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郭初阳新书《颠狂与谨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0 09:1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推荐:郭初阳新书《颠狂与谨守》



《颠狂与谨守——课堂实录Ⅱ》,郭初阳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题诗 秋夜小令/李驰东
    
  序一 舐卷先生  
  序二 文青郭初阳/季子安在
    
  《套中人》  
  1.《套中人》教学简案  
  2.《套中人》阅读材料  
  3.《套中人》课堂实录
  4.解套:三重拒绝/倪 江  
  5.学生习作四篇/陈昳舟 陶然 仇晟 林筱茜  
  6.我们应该知道的/李若云  
  7.色情问题
    
  《沉重的时刻》  
  1.《沉重的时刻》阅读材料  
  2.《沉重的时刻》课堂实录  
  3.诗歌里居住着谁的灵魂/闻 中  
  4.为什么要这样上《沉重的时刻》?/陆 琦
    
  《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1.《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教学简案  
  2.《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阅读材料  
  3.《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课堂实录  
  4.走在老路上,还在老地方/范美忠  
  5.童话是一种生活态度/吴文冰
    
  《远和近》  
  1.《远和近》教学简案  
  2.《远和近》课堂实录  
  3.放飞——评《远与近》的课堂艺术/西 渡  
  4.诗歌教学的远和近/王小庆  
  5.从你那里生长/张学青  
  6.逊位皇帝/摩 西
    
  《鸟的天堂》  
  1.《鸟的天堂》课堂实录  
  2.不完美的乌托邦/吕 栋  
  3.辩课:在“鸟的天堂”里流连  
  4.4月21日,长春/陈金铭
    
  《弟子规·入则孝》  
  1.弟子规·入则孝/[清]李毓秀  
  2.《弟子规·入则孝》课堂实录  
  3.直心为德 同类为伦/苏祖祥  
  4.儒学精华通向孩子心灵的一次探寻/张良朋  
  5.教师站在幕后/吴春花
    
  《比喻》  
  1.《比喻》教学简案  
  2.《比喻》比什么?/王小庆
    
  《雷雨》  
  1.春日“雷雨”/李嘉 吕韵  
  2.雷雨过后是什么
    
  《放蜂人》  
  1.放蜂人/苇 岸  
  2.《放蜂人》课堂实录/蔡朝阳  
  3.在大地上寻找花朵——评蔡朝阳《放蜂人》一课
    
  《皇帝的新装》  
  1.《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周益民  
  2.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评周益民的《皇帝的新装》一课
    
  后记 一些人要活过多少年,才被自由光照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2:18:25 | 只看该作者
逃离学校,逃离评价体系
郭初阳
全日制学校中最惊人的评价方式,莫过于民国时某位大学教授的做法吧,据说他判卷无须审阅,而是直接把一摞答卷向前一扔,散将开去,哪张飘得最远,哪个得分就最高。这样判卷的确富有创意而且潇洒,然而即便如此,也依然是为了得出一串分数,供给校方的评价体系,记录在花名册上备案。
招生政策、选拔机制、评价体系……颇多不合理之处,如何修补?拆了东墙补西墙,不过是权宜之计,若循其本呢,恐怕得重新思考——上学真的有用吗?全日制的教育模式,仿佛世界工厂式的不断复制着的学校,真的造就一个人吗?
学校把青少年纳入一条一切均可测量的流水线,用灌装的制度输送的量化的知识,至于青少年的想象力、心灵的成长、忧伤与焦灼……从来不在学校考虑的范畴之内,既然这些无法测量,所以不必重视。学校总是对天真未凿的青少年心怀敌意,每一个初次踏进校门的儿童都能感受到,并本能地想摆脱这种控制,可惜大多以失败告终,换来的是一生的庸庸碌碌。
也许,只有跳出学校的选拔、评价体系,才能让我们定睛于一个活泼的生命本身。
哪一个大师不曾有过逃离学校的经历呢,最生动的做记录,在《从文自传》中可以找到,无论是私塾还是新式小学,沈从文一概屡屡逃学,“我的爸爸因这件事十分愤怒,有一次竟说若再逃学说谎,便当砍去我一个手指。我仍然不为这话所恐吓,机会一来时总不把逃学的机会轻轻放过。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1]
更典型的例子是达尔文,他曾在爱丁堡大学读过两年,但是“简直使人难以相信,我竟然已经把过去学过的一切课本知识,甚至连几个希腊字母,全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后来费了很大力气进了剑桥大学,在那里度过了三年,“这三年我在大学所学到的功课,也如同在爱丁堡大学和中学时代一样,仍旧是完全白白浪费了……”[2]达尔文缺乏大学专业化培养,缺乏生物学教育,恰恰帮助他成为一名富有真知灼见的业余爱好者。刘易斯访⒌赂W芙岬溃骸坝捎谌狈ρ=逃慕┕绦院徒桑挥惺裁炊髯柚勾锒亩杂谏锘肪持械拿恳槐硐直3志酢!?/font>[3]
循序渐进的学制,貌似有体系的课程,并不能提供年轻人真正需要的东西,也很难解决他们的极为紧迫的问题,有人大声疾呼,提醒人们留意那些杰出人物的成长方式:“他们绕开学校的弥天大谎,并且获得了成功。比如,你们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计算机产业是建立在一批辍学者的远见卓识上的;你们也一定知道,我们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都是辍学者;你们一定还知道,娱乐业和快餐业清一色的是由辍学者主导的;而且我们委以国家重任的政客们全都是成绩平平的。”[4]
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人可以去公正地评判另一个人,即便试图仰赖一套复杂的评价体系。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恰当的呢?19世纪法国学者泰纳的描述,着实令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悠然神往,请允许我抄录如下:
“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要促进观念的培养,需要年轻人每天从工厂、矿山、法庭、书房、建筑工地和医院获得大量的感官印象;他得亲眼看到各种工具、材料和操作;他得与顾客、工作者和劳动者在一起,不管他们干得是好是坏,也不管他们是赚是赔。采用这种方式,他们才能对那些从眼睛、耳朵、双手甚至味觉中得到的各种细节,有些微不足道的理解。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这些细节,默默地推敲,在心中逐渐成形,并且或迟或早会产生出一些提示,让他们着手新的组合、简化、创意、改进或发明。而法国年轻人恰恰在最能出成果的年纪,被剥夺了所有这些宝贵的接触、所有这些不可缺少的学习因素,因为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一直被关在学校里,切断了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对于世间的人和事,对于控制这些人和事的各种办法,不可能得到鲜明而准确的理解。
……
在医院、矿山和工厂,在建筑师或律师的办公室里,十分年轻便开始学业的学生们,按部就班地经历他们的学徒期,非常类似于办公室里的律师秘书或工作室里的艺术家。在投入实际工作之前,他也有机会接受一些—般性教育过程,因此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框架,可以把他们迅速观察到的东西储存进去,而且他能够利用自己在空闲时间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由此逐渐同他所获得的日常经验协调一致。在这种制度下,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与学生的才能相适应,发展方向也符合他未来的任务和特定工作的要求,这些工作就是他今后要从事的工作。因此在英国或美国,年轻人很快便处在能够尽量发挥自己能力的位置上。在25岁时——如果不缺少各种材料和部件,时间还会提前——他不但成了一个有用的工作者,甚至具备自我创业的能力;他不只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且是个发动机。而在制度与此相反的法国,一代又一代人越来越向中国看齐——由此造成的人力浪费是巨大的。”[5]

[1]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见《沈从文文集》第九卷P108,花城出版社,1992年5月
[2] 《达尔文回忆录》P29,[英]达尔文 著,毕黎 译注,商务印书馆,1982年4月
[3] 《复杂性力量与教育问题》P197-198,[法]埃德加纺?著,陈一壮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4] 《上学真的有用吗?》P189,[美]约翰诽├辗盖托 著,汪小英 译,三联书店,2010年9月
[5]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P77-78,[法]古斯塔夫防张?著,冯克利 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1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9:24 , Processed in 0.1214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