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语文试卷设计的“败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7 06:16: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语文试卷设计的“败笔”
文/温儒敏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专家对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设计的得失进行点评分析,在“北大语文课程网”上公布了“红榜”与“灰榜”,这里转载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灰榜”分析意见。只是一种学术观点,供今后出题的老师参考。参与这份分析的团队成员包括北大中文系汪锋副教授、华东师大中文系郑桂华副教授、深圳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唐建新老师、北京十一学校闫存林老师、北大网络学院蔡可副研究员。

○识记长篇名著细节与文学鉴赏能力无关。福建卷第7、8题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 )
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前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家》
C.屠维岳泄露消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人怠工。吴荪蒲与他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 “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 ”最终赶走了他。《子夜》
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还债务后,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 的是非曲直。《复活》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
(1)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
(2)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
点评:本题值得商榷倒不是在其遣词造句上或内容上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而是这样的题目导向性何在?福建卷像去年一样一如既往地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内容的把握。无论是选项题还是简答题,都是在内容的细节方面做文章。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把握可以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名著,真正从课本中的文章选目中走出来,看看文学世界的灿烂多彩。因此,对于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考查既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然而学生对名著细节的熟悉度,这是最基本的识记能力,这种考查方式与考查背诵默写毫无差异,值得商榷。背诵默写的古诗文短而精悍,而长篇小说的细节是否也要如此熟悉?而且学生在阅读小说过程中对某个细节特别熟悉是与他的阅读体验相关,不一定就知道了命题者以为的某个细节。我很怀疑一个人阅读了一部长篇小说就能对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了如指掌。而且问题是,及时对某一个细节忘记了并不影响我对这部小说做出个性化的评价。考查名著阅读,对于细节的掌握大可以交给中学语文老师,而高考还是应该侧重对文学赏鉴能力的考查。
○立意因循,探究无效。江西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晚 秋
【亚美尼亚】 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他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正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17.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点评: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考查的是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的能力。“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是的,以上考纲所言都非常的“教科书”。但即使我们烂熟于心、倒背如流,也未必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一篇文本的真正意蕴,也未必就能帮助命题者找到命题的依据。因为,真正的命题依据并不只是考纲,而是一篇文本之所以很“文学”的特质。这篇不足二千字的小说《晚秋》情节非常简单,如果按照试题答案设置的导向,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结论,例如景物描写既奠定了小说的基调,也为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瓦萨卡的心情经历了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到轻松的全过程;瓦萨卡拿或者不拿钱包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至于所谓社会不公、女人富有等,稍微读一下文本,都是可以轻易得出的结论。然而,不厌其烦得找出这些细节又有什么用?阅读这篇小说的“挑战”究竟在哪儿?这篇似乎温吞水一般的作品到底想要说什么?
先从第19题说起,答案D是不恰当的选项之一。可是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不属于自己吗,瓦萨卡没有愤怒吗?当瓦萨卡感受到“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小包从心理上来说就已经属于他;“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对瓦萨卡这样犹豫、懦弱而又不失善良的人来说,呆滞的状态完全有可能是他表达愤怒的方式(至少不能证明其无),否则后来他就不会因卸下屈辱而自如。这种情绪的转变正是瓦萨卡真实生存状态的写照:患得患失,左右为难,首鼠两端,然而一旦结局已定(包被别人偷走),就不必再承担选择的责任、忍受道德的煎熬;哪怕真实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切也是那么轻松。这本来是莫可名状的悲哀,可到了结尾,瓦萨卡似乎又回归正轨,原本激起凉意的秋风也变得凉爽起来。
同样写晚秋,当代诗人海子有名句与本篇主题异曲同工——“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与海子寓言般地概括不同,小说作者叙述不动声色,从未直接点出主人公(也是现代人)这种不自知的困境,但带给读者的,恰恰是一种“感觉不到悲哀”的悲哀。遗憾的是,此文本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一系列的试题中几乎都未涉及,很难开启学生探究的旅程,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情景关联分析、无关痛痒(而且极易从文中机械复制)的心理分析、看似探究实则陷于相对主义的情境假设。一般来说,考点也应是理解文本的关键点,但如果领略文学的“艺术魅力”需要通过如此“精准”的“反映论”式细节咀嚼,那很可能在教学中导向叶圣陶所担心的,“逐句讲解对学生是一种刑罚”。从这道题的命制来看,只能说,文学鉴赏的评价,其难还不在于“诗无达诂”,而在于对文本价值的基本理解与整体把握。
○考点与文本的关联度较低。上海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
⑦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
⑧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由于 因此 B.由于 才能 C.因为 所以 D.因为 而且
2.第⑥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⑦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2分)
4.分别写出第④⑤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4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B.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C.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
D.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
6.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分)
点评:相对于不断进步的全国大多数语文高考试题来说,上海这道题基本上还是十多年前的老模式,并显现出了相对沉闷与琐碎的缺陷。全国新课标卷以及广东卷,15分的现代文阅读常常是3道试题,一道试题少则4分多则6分,与阅读的重要性相当;而上海卷本题18分包括6道试题,每一道试题的分值少则2分多才4分,缺少了分值较多值得广泛深入思考的大容量试题。
其次是题不对板。在阅读能力考查中,游离了阅读主体去考一些孤立语言知识的静态运用。如第一题选择填写关联词语,在原文中抽取出一些关联词语让人阅读,会影响文本阅读理解的速度与深度。这是八十年代阅读试题刚刚起步时的考法,很快就被人诟病,之后就在全国试题中消退。再次是一些考点的重复考察,如写出文中词语“年轮”的含义以及两处出现的“空间”的含义,在一则阅读试题中三次要求写出词语的含义,考点重复的惊人程度也可以说是缺乏命题技能的现象,这很容易使学生觉得似乎只有抠字眼的阅读,而没有了其他深入进入文本核心的途径与角度了。况且,三处的词语含义的书写,只有一句“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突破了字面意思,其他与是否阅读了文本关系并不大。这样的游离甚至脱离文本阅读的能力的考查,对学生容易造成误导。期待上海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改革能够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再现雄厚的语文测评实力。
○命题漫无边际,指向不明。湖南卷第10题、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
湖南卷第10题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全国新课标卷第8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点评:湖南卷所谓“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这是一道毫无创意的题。甚至让人怀疑是临时拼凑,万般无奈之下出此下策。选材无可非议,一首暮春西园景象图,倒也清新活泼。从命题的难度上讲,这首七言绝句明白如话,读来轻松自然,但可咀嚼处并不多。于是命题者的一句“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迷茫杀莘莘学子。每一个看到这道题的语文老师也啼笑皆非,这是什么题?这是一道正确的题,就如同你讲了一句正确的废话。这个题不用动任何脑子,给出一个漫无边际的没著落。任选一个角度,体现了选择性,然而选一个角度就要费尽周折。本题对于学生来说,一时间难以确定一个合适的角度,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亦无贡献可言。
类似的题还有新课标卷第8题,“什么样”的提问非常宽泛,可以回答的方向很多,既可以是感情内容,也可以是程度,也可能是倾向,如“细腻与粗疏”、“忧伤与喜悦”、“复杂与单纯”、“爱与恨”、“积极与消极”等。该题的题干中缺乏必要的支撑,学生难以把握答题方向。同类试题还有江西卷14题“(1)这首诗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这道试题也让考生无所适从,考试是回答语言风格,还是回答写作手法修辞方法等,似乎都可以,但是参考答案是从修辞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回答的。还有湖南卷“10.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四川卷的“17.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等。
○题干用语不准确或信息冗余、繁复。全国新课标卷第17题、浙江高考卷作文题
全国新课标卷第17题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浙江高考卷作文题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季羡林、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初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意,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语言准确、指向清晰是命题的基本要求。全国新课标卷第17题,例句的句式与词语类似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风格,比较乏味,且文艺腔浓重;几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好。如将“平凡”比作“泥土”,当然不错,将“平凡”比作“细流”也还说得过去,可是把“平凡”比作“苗圃”就有一些生硬了。答案的示例是:“笨拙是山石,拥有着珍品,只要你勤雕琢;笨拙是沙粒,拥有着浩大,只要你勤积累;笨拙是种子,拥有着成功,只要你勤劳作。”这个示范问题更大,三个喻体与“笨拙”都不怎么搭调,后面的“拥有”也有生拉硬扯的嫌疑。
作文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审题是影响考生作文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语言表述上要避免出枝蔓。浙江作文题核心内容——“我的时间”有可取之处,但材料的纠结恐怕会给考生的审题带来麻烦。首先,这两段材料太长,有252字之多,认真的考生、有思考力的考生都会仔细阅读这些文字,找出字里行间的限制信息,所费时间不少,可能影响作文本身的构思;更为糟糕的是,这则材料中所包含的重点信息多而杂乱,如“崇拜偶像”、“复制成功”、“认识自己”,与命题“我的时间”很不匹配,这极有可能导致越是认真审题、擅长分析材料的考生越是吃亏的情况出现,由此影响试题的效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11:56 , Processed in 0.1371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