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世纪诗歌中的诗语杂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3 16:4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世纪诗歌中的诗语杂陈
                                        傅元峰


  新世纪诗歌将在较长的时段内处理与第三代诗歌的代际关系,单质诗语与复合诗语的杂陈将是这一时代诗语的显见特征。但无疑,第四代诗歌诗语将以诗歌精神内涵的丰富性为主要特点,诗歌精神内面的开掘将逐渐获得更多的关注。不难看出,精神的贫瘠和内涵的单一,已经成为新世纪诗歌诗语个性纷呈的瓶颈。虽然任何诗语成长都必须以最表层的技术修复为前提,但诗歌内蕴的需求总会在最初阶段的诗语修复后被强化,这是现代汉诗百年以来的发展规律。
  单质诗语所塑造的抒情主体往往体现不出心灵世界的丰富层次,而复合诗语则具有哲学甚至宗教的底蕴。比如,“行走”的语态在不同诗歌中有不同的诗语呈现:“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顾城《墓床》);“我并不在意裹紧人性的欲望,/踏着积雪,穿过被赞美、被诅咒的喜悦:/恍若初次找到一块稀有晶体,/在尘世的寂静深处,/在陪审团的眼睛里。”(潘维《苏小小墓前》)。在这两首诗中,有两位孤独者,前一位的存在空间具有尘世与自我时空的多维特征;后一位孤独者则体现为单一的观念变更,抒情者与人群共居同一维度,虽然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拨比较坚决,但依然没有脱离简单的二元论格局。相类的区别,可以在新世纪诗歌中找到更多的例证。
  单质诗语与复合诗语的内在区别在抒情主体。单质诗语的抒情主体,诗语典雅平顺,所有意象与意境的形成居于一个平面。在同一位诗人身上,往往具有自我重复的特征。如北岛、多多、欧阳江河、潘维、江非、郑小琼、李小洛等人的诗,皆具有单质诗语的特征,与第三代诗语具有亲密的血缘关系。北岛、多多诗歌的文化阵营或文化类型意识以及精神立场的意识,一直左右着他们诗语的更新。历史主义加现实主义的审美惯性损毁了他们诗歌结构,即使旅居海外,也未能摆脱在“文革”时期就已经养成的抒情程式。如北岛的《山谷》、多多的《居民》等诗,诗歌阐释的最终指向是政治、历史和文化的观念。欧阳江河、潘维等人,在诗歌趣味方面有所拓展,但诗中一直有一位观念明确的抒情者,诗歌有明确的主题,抒情具有平面特征。《玻璃工厂》《那无限的援军从不抵达》等诗,有华丽的意象和独特的音乐感,诗语富丽堂皇,精致的形式和新鲜的意象和象征经验,都让人叹为观止,但诗语的平面特征也一览无余。江非、郑小琼、李小洛他们更加贴近生活和细节,诗语中“及物”的成分增加了,但诗歌主体仍然以明确的观念为诗歌设立抒情边界。如李小洛的《偏爱》:“我只是偏爱左边一点/左眼看报,左手写字/用左边的眼球积聚光线/夜里睡觉我也喜欢睡在/床铺的左边/像颗小个子的蚕豆,占据/黑夜最小的位置/每次走动,我总是先/跨出左腿。每次停顿/我也总是倾向生活的左侧/看上去,我总像流过这个世界/一条左撇子的河流。”诗语的感性因素并不能掩饰其平面特征,类似的生命经验和生活经验,在1980年代的校园诗歌中,也曾大量涌现。江非为人熟知的诗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肮脏的念头》《妈妈》等,也有清澈见底的主题,观念取舍在诗中高高悬挂,左右着诗语的秩序。郑小琼的长诗《完整的黑暗》更是带有抒情主体愤怒的情绪,诗语的新颖之处,全在于别出心裁的白描。在上述各种抒情中,诗语表现出的技巧因素,并不能有效拓展诗歌的表意维度。
  而复合诗语则体现出抒情主体的哲学、宗教的自觉,生成深厚的情感底蕴,取消了诗语的单一维度和观念的方向,形成与单质诗语截然不同的诗美景象。这非常像小说人物塑造的“组合性格”或叙事的复调,在叙事中的多重叙事人,在诗语的表意系统中,则成为主体情感的多维指向。这类诗歌多没有明确的观念倾向,自我的边界意识隐晦,对人生属于历史区分的那一部分存在区域的兴趣不大。如陈先发的《丹青见》一诗:“桤木,白松,榆树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荆/铁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着向上,针叶林高于/阔叶林,野杜仲高于乱蓬蓬的剑麻。如果/湖水暗涨,柞木将高于紫檀。鸟鸣,一声接一声地/溶化着。蛇的舌头如受电击,她从锁眼中窥见的桦树/高于从旋转着的玻璃中窥见的桦树。/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诗中视点和视角经历了多次时空转换,而物象是相对恒定的。复合诗语的形成,其核心机制在于抒情者话语的变更,与抒情主体言说方式的选择和抒情主体言说的语言环境有关系。视角转换的多维度构成了诗语的立体格局,在短促的诗行中,包含丰富多元的主体情绪,底蕴深厚,耐人玩味。
  复合诗语是现代汉诗经历了两次诗语重建之后,两度面临的诗学问题。诗语的复合品质,与诗人的哲学和诗学素养有密切关系。新世纪诗歌诗语的复合化正经由两条路线前行,一条由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坚、韩东等人践行,为主动的诗语重建;另一条则是具有语言天赋的新生代诗人们,他们本能汲取当代诗歌话语背景的营养,先天获得了诗语革新的能力,体现出较为丰富的诗语气象,具有诗语重建的被动特征。宏观看来,无论主动的谋划,还是被动的本能获取,能够稳定呈现出复合诗语的诗人很少。处于第三、四代际转换中的大陆现代汉诗诗人,还将在诗语重建中继续分化。毫无疑问,心灵最先丰富起来的诗人,将摆脱早期诗语重建的语体、语言单质追求,将多元和多维的诗美作为自己更高的诗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诗作的经典品质。


                                 ( 节选自作者《新世纪诗歌的一种代际特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0:11 , Processed in 0.0579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