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的沉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8 12:0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的沉重

                    ——有感于语文的测试

陈治勇

作为一门灵动的学科,我不否认语文是最妖娆的,但作为一门需要用试题用分数来衡量这门学科的学习情况时,语文无疑是最沉重的!“差生”可能成为“优生”,“优生”反而跌入低谷,这些悖论与矛盾在以分数来衡量的语文领域里屡见不鲜。理科因为“记实”,所以他的衡量标准就相对有一个公平的尺度去把握,但是语文却永远无法达到这样的评定境界。教者或阅者思维的晃动,眼界的宽窄,心情的阴晴等无不在有意或无意间干涉着语文的“公正”。
就以冰心的诗歌为例吧,对于《墙角的花》:“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哲理小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否认“冰心以墙角的花告诉我们,做人不可孤芳自赏,需要谦虚沉稳,做一个垂下头颅的人,如此你的天地才会无限宽广,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只有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姿态面对生活与人生,你才会变得精彩无限。它还告诉我们只有‘欲穷千里目’,方可‘更上一层楼’,只有‘会当临绝顶’,才可‘一览众山小’,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终将坐进观天,变为井底之蛙的”这个观点,但是当我们以另一个角度去思索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可以得出别样的解读呢?让我们关注“墙角”二字吧,一朵小花,被人遗忘在墙角之时,你能要它怎样谦虚呢?你让他沉默,让其低头?那么恐怕这朵花在花开花落之时,都无人欣赏吧?岂不是白来世间一趟。它不孤芳自赏,难道还自甘堕落不成?
同理,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之所以流传千古,我想因为此诗不仅写出了梅花的不惧严寒,傲雪独绽的风骨,还在于它蕴含了一个哲理:任何事物,要学会毛遂自荐,向这个世界释放自己,酒香亦怕巷子深,在这个万物奔流的时代,我们要向世界说我行,而不是沉默。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更何况身处“墙角”险境,焉能沉默无语?“墙角数枝梅”之所以被“遥知不是雪”,是因为它有“暗香来”,香气氤氲,撩人鼻息,方可知其是梅花,不然何以“遥知不是雪”?
诗歌的解读可以多元,文章的解读亦可多元,那么我们的语文试题答案为何不能多元?一则寓言的寓意难道只有一种?一句古文的翻译难道定要一字一号?难道不可以向相似靠拢?一则看图写话难道定然只有一种想象,而不能够有更好或更多种?果真如此,难么这“想象”就不再是想象,而是一种八股的思维定势了。
但是反观我们温州市2013年初一上学期的语文期末统考卷,让人痛心的是有的语文试题的答案是那么得愚蠢,愚蠢到让人出离愤怒。我不知道这个教师是如何命制他的语文试题的,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去拟定他的试题答案的。总而言之,我觉得不可思议!
不妨先罗列试题与答案的拟定方向:
请你仔细研究漫画《羡慕》,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一则关于“笼中鸟”和“林中鸟”的寓言故事。

此题关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的考查,本无可厚非(且不管这个题目是网上挪移),但是关注试题的答案,却令人欲哭无泪。
答案说明:羡慕应写出“林中鸟”与“笼中鸟”相互的“羡慕”,如果只写出一方对另一方的羡慕,酌情扣分。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应写出‘林中鸟’与‘笼中鸟’相互的‘羡慕’”这样的评分参考似乎也可以,但为何偏要“如果只写出一方对另一方的羡慕,酌情扣分”?为何没有设定“超出答案拟定的思维,又有更好的立意的,可以加分”呢?如果学生写成单方的羡慕,一方的警告难道不更好吗?如果学生写成一个带有哲理教育意义的寓言不值得鼓励与表扬吗?
我们先来看看几则学生的想象:
一只从森林飞出来的鸟遇上了一只被人困在笼子里的鸟。

林子里飞出的鸟在心底羡慕地想:我要是到这笼子里,那该多好啊!天天不愁吃不愁喝的,还有人疼。

笼子里的鸟同样在心底羡慕地想:如果我能出了这破笼子,那该多好啊!天天自由自在的,还没人管着。

主人看到笼外的鸟更漂亮,就放了笼里的,抓了笼外的。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但没过多久,他们就都死了,一只受不了苦,而另一只不堪束缚。

这个学生的想象,文章结构错落有致:看到——羡慕——实现——残局,在短短的文字里完整的呈现出来;作文言语似文火,笔调沉稳,叙述冷静,没有过多的外在描写,只抓住鸟的心理,将彼此的羡慕写得十分到位。而结尾则更深邃,寓意相当深刻:告诉人们溺爱,依赖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这揭示了当今社会的弊病,对于家长及学生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将沉重的教训以流水般沉稳的文字表达出来,看似无心,实则慧心内藏。但是这个达8分的想象作文,仅得6分,这难道不够优秀吗?
一天,从远方的树林中飞来一只林中鸟,它在天空中飞着,忽然看见一只被关在笼子中的“笼中鸟”,它便飞了过去。

“嘿,老兄!你怎么被关在笼子里?”林中鸟打量着它。“我是小主人的鸟,天天有吃有喝有住,还有关爱,很好,不是吗?”“这没错,但你已经失去了自由!”“自由有什么用?自由能送来吃的吗?”笼中鸟白了林中鸟一眼,“哼,我看你是羡慕我了吧?”“羡慕?这种失去自由的生活我才不稀罕!”说罢,林中鸟飞走了。

这则想象运用对话的方式,言语中渗透了笼中鸟不思进取的,惰性十足的享受主义,配以神态“打量”“白了一眼”等描写,将一只可悲之鸟的形象抒写得淋漓尽致,还有林中鸟对笼中鸟的劝诫,隐含着现实中清新者的劝勉。寓言传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安于现状,耽于享乐与渴望自由,展翅拼搏。应该说是一篇佳作。但是只得了5分,就因为狗屁的评分标准中的“相互羡慕”!真是悲哀。

一天,林中鸟和笼中鸟相遇了,二者互相对视,眼神久久不能离开对方。笼中鸟心想:它可真幸运,可以在林子中自有自在的翱翔。可我不行。林中鸟望着笼中鸟,想:它可真幸运,可以享受皇家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受风吹雨打,哪像我?唉!

他们还在对视,久久不肯离去,眼神中闪着羡慕的光。

这是一则现代版的《围城》,最合题目“相互羡慕”的要求。字里行间有心理描写,有神态描写,有动作描写,文笔也是不错,“相遇、对视、翱翔、久久”等词在一则短文中相遇也不是很容易,但是仅得5分,扣去三分。

阳光姣好,一只林中鸟飞上枝头,眺望着远方寻找食物,而在它不远处有一个鸟笼,那里面的鸟痴痴地望着天空。不错,它渴望天空,渴望飞翔。

这两只命运不同的鸟儿相遇了。笼中鸟羡慕林中鸟的自由,林中鸟羡慕笼中鸟的饭来张口。于是他们互换了身份……

过了一阵子,两只鸟都败下阵来。原来林中鸟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而笼中鸟受不了这样辛苦的寻找食物吃,他们还是互换了回来。

这则寓言中饱含着寓言,在想象中,作者让鸟儿自动地互换身份,来享受彼此愿意的生活。最终揭示了一个习惯力量的强大。文笔也是很不错的,“姣好”一词就可见其语言积累的功力。从立意而言也是与“答案说明”相合的,也许不同的就是文中的自动互换角色,但这恰恰是孩童可爱的见证,一个成人能这样想吗?我们难道不该呵护童真吗?这样的童真有错吗?但是这个想象扣除4分,仅得4分。

还有文言文的参考答案:“己所不欲”的“欲”定要解释为“想要”,否则“一概不得分”的僵硬化;“高”本应解释为“在高处”,答案却定位为“高高地”,导致误判的错误化;将《翠鸟移巢》的“道理”定位为“过分的爱,反而会害了孩子”的成人化和干瘪化,我的学生将“道理”理解为“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否则容易过尤不及”,这样站在哲理高度的答案,3分中竟然被扣了2分,我真的为出题者和我们语文教师感到羞愧。我真的感到很痛心!很无奈!

看着试卷上一个个遍体鳞伤的数字,我为我的学生感到心痛,为我们的语文老师感到心痛!为什么我们在命制答案之前不作多角度的思考?为什么我们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改卷的笔下不能多一点点悲悯,多一点点思索,多一点点公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索答案的公正,要知道“答案”是人设置的,是死的,而我们的学生是活的,语文更是活的,更需要用我们纯真的爱赤诚的爱来对待它,如若都是如此草率,我们的学生还怎敢放开手脚,散发思维的光辉?我们的学生将如何不被枷锁封闭至死?我们语文的处境已经很可悲,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再按照数学科学的逻辑来命题,来设答案,来改答案,那么我们在不自觉间将语文让位于理科,不自觉的成了语文的屠夫。语文的分数为何高不起来?语文的分数为什么不能高?作文为什么就不能得满分?谁说作文就一定得扣分?“奇文共欣赏”嘛。难道这仅仅是语文本身的问题吗?不是的,更有我们语文教师的问题!

我们为何不用发散思维要求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不可以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去牵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如同风筝,风筝再有能耐,教师的线如果不够长,风筝就会被牵制而死,而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就是那根线。我们能把我们自己的线放长点吗?能让学生走的更远点吗?如果不能,那么就让我们的眼光变得柔和一点再柔和一点吧!抱着一份温情,带着一份希望,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弥补我们自己吧,爱能够融化一切,爱也能弥补我们的不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21:07 , Processed in 0.1076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