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江市实验小学教育科研课题规划的衔接性与系统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2 09:3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江市实验小学教育科研课题规划的衔接性与系统性
一.
我校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循序与渐进
1.“八五”——“面向二十一世纪‘四个关心’素质教育实验”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拥有了蒸汽机、轮船、电报、电话、飞机、火箭、电视、电脑、互联网络等等,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的条件,但是,人类在享受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电脑犯罪等一系列伴随着科学技术而来的灾难和风险。为此,20世纪6070年代,探求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的课题“科学、技术和社会”(Science,Technolojy and Society,简称“STS”)便应运而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STS教育作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方向和一种模式提了出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九十年代初,我校在中央教科所赵学漱研究员、南京师大班华、丁沅郝京华教授等的指导下,建立了“面向二十一世纪‘四个关心’ (关心健康、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关心学习)素质教育实验”的课题,并被接纳为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理科教育中的STS研究”的子课题。并以“关心环境”为突破口开展相关研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同时也使我校的办学思路逐渐明晰——加强科技教育,创办科技特色学校。
2.“九五”——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
在八五研究的基础上,九五期间,我校确立了《小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的课题,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课题。我们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精神)、科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研究的培养目标。分低、中、高确定了年段目标,并围绕三类课程(环境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构建起了可操作的又符合小学实际的科学教育目标操作体系,使实验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他们概括了“一、二、三、四”的具体操作模式,即创设一个立体的氛围,向课外和家庭两方面延伸,注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畅通独立的学科教学、潜在的环境熏陶、活动中的探究、其他学科的渗透等四条教育途径。历经五年的探索,学校事业蓬勃发展,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加强,使得学校的发展后劲更足了。
3.“十五”——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的研究
经历了“八五”和“九五”,我校对科技教育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如何在前十年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我校教师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提升我校科学教育半学特色的品牌是我校“十五”期间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为此,我们制定了“十五“课题——《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研究》,并通过开展绿色教育行动、研究性学习、责任心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科技操作室建立、教师校本培训等六个子课题的研究,深化课题研究,强化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多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科学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认识。

二、“十五“与”十一五“的关系——承接与拓展
我校的十五省级规划课题《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策略研究》与“十一五”省级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培养探究品格: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深化与拓展研究》的关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其联系体现了课题间的承接与拓展,也是我校从“八五”期间开展课题研究至今,围绕科技教育契而不舍,不断深入的一个体现。“十五”课题由省规划办现场鉴定,给出如下意见:
1.在多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科学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认识。该课题继承了“八五”、“九五”的研究成果,本身就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的精神,对科学教育、科学素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尝试着建构出“教师科学教育水平”、“科学教育关系形成”和“科学教育体系建构”三大因素在“教育响应”中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框架,对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小学教育科研来说难能可贵。
2、探索出了促进小学生科学素质最优发展的基本策略。课题将研究的重点定位在“策略”上,这就规定了该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取向,课题组寻找到了“优化科学教育环境的策略”、“激发科学识知动因的策略”、“安排科学认知方法的策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策略”、“利用科学认知结果的策略”等“五大策略”,这些策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有效的支撑,对形成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具有明显的效果。
3、该课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升,并通过科学素养的提升促进了全面素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五个促进”);学校的科学教育办学特色继续深化,开创了办学特色发展的新局面(具体表现在实现了“五个局面”);第三,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科学教育范式,如每年一届主题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的“科技节”积淀了学校的特色文化。
鉴定组认为,该课题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同意结题。专家组建议学校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重视科学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建构起与 “爱德”、“求真”办学理念之间的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并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做出更为系统、更为具体、更为精致的建构和探索,为小学科学教育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为此,我们在考虑“十一五”课题时,充分考虑到了学校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专家组给出的建议,申报了《培养探究品格: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深化与拓展研究》课题,从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以及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均体现了学校课题研究的衔接性和系统性。这点在方案的对比中有明显的显现。1.就具体的研究目标来说,“十五”课题侧重全面进行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目标包括科学道德观念、科学基本知识、科学基本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而“十一五”课题则是在“十五的基础上,求精求深求发展,确立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在探究,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有希望,培养积极向上的探究品格,铸造健康活泼的个性,享有完整愉悦的人性”的学生培养目标。通过研究,要使学生做到以下方面:
1)具有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有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2)在探究中,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以及执着追求的精神;
3)具有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4)在探究中,既具有独立自主,积极思维的品质,也具有竞争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5)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学会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7)初步学会能利用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进行探究;
8)初步学会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并交流结果;
9)初步学会对研究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批判性的逻辑思考,并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10)初步学会用工具收集分析解答的数据,进行解释和预测;
11)初步认识对探究生命的意义,尊重、爱惜探究生命体;
12)初步具有一定的探究理想,并其方向努力。
将研究的目标细化,锁定在学生探究品格的培养上。
2.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们认为小学生探究品格是小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 “十五”课题侧重充分挖掘各类资源,开发各种课程,优化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十一五”课题则立足探究品格,在对“十五”期间学生探究品格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后,开展〈小学生探究品格的内涵特征的研究〉、〈小学生探究品格培养目标的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探究品格的研究〉、〈小学生探究性课程校本开发的实践研究〉、〈小学生探究品格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建构“爱德、求真”学生文化的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培养“探究品格”这个中心概念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说“十一五”是“十五”的深化与拓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9 08:55 , Processed in 0.1184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