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跨学科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1 16: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跨学科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O王丽萍
(南宁市西乡塘区西大君武小学,南宁广西530004
【摘 要】我们君武小学(原广西大学附属小学)在科学与作文整合的研究中,不断地摸索、总结经验,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关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暗绿绣眼鸟取食规律的研究》实验报告在200810月被中央电视台拍成专题片向全国播放,《校园里的九里香》校园电视教学类作品被中央电化教育馆评为金奖,等等。
【关键词】双赢;学科整合;手段;工具;软化;学科界限
中图分类号:H 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 2011)06-0069-02
一、写科学小论文引发的思考
记得几年前,城区要举办爱科学月活动,活动的内容很多: 小发明设计方案、科幻画、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等,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科学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问题、 小困惑人手,在家长、教师的帮助下,查找资料,寻求解决方法, 制定出解决方案,动手实验或者动手操作,并把这一过程写下来,参加全区的科技小论文评比。自然学科的老师接到任务后,一脸的困惑和迷茫,自己很少动笔,也不知道科学小论文怎么写,现在要指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 没办法,只好找到语文老师,寻求帮助。
二、从理论入手寻找学科作文研究的起点
我们接到任务也是一脸的茫然。记得在前不久,我在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的《整合性“学科作文”——“研究性写作” 教学的新资源》中读到过这样一段话:学科作文就是让学生用作文的形式表达他们在学习各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其内容可以是对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学科策略的认识、理解、领悟或关于学科现象和学科价值的认识和陈述,可以是探索、研究学科问题或欣赏、追求学科美的愿望与畅想,也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学科素质的评价或学习的体验等。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记叙式的、说明式的、抒情式的、思辨式的,也可以做实物、配以文字说明,或者设计图表、图形加上文字描述等各种奇趣文体。我就把这段话又找出来读给老师们听,听后对老师们起到了不小的触动。
再翻开新出台的《语文课标》,努力寻觅作文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与学生情感的“碰撞”点,为学生写科学作文开辟一 条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绿色通道。从而沟通课堂内外,加强学科整合,淡化学科界限。这么一看才知道,原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明写着:“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在科学探究分目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正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三、跨学科作文整合的方法
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就开始大胆的尝试,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科学老师利用科学课和实践课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指导观察蚂蚁、蜗牛、鱼等的行为、生活习性等, 再由语文教师把同学们的观察记录整理成为一篇篇生动有趣, 独树一帜的科学作文。
科学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小制作一般结合某个研究专题进行,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 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小制作可以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制作完成后,再由语文老师指导把制作过程写出来,就成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小发明、小制作作文。20105月我校与全国优秀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合作的美术作文系列丛书《百花园》中就收录了同学们的很多作品和作文,如《西瓜帆船》《玩偶小公主》《乒乓球娃娃》《动物乐园》等。
种植饲养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科学课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为学生写作文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如蒜苗、花卉等的种植,金鱼、蚕等的饲养.、为学生创设了极有力的种植饲养大环境,给学生搭建—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比如养蚕活动。我们的科学老师每年春天都会去西大的养殖场买回一些蚕卵,在科学课上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头至尾观察蚕从孵化到产卵到结束光辉一生的全过程。学生边观察,边画图,边记录,兴趣盎然地感受着种植饲养、观察写作带来的快乐,一篇篇生动有趣的观察日记便这样诞生了。他们还根据蚕的生长过程和特点给这些文章取了很有趣的名字。如蚕宝宝在脱皮前是一动不动的,好像睡了一样,学生就写了一篇题为《蚕宝宝睡着了》的作文;等到脱完皮后又写了《蚕宝宝换新衣》;开始吐丝时又写了《蚕宝宝是个纺织女》;结茧后写出了《穿盔甲的蚕宝宝》;破茧成蝶后写出了《战士变仙女》;产卵死去后学生伤心地写下《伟大的母亲》。在蚕产卵一孵蚕一变蛹一化蝶的生长过程中,学生的心情随着起起落落,快乐着,收获着,悲伤着,敬仰着……学生不但直观地把蚕宝宝的一生透彻地观察了一遍,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陶冶了爱动物的情操。
现场考察把学生带到某现场,从参观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关注学校周围新发生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众人的智慧不可估量。每个孩子看待每种事物,都会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思考,如果把他们的发现汇集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我校的科技辅导员根据这个特点,设计了一个问题采集表,发给全校的学生,让他们提出自己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且每个班评出最感兴趣的3个问题一起交上来。然后,科学老师进行初评,再请广西大学动科院工作站的专家根据问题的科学性、人文性、 创新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等评选出特等奖、一、二等奖。最后对特等奖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例如:2007年,科技辅导员带领全校学生从1700个问题中,选出了1个特等奖,是:夹竹桃、九里香的枝叶有毒吗?后来同学们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并详细地记录下整个实验过程,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写成论文《夹竹桃、九里香的枝叶浸泡叶对罗非鱼苗的毒性试验》,获得了2008年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2009年时,用同样的方法又筛选出一个问题是:人有一日三餐,鸟类一天几餐呢?这个问题也是由身边的事物引起的思考,提出问题的学生和专家进行探讨,决定把校园里常见的留鸟暗绿绣眼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绿豆鸟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在花鸟市场购买了30只这样的鸟,把它们分成63组进行实验观察。认真记录观察结果,最后形成论文《暗绿绣眼鸟取食规律的研究》,获得了2009年广两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奖,拍成同名科学DV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学DV一等奖和影像专项奖,并被中国科协选送到意大利参加青少年科技DV制作竞赛,成为全国入选的六部作品之一。
这几年来我们的领导和老师孜孜不倦地在写作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默默耕耘着、收获着:先后有十几篇论文在国家重要刊物上发表,有几十篇论文获国家级、省、市级一等奖,如王丽萍、庞绯老师的论坛《以校本课程为平台,促学校师生同发展》在全国发展与创新教育第五届研讨会上,荣获“校长论坛” 竞赛一等奖;吴兴凤老师《多学科美术作文》课题成果展评在全国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题全国第八届研讨会荣获特等奖;李玉萍老师指导的《暗绿绣眼鸟取食规律的研究》实验报告在200810月被中央电视台拍成专题片向全国播放,制作《校园里的九里香》校园电视教学类作品被中央电化教育馆评为金奖;黄晓梅、李筱卉老师的课题论坛《引作文教学之活水,创学科整合齐发展》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第九届研讨会中荣获“课题论坛”一等奖,等等。另外,我校先后编写了几本多学科作文的内部刊物,并与全国优秀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合作公开出版了两本多学科作文、学科整合的书籍《百花园》和《百果园》,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出了书,非常高兴,其他未人选的同学也很喜欢看,以之作为学习的榜样。
就这样,在理论的指导下,在校领导的引领下,在全体实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乘着胜利的东风,紧接着又把从科学学科与作文整合的经验传递给其他学科,让音乐、体育、信息技术等各学科都像科学与写作一样达到“双赢”,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们在实践中得知:作文不但是语文课上的练习,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写作应该成为跨课程的学习工具。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架设学科桥梁,整合学科教师的力量,的确是作文教改的一条新出路。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 CampbellL.),坎贝尔(CampbellB.),迪金森,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多元智能教与学系列)[M].霍力岩,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杨油元.整合性“学科作文”——“研究性写作”教学的新资源[J],基础教育研究,2004(8).
源自:《语文学刊》201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7:26 , Processed in 0.1141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