上一个大滩。什么风篷、纤手、篙子,全无用处。所有水手统统下河去拉纤,纤夫在石滩上皆伏爬着,手足并用的一寸一寸向前移动,艰难辛苦之极,尤其是过“青浪滩”,滩长25里,下滩时不要10分钟,如飞一样;可是要上滩,大船需一天,小船也得二、三个钟头。浪打船边,江水怒吼。人坐船上,惊心动魄,耳朵发麻。有时可看到大船打碎在急浪里,水手们就收拾船板在石滩上搭棚子住下。此时,说野话的,骂娘的,是随时可以听到的,即使是父子之间也免不了。但他们不是野人,不做野事,各人正派得很。船上规矩很严,忌讳也很多。坐船的客人夫妇间若“撒了野”,还得买肉酬神,才能消灾免祸。这浓郁的独具的沅水风情,增添了沈从文作品的丰厚底蕴与特色。
      船停泊在一个地方后,真静。“一切声音皆像冷得凝固了,只有船底的水声,轻轻的轻轻的流过去。这声音使人感觉到它,几乎不是耳朵,却只是想象。但当真却有声音。水手在烤火,在默默的烤火。”这些人都可爱得很,叫人喜欢他们。“一看到这些人,一同这些人接近,我想好好的来写他们一次……但我总还嫌力量不及,因为本来这些人就太大了”。因此,我想到沈从文的湘西散文之所以那么生动感人,那么别具风味,那么富有魅力,就因为作家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生命体验,表现出一种深厚人文的关怀。沈从文在沅水上下游漂荡,与水手同甘共苦,留意观察,用心体验,尽情赞美这条故乡的河。正是这条沅水教给他思索人生,体验生命,教给他以智慧同品德,才使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具有独特的发现、真实的认识、淡淡的忧愁、诗意的抒情和艺术的魅力,成就了沈从文前半生的文学辉煌!他甘于寂寞而终不寂寞!                                      

      几年前,我从辰河出发,沿着沈从文先生当年的路线,顺沅水漂流而下,过浦市,泊泸溪,宿沅陵,飚青浪滩,徜徉于幽静的麻溪铺,流连在美丽的桃源,徘徊于壮观的常德诗墙……千里沅水像一条历史的长河,后浪推前浪,依旧滔滔,依旧风流,依旧如画,景象更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9 16: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3-2-22 03:36 编辑

1# 陈材信
      

李华章 简介
     李华章 ,湖南溆浦人,1959年毕业于华中师院中文系。曾任宜昌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市作协主席、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三峡文学》主编。职称编审。1980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现任理事。                                                               
     出版散文随笔集《绿韵》、《湘西,我的梦》(获1989一1994年中国旅游散文作品集一等奖)、《告别三峡之旅》、《生命的风景》、《追赶日出》、《生命的河》、《人生四季》、《缠人的乡情》、《岁月叠影》、《文苑漫步》、《李华章散文选集》等12部;出版少年儿童作品集《高峡出平湖》(获湖北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中华三伟人的故事》(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等七部委向全社会推荐的100部爱国主义图书之一)、《中国的脊梁》、《三字经故事精选》等。
     与人合著《鲁迅论文艺》、《桃花鱼赋》、《锅里出银元》、《长江三峡传说故事》、《长江三峡》、《巫山神女》(获湖北省建囯30周年少年文艺优秀作品奖)、《百鸟衣》、《望夫石》、《三峡游览志》等10余部;主编〈〈宜昌山川胜迹〉〉等30多部。
     其作品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1976一2000年)、《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现当代散文三百篇》、《中国当代美文300篇》、《中国散文集萃》、《现当代精美散文品读》、《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散文卷、儿童文学卷)、《2003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丶《中国散文百家谭》(续编)等30种选本;有的作品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2012,7,1. 于宜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06:12 , Processed in 0.12224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