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2 14:2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来源:黟县教育网】 【作者: 黟县教研室 方泽荣编写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黟县教研室主持的安徽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影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因素研究》(JG08238)由于领导支持,经过不懈努力,已经顺利结题。在黄山市教育科研课题《针对留守儿童弘扬中华传统家教文化的紧迫性》立项之际,我们总结以往经验,参考相关专家资料,整理编写了《教育科研课题的基本问题》,供课题组全体成员参考借鉴,以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也能够让其他同仁提出改正建议。同时作为《针对留守儿童弘扬中华传统家教文化的紧迫性》的开题交流材料。
   一、教育科研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
   【一】教育科研与教研活动有什么关系?
   教育科学和教育科研作为专用术语被广泛使用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对它们的定义还有不少分歧,使用中也存在混乱。教育基层经常发生的问题是泛化教育科学与科学研究的观念,误把主观认为正确可行的东西都当成科学,而把所有认真的专门研究都视为科研。为了弄清各种研究的关系,我们把目前基层广泛开展的研究活动分为如下三类:
   一是科学研究。教育科学是科学的属概念,科学研究是研究的属概念。教育科研是生产教育科学的劳动,所以它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范。如果研究的目的不是探究教育的内在规律、研究的过程不可重复、研究的方法缺乏公认的可靠性、研究的结果没有客观的普遍性或创新的开发性,都很难称为教育科学研究。
   二是工作研究。一切形式的关于实践决策的直接探讨都属于工作研究。工作研究有明确的实践任务、既定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行动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即时地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工作研究并不遵守科研规则,而是更多地采取民主集中制。
   三是经验总结。这是事后对某种活动的成败得失或对错正误的探究。经验是有特殊性和个性的东西,它的科学性多少和普遍性大小更多地取决于总结者或使用者的素质和水平。
   上述三种研究虽然性质不同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教育科研因其客观性、普遍性在各种研究中起主导作用,它是构建教育理论的充分必要条件,对教育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性。基层的教育实践必须依靠大量的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去推动,教育科研以教育实践为对象,就必然以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的丰富成果为基础。一般地说,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科研大都依赖于工作研究的雄厚基础,而高水平高效率的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经常取决于转化运用科研成果的能力。
   教学研究是我国教育基层最常用的词语和开展最多的研究活动,并且总有些人把它与教育科研的概念并列或对立起来。实际上,教学研究是研究从内容或领域分类的属概念,它在研究的性质或方式上既可能是科学研究,也可能是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按科研规范进行课程、教材、教法的实验与研究,是科学研究;贯彻课程标准、组织教材教法过关、制订教学计划或方案则是工作研究;而进行教学反思或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就是经验总结。现兴的校本研究也是如此,只不过研究的主体、对象和内容是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不可以说哪种研究更重要或更有意义,应注意的是研究的水平与质量以及各种研究是否协调平衡与有机结合。
   【二】基层教育科研活动中存在哪些困难?
   基层的学校和教师要进行教育科研有三个突出的困难。
   (一)是研究范畴与视野的局限学校和教师一般是在教育制度、管理体制和课程教材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对宏观的教育管理和决策过程的了解有限,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制度、体制、课程的规划或改革决策,所以基层教育研究的课题多是学校如何办学、如何管理、如何教学等内容,尤以教学的管理和方式、方法为主。宏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果不与微观的实际操作或活动规律相联系,固然是纸上谈兵,同样,微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果不与宏观环境或发展趋势相联系,也必然行之不远。在基层,那些取得显著成效和广泛影响的教法研究成果,大都具有相当雄厚的理论基础,而且相当程度地触及了制度、体制和课程等问题;但由于宏观制约和视野所限,更多操作技术性的研究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另外,进行课题研究需要知道已有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交流,了解相关的研究情况与动向,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资料,这对专门研究机构和专职研究人员也决非易事,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就更为困难,因此很容易造成视野的局限。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视野的局限,基层的大量研究往往处于自发状态,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研究同一课题,甚至经常是在重复已有成果的同一研究。如何克服不足超越局限、开阔视野,把基层的微观研究与宏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内容联系起来,是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一大难题,也是提高学校和教师研究水平与效益的关键性问题。
   (二)是研究时间与条件的限制。学校教育运转的实体,教师是教学的职业工作者,他们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教育政策和执行教学计划,按规定组织教育活动,繁忙的教育活动和繁重的教学工作使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有条不紊地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中小学的办学面大、人数多,有效地组织科研成果的交流活动很不容易,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学术活动,学校内部管理与教学的改革与决策大都听命于自上而下的指令而动,需要的是大量的工作研究,依靠的是经验起动,很少依靠科研先导。因而,基层的教育科研很少自觉地配置资源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缺少时间与条件的基本保证。
   (三)是研究成果的学术认可度低。任何研究成果都需要一定的学术认可,从而保证社会的公认性。但从我国近二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情况看,扎根于基层并被基层学校和教师广泛认可的重大研究成果在学术圈内并未引起多大反向,而许多学术界热衷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又很难被基层广泛接受并转化为实践依据。直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用圈内或外国概念解释中国教育实践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而在基层用自己的经验解释教育科学概念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如何加强理论与实际、学术与实践的有机联系,提高学术界的研究影响和基层研究成果的学术认可度是繁荣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必须解决、又是困惑比较多的问题。
   【三】基层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往往强调越多的问题,也就是带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基层教育科研也不例外。
   (一)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畏难情绪或科研无用论。因为主观上对基层教育科研意义和优势缺乏认识,客观上又存在开展活动的种种困难,所以在一些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着基层科研的“不可为论”或“无用论”。不少人认为,教育科研是专门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从事的工作,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是执行规定的教育任务和教学计划,中小学没有条件、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进行科研活动,担心搞科研会分散精力,花了力气也搞不出成果,反而导致教学成绩下降,不如直接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既省力又方便。
   (二)是缺乏研究的组织规划和持续性。一些学校和教师虽然意识到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却忽略了基层开展科研活动的优势,研究内容脱离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与长远的目标和规划,立题脱离学校实际,追风头、赶潮流,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既没有横向的内在联系,又没有纵向的发展连续。由于缺乏研究的组织规划和持续性,科研工作成了随意的、孤立的教育行为,很难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也很难对基层教育教学的实际产生实际效益,表面看起来还是负担。
   (三)是经常混淆工作研究与科学研究。有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只要提出了问题,经过研究解决了问题,就是科研活动,所以经常把学校的专题讨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或教师的尝试做法、实践心得等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与科学研究混为一谈。事实上,教育科学研究与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有明确的范畴规定,它要求把问题归结为概念与意义都很明确的课题,通过公认的可靠方式给出课题假设的明确结论,这种结论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并且是可以重复论证的。所以,保证教育科研的严肃性是基层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
   (四)是误把经验总结和发表论文当作科研成果。成功的经验和正确的思想都含有科学意义,但不能把总结一个教学经验或表述一种教育思想当作教育科学研究。只有经过科学验证过程的经验或组织为严密理论体系的思想才是教育科研的成果。上海顾泠沅通过经验筛选法验证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和刘京海把“成功教育”思想组织为一个理论体系,都是经过科研把经验和思想变为科学的典型事例。我们可能在不同的水平上组织或控制科研的过程和表达科研成果,但决不应该改变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误把一般的经验总结或思想表述当作科研成果。
   【四】学校如何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
   科研兴校、以研兴教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共识。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的水平要有两个前提:其一,学校主要领导要认识教育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二,要遵循教育科研的基本规则。在这二个前提条件下,下述的基础性工作是必要、也是重要的。
   (一)是形成教育科研的共识。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之地,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不能进行教育科研的学校,问题是科研兴校能否成为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共识。所以,学校领导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使学校教育活动的各方主体认清基层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支持学校走“抓常规保质量、靠科研上水平”之路,要使所有的教师认识到,只有自己成为研究者,才能实现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从“教书匠”向“专家型”的转变,完成现代教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是要提供教育科研的必要条件。科研活动同其他活动一样,如果没有人、财、物、时间等基本要素的保障,只能是纸上谈兵。教育工作者大都有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地方研究部门或是学校,如果把有研究能力的人派满事物性的工作,舍不得在重点课题上花钱,甚或连研究必需的图书资料都不充足,教育科研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科研难免与现实的常规相冲突,这就容易被管理者忽略或压制。只有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原则,营造有利于研究的氛围,才能引导教育工作者走向科研兴教的道路。
   (三)是要加强教育科研的管理。教育科研既然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是地方研究部门还是学校都不应该把教育科研当作随意的个别行为,而是应该从本地本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对教育科研管理,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保证教育科研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经验证明,学校教育科研以团体研究为主,结合群体与个体的研究,有利于教育科研与工作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联系,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把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放到教研组,实行学科教学教研组负责制,促使教师进入“以研促教”的状态,也是也是有力推动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措施。
   (四)是改进考评制度。在我国,考评素质和业绩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不但应该把科研能力与成果列为考评教师的重要项目,而且应该把科研工作的成败得失作为总结和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可喜的是现在正在朝这个方向迈进。
   (五)是组织研究交流活动。交流不但是输出成果和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摆脱局限、进行“头脑风暴”和发现新的切入点、产生新思路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不但应在校内组织专项专题研讨或成果发布等交流活动,而且在可能条件下应有目的有组织参加地方或全国性的交流活动。
   【五】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
   就教师的素质条件和工作条件而言,只要掌握科研方法,都能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但要克服一些中小学教师“教而不研”的现象,还必须从主观上解决认识、取向和策略的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教育的职业特点,深入了解社会进步和形势发展,认识到研究是本职工作必需的活动,科学研究是解决职业生涯深层次问题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明确指出,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全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现代人的素质为目标,突出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把“研究性学习”直接列为必修的课程内容,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一切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空前的高要求。可以说,教育科研既是教师应有的素质,又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必经之路。
   (二)是取向问题。近二十年来,教师的教学研究集中于课程、教材、教法,并且以教法为主。总体而言,创新性不多、局限性很大。原因是取向问题。本来,一般的逻辑应该是先明确“教什么”,再决定“怎么教”;先明确“教谁”和“为什么教”,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教师研究的最大优势是直接面对学生,研究成果的最大优点是说得出来就做得出来。所以,虽然教师从教育的管理体系上处于末端,但从研究取向上却应更多地选择教育的起点。作为一名教师,进行眼前没有生命、心中只有抽象学生的教学研究是可悲的。我们教师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学生和学法,应该以研究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与变化、学生的学习与差异为主,围绕学生和学法研究课程、教材和教法。这样才能出成果,有实效。
   (三)是策略问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采取如下一些正确的策略是必要的。一要奠定科研的基础。教师的大量研究必然是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这虽然占有了研究的主要精力,却也为科研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从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中提出有新意的课题,用丰富的工作经验思考、甄别和调控科研过程,并把科学研究、工作研究与经验总结紧密结合起来。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往往是基层教育工作者的相对弱项,坚持读一些理论书籍或刊物,广泛地了解有关科研方面的信息,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二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尽量避免抽象的纯理论研究,,避免大题目下作小文章,而要争取小题目上作大文章。研究成果意义的大小与题目大小不存在必然关系,贵在持之以恒,逐渐积累,逐步提高。有时参加一些专家组织的重要课题研究中的一部分或一个子课题,比自己独立进行一项研究更能取得成果和提高研究水平。三要搞好合作。教学虽然是个人行为,效果却总是综合的。在研究中协调好与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搞好合作,对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课题选择与方案设计
   选择立项课题和设计研究方案是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两项决策活动。慎重决策和认真工作是一切成功缺一不可的条件。为在教育科研中正确决策,我们必须掌握选题的一般原则,了解课题的来源,避免可能的失误,并按照方案设计的步骤和要求制定行动计划。
    01、课题研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般形式。无论是在教育理论领域,还是教育实践领域,人们尚未认识的教育事实和规律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许许多多的教育问题需要解决,那么,应该选择什么课题进行研究呢?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基本原则,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选择课题必须要遵循的。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价值是选择课题的重要依据,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讲,选择课题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具有科学价值,而不能仅仅是“摆花瓶,当样子”。一要体现出理论基础的先进性,也就是说选择课题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二是体现出目标内容的完备性,也就是说选择课题既要有促进“全体发展”的“可行性”目标;要体现出目标内容“面向全体”的普及性和“指向个体”的提高性。三要体现出体系构架的合理性。作为一种体系结构或二维平面,或三维立体,或条状分层,或块状分区,不管怎样必须与教育教学的需要相贴近,其构架不仅要体现出“从大目标到小目标”的分级层次性,也要体现出“目标分类”的分块区域性,同时将二者有机结合为一种比较合理的体现构架。
    (二)需要性原则
    选择的课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性要强。要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来选择课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课题研究是缺乏生命力的。坚持这一原则就能很好地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有助于教师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有利于学校教育形成一种合力,呈现出活力,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改观等良好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只要抓住抓准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就能找到突破口,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或困惑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就能较大程度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坚持需要性原则是课题选择的前提和关键,只有结合实际需要,选得准,选得好,才能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创新性原则
    课题的创新性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新,问题的提出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或者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问题。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前人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三是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要有新意。选题不能盲目地赶“热点”、赶“时髦”,对待热门课题,更应注重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去研究,赋予其新意。例如,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有的地区以考试制度改革和实行素质教育评价为突破口,有的则以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为突破口,还有的从完善课题体系入手进行研究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另外,要认真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我们不仅应继承前人的成果,还应认真借鉴前人的研究思想、理论,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要全面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每一个研究者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在对某一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时,就必须尽可能地了解这方面已有的成果和研究动态。这样做,我们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又可以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推进某一课题的研究进程;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占有别人已有成果的同时受到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四)可行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所选择和确立的课题就必须具有可行性。所谓的可行性是指研究者具备研究解决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而言的。也就是说,研究者既要具有承担课题研究的能力和热情,同时还要具备进行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研究可行与否直接决定着研究能否付诸实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在选择与确立课题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研究能力是否具备,研究课题是否适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有关知识储备、时间和精力是否够用等等。同时我们还要对进行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作一番认真的分析研究,主要看外在环境是否合适,要看领导是否支持,能否提供必要的条件,还要看有关研究资料、设备以及必要的资金是否具备等。认真分析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并不是让我们知难而退,而是要我们能够量力而行,选择恰当的研究课题,发挥研究者自身的优势条件,扬长避短。例如,作为一名班主任选择课题,要认真分析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后进生转化问题,还是班干部培养的问题,是学风建设,还是班组人际心理环境的营造等等。从这些问题中选择提炼出的课题都立足于自己工作的实际和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所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如果让一位从未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去研究班主任工作一类的课题往往就缺乏可行性。当然有时研究者在提出研究课题的同时还要根据完成课题所需要的条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如加强知识储备和业务进修,争取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安排等方面予以支持等。
   02、课题的来源有哪几种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取材来源非常广泛,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总结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升华为课题研究
   当前很多的教育科研课题来自于教育实践中取得的典型经验。只要是一位有事业心的教育工作者,就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中可以选择提炼出大量的研究课题,而且提出来的课题往往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从这个角度看,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教育科研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然,由于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复杂,现在有不少的教师、领导还不善于从诸多实践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以致影响了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因此从工作实践提炼课题时,要特别注意对有关问题进行科学提炼,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体现特点。     
   (二)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课题
    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出现。既有宏观方面的问题,如教育结构的调整问题,区域素质教育的推进问题,考试制度的改革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等;也有中观、微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不仅包括某一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找问题。例如: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及教学研究;计算机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实验研究;语文教学与科技活动、劳技、健康教育整合实验研究;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学科教学整合实验研究;网络校本课程的建设与运用研究;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立题来进行研究,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三)从理论文献和对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
    从理论文献中找课题,就是从现有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去发现空白,揭露矛盾,把理论上还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是别人研究过但仍有争论的问题,或者是别人已有研究的结论,但自己有不同看法的问题,作为课题加以研究。特别是当前对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观点还在争论之中,没有定论,它的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课题。例如:关于培养能力与打好基础关系的争论,学习政治常识与培养思想品德关系的争论等。如果你能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成果来,这就是你的成功的研究课题。从对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包括对世界教育科学发展潮流的分析以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确定若干专题进行研究。例如: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引进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应用研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03.课题选择应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选题是课题研究成功的第一步,如果课题选择得好,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如果选择得不好,研究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人力、物力的损失而不能得到成功的结果。那么,在课题选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选题要力求明确具体
    课题的选择必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界限清楚、范围适宜,不能太笼统,原因在于课题的选择是否具体、明确和适度,往往会影响研究的成败。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较差,主攻目标不清楚,无从下手,使课题研究难以进行,因此不宜把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太复杂,尤其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开始应以小课题为主。如“关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这个题目就太大,如果改为“关于初中生学科兴趣的培养研究”就比较容易操作。
   (二)选题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选择课题应紧密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可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研究得以解决,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从研究的角度思考工作步骤,用科学的方法展开工作,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做好本职工作,还可促使研究者本人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一线教师选择课题,要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学科教师要着重研究学科教学的问题;班主任教师要着重研究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工作;学校管理人员要着重研究教育教学管理。这样,熟悉本职工作情况,思考问题就有针对性,易于进入研究角色。
     (三)要注意提高研究者自身的素质
     正确地选题是衡量研究者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好的研究课题的确定,意味着研究者善于从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之间、教育教学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种种矛盾的分析中,发现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问题,它综合反映了研究者的洞察力、判断力及胆识。因此,研究者要重视教育理论、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科研知识的学习,要有不怕困难和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要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工作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协同合作,讲求研究的职业道德,不剽窃他人成果,正确对待名利。
   04.课题选择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通常有以下四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
    课题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正如科学学的创立者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所指出的:“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要提出问题必须进行调查研究。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采用问卷、座谈、访谈、观察等形式进行调查,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的价值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查阅、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其主要目的就是查阅与所选课题有关的重要教育科学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研究工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哪些问题尚未解决?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问题还可从其他角度或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等。只有弄清以上情况,使研究者充分了解科研前沿所在,才能避免重做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重复前人已经提出的正确观点,甚至可以避免前人工作中犯过的错误,才有利于开展新的研究工作。这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创新的起点,关系到研究的进程、质量以及能否出成果。查阅教育科学文献时,首先要明确自己准备查阅的课题的要求与范围,确定查阅教育科学文献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一般要先查索引,看教育科学文献,阅读教育科学文献综述、教育科学情报动态综述、专题评述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从中查找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的全部重要资料。还要听取实际工作者的分析,征求专家意见,看某个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最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对各种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要研究的问题。
    (二)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
    在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整理资料的基础上确定课题名称,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立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预期达到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所需经费以及课题组成员的组成等。
    (三)进行课题论证
    所谓课题论证就是课题研究者邀请有关专家对选定的课题及课题的研究方案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即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研讨和审议,做出抉择,或对课题方案提出调整和修改意见。进行这种课题论证,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它必须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充实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通过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课题论证主要是明确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课题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二是课题具有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三是以往的研究水平和研究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等,在课题的研究中将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四是课题的理论依据、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工作分工、经费预算等)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是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成果形式及成果质量要求。在系统的分析综合基础上写出简洁、明确、具体、概括的论证报告。课题论证报告主要用于申报研究项目。
    (四)课题的申请、评审与确立
    教育科研课题选定后,课题研究者或单位向各级教育科学规划和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填报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表或项目协议书。各级教育科研的规划和管理部门收到申请表后,组织有关专家召开课题论证会或评审会,再次审查课题的必要性,审查研究方案,通过论证或评审,最后审批通过并下达课题立项通知书。
   05. 如何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课题名称的表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课题研究的范围、课题研究的实施、研究成果及其表现形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等七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的表述。
    课题名称的表述必须高度概括,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和主要内容,恰当地揭示出课题名称与课题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表述用语一定要准确、明白、具体、符合科学规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说明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立题的意义和依据等。
    首先要说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选择该项课题进行研究。因为任何课题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和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背景。因此,应该对这些背景进行必要的阐述。
    其次,要阐述此项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预期有那些突破。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时,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有关专家对相同或相似课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成果等,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或从中受到启迪而引发出新的问题,或运用其研究成果进行实践研究,从而设计此项课题的研究思路,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从中受到启发,拓展自己的研究策略。
    第三,要阐明此项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课题研究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的意义可以分为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等。在阐述时可将目的和意义一并进行。
    第四,要确定提出课题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包括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依据等。课题的理论依据不仅关系到课题研究的导向理论支撑,而且关系课题研究成功可能性的大小。课题方案在阐述其理论依据时,不是将一些理论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结合课题的研究方向,从理论上论述课题立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必要性和时效性。课题的实践依据,是要认真地分析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本地区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教育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现象,是否对本地区或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如果问题的提出对实践的反映越深刻、越迅速,课题的实践依据就越充分,其现实的指导意义就越大,研究价值也就越高。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在设计课题方案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题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比较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应当遵循的、能正确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原则。同时还要对指导思想和每一条原则都做出合乎本课题实际的阐述。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确定的研究目标,提出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原则等研究原则,并对这些原则进行了必要的阐述。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三部分。研究内容包括从静态或动态的角度研究人、事、物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说明该课题所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少与研究课题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对含有子课题的综合型研究课题,除了要有具体的研究内容外,还要列出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陈述要简明扼要,使人阅读后明白知道该课题研究了一些什么问题。研究目标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求达到的某种期望的结果,其实质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具体化。它是研究者根据课题依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和事实,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要研究、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后,所提出的一个研究目标。课题方案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阐述时,要具体、明白地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的选取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推广适用范围。如研究对象是学生,就应该说明是哪个地区、哪个学校、哪个年级(届)、哪个(哪几个)班的学生,共有多少人等;研究对象如果是教师的话,也应该说明教师的具体含义,是哪个地区(学校)的教师、哪个年龄段的教师或哪个年级(学科)的教师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课题研究的实施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时间和研究实施步骤三个部分。任何一项课题研究工作的完成,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其研究的目的。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案要做出课题研究任务与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完成研究工作的时间安排。对研究时间的安排,要根据课题的大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目标来确定,对课题研究的时间及各研究阶段的时间分配应当有充分的估计。研究实施步骤就是研究程序。对于研究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研究阶段的研究任务和具体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研究时间,不仅要使每一个研究者做到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科研课题的方案中,这样,研究者就可以严格按方案设计的研究实施步骤和时间要求开展研究工作,还可以督促自己,自我检查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的管理单位也可依据此研究步骤对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指导、检查、督促与管理。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分为准备、实施和结题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内容为:(1)选择课题和陈述假设;(2)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有关研究资料。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为:具体对课题实施研究。这一阶段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核心,因此必须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进行分解,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实施研究的步骤。每一步骤必须对所要研究的内容、要达到的目标和研究的方式方法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结题阶段的主要内容为:(1)整理和分析研究资料;(2)撰写结题报告(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实验报告);(3)申请结题。
    (六)研究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课题在完成了预期的研究任务后,必然会有最后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在方案中进行设计。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对于比较大的科研课题,除了要有终结性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子课题成果形式和总课题成果形式等。研究成果还可以形成专著、教材、手册或音像资料等。在确定研究成果形式时,应明确参与者的责任和分工,以确保科研成果顺利而完备地得以体现。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是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措施。主要包括:课题研究小组的人员组成及其分工和职责、协作单位及其参与研究的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分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与措施、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等。对于综合性较强、涉及面较宽的课题,可以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协调、给予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必要时还可以聘请课题研究顾问,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要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就必须懂得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一些基本的方法。那么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都有哪些?怎样使用它们呢?本章将就这些问题向读者加以简单介绍,以期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般而言,比较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部分,是落实教育科研计划的中心环节。在教育科研课题确定的基础上,就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课题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进行研究实验,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培训实验人员、制定实施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制定管理制度等);其次要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根据实验对象的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展实验,并对实验过程做精确而详细的记录;第三验证实验结果,提出讨论问题;第四进行实验总结,做好课题结题准备。
    01、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包括哪几个环节?
    不同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或者同一研究课题需要用到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不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就不同。但是,不论是采用哪种方法进行研究,都是为了两方面目的:一是获得事实材料;二是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对事实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得出结论,是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
    (一)收集事实资料
    事实资料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通过检索、记录而得到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通过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获得的数据资料。再详细说就是文献资料、谈话记录、回收问卷、实验数据、测试结果、学生作业、观察记录等与课题有关的材料,都是收集到的事实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制定资料收集和数据采集的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收集和采集;二是力求收集基础材料,采集原始数据;三是注意保证资料和数据的客观性。
    (二)整理事实资料
    整理事实资料是指把收到的文献资料和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及时进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一般要经过核对、分类、选定等步骤,使获得的资料整齐有序,便于随时取用和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地讲,核对就是对获取的事实资料,从资料来源、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角度进行核对、查对,看看是否可信、完整、准确,以保证事实资料的可靠。分类是根据研究需要把获得的事实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选定是确定事实资料对研究的有用程度,在分类的基础上,挑选富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资料,淘汰错误的、非本质的、用途不大的资料。
    (三)分析处理事实资料
    事实资料整理以后,就要对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研究的目的是从中获取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对占有的事实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技术加工,完成课题设计中提出的研究任务。
    要注意的是,必须根据资料性质的不同,如是文献资料还是数据资料,来进行分析和处理。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对于文献资料,主要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包括比较、归类、类比、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推理、想象和假设等方式。采用哪种或哪几种逻辑方法,要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资料的特点灵活选择。
    对于数据资料的处理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经过整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分析的结果用数据、图表或统计量数简明地表现出来。处理数据资料涉及到一些统计学的知识,常用统计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经过对获得的数据的数学处理,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得出研究结论
    主要任务是把文献资料分析研究和数据资料处理结果,本着客观、科学、严谨的态度,用概括性较强的语言简练地表述出来。得到的结论,可以是基本判断,可以是原则,也可以是原理。这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任务完成的具体体现。
   研究结论有两个特点:一是概括性,结论必须是通过对事实资料深入研究后提炼出来的;二是证明性,研究结论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和推断,不是机械地把某些结果相加在一起,更不是臆断。对一些涉及面较广的课题,在进行研究特别是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取得行政领导的支持,确保经费,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有了这一条,就可能有效地组织研究力量和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保证研究的顺利实施。二是要做好研究人员和实验单位的理论培训,通过专家引领、辅导、以研促学等方式统一研究的思想和方向,保证研究队伍理念与行为的一致。三是要统筹安排,专题分工,重点突破,通过对研究任务的分解和明确分工,保证责任落实和工作到位。四是点面结合,分层推进,通过定期工作汇报、交流、研讨和校际走访等活动,上下沟通,横向联动,以点带面,保证研究的分工合作、整体推进,提高研究效率。
    02、课题结题的一般程序有哪些?
   
(一)准备好结题材料:
   (1)课题申请书和课题立项批文。
   (2)课题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各阶段的研究工作计划和研究工作总结。
   (3)阶段性总结(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论文、典型课例、案例等)。
   (4)研究过程有关材料及附件(观察记录、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行动研究方案、行动研究观察记录、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研究工作记录、活动总结、照片、获奖证书等)。(5)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工作报告。
   (6)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研究报告。
  (二)向教科研规划部门提出结题申请表,落实鉴定专家组人选、鉴定方式、鉴定时间和地点。
  (三)向鉴定专家组送交鉴定材料(一般要提前一周)。
  (四)鉴定组专家进行成果鉴定(会议鉴定或通讯鉴定)。
  (五)教科研规划部门进行最后验收和颁发结题证书。

                           【黟县教研室方泽荣根据徐健敏、管锡基、袁振国等教育科研专家的相关资料整理编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2:35 , Processed in 0.1786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