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介入与扰动—对当代诗歌的立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6:3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介入与扰动—对当代诗歌的立场
                                          作者: 單于
  
  诗歌现象应是诗—文本及传播形式,诗人—创作者及传播形式中的主要扮演者,受众—包括评论者,三者关系的总和。反观当代诗歌现象,审美意识的丧失,语言及形式的混乱、怪异,导致受众的唾弃以及集体性退场,使当代诗歌面临灭失的危险。
  诗是文化的精粹,也是衡量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标尺。我们国家是曾经出过伟大诗人屈原、李白的国度,诗歌有几千年的传统。当代诗人们应从古代优秀诗歌的内容及形式中汲取丰厚的养分,正视危机,应对当前高速的电子传媒时代,创造出对得起这个时代的诗歌。当代诗歌由于口语的过度滥用,使诗歌失去了凝练、精致之美,简单的分行,稀释过的大白话,全无诗的意境和韵味—这是将智慧零卖的一种表现。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批判公安派末流时有深刻的认识,至今仍让人警醒,这样的现象导致“狂瞽交扇、鄙俚公行,雅故灭裂、风华扫地”。当代诗歌由于“下半身”的出场,更影响其诗歌急速向“形而下”的坠落,应该说这种追求肉体在场感的言语,本身是不具备审美的共同感,毕竟审美只是人类所独有。另有一类诗人,打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幌子,将诗歌演化为一种无聊的行为艺术,这更让受众侧目:他们虚构生活,他们糟蹋诗歌!
  华莱士·史蒂文斯说:诗帮助人们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人们疲于奔命,心为形役,这是一个精神疾患的时代,而好的诗歌就是一剂有效的解毒剂。人们需要诗歌,诗歌更需要受众的介入。受众应该是一只具有灵性的风铃,能捕捉、辨听、回响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当风吹来,铃细听、体悟并发出印证的回声。风吹过风铃,受其扰动,风的传播速度、方向、能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风、铃、声三者谐振将奏出优美的诗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33 , Processed in 0.0725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