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问题意识,强作研究不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2 14:3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没有问题意识,强作研究不灵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综述
朱珊

  由教育研究杂志社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出席了本届会议。会议围绕科学发展观与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性质、内容、方法及特点,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小学教育科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等问题开展了研讨。与会者认为:没有问题意识,强作研究不灵



  中小学科研兴校,教师是最主要的力量。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关键在教师素质的提高,要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

  1.寻找适合教师的科研,是重要问题有关专家特别谈到,在今天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教师怎样做科研,怎样寻找到适合教师的科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今天我们不能不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却没有真正达到科研兴校和教师成长。

  教师的科研是行动行为的科研,是以反思实践为己任的科研,是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的科研。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增加教育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工作。

  职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知识在课堂中的传递,实现教学传递和育人工作;二是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呵护、教养和促进。

  成功的教师能达到人的发展、课程开发和教学三个过程的整合。

  2.教师必须研究才能实现专业化

  专家指出,心理学家斯滕豪斯在1975年就提出教师必须作为研究者才能实现专业化。今天的教师必须作为研究者,教师必须以职场为起点作为研究者。当今,实现全民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已成为全球共识,全球范围内需要加强人的共享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国内也特别提出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这个大背景下,教师的道德教育意识、能力、热情,亟须提到专业化的日程上来。教师研究支撑着教师专业化。关于教师专业化讨论的文章已经很多,但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条件,特别是教师的伦理标准,教师如何用一种能够有效传递学科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工作,如何能够引导青年人的成长,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如何通过反思实践为教育学的学术知识增加资源,等等,这些方面研究得还不够。

  科学家可以做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但是活生生的人的学习必须在教育现场发现,所以不能忽视广大教师队伍在活生生的现场看到人的活动的真相,教师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结合才能出成果。

  教师应具有三重身份: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学校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和自己都看成“发展中的人”,把教师自己和学生的发展提高结合起来,用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的眼光和身份去学习、探索和实践。只有教师有内动力,不断学习,自主钻研教学规律,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地学习和钻研;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3.教师何以才能成为研究者

  有专家就此作了主题发言。认为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这是因为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功能,是使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幸福之路”;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教师成为研究者具有发展学校的功能,有助于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具有了教育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的多重身份。

  4.教师怎样成为研究者

  有专家提出,与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相比,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因此,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问题的求证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当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教师无疑就具有了“研究者”的特质。反思与问题同在,反思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对问题的求证。问题的求证成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本质规定。在求证中,教师需要经常地进行理论学习,还要加强同事间或与专家的合作交流。

  如何使教师成为研究者,与会者认为,首先要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就是说要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成功意识;其次,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从管理的角度讲,一是要通过讲解、自学、协助研究等手段,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二是吸收教师承担、参与课题研究来发展科研能力;三是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形成团体研究的局面,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展研究能力。再次,要养成教师的科研习惯。教师要真正成为研究者就必须由“要我研究”发展为“我要研究”,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科研习惯就形成了。

  与会者认为,科研兴校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及课程发展的支撑性主体因素,是学校教育及课程变革实践取得成功的中坚力量。怎样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是学校要要求教师关心科研、参与科研。21世纪的教师应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型教师,他们应该具有扎实的科研理论基础、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问题强作研究是做不好研究的,是出于功利的,只有摆脱了功利才能做好研究。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从本地本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

  1.问题是研究的源动力

  无论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要以问题为中心,中小学科研兴校更应该从本地区本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

  。如何找出问题、如何把握真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是与会者讨论中提出的在进行科研时遇到的最大困惑。

  有关专家指出,问题是研究的源动力:研究的基点是问题,有了问题才能进行研究。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问题强作研究是做不好研究的,是出于功利的,只有摆脱了功利才能做好研究。问题是创新的前提:研究是为了创新,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创新是根据问题,没有问题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产生实际效用的基础:我们为什么进行研究?就是要推动社会,推动我们所研究的某个领域的发展前进。

  任何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都具有现实针对性,越是深刻的、抽象的理论越是对社会实际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理论都是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问题才能产生的。在教育中凡是对教育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成果,无一不是有现实问题针对性,无一不是从问题中产生的。

  2.问题的水平决定了研究的水平

  问题要具有现实性,在教育研究中如果不能从现实中找到问题、发现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也就不具备研究水平。要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普遍性,要能更广泛地了解中国的具体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超前性,否则很难领先。

  那么,怎么寻找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有专家认为,研究者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来自文献、来自思考。问题需要观察,要在实践中寻找,搞清楚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经过认真思考,没有三个以上的例子不要随便提出问题。

  要把握真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所熟悉的,因为问题不能移植;问题应该是现实中存在的,要具有针对性;问题应该是有益的,包括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问题应该是自己能够解决的,能够驾驭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假说。

  找出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研究要有明确性,要表述清楚,要具有可操作性。解决问题的目标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应该是相匹配的,否则就不是一个好问题。

  3.中小学科研兴校要实事求是

  与会者认为,中小学科研兴校要实事求是,要与本地区本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研究。也有与会者指出,科研兴校应该更关注大多数普通的、一般的学校,帮助他们把学校的改革进行得更好。

  部分与会者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谈到,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自主成长的一种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校本研修能够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以校为本的人才资源开发,为促进科研兴校提供优质的教育人才。

  也有与会者认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管理者要帮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要注意培养反思型教师。还有与会者指出,在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生命状态、生活指标。关注教师自己提出的问题,关注教师生命状态、生活指标也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会者认为,中小学进行科研兴校,不仅要立足本国本地区本校,亦应关注世界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当前,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有这样几点。把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和国际比较。这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参考。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推动学习型学校建设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推进,中小学的任务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学校在改变着办学理念,希望把学校办成学习型学校。那么,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建设学习型学校?有关专家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学校管理关键要看是否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效能

  专家认为,一定的学校管理模式总是与一定的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学校管理水平是否适应学校发展,关键要看是否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效能。学校发展处于较高阶段的情况时,需要构建学习型学校管理模式。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关键差异在于学校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的不同,学习型学校建设正是基于核心精神强弱的分析。

  在学习型学校里,真正的主体是团队或学校本身,学习型学校是“非权力控制型”的。在学校管理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均与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把传统的告诉型学校模式与学习型学校管理模式的几项指标比较一下,可以清晰地对学习型学校进行把握:

  学习主体。告诉型学校的学习主体是少数人,是被动、被迫地学习;学习型学校的学习主体是全体员工,是主动地、自愿地学习。

  教学主体。告诉型学校的教学主体是外部培训专家;学习型学校的教学主体是一线教师和外部培训专家,教学主体得以拓展。

  学习工具。告诉型学校的学习工具是专修课程和员工之间的“传送带”;学习型学校除此之外,还包括团队协作、个人思考和合作关系。

  学习时间。告诉型学校的学习时间主要是在岗前,学习型学校倡导终身学习。

  学习内容。告诉型学校主要学习专业技术;学习型学校除此之外,还包括人际关系和合作学习方法。

  学习地点。告诉型学校一般要求在课堂等常规场所学习;学习型学校主张工作和学习的不可分割性及二者地点的统一。

  2.必须在组织结构和知识载体两个方面构建平台

  有关专家强调必须在组织结构和知识载体两个方面构建平台,为建设学习型学校提供支持。他指出,学习型学校的组织结构应该具有促进组织学习,促进共享知识流动的特点。这种组织的优点是,加强了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正确处理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使两者得到较好的统一;有利于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环境的变化适应性较强。

  它是一种共同参与的组织结构,它为共享的知识在学校里快捷通畅地流动提供了组织保障。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知识载体,让知识在学校里流动起来。这种知识一定是团队共享的、都感兴趣的、都有意义的。这种知识流动的关键在于团队的“对话”和“讨论”能力。

  3.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基本步骤

  专家指出,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基本步骤是:通过人际的互相沟通和深层对话,在工作和交往中共同协作,进而生成核心精神和共同理想,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最终形成系统思考的校园文化状态。可简要表示为:沟通→深层对话→协作→团队精神→共同理想→系统思考。在此思路下,可以设计如下的实施策略:以沟通和对话为切入点,形成“上下结合、横向交流、认可差异、扩大知识”的学校运行习惯,促进学习型学校制度和核心精神的形成。

  与会者提出,科研兴校要有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在一个学校中校长的力量更重要。学校领导要争当科研型领导,实现教育科研与教育科学决策的有机结合;要做学者型领导,实现教育科研与解决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要造就一批专家型教师,实现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科研兴校是校长的现代办学理念和职责,校长必须出思想、出制度、出策略,用现代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用制度来管理学校,用策略来谋划学校的发展,把学校办出特色。  (作者单位:教育研究杂志社)

  《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1日第3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2 14:38:39 | 只看该作者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开展教育科研活动,首先碰到问题是教青科研课题的选择,选择一个好的课题,对于中小学开展并组织教育科研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与课题
      1、没有问题,就没有课题。课题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要研究的一个或一组问题。教育科研课题是育教学领域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要研究的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理论的,有实践的。中小学教科研课题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管理中,为了提高育人质量,为了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而要研究解决的矛盾、困难,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而确定的研究问题。所以,我们在选择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时,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就没有课题,就没有研究。以“问题”为核心,联系起“形成问题的背景”、“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该问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的课题论证线索。以“问题”为核心,构成“问题描述、理论假设、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为课题设计的主线。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是重要。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对某个研究者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是从一大堆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中挑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通过课题选择使研究的目的具体化,使研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范畴,具有指向性、概括性、限定性。在教青实践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会在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一些疑问和困惑,有的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加以解决,教育科研就是要善于从这些困惑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否则就谈不上选择研究课题。许多参加过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的问题。道理很简单,一个问题出现,如果人们不认为是问题,当然也就不会着手去解决它,因此选择课题突出“问题意识”,首先必须善于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要有创造性的想
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如何提高我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做有心人,处处留心,善于观察,深入思考;要以事实与经验和逻辑为依据,敢于怀疑勇于质疑;可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可“以他山之石攻玉”进行类比与移植;可深入探究现象,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课题选择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使研究有价值。
方向与过程
      课题选择是一个逐步确立研究方向、明晰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想的过程,我们一般认为选题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
      1、阶段性的过程。科学学习创立者贝乐纳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是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一个过程,就是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尚未认识和解决的诸多问题里,鉴别、筛选和确定具有一定价值的适合研究者能力水平的教育科研课题的过程。经过选择形成的课题(题目)也可看作是一个阶段性研究过程的成果。
      2、确定研究方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发现,中小学教育中尚未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这时,为了逐渐缩小范围寻找课题线索,就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所谓研究方向,就是教育科研的目标,是研究者在长期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中,认定适合自己兴趣、条件,而且应该着手解决的某些较大范围、较宽领域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研究方向下,选择其中的一个课题作为研究课题。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是面和点的关系,研究方向限定研究课题的范围,课题是在研究方向中从面到点逐渐筛选出来的。
      3、明晰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想的过程。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是一个科学的思维过程,它不仅要从一大堆问题中挑选出实质性的课题来,还要对该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设想进行充分的论证。论证的形式主要有自我论证和专家论证。自我论证是指课题主持人的内省论证和课题组成员的集体论证。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论证,或是通讯论证,或是现场论证,通过与专家的对话交流,质疑善辨,使研究思路、研究设想,渐次明晰完善。
偶然与必然
      课题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的课题产生于偶然,形成于必然,在此,强调选题的针对性。这个针对性就是指针对个人实际、学校实际、本地实际,通过课题研究,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有实际意义,有足够的研究力量,有足够的客观条件等等。在教育科研的实际工作中,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关部门制定的课题指南,一类是单位(或个人)自选课题。
     1、从有关部门的课题指南中选题。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教育行政部门均按五年规划期下发相应的《规划课题指南》。这些课题指南,一般来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课题的选题方向和范围,研究者可以从中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但必须注意,课题指南中列出的项目并非一定等同于课题本身,只是选题参考,常常是比较大的课题方向,研究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确定自己具体的研究课题。如果不顾实际情况照搬课题指南,这样的课题研究往往难以开展。此外,各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社会科学院、各级科委
以及各级专业工作部门、学会等,也有涉及教育的科研课题,研究者也可与这些部门联系,从中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2、学校(或个人)自选课题。这主要是指学校(个人)根据实际情况,从研究志向、兴趣、专业、特长、精力、能力等主客观条件出发,参考《课题指南》经选择确立的课题,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从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研究前人的教育理论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缺陷和不足,从中提出一些理论问题加以研究,以矫正弥补或完善前人的教育理论;从现代、当代的教育研究中发现矛盾和问题,进行质疑问难的研究、争鸣式的研究探讨;运用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性研究;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课题研究。特别是在当前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实施课题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形成教育的重点、难点、疑点,有的还成为热点,这些都可以成为教育科研的选题;从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的课题研究中寻找子课题:从学校(个人)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中选择新的生长点,生成新的课题。从实践中寻找课题与从理论文献中寻找课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个具体课题中往往既有实践价值,又有理论价值。从实践中产生的课题,如果很值得研究的话,往往都是理论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因而实践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实践问题,往往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理论。
无论是从哪一条途径选题,都有一个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问题,选择和确立一个课题,看起来有它的偶然性,但其实是必然的,因为在选题的过程中,有主持人的学识、经验的积累和价值的判断;课题组成员研究力量的组合,理论的支撑,职责的分工;课题承担学校研究条件的保障等等。
想法与理念
      课题选择中众多的想法、灵感,要提炼成实实在在的理念表达出来,要重视选题的恰当表达。课题经选择确立后,还要力求用恰当的语句表述出来,用一定的包装,使其有创意,有新意。体现在三个层面上:新问题、新角度、新思路;老问题、新思想、新角度、新思路:老问题、老思想、新角度、新思路。恰当的表述起码要有新角度、新思路。在保证指向性、概括性、限定性的基础上,能体现出新的创意。例如“开发区新型小学建设个案研究”、“田园式乡村小学建设个案研究”、“海洋文化背景下的地方及校本课程研究”、“无讲台教学研究”、“心灵对话:体悟式教学研究”、“小小文明人工程研究”、“新三好德育工艺操作研究”等表现出课题主持人所追求的新的理念。当然,教育科研课题首先应是科学、准确的,它和散文、小说题目的恰当表述是有区别的。
务虚与务实
      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要关注研究的结果,讲究教育科研的效益,讲究教育科研的实效。教育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关注人的发展,不仅关注人现在的发展,还关注人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所以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课题研究都要以人为本,所追求的教育科研效益就是育人效益,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要获得这样的效益,在课题选题时就要关注研究的结果,遵循需要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尤其是可行性原则),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防止开题热热闹闹,过程冷冷清清,结题无声无息的现象,以真正达到科研
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选择和确立课题时,以“问题”为核心,围绕“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能否解决问题”来建构课题,经过这样的反思、磨合,相信我们所选择出来的课题应该是比较成熟、可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4:18 , Processed in 0.1227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